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职业调研报告精选

时间:2023-07-19 05:49:45 作者:韩ll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最新职业调研报告精选篇一

1、职业简介:

教师,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广义的教师是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系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狭义方面来理解,即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2、我眼中的教师职业:

我认为具有三种重要的知识,它是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是学科知识、实践知识和教育学知识。

学科知识:包括一般学科知识和专业学科知识。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各种学科基本知识,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之贯串于自己所教学科之中。然后再对各种不同知识和理论进行选择、组织、传递和评价。除此之外专业知识则要求教师必须广、宽厚,这是对教师专业过程中的第二次分工,更加细化了教师的工作。

实践知识:都说实践出真知,所以教师除了具有具备深厚的学科背景,在全面透彻地理解所要教的学科基础知识之上还要引导和带领学生开展学科研究和创新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书本知识不再空洞。

教育学知识:我认为教师在掌握过硬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之外,更应该本着教师的职责,关心爱护学生,真正地做到从学生出发,多多倾听学生的心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环境简介:

从硬件方面来说教师的职业环境一直都是不错的。比如有专门的办公室、夏天有舒适的空调,办公室里也有芳香四溢的花卉植物作以点缀。每个教师都附有多媒体,给课程增加了丰富性并且节省了上课板书的时间。

2、存在的问题:

但是现在教师职业的队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许多都是冲着教师这个职业良好的工作待遇而去。并且现如今越来越多教师虐-待学生的事件频繁发生,许多教师已经不单单是把精力放在教育学生身上,而是更多的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随着这些年高校扩招和就业形势变化,现在教师队伍里素质也是层次不齐,不乏有有一批素质低、作风不端正的人出现。教师中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也非常盛行。教师之间帮派斗争也是存在的,评先进和职称的时候同事之间竞争也十分激烈。所以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把关,也是对学生和家长的负责。

1、机遇: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生产力不断提高,相互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而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文化软实力与科技竞争力越来越成为世界的焦点。所以教育事业在国家发展中起到了更加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状态是积极向上的。

2、挑战:

我选择教育这个职业并想将其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也是考虑到了它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的。教师这个职业本身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社会地位和待遇都相对较好。本身对学校生活存在美好的回忆,喜欢与学生之间单纯地相处。而现在随着就业环境的严峻,教师人数已经饱和,可提供的工作岗位较少。所以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另外我国教育职业存在的问题还包括沿海地区教师资源丰富而偏远地区急缺教师教师供求不平衡。

1、教育教学能力:

身体条件方面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

普通话水平方面拥有普通话等级证书,能准确、清晰地使用普通话授课。

职业教育理论相关课程学习要求方面非统招本科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人员申请认定教师上岗资格,要经过职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生产实习教学法(实习指导教师和一体化教师要求)等课程培训,并经考试成绩合格。

教育教学能力方面有教师上岗资格证,同时有公共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书,心理学证书。

2、岗位素质要求:

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掌握充分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至少为大学本科文凭,高等教育的文凭要求更高,依情况而定。

有从事教师职业所具备的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

有从事教师职业所具有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程度要求。

3、上岗条件:

思想品德条件方面热爱祖国和职业教育事业,遵纪守法,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学历条件方面申请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必须具备幼儿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及其以上学历。申请认定小学教师资格必须具备中等专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是否属于师范教育教育专业应根据省教育行政部门当年下达的招生计划和省教育行政部门验印的毕业证书来确定),其他中专毕业学历应视为不合格学历。申请认定初中、初等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以上学历。申请认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含中专、职业中专、职高、成人中专、技工学校等,下同)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且应具有相当于助理工程师及其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及其以上工人技术等级。申请认定高校教师资格,应具备研究生或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我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是我心中所想。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是自己真心喜欢的则必然会拼尽全力去做好。我认为我有能力胜任好这份工作。虽然缺少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克服这些外部因素。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普遍出现找工作难的问题。应对这一问题,我认为我更应该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加强专业技能修养,同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教学方面:

每天都能完成当天的教学任务,每学期能完成其教学目标,尽可能实现自己定的教学目标。真正地把传授知识放于第一位。关心和爱护学生地成长与需求而不是盲目地关注成绩,忽视学生的心理成长。

2、育人方面:

教师应以身作则,用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来培育学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脑力成长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内心真正的想法。使他们在成长道路上健康正直的成长,不会误入歧途。

通过网上调查得知一所普通初中的普通老师一年的工资除去奖金和各种节假日发的物品或钱,大概5、6万,公务员基本一样,而且还有补课费、课时津贴,更重要的是教师还有完整的双休日和寒暑假等等。教师这个职业相对于比较稳定,很多人也是看中它有可观的退休工资。

通过行业背景知识、工作环境、职业前景、职业的任职要求、工作内容、薪酬等方面的了解使我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今后的择业与就业起到了更理智的分析。我认为现代大学生不能盲目选择就业,要从实际出发,从自身能力出发,理智就业择业。我们要摆正心态,积极热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勇于迎接挑战,勇于直面人生的挫折。把每一次失败都当做是一次成长,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一步步成长。

最新职业调研报告精选篇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大学生职业调研报告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同样的话。总是觉得可能在下一家有了工作呢,万一呢,我要是放弃就会错过了。可能是机会就出现在下一家店里在电视剧或者小说里几率才会奇高无比吧。结果就是我用了两天的时间走完了市中心的几条街。每家有可能需要人手的店我都问了却没有找到任何一个工作。也是在那个时候才明白,工作是多么的不好找。没有一技之长的人,可能连养活自己都很难。

克。然而,牛奶的脂肪部分还有不少好东西。首先,香气成分全部存在于乳脂当中,脱脂奶是没有什么香味的。其次,牛奶中的维生素a、d、e、k都在脂肪部分,它们对健康防病作用很大。另外,牛奶脂肪中含有多种抗癌物质,特别是共轭亚油酸。所以如果没有高血脂、肥胖等疾病,儿童少年和中青年人不一定要饮用脱脂牛奶。

第二天上班的时候,还是要继续拿这话筒喊,其实我还是很不好意思,但是已经比第一天好多了。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我看见了,一个阿姨牵着可能是孙女,她手里提了一箱脱脂牛奶。我居然大着胆子提着自己这一箱牛奶就走到她的面前。我先向她问好,然后问这个小女孩是不是她的孙女。牛奶是不是要买给他的小孙女的。然后我就向他介绍了全脂牛奶相对于脱脂牛奶的优点。又向她说明啦全脂牛奶在营养,还有孩子可能比较喜欢全脂牛奶的口感和味道。并将她推荐我手上的全脂牛奶。阿姨居然买了。我觉得这应该是我最得意的事情了吧。当然这种事并不多,我也没有因此而走上事业的巅峰,开玩笑的。我清楚我的性格不是一个适合干促销的人。其实促销员促销员嘛,首先是这个产品搞促销活动。最主力吸引顾客来买的并不是促销员的说词。而是个产品的促销力度。我想我也并没有多么地提高这款牛奶的销量。但是至少后来我没有再被我们主管骂了。四天也很快就结束了。我也就又成为无业游民了......后来巧合,邻居家的阿姨给我介绍了他们厂里的工作。结果到了阿姨的厂里他们说,不招收没有经验的,但抹不过面子,我呆的时间又短,就把我留下做了打杂的工作。其实说实话我并没有觉得这工作有什么不好。除去学不到太多社会经验以外。我对这份工作还是挺适应。就是扫地要扫的面积有点太大了。我知道我自己并不是个勤快的人,不过一旦做起事来,很认真也很尽职不怕苦不怕累。

工作了一个多月。跟阿姨厂里的另外一些同事相处还不错。因为工作时间比较集中,没有工作的时候我又不能回家。所以有的时候就会往食堂跑。有的时候搭把手帮帮忙,跟那边的阿姨相处的还好。正如我前面所说的,这里并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而且小公司也没有太多竞争,不过也打杂的谁跟我竞争呀。话虽如此。从我这个角度感受这个公司。气氛还是挺好和睦的。

所以对这公司我也不多说。现在回头想一想这个暑假。促销虽然只有四天,但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这一个月在公司里,虽然没学到什么社会经验,不过体验到人情味儿,感觉社会也还算是温暖。刚开始因为找工作而受到的那些不愉快倒也烟消云散了,对社会的一些消极情绪倒也都没有啦。也算是好事一件吧。

还是不容易的。同样知识和一技之长真的非常重要。否则找工作真的很难。因此一定要在学校里好好学习的文化知识。暑假的打工,对我来说,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起点,也希望这个起点能让自己更好的融入社会,不断地成长……我会一直的努力。虽然我不是最好的,但我会尽力做到最好,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思想上,我都会努力的完善自我,一步步地、踏踏实实地做事。在新的一学年里,努力学习好各门学科知识。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学好课外的一些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才会让自己变得更加有竞争了。能力与机遇从来就是为有准备的人而生的,提高自己的自身能力,把握好每一次机会,成功就在不远处。好好把握大学生活,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就会收获更多的友情与感动。社会实践是学习的延续;是锻炼技能的平台;是成长自我的垫脚石。把握好每一次实践;把握好每一次锻炼;把握还每一次自我成长。我们就会学得比别人多;发展的比别人快;就会成功的比别人早。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大学生调研报告格式。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武东生说:“今天的大学生是值得肯定的,与八九十年代相比,社会的进步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只有%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报告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人有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是博爱的表现,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盼。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的人选择“不参加”,调查报告《大学生调研报告格式》。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

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涉及世事纷争,也因此保存着那颗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们的一个关于无偿献血的个人访谈中,接受采访者回答每个问题都干脆利落,毫不犹豫。献血时她自主争先,她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问到:“有人说献血很危险,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过吗?”她回答很干脆:“没有,没想过。我只觉得我自己身体很好,抽点血没关系,何况还有很多人挣扎在死亡边缘,正等着我们献血来抢救呢!”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也显示,对于无偿献血,有%的同学积极参与,还有%的同学想去,但没时间,只有%的同学认为这是医院在挣钱,不去献。

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我们的调查中,%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二者之和占了%,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的同学会“找到垃圾箱后再丢”,有%的人选择“随手丢掉”,另外有%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找个角落再丢”。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21世纪需要的是“弯腰精神”,多弯一次腰就给世界多一份洁净。另外,对于校园盛行的“课桌文化”,我们应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在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应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与影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用纪律与法规来维持。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规。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在2003年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调查中,居然有%的人根本不相信有从未作弊的大学生的存在!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最新职业调研报告精选篇三

一、学校发展现状

(一)学校基本情况

左云县综合技术学校,是一所融小学、初级中学、职业中学、短期技能培训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前身是井儿沟小学,始建于1948年。经过近三十年一边办学、一边创业、一边建设,先后建起了建筑面积72000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图书楼、实验楼、风雨操场、公寓楼、餐厅等8幢主体建筑,是一所白杨参天、绿树成荫、花草繁茂、校舍别致、生态宜人、师长爱生、经费宽裕的园林式学校。

(二)师资及办学条件情况

现有教职工158人,专任教师121人,兼职教师27人,“双师型”教师38人。学校图书馆藏书2.8万册,各种报刊杂志120余种,有教师阅览室和学生阅览室各一个。全日制学历教育教学班19个,1 在校生721人,常年开展各级各类中短期培训,年均2600人次。

(三)专业设置情况

现开设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机电、会计、物流服务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7个专业,并建有矿井通风与安全、汽车运用与维修、物流服务与管理、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5个省级实训基地和计算机应用、矿山机电2个县级实训基地,同时还设有三级煤矿安全培训中心,学生毕业实行“双证书”制度。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办学水平有所提高

近几年,我县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毕业生中级技能鉴定通过率达95%,学生对口升学本科达线人数逐年上升,专科达线率稳定在98%左右,一次性就业率达到60%,最终就业率达88%。

(二)办学规模相对稳定

目前,我校在校生人数持续上升。每年秋季招生通过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等措施,使中职在校生人数保持在200人以上。

(三)构建师资培训新体制

近年来,逐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学校4级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体系,加强了教师的培养培训。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活动,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2(一)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

目前,许多学生、家长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关心支持不够,社会引导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二)办学条件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

目前,我校教学仪器设备还不够完善。除汽修、物流、会计专业外,其他专业,特别是计算机专业设备资源还不够齐全。另外,专业类教学资源、图书陈旧,缺乏高质量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图书及教学资源建设。

(三)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专业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经费投入少,教学质量较低。教师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不高,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四)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度较低

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主要表现为:人才需求信息渠道的沟通不畅;企业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水平不高;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很好地坚持。

(五)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困难

由于受传统成才观念、就业体系不完善、就业渠道不畅,社会对中职教育认可度不高等因素影响,中职学校招生举步维艰。勉强招来的学生多数基础条件差,自觉学习和服从管理的意识差,对职业学校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3 四、学校发展的展望

(一)发展目标 1、规模目标: 2、质量目标:

五、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确立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大对职业教育统筹管理力度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标志着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开启了职业教育发展又一新起点。要与时俱进,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在职教中心学校建设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多专业、装备水平高、适应未来普职共享共用的综合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以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培养中青年专

4 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抓手,以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以教师培养培训为突破口,逐步建立有利于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长效机制。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师德高尚,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师资队伍。要灵活教师招录机制,重点招录好使、管用的专业课教师。

(四)积极探索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要进一步更新观念,积极开展“企校合作、产教结合、订单培养”的办学模式,根据专业设置,积极沟通厂企,大胆探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厂企实习。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积极进行专业技术模块教学,行为引导教学法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加强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

最新职业调研报告精选篇四

职业教育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各级关注的“焦点”。最近,市委政研室会同市教育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深入县乡村、工矿企业和学校,走访座谈、查阅资料,基本摸清了全市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我市职业教育自开始创办至今已近30个春秋,发展历程波折起浮,曾有过“全国职业教育一面旗帜”的辉煌,有过“几近低谷”的尴尬,也有过“脚踩就业和升学两只船”的困惑。近几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势头,不少方面还取得了新的突破。目前,我市共有职业院校72(技工院校21所)所,其中公办高职院校3所、中职学校47所;民办高职院校2所、中职20所。初步形成了以5所高职院校为龙头,67所中职学校为主体,168所职业培训机构为依托,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xx年,全市中、高职招生规模达到1.43万人,在校生达到4.81万人。骨干院校和特色专业建设得到加强,拥有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院校13所、省级重点职业院校11所,省级教学示范学校7所;拥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专业38个。职业中专的机电专业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专业,市技术学院的数控与机加工、机修钳加工等专业被评为省级名牌专业。各职业院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走校企结合、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路子,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十五”期间,各类职业院校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合格毕业生达到25万多人,各类培训机构共培训350万人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市职业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距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距群众的教育需求仍有较大差距。职业教育整体上仍然处在“蹒跚行进、奋力爬坡”的阶段,还面临着诸多困扰,多年存在的“三难”现象仍然突出:职业教育招生难、职业学校办学难、培养学生就业难。调研过程中,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三难”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六个不适应”。

当前影响职业教育发展首要的是各个层面的认识滞后、观念陈旧。近年来,国家将职业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事关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重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但受就业压力以及偏面的人才观、择业观影响,很多人对职业教育仍然存有偏见。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从政府层面看,有的地方政府没有认清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没有看到技能人才不足的矛盾,没有看到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有的认为职业教育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不愿在这方面费力气;很多地方重眼前利益、轻人才培养,重基础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有的县市区政府至今没有真正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从学生家长来看,“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跳农门”、读书就是为了上大学。加之近年来就业压力增大,部分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不高,致使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上职校低人一等,让孩子上职校成了“无奈”的选择。从企业来看,很多企业经营者认为,“教育就是教育、工厂就是工厂,扯不到一块去”,致使“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企业和学校缺乏沟通、没有配合。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的社会意识尚未真正形成,观念更新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与我市对各类技能人才的需求相比,职业学校办学规模明显偏小。据预测,“xx”期间我市技能人才需求量(新增)38.4万人,年均7.6万人左右。而xx年全市高、中等职业院校年培养能力仅有1.43万人,有的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在校生不足百人,办学规模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应当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我们在这方面差距更大,多年来我市职普比一直在20-40%之间徘徊,今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5.5万人,职普比例只有26%,明显低于我省多数地市,比全省平均水平还低12个百分点。

发展职业教育需要财力作支撑。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骨干示范学校的创建、实训基地的建立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目前我市职业教育的投入水平不高,现有投入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20%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大部分县市区没有兑现;每年每班农村4000元、城市5000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经费,普遍没有达到。xx年,我市预算内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费为6920万元,仅占高中阶段经费总支出的22.9%,与我省先进市相比差距甚远。由于投入不足,直接制约了办学条件的改善。从学校办学设施看,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校均占地面积不足80亩,校均建筑面积不足1.5万平方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大多数职校办学条件简陋,学校缺少基本的实验、实习场所和设备。市第一职业中专占地只有30多亩,在校生1500多人,生均占地面积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生均占地18平方米的标准。从实习实训条件看,1/5的职业学校没有专业实习实训场所。根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生均仪器设备总值最低应为3000元,而目前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仪器设备总值仅为xx元。从师资力量看,我市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编制是几年前核定的,随着近年来职校规模扩大和在校生的增加,专任教师总体数量明显偏少,专业水平也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象兖州职业中专这样的省重点职业学校,竟有20多位体育教师改教专业课。再就是非教学人员过多,比例严重失调,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65.3%。在职业技术学院,二者的比例竟然达到1∶1。许多职业学校不得不高薪聘请校外技能型专家任教,难以保证教学时间和质量。“双师型”教师更是严重匮乏,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13.9%,明显低于全省30.1%的平均水平。

由于我市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主要侧重于升学(对口高职)或域外就业,和我市产业发展联系不紧,“两张皮”的现象比较突出。很多学校不是瞄准市场设置专业,而是依据现有师资确定专业,这就必然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一是为农服务“脱节”。据劳动部门预测,到“xx”末,我市第一产业各类技能人才总量应达到2.46万人,纯增量应达到1.88万人,年均应培养3700多人。而我市职业学校农林水类专业年招生仅有80人,缺口高达46倍。另据调查,我市中职毕业生回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不足毕业生总数的5%。现在农民迫切需要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但如何发挥职业教育在农业技术中的作用,已成为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二是为工服务“脱节”。从五大产业集群技能人才供求关系看,一般来说,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余有缺、供求之间适当不平衡是正常的。但我市的情况是,这种供求双方基本上处于无引导、无组织的自发状态,反映了我市职业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明显不衔接。三是为三产服务“脱节”。据统计,我市各类职业学校为第三产业服务的专业,只有商贸类的市场营销、餐饮两个专业,年培养能力不足500人。

最新职业调研报告精选篇五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xx年4月,市政协科技教育委员会组织部分教育界委员和教育界专家,由公方泉副主席带队,对全市职业教育重点是中等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市教育局和铜山县教育局的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市二职中、机械中专、农机中专、医药中专和铜山县职教中心等学校。从校园布局到教学设施,从教学管理到后勤管理,从班子建设情况到教职工队伍素质,委员和专家们在看与听的过程中,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与探讨,发表了很好的见解。

从xx年起,中等职业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有力拉动了职业学校的招生。近三年招生数分别为2万人、2.4万人、3.3万人。去年的招生数同比增长38%。市经贸学校、财校、医药中专等中专校招生大幅度增长;市职教中心、铜山工业职中、睢宁职教中心、沛县职教中心等职业高中招生超千人,受到省教育厅通报表扬和奖励。

新沂职教中心、睢宁职教中心成功创建省合格职教中心;贾汪职教中心正在积极组建之中;市职教中心、模特艺术学校新校区的规划、征地、设计、勘探等已基本完成,今年3月已正式动工兴建;睢宁职教中心、徐州机电工程学校等大规模新建校舍,投入设备,扩大学校容量,增强办学实力。大部分职业学校都在抢抓机遇,谋求发展。

三是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理顺了职教教研工作机构,加强了职教教研力量;组建了主要学科教研中心组,健全了全市职教教研网络;加强了对教学工作尤其是实训教学工作的检查督导,召开全市职教教学工作会议,交流了经验,明确了今后的目标。

全市职业学校加强了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巩固和扩大了原有的就业市场;通过校企合作、南北联合办学等形式,积极开辟新的就业空间;去年举办用工招聘会12次,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大部分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成立了“徐州市金蓝领就业服务中心”。

一些条件较好的乡镇成教中心校挂上了县职教中心分校或职教中心技能培训站的牌子;扎扎实实推进“5112”教育富民工程,全市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44万人,其中教育系统转移培训21万人;开展农村致富骨干和科技带头人培训14万人;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指导机构123个,农业信息服务网吧182个。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联手发展,为提高劳动者队伍素质,实现富民强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重视普通教育、学历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情况较为普遍。甚至一些领导干部、教育部门内部也存在着轻视职教的现象。读普高、上重点、考名校,是家长、学生的努力方向和主要目标。升学率、高考率、名牌大学入学率成为衡量普通初中、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由于就学、择业观念滞后,加之宣传引导不够,导致社会上盲目追捧高学历,普高过热,造成普职比例明显失调,个别县(市)严重失调。部分农民思想中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对依靠科学技能劳动致富认识不足,认为在家种地打工照样养家糊口。相对来讲,职业教育在我市仍处于弱势地位,尚没有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封闭办学、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多头分散管理。职业教育分属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各行业部门领导;二是证书各发各部的。教育部门发学历证书,劳动部门发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不同行业又有各自的执业证,造成学生面对重复多头考试。三是人才培养与就业分离。突出表现在“你办你的学,我招我的工”,教育、劳动、人事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系。由于中职校分属不同的系统和部门,还存在着分散重复办学、资源配置不当,办学效率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比较典型的如机械中专和农机中专。两校仅一墙之隔,所设专业相似。机械中专在财政没有一分钱投入的情况下,依靠自力更生谋求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供不应求。而农机中专依赖财政拨款不思进取,举步维艰,生存困难。因为两校隶属于不同行业,想整合调整教育资源却难上加难。

长期以来,市县财政对教育的有限投入主要是在义务教育,用于职业教育微乎其微。由于我市普高过热,不少职业学校为了吸引生源,扩大招生,只好降低收费标准,加之农村职中一部分学生交不足学费,使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大大减少。另外,受生产经营状况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行业和企业应承担的联合办学经费没有到位,学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不强,也无法对职业教育提供经费支持。经费短缺已经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高。目前一些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设备老化,无力更新。经费拮据,办学条件较差,也造成了现有师资人心不稳。另外,由于工科类职业教育投入较多,办学难度较大,造成我市文科类职业教育比重偏大。

目前,我市职业教育的师资大多数是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企业生产经历。由于涉及单位性质、编制等问题,学校急需的人才引不进来,一些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工作的人又不能流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录用、选拔完全沿用普通教育的政策,造成专业师资不足,质量不高,“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另外,一些职业学校办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方法陈旧,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个别学校质量意识不强,抓招生不遗余力,抓教学敷衍了事,短期行为严重,也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声誉和社会认可度。职业教育内部管理和人事制度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目前,我市无论从各类各级人才拥有数量,还是劳动者受教育的整体水平都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据劳动部门提供的数,全市拥有技术工人30万人,持有资格证书的18万人,占技术工人的60%,占城镇职工工资的44%。但是高级工仅占我市技术工人的4%,按省政府xx年高级工要占到技术工人的20%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高级技工队伍老化,技工匮乏,后继乏人状况十分突出,迫切需要企业在岗人员通过培训提高水平。另外,我市就业准入证制度在实施执行中还存在差距,先培训后上岗,转岗必须经过培训再上岗的制度尚没有真正落实,企业招收新增劳动力,没有很好地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而视自主用工为自由用工。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是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具有专门技能人才的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教育,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的教育。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要实现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宽裕型小康社会目标,要构建徐州都市圈,培育区域性人才高地,职业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要以贯彻落实三级职教会议精神为契机,深入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统一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特别是从实践“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实现现代化要求的高度,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增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感。要把职业教育放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考虑,认真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并纳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市政府应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大力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教育部门应主动与宣传、新闻单位联系,共同合作,制定宣传计划,开辟相关专栏。注重宣传职校毕业生就业有路、升学有望、致富有方、创业成才的典型事迹,宣传和表彰发展职业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要抓住当前我市高中入学高峰的机遇,对社会、家长和学生要进行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的引导,特别是在每年中考、高考前,深入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使他们全面了解职业教育,升学选择更加准确务实。针对职业教育当前的弱势地位,教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推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健康发展。通过不断增强职教的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扩大社会影响,促使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政府应强化统筹力度,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我市职业教育实施积极的布局结构调整。一是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建议由市政府牵头,成立职业教育布局调整领导小组,在深入调查、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布局调整实施方案和分年度实施方案。二是分类指导,逐步实施。由于各类职校规模、质量、投入渠道、办学效益差别很大,必须调动政府部门、行业和学校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行政、市场、经济多种手段,从实际出发,因校制宜,采取合并、重组、共建、联办、划转等形式进行积极的布局调整。先易后难,通过对现有职校办学条件进行评估,对那些规模偏小、资源贫乏、办学艰难的学校应果断进行调整,从根本上实行职教资源的优化组合。三是集中优势,加强重点学校建设。布局调整要坚持标准、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职教资源,走内涵发展的路子。对那些服务我市支柱产业、专业特色明显、办学效益显著的重点职校要加大扶持力度。四是制定政策,明确责任。资产处理和人员分流是统筹职业教育资源中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应明确政府、部门和行业的责任,在资产评估、人员核定的基础上,制定有利于资产处理、人员分流的具体办法,保证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增加对职教经费投入的关键,在于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改革和完善职教经费投入体制。根据我市的实际,应进一步拓宽职业教育筹资渠道。第一,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按照市政府[xx]135号文中的要求,保证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真正到位。第二,要积极运用金融、税收、社会捐助等手段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市人民银行应协调各专业银行,每年安排一定规模的贴息和低息贷款。从xx年起,我省将连续3年每年安排8000万元贴息贷款用于职业教育,建议市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争取这部分贴息贷款。第三,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筹建徐州市教育融资公司。把原来市政府管的教育资产经过严格评估后,由该公司代管,然后由公司面向银行,帮助一些职业学校申请贷款。第四,进一步拓宽行业、企业扶持职业教育的途径。除必要的经费资助、提供实习场所、专业技术人员兼职任教外,对原有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后,提前折旧、报废和闲置的技术设备,可低价或无偿转让给职业学校生产实习。第五,各类职业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通过兴办特色产业,举办各种培训,逐步增强办学实力和造血功能,促进办学条件改善。

针对我市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强,特别是专业技术教师少、弱、缺的情况,应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对非职业师范技术学院毕业和没有生产经历、经验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应有计划地安排到有关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一定期限的实习锻炼,提高其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等级培训和技能鉴定,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二是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改革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研究制定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和标准。从职业教育实际出发,科学确定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教师比例,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三是政府人事、劳动部门应建立企事业单位工程师、技师等能工巧匠的专业技术人才库。根据各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向学校提供人才信息。四是加快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制订职业学校向社会招聘、录用、选拔专门人才政策。打破单位性质、个人身份界限,向社会录用、选拔适合于职业教学的专门人才。徐州医药中专以“人事代理”的方式,对专业教师采取聘任制,符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应总结推广。

近年来,我市创建出一批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专业特色突出,办学成绩显著的骨干职业学校,他们代表着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和方向。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对这些骨干职校给以重点扶持。对其在建校征地、有关收费、银行贷款、用人等方面给以适当倾斜,支持骨干职业学校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市机械中专,是我市也是淮海经济区唯一一所机械制造中专,所办专业符合我市支柱产业的特点,毕业生供不应求,学校发展前景看好。由于隶属行业关系,多年来不仅没有财政投入,而且银行也不愿贷款,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建议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从大职教的全局出发,对学校今后发展进行定位并给以必要的扶持。要进一步推进骨干职业学校和示范专业建设,积极开展示范型中等职校创建工作,不断提升我市职业教育的层次和水平。

职业调研报告(2) | 返回目录

十月二十九日,我们组织了有关人员,到市职业教育中心,对该校近几年办学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在察看了教学秩序、教师和学生管理秩序的基础上,重点组织了全体领导干部进行座谈讨论,详细听取了校级领导特别是中层领导的意见和建议。

一、学校办学基本情况:

学校占地120亩,建筑面积3.5平方米,教职工225名,教师188名,34个教学班,1200名在校生。学校主要面向第三产业设置了计算机、服装、烹饪、旅游、财会、电子电工、汽车维修、商贸等8个专业。其中,计算机、服装两专业为青岛市骨干专业。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文化课教学为基础,以专业课教学为中心,抓住专业技能训练和对口高职升学两个重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指导思想,通过搭建立体化联合办学网络,实现了“招生、培训、实习、专业人才交流”一体化,为学生开辟了优质就业、高职升学、自主创业、出国研修四条成才渠道,合格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100%。

学校贯彻“科研兴校”方针,承担了国家“十五”规划科研协作课题两个,独立承担省级科研课题一个,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高职对口升学工作一直走在青岛市前列,xx年以来,向高等院校输送学生2300多名,高考达线率一直保持95%以上,有160多名考生达本科线,本科达线率和达线总数均列青岛市百余所学校之首, 高考经验在青岛市推广。

学校注重加强德育工作。树立了德育为首的观念和意识,德育工作制度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比较完备,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措施得力,重视班主任队伍的校本培训,提高了班主任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得扎实有效,开展了“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形式多样的德育系列活动。

学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新形势,勇于创新办学思路,积极探索办学新形式,采取工读结合、高职套读、校企联合、校社联合等多种办学形式,使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达到有机结合,办学路子越走越宽广。

学校先后获得山东省“教学工作先进单位”、青岛市“教学示范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学校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生学习素质的构成与培养研究》实验基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国农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国情教育》、《现代教育》、《职教论坛》等十多家报刊和新闻媒体都先后报道过学校办学经验。

二、学校今后发展方向

1、办学规模:

在积极稳妥发展、保证生源质量的前提下,到xx年秋季开学,学生班额达到60个,在校学生数量达到3000人,今后根据我市生源情况逐年增加,5年时间在校学生数量达到3300人以上,在校教职工(在编)人数达到260人以上。

2、专业设置:

学校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不断调整专业设置。自1992年以来,先后停办了预备役、保安、法律文秘、美术、数控和电气焊等专业,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一是就业前景逐渐暗淡,从业待遇低,用人市场缩少。二是专业与对口升学不能对接,满足不了学生高层次就业需要。三是专业与市内其它学校重复,为避免不良竞争,主动停办。鉴于上述原因,学校今后3-5年,主要面向第三产业开设和发展:计算机专业、服装专业、烹饪专业、旅游专业、财会专业、电子电工专业、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商贸专业,共八大专业。

服装和烹饪专业是学校的“老号”专业。服装专业是青岛市骨干专业,不仅办得早,学校师资力量强,而且人才市场需求量也大,毕业生对口升学前景也好。从明年开始,招生力争保持在4个班以上。烹饪专业不仅办得早,且是全市唯一专业,毕业生就业、自主创业和归并为餐旅专业后的对口升学前景都看好。从明年开始,力争保持年招生2-3个班。

计算机专业是青岛市骨干专业,该专业办得早,规模大,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该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会不断加大,同时,对专业办学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学校发展该专业的思路是:强化专业资源配备,扩大办学规模,强化公用性;优化教学资源,设置相关子专业,强化专业性。力争明年招生4个班,200人。xx年达到6个班。

旅游专业是近几年学校重点发展的一个专业。人才市场供不应求,对口升学前景好。从明年开始,力争年招生保持3个班。

电子电工专业人才市场供不应求,对口升学前景好,学校教学设备和师资配备强,也是近几年学校重点发展的专业之一。从明年开始,力争年招生保持4个班。

汽车维修专业是学校近年和今后几年重点发展的专业。去年以来,国家、政府、主管部门及学校投资780万元,建设汽车实训中心,对专业发展将会起到巨大拉动作用。从明年开始,力争年招生保持4个班以上。

财会和商贸专业为适应市场需求,学校发展的思路确定为:紧紧依托计算机专业,最大限度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结合两个专业的特点,逐步实现两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嫁接,向财会信息化和电子商贸专业过度。从明年开始,两专业分别力争保持年招生2—3个班。

3、硬件建设:

根据学校发展现状,明年内部教学设施建设的主攻方向是汽修和计算机两个专业。明年新学期开学,完成计算机更新换代。外部设施主攻方向是汽修专业,明年年内完成汽修专业实训中心内部设施建设。xx年开始主要加强电子电工、旅游等专业建设。力争5年内有60%的专业内部设施达到青岛市骨干专业标准要求。

4、办学体制:

继续坚持自主办学为主,广开联合办学渠道,走多形式、多层次,上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横联企业、行业的内涵发展的路子。采取工读结合、高职套读、校企联合、校社联合等形式,学历教育、长短期社会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出国研修培训等多层次教育并重,引进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技术力量、调动各界积极性、增强办学活力、盘活各类教育资源,积极推动学校规模发展,为学生终生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5、基地建设:

学校实习基地建设坚持走内外并重,教练结合的发展路子。今年开始,着力建设校办服装厂,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技术力量,建成能容纳100多名学生的半工半读的校内实习基地。xx年吸纳社会资金、设备和技术力量、管理人才,与学校共同办起能容纳150名学生实训和年培训800人次的“汽修专业实训中心”。烹饪和旅游专业,在充分利用学校宾馆实习的同时,重点在青岛巩固和扩大实习基地,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其他各专业逐步建立2—3个校内外实习基地。

6、队伍建设:

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市局总体要求,通过落实“六讲三评”、定期考核考察和培训、加强监督监察、加强后备干部培养等措施,建立一支讲政治、讲正气、讲团结、讲学习、讲奉献、讲廉洁、特别懂管理、特别能战斗,结构合理、生机勃勃的干部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师资力量构成,文化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主要通过教体局给予调配,专业实践老师根据学校课程设置,可聘用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充实进来,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按照市局总体要求,通过落实“八比四评”、能力业绩考评、定期培训等措施,打造一支纪律和能力强、工作态度端正、作风硬、有奉献精神、工作质量高、业绩优秀、结构合理、后劲充足的教师队伍。3-5年内,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达到90%以上,高级职称占2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50%,获高、中级资格证专业教师达100%。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报考研究生,争取专任教师中的研究生比例逐年递增。

7、管理水平:

教学管理。坚持科研引路,全面贯彻落实“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类、分层次教学”的教学管理理念,通过业绩档案管理和学分制管理,充分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两个积极性,继续保持教学质量市内领先,对口高职升学青岛市领先的优势。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并重,就业教育要技能训练与文化课、专业理论学习并重,升学教育也要把文化课、专业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并重,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学生管理。全面贯彻落实“为学生终生发展高度负责”的管理理念,从培养学生说话、动手、合作、互助、礼仪等基本素质能力入手,针对90后学生心理特点,广泛开展德育活动,通过调动班主任积极性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等方法,把学生管理水平提高到全市最高水平。

三、制约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师资力量。目前学校上课教师137名,其中兼课干部20名,兼课教师11名,因工作对外借调11名。教师人均周课时(含自习辅导)14.3节,按照学校发展规划,明年数学、语文、英语教师各缺口5名以上,专业课教师缺口更大,实习指导教师奇缺。

(二)教学设备。目前计算机、服装、烹饪等主打专业教学设备落后陈旧,严重影响教学和技能实训,急需更新换代。图书馆与阅览室的建设,需要不断扩大电子阅读的规模,提高阅览信息化程度。

(三)教师评价。市局缺乏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制约和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的调动。前些年实施的对口高考、技能竞赛奖励办法,对调动教师积极性非常有效,由于奖励不兑现,落实不到位,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建议主管部门兑现前几年的奖励,修订教学评价办法、奖励办法。

(四)实训经费。由于学生实习实训经费来源无保障,严重影响技能教学质量。建议主管部门统一建立实习经费保障机制。

(五)专业设置。目前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仍存在重复现象,建议主管部门尽快统筹解决,消除学校间不良竞争。

四、实现发展几项措施

(一)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盘活社会各类资源,保障资金投入。

1、抢抓当前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社会、经济发展急需大批专业人才这一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机遇期,积极寻求国家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对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支持,争引项目、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2、积极探索多元投资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和市场机制,拓宽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政府投入、企业合作、社会捐赠、校办产业回报等形式,盘活资金来源,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实现学校规划目标提供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

(二)适应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专业。

对现有专业进行深入调研分析,进行科学规划调整,形成服装、烹饪、计算机、旅游、财会、电子电工、汽车维修、商贸等八大专业体系。按照骨干专业评估标准,进一步规范建设和管理,使财会、电子电工等专业达到骨干专业标准。充分发挥骨干专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使学校各专业协调发展。

(三)强化队伍建设,确保可持续发展。

1、按照教体局领导干部“六讲三评”标准要求,建设一支观念先进、业务精湛、开拓进取、团结协作、务实高效、勤政廉洁的具备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手段能力的干部队伍。

2、加快教师队伍培养步伐,深化名师工程,要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一大批政治坚定、作风端正、乐于奉献、业务过硬、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鼓励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建立专业课教师定期参加生产实践培训制度,提高教师跨学科、跨专业与其他教师合作的能力、提高教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继续实行骨干教师培养选拔制度,培养学科带头人,建立自己的名牌教师队伍。

(四)优化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向管理要质量。

1、继续完善校长负责制,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保障监督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职能;成立家长委员会,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

2、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中层领导竞聘上岗制和教职工岗位聘任制。

3、建立和修订各类管理制度,完善考评和奖励制度。奖励政策向班主任、教育教学一线教师、向创造性工作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4、提高领导干部、教职员工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程度和水平,促进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五)深化办学体制和模式改革,增强办学活力。

积极探索校校联合、工学结合、校企联合的办学机制,从制度上探索职业教育企业化管理理念,探索开放办学运行机制,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扩大联合办学的辐射面,提高联合办学的层次,在充分挖掘本地优质生源的同时,加强与西部、西北乃至全国各地的联系,扩大招生规模,开展师资交流。到xx年与5所以上高校联合办学,使骨干专业的联办率达到100%,非骨干专业联办率达到70%以上。

职业调研报告(3) | 返回目录

一、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我市职业教育起步早,历史长。早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十分重视职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职业教育一度成为我市教育事业的一大亮点。近几年,我市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株洲经济的战略措施,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完善,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优势比较明显,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职业教育层次多,类型丰富,办学形式多样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经过几次资源整合,初步形成了高职与中职协调发展、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一是完善了层次结构。全市现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42所,其中高职学院4所,中职学校38所。特别是本世纪初高职院校的发展填补了我市培养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的空白。目前我市高职院校数量仅次于长沙,排名全省第二。二是形成了多元办学格局。从区域来看,目前高等职业院校集中分布在市区,中等职业学校市区和县(市)各19所。从办学主体来看,教育行政部门主办中等职业学校7所,劳动部门主办1所,其他行业主办5所,另25所为社会力量举办,社会力量举办中等职业学校虽然规模小但学校数量占中职学校总数的65.8%。(见表一)三是办学形式多样化。为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各职业院校在举办学历教育的同时,面向下岗职工和城市再就业人员,面向“三农”,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积极开展了函授教育、网络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目前全市设在职业院校内的国家和省级高级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就有10家,国家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1个。近两年培训企业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0万人次。与此同时,各职业教育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如湖南铁道职院、湖南铁路科技职院、市职院、市技术学院等分别与时代集团、株洲汽齿有限公司、三一重工等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湖南化工职院、湖南铁路科技职院等院校还积极与国外如日本、印度niit等企业合作。市中职学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文化和专业基础课、在企业一线学习操作技能,学习期间学生还可获得企业报酬,免费入学,减轻了贫困学生家庭学习负担,目前该模式被教育部列为全国100个“工学结合”试点单位之一。

(二)职业教育发展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

一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连年攀升。xx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11907人,较上世纪末增加8500人;在校生达2.8万人,增加2.1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27067人,增加1.1万人,在校生5.1万人,增加0.4万人。在校生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学校有5所。高等职业学院由期间的1所发展到4所,在校生8000人以上的高职学院2所。

二是形成了一批品牌学校、品牌专业。我市职业教育是伴随着株洲工业新城发展壮大起来了。多年的办学历史已形成了自己的的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有着“职业教育排头兵”之称的湖南铁道职院、“铁路‘黄埔军校’”美誉的湖南铁路科技职院和“现代技工的摇篮”的株洲技术学院被媒体誉为“株洲职业教育的三杂奇葩”。xx年,湖南铁道职院又以雄厚的实力评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全国首批28所立项建设院校之一(湖南省仅2所)。湖南化工职院的化工类专业、湖南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焊接专业、湖南省商业技术学院的烹饪专业等成为湖南省特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国家级重点中专5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5所,农村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5所,围绕支柱产业建设成了一批涵盖机械、机电、化工、信息技术、商贸等领域的骨干特色专业。

(三)职业教育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

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三、当前制约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有优势,有特色,有潜力,但发展水平不平衡,发展条件受到限制,特别是与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形势还有一定差距。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到职业教育优势的进一步发挥,而且影响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对今后形成人才智力优势和经济建设的跨越发展造成潜在危机。

(一)资源分散影响发展职业教育合力的形成

目前职业教育行业、企业和部门共同办学的多元格局虽然有利于发挥社会各界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但由于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效益的发挥。一是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分属劳动、农业、扶贫办等部门,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二是职业院校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各自为政,专业设置重复,招生恶性竞争,建设重复浪费,没形成职业教育发展合力。三是缺乏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机制,校企信息缺乏有效沟通机制,校企合作推动难度较大。四是民办职业教育数量多,质量差,亟需调整。

(二)经费投入不足制约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由于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大部分学校设备陈旧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是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目前政府投入的主要是学校教职工人头经费,学校主要依靠收取学杂费维持运转。据统计,近三年我市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的学杂费收入分别占到总收入的72%和59%(见表三、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可持续发展,同时加重了学生家庭负担,部分贫困学生无法接受职业教育。大部分学校为了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负债运行。目前全市职业院校负债总额2.7亿元(不含湖南铁路科技职院、湖南化工职院和市技师学院搬迁费用),其中中职学校负债4910万元,高职院校负债2.2亿元。二是经费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用于职业教育培训”和“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没有落实。三是人头经费和生均经费没有很好落实。目前财政投入学校的人头经费也没按编制拨足,学校利用缺编指标外聘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工资无法解决,直接影响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四是获取经费渠道单一,学校贷款困难,造血功能不强。

(三)技工队伍薄弱,劳动准入制执行不严

目前,我市无论从各类各级人才拥有数量,还是劳动者受教育的整体水平都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据劳动部门提供的数,目前全市共有中级以上技工98997人,占工人总人数的37.42%,还不到工人总数的一半。在高级技能人员中,高级工18390人,占工人总人数的6.95%;技师1850人,占工人总人数的0.69%;高级技师157人,占工人总人数的0.06%。技工人才严重匮乏。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存在差距,先培训后上岗,转岗必须经过培训再上岗的制度尚未真正落实,一些企业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职业院校毕业生当地就业,影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三、加快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我市要抢抓机遇,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做强做优,铸造职业教育名牌,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资源。

(一)树立大教育观,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教育的“两翼”,只有两翼齐飞,教育才能真正发展。目前我市正面临中部崛起和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大好机遇,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四大战略”,提出到xx年要把株洲建成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目标。现代化大工业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大量人力资源的支撑,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打造特大城市,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实力,必须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彻底摒弃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对职业教育要特别的关心和特别的支持。一是要确保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切实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二是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并适当降低中职生的学费标准。目前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下层下阶层,大部分学生家庭比较贫困。降低学费标准,保证与普高学生学费标准大体相当,可以保证更多学子的有机会进入职业学校学技能、学技术。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职业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一种“准公共产品”。这种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由政府和市场共同调节。市场调节保证职业教育的效率,政府调控确保证职业教育的公平。做强做优株洲职业教育,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1、统筹职业教育管理,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是一项牵涉到多部门、各行业乃至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必须建立由政府牵头,教育、发改、财政、人事、劳动、农业、扶贫等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或职业教育协会,定期研究和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

3、统筹专业建设,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专业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名牌学校需要名牌专业支持。名牌学校和名牌专业是职业教育两张重要名片。政府要加强管理,调控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一是实行专业准入制,对学校专业设置严格审批,把好专业入口关。二是定期对专业建设进行督导评估,对专业条件差,招生人数少,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限期整顿或者停止招生资格,把好专业发展关。三是对骨干专业进行资金扶持,支持专业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做强做大一批市级乃至省级和国家级精品专业,把好重点专业建设关。

4、统筹需求信息,搭建校企合作桥梁

调研发现,无论职业院校还是企业,普遍反映缺乏校企双方供求信息的有效沟通渠道和机制。一方面职业院校和企业要改变现状,不能等靠要,应主动上门沟通联系。另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要做“媒人”,通过成立校企联谊会、建立校企供求信息网等形式,定期组织活动,发布供求信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5、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一是建议把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列入各级政府的责任目标,作为考核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把督政与督学结合起来,推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的决定》在各地的贯彻落实。二是实行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评估制度。建立以就业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就业率、就业质量、可持续就业能力、心理和身体素质作为评价学校的核心指标,以是否能有效满足学生就业需求来评价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办学条件、教学方法和学校管理制度。客观公正地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公开学校指导思想、就业率、就业质量、课程设置、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弓导社会合理选择就读学校。三是全面评估民办职业教育。民办职业教育是初中毕业生高峰期的产物,为满足应届初中毕业生求学的要求发挥了作用,但大多数民办职校没有校园,缺乏师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发展前途径堪忧。因此,调整民办职业教育势在必行。一方面应严格控制民办职业教育申办资格,鼓励和支持办学思想端正、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发展,另一方面对现有民办职业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凡不具备发展条件要停办,或与公办职业院校合并,以确保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三)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努力促使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协调并进。一是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人事改革制度。在确定和支持1—3家职业院校和企业作为市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同时,加快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建立绿色通道,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职业教育好职业教育的“航空母舰”。二是改变劳动用工、人才选拔中片面追求学历面轻视技能的做法,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和职业资格证书制,有关部门加大监察力度,建议人大、政协对此加强监督检查。三是要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激励机制。提高一线技术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是扭转追求高学历、鄙夷职业技术的社会观念、价值取向的根本性措施。劳动保障部门要提高新聘中职、高职生的月薪指导价位,吸引更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服务本地企业。建立奖励制度,对突出成绩的优秀工人、高技能人才给以奖励。在劳动工资、奖励等制度政策上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四是加大宣传国义,大力宣传技术工人在经济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爱岗敬业、倾情奉献和不断进取的人和事,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职教人才成长的社会舆论。

(四)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增强职业院校活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改革发展之路,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机制,是职业教育获得发展和新生的根本出路。改革办学机制,促进多元办学,也是职业教育拓宽融资渠道、改善办学条件、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一是创新办学体制,促进职业教育多元化。要选择试点单位,积极推进公办职业学校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鼓励公办职业学校引进民办运行机制,探索与企事业单位、其他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及个人合作,形成多元的办学格局。允许职业院校在校内在或职业院校在社会企业内合办合作创办工厂、车间,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职业院校独立或与社会企业联合创办的工车、车间享受征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是创新办学模式,走集团化、地方化之路,打造株洲职业教育“联合舰队”。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生源高峰期过去,职业院校在适度控制规模、做强做精的同时,可以通过联合办学、组建集团等形式,互补资源,扩大办学规模,避免重复建设,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支持、学校自愿等方式,打破部门、行业、地域界限,采取高职与中职、公办与民办、市区与县市、学校与企业等多种联合办学形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招生、就业、师资、实训基地等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以办学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学校为龙头,以专业为纽带,组建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

三是推进校企合作,丰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两条腿”。职业院校要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办学局面,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和职后教育相结合,打破原来单一的学历教育模式。要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准则,开展形式多样、长短结合的职业教育,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实行开放式办学,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推进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开放式培养人才的新模式。职业教育只有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创新机制,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

最新职业调研报告精选篇六

(一)学员学得“多”

相对以往传统的培训方式,线上移动端的授课模式实现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完整的理论知识、实操演示,不懂的、疏漏之处,学员可以反复观看、深入学习,从而实现培训的大规模、高质量开展。

(二)学习时间“活”

相对传统培训方式,线上培训更加机动灵活,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取合适的时间进行线上学习,大大解决了工学矛盾。

(三)学员学得“好”

线上培训课程通常是以图文、视频为载体,充分发挥视频“短、小、精、趣”的优势,通过精讲知识点、技能点、操作程序、安全规范,配合动画演示,使学员能够在短时间内围绕重点和难点集中学习。线上内容可以实时反哺线下,让学员反复回顾成为可能,有效加强了培训效果。

(四)师资课程大幅节“省”

传统培训模式中,以培训师面授为主,班级循环开、理论知识循环讲。将这一部分理论知识的授课内容,提炼成数字资源发布于线上平台,可供全市范围乃至更大范围共享使用,有效避免了课程重复开发,降低社会投入成本。企业和机构可将更多精力投入于课程的质量提升,课程内容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与此同时,全行业课程资源在平台上可以横向对比,促进课程在质量方面的良性竞争。

(一)课程实践方面

传统授课方式中,教师可以面对面指导学员进行实践,线上教学则以教师授课为主。

(二)课堂互动方面

传统授课方式中,教师可以面对面的与学员进行沟通,学员对课程的接受程度,教师能第一时间掌握。线上教学则通过学员留言或教师提问来进行师生互动。

目前我市采取的是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培训模式,线上培训学时不得高于总学时的50%。这一培训模式的`主要目的,一方面充分发挥了线上培训的优势,学员可以通过线上培训学习理论知识;同时也遵循了技能培训重实操,重技术的培训宗旨,学员可以通过线下培训进行实际操作的练习。既节省了培训时间,解决了工学矛盾;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最新职业调研报告精选篇七

本次调研,我们组织专人分别深入城区、各乡镇的中小学(幼儿园),采取分区、分层抽样方法,对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不同参训对象开展培训需求调研。调研期间共组织召开座谈会3场,部分学校教师和全县部分中小学校长、业务指导人员座谈会各一场,参加座谈人员148人;发放调研问卷106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其中:高中25份、初中24份、小学37份、幼儿园11份、培训者3份。

在提交问卷的100名培训对象中,教龄在15年以上的有84人,这些人基本上都全程参加了我省组织的前三轮继续教育,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沿革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们的态度和建议有利于对培训工作的全面审视和规划;县城学校教师48名,乡镇学校教师52名,校级以上骨干教师47名,普通教师53名,两种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培训对象人数基本持平,中层以上干部、校长21人,普通教师79人,他们的意见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适性。

(一)对08年至今的培训评价

在对08年开展至今的第三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总体评价中,有61人选择的是“满意”或“比较满意”,32人认为“一般”,说明大家对过去一轮的培训是基本认可的,但培训的满意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培训内容上,老师们觉得对自己最有帮助的是“上好课”专题的学习,占49%;其次是“评好课”专题,占21%;再次是“备好课”和“育好人”专题,各占17%;“命好题”专题仅有占2%的人选择。由此可见,老师们对那些与课堂教学直接关联的,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操作性相对较强的培训内容较为感兴趣,同时,对未能开展的“育好人”专题仍抱有一定的期待。

在培训模式上,认为效果最好的培训模式选项中,“以远程为依托,整合集中和校本的混合学习模式”以微弱优势排在首位,占24票,“集中培训”和“集中与校本结合”的模式分别以21票和20票紧随其后,“远程与校本结合”、“校本培训”分别为14票和12票,“远程培训”仅为8票。大家对不同培训模式认识的分化,说明目前尚无一种模式能够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各种模式的优点和不足同样是突出的。从排在前三位的情况来看,集中、校本、远程相结合可能大家认为更有利于各种模式的扬长避短,因而大家更乐于接受。

在培训的方式上,大家认为最有效的是“名师带教”和“观摩考察”,分别占36%和35%,“案例研讨”占19%,选择“经验交流”、“专题讲座”、“自主研修”方式的均不到10%。无独有偶,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相似,相对集中在实践性、指导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几种方式上,老师们需要更多的是面对面的直接指导和借鉴。

(二)对新一轮全员培训的需求

在培训时间安排上,有70%的人希望在“学期中”组织培训,26%的人愿意在“暑假”接受培训,愿意在“双休日”和“寒假”接受培训的仅各占1%。这样的数据说明老师们一方面工作负担和家庭负担较重,仅有的休息时间(尤其是双休日)需要休息调整或用来处理个人的一些事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老师们的自我权利意识增强,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他们希望能够得到充分享受。

在最需要的培训内容方面,“教育实践与教学新技能”以52%的得票位列各项之首,“专业发展与教科研能力”以26%居其次,“教育理论与学科新知识”得票数占18%,“教育政策与法规”和“职业道德与素养”仅占4%。与前述有关数据相一致,老师们还是迫切希望得到“教育实践、教学技能”等课堂教学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培训,对“专业发展与教科研能力”、“教育理论与学科新知识”等涉及个人专业发展的理论、知识和能力也有一定的需求。在最希望的培训教师方面,“名师”、“教授和专家”、“骨干教师”分别以38、25、19票位列前三,“优秀教研员”和“进修学校教师”分别以11、7票居后。说明一方面老师们希望得到既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又能将实践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的“名师、专家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引领,另一方面,“教研员”和“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的水平和能力亟待提高。

在培训的考核方式上,大家最认可的选择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29票;实践观察与测评22票;作业练习20票;实践技能测试10票;统一笔试9票;竞赛评比4票。说明大家在接受“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这个大的考评原则的同时,对注重实践的“实测评价”方式也较为认可,通过提交“作业练习”的方式进行考评也能部分接受。

在召开不同地区、不同层面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中,我们把调研问卷所列的“参加培训的最大困难,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新一轮教师培训的期待”等议题作为座谈的主要内容,以期达到总结反思过去的培训工作,了解今后培训需求的目的。

老师们参加培训的困难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困难之一是工学矛盾。我县中小学大多分布在农村,尽管学校规模小,班额小,但班级个数并不少,因此这些学校的教师教学负担仍很重,全天包班的现象很普遍,正常教学日全在课堂,基本无暇参加培训,即便是校本培训组织交流研讨,也必须在放学后开展。农村教师大多在居家所在地附近学校工作,放学后或双休日有一定的家务琐事,因此很难或不愿再抽出时间投入培训。

困难之二是老年教师现状。由于近十年间,新进教师较少,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师老年化(50岁以上)现象较为普遍,这部分老师因视力、记忆力减退和精力不济,参加学习,尤其是理论性较强或操作上有特殊要求(如远程培训)的培训,他们感觉困难较大。

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大方面:

一是认识的问题。这里既有领导重视的问题,也有教师认识上的问题。领导重视不够,对培训工作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和激励机制,造成教师参训主动性不够。教师认识不到位,形成了对培训应付了事的现象。

(一)调研目的:

(二)调查问卷结果概括如下:

1、教师关注的培训内容:任教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应用能力的培训,班主任中作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技巧的培训。

2、教师喜欢的授课教师和培训方式:教师们自始至终喜欢一线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与专家研讨互动、交流对话型、案例评析、参与式培训型认为很有实效。对专家的讲座普遍感到知识前卫、信息量大,也很想听听,但不要太多。希望名师或专家能到自己的学校来直接给与微格式的培训。

3、培训考核评价的有效方式:大多数教师认为根据培训课程完成相应的作业或是提交教学案例或现场说课,是很好的评价方式;也有人认为考试最公平。

4、集中培训:教师认为一期集中培训6天最合适。

5、教师的参训态度:教师认为教师培训有利于提升自身素质,他们期待提高教学技能、期待获得新的理念、可以在工作上应用的一些有效的技巧或技术。

(三)几点启示:

1.教师每个人的成长与培训需求各有不同,我们应立足于各自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培训课程,使之个案化。

2.要针对一般教师、骨干教师、新教师等对专业的不同需求,使培训课程实现系统化、模块化、层次化。

管理,从关注教师的参训率向关注教师研训的效果转移,使培训实效化。

5、为了使培训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要以创新和服务的理念去研究和探讨,完善培训模式,使之科学化。

6、在对教师们培训的同时,更要直接指导,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平台,这样才能让教师学习的知识和理论转化为能力。教师带着问题去听专家报告,主动从专家报告中寻找对应的提示,然后耐心尝试、用心感悟,从中取得的经验进而返回自己的教学岗位去指导学生建构。这一方面的工作我们还有待提升,使培训接收的知识和理论到能力的实践化。

最新职业调研报告精选篇八

一、学校发展现状及举措 自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无论是办学规模、办学质量还是整体实力都上了一个台阶。

(一)学校基本情况 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是省属公办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原名“广东农垦湛江中专学校”,创办于1954年2月。广东省农垦湛江技工学校是省属公办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创办于1979年。两校于20xx年6月合并,实行强强联合,挂两个牌子,一套班子。学校面积 320 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建有现代汽车维修实训中心、模具数控中心、机电实训中心、计算机实训中心、服装实训中心、艺术与影视实训中心等共14000多平方,拥有设施完善的教学楼、功能齐全的科学管、公寓式学生宿舍楼、钢琴楼、艺术馆、体艺馆。有校园网;建有多媒体课室、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数码美工与摄影艺术制作室、时装裁剪与布艺制作室、装潢设计与电脑制作室、实用电工电子实训室、空凋制冷实训室、多功能语音听力训练室、音乐表演室、舞蹈与形体训练室、灯光音响调试室、电子琴室、古筝室等各类实训室60多间; 图书馆藏书14万多册。学校有专职教师 350 多人, 中、高级职称教师占50%,聘有外籍英文教师 2 人,特聘北京师大舞蹈教授、国际金奖获得者蒋俊教授来校办学任教。

(1)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我校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以及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湛江地区各类教育统筹考虑,把我校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多次亲临我校指导工作,提出我校改革和发展的建议,并列入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两级农垦局也高度重视我校的发展,在政策上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在教学用地、专项资金上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多次组织专题会议研究和解决我校教育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为我校持续协调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增加经费投入,整合和优化职教资源 多年来,学校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学校也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充实和完善设备设施,发展壮大办学规模,大力打造特色专业,推进学校协调、快速发展。资金投入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三年来共投入建设资金3000万元。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和农垦的办学实际,大力整合和优化职教资源。20xx年,将广东省农垦湛江技工学校并入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充分发挥农垦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增强了办学实力,增强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装潢设计和艺术摄影专业;幼师专业增设音乐和舞蹈方向。3)开设新专业。在最短时间内开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加工技术、现代服装设计与加工、现代汽车检测与维修、机电一体化等市场急需就业前景好的应用型工科专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4)积极开展服务本土经济的市场急需专业。如短期电工培训,农民工转移培训,农垦企业工人技能培训,社会企业“订单式”培训等。

(4)积极探索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是积极开展“企校合作、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近年来,我校将办学方向与市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加强企校合作、产教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方面减轻办学成本;另一方面学生得到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并且为学生今后就业提前铺路。如与酒店合作、与电子厂合作,定期派出学生学习,这一形式办学,受到学生和家长欢迎。企业也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并发掘出大量优秀技术人才。二是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我校根据专业设置,积极沟通厂企,大胆探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厂企实习。工学结合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一方面解决了部分贫困子女书杂费,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另一方面缓和了企业因招不到大量合适技术工人而制约发展的矛盾,还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三是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积极进行专业技术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行为引导教学法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5)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首先,推进了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教职工岗位聘任制,实行竞争上岗。部分专业教师向社会公开招聘。更新人才观念,创新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确立绩效即人才、分配体现绩效的人才观。凡能适合我校需要的,能为我校创业作出贡献,并能自觉贡献和服务学校的人就是人才。通过特殊人才绿色通道、系统内聘干、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等大胆聘用和使用人才。其次,增强激励机制,改革结构工资制度,贯彻“优质优酬”的原则,奖励政策向教育教学一线,使工作在教学顺利完成。

最新职业调研报告精选篇九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职业教育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各级关注的“焦点”。最近,市委政研室会同市教育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深入县乡村、工矿企业和学校,走访座谈、查阅资料,基本摸清了全市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职业教育发展概况。我市职业教育自开始创办至今已近30个春秋,发展历程波折起浮,曾有过“全国职业教育一面旗帜”的辉煌,有过“几近低谷”的尴尬,也有过“脚踩就业和升学两只船”的困惑。近几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势头,不少方面还取得了新的突破。目前,我市共有职业院校72(技工院校21所)所,其中公办高职院校3所、中职学校47所;民办高职院校2所、中职20所。初步形成了以5所高职院校为龙头,67所中职学校为主体,168所职业培训机构为依托,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xx年,全市中、高职招生规模达到1.43万人,在校生达到4.81万人。骨干院校和特色专业建设得到加强,拥有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院校13所、省级重点职业院校11所,省级教学示范学校7所;拥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专业38个。职业中专的机电专业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专业,市技术学院的数控与机加工、机修钳加工等专业被评为省级名牌专业。各职业院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走校企结合、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路子,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十五”期间,各类职业院校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合格毕业生达到25万多人,各类培训机构共培训350万人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职业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距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距群众的教育需求仍有较大差距。职业教育整体上仍然处在“蹒跚行进、奋力爬坡”的阶段,还面临着诸多困扰,多年存在的“三难”现象仍然突出:职业教育招生难、职业学校办学难、培养学生就业难。调研过程中,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三难”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六个不适应”。(一)认识不适应形势。当前影响职业教育发展首要的是各个层面的认识滞后、观念陈旧。近年来,国家将职业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事关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重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但受就业压力以及偏面的人才观、择业观影响,很多人对职业教育仍然存有偏见。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从政府层面看,有的地方政府没有认清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没有看到技能人才不足的矛盾,没有看到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有的认为职业教育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不愿在这方面费力气;很多地方重眼前利益、轻人才培养,重基础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有的县市区政府至今没有真正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从学生家长来看,“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跳农门”、读书就是为了上大学。加之近年来就业压力增大,部分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不高,致使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上职校低人一等,让孩子上职校成了“无奈”的选择。从企业来看,很多企业经营者认为,“教育就是教育、工厂就是工厂,扯不到一块去”,致使“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企业和学校缺乏沟通、没有配合。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的社会意识尚未真正形成,观念更新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二)规模不适应需求。与我市对各类技能人才的需求相比,职业学校办学规模明显偏小。据预测,“”期间我市技能人才需求量(新增)38.4万人,年均7.6万人左右。而xx年全市高、中等职业院校年培养能力仅有1.43万人,有的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在校生不足百人,办学规模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应当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我们在这方面差距更大,多年来我市职普比一直在20-40%之间徘徊,今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5.5万人,职普比例只有26%,明显低于我省多数地市,比全省平均水平还低12个百分点。(三)条件不适应办学。发展职业教育需要财力作支撑。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骨干示范学校的创建、实训基地的建立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目前我市职业教育的投入水平不高,现有投入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20%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大部分县市区没有兑现;每年每班农村4000元、城市5000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经费,普遍没有达到。xx年,我市预算内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费为6920万元,仅占高中阶段经费总支出的22.9%,与我省先进市相比差距甚远。由于投入不足,直接制约了办学条件的改善。从学校办学设施看,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校均占地面积不足80亩,校均建筑面积不足1.5万平方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大多数职校办学条件简陋,学校缺少基本的实验、实习场所和设备。市第一职业中专占地只有30多亩,在校生1500多人,生均占地面积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生均占地18平方米的标准。从实习实训条件看,1/5的职业学校没有专业实习实训场所。根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生均仪器设备总值最低应为3000元,而目前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仪器设备总值仅为xx元。从师资力量看,我市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编制是几年前核定的,随着近年来职校规模扩大和在校生的增加,专任教师总体数量明显偏少,专业水平也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象兖州职业中专这样的省重点职业学校,竟有20多位体育教师改教专业课。再就是非教学人员过多,比例严重失调,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65.3%。在职业技术学院,二者的比例竟然达到1∶1。许多职业学校不得不高薪聘请校外技能型专家任教,难以保证教学时间和质量。“双师型”教师更是严重匮乏,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13.9%,明显低于全省30.1%的平均水平。(四)专业不适应市场。由于我市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主要侧重于升学(对口高职)或域外就业,和我市产业发展联系不紧,“两张皮”的现象比较突出。很多学校不是瞄准市场设置专业,而是依据现有师资确定专业,这就必然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一是为农服务“脱节”。据劳动部门预测,到“”末,我市第一产业各类技能人才总量应达到2.46万人,纯增量应达到1.88万人,年均应培养3700多人。而我市职业学校农林水类专业年招生仅有80人,缺口高达46倍。另据调查,我市中职毕业生回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不足毕业生总数的5%。现在农民迫切需要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但如何发挥职业教育在农业技术中的作用,已成为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二是为工服务“脱节”。从五大产业集群技能人才供求关系看,一般来说,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余有缺、供求之间适当不平衡是正常的。但我市的情况是,这种供求双方基本上处于无引导、无组织的自发状态,反映了我市职业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明显不衔接。三是为三产服务“脱节”。据统计,我市各类职业学校为第三产业服务的专业,只有商贸类的市场营销、餐饮两个专业,年培养能力不足500人。我市已确定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明确了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服务四大重点产业,据测算,“”末我市服务业中的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社区中介服务、金融服务以及饮食服务等传统服务行业,共需要各类技能人才总量应达到20万人,纯增量应达到16.8万人,年均需求量为3.4万人。从目前状况看,我市根本无力培养。以旅游业为例,我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相对密集的景点景区,但全市竟然没有一个学校设置旅游或导游专业。实践证明,不与当地经济挂钩,职业教育不可能发展壮大;脱离现实经济生活和产业需求,职业教育肯定做不大,走不快、也走不远。(五)政策不适应就业。我市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充分,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尚不能成为促进和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我市各类经济组织中,普遍没有真正建立起技能人才从培养、使用到管理的规定和制度,技术岗位只有27%的人持证上岗,远没有达到全员持证上岗的要求。由于缺乏鼓励在本地就业的政策,目前我市一方面缺少大量的一线专业技术人才,一方面相当一部分职校毕业生大量流向沿海和发达地区。金乡县职业中专,每年的毕业生全部流向长三角地区;职业中专数年来每年80%以上的毕业生到无锡、昆山、青岛等地就业。调研发现,全市职业学校毕业生域外就业率高达60%。这就出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我市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培养的技能人才,却走出去就业;而我市的一些企业又要拿出必要的成本,从外地引进技能人才。这“一出一进”背后,意味着教育资源的重复浪费和人才成本的双重投入,确实值得深思。(六)体制不适应统筹。我市中职学校隶属教育部门的有32所,其余15所则分别隶属于劳动、卫生、建设等部门。多头管理体制导致缺乏统筹协调、政出多门、各自为战,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表现为结构失调、资源不足、投入浪费等。各部门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各有权限,难免有部门利益、各自立场和自我保护倾向,因而出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难以互认、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难以融通、课程内容难以衔接、职业学校资源和社会企业培训机构的资源难以共享的问题。显然,如果不能对职业教育实行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构建起大职教格局,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必将受到很大制约。

三、对策建议。综合分析我市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困难和问题,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发展应确立以下基本思路:坚持“大力发展”的方针,围绕建设新的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紧扣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寻求新突破,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着力建构立足经济、面向社会、服务各业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新格局。按照这一思路,在整体工作摆布上,应做到“三增”、“三创”、“三强化”。

(一)“三增”:就是增强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加职业教育投入,增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首先,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市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市既是较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又是人口资源大市,推进经济战略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区域竞争力,必须把发展由依靠资源优势为主,转变到依靠人才、技术和劳动者素质为主上来,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可以肯定地说,我市成为人力资源强市之时,就是我市经济腾飞之日。因此,必须从战略和长远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职业教育,打破“就教育论教育”、“为抓职教而抓职教”的封闭狭隘的思维方式,纠正各种忽视长远发展的“短视”行为,破除各种陈旧观念的束缚,树立抓职教就是“抓发展、抓经济、抓民生”的观念,强化抓职教就是“打基础、谋长远、创优势”的意识,真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的总体规划,做到工作上优先研究、发展上优先安排、政策上优先落实。其次,要广开渠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认真落实政策,保证职业教育的财政性拨款。市、县两级政府都应建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骨干示范学校建设、师资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和农村职业学校建设。支持鼓励新建或扩建职业学校,借鉴外地的经验,凡新建职业学校,市政府可一次性提供启动资金100万元;扩建职业学校,提供启动资金50万元;创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市政府一次性奖励200万元,县级政府予以配套。改革财政投入制度,建立按生均培养经费拨款的新机制,保证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投入不低于普通高中的水平。拓宽职教经费筹措渠道,市、县在安排使用农村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经费及扶贫资金中,应安排一定比例(10-20%)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应安排不低于5%的资金作为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建设经费。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按照2.5%足额提取职工培训经费,列入企业成本费用。第三,动员各种力量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国家提出“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对我市来说任务相当艰巨,扩大职业教育培养能力是当务之急。市县两级都要加大职业学校建设力度,在全市大力实施“2531”工程,确保xx年前,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完善一所高标准的职教中心,“达到占地200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在校生3000人以上、实习实训设备1000万元以上”的要求。要改革职业学校招生办法,在计划指导下尽量放权给职业学校,让其自主考试、自主招生。要挖掘办学潜力,改变传统的正规学历教育的思维定式,将成人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不断扩展职业教育生源空间,通过政策引导,让最应成为职业教育对象的中考高考落榜生、农村富余劳动力、退转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农民等群体,能够“无门槛”或“低门槛”进入职业学校,接受岗前、在岗、转岗培训以及继续教育,达到“让最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到最需要生源的职业学校培训”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二)“三创”:就是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创新用工就业制度。创新教育发展模式方面,重点是突破体制性障碍。除劳动部门举办的技工学校外,其他行业企业所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均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跨层次的资源整合,切实改变目前多头办学、分散管理、资源浪费的状况。积极创新办学体制,构建“政府办学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办学格局,政府在重点办好一批骨干示范院校的同时,通过优惠政策扶持和引导各种形式的民间职业教育机构发展;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让一些职业教育特别是培训机构直接进入市场;要制定专门政策,引导企业强化职业培训,明文规定“办企必联校,建企先选校”,即凡在职职工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的企业,均应建立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或者委托一所职业学校承担企业培训任务;凡不足3000人规模的新建企业应事先选择合作的职业学校。积极推进多形式合作办学,支持成立以骨干院校为龙头、若干学校和效益好的企业为依托的职教集团;实施“名牌带动”,积极创建“名牌学校、名牌专业、名牌基地”,走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并举的发展之路;以争创“全国百所示范高职院校”、“全国千所示范中等职业学校”为抓手,实现我市职业教育的高水平发展。当前,要突出办好市区三所高职院校,按照“保持优势、突出特色、适度竞争、错位发展”的原则,合理定位,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通过办强办大“龙头”,发挥对全市职业教育的示范带动作用。创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方面,重点是强化对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紧紧围绕我市的产业基础和发展需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做到“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开设什么专业”,“先定专业、后聘教师”。我们通过调查认为,今后五年我市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应当重点建设培育8类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即机械加工、煤化工、医药食品、纺织服装、商贸流通、旅游服务、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等。围绕这8类基地建设,重点培育80个骨干示范专业,力争30个专业进入国家和省级示范专业序列,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做到长短结合,以“长”促稳、以“短”促活,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创新用工就业制度方面,重点是推行职工持证上岗。要使职业技术教育成为职工进入企业之前的必经之路,以此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和吸引力。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鼓励企业在本地职业院校中进行招工,引导职业院校毕业生尽可能在当地就业,推进“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共建共赢。认真落实《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对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进行纠正并依法给予处罚。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安置工作,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育培训制度、学历文凭和职业能力并重的用人制度,经人事、教育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不受工作年限限制,可直接申请参加专业技术从业资格考试。

(三)“三强化”:就是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组织领导。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差已成为困扰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职业教育就没出路。建议今后市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重点用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可采取“以奖代拨”的方式,即县市区和学校先拿出资金购买设备、建设基地,然后由市财政奖励其价值的2/3,直到该校实训基地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为止。同时,应当明确规定,新建职业学校,专业实习实训设施必须达到设置标准,否则不予审批;现有职业院校,凡实习实训条件不达标的,原则上不审批新的基建项目。要探索实习实训的新路子,在全市职业学校推行“顶岗实习”模式,并使之制度化。“最新的科学技术在生产线上、最新的农业技术在大田里”,因此,要想让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管打实用”,就必须让学生走进工厂车间、走向田间地头。要深入探索“企校合作、村校合作”的有效途径,在全市开展“一企联一校,一村联一校”试点工作。同时,设立“市职业教育年会”,定期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做到“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使之成为职业学校学生展示能力的舞台、走向社会的平台。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认定一批以校长为主的职教专家队伍,打造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领导团队;培养认定一批专业带头人,打造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培养认定一批骨干教师,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力争“”末,全市“双师型”教师要占到专业教师总数的60%以上。要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全面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全面实施管理人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教师职务聘约管理制度,形成“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启动师资培训工程,安排专项资金,对专业教师进行相关专业技能培训。改革职业院校用人制度,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技能人才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人事部门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的聘用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对学校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可以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对于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可按照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教师职务,实行聘任制和合同管理,享受合同规定的待遇。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组织领导。尽快成立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职业教育综合管理办公室,统筹协调管理全市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其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依法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建立职业教育考核评估机制,把职业教育列入政府考核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体系。要建立网络人才信息公布制度,搭建全市统一的人才供需“平台”,促进各企事业单位与职业院校的信息共享。大力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突出贡献,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倡树正确的求学观、择业观和人才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崇尚技能、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职业调研报告范文(2) | 返回目录

【前言】

目前,职业病防治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劳动保护力度薄弱积累下来的职业病隐患进入了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根据卫生部提供的数据,我国现有约1600万家企业存在着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约2亿劳动者在从事劳动过程中遭受不同程度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十分严峻和紧迫。由于劳动保护水平普遍较低,处于煤矿、加工制造业、建筑业等低产业链的职业伤害比比皆是,这意味着大量劳动者承受了极大的病患痛苦,甚至失去生命,政府和社会则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

以来,全国人大连续两年将《职业病防治法》的修改列为一类立法计划。8月,国务院法制办面向社会公开征求修改草案的立法建议。与此同时,不断在媒体上曝光的职业病案件,如苹果公司供应商员工职业中毒事件等,也屡屡牵动着社会神经。由于涉及用人单位的职业健康保护义务、多个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责和力度、经济发展产业格局、全球化经济供应链等问题,职业安全与健康问题,已经被推到舆论的风头浪尖、制度变革的前台。

12月至2月,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开展职业病调研,力求了解职业病患者群体的生存状况,寻找职业病防治制度的顽疾和解决之道。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的目标群体为全国的职业病工人。开展有关职业病工人的实证研究,我们所做的是首创性工作。由于缺乏系统的相关统计信息,我们的样本选取面临着很大困难。考虑到职业病的种类分布情况(尘肺、矽肺发病最多)、患者从事行业的分布情况(中小煤矿、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以及群体性发病特点,我们构筑了由以下重点人群构成的调查总体(抽样框):1、媒体报道的典型案例,如在深圳患尘肺病的79名湖南耒阳、张家界工人;2、我们机构直接接触的职业病人646人;3、其他民间组织掌握的职业病案例,涉及在广东、浙江、重庆等地中小型企业务工的共301名职业病案例。我们的抽样框兼顾了全国劳动力的区域分布情况,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中西部地区及北京周边等重点区域。

通过前期处理职业病案例及访谈职业病工人掌握的情况,我们编制了具有较高信效度和针对性的"全国职业病工人劳动保护现状调查问卷".为保证问卷完成质量,我们对调查员(包括中心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进行了培训。然后,在12月至2月期间,我们在抽样框1026名职业病工人中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通过单独面谈或电话访谈的方式进行,完成每份访谈约需1个小时。我们共完成有效访谈问卷172份。回收问卷后,我们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未成为样本的职业病案件,也将在本报告的描述性分析中体现。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次调查报告所采集的样本均为已经经过法律程序确诊为职业病的劳动者(也就是在法律上已经解决了职业病诊断难题的个案),不包括只是在临床医学诊断上确诊为职业病人的个案,因此调查报告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与社会大众及媒体关注的案例有些出入。特此说明!

【调查结论】

一、职业病患者基本生存状况

(一)职业病及生产行业

调查显示,职业病患者中最大的群体为尘肺病患者(70.2%)。其次为职业中毒群体(19.1%),主要为苯中毒、镉中毒、铅中毒。这些职业病多具有不可逆的特点,无法根治。例如,尘肺患者已经发生纤维化的肺部,无法再复原,只能采取治疗措施延缓病情进展。而慢性苯中毒会对脊髓产生不可逆的损害,严重时将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白血病。其他职业病种类,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炎、职业性肿瘤等(10.7%)。患者主要来源于矿业(36.4%)、加工制造(14.7%)、电子(10.5%)、化工(6.3%)、建筑(5.6%)等行业,主要从事的是采掘、加工制造、装配、风钻爆破、切割等工作。这些生产企业,66.7%为民营企业、21.4%为国企、8.2%为外资企业。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大型[1]企业的比重分别为50.7%、29.1%、20.3%.可见,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劳动保护条件方面尤为薄弱,但国企、大型企业的职业健康工作也并不乐观,亟待加强。

也正是因为如此高的患病率,使得职业病案件常以集体形式爆发。5月华北某市关闭煤矿后,该地区检查确诊为职业病的人数超过500人。河北张家口某矿山企业矽肺病案中,涉及职业病患者119人。而义联关注的香港力奇珠宝首饰制造厂职业病工人索赔案中,矽肺患者人数也高达76人。

高发病率与职业病患者工作的高强度是分不开的。患者们平均每天工作9.774小时,56.1%的患者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26.1%的患者每天工作12小时及以上。患者每月平均工作27.67天,48.5%的患者平常没有一天的休息日,只有过年放假;而每月工作26天以上的患者更是达到了81.8%.这种密集的与有毒有害物质的接触,使得职业病爆发的时间越来越提前。

以北京郊区某装饰公司x某为例,他在从事喷漆工作仅7个月后,就患上了白血病,然而,职业病诊断机构拒绝对他进行诊断,因为其接触史尚未超过一年——尽管算上他的加班时间早已远远超过了一年。

被调研的职业病患者出现病症的平均年龄为37.5岁。由于职业病的严重危害性,患病的青壮年往往将与病痛一同度过艰难漫长的岁月,而家庭和社会也将蒙受沉重的损失。

男性在职业病患者中占绝大部分,为80.1%,女性占19.9%.这主要是因为职业病第一大类的最主要来源产业是煤矿业,而从事煤矿开采的主要为男性。尘肺患者中的男性占到91%.女性职业病患者主要产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因此较多患上职业中毒,占职业中毒患者的51.5%.男性为构成主体的职业病群体,将对家庭经济生活产生更大的打击。据调查,92.7%的家庭中男性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他们一旦患病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生活的维持、子女的教育等,带来巨大的困难。

患者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初中及以下的占78.3%.同时,患者绝大多数为农民工,占到了总体的84.3%.由于缺乏职业卫生知识和法律意识,农民工成为职业病危害的最大受害者,这些农民工65%工作在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在为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后,患病返乡,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东西部地区的差距。

34.4%的患者在一个以上的同行业单位工作过。这种流动性,加上某些职业病的潜伏性,在有效岗前、离岗体检制度的缺失下,进一步恶化了职业病患者的及早发现病情和维权。

46.1%的患者所在用人单位从未进行过职业健康检查。

二、职业病存在重大预防漏洞——对于职业病的认知和预防情况

(一)职业病工人对于职业病相关知识的了解

1.对职业病的了解根据我们的调查,职业病工人对于职业病的了解并不多。这点可以从两组数据上显示出来:一,关于职业病患者在患病前是否知道职业病是什么。我们的调查显示,在172个人中,有153个人不知道,占到总数的89%;知道的仅有19人,占到11%.二,职业病工人在患病前是否听说过自己得的这种职业病。在163份有效地调查数据中,知道的仅有37人,占到22.7%;不知道的则占到126人,达到73.3%。

2.对于职业病的相关法律的了解有效的调查数据有168个,其中155个职业病工人在患病前并没有听说过《职业病防治法》或《工伤保险条例》,比例占到92.3%;仅有13个职业病工人知道上述两种法律,仅占到7.7%。

1.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关于劳动合同的签订情况,我们的调查显示,在166份有效的调查数据中,职业病工人所在的工作单位中,有84家和职业病工人签订过书面劳动合同,仅占到50.6%.而没有签合同的单位有82家,比例达到49.4%。

2.职业病危害告知情况签订过劳动合同或存在相关证明的108家单位中,除去37个职业病工人不知道这方面情况的,只有3家单位告知过职业病工人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比例仅占2.7%;有68家并没有告知上述相关情况,占到总数的63%。

(三)社会保险情况

1.工伤保险情况在调查的172个职业病工人中,有效的数据共171份,其中有80个职业病工人所在的单位给其上了工伤保险,占到46.8%;有78个职业病工人所在的单位则并没有上工伤保险,占到45.6%,有13个人并不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占7.6%。

2.养老保险情况在调查的172个职业病工人中,有效地数据共171份,其中有56个职业病工人所在的单位给其上了养老保险,占到32.7%;有102个职业病工人所在的单位则并没有给其上养老保险,占到59.7%,有13个人并不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占7.6%。

3.医疗保险情况在调查的172个职业病工人中,有效地数据达到170份,有58个职业病工人所在的单位给其上了医疗保险,占到34.1%;有95个职业病工人所在的单位则并没有给其上养老保险,占到55.9%,有17个人并不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占10.0%。

(四)职业卫生培训情况

(五)劳动防护情况

根据我们的调查,企业对工人进行劳动防护的情况并不乐观。

1.公告栏设置情况

在有效的161份调查数据中,仅有20个职业病工人所在的单位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只占到12.4%;有131个职业病工人所在的单位则并没有设置公告栏,占到81.4%;有10个人并不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占6.2%。

2.防护设施设置情况

在有效地163份调查数据中,仅有38个职业病工人所在的单位设置有一些职业病防护设施,例如粉尘工作环境中有防尘洒水设施等,只占到23.3%;有117个职业病工人所在的单位则并没有设置防护设施,占到71.8%;有8个人并不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占4.9%。

3.政府对企业劳动防护的检查情况

关于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企业劳动防护的检查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在153份有效地调查数据职业病中,有81个职业病工人所在的单位,政府部门进行过检查,占到52.9%;有53个职业病工人所在的单位,则没有接受过政府检查,占到34.6%;有19个人并不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占12.4%。

然而,政府检查的成效并不明显。根据我们关于单位针对政府检查是否做过相应措施的调查,在88个有效的调查数据中,仅有36个职业病工人所在的单位,针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检查采取过一些防护措施,比例只占到40.9%;有40个职业病工人所在的单位则没有任何针对性措施,占到45.5%;有12个职业病工人并不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占13.6%。

三、职业病诊断难

(一)材料之难一纸职业病诊断书,是职业病患者获赔的全部希望所在。然而,现实中患者却需要花费大力气,才能获得这张写着坏消息的纸片。

一位在人造革面料厂工作患上接触性皮炎的女士这样告诉我们,由于她所在的市没有职业病诊断机构,她每次都需要坐车到地区里去做诊断,在申请诊断的过程中花了大量精力、时间和费用。

职业病诊断机构太少,是患者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虽然按照规定医疗机构可以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相关资格,但是实践中的职业病诊断多被各地方专门设立的职业病防治所垄断。而且这些防治所往往只在地级市设立,导致患者们要拖着病体长途奔波。然而,更大的困难还在后头。

患者要申请职业病诊断,首先要准备如下材料:职业史、既往史;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工作场所历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资料等等材料。

对于患者来说,更难的是,从单位手中获取自己职业病接触史的材料。一旦患者的职业病获得认证,就可能意味着单位的赔偿义务。因此用人单位往往拒绝提供职业史证明,甚至干脆否认劳动关系。调查中,提出诊断申请的患者中,48%曾经因为材料不齐全而被职业病诊断机构拒绝受理过。这其中,因为缺少劳动合同、职业史证明而被拒绝的共达到83%,其他单独或并存的原因依次为缺失工作场所历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资料(44.4%),缺失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19.4%),缺失职业健康检查结果(5.6%)。而这些材料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单位拒绝承认劳动关系(34%)、单位拒绝给这些档案材料(40%)和单位自己也确实没有或丢失了这些档案和资料(5.7%)。

26.2%的患者曾经为了证明劳动关系而进行了劳动诉讼。而部分职业病患者采取的是上访、罢工、媒体曝光甚至是采取过激手段来引起政府、媒体与社会的关注。

为了准备齐所有这些材料,25.1%的患者表示用了超过3个月的时间。有1/3的人则表示他们为准备这些材料的花费超过了1000元钱。

(二)等待时间过长

据调查,患者等待职业病诊断结论的作出,花的时间中值为34天。50%的患者认为自己等待的时间太长了。

职业病患者绝大多数是外来农民工,在等待诊断结论期间要付出许多的住宿费和生活费,他们的生活会陷入更加困苦的境地。因此,应规定职业病诊断机构作出诊断的期限要尽量缩短,如限制在15天以内。不过,这一困局的根本打破,仍然需要改革职业病诊断的准入机制,让职防院以外的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顺利地获得职业病诊断的资质,为患者提供更加快捷的诊断。

(三)职业病诊断的监管主体未在法律上明确

在职业病诊断遇到障碍后,患者往往不知晓去寻找真正的监管主体。安监部门自设立后开始负责监管职业卫生工作,但这在《职业病防治法》中一直未予以明确。大众往往也未能得知。

根据对工友们患病后会向谁求助的调查,其中求助于劳动部门的人数最多,有50%,卫生部门26.2%、而安监部门只有12.2%.获得响应的情况是,14.5%的职业病患者获得了劳动部门的帮助,卫生部门7.6%,而安监部门仍然最少只有2.3%.这种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劳动者的朴素意识,职业病应该是一种劳动权利,所以他们才会想到首先去找劳动部门。

从其中可以看出,职业病患者并不了解负责职业病防治的主管机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不知道向其求助,而安监部门也较少地回应此种求助。但事实上,例如,在xx年的卫监督发《卫生部、安监局明确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职责分工意见》中就明确了安监部门"组织查处职业危害事故和有关违法、违规行为"的职责。而在中央编办发《关于职业卫生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中,安监部门在职业病监管方面的职责进一步明确地包括但不限于"监督检查和督促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者健康损害与职业史、职业危害接触关系等相关证明材料".安监部门负有帮助职业病患者顺利进行职业病诊断的义务,但是基层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能力上显然与其法定职责存在较大的落差。

因此,我国职业病防治法律应尽快明确安监部门的监管主体地位,使其权责统一,为患者提供畅通救济渠道。

四、求偿路艰待遇微薄——患职业病后的处理和待遇

(一)程序繁多职业病患者取得职业病诊断证明书以后,才能进入工伤处理程序。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和其它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定,在一般情况下,工伤处理的程序可以达到10项。依据目前的法律规定与工伤处理实务的操作情况,正常走完全部法律程序(不包括执行程序)的时长可以达到1149天。见下表所示。

注:1.上述法定时限指根据规范性法律文件明文规定的时限或者根据明文规定的时限折算得出。

2.折算方式:规范性法律文件中规定的"月"折算为30日,"年"折算为365日。

3.规范性法律文件中没有明确规定的,如民事诉讼二审起诉审查的时限没有统计入上表。

4.《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1年,如果用人单位在时效期结束前提起仲裁申请,则上述一般工伤处理程序可能为1514天。

福建某化工厂的杨先生,在xx年被专业机构诊断为慢性铅中毒。然而正是由于超期的问题,他的工伤认定申请并没有得到受理。

因此,职业病患者的诊断和工伤认定两个程序应该得到简化,加以合并,由劳动部门和职业病诊断机构共同对患者的申请作出一次性的认定,从而使患者尽早获得治疗和赔付。

(二)赔偿过低

虽然经过了漫长的道路,但是职业病患者获赔的情况却并不那么令人乐观。37.8%的职业病患者没有获得任何形式的赔偿。而获得一次性赔偿的患者,平均每人领取到的赔偿也只有90742元。领取了一次性赔偿的患者中的78%表示这些赔偿无法保障其后续的医疗和生活,47.5%表示这些赔偿最多只能维持2年以内的医疗和生活。

(三)"非自愿"的一次性待遇赔付滥用

虽然《工伤保险条例》并没有规定,但许多地区对1-4级伤残的工伤患者制定了一次性待遇赔付的办法。然而,这些一次性赔付金额远远低于患者按月领取的总数,许多患者是在不知道自己可以按月领取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了一次性待遇。

例如北京市的一位尘肺病人赵先生,45岁,尘肺二期,四级伤残,患病前月薪5000元,根据北京市的规定只获得了一次性共计133596元的待遇。然而他如果按月领取,则累积到60岁其领取到的总额为76万余元。并且如果不领取一次性待遇,他的工伤保险关系不会被注销,还可以报销其后续的医疗费用。但可惜的是,由于其在领取待遇时,相关方面并未告知其可以选择按月领取,甚至告诉他,如果不及时领取一次性待遇,将来都无法领取。

(四)非法解除劳动合同5-10级伤残患者每月待遇无法保障

据调查,5-10级患者中,34.4%被用人单位非法解除了劳动关系,此外,他们中的34.4%的用人单位注销了。这对于在法律上不享受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每月伤残津贴的5-10级患者来说,是一个坏消息。因为他们将无法按月从单位领取到伤残津贴或者工资。尤其是5-10级的职业病患者,虽然伤残等级较1-4级患者轻,然而由于病情多不可逆,甚至会逐渐恶化,他们需要持续不断的治疗。

因此,在立法上,对于5-10级职业病患者如何提供更全面的保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否则,这些职业病患者即使拿到了工伤保险待遇,一旦恶化,仍难逃晚景凄凉、家贫人亡的结局。在执法层面,政府要加强对用人单位非法解除劳动合同、恶意注销的处罚。

五、患病后的待遇和影响

职业病给工人及其家庭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家庭有返贫的风险

患职业病后最大的影响就是家庭收入减少很多,同时支出增加很多,生活相当困难。在受访者中,有86.6%的表示患病使得其家庭没有收入或收入减少,生活相当艰难;还有25.6%的家里子女无人照顾。在受访者中,患病前,仅37.2%的月收入低于1500元;患病后,变成88.5%的低于1500元,而且有51.6%的仅医疗费开销就在500元以上。可见,患病后,很多工人连支付医疗费都相当困难,更别说正常的生活了。

(二)患病后难以继续工作

调研显示,在受访者中,有73%的病情在不断加重,劳动能力不断减弱。受访者中仅29.7%在继续工作。而继续工作的人中87.2%无法再做之前的工种。

因此,在立法上,工伤保险基金要逐步扩大到保障5-10级职业病患者的每月伤残津贴;在执法层面,政府要加强对用人单位非法解除劳动合同、恶意注销的处罚。

(三)地方政府的救助不利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不利是造成职业病工人返乡后困难生活的重要因素。有80.6%的受访者表示老家政府不会为其提供低保等福利;仅13.2%的受访者表示老家政府会为其提供低保等福利;而还在继续工作的受访者中仅有一人表示老家政府会提供低保等福利。

(四)认识和意识变化

在对我国对职业病患者的保护存在问题的访谈结果中,受访人中有53.5%选择了"政府的执法、检查力度薄弱";48.8%选择了"虽然国家政策法律制定的很好,但是用人单位违法情况严重";34.3%认为"普法和培训严重不足".这几大问题也多次出现在我们设置的两道主观题中:"您在整个维权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和"您希望补充的其他情况。"受访者认为遇到的最大困难主要有:首先是政府执行不力,包括不作为、互相推诿、不帮不管、地方保护、甚至阻碍维权;第二大问题就是缺钱,很多职业病工人都因为没有钱放弃维权、因为维权四处借债生计困难、维权过程中得到的赔偿极为有限,不足以支持下一步的维权等;第三是很多工人由于不懂相关法律、不知自己的权利等不知维权或者不知向哪方求助;第四是耗时长,很多工人因为怕耗时而不维权,或者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是迟迟得不到赔偿而放弃或进退两难。在补充情况的回答中,大部分受访者希望政府强化执行力度,加大普法和援助。也有部分希望完善立法,降低职业病认定门槛,提高赔偿标准,强调治疗。

职业调研报告范文(3) | 返回目录

一、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我市职业教育起步早,历史长。早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十分重视职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职业教育一度成为我市教育事业的一大亮点。近几年,我市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株洲经济的战略措施,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完善,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优势比较明显,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职业教育层次多,类型丰富,办学形式多样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经过几次资源整合,初步形成了高职与中职协调发展、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一是完善了层次结构。全市现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42所,其中高职学院4所,中职学校38所。特别是本世纪初高职院校的发展填补了我市培养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的空白。目前我市高职院校数量仅次于长沙,排名全省第二。二是形成了多元办学格局。从区域来看,目前高等职业院校集中分布在市区,中等职业学校市区和县(市)各19所。从办学主体来看,教育行政部门主办中等职业学校7所,劳动部门主办1所,其他行业主办5所,另25所为社会力量举办,社会力量举办中等职业学校虽然规模小但学校数量占中职学校总数的65.8%。(见表一)三是办学形式多样化。为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各职业院校在举办学历教育的同时,面向下岗职工和城市再就业人员,面向“三农”,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积极开展了函授教育、网络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目前全市设在职业院校内的国家和省级高级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就有10家,国家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1个。近两年培训企业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0万人次。与此同时,各职业教育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如湖南铁道职院、湖南铁路科技职院、市职院、市技术学院等分别与时代集团、株洲汽齿有限公司、三一重工等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湖南化工职院、湖南铁路科技职院等院校还积极与国外如日本、印度niit等企业合作。市中职学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文化和专业基础课、在企业一线学习操作技能,学习期间学生还可获得企业报酬,免费入学,减轻了贫困学生家庭学习负担,目前该模式被教育部列为全国100个“工学结合”试点单位之一。

(二)职业教育发展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

一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连年攀升。xx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11907人,较上世纪末增加8500人;在校生达2.8万人,增加2.1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27067人,增加1.1万人,在校生5.1万人,增加0.4万人。在校生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学校有5所。高等职业学院由期间的1所发展到4所,在校生8000人以上的高职学院2所。

二是形成了一批品牌学校、品牌专业。我市职业教育是伴随着株洲工业新城发展壮大起来了。多年的办学历史已形成了自己的的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有着“职业教育排头兵”之称的湖南铁道职院、“铁路‘黄埔军校’”美誉的湖南铁路科技职院和“现代技工的摇篮”的株洲技术学院被媒体誉为“株洲职业教育的三杂奇葩”。xx年,湖南铁道职院又以雄厚的实力评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全国首批28所立项建设院校之一(湖南省仅2所)。湖南化工职院的化工类专业、湖南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焊接专业、湖南省商业技术学院的烹饪专业等成为湖南省特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国家级重点中专5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5所,农村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5所,围绕支柱产业建设成了一批涵盖机械、机电、化工、信息技术、商贸等领域的骨干特色专业。

(三)职业教育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

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三、当前制约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有优势,有特色,有潜力,但发展水平不平衡,发展条件受到限制,特别是与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形势还有一定差距。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到职业教育优势的进一步发挥,而且影响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对今后形成人才智力优势和经济建设的跨越发展造成潜在危机。

(一)资源分散影响发展职业教育合力的形成

目前职业教育行业、企业和部门共同办学的多元格局虽然有利于发挥社会各界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但由于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效益的发挥。一是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分属劳动、农业、扶贫办等部门,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二是职业院校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各自为政,专业设置重复,招生恶性竞争,建设重复浪费,没形成职业教育发展合力。三是缺乏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机制,校企信息缺乏有效沟通机制,校企合作推动难度较大。四是民办职业教育数量多,质量差,亟需调整。

(二)经费投入不足制约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由于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大部分学校设备陈旧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是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目前政府投入的主要是学校教职工人头经费,学校主要依靠收取学杂费维持运转。据统计,近三年我市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的学杂费收入分别占到总收入的72%和59%(见表三、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可持续发展,同时加重了学生家庭负担,部分贫困学生无法接受职业教育。大部分学校为了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负债运行。目前全市职业院校负债总额2.7亿元(不含湖南铁路科技职院、湖南化工职院和市技师学院搬迁费用),其中中职学校负债4910万元,高职院校负债2.2亿元。二是经费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用于职业教育培训”和“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没有落实。三是人头经费和生均经费没有很好落实。目前财政投入学校的人头经费也没按编制拨足,学校利用缺编指标外聘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工资无法解决,直接影响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四是获取经费渠道单一,学校贷款困难,造血功能不强。

(三)技工队伍薄弱,劳动准入制执行不严

目前,我市无论从各类各级人才拥有数量,还是劳动者受教育的整体水平都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据劳动部门提供的数,目前全市共有中级以上技工98997人,占工人总人数的37.42%,还不到工人总数的一半。在高级技能人员中,高级工18390人,占工人总人数的6.95%;技师1850人,占工人总人数的0.69%;高级技师157人,占工人总人数的0.06%。技工人才严重匮乏。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存在差距,先培训后上岗,转岗必须经过培训再上岗的制度尚未真正落实,一些企业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职业院校毕业生当地就业,影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三、加快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我市要抢抓机遇,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做强做优,铸造职业教育名牌,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资源。

(一)树立大教育观,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教育的“两翼”,只有两翼齐飞,教育才能真正发展。目前我市正面临中部崛起和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大好机遇,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四大战略”,提出到xx年要把株洲建成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目标。现代化大工业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大量人力资源的支撑,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打造特大城市,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实力,必须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彻底摒弃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对职业教育要特别的关心和特别的支持。一是要确保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切实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二是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并适当降低中职生的学费标准。目前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下层下阶层,大部分学生家庭比较贫困。降低学费标准,保证与普高学生学费标准大体相当,可以保证更多学子的有机会进入职业学校学技能、学技术。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职业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一种“准公共产品”。这种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由政府和市场共同调节。市场调节保证职业教育的效率,政府调控确保证职业教育的公平。做强做优株洲职业教育,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1、统筹职业教育管理,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是一项牵涉到多部门、各行业乃至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必须建立由政府牵头,教育、发改、财政、人事、劳动、农业、扶贫等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或职业教育协会,定期研究和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

3、统筹专业建设,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专业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名牌学校需要名牌专业支持。名牌学校和名牌专业是职业教育两张重要名片。政府要加强管理,调控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一是实行专业准入制,对学校专业设置严格审批,把好专业入口关。二是定期对专业建设进行督导评估,对专业条件差,招生人数少,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限期整顿或者停止招生资格,把好专业发展关。三是对骨干专业进行资金扶持,支持专业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