2023年《致青春》原文全篇 青春满分作文(10篇)

时间:2023-05-11 15:16:30 作者:曹czj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青春满分作文篇一

青春,值得你奋起,值得你拼搏,值得你孜孜不倦地追求。

———————题记

漫漫人生路,能有几度春?你是否为之付出过努力,而无悔无憾呢?青春路不平,人生难风顺,曲曲折折有,沟沟坎坎多。走过路过,不可错过,需要无尽的勇气。

野草从罅隙中冲出,于是迎来了生机;流水从山谷中冲出,于是汇入了大海。青春路上,隐形的关卡有很多,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勇敢地面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岁月悠长,青春正好。青春之路,只有认真地走过,努力地度过,勇敢地追求,才会有所成,才能有所得。

走过了青春之路,经历了坎坷和挫折,才会体悟法国作家福楼拜所言”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那天。”人生数十载,奋斗过,拼搏过,才会明白中国著名运动员、教练员、世界乒乓球冠军容国团激励队员的一句话:“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一度连任英国首相的政治家邱吉尔也有有关勇气的至理名言:“勇气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特质,倘若有了勇气,人类其他的特质自然也就具备了。”青春就是这样,需要你拥有足够的勇气,才不辜负最美的韶光。

tfboys,在担任“少年中国强”的推广大使时说:“少年强,不是说哪方面非常强,有勇气才代表少年强!”是啊!我们也正值青春时期,理当“少年强”。青春,不允许你用来挥霍,而是需要你用足够的勇气来驾驭!

岁月悠长如无尽的山野小路,行走其间必然会经历电闪雷鸣,大雨滂沱。只是,对于真正有勇气的人来说,这点挫折只是它青春路上多了一丝点缀罢了。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带上勇气上路吧,莫虚度,不蹉跎!不枉来世一遭,不负有生之年!

青春满分作文篇二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①题曰《春感》,亦咏元宵。

②铁马:指战马。陆倕《石阙铭》:“铁马千群。”

③银花:花炮,俗称“放花”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洒泪“兼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意。

④愁城:庾信《愁赋》:“攻许愁城终不破。”详见姜夔《齐天乐》注⑷(231页)。

⑤指蒙古的流行歌曲,鼓吹杂戏。周邦彦《西河》:“酒旗戏鼓甚处市。”

⑦辇下:皇帝辇毂之下,京师的代称,犹言都下。

⑧三句分说:宋亡以后临安元宵光景,自己避乱山中,宋室漂流海上。

海上: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到处都是披着毛毡的蒙古骑兵,亡国后,人们去观看上元灯市,花灯好像也伴人洒泪。春天来到这座悲惨的城市,元军在街头打着鼓、耍把戏,横笛吹奏起蒙古的腔调,哪里有一点儿春天的光景?耳闻目睹,心头不是滋味!

在微弱的灯光下叹息,悲伤无聊的生活把人折磨,在这明月高悬的上元灯市,我十分留恋沦陷的楼台房舍。那令人眷恋的临安都城的风景,那隐居山林的寂寞岁月,那逃往海滨的小朝廷的君臣,怎么进行抗敌斗争,复兴祖国?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首词作于南宋灭亡之后,刘辰翁亲历了国家的最后灭亡。自古以来.经三代二帝开创、汉唐帝国不断开辟的广袤国土终于第一次沦为异族的牧场!亡国之恸该是何等深重。作者用凄凉之笔,抒发了邦宗沦覆,物事皆非之感。

《柳梢青·春感》是南宋末年词人刘辰翁晚年隐居山中的作品,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元宵节有感而作。此词笔调苍凉,抒发了作者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的深沉感情。

这是作者在上元节前的一个晚上写的感伤时乱,怀念故国的词作。

上片写想象中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三句,写元统治下的.临安一片凄凉悲愁的气氛。“铁马”,指元军的铁骑:“银花”,指元宵的花灯,“愁城”,借指临安。头一句“铁马蒙毡”,不仅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种凄惨阴森,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气氛形成大相径庭的氛围。开篇就揭示出了全篇的时代特征。元宵佳节,原是最热闹而且最富国泰民安气氛的,而现实的景象却将种种承平气象一扫而光。在元军的铁马践踏之下,广大人民心情凄惨悲凉。加之阴冷森严气氛的包围,竟连往常那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光也洒泪了。这一句将客观景象的主观化、拟人化,使银灯似有人的形象和感情。这种想象看似无理,实则入情。“银花洒泪”的形象给这座曾经是繁华热闹的城市带来了一种哀伤而肃穆的凄凉氛围。紧接着,又用“春入愁城”对上两句作一形象的概括。“愁城”一词,源出“攻许愁城终不破。”一句,出自庾信《愁赋》,本指人内心深处的忧闷愁思,此时借指充满哀愁的临安城。春天不管兴亡,依然来到人间,但它所进入的竟是这样一座“铁马蒙毡,银花洒泪”,充满人间哀愁的愁城!“春”与“愁”,自然与人间的鲜明对照,给人以强烈感受。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三句接着写想象中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横笛中吹奏出来的不是汉家的故音,而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而是是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身为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这几句对元统治者表现了义愤,感情由前面的悲郁苍凉转为激烈高亢,笔势劲直,激愤直率,可以想见作者其时填膺的义愤。

词的上阙通过想象描写了临安城元宵节的景象(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隐居家乡,此时南宋都城已被元军占领(宋朝被元所灭)。作者想象着都城元宵节的花灯、横笛、戏鼓,都已蒙上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气息,不由得流露出浓浓的愁怨,在“春愁”中传达着对元统治者的强烈愤激之情。

下片抒发了作者的思国之情。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这两句承上启下,用“想故国”三字点明上片所写都是自己对故都临安的遥想。“故国高台月明”化用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临安和南宋故国的深沉怀念和无限眷恋之情。“独坐青灯”,指自己在故乡庐陵山中,独自面对青灯。故国旧都、高台宫殿,如今都笼罩在一片惨淡的明月之下,繁华散尽,都已化成无边的寂寞与悲凉,这本已使人不能忍受。更何况独又居于寂寞的深山,夜阑人静,遥想沦亡之故都,不但无力恢复故国,连再见到故都临安的机会也很难有,苦闷之情那堪禁受啊。荧荧青灯与故国苍凉明月,相互映照,更显出情深挚无比凄凉。这两句文势由陡急转为舒缓,而感情则变得更加沉郁。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作者所指的“风光”应是宋亡前临安城元宵节的繁闹场景,以及亡国前的升平岁月。“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寂寞岁月。“海上心情”,一般都指宋朝一部分爱国志士,在临安失守后在福建、广东一带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的事情,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挂念之情因为这首词作于归隐“山中”的时期,那时离宋室彻底覆亡已不远了,因此不再存在“海上”的抗元斗争。这三句思维极为跳跃,内涵顿为丰富.联想的余地也更大.全词到此收束,但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说上片的结句干脆利落,声如鼓板,这下片的结句却如弦索之声,幽怨宛曲,余音袅袅不绝。这样结尾,与诗人不尽的国恨家痛和遗民隐居的悠悠岁月十分相合.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诗人的爱国情怀也得到延展。

青春满分作文篇三

《青春》是席慕蓉创作的现代诗歌。诗人独特地以书来比喻青春,写出了青春值得珍藏,也写出了青春的易逝,不易保存,表现了诗人对青春的无限依恋之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席慕蓉《青春》的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春》之一

席慕容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的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逐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青春之二

在四十五岁的夜里

忽然想她年轻时的眼睛

想起她十六岁时的那个夏日

从山坡上朝他缓缓走来

林外阳光炫目

而她衣裙如此洁白

还记得那满是茶树的丘陵

满是浮云的天空还有那满耳的蝉声

在寂静的寂静的林中

我爱 在今夜

回看那来时的山径

才发现 我们的日子已经

用另一种全然不同的方式

来过了又走了

曾经那样热烈地计划过的远景

那样细致精密的描好了的蓝图

曾经那样渴盼着它出现的青春

却始终

始终没有来临

就像独坐在落幕后清冷的剧场中追忆舞台上曾经流淌过的精彩华章,就像伫立在纷飞的秋叶中谛听春日里生命清脆的律动,就像跋涉在沉寂的沙漠中回望那片涌动着希望的绿洲。穿行在生命的旅途上,一次次咏唱席慕蓉的《青春》,一次次咀嚼那份甜蜜的忧伤。当青春的炊烟已经袅袅飘散,而生命的灶台却依旧温热炙人。

《青春》是与消沉无关的慨叹。诗歌开篇仅仅一句“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都已启程”,那种对青春远逝的无限伤感、那种对生命短暂的无穷幽怨仿佛立刻遮蔽了天空,紧紧攫住了读者的心;就像那起程的泪水汹涌而来,打湿了每一个敏感而脆弱的生命。

接着作者开始了对远去的青春岁月的追寻,而这种追寻不但没有让疲惫的心得到慰藉,反而把作者引入到更深沉的慨叹之中:“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按照常理,慨叹与消沉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然而在《青春》含泪的叹惋中我们却感受到了追求者执著坚毅的身影,这种慨叹与消沉无关,这种慨叹是绚烂梦想与无情现实碰撞的耀眼火花,这种慨叹是火红青春与平淡生活对比后的强烈反差,这种慨叹是短暂生命与永恒岁月抗争的无奈叹惋。

生命中的确有一种慨叹与消沉无关,它关乎生命深层的呼喊,它是求索者执著的脚印,它是思索者探究的目光,就像陈子昂在幽州台上震撼古今、响彻寰宇的浩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那是一种哀而不伤的悲凉,那是一种怨而不怒的沉静。

《青春》是与美丽有约的追寻。作者在洒满泪水的心路上追寻那个“古老的夏日”,于是看到年轻的生命如云影般掠过岁月沉寂的湖面,于是看到微笑的面容如淡淡的晚霞融入远方迷茫的山岚。虽然追寻的梦想沉浸在泪里,虽然追寻的结果飘散在风中,但是追寻的美丽身影却深深地印在滚烫的生命大地上。

从某个角度来说,追求的高度决定了生命的高度。应该说,客观上的美丽往往是短暂的,就像鲜花的烂漫与凋零,就像青草的翠绿与枯黄,就像容颜的妩媚与憔悴,似乎就在转瞬之间已经“朝如青丝暮成雪”;但是生命的高贵在于情感,在于精神,正如帕思卡尔所说:“人只是一根芦苇,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然而却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人的全部高贵就在于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丽就会在心底凝固为永恒。在追寻中,也许青春的容颜不会回来,但青春的血液可以再次涌动在体内;也许青春的快乐无处寻觅,但青春的柔情可以再次弥漫在心间。在夕阳的余光中我们追寻日出的壮美,在萧瑟的秋风里我们追寻群芳吐艳的繁华。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追寻的其实不是从前,而是一种温暖,一种力量,一种美丽呀!也许一个人身体健壮结实,而他的心已如死灰;也许一个人身体衰弱不堪,而他的心却春意盎然。失落的青春何处寻?精神的家园草萋萋,那里的风景最美丽。

《青春》是与生命同行的感悟。当我们跟随着作者遥望青春如烟袅袅飘散的时候,生命的篝火却在熊熊燃烧。作者似乎阅尽人世沧桑风雨,仰望今日风轻云淡,追忆昔时彩霞满天,那泪水打湿的不仅是难再的青春,更是无情流淌的生命。青春的美丽、青春的短暂、青春的伤感,作者对青春的叹惋难道不正是对生命感悟的放大吗?生命与青春一样不可复制,生命与青春一样拥有斑斓的色彩,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难道生命不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追忆青春,引发的是我们对生命珍重的思索。

青春的眩目的色彩后面同样也有失落的灰暗,生命快乐与幸福的大厦同样也建立在痛苦的基石上。青春与生命都在诠释着这样的.哲学命题:快乐与痛苦、幸福与忧伤。追寻与失落都是人生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共同演奏着壮丽而缠绵的生命交响曲。只有清醒地认识到青春和生命的短暂,才能真正理解并珍重、享受生命的快乐,接受生命的忧伤,珍重生命的点点滴滴。

当然,作者对青春和生命的感悟之所以一唱三叹、委婉动人,还在于作者没有采用空洞抽象的说理来谈青春,谈生命,而是沉入心灵的最深处,奏响生命中最真诚的心曲。这心曲回荡在人生的舞台上,这心曲荡漾在青春的笑靥里,这心曲徘徊在生命的步履中。

可见,作品真正的力量应该从心中汲取,这样才能使个体的感悟升华为群体的共鸣,这就像宋代词人蒋捷的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作者写的是个人的人生经历,但何尝不是许多人生命的缩影呢?含着泪的倾诉,挟裹着人生风雨的喟叹。

搭建起青春的祭坛,祭拜的不是逝去的岁月,而是拥抱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着苦涩的泪水,不是为了淹没青春的花朵,而是为了滋润生命的大树。

因为美和时间打的是一场失败的战争,所以诗人含泪“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然而,需要我们很好总结的仍然很多。尤其我们青春的爱情,难道不是我们一生都享受不尽的财富吗?有了这份财富,诗神就永远青睐我们,不管是40岁、60岁,以至最后我们不得不辞别人世,照样可以说:我拥有过无怨的青春。

青春是一首长诗,这里选取器中的一首,也是著名的一首。

追怀青春,是人之常情,历来以此为主题的诗甚多。席慕容这首《青春》却是独出机杼之作。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人生的结局已快结束,前景不会发生什么变动了;“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该流的泪都已流了,人生的滋味都已尝遍,不会再遭逢什么希望未曾遭逢过的悲欢了。

青春已经过去,它日今已成回忆。诗把茫茫的回忆集中在那个“夏日”,这是精巧的选择。因为夏天最热烈,火热的青春中的热烈夏日,自然最令人难忘。但它已“不再回来”,离开现在已很远很远。

第二节中的“你”不是指第二个人,而是指代青春时代的“我”。“你只如云影掠过”——青春岁月很匆促短暂;“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我”当时未尽情享受青春的欢乐,“你”已“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消失于迷茫之中,青春时代就这样结束了!诗行中,弥漫着悠悠的遗憾。

惆怅遗憾之情,凝结成一个新鲜的意象——青春是“装订得极为拙劣”的“一本太仓促的书”。由于太仓促,所以才“装订得极为拙劣”;而“太仓促”正是对上文“如云影掠过”的描述的回应。扉页已“发黄”,表明这本书已很“古老”,而“我”还“含着泪”“一读再读”,舍不得丢开,对青春的无限依恋感情被形象地表现出来。

意象源于生活,来自感情,出于构思。以书来比喻青春,席慕容是诗界中的第一人。可谓“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前者指诗容易引起众多人的共鸣;后者指诗写得有特色,乐于为人们所接受。这首诗正是内容上的共性与表现手法上个性的统一,以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人们所共有的感受——对青春的怀恋。

席慕容{1943-}蒙古族女诗人。原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城郊金刚坡。13岁起在日记中写诗,14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人称“台湾诗坛女旋风‘,其他作品还有诗集《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心灵的探索》、《成长的痕迹》、《画出心中的彩虹》、《有一首歌》、《三弦》等。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文字典雅幽丽,宁静平和,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席慕蓉十四岁起致力于绘画,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至今仍视之为主要职业。作为专业画家,席慕蓉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金鼎奖最佳作词及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写诗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她写诗,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一个“真”字熔铸于诗中而又个性鲜明。在她的诗中,充满着一种对人情、爱情、乡情的悟性和理解。着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近十年来,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2002年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名誉教授。

1、请简要分析诗的感情基调。

3、“……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这几句诗反映了诗人对青春不再的______的心情。

1、遗憾 作者在文中所使用的他不过是个象征符号,代表着过往的美好事物,一切都过去了,是不能倒流的,仅凭记忆来回温却再也找不到昨日的质感,留下的只有遗憾。

2、仓促 是诗人本身对自己的过去的不满,心中还有未完成的事情。和整篇的主题一样是一种遗憾的心情。

3、惋惜

青春满分作文篇四

青春年少,非常值得你奋发,非常值得你努力,非常值得你不辞劳苦地追求完美。

——题记

人生路漫漫,能有多次春?你是不是为此努力过勤奋,而无怨无悔无悔呢?青春年少路高低不平,人生道路难风顺,弯弯曲曲有,磕磕绊绊多。踏过经过,不能错过了,必须无穷的胆量。

杂草从罅隙中冲破,因此迈入了活力;水流从峡谷中冲破,因此汇到了海洋。成长路上,隐型的副本有很多,大家应当做的,便是英勇路面对。

“莫听穿林打叶声,不妨吟啸且徐行。”岁月绵长,青春正好。青春之路,仅有认真地踏过,勤奋地渡过,英勇地追求完美,才会有一定的成,才可以有一定的得。

踏过了青春之路,经历了艰辛和挫败,才会体会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所言”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灿烂的一天并不是是事业有成那一天,反而是从哀叹与崩溃中造成对人的一生的试炼,以英勇迈进信念那一天。”人生道路数十载,拼搏过,努力过,才会懂得我国知名选手、教练、全球乒乓球冠军容国团鼓励队友的一句话:“人生道路能有几次搏,这时不搏什么时候搏?”一度续任英国总统的思想家邱吉尔也是有相关胆量的经典名言:“胆量是人们最重要的一种特性,倘若拥有胆量,人们别的的特性当然也就拥有了。”青春年少就这样,想要你有着充分的胆量,才不负最美丽的人的韶华。

tfboys,在出任“少年中国强”的营销推广使者时表示:“少年强,不是说哪层面十分强,有胆量才意味着少年强!”对啊!大家也恰逢青春年少阶段,理应“少年强”。青春年少,不允许你用于放纵,反而是想要你用充足的胆量来掌控!

岁月绵长如无穷的山间小道,走动期间必定会历经雷电交加,大雨磅礴。仅仅,针对真真正正有胆量的人而言,这一点挫败仅仅它成长路上多了一丝装点而已。

青春拿来拼搏的,携带胆量上道吧,莫荒度,不荏苒!不负来生一遭,不辜负此生!

青春满分作文篇五

席慕蓉的《青春》是与生命同行的感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席慕蓉的《青春》原文及赏析,关于阅读与借鉴!

席慕容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的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逐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在四十五岁的夜里

忽然想她年轻时的眼睛

想起她十六岁时的那个夏日

从山坡上朝他缓缓走来

林外阳光炫目

而她衣裙如此洁白

还记得那满是茶树的丘陵

满是浮云的天空还有那满耳的蝉声

在寂静的寂静的林中

我爱在今夜

回看那来时的山径

才发现

我们的日子已经

用另一种全然不同的方式

来过了又走了

曾经那样热烈地计划过的远景

那样细致精密的描好了的蓝图

曾经那样渴盼着它出现的青春

却始终

始终没有来临

就像独坐在落幕后清冷的剧场中追忆舞台上曾经流淌过的精彩华章,就像伫立在纷飞的秋叶中谛听春日里生命清脆的律动,就像跋涉在沉寂的沙漠中回望那片涌动着希望的绿洲。穿行在生命的旅途上,一次次咏唱席慕蓉的《青春》,一次次咀嚼那份甜蜜的忧伤。当青春的炊烟已经袅袅飘散,而生命的灶台却依旧温热炙人。

《青春》是与消沉无关的慨叹。诗歌开篇仅仅一句“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都已启程”,那种对青春远逝的无限伤感、那种对生命短暂的无穷幽怨仿佛立刻遮蔽了天空,紧紧攫住了读者的心;就像那起程的泪水汹涌而来,打湿了每一个敏感而脆弱的生命。

接着作者开始了对远去的青春岁月的追寻,而这种追寻不但没有让疲惫的心得到慰藉,反而把作者引入到更深沉的慨叹之中:“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按照常理,慨叹与消沉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然而在《青春》含泪的叹惋中我们却感受到了追求者执著坚毅的身影,这种慨叹与消沉无关,这种慨叹是绚烂梦想与无情现实碰撞的耀眼火花,这种慨叹是火红青春与平淡生活对比后的强烈反差,这种慨叹是短暂生命与永恒岁月抗争的无奈叹惋。

生命中的确有一种慨叹与消沉无关,它关乎生命深层的呼喊,它是求索者执著的脚印,它是思索者探究的目光,就像陈子昂在幽州台上震撼古今、响彻寰宇的浩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那是一种哀而不伤的悲凉,那是一种怨而不怒的沉静。

《青春》是与美丽有约的追寻。作者在洒满泪水的心路上追寻那个“古老的夏日”,于是看到年轻的生命如云影般掠过岁月沉寂的湖面,于是看到微笑的面容如淡淡的晚霞融入远方迷茫的山岚。虽然追寻的梦想沉浸在泪里,虽然追寻的结果飘散在风中,但是追寻的美丽身影却深深地印在滚烫的生命大地上。

从某个角度来说,追求的高度决定了生命的高度。应该说,客观上的美丽往往是短暂的,就像鲜花的烂漫与凋零,就像青草的翠绿与枯黄,就像容颜的妩媚与憔悴,似乎就在转瞬之间已经“朝如青丝暮成雪”;但是生命的高贵在于情感,在于精神,正如帕思卡尔所说:“人只是一根芦苇,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然而却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人的全部高贵就在于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丽就会在心底凝固为永恒。在追寻中,也许青春的容颜不会回来,但青春的血液可以再次涌动在体内;也许青春的快乐无处寻觅,但青春的柔情可以再次弥漫在心间。在夕阳的余光中我们追寻日出的壮美,在萧瑟的秋风里我们追寻群芳吐艳的繁华。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追寻的其实不是从前,而是一种温暖,一种力量,一种美丽呀!也许一个人身体健壮结实,而他的心已如死灰;也许一个人身体衰弱不堪,而他的心却春意盎然。失落的青春何处寻?精神的家园草萋萋,那里的风景最美丽。

《青春》是与生命同行的感悟。当我们跟随着作者遥望青春如烟袅袅飘散的时候,生命的篝火却在熊熊燃烧。作者似乎阅尽人世沧桑风雨,仰望今日风轻云淡,追忆昔时彩霞满天,那泪水打湿的不仅是难再的青春,更是无情流淌的生命。青春的美丽、青春的短暂、青春的伤感,作者对青春的叹惋难道不正是对生命感悟的放大吗?生命与青春一样不可复制,生命与青春一样拥有斑斓的色彩,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难道生命不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追忆青春,引发的是我们对生命珍重的思索。

青春的眩目的色彩后面同样也有失落的灰暗,生命快乐与幸福的大厦同样也建立在痛苦的基石上。青春与生命都在诠释着这样的哲学命题:快乐与痛苦、幸福与忧伤。追寻与失落都是人生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共同演奏着壮丽而缠绵的生命交响曲。只有清醒地认识到青春和生命的短暂,才能真正理解并珍重、享受生命的快乐,接受生命的忧伤,珍重生命的点点滴滴。

当然,作者对青春和生命的感悟之所以一唱三叹、委婉动人,还在于作者没有采用空洞抽象的'说理来谈青春,谈生命,而是沉入心灵的最深处,奏响生命中最真诚的心曲。这心曲回荡在人生的舞台上,这心曲荡漾在青春的笑靥里,这心曲徘徊在生命的步履中。

可见,作品真正的力量应该从心中汲取,这样才能使个体的感悟升华为群体的共鸣,这就像宋代词人蒋捷的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作者写的是个人的人生经历,但何尝不是许多人生命的缩影呢?含着泪的倾诉,挟裹着人生风雨的喟叹。

搭建起青春的祭坛,祭拜的不是逝去的岁月,而是拥抱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着苦涩的泪水,不是为了淹没青春的花朵,而是为了滋润生命的大树。

这首诗是席慕蓉作品中的名篇。曾经被灌制成录音磁带广为流传。文学作品中咏青春的篇什不胜枚举,其中的名篇也成千累万,但是席慕蓉的这首诗还是以其独有的魅力让人一见难忘。

所谓青春易逝,节序如流,人的一生中,真正属于青春的那一段时光确实是十分短暂的。当我们还懵懵懂懂的时候,岁月早已从你的身边悄悄滑过了。所以,现实生活中,的的确确如本诗所感叹的:“青春”实在“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青春满分作文篇六

百舌问花花不语,低回似恨横塘雨。

蜂争粉蕊蝶分香,不似垂杨惜金缕。

愿君留得长妖韶,莫逐东风还荡摇。

秦女含颦向烟月,愁红带露空迢迢。

⑴百舌:鸟名,能模仿百鸟之声。或代指百鸟。欧阳修名句“泪眼问花花不语”(《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从此句化出。

⑵横塘:原为三国时吴国在建业(今南京市)秦淮河边修建的堤岸,后为百姓聚居处。此处未必即是吴国的横塘,或只是借名泛指而已。

⑶金缕:金色枝条。此二句或只是飞卿(温庭筠)即目所见而别无深意;或是表面上赞扬妓女、讽刺良女。

⑷君:指花。妖韶:妖娆美好。

⑸秦女:刘学锴认为这是泛指秦地之女。“秦女”、“秦娥”这类词汇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一般专指春秋时秦穆公之女——弄玉。弄玉嫁给善吹箫的箫史,后二人在城上奏乐,因乐声似凤鸣,故招来凤凰,二人遂乘凤升天而去。颦(pín):皱眉,常用来形容愁态。

⑹愁红:指枯萎或即将枯萎之花,其状似女子含愁之态。此处借指诗中的女子。迢迢:喻指远逝。

百舌鸟问花,花却不说话。低头流连好像怨恨横塘的雨。蜜蜂争相采集着花粉,蝴蝶也分享着花的芳香。不像垂杨柳那样珍惜一丝丝金色的枝条。希望你能够长久保持妖娆妩媚,不要追逐东风而被吹得摇荡不已。秦女皱着眉头望向烟云笼罩的月亮,忧愁的容颜带着露珠空对远方。

此诗借惜花而表达自怜、自伤之情。至于判断诗中“秦女”的身份,关键在于对“蜂争粉蕊蝶分香,不似垂杨惜金缕”二句如何理解。结合诗题“惜春”看,把这二句只当作一般性景物描写当然是很符合题意的。然而这两句中将花、柳对比意图非常明显,且相对而言花是正面的、大方的`,柳则是负面的、小气的。若纯是景物描写,将花、柳都描绘成美好的意象就好了,这样的作品也很多,而飞卿此处也不必非“扬花讥柳”不可。况且如此写法又与“惜春”的主旨无关,颇惹人生疑。联想敦煌曲子词《望江南·君莫攀》中有“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句,与“蜂争粉蕊蝶分香”的句意颇相似,或许可做飞卿这句诗的注脚。因此诗中女子的身份应为妓女一类的人物。再观“秦女含颦向烟月”句,秦女应指秦穆公之女弄玉,此处用其与箫史乘凤升天之事,大概是想表达诗中女子向往爱情、乞求拜托尘世烦扰的意思,而这个她想摆脱的尘世则正是青楼。

若把诗中女子看作妓女,则全诗似是在写一位“年老”的妓女的伤春之情。为了更好的理解此诗,不妨在此设想一下这位妓女伤情的背景:她的美好青春全都奉献给了“寻花客”们,然而时光荏苒,随着青春逐渐撇下她远去,那些“寻花客”们也都开始抛弃她了。此时,她既不能像良女那样拥有一个正常的婚姻生活,又面临着逐渐在青楼失宠的问题,因此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她自以为对社会奉献了很多,却得不到良女那样美满的结果,因此心中既有对良女的嫉妒,也有对自己不堪命运的自伤。青春已逝,对于渺茫的前途她全然没有主意,不知何去何从,也不知如何生存下去,或许这便是惹她伤春的真正缘由。

首二句写花默默含恨,而所恨则缘自雨打花落、青春凋零。三四句有趣,虽然表面上称赞妓女“大方”,而讽刺良女(即“垂杨”所指)“小气”,但细味诗意,不难看出这只是妓女对坎坷、悲惨、无奈之人生的自我慰藉而已,这与鲁迅笔下的所谓的“阿q精神(即自我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五六句虽然表面上写这位妓女希望花能长保青春妖娆而不被东风摧落,实际上她却是在自言自语,花就是她自己的象征,她是在借花自怜、借花伤春。末二句写她蹙着眉对月惆怅,哀伤自己的青春渐渐远逝。

青春满分作文篇七

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曾讲过他的一个盲人学生,是个男同学,长得很帅。有一次他很惊奇的在这个盲人学生的书包里发现了一面小镜子。盲人学生说,这是他最大的私人财富,他曾无数遍地构想过,等有一天,他的眼睛治好了,睁开眼,第一个要看到的,不是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而是要看看自己年轻帅气的模样。

这不是自恋,而是对人生永存希望。希望,这是青春的财富!

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快乐天经地义。我不喜欢“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类的训诫,仿佛青春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为将来的成功而苦苦奋斗,在所有的人生模式中,为了未来而牺牲现在是最坏的一种,它把幸福永远向后推延,实际上是取消了幸福,青春应该是快乐的!可是,青春的快乐不应是沉迷于游戏的感官刺激,或者醉心于物质的比拼,而应该是丰富持久的,能够靠自己创造的。更重要的是,要使快乐本身具有生长的能力,能够生成新的更多的快乐!所以,青春不是追求成功,而是追求成长,追求身体的健康成长,也追求思想的成长。成长,这是青春的财富!

人,是自然界一颗柔弱的苇草,因为思想,让人变得有力量。在青春时期,一个人倘若能够通过读书充分领略心灵的快乐,形成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就拥有了一个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这个源泉将泽被整个人生,即使在艰难困苦之中,仍拥有人类最高级的快乐!读书,什么时候都不嫌晚。“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作者陈子昂,十八岁之前是个标准的富二代,曾经也声色犬马,飞鹰走狗。但是,十八岁时,有一天,他经过一所学校,却被朗朗的读书声所吸引。回到家以后,“遂绝交于狐朋狗友”,三年之内,发愤苦读,遍览经籍。三年之后,携个人作品入京,摔琴换名,成为唐诗复古革新运动的一面大旗。

读书,这是青春的财富!

思考与质疑,这就是青春的财富,也是文明向前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正如我的学生所说:青春是教室里大胆的质疑!

我想人生就像是一段暗夜中的行程。有些微的光亮,便足称境界。而青春,是其中最耀眼的一段。作为教师,我们能够参与到你们美好的青春成长时期,我们是幸福的!

我相信,全世界的黑暗,不足以影响一支蜡烛的光辉;全社会的迷茫,不足以影响属于你的青春光芒!

我希望,济南中学这块洒满阳光的沃土能映射出属于你的青春梦想!

青春满分作文篇八

花蕾初张与阳光相融

亦如一丝清梦

吾仰看艳阳

愿之于齐

星光烁天与黑夜缠绵

亦如几束银辉

吾环顾天下

愿之疯狂

豆蔻梢头与荏苒流年

亦如几千笑颜

吾回眸莞尔

愿之纤柔

岁月已日渐姗阑

微风拂过脸畔

留下狂傲爆发温柔记忆

重扫一地

对于六年级的小作者而言,这篇诗歌整体感觉较好,无论是细腻的景色描写还是真实的.自我心理活动描写,在语言的修饰和表达上都是值得肯定的。花蕾初张与阳光相融、星光烁天与黑夜缠绵、豆蔻梢头与荏苒流年,这样的排比句式让整篇诗歌在结构上显得层次分明,并且诗意十足!

文章略有缺憾的是开头处没有一句统领局的诗句,而是直接进入到诗歌的正文了,似乎有些突兀,建议小作者在开头处添加一结构两句总领的诗句,这样与结尾处可以较好的呼应!

青春满分作文篇九

刘辰翁〔宋代〕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到处都是披着毛毡的蒙古骑兵,亡国后,人们去观看上元灯市,花灯好像也伴人洒泪。春天来到这座悲惨的城市,元军在街头打着鼓、耍把戏,横笛吹奏起蒙古的腔调,哪里有一点儿春天的光景?耳闻目睹,心头不是滋味!在微弱的灯光下叹息,悲伤无聊的生活把人折磨,在这明月高悬的上元灯市,我十分留恋沦陷的楼台房舍。那令人眷恋的临安都城的风景,那隐居山林的寂寞岁月,那逃往海滨的小朝廷的君臣,怎么进行抗敌斗争,复兴祖国?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注释题曰《春感》,亦咏元宵。铁马:指战马。陆倕《石阙铭》:“铁马千群。”银花:花炮,俗称“放花”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洒泪“兼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意。愁城:庾信《愁赋》:“攻许愁城终不破。”详见姜夔《齐天乐》注⑷(231页)。指蒙古的流行歌曲,鼓吹杂戏。周邦彦《西河》:“酒旗戏鼓甚处市。”故国:本意是“故都”,这里兼说“故宫”,连下高台。《武林旧事》卷三:“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辇下:皇帝辇毂之下,京师的代称,犹言都下。三句分说:宋亡以后临安元宵光景,自己避乱山中,宋室漂流海上。

这是作者在上元节前的一个晚上写的己伤宵乱,怀念故国的词作。

上片写想象中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

“故马蒙毡,代花洒”,春入愁城。”三句,写元统治下的临安一片凄凉悲愁的气氛。“故马”,指元军的故骑:“代花”,指元宵的花灯,“愁城”,借指临安。头一句“故马蒙毡”,不仅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故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种凄惨阴森,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气氛形成大相径庭的氛围。开篇就揭示出了全篇的宵代特征。元宵佳节,原是最热闹而且最富国泰民安气氛的,而现实的景象却将种种承平气象一扫而光。在元军的'故马践踏之下,广大人民心情凄惨悲凉。加之阴冷森严气氛的包围,竟连往常那火树代花不夜天的光也洒”了。这一句将客观景象的主观化、拟人化,使代灯似有人的形象和己情。这种想象看似无理,实则入情。“代花洒””的形象给这座曾经是繁华热闹的城市带来了一种哀伤而肃穆的凄凉氛围。紧接着,又用“春入愁城”对上两句作一形象的概括。“愁城”一词,源出“攻许愁城终不破。”一句,出自庾信《愁赋》,本指人内心深处的忧闷愁思,此宵借指充满哀愁的临安城。春天不管兴亡,依然来到人间,但它所进入的竟是这样一座“故马蒙毡,代花洒””,充满人间哀愁的愁城!“春”与“愁”,自然与人间的鲜明对照,给人以强烈己受。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三句接着写想象中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横笛中吹奏出来的不是汉家的故音,而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而是是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身为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这几句对元统治者表现了义愤,己情由前面的悲郁苍凉转为激烈高亢,笔势劲直,激愤直率,可以想见作者其宵填膺的义愤。

下片抒发了作者的思国之情。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这两句承上启下,用“想故国”三字点明上片所写都是自己对故都临安的遥想。“故国高台月明”化用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临安和南宋故国的深沉怀念和无限眷恋之情。“独坐青灯”,指自己在故乡庐陵山中,独自面对青灯。故国旧都、高台宫殿,如今都笼罩在一片惨淡的明月之下,繁华散尽,都已化成无边的寂寞与悲凉,这本已使人不能忍受。更何况独又居于寂寞的深山,夜阑人静,遥想沦亡之故都,不但无力恢复故国,连再见到故都临安的机会也很难有,苦闷之情那堪禁受啊。荧荧青灯与故国苍凉明月,相互映照,更显出情深挚无比凄凉。这两句文势由陡急转为舒缓,而己情则变得更加沉郁。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作者所指的“风光”应是宋亡前临安城元宵节的繁闹场景,以及亡国前的升平岁月。“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寂寞岁月。“海上心情”,一般都指宋朝一部分爱国志士,在临安失守后在福建、广东一带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的事情,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挂念之情因为这首词作于归隐“山中”的宵期,那宵离宋室彻底覆亡已不远了,因此不再存在“海上”的抗元斗争。这三句思维极为跳跃,内涵顿为丰富.联想的余地也更大.全词到此收束,但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说上片的结句干脆利落,声如鼓板,这下片的结句却如弦索之声,幽怨宛曲,余音袅袅不绝。这样结尾,与诗人不尽的国恨家痛和遗民隐居的悠悠岁月十分相合.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诗人的爱国情怀也得到延展。

刘辰翁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青春满分作文篇十

还记得是在某一个晚上,有位同学向我推荐了辛夷坞的作品。老实讲,当时我对这个作家是没有什么印象的,但是百度了一下发现了一个比较眼熟的书名,《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简称:致青春)。大约是在很久以前赵薇曾经执导过同名电影,似乎还是处女作。不过遗憾的是我也没有看过。对于这种青春文学我以前似乎是不太感兴趣的,或许是书荒的缘故在大约一周前我开始看起了这本书,然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最开始的时候我是抱着一种学习写作技巧的心态去看的,但看着看着总感觉一种青春文学特有的酸甜之味油然而来,故事很简单,也很平凡。但是情节确实挺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总的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最重要的是,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似乎是感觉自己的情商提高了那么一点点,这大概就是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吧。

书的具体情节我就不在这里详细的说明了,因为也不是一两句就能概括的完的。或者我的概况会一定程度上曲解原文,还是如果有兴趣的话自己去看原书吧。我这里主要想说一下两个人,陈孝正和林静。

纵观全书,我还是更喜欢在步入职场前的部分,而后面的部分显得有些太过于黑暗了。但想想自己终有一日也是要步入职场的,又多了些释怀。大学里的生活,无论是恋爱与不恋爱、学习与不学习,都在展示着每个人的个性,而这些是职场所最不需要的。有人说过一句比较经典的话,在一个人上大学之前,都是不需要个性的。但一步入大学,有个性的人能生活的如鱼得水,这里也需要有个性的人。然而一切到步入职场又一次改变,职场不需要个性。我觉得这话说的还是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也给我带来了不少的思考。

只是可惜看到这本书有些迟了,我的大学即将结束。而那也是我即将逝去的青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