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模板8篇)

时间:2023-10-15 14:22:19 作者:灵魂曲 最新教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模板8篇)

制定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利用教材资源,设计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成功案例,看看其他老师是如何编写教案模板的。

教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篇一

理解本文逻辑严密的结构特点,联系语境,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马克思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

重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难点: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文章丰富的情感内涵

曾经有一个女儿问她的父亲:“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父亲的回答是“思考一切”

明确:悼词

明确:该说一些法子内心的话,表示哀思和悼念

(引导:哀思之情如何表达?难道一篇悼词,仅仅是表达哀思、悼念吗?)

追忆、回忆他的一生,在追忆和回顾中表达深深的哀悼,这样才不会空洞

(引导:一个人一生中做过很多事,说过很多话,人生漫长啊,不可能一一记录我们在写作时该如何处理呢?)

着重讲一些最主要的,一生中的主要事迹,主要成就、功绩、贡献等

3、我们对悼词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思考一下一篇悼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悲痛、惋惜、爱戴、崇敬

下面我们带着对悼词的了解和感情来听一下课文录音,同时找出这篇悼词的中心段落

明确:中心段落是文章的第2段从“这个人的逝世”到“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齐读)

为什么认为这一段是中心段呢?

这一段对马克思一生巨大贡献及他对于整个世界的重要意义的总概括

那么这两段哪一句是中心句,为什么?

明确:前一句因为“对于……对于……”下文着重在讲损失

后一句为补充“不久”和“空白”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强调损失的“不可估量”

那么,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有哪些?

明确:1)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2)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剩余价值

3)“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其他领域的发现

(引导:还有没有其他贡献,是不是马克思最主要的贡献,那么是为什么?)

明确:作为科学家,思想家,就是这样,但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那么,作为革命家,马克思对革命作出了哪些贡献?

明确: 进行革命实践

宣传(办报,著书)

参加各地的组织

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作者除了追忆马克思的伟大功绩之外,还追忆了什么?

引导:阅读第8段

引导:马克思作出了这么多贡献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遭到各国政府的驱逐,资产者的诽谤、诅咒

引导:对自己的这些遭遇是如何看待的?

“毫不在意,把它们当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不在乎他人的态度 开阔的胸襟,博大的胸怀 高尚的品质

这段还有哪些句子是表现马克思的品质?

“他可能有过很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表现马克思的光明磊落

拥有莫大英明和宏伟事业的马克思逝世了,作为他的密友,恩格斯的感情是怎样的'?

悲痛、哀悼、惋惜、遗憾

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呢?(集体朗读第一段,讨论)

a、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不忍心、不愿意说,这叫讳饰(不直接说出本意,而是用含蓄,委婉的语言把本意暗示出来)

b.“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

c、“让他一个人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

“两分钟”突出事情来临的意外(突然)

“还”字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前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马克思在人们的惋惜中去世了,但是他的英名和事业却留了下来如果这是一个墓碑,上方该写上什么字?(永垂不朽)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1、完成《导学与测试》练习

2、结合课后练习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板书:

教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篇二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重点和难点:

1、把握全文的结构特点。

2、揣摩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的用词造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并简介背景: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感情丰富、复杂、细腻。崇高卑劣、生老病死,激发了人类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也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价值判断,悼词就是人们表达哀悼的方式之一,而对于一个时代巨人的离去,这种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卡尔・马克思(1818-1883)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解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这个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文章?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

所谓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三、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2)悼念交代伟人的逝世

第二部分(3--7)评价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

四、整体感知:讨论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1、先找出承递性语句: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不仅如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正因为这样……”

2、找出过渡性段落和总括性段落:

过渡性段落:第2段,第6段

总括性段落:第5段,第8段

3、讨论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理论贡献:

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

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实践贡献:

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

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其中最伟大的贡献是――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五、讲解文章第一部分。

明确:“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2、“最”、“还”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字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3、“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

4、“在安乐椅上睡着了”表现了恩格斯怎样的品质?

明确:讳饰手法。讳饰,有叫做婉曲,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用比较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人就说了: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这里“又添新伤疤了”是用了讳饰的手法暗示了孔乙己又挨打了。

又如在闽南一带,“人死了”表达上都用“老了、走了、回去了“这些话来代替。

它所起到的作用是含蓄、耐人寻味。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明确: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6、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7、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

六、讲解文章第6-7段。

1、第六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它应该划归上文还是下文,为什么?(双重过渡)

明确:“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明确: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马克思的墓志铭: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你们能从这个墓志铭悟出第七段的内容吗?――改造世界。)

5、我们能否具体说说马克思做了那些改造世界的工作?马克思改造世界的具体事实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明确: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教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篇三

知识教育目标

1.在初中学习过的议论文写作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2.初步了解演讲辞的写法。

能力训练目标

寻找并借助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句段,明了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关系。

德育渗透目标

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学习他为全人类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

1.本文教学重点是全文的结构层次,通过寻找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性句段,把握全文结构特点。

2.本文难点是分析“讲话”所循的思路,理解其层次结构,弄懂各部分、各层次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采用讨论法解决。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题简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加点部分板书,下同)这篇著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献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写的。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诞生在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律师的家里。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心脏停止了跳动。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亲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参加人数不多,但他们身后却站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与他一生并肩战斗的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一篇极其重要的讲话。他满怀无产阶级革命深情,论述了马克思对全人类、对全世界无产者所作出的丰功伟绩,赞颂了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沉痛悼念。

二、让学生默读全文,要求按悼词要点,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把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明确: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板书: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第3—6自然段)。

研读第3—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明确: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

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住、穿”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住、穿”,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使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行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指导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理解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地体会其语言的概括和精当。

五、布置作业

表情朗读练习二中的四个句子,并按要求解答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课内容

1.提问: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上有哪些伟大建树?

2.检查作业。

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6、7自然段)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明确:

1.“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报、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三、讲读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

4.“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

1.“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拂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3.“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4.恩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四、要求学生复看第二部分,找出段与段之间的关联词语,说说它们在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方面所起的作用,结合完成练习题一、三。

五、指导学生表情朗读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六、总结扩展

分析文章的结构离不开对逻辑段的概括,而概括每段的大意又离不开对段内句间关系的分析,如分清解释和被解释关系,注意转折、因果关系复句等,当然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样离不开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悼词作为讲演辞的一种,具有讲演辞的特点:

1.内容要有针对性,中心要十分突出。

2.感情要深挚,语言要通俗形象。

3.结构上通常要开门见山提出全篇讲话的主题,以便听众抓住要领,然后围绕主题,或逐层深入,或分成几个方面来谈。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在每一层次或每一方面的开头处,往往要先说明要点,结尾再加以重申,以使听众始终不偏离讲话主题,能对全篇讲话有个清晰的感受。

七、布置作业

1.课后思考和练习三、四

2.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马克思》。

附:板书设计

教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篇四

2、领会文中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的深沉的悼念之情

预 习 案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开头用了怎样的手法来表现马克思的逝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思考:把“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效果怎么样?

二、速读课文,3-7段,回答问题:

1、找出马克思一生中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主要有哪些?

2、第6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怎样?马克思是怎样认识科学的?

三、画出文章的结构图。

教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篇五

教学目的:

1、掌握全文论辩结构。

2、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3、分析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通过寻找承递性语句,来理清全文思路。

教学难点:

语言艺术。

分析第三段句子成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那么作为自己一生的挚友和战友永远离去,恩格斯会怀着什么心情来发表演讲呢?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悼念――评价――悼念

2、了解文体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职务和享年等。

主体: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作出的成就并做简要的评价。

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

理清文章的结构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

第一部分(1―2)马克思逝世的损失对于历史科学

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第二部分(3――7)理论上发现了剩余价值的规律科学家

其他研究领域的发现

评说马克思伟大贡献

实践上:革命实践活动革命家

影响:敌人恨他,人民爱他

第三部分(8――9)英明和事业永垂不朽

第二课时

一、赏析语言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1)高度的概括性。

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十分丰富,实践活动的范围恨广泛,但恩格斯用短小的篇幅表现出来。既全面,又有重点,概括性强。如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对于他的实践活动写的是宣传、组织两方面。

(2)严密的逻辑性

本文论述的中心是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贡献,而主要是通过科学家和革命家两方面论述的。让学生找出两个过渡段和每一段的过渡句。

(3)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4)找出文中使用修辞的语句。

借代:不直接说出某事物的名称,借用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有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等多种。

比喻、层递、讳饰

二、分析第三段(长句子)

三、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1朗读第一自然段,明确它所表达的主要情感――悲痛。

2找出关键的词句揣摩感情明确:

a、“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b、“停止思想了”――思想家停止思想,表现了痛惜之情。避讳手法(不能说出或不愿说出时用此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情感。

c、“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睡着了”又是避讳的手法。

3、做课后练习三,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

四、讨论第六段:它是马克思作为科学家还是革命家的贡献,应把它归于哪一部分。

五、布置作业

预习《我有一个梦想》

教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篇六

1.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的用词造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一、导入新课

1.背景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2.简介悼词的特点

悼词,在结构上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二、整体感知课文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悼念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评价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悼念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2.找出文章的关键句。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

本文主要是颂扬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1.齐读这一小节,明确本小节的表达的主要情感悲痛。

2.找出关键的词句揣摩感情明确:

a.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b.停止思想了思想家停止思想,表现了痛惜之情。避讳手法(不能说出或不愿说出时用此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情感。

c.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睡着了又是避讳的手法。

五、依照第一小节的学习方法,找出课文中类似的句子进行分析。

a.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即使也。但是先是假设,后是转折,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贡献的高度赞扬。

b.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远不是说明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对人类的贡献更大。

c.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忱、坚忍不拔表现了马克思伟大的革命情操;卓有成效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

d.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这是从反面立意,歌颂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六、总结

本文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

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又富于感情的语言。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2、完成课课练。

附:板书设计

教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篇七

1、把握悼词的情感特点,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即马克思的贡献及逝世的影响。

3、抓住主要文段,以诵读的方式,解析作者的观点。

提取文章重要语句,解读马克思的贡献及逝世的影响。

体会作者的感情及观点。

1课时。

一、导入

以“高山流水”“管鲍之交”为导入点,引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顺便介绍写作背景,并引入下一环节(抓住“复杂的心情”)

二、课文探讨

1、读课文思考,恩格斯在朋友的马克思的墓前演讲时,怀着如何复杂的心情?

(学生初读课文,找出相应的语段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并诵读本段文字,体味那样一种心情。)

(先让学生找出相应段落,在让学生讨论概括,马克思在理论上获得的贡献,3~5自然段,最后教师总结板书。)

(让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去寻找答案,然后概括总结7段。)

4、引言:三国魏人李康《运命论》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请问:马克思取得如此巨大的贡献,可谓“木秀于林”“堆出于岸”

“行高于人”了,这样的一个人物生前生后又有着怎样的遭遇呢?

(让引导学生去寻找相应的段落,在引导学生看“敌人”和“战友”对他的不同态度,最后,让学生在诵读中去体会作者对马克思的感情 第1段,第8段)

5、一颗明星,陨落了;一代伟人,逝去了。对于马克思的逝去,你有何感想呢?请拿起手中笔写下你对马克思的所有情感吧!

教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篇八

一、课题简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加点部分板书,下同)这篇著名的马列主义文献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写的。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诞生在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律师的家里。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心脏停止了跳动。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亲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参加人数不多,但他们身后却站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与他一生并肩战斗的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一篇极其重要的讲话。他满怀无产阶级革命深情,论述了马克思对全人类、对全世界无产者所作出的.丰功伟绩,赞颂了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沉痛悼念。

二、让学生默读全文,要求按悼词要点,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把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明确: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板书: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第3―6自然段)。

研读第3―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明确: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

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住、穿”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住、穿”,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使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行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指导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理解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地体会其语言的概括和精当。

五、布置作业

表情朗读练习二中的四个句子,并按要求解答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课内容

1.提问: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上有哪些伟大建树?

2.检查作业。

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6、7自然段)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明确:

1.“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是一个革命家”。

3.“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报、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三、讲读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

4.“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

1.“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拂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3.“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

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4.恩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四、要求学生复看第二部分,找出段与段之间的关联词语,说说它们在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方面所起的作用,结合完成练习题一、三。

五、指导学生表情朗读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六、总结扩展

分析文章的结构离不开对逻辑段的概括,而概括每段的大意又离不开对段内句间关系的分析,如分清解释和被解释关系,注意转折、因果关系复句等,当然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样离不开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悼词作为讲演辞的一种,具有讲演辞的特点:

1.内容要有针对性,中心要十分突出。

2.感情要深挚,语言要通俗形象。

3.结构上通常要开门见山提出全篇讲话的主题,以便听众抓住要领,然后围绕主题,或逐层深入,或分成几个方面来谈。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在每一层次或每一方面的开头处,往往要先说明要点,结尾再加以重申,以使听众始终不偏离讲话主题,能对全篇讲话有个清晰的感受。

七、布置作业

1.课后思考和练习三、四

2.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马克思》。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