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语文课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优质9篇)

时间:2023-09-24 14:09:41 作者:JQ文豪 罗布泊语文课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优质9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罗布泊语文课文篇一

1、媒体的使用提高了教学效率。虽然说语文课要着力让学生品味语言,想象情景,但现在的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缺少对文本内容的形象体验,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配以图片,能对学生产生视觉冲击,产生心灵的震撼。同时将文字量较大的板书转换为媒体显示可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充分体现“双主”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角色。整节课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则是学的主体,大部分时间学生都是在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与交流,教师更多的是起示范和引导作用。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

3、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课堂上要让学生踏着问题前进,教师的提问如果没有抓住关键点,问题太大太难,问题提得太直,学生思考起来就会事倍功半。课堂上教师能抓住关键点提问;能将问题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变直为曲,那么师生互动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学效果较好,以任务为抓手,强化了“双基”。课堂学习任务明确,任务设计梯度明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能较好地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课堂的实效性得到了较好落实。通过教学,激发了学生对于语文工团学习的兴趣,学习积极主动。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实际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感和面对问题的信心,学生自始至终都在自主学习中发展。

5、充分的自主思考,对于“学困生”来说有困难。内容探究环节,因学生水平的差异,如果都让学生自主思考有些困难,采用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法,既能够对“学困生”起到“促进”作用;又能够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6、注重对学生评价。课堂上教学对学生给出了明确与全面的评价纬度,评价方式多样,既注重过程评价也注重结果性评价。

罗布泊语文课文篇二

报告文学是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它以叙事纪实为主体,以报告真相为己任,具有新闻性;又经过艺术的加工,以形象反映生活,具备文学性。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以前也上过,大多时候是让学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过多强调文章主旨的领会。之后发现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兴趣不够,缺少激情;语文课缺少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政治课”。

这次,我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在激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增强“语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进。现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采用自我批判的反思形式就本节课的情况加以汇总:

学生对于罗布泊并不熟悉,对于它的变化没有真正目睹,他们能够走进文字中吗?能够达到真正的心灵震撼吗?为了铺设一道学生由现实到文本的桥梁,我决定利用多媒体教学,先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罗布泊,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情境,再利用一组组图片、背景音乐,配以教师的抒情性的语言,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学生自己慢慢地走进了罗布泊,走进了文本!

除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应立足语文本位,语文意识。为此,我在让学生很快的领会文章主旨的同时,紧扣文本,强调字、词的学习,强化积累,归纳罗布泊往昔与今天的情景,从而体味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

语文课关键是要上出“语文味”!

最先给语文学科提出“语文味”概念的程少堂先生是这样下定义的: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语文味”绝不是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中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主,那“语文味”肯定就足,没有语言文字的反复训练,“语文味”肯定不足,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有无“语文味”,不是以有无语言文字训练来决定的,而是根据具体的文本个性、课型和不同的年段来决定的。语言文字训练只是体现语文的一种形式,虽然这是一种重要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

我以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朗朗的读书声,应该有浓浓的情感体验,应该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学习方法的习得和学习习惯的自然渗透,应该有自然和谐的师生互动场景。

我最先是想根据单元提示来确定如何体现“语文味”的,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所在的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写的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这里并没有提出很“语文味”的学习要求,只要求熟悉文体特点。于是我又从文体特点的角度考虑“语文味”的问题。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其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文学性是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和抒情的语言来表现的。而这,正是“语文味”的所在!我就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品味罗布泊。

揣摩语言时,学生找出震撼心灵,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揣摩体会其表达作用。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提示: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做好记录。)这一环节,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准确性的特点,掌握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以及引用数据的方法,体味文章字里行间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也是对本课教学重点的落实。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学生的口语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与人交流的机会。学生表现得非常出色,尤其是朗读,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文本融为一体,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读出了作者的痛惜之情,更读出了自己!在语文课堂中能够真正地为学生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敞开心扉,交流读文的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抒他们的真性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说明通情才能达理,达理必先通情,情理交融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同伴,与老师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时,又设计了一个升华情感的环节:“假如你就是罗布泊的精灵,或者是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一棵树,最后一条小溪,一滴水,最后一种生灵……你将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人类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个个才思敏捷,妙笔生花!我看到了遍地开放的水仙花,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当然我在课堂上也有一些遗憾,在部分问题的理解上也不见得比学生高明,点拨的也不够到位。所以,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更加感受到拓宽视野、加强积累的重要。高效的语文课堂呼唤动态、创新生成的课堂,弹性空间很大。教师要在这个弹性空间里游刃有余,就要在平时不断地完善知识结构、关注学生心灵、培养教育机智。“功夫在诗外”,这在语文课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只有综合素质提升了,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才能更容易把握生成性资源,语文课才能上出“语文味”,才能构建灵动活泼的课堂!

罗布泊语文课文篇三

今天按照学校整体工作的安排,我讲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叫,首先,我们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我提出几个问题大家来思考:

1、“消逝”为什么不用“消失”?

2、“仙湖”的“仙”在这里如何理解?

3、大家体会文章题目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同学们,进行讨论很清楚的从文章的题目中可以获得到信息是:一个美丽的湖泊消逝了,表达的是一种惋惜,痛惜,谴责……之情。

接着我分别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昨天罗布泊的美丽,今日罗布泊的荒凉,并配以画面让学生用解说的形式朗读,并指导学生在读的时候,注重自己的情感表达。

读昨日的罗布泊时,“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让同学们体会到愉悦、高兴、自豪……。

读今日的罗布泊时“没有一棵草,一条溪,不见一只鸟”让大家体会到那种痛苦和无奈。

很自然的引入了情感教育: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爱护我们身边的一切。

以上是本节课的构思,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如下收获:

1、分析一篇文章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方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特别是比较长的文章,如果让学生在读之前不及时的从文章的题目中捕捉到正确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感知。

2、语文课堂上要重视朗读的训练。新课改中体现了教师要精讲,对于学生来说,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的课堂活动,我认为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来说最有效的课堂活动,就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中精美的句子,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读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

不足的地方:

1、我觉得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可是我对如何安排学生发言做的不好,学生的发言显的有些乱,重复发言多。

2、文中留给学生拓展的时间少,比如:我们应该如何做,做一个环保人士,让大家找,我想:对同学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这个时间有点短。

罗布泊语文课文篇四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以前也上过,也听过一次公开课,教学的大致思路主要是课堂大量展示、解说罗布泊古今对照图片,让学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过多强调文章主旨的领会。之后发现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兴趣不够,缺少激情;语文课缺少了应有的“语文味”好像变成了政治课。

最近,我又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在激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增强“语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进。我认为这是我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导语我做了精心的设计:生物学家法布乐关于毛毛虫的实验。大自然中,有一种奇怪的虫子,叫列队毛毛虫。顾名思义,这种毛毛虫喜欢列成队伍行走。最前面的一个负责方向,后面的只管跟从。法布乐诱使领头毛毛虫围绕一个大花盆绕圈,结果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都跟着它前面的毛毛虫爬呀爬,周而复始。直到几天后,毛毛虫被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了下来。这一精美的画面告诉学生毛毛虫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盲目跟从,进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由此导入本文:人在有些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一设计确实有列于丰富学生的见识,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除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应立足语文本位,语文意识,强化教学本文。为此,我在让学生很快的领会文章主旨的同时,紧扣文本,强调字、词的学习,揣摩语言,要求学生探究作者在写法上的四大技巧:1、对比手法;2、拟人手法;3、排比手法;4、直接抒情。学完之后,配以巩固练习,以使学生真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与人交流的机会。在语文课堂中能够真正的为学生着想,单纯的让学生交流读文的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他们才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说出他们的真性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说明通情才能达理,达理必先通情,情理交融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理解文学作品所要传递的情感之后,教师应以富有情感的生动语言,再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境。使师生双方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当然我在课堂上还留下了太多的遗憾。由于自身的原因,总觉得自己不能给学生太多,不能给学生精确的引导,在部分问题的理解上也不解的比学生高明,点拨的也不够到位。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首先,在课前充分准备,其次,在课堂上要做出恰当的点拨和评价。

罗布泊语文课文篇五

叶圣陶在《阅读与写作》一文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上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怎样才能通过文字这道桥梁,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于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受共鸣的过程。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把课文中蕴含的生命形态、情感形态有机地融入自己的个体审美体验中,再转化为鲜活的情感的雨露,浇洒到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兴奋起来,震惊起来,在强烈的情感驱使下,学知识、长智慧,懂道理、明人生。

图片,用一幅幅生动、直观的图片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学生初读课文后,对文本有了一定程度的感知,在这个基础上,再观看罗布泊的图片就仿佛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就从感情上得到进一步的触动。接下来学生再由图片进入文本,通过抒情语句的朗读感染,真正感受罗布泊如今的蛮荒与凄凉。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励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为人的智慧和伟大感到骄傲。”那便是产生学习上的“高峰体验”,即处于最欢喜、最幸福、最完善的时候,学习效率自然理想。在本节课堂教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扮演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记者给罗布泊之行组织解说,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搭建了一座展示自我的舞台,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活动中充分表现自我,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欢乐体验。课文的朗读声情并茂,那是学生与作者心灵的沟通;自己组织的解说词生动流畅、罗布泊之行的感受震撼深刻,那是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己心之悟,最是至深。应该说学生已经通过文字这道桥梁,走进了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并且从中获得了有益的启示:环境破坏触目惊心,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语文来源于生活,也应该服务于生活。两耳博闻窗外事,才能读活教科书。语文教学必须走出象牙之塔,面向生活,关注时代。由罗布泊作者想到了青海湖、月牙泉,学生又想到了遭遇特大旱灾的重庆、沙尘飞扬的北京、停喷的趵突泉、断流的黄河……面对日趋恶化的环境,人类应怎样做?我们应怎样做?这正是作者希望读者思考的,这是每一个同学应该关注的。

一节课的阅读交流,我们的思想跟随作者笔下的文字进行了一次难忘的罗布泊之旅,一次足以震撼我们生命的心灵之旅。

罗布泊语文课文篇六

1.本色入题是对此文最好的选择。因为这篇文章的文题中包含了很丰富的信息:罗布泊消逝前曾经是怎样一个仙湖,那它消逝后是什么样子的?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是消逝而不是消失呢?这些信息学生在解题中应该都能从文章题目中捕捉出来,可能形不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信息链,教师就要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者的作用,因为这些信息恰好是文章的主体内容,沿着这些问题展开就可以以一线带全篇,也把学生引入到了文章的情境之中。解题之后用投影展示罗布泊的相关图片,在强烈的视觉对比中印证文题给我们提供的有效信息,这样设置情境会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认真阅读。

2.在阅读中教师不要过多的指手画脚,而要让文本自己说话。在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中,我除了引导学生做“勾画圈点”标注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之外,不设置牵制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因为在解题之后学生会自觉的带着疑问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和解决问题,也可能会读出新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阅读缺失和阅读去个性化的背景下,有时候这种素读,也就是静心本色的阅读,更能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3.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生自主探究后,我设立了让学生将圈点勾画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的学习环节,小组内仍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展示师生共同探讨。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质疑环节,而且都是把它安排在研读赏析之前,因为我发现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和思考的广度深度往往超过我的预期,而他们质疑比较集中的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难点,教学重难点由学生自己找出并解决比教师预设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更有价值。当然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就要由教师适时的引导使小组学习和质疑解疑更有意义,这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把学生的思考由窄处引向宽处由浅处引向深处,把偏离的扶正,而不是流于形式。

罗布泊语文课文篇七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针对文章内容和生活现实,让学生在读、说、看、感中探究出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体会人类应从中汲取的历史教训,通过残酷的事实,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联系实际,寻找根源;增强环保意识。

由于课堂只有45分钟时间,加上语文的学科性质,要求重在熟读,因而时间紧迫,不能在课堂反复熟读,所以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全文至少读3遍并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先对罗布泊加以了解。导入新课时借助多媒体,展示罗布过去和现在的图片,通过教师前后反差强烈的语言表述和图片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对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的探究,主要是通过课上展示的古今对照的图片和对重点语段的品读中探究解决。同时也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整体感悟并分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后,联系现在的生活环境,学生展开讨论,并谈谈人类对现实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面临如此的悲剧应如何去做,从而树立环保意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罗布泊语文课文篇八

今天,浦东新区教育学会安排我们到南汇一中进行听课交流,我们深入课堂听了一节语文常态课,是二7班钱老师上得一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后南汇一中的领导、我们海南、西双版纳及宁波的老师集中在会议室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交流点评,既肯定了优点,也指出存在的问题。

这节课钱老师让学生从题目中找的信息,抓住文的数据或者分析破坏的原因,呼吁环保突出主题。最后进行语言赏析及朗读。

老师把课上完了,既抓住重点,又突出了主题。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情感、兴趣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听了这节课,我想:作为教师要把一节课上好,上得生动,这与我们老师平时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新课程,探索新教法-----贯彻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分不开的。我认为要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师生观,要以学生为本,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另外,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明确这一点,绝不能含糊:语文课不是政治课,语文课应以语感训练为重点,学习重在体验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课堂上必须有学生听、说、读、写、思、做的亲切经历,别人是替代不了的,教师只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罗布泊语文课文篇九

1、积累字词;

2、通过朗读与揣摩,让学生感知文章梗概。

3、讨论与练笔相结合,训练学生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1、通过朗读与揣摩,让学生感知文章梗概。

2、讨论与练笔相结合,训练学生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讨论与练笔相结合,训练学生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小黑板

教师行为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家是温馨的港湾,它周围的环境则是大家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无数小“家”凝聚成我们可爱而又富强的大国家——中国。然而,在我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典型的地方,它的过去郁郁葱葱,鸟语啾啾,而现在却迥然不同。这个地方在哪里呢?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吴岗笔下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板书:课题和作者)(约3分钟)学生认真聆听,想像罗布泊的今昔面貌。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熏陶学生,为新内容进行铺垫。同时,也为知识的迁移作伏笔。

(二)感知文意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大组读1~3和9~14自然段,第二大组读第4~8自然段,最末四段由全班齐读。同时思考: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注意:应先让学生找出有关罗布泊今昔的句段,再概括。板书:“前”“后”“绿洲”“沙漠”。)(约12分钟)

2、罗布泊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其原因是什么?究竟是谁酿成了这样的悲剧?同桌讨论完成。(约7分钟,板书:?、人)1、有感情地放声朗读,力求尽快感悟本文内容。

引导学生归纳。

2、找出相关段落(11~13段),同桌讨论后归纳其变化原因。

1、重视语文阅读,培养学生爱阅读的好习惯。读完课文后,应指导学生读出最后一段三个“救救”的语气。

2、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并培养学生在相应句段旁边作好笔记。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发现有类似的破坏环境的例子吗?同桌讨论,教师巡视,同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味。)(约8分钟)

教师引导,如果学生素材少,教师可简介环保大使张正祥等的先进事迹,最后板书:忧患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2、写广告语:众人拾柴火焰高,为唤起大家保护环境,增强责任心的意识,请拟一句宣传标语。(约5分钟)1、小组内合作,大胆畅谈。(学生谈到九曲河的水污染,谈到焦化厂的滚滚浓烟,谈到泸县花园干道上有的游人任意践踏草坪……)

2、学生动手积极,标语有: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的眼睛;游客好,别踩我,我怕疼;社区是我家,呵护靠大家……通过合作,学生心中激起了不断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同时,也为了渗透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德育理念。

(四)总结(约5分钟)

让学生总结。若学生表现好,可叫全班齐读最末段;若还没下课,可让学生迅速浏览第15~24自然段,提出问题大家解决或听写生字词以检查学生的预习。

教师总结:出示小黑板,宣读自己写得《无题》“诗”:护林防火,责任你我;绿水青山,国泰民安;珍爱环境,美我家园;呵护地球,壮我河山。(学生情不自禁地响起掌声)让我们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尽上自己的一分绵薄之力吧!让我们都来争做一名小小的环保卫士吧!踊跃总结。培养学生认真总结的好习惯,也为了进一步突出本文的主题。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岗

前————罗布泊————后

︱︱

绿洲―――――?――――沙漠

忧患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