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历史教案(优质23篇)

时间:2024-04-26 04:20:03 作者:ZS文王

小学教案的编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确保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有效性。通过阅读这些小学教案范文,你会发现不同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小学历史教案模板

陈嘉健同学,一定要改掉“知道„„么?”的问法,他们一定是一片尴尬的沉默!!

【引入】大家喜不喜欢看古装片,武打片?看过什么古装片?

那么这些古装片都发生在哪个朝代知道咩?

东汉末年红楼梦清朝水浒传北宋倚天屠龙记明朝天龙八部北宋末年。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女。

南宋笑傲江湖。

明清之间鹿鼎记清朝。

好~这些都是历史朝代,那么除了这些朝代,大家还听说过别的朝代么?

也就是现在的农历)。

秦(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统治中国的“皇帝”,兵马俑,万里长城,暴政起义)。

项羽和刘邦打架,然后刘邦打赢了,刘邦就做了皇帝,建立汉朝汉:

三国:提问大家都知道哪些三国时代的人物啊?三顾茅庐乐不思蜀过五关斩六将。

两晋:王羲之墨池。

唐僧(玄奘只身徒步前往天竺即现在的印度取经)。

宋:苏东坡包青天。

司马光砸缸《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水浒传。

岳飞。

元: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族,他孙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发动扩地战争,一直打到欧洲多瑙河明: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推翻元朝,建立明朝,自称明太祖;李时珍《本草纲目》清:在康熙雍正乾隆一时无两,可是由于闭关锁国,逐渐走向衰落。教导我们,应该开阔视野,不能闭门造车。

四大发明:西汉蔡伦造纸。

一千多年前孙思邈炼丹中无意搞出来火药北宋毕升印刷术(活字印刷)。

北宋指南针。

四大美女:沉鱼(春秋西施)落雁(西汉王昭君昭君出塞),闭月(后汉末貂蝉)羞花(唐代杨贵妃)。

初一历史教案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材分析。

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个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约70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我国远古居民的活动范围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人们逐渐从采集进化到原始农业,从狩猎进化到家畜饲养业,开始了定居生活。

本课重点:

了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取得的具体成就,简述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本课难点:

对原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饲养的禽畜品种、房屋特点和彩陶艺术。

2.通过了解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察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内容特点,本课采用综合课型的方式进行教学。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展示文字、图表,在学生头脑中产生强信号刺激,使之专注投入,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3.通过分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调动思维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氏族聚落时期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

教学准备:

1.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

2.查阅、收集有关氏族聚落时期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3.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

2.山顶洞人生活在什么时候,它们生活的集体是按什么关系结合起来的?

(启动思维,学生回忆第1课的内容)。

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呢?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差别?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述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讲授新课:

(投影)“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大屏幕)。

(讲述)山顶洞人以后1万年过去了,距今约六七千年的时候,祖国境内的氏族聚落逐渐繁荣起来。东北至黑龙江,西北到新疆,西南到云南和西藏,东南到台湾,先后出现了祖国各民族祖先的氏族聚落。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的生活,生动的展现了那时的情景。(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巩固第1课所涉及的知识,并在大屏幕上找到河姆渡聚落和半坡聚落的分布地点)。

(一)半坡聚落。

(提问)半坡人距今约多少年?生活在哪里?吃什么?是怎样获得食物的?住在哪里?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1目,师生归纳知识要点)。

1.距今年代:约六千多年前。

2.生活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3.房屋的建造和定居生活。

(投影)“半坡聚落房屋复原图”。教师指出,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学生看“半坡聚落房屋复原图”,并阅读课文第8页小字部分和材料)。

启动思维――原始农牧业发展,人们衣食来源稳定了,要求生活相对安定;改善了生存。

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4.磨制石器。

(投影)“钻孔石斧”“石磨盘”等。学生仔细观看,认真听讲。

(讲述)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已懂得了磨制和钻孔技术,到半坡居民时,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这时,磨制石器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制作技术有了发展。考古学上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什么叫旧石器时代吗?

学生回忆,思考并回答,巩固已学知识。

比较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有哪些不同,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

(总结)在制作方法上,旧石器主要采取打制方法,形态粗糙,新石器则是在打制的基础上采取了磨制技术,工具更加精细。在功能上,旧石器是与采集渔猎生活相适应的,效率低,新石器则是与农耕生活相适应的,劳动功效要高得多。

5.粟的种植。

(讲述)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半坡人以农业为主,还兼有饲养等。

学生阅读课文第8页小字部分,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6.陶器的制作。

(投影)“鱼纹彩陶盆”。

(提问)同学们知道陶器是怎样出现的吗?知道什么叫彩陶文化吗?

(归纳)农业出现后,粮食成了主食,这就需要大量的容器、炊具,陶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陶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氏族聚落后的一项重要成就。半坡人使用的陶器大多是红色底子,上面画着青蛙、鹿形等黑色和褐色的花纹,所以称为彩陶。科学家把发现了彩陶的原始文化称为“彩陶文化”。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半坡聚落的几个知识点,下面我们将继续学习河姆渡聚落。

(学生认真观看,阅读课文第9页小字部分,思考并回答)。

(二)河姆渡聚落。

(学生根据已学习的半坡聚落的知识点,自己阅读第2目及小字部分,探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合作精神)。

师生共同归纳:

1.距今年代:约7000年前。

2.生活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房屋建造:干栏式。

按自己的理解画一幅想像图,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力。

4.水稻的.种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投影)“栽培稻谷的遗存”。

5.磨制石器: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并凿孔,用来捆绑木柄,这是工具制作技术的又一进步。

(投影)“骨耜”。

6.陶器制作:黑陶。

(投影)“刻划猪纹黑陶体”。

(讨论)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归纳)共同之处:处于大致相同的社会发展期:都以农业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都普遍地能制作和使用新石器、陶器等等。不同之处:处于不同地理环境;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代表性农作物不同;陶器制作中反映的艺术风格不同等等。

(过渡)我们的祖先在同自然界长期斗争中,顽强拼搏,不断前进。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距今年代:约四五千年。

2.生活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学生阅读第三目,了解这时农业已是重要的生产部门,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通过思考题对本课进行小结)。

(提问)同学们知道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反映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吗?

学生阅读课文第11页的“每课一得”,通过自己探究所得知识点,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特征,加深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理解,主要从概况、生产状况、生活状况三个方面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总结)农耕文化是指在以农耕为主的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虽存在一些差异,但更具一致性,它们共同创造了中国农耕文明。

五、教法建议。

1.本课考古材料较多,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因此,应以学生阅读和教师启发式讲述为主。

2.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课件等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

从家里带出来的历史小学品德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和体会自己和大家学习与生活在一起的快乐,增进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加深彼此间的感情。

2、学会在他人的帮助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高兴地学,愉快地玩。

3、能表现对他人的关心,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给他人带来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活动中使学生学习消除烦恼、体验快乐的方法。

难点:使学生懂得关心和理解他人,乐于并善于把快乐带给他人的人,自己会更快乐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七巧板、彩笔、能够反映自己快乐生活的物品。

2、教学器材:快乐卡、快乐奖章、绳子。

3、教学课件:消除烦恼、体验快乐的方法,书中练习题,送快乐祝福的人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入:

ok,欢迎同学们进入今天的欢乐总动员。yeah!(出示课件:快乐总动员)。

二、感受和体会自己和大家学习与生活在一起的快乐:

1、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第一个精彩单元“生活大看台”。(出示课件:生活大看台)。

2、引导学生从与家长、伙伴、老师及自己的角度回忆生活中快乐的事,把这些故事讲听与自己的快乐。

4、学生表演快乐的表情。

5、学生自评:让学生将自己快乐的心情,灿烂的笑容记录在快乐卡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笑脸,给它涂上颜色。

三、学习消除烦恼、创造快乐的方法。

1、活动情境:继续生活大看台活动。

2、过渡:快乐的感觉真是好,可生活中的烦恼也不少,最近有什么烦心事,说出来,大家一起来学个消除烦恼的小诀窍。

3、学生说出烦恼事,大家一起出主意。

4、采访学生在活动中的心情。

5、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补充消除烦恼的小绝招。(出示课件:消除烦恼的小绝招)。

6、过渡:知识学到手,还得会运用。请学生看表情识心情。(出示课件:三幅图)。

7、问:睁大你们的眼睛,观察一下他们的表情,看看他们的心情怎么样?

8、听他们遇到了什么烦恼事?用学到的方法他们?(课件出示声音)。

9、采访学生在活动中的心情,向学生渗透被别人帮助可以得到快乐,关心和理解他人,乐于并善于把快乐带给他人的人,自己会更快乐的道理。

10、教师:生活中的烦恼少不了,但只要有了消除烦恼的方法,就可以成为快乐的孩子。

11、学生自评:学习了消除烦恼的方法,让学生将自己快乐的心情,灿烂的笑容记录在快乐卡中。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笑脸,给它涂上颜色。

四、在活动中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加强情感的体验:

1、活动一:欢乐小勇士。

出示课件:欢乐小勇士。

活动内容:学生用手中的七巧板拼出教师出示的图形。

活动要求:限时2分钟,同桌之间互相配合,争取最后都能体会成功的快乐。

活动结束:采访学生在活动中的心情,使学生明确被别人帮助可以得到快乐,关心和理解他人,乐于并善于把快乐带给他人的人,自己会更快乐的道理。

2、活动二:快乐一加一。

出示课件:快乐一加一。

活动内容:全班分成两组,每组派两名代表参加绑腿跑比赛。

活动要求:赛前拉拉队可给本组队员提出建议,参赛队员互相商量获得胜利的方法。

活动结束:采访学生活动后的心情,引导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从失败中汲取经验的快乐以及团结友爱的快乐。

3、学生自评:让学生将自己快乐的心情,灿烂的笑容记录在快乐卡中。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笑脸,给它涂上颜色。

五、进行情感升华,鼓励学生做快乐的创造者、传递者:

1、学生收听身边人们送给自己的快乐祝福。(出示课件:送祝福的人们)。

2、学生谈谈受到快乐祝福的感受。

3、学生将快乐的祝福送给身边的人们。

六、全课:

1、学生本课收获。

2、教师:同学们,我们是快乐的体验者、快乐的制造者、快乐的传递者。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快乐就在我们身边。(板书:体验、创造、传递)。

小学历史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历史授课对象:小学授课时间:二课时1-3年级(90分钟)。

第一课时。

课题:历史入门。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对历史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2、了解中华文化,感受中华历史纵横几千年的博大精深;

3、激发和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对各朝代的更替有初步的认识,记住各朝代名称。

教学方法:交流法、启发法、板书图表法。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时常自称是炎黄子孙,有谁知道炎、黄指的是谁吗?

2、谁能说说炎帝和黄帝的故事?

二、补充讲述炎帝和黄帝的故事。

黄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部落首领,就是华夏部落,还称为有熊氏。然后有了炎帝,成为姜姓部落的首领,也被称为神农氏。

相传在上古时代,中国的黄河流域住着许多分散的人群。他们按照亲属关系组成了氏族,很多氏族又联合起来组成了部落。黄帝和炎帝就是其中两个大部落的首领。

后来,他们联合在一起组成了炎黄部落联盟,黄帝成了这个联盟的领袖。黄帝的妻子亲自教给炎帝部落的人养蚕缫丝,黄帝让人把造车、造船的技术教给他们。炎帝也把木犁和草药送给了黄帝。他们相处得很好。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此就开始了。所以中国人就把黄帝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并自称是“炎黄子孙”。

三、

介绍从秦到清的朝代。

熟记口令:

1、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2、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四、互动交流。

1、大家还记得哪些朝代吗?

2、我们来比比哪位同学能说出最多的朝代名称。板书设计:按时间顺序写出朝代名称。

第二课时课题:历史人物与故事。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对相关历史人物与故事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2、从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中反思并提升自我;

3、以生动形象的历史小故事丰富课堂,激发和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各故事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及教育意义。

教学方法:交流法、启发法。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大家还记得上节课炎帝和黄帝的故事吗?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了解更多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吧。

二、讲述历史故事及其教育意义。

1、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这个故事后来也就演变为一个成语:卧薪尝胆。越王勾践让我们明白一时的吃苦不算什么,只要刻苦自励、奋发图强,就一定能干成一番大事业。

2、公元前356年,秦国新上任的官员商鞅在咸阳城南门竖起一根木杆,并贴出告示:“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赏‘十金’。”告示下聚满了人,大伙都直嘀咕:“这是什么难事,赏这么多金?”结果谁也不去扛。商鞅见没人响应,把上进提高到“五十金”。人们更加疑惑了,不知这位新官葫芦里卖什么药。这时候,一个壮汉前来扛起木杆就走,一口气走到北门。商鞅立即赏他“五十金”。看热闹的人纷纷讨论:“这位新官说话真算数。”商鞅因此很快提高了威信。讲诚信的人才能有威信,从而更好地做事。

3、古时的大将军廉颇,因看不惯蔺相如一再立功,便扬言要给蔺相如一个下马威,于是蔺相如就处处躲着他。蔺相如的仆人看不惯了,蔺相如就对他说,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要是国家起内讧,其他国家就会来攻打自己国家,那就对国家不利了。廉颇知道了这番话,感到十分羞愧,就背上荆条向蔺相如道歉,二人也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这个负荆请罪的故事告诉我们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并主动道歉。

4、唐太宗得到一只漂亮的鸟,在玩鸟。魏征刚好来,唐太宗把鸟藏在衣服。魏征知道此事,故意胡扯半天,等魏征走了鸟也闷死了。魏征死后,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要多听取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我。

三、互动交流。

同学们对哪个故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四、讲解历史剧本《晏子使楚》。

人物:晏子楚王城门卫兵武士。

画外音: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齐正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晏子来到楚国城下,只见城门关着,在城门旁开了一个小洞——。

晏子: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画外音:卫兵向楚王报告了晏子的话,楚玉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士兵:大开城门,有请大夫!

(晏子大步走进大厅,与楚王并排而坐)楚王:(冷笑地)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楚王:既然你们齐国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这么一个人来呢?

晏子:(为难地)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君之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卫兵:押犯人上!(两犯人被武士押上)。

楚王:那个犯人犯了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众大臣及武士等哈哈大笑)。

楚王:因为水土不同吧?

楚王:(笑)好,那我们两国就此结成盟国吧,从此一同对付敌人吧。(剧终)。

五、布置作业。

课后排练课本历史剧《晏子使楚》。

从家里带出来的历史小学品德教案

教学目标:

1、具有自尊、自爱的生活态度。

2、乐于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3、

教学重点:

1、具有自尊、自爱的生活态度。

2、乐于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教学难点:知道要对爸爸、妈妈有礼貌。知道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文明举止。

教学过程:

1、导入。

(1)、板书课题。

(2)、提问:你们了解哪些文明礼貌,如果不讲文明礼貌,别人是否乐意与你交往?

(3)、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4~15页,使学生了解从早到晚,一天三餐到行动坐卧等,有哪些是家庭文明礼貌?分小组说后并写在卡纸上,看哪一组写得多,写的好,板贴评比。(板书:起居方面行动坐卧文明进餐)。

2、个人作业。完成教材第15页“我家里的文明礼貌”。教师巡视并做适当指导。

3、分组讨论。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作业进行发言,小组按照以上几方面归类和做简单记录。

4、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按照黑板上所列的三项介绍自己小组同学发言。教师将与括号中内容比较一致的内容写在黑板相应的标题下。

5、教师总结。

从家里带出来的历史小学品德教案

教学目标:1,知道小人书是过去孩子们的重要课外读物.

2,通过小人书与今天儿童读物的对比,体会历史的发展.

3,知道滚铁环,抛石子等过去的`游戏.

课时:一个课时.

二、教学活动与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请看书本37页,这些都是什么啊(小人书!)。

对了,这些就是过去的孩子们最最喜爱的小人书了.我今天来了解一下过去的孩子们都看些什么书,玩些什么游戏.

阅览小人书.

每个同学发一本小人书,让他们感受一下小人书的魅力.

2、说说感受.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过去的小人书,你们觉得它们跟我们今天的少儿读物有什么不一样呢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想(学生举手回答.)。

3、教师简单小结.

介绍滚铁环,抛石子等游戏,并展示这些游戏的用具,为下节课的室外体验课作准备.

4、课后作业.

回家问问父母,他们小时候都玩些什么游戏.

历史教案

重点: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背景、1787年宪法。

难点: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可通过美国国旗导入本节的教学,“请同学介绍一下美国国旗的含义”。美国国旗记载着美国由13个州扩张演变为50个州的历史,也纪念着最初英国殖民统治下的13个州参加独立战争并最终为赢得独立做出的贡献。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2.北美独立战争的原因和背景,教师可按教材中提到的几个方面内容请学生归纳,也可换一种方法,例如给出几段原始材料,通过学生分析理解,归纳出独立战争爆发的深刻根源。

材料一北部殖民地,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中部殖民地,以农业为主,土地肥沃,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南部殖民地,盛行资本主义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主要作物是烟草、蓝靛,有一批“蓝靛百万富翁”

材料二1660年的《航海条例》规定,北美殖民地所有的输入和输出商品都要使用英国船只运输,一切物品只能运往英国。1765年的《印花税法》规定,所有的印刷品、商业单据、法律证件等都要缴纳印花税。

教师提问学生,这两段材料说明什么问题同学们能否从中分析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独立的原因?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归纳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摆脱英国的盘剥和束缚,双方矛盾激化致使战争一触即发。

3.独立战争的经过。建议教师给学生一段时间阅读教材关于战争进程的有关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总结独立战争进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制作一张大事年表。其中包括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和第二届大陆会议,组成大陆军,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的诞生,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约克镇大捷,战争胜利结束,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等几个要点。

4.1787年宪法。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建议教师通过原始材料的分析加深学生对1787年宪法的理解。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摘录。

我们合众国人民,为了建设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证国内安宁,规划共同国防,增进一般福利,使我们自己和我们后代得到自由和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

第1条。

第1节本宪法所赋予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国会包括参议院和众议院。

第2节第1款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的议员组成……。

第3款众议员名额和直接税,应按照本联邦内各州的人口分配。这种人口。

的决定,除全部自由人外,应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这种自由人中。

包括必须服一定年限劳级的人口,不包括未纳税的印第安人……。

第2条。

第1节第1款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的任期定为四年……。

第2节第1款总统应为联邦的陆海军及奉调为联邦服阶段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

第3条。

教师可就以上这些材料,提问学生,该宪法中规定的建国目的是什么?政府的组成形式是什么?有哪些权力?国家职权由哪三个部门分掌?如何评价这部宪法?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完成教学。

5.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对美国本身的发展和对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重大影响两方面分析。

教学设计思想。

利用现实社会生活中美国的影响入手,结合大量的图片、文字、网上资料,创设历史学习的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教师的设计、引导下,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完成知识的识记、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流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历史教案模板

1、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2、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一、课堂学习。

2、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

二、课外拓展:结合材料探究魏晋风度。

材料一:《伤逝十二》郗嘉宾(郗超)丧,左右白郗公:“郎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

材料二:《雅量谢公》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八十万秦兵作战,这一战关乎国家危亡,大胜后派人急来报捷。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看完后若无其事的继续与客人慢慢下棋,客人问起也只淡淡地说小儿辈破大敌了。——这一战关系到国之兴亡、家之存绝,谢安不可能真的无动于衷,只是越是激动的重要时刻越平静,才是超脱的风度。

明确:《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结合其余十八篇来看,《人琴俱亡》作为其中一篇还是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所以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敬很悲痛,却还是要强自抑制。

二、课后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乙)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硅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1、给下列字注音。

猷()笃()恸()舆()。

2、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子敬素好琴()。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乃英雄也()。

3、用现代汉语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加点字的意思要力求译准。

(1)语时了不悲。

(2)便索舆来奔丧。

(3)便径入坐灵床上。

(4)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4、曹植有一首《七步诗》,和(甲)文都是写的,请你把它工整地写在下面。

历史教案

数学及历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增长见识,激发求知兴趣能力:培养自主思考和实践能力情感:走进孩子心灵,引导孩子成长1、步骤:导入、讲解及活动、总结、反馈2、时间分配:(1)导入:5分钟(2)讲解及活动:25-30分钟讲解为主,讲解活动时间比6:4活动为主,讲解活动时间比3:7(3)总结与反馈:5-10分钟3、几个重要的时间点(1)总结与反馈总结:内容的回顾概括,主题的升华。反馈:学生给老师的回应,评价与反思的'依据。方式:提问、写纸条作用:教学反思、调整教案(2)课堂过去1/2或2/320分钟-25分钟吸引孩子注意:提问、游戏、表演…4、自身要求1)眼环视、环顾、注视、虚视眼神交流50%-70%2)口声调、语速、强度巧妙运用停顿和沉默3)身体四肢手势:自然大方、不琐碎随意位置:面向学生、教室前方、学生身边、教室前方一旁4)懂得表扬1)个性化的回应给每一个孩子不同的回应、积极的关注“声音洪亮”“心里明白,但语言没有组织好”“非常清晰,下次再勇敢一点”…2)引导性的表扬“老师最好的朋友”―握手―拥抱“谁表现好老师让谁回答问题”…梁英

初一历史教案

(课件展示)《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师生共同充满激情地朗诵后,提问该词的作者及该词表达了作者一种的怎样的心情。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这首词体现了作岳飞当年不愿虚度年华的激昂心情以及决心抗金的雄心壮志。然后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你想知道《满江红.怒发冲冠》中“靖康之耻”是怎么回事吗?岳飞为“收拾旧山河”作出了怎样的斗争?从而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提问)金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建立的少数民族分别是怎样的?金与辽的关系怎样?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1目,师生归纳知识要点)。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1目,师生归纳知识要点)。

(生1:由于发生了靖康之变。生2:北宋统治者的妥协投降和腐败。)教师及时作出肯定及表扬。

北宋灭亡的同一年,南宋建立。生答出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定都的都城。南宋建立后,金又发动了对南宋的大举进攻。面对金的大举进攻。以岳飞为代表的抗战派坚决抵抗。教师积极创设一系列环环想扣的问题情境:

课件一:《七嘴八舌岳飞》,你知道有关岳飞的哪些故事?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查资料,学生补充了大量课本以外的知识,使岳飞抗金将领的伟大形象跃于纸上。)。

课件二:你知道岳飞领导的岳家军取得辉煌战果的原因有哪些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抗金斗争是正义的,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这是抗金斗争取得胜利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就是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等。)。

课件三:抗金形势一片大好,宋高宗为何急令岳飞班师回朝?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又展开了依次积极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宋高宗害怕抗金力量的壮大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教师及时总结和表扬,指出岳飞班师回朝后,宋高宗和秦桧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

课件四:你如何评价岳飞?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参与、讨论、调查、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综合分析,自己得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看他对历史发展起的作用”;“看他的作为是否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对于学生创新的火花,教师及时作出表扬性的评价。

有的学生认为岳飞是南宋杰出的军事家,著名的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领导宋军还取得堰城大捷的胜利,打败金军大将兀术领导的最精锐的部队“铁浮图”和“拐子马”。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保护了中原地区较高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有的学生补充道,岳飞还是一个优秀的词作家和书法家,因为他曾留下了慷慨激昂、豪情满怀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写了充满爱国情感、气吞山河的“还我河山”这四个大字。总之,岳飞虽死犹生,流芳百世,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我希望自己也像岳飞那样,做一个对班级、学校、社会有贡献的人。

课件五:我们说岳飞是抗金名将,能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

在学生互相争辩的基础上,教师指出:一般把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勇于通外国侵略者斗争的人物称为民族英雄。学生举出了象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等属于民族英雄。

学生畅所欲言,一致认为应学习岳飞爱国爱民的高尚品质。从而达到了古为今用、在体验中感悟历史的目的。

岳飞被害后,宋金加紧了投降议和活动,并于1141年,签定了宋金和议。学生回答宋金和议的内容和影响。然后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你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历史上的三次议和?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三次议和的内容,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考虑三次议和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宋金和议后,为适应对劫掠来的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管理,(课件展示)假如你是金朝的统治者,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改变女真旧俗,巩固自己的统治?(学生根据课本,各抒己见,献计献策。)。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宋金南北对峙,(课件展示)心灵探险:学习了这一课后,你有哪些感悟?又有哪些疑问?(主动探究,互相解疑)最后:得出:历史和人民永远是公正的,爱国爱民者永远受到尊敬;祸国殃民者遭到唾弃,遗臭万年。教师让学生对照板书设计复述宋金南北对峙形成的过程。(课件展示)。

以“走进少数民族”为题,调查了解周围生活区的一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及其历史,办一期历史小报。

从家里带出来的历史小学品德教案

活动目标:

情感与态度:体验参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形成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

知识与技能:1、理解爱护树木对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作用。

2、了解制造纸张的重要原料和生产过程。

3、了解自然环境被破坏后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行为与习惯:初步样成节约用纸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收集资料、数据统计了解纸从哪里来。了解树木与人的生活的关系和森林被破坏后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1、课件。

2、故事《蔡伦造纸》。

学生准备:

1、收集关于造纸过程的资料。

2、收集森林对人类生存、生活重要性的有关资料。

活动时间:1课时。

活动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教师讲故事《蔡伦造纸》,激发儿童对纸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兴趣。

2、分组讨论:用什么原料能造出纸来?

二、木头怎样变成纸。

1、出示挂图,让学生了解树木是生产纸张的主要原料。

2、播放录像:纸的.生产过程。

3、交流,让学生了解造一张纸需要复杂的过程,需要砍伐大量树木。

三、森林的用处。

造纸需要砍伐树木,那么树木和我们人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1、分组交流课外收集到的森林对人类生存、生活重要性的有关资料。

2、每组选一名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分组画森林调节空气的示意图,向大家进行宣传。

四、了解乱砍乱伐森林的坏处。

1、录像:森林被破坏的后果。

2、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森林,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要节约用纸。

从家里带出来的历史小学品德教案

1、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知道家乡的发展是家乡人辛勤劳动和奋斗的结果。

3、学会调查,并能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理及运用资料。

教学准备。

督促学生用切合本地实际的方法完成调查任务,并准备好调查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有关家乡的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设计问题,引导新的'学习内容:“除了以前大家了解到的家乡的情况,同学们还想知道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在学生发表意见时,教师可在黑板上做适当的记录,以此引导学生的学习。

3、全班交流。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讨论的结果,并在黑板上做必要的记录。结合讨论所得到的结果,阅读并分析教科书第54—57页的课文及图画,及时总结各种不同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4、制定一份“调查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计划”。可根据教科书上提供的计划格式,分项进行指导,重点应放在内容的确定上。

5、小结,建议学生应充分利用课余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根据居住地的远近,分小组落实调查任务。

家庭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调查计划,完成各自选择的调查任务。

历史教案

2、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提高对唐诗、书法等的欣赏能力。

3、学习前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特色。

一、导入教课:

二、读一读,看一看,议一议。

(一)赵州桥。

1、学生思考:赵州桥是谁主持修建的?是何时修建的?

2、赵州桥的建筑有怎样的特点?

3、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有什么地位?

(二)唐都长安:唐都长安平面图及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教师设问:唐都长安建筑布局及特色是什么?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教师作简要说明。

(三)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我们的祖先从盖章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的工作流程:把要印的文字反刻在一块木板上,让文字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上墨,覆上纸,轻轻一刷,字迹就印在纸上成了正字了。

在隋唐时期,一些流通较大的书籍,如佛经、日历、诗集,已经雕刻出版。

(四)光耀千古的诗坛。

情景体验:(人物像)李白、杜甫、白居易。

在学生看书基础上教师启发提问: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凑”这一谚语本身说明了什么?(唐诗歌繁荣)。

学生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个伟大诗人有哪些传世各作?各有什么特色?

三、课堂巩固。

回顾知识要点,快速记忆,多媒体展示检测题目。

课后习题。

思考: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迥异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历史现象一般都能形成比较感性的认识,但由于初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历史知识基础普遍非常薄弱,还不太适应高中历史的模块式教学,历史思维能力也很稚嫩,有待于培养提高。对于古罗马政治,由于学生在初中学习中接触过一些,因此对古罗马国家的形成、帝国的扩张有粗浅的印象,但古罗马法律知识,初中教学中从未涉及,学生知识储备为零。

讲述法、讨论法。

利用图片、文字、音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

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了解《十二铜表法》;万民法;《民法大全》等基本知识;理解并掌握罗马法的核心内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提高阅读各种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归纳表达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个别案例的思考,合作讨论,培养学生掌握从政治、经济背景中分析历史发展趋势的方法;通过阅读分析材料,使学生学会古今知识联系思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罗马法起源与发展的`过程,认识到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影响巨大;认识到进行法制建设的艰难性;理解不断发展的法理观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珍惜和弘扬。

教学重点:罗马法影响深远,泽被后世,如何理解其影响。

教学难点:罗马法从产生到最终体系完成跨越千年,其中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清晰地整理出脉络,并使学生对每一阶段罗马法的发展原因有所了解。

4、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课件:古罗马司法女神塑像】。

同学们好,如果说古希腊以民主著称于世,古代罗马就以法律闻名于世,我们先观看一尊古罗马司法女神塑像,观察她手中拿的物品,分别象征着什么?宝剑、天平和蒙眼的装束,分别象征着正义、公平、权威和不带主观色彩的理性。这是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所决定的,但法律发展之路绝非易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在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古代罗马法的发展的道路。

高中历史教案

1、通过问题引领及视频播放,知道三教发展的具体过程。

2、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掌握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对于儒家的影响影响,锻炼和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辩证看待三教发展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带来的影响,增强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

【难点】

佛教与道教发展对于儒家的影响。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图片,并提问:图片当中的寺庙是什么时期建立的?

学生回答:汉朝时期。

教师引导并提问:由此我们可知,在汉朝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入我国。儒家、道教与佛教在汉朝以后有何发展?又有什么影响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提问: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推行“新儒学”有什么影响?

学生结合所学回答:使得儒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在统治者的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学生结合史料及教材,回答: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教师补充:除此以外,儒家与佛教也在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

(二)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儒学家主张“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并吸收佛教与道教的理论。

教师补充:在唐朝,道教和佛教也因为统治者的推崇,有了快速地发展。

学生回答: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因此当时统治者先后四次进行灭佛。

教师补充:在民间也有很多反佛的杰出代表,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朝的范缜,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虽然这些反佛的措施使得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三)巩固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搜集资料了解儒家思想在隋唐以后的发展情况,下节课交流分享。

高中历史教案

【知识与能力】:记住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理解启蒙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理解启蒙运动的影响,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法国启蒙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分析,认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

【重点】:主要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难点】:启蒙运动的影响。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

出示先贤祠的照片,介绍先贤祠的作用和伏尔泰的地位,进而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英国,因为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较为发达,同时英国首先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因此,需要新的资产阶级的理论来指导革命。英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霍布斯和洛克,霍布斯首倡社会契约,但不反对君主专制,洛克首倡分权学说,主张君主立宪和社会契约。

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

伏尔泰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对自由民主的追求。

(2).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孟德斯鸠反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法律是理性的体现。孟德斯鸠的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卢梭主张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的思想,宣称“人生而自由,可是现在他却处处戴着镣铐”,封建专制就是束缚自由的镣铐,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民主共和;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利来自于它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违反了民意,人民有权推翻他,提倡社会契约论。卢梭是最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3.启蒙运动的扩展。

启蒙运动很快又从法国传播到其他国家,德国的康德对启蒙运动做了经典的总结,认为人应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人要自由也要自律。

(二)启蒙运动的影响。

启蒙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请同学们结合ppt上展示的材料以及课本内容,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的讨论,可以从思想解放和对资产阶级革命、民族斗争的推动作用两个方面进行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1)思想解放: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2)对欧美其他国家:冲击欧洲封建专制统治,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3)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4)对人类: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的主要知识点。

作业:请同学们回去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点,下节课一起分享。

高中历史教案

学生答出:宋代张择端的风俗画,城内既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又有专业交易场所。店铺林立,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酒楼、茶馆、瓦子错落有致。

教师进一步提问,看出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是什么?学生自由阅读教材第13页,同时出示交子图片,学生可知一是城市商业的繁华,以开封和临安为例。二是商品种类繁多,各种类型的集市出现。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商品化。三是纸币的`发行。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出现了交子。

过渡:元代蒙古人征服了欧亚大陆,版图最大,那么元代的商业发展又如何呢?

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出,元政治统一后,海陆交通便利,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再度繁荣。重新疏浚大运河,南北海运畅通,东南沿海交通发达。

接着出示材料提问:材料一中“此城”指哪个城市?材料二中海外贸易的港口在哪里?

学生解读得知,材料一中“此城”为元大都;材料二中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常有百艘以上海船停泊,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找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简要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城镇商业呈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燃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接下来教师安排小组交流讨论:思考穿越唐宋元等几个历史朝代,看到的商业活动会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分别上台表演。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可从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等多方面回答。学生发散思维后,教师总结:盛世稳定,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路港口发达,文化繁荣。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课后请大家为当下“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发展建言献策,写一份调查报告,下节课交流。

初中历史教案

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教学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讨论:如果你是皇帝,你将如何选拔人才为你所用?

科举制的诞生:

学生对比学习: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和科举制。

科举制的完善:

学生设计:科举制发展线索图。

科举制的影响:

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

方案一:讨论:在此之前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现今的选官制度对比。

方案二:课堂小论文:科举制度之我见。

方案三: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古代的考试制度以后,请你想一想: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的形式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议吗?能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有关的建议书或计划书。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初中历史教案

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小结提问:为何资本主义的美国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强调交战双方同是资产阶级,实力相当。

小结全课: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对比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目的、方式、内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课时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课前发放本节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课上展开充分讨论,探讨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初中历史教案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第一课时。

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

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

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

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北方的资本家因为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原料、国内统一的市场而无法开工。

南方的种植园主一面在种植园中驱赶成批的奴隶劳动,一面与英国资本家大谈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运往英国,并从英国大批进口廉价工业品。

本目为难点,学生不易理解透彻,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先讲明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南北双方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焦点,再进一步分析这些矛盾对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最后简介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发展和南北两大阶级斗争的深入,结合教材两段资料探讨林肯上台与美国内战爆发的关系。

简介林肯生平,一名学生演示林肯演说的片断:“选票比子弹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组同学利用自制地图讲解内战经过,包括内战爆发、初期北方失利、联邦政府颁布革命措施扭转战局、转折战役、南方投降等过程。

探讨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从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并客观地评价林肯其人。

四、小结。

小结提问:为何资本主义的美国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强调交战双方同是资产阶级,实力相当。

小结全课: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对比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目的、方式、内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课时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课前发放本节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课上展开充分讨论,探讨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一、导入。

提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哪些国家加入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统一:

六组同学演示:“德意志统一”

利用新闻播报形式列举统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经济状况。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德意志资产阶级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普鲁士完成统一的优势。

学生演示俾斯麦上台,发表演说,阐明“铁血政策”。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两个资料分析“铁血政策”的性质。

利用地图简介普鲁士王朝的三次统一战争。讨论俾斯麦的统一策略对战争的作用,注意普法战争后期性质的变化。

最后分析统一的历史意义,探讨德国的强大日后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

小结提问: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中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三、意大利统一:

七组同学演示:“意大利统一”

展示14、15世纪意大利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文化的繁荣。对比19世纪中期意大利的社会状况,探讨意大利在历史进程中落后原因。

最后由学生归纳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统一的进程、特点和历史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统一的特点、加富尔和加里波第在统一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四、小结全课: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第三课时日本明治维新。

一、导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冲垮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飞,同时也震撼着古老的亚洲。

二、日本明治维新:

八组同学演示“日本明治维新”

结合地图,展示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封建幕府统治的腐朽,经济发展的落后,人民起义不断,西方列强的入侵。

引导学生分析,内忧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注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阐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帮助学生弄清封建领主经济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几股新生力量。引导学生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来源,简介武装倒幕的过程。

重点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先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再结合本目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过学生思考,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一成一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力量对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最后,关于明治维新的意义,首先应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然后再适当地讲述它的消极影响;分析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结。

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但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很快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中,给日本乃至亚洲历史投下了阴影。

讨论: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初中历史教案

2、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

3、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和历史地位。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1课时。

一、导入(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由一生讲述教材导言部分“立木为信”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生答)师设疑:商鞅为什么能在那个时期掀起变法运动?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变革的时代,去了解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吧。(板书课题: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展示目标(学生读目标),教师强调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和历史地位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二、先学(13分钟)。

(一)自学教材(10分钟)。

教师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依据导学案第一部分走进本课的学习之旅。10分钟,好,开始!

1、说出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情况。

2、说出都江堰兴修的时间、人物及它的功能和作用。

3、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其目的、时间、指导思想、内容、性质、作用。

4、各国变法的影响。

(二)自学检测(2分钟)。

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2、下列事件,成为我国春秋时期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标志的是()。

a.用磨制的石镰收割庄稼b.带木柄的耒耜在农业上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d.铁制农具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3、都江堰属于()。

a.防洪工程b.灌溉工程c.水利航运工程d.防洪灌溉工程。

4、“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体现了()。

a.商鞅变法的精神和原则?b.商鞅变法的具体办法。

c.商鞅向奴隶主贵族发出的挑战d.商鞅向秦国国君立下的保证。

(三)我的疑惑(1分钟)。

过渡语: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举手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三、后教(22分钟)。

(一)教师点拨,拓展延伸。(14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效果如何呢?现在老师检查一下,请看大屏幕。

1.教师精讲点拨,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见课件)。

点拨1、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点拨2、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8分钟疯狂记忆“自学教材”问题;对桌之间互查一个重点问题。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7分钟)。

高中历史教案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

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范文,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高中历史教案

1.了解艺术的起源、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了解秦俑、敦煌雕刻艺术的历史概况及其代表作、艺术特征;了解米开朗琪罗、罗丹其人及其代表作。比较中国秦汉时期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从中了解中西方雕刻艺术风格的差异,进而了解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通过剖析艺术作品背后的不同历史背景,了解不同时代社会文化、思想、风尚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2.引导学生从观察艺术品入手,综合该艺术品所处时代、地域、文化等历史因素,理解艺术风格差异背后的深层社会、文化原因;发动学生寻找比较的个案,如中西绘画、不同时代的书法艺术、中西建筑等,分析、归纳信息,形成观点,分析艺术与社会、文化、政治、风尚、时代的关系。

3.通过欣赏不同时代、地域的雕刻艺术,激发学生喜爱艺术、欣赏艺术的兴趣;通过欣赏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重点:中西方雕塑艺术的美学特点差别。

难点:雕塑艺术与不同社会、文化、政治、风尚、时代的关系。

说明:

1.生存环境、生存方式的差异,会使人类对自然、人生采取不同的态度,产生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从雕塑艺术这一个案,可管窥中西美学思想迥异之门径,领略东西方艺术的不同魅力,故为本课重点。

2.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注重意境,三国以后的中国雕塑艺术主要体现在佛教造像艺术上,这些造像艺术是文化交流的产物;西方雕塑的源头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追求逼真与完美,它经历了从中世纪的“宗教的婢女”到20世纪初“由神殿走向世俗”的流变过程。可见,雕塑艺术是不同社会、文化、政治、风尚、时代的反映,故为本课难点。

1.讲授“艺术的起源”。

(1)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讲授“艺术”的概念。

按照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哈维兰的说法,“艺术是人类一种专门行为的产物。它是我们想象力创造性的运用,它有助于我们阐明、理解、欣赏生活。”

(2)引导学生思考艺术的起源。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两方面思考。

艺术在它的萌芽、早期,是带有极大实用性的,拿船工号子来说,现在看来这些号子节奏明朗,很好听,具有纯粹的审美价值,但在航海期间,具有非常实际的作用,能统一行动、鼓舞士气。可见最早的艺术与人们的宗教、图腾意识有关,人们在这些活动中无意识地创造了最初的艺术,包括壁画、器皿上的纹样、简单的石雕像等,并且建立了最初对于美的追求。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渐出现了社会分工,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食物的采集与生产,成为创造艺术的工匠,在后,更有专职的艺术家出现,所谓艺术,除了有人们不同的审美情趣外,还形成一定的技术来表现之,两者相得益彰;因此,考察历代艺术可以从中管窥当时的社会生活形态以及文化特征,也可以看到文明的发展程度。

2.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比较中国秦汉时代和古希腊时代的雕塑艺术。

(1)通过比较观察(具体材料参见材料三、材料四),请学生谈谈对两者风格区别的观感。

2.古希腊人物雕塑注重解剖结构,准确而科学地描绘人物的形态,秦汉时期的中国雕塑则注重气韵,特别是汉朝的雕塑重神韵,重动感,显示了中西审美情趣的不同。

(2)讲授秦兵马俑的艺术特征。(笔者一直认为秦兵马俑的雕塑不是中国先秦至汉代的主流艺术特征,而有其陪葬品的特殊社会、历史背景,因此要单列出讲授)。

通过观察秦兵马俑的照片,提问学生:这些秦俑与其他秦汉时期的人物雕塑相比有何不同?

前面列出的秦汉雕塑艺术以写意为主要特征,而秦俑则写实。

提问学生,对此有何解释?

可以引导学生从秦人立国之本的文化风格与秦俑的作用来解释。

1、秦人有明显的务实精神,这种精神在价值观、伦理观、文化艺术方面表现得相当明显;

3、从现在的考古发现看,出土秦俑近万件,作为大规模的陪葬器物,要大规模生产,分工合作。秦俑的主要构件由拼装组成,现在研究,发现秦俑的主要构件往往造成多组不同的造型风格,由此构件间通过排列组合,形成秦俑大共性下的个性,这种规模生产的结果使得工艺技术越来越精湛,秦俑的写实风格愈加成熟。

3.讲授敦煌雕塑艺术。重在论述外来文化对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风格流变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艺术的发展重在文明之间的交流。

(1)引导学生思考敦煌雕塑艺术兴盛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本质上在于中国人彼岸世界精神需求的缺失,实际是因为战乱动荡的时代人们对于宗教慰籍心灵的需求。

亚历山大东征给印度带去了古希腊的风格,促使印度人用一种理想化的方式去塑造他们的觉悟者,犍陀罗艺术也传入了中国。在此,可以强调文化交流、融会对于艺术发展的影响。

(2)通过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敦煌雕塑艺术的美学魅力。敦煌艺术庞大难以全面涉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选择下面一二话题展开:

a.比较北魏与盛唐时代造像人物形象与服饰,可见唐代的敦煌艺术经过几百年的本土化后,呈现出纯正的中土风格。

b.从佛教造像种类入手,如六朝时期弥勒造像最多,反映了战乱年代的人民对于和平的向往;而到唐代,供养人的造像多了起来,甚至有同菩萨造像势比高的情况,这反映了和平年代人们精神生活的世俗化。

4.引导学生比较文艺复兴时代的雕塑艺术以及罗丹的雕塑艺术,探讨艺术风格变化背后蕴藏的社会历史背景。

(1)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回忆文艺复兴的时代特征。

文艺复兴的雕塑艺术风格承袭了古希腊、罗马的传统,并有了新的突破。写实风格仍然为当时重要特征。

(2)引导学生比较米开朗琪罗与罗丹的雕塑。谈谈罗丹雕塑的特征。

罗丹的做法不再如古典时代的雕塑,呈现完美、如真实般的人体,而是有意造就粗糙表面和粗犷表面造型的颇有个性的风格,不回避人的体格缺陷、性格弱点。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艺术风格变化的原因。

罗丹所处的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古典、浪漫主义走向印象派的时期。工业时代的产品整齐划一,加之照相技术的出现,那种最大程度还原人体造型的原则受到了冲击,艺术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这些艺术问题。(罗丹的雕塑思想详见教材分析)。

5.小结本课内容。点明导言中提出的教学要求:

(1)艺术与时代思想、文化、风尚间的依存关系;

(2)剖析中西艺术主要风格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