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专题研究高中生 高中研究性学习总结精选

时间:2023-06-01 22:00:01 作者:曹czj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高中研究性学习总结篇一

第一,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为了倡导这种方式,我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初期,较多的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主题式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即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第二,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就有可能在新的层面上开展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记忆理解等层面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不否定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研究性学习与其他类型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联并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为基础,因此不同年级、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其主题研究学习在内容、形式和深度上应当有差异、分层次。

第三,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课程理念,又是一种多用途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融合许多教育理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是一种学生根据其自身经验背景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理论,它关注的是学生积极地从事“做”的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创建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方法。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力类型,每个人都有不同智力强项和优势,学生通过运用自身的智力优势来完成一个学习课题,就意味着他们要探究的去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开发各种智能并注重了学习与实际生活的整合,能帮助学生使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为遥远的生活做准备,通过适当的培养和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学生的每一种智能都可以得到提高。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结合我区实际,我们将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确定为: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工与合作,并体验过程的快乐;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各学校结合本校特点,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各有所侧重。

在实践中,我们更加认识到,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虽然发生了转变,但教师的作用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我们首先抓好教师的培训及研讨工作,重点学习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导(试行)》,区教研室专门就“高中研究性学习策略”、“学科整合”、“指导方案设计”等方面组织了十余次讲座和校际交流活动,并通过东丽教研网将教师的优秀作品进行了展示和交流,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都有了大大的提高;其次是通过典型引路,确定研究性学习的样本校,要样本校率先拿出成果。各校结合本校实际,都建立了相应的学习制度,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并切实为确有特长的研究性学习骨干教师提供进一步的发展条件,注重调动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本区专门就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问题进行了研究,制定了《东丽区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确保各校研究性学习课表化。提出了以新课改理念学习为重点、教学设计为突破、课例研讨为载体的教研工作思路,在现有条件基础上,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各校都能采取因校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各校校内资源优势开展研究。有条件的学校定时开放网络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为学生查找资料提供便利条件。如一百中学结合本校实际把研究过程确定为选题、开题、证题、结题四个阶段,将资料的收集整理贯穿研究始终,还对研究过程中的小组创建进行了重点研究,并承担了市级课题“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钢管公司中学确立了主管校长、教务主任以及年级主任组成的研究性学习管理小组和由各学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制定了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和细则,并为学生编印了《研究性学习手册》(一个学期一册),使研究性学习的各个实施环节从时间到人员有计划、有系统。无论是设立专门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学生研究还是与让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相结合,我区的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其中,回庆瑞老师组织学生开展的“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研究专题获得了天津市首届研究性学习成果二等奖,还有多位教师的研究性学习论文获市区级奖项。

区教研室定期组织各校研学教师教研和下校观摩活动,就本校实际进行研讨,共同探索研究性学习有效教学的途径。本学期共组织全区观摩课四节,并在课后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一百中学高一学生亲子关系研究”就高中生与父母关系的现状在本校范围内展开调查,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获得了合作和探究的体验,更是对高中生的亲子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与家长形成良好的关系,增进了亲子感情;“一百中学高一新生学习方法研究”关注新生入学后的学习不适感,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通过情景剧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让人耳目一新;钢管公司中学的“农民起义之作用专题研究”从历史角度,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检阅收集资料解决问题,并通过课本剧的形式汇报了研究成果;还有一百中学的“关注身边,热爱生活”就学生身边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培养学生发现生活、热爱生活的态度,这些专题研究活动都较好地实现了研究性学习目标,使学生真正获得了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会了分享与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都有所提高,更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几年来,我区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都是遵循着“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方法踏踏实实开展起来的。随着“自主学习,实践创新”的教研课题的深入研究,我们认识到研究性课程教学不只是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建立坚实的基础;认识到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不仅要让教师和学生熟悉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更要深刻地转变自思想观念,改变教育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要经历:从个体走向合作;从课堂走向实验室;从学校走向社会;从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走向教学资源多元化的开拓;从填鸭式的单向传授走向双向点拨、启发和探讨。由于师生同时启动研究课题,保证了"研究性学习"课的顺利实施,使教师能自然地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与学生打成一片,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新型课程,不仅以相对独立的实体形态存在着,而且以非实体形态存在于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过程之中,尤其是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并且教育实践也证明,在当前基础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占优势的情况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每周2-3个课时的专题研究课,是很难奏效的。因此,我们还应进一步拓展理念,渗透扩张,着力构建以各科教学为基础,以专题研究课程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我区还处在实践与探索阶段。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方法,进一步推进我区教育改革的深化开展。

高中研究性学习总结篇二

何忠宝 王相和 黄妮娜 陈 艳 胡传兵 杨仕芳 贺茂功

课题组长:贺德才

研究时间: 20xx.12 ―― 20xx.12

提 要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

二、课题的界定及研究内容…… 3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4

四、研究方法与计划…… 6

五、研究过程与成果…… 7

(一)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三大实践活动…… 7

1 、开展语文活动:在实践中学习……7

2 、开展创新阅读:在创造中学习……8

3 、开展专题研究:在反思中学习……11

(二)教师研究性教学的探索:课题教学法……12

六、问题与建议……16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需要。 “ 教育作为一种传递文化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 ”农业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之适应的是个别式学习;工业社会是大工业生产,与之适应的是集体接受式学习;信息时代最大特点是信息的复杂繁多,对信息快速而准确的处理能力尤为重要,效率低下的传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与之适应的应该是高效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的需要。 中国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在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和西方现代语文教育的双重影响下,在提高国民语文水平、普及国民教育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由于各方面原因而在流变的过程中泥沙俱下,该吸收的被吸收了,该扬弃的却没有扬弃,在步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奏出了一些不和谐音符。

综合考察中国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主要还有着三方面痼疾:

一是受传统封建语文教育影响,中学语文课堂上还飘浮着“专制主义”的阴影。具体表现为教师角色的“唯我独尊”,无视学习主体个性生命的存在,教学方法的“一言堂”“填鸭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只能唯师是尊,唯教材是尊,唯知识是尊;只能被动接受,全盘接受,不愿也不敢个性思考个性表达,这些倾向从部分中学生不敢交际、羞于表达、畏惧与老师交流等一系列不正常情形中可见端倪。这些情形的出现与学校教育有关,也与家庭教育背景有关;追踪溯源,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时代教育文化在不同领域的映射。

二是受苏联语文教育模式影响,中学语文课堂还流行着机械刻板的程式化操作。具体表现为无视文本的个性化特色,一律机械的“字词句语修逻,作者背景段落中心思想写作手法”。在作品主旨的把握上,还表现为随意粘贴时代标签、阶级标签,篇篇如此,年年如此,把本来属于艺术范畴的文学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而使索然无味。有个性的学生曾这样说:“老师没讲时,我读了非常感动。听了老师的讲解之后,再也不想读了。”这种语文教学不仅忽视了文本的个性,还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出来的只可能是知识的机器、思想的奴隶。

三是受“语言学”影响,中学语文课堂上还流行着“伪科学”的语言分析。老师过于放大语文的交际工具作用,忽略艺术作品之中浸润的作者独特的生命情感,无视语文的人文内涵,把动态的情感文本看作静态的语言学材料,一味进行语言学的材料分析。在这种语文教学思想中,学生接受了无数次的所谓科学的语言分析之后,不仅语言水平没有提高,语文能力没有增强,反而对语文永远失去了学习兴趣,语文课堂变成“你说你的,我玩我的”,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因了这三种因素的影响,现代语文教育满目疮痍,步履维艰,永远的高投资低回报,高投入低产出,永远的“少慢差费”,永远的“学与不学一个样”。

这些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当代素质教育的实施,影响了现代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终于引发了 1997 年文化界关于现代语文教育的第二次大讨论。也正因此,上海教科院 1999 年正式提出“研究性学习”概念,立即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出台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设”中也明确提出“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针对我国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要重视探究学习”。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学科实践的需要。 随着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课的一部分正式实施起来,各学科也积极渗透研究性学习;语文学科就其性质来说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高中语文自然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肥沃土壤。 相对传统的学习方式和现今的中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创造性学习方式。虽然研究性学习都在各领域各学科大力推行与实践,语文学科也进行了不少尝试,然而却是少有真正语文味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具体表现为: 语文专题式研究活动的多,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少;课外校外研究的多,校内课内研究的少;研究性学习方法及理论研究的多,实践操作研究的少。结果,语文研究性学习背离了自身应有的特点,使语文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综合实践课,没有体现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有的特色,改变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初衷,留下的只是一些徒具形式的空壳,影响了学生继续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回归语文,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高中语文要有高中语文的特色,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当然要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个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及研究内容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以及理论研究,给“语文研究性学习”下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定义,而国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定简洁具体、便于操作,“ 研究性学习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里就明确了 研究性学习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特点,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使学生“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我们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着建立在国家《指南》对“ 研究性学习”的界定基础之上又与高中语文学科紧密结合的产物 本身固有的特定内涵 。

语文研究性学习,终归还应该是具体的语文学习,而不应该是综合实践课。因此,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终归还应该是具体的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它的目标就应该是具体的高中语文,主阵地就是高中语文课堂,当然也不排斥一定的社区语文活动,以及与其它学科的互相渗透与综合。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学习,但有研究性质。这种研究性质怎么体现呢?那就是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语文学习,那么,这种学习就必然是实践性的主动性的学习活动。研究,必然会发现新的问题,并继而产生新的见解,因此,研究性学习又必然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是科学研究,而是获取知识、培养品德、形成能力,总之是学习,因此,仍然需要老师的指导,要在一定科学思想指导下科学的思考并实施。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高中语文课程学习为目标,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创造性地从高中语文学习内容中自主选择、确定相关主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与表达,从而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语文学习活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范围是很宽泛的,但凡高中语文学习的听、读、讲、写所有领域都是其研究学习的对象。

我们的课题遵循“问题就是课题,发展就是成果”思想,坚持“三个结合”原则,即把语文研究性学习与高中生语文学习相结合,把语文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语文课堂相结合,把语文研究性学习与高中生知识的获得、能力、情感、人格的形成相结合。课题目标定位为高中语文课堂学习实践,旨在研究怎样使高中生在语文听说读写之中获得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研究高中语文教师怎样进行语文研究性教学,使师生都获得高效发展,而不是进行关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争鸣与建构。

具体说来,我们的研究内容定位为以下三个方面:

1.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素养,促进语文学科的“有效学习”。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动机,养成主动学习品质,扭转长期以来的语文课堂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变传统的“听语文”为“学语文”,变传统的“理论语文”为“实践语文”,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语文学习效率。

2.开展语文“创新阅读”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素养,促进语文学科的“高效学习”。通过个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探索与指导,激活学生潜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学习的素养。

3.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培养教师“研究性教学”素养,积极构建高中语文“有效课堂”、“高效课堂”。通过教学目标双向细目化专题式研究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培养师生的研究素养,形成特色语文课堂,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我们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建立在现当代中外人文研究、教育研究理论新成果之上,在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精神指导下,并创造性接受现阶段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的新成果。

1.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教材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成为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的认知工具。

2.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只是一种图式化结构,它永远不可能通过有限的语句把客体对象无限丰富的性质毫无遗漏地表现出来,总会留下许多“未定点”,认为文本解读具有多元性。文学作品“未定点”的不确定性使作品具有了开放性,这些“未定点”有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予以填充和具体化。当代哲学解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说:“对一个文本或艺术品真正意义的发现是没有止境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不仅新的误解被不断克服,而使真义得以从遮蔽它的那些事件中敞亮,而且新的理解也不断涌现,并揭示出全新的意义。”也就是说,对文本意义的解读是一个无限增值的过程,文本意义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姚斯说:“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的作出反应的环节,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接受美学认为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也是由解读主体的异质性所决定的。个体在思想、阅历等各方面都是异质的,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作者、文本、读者形成了一个三极的格局,那么,任何解读都只是审美主体从个人独特的视角去理解诠释。总之,文本的开放性和解读主体的异质性共同增加了文本解读多元性的可能。同一文本,不同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期待视野下对其进行不同的体验、解读与研究。

3.创新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创新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创新教育在我国作为一种思潮是在1999年6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公布以后形成的。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创新教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在知识传授上,反对“填鸭式”,变消极被动的“满堂灌”为积极的课堂讨论;在学习内容上,反对只强调“专深”,主张通识教育;在教学目标上,反对片面追求“结论”,而注意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氛围上,反对强化“严格”,忽视“赞赏”,而力求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另外,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正是创新教育思想的要求和体现。

4.比较阅读理论。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根据心理学原理,彼此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感知对象,同时或相继出现,可以提高感知效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可引导学生把一个独立的文本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两篇或几篇文本集中起来,有比较、有分析地进行阅读,打开学生思路的闸门,连点成线,组线成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让学生有所领悟,有所发现,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创新能力和迁移思维能力。

5.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崭新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知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认为智力以组合的方式进行,每个人都是多种智能的组合体,教育的功能就是扬长避短,促进个体独有智能的发展。“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是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在语文领域之中就应该是承认阅读与表达差异的合理性。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允许并提倡学习主体的在学习活动中的个性阅读与个性表达。

6.近现代语文教学新理论。一是叶圣陶的“例子说”教材观。叶圣陶曾说:“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人们将叶圣陶的教材观归结为“例子说”。既然教材文本是例子,那么“例子”就不能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而只是“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到达更广阔的人文空间,“达到不需要教”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二是当代的“大语文”教学观。“大语文”教学观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和发展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系统的训练。

7.中学语文新课标。新课标是倡导语文教学中经典诗文创新阅读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类似表述还很多,很显然,这些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的,是倡导经典诗文阅读走个性化多元解读之路的。

四、研究方法与计划

我们的课题创造性借鉴吸收现有的能够拿来为我所用的各种科学研究方法。

1、文献法。我们广泛收集并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分析借鉴其优点,改进其不足,大胆拿来为我所用,结合我校实际创造性运用研究实践之中。我们从课题开展伊始就创办了“语文研究性学习导报”,开始前半年是每月两期,后来改为每月一期,向课题组成员及时介绍推荐相关理论文章和课题组自己的科研成果,给课题组成员以理论、方法和实践的指导与交流。

2、调查法。为了摸清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我们印发了相关调查问卷,由各子课题研究教师负责,在学生中进行信息调查与反馈,从不同角度掌握学生学习习惯、方法以及对待学习方式转变的态度,从此获得大量而又真实的资料与信息,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必要的资料参考。

3、观察法。课题研究人员互相深入班级听课,参与校内外课改活动,在听课中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情况;通过观察不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进而观察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情况,记录统计并分析所获信息;同时,由教师通过召开学习主题班会、学习交流活动来观察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方式。

4、归纳法。为促进课题研究更有效进行,迅速提高课题组成员整体研究水平,我们组织实验班学生和课题组成员教师及时进行教和学的经验总结,形成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并以自办的“研究性学习导报”为交流平台,及时发表交流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文章、开发的案例、研究成果和学生作品,以期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提高。两年来,我们编印了22期导报,及时发给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交流。

本课题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具体分四步实施:

①确立子课题目录;

②各个教师的具体情况认定,成员申报子课题;

③总课题审定成员申报的子课题。

①各子课题制定相关的研究细目,及课题组成员分工;

②调查了解实验班学生对语文教学现状的看法;

③了解教师前阶段个体研究的情况,找准下阶段研究的重点;

④印发、学习并研究相关理论文章,确立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⑤了解教师教学中的困惑,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

(三)实验阶段(20xx.1-20xx.12)

①理清语文课程资源情况,找准开发和配置的突破口;

②开展子课题的实践研究;

③广泛开展读写专题研究,作好个案积累与分析,使有成型的成果出现;

⑤及时写好阶段小结和研究论文,使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实践的第一手材料及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阶段性专题性成果。

①各子课题开设课题研究汇报课;

②召开课题研究评议会,撰写子课题结题报告;

③课题组对各子课题进行评估验收;

④申请结题,收集、整理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论文等一系列材料;

⑤集中各子课题研究材料,形成课题研究综合成果;

⑥准备总课题结题报告,迎接市教科院专家组进行课题验收。

高中研究性学习总结篇三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需要、“ 教育作为一种传递文化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农业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之适应的是个别式学习;工业社会是大工业生产,与之适应的是集体接受式学习;信息时代最大特点是信息的复杂繁多,对信息快速而准确的处理能力尤为重要,效率低下的传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与之适应的应该是高效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的需要、中国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在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和西方现代语文教育的双重影响下,在提高国民语文水平、普及国民教育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由于各方面原因而在流变的过程中泥沙俱下,该吸收的被吸收了,该扬弃的却没有扬弃,在步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奏出了一些不和谐音符。

综合考察中国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主要还有着三方面痼疾:

一是受传统封建语文教育影响,中学语文课堂上还飘浮着“专制主义”的阴影。具体表现为教师角色的“唯我独尊”,无视学习主体个性生命的存在,教学方法的“一言堂”“填鸭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只能唯师是尊,唯教材是尊,唯知识是尊;只能被动接受,全盘接受,不愿也不敢个性思考个性表达,这些倾向从部分中学生不敢交际、羞于表达、畏惧与老师交流等一系列不正常情形中可见端倪。这些情形的出现与学校教育有关,也与家庭教育背景有关;追踪溯源,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时代教育文化在不同领域的映射。

二是受苏联语文教育模式影响,中学语文课堂还流行着机械刻板的程式化操作。具体表现为无视文本的个性化特色,一律机械的“字词句语修逻,作者背景段落中心思想写作手法”。在作品主旨的把握上,还表现为随意粘贴时代标签、阶级标签,篇篇如此,年年如此,把本来属于艺术范畴的文学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而使索然无味。有个性的学生曾这样说:“老师没讲时,我读了非常感动。听了老师的讲解之后,再也不想读了。”这种语文教学不仅忽视了文本的个性,还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出来的只可能是知识的机器、思想的奴隶。

三是受“语言学”影响,中学语文课堂上还流行着“伪科学”的语言分析。老师过于放大语文的交际工具作用,忽略艺术作品之中浸润的作者独特的生命情感,无视语文的人文内涵,把动态的情感文本看作静态的语言学材料,一味进行语言学的材料分析。在这种语文教学思想中,学生接受了无数次的所谓科学的语言分析之后,不仅语言水平没有提高,语文能力没有增强,反而对语文永远失去了学习兴趣,语文课堂变成“你说你的,我玩我的”,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因了这三种因素的影响,现代语文教育满目疮痍,步履维艰,永远的高投资低回报,高投入低产出,永远的“少慢差费”,永远的“学与不学一个样”。

这些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当代素质教育的实施,影响了现代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终于引发了 1997 年文化界关于现代语文教育的第二次大讨论。也正因此,上海教科院 1999 年正式提出“研究性学习”概念,立即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出台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设”中也明确提出“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针对我国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要重视探究学习”。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学科实践的需要、随着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课的一部分正式实施起来,各学科也积极渗透研究性学习;语文学科就其性质来说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高中语文自然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肥沃土壤、相对传统的学习方式和现今的中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创造性学习方式。虽然研究性学习都在各领域各学科大力推行与实践,语文学科也进行了不少尝试,然而却是少有真正语文味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具体表现为: 语文专题式研究活动的多,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少;课外校外研究的多,校内课内研究的少;研究性学习方法及理论研究的多,实践操作研究的少。结果,语文研究性学习背离了自身应有的特点,使语文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综合实践课,没有体现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有的特色,改变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初衷,留下的只是一些徒具形式的空壳,影响了学生继续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回归语文,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高中语文要有高中语文的特色,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当然要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个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以及理论研究,给“语文研究性学习”下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定义,而国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定简洁具体、便于操作,“ 研究性学习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里就明确了 研究性学习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特点,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使学生“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我们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着建立在国家《指南》对“ 研究性学习”的界定基础之上又与高中语文学科紧密结合的产物 本身固有的特定内涵 。

语文研究性学习,终归还应该是具体的语文学习,而不应该是综合实践课。因此,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终归还应该是具体的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它的目标就应该是具体的高中语文,主阵地就是高中语文课堂,当然也不排斥一定的社区语文活动,以及与其它学科的互相渗透与综合。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学习,但有研究性质。这种研究性质怎么体现呢?那就是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语文学习,那么,这种学习就必然是实践性的主动性的学习活动。研究,必然会发现新的问题,并继而产生新的见解,因此,研究性学习又必然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是科学研究,而是获取知识、培养品德、形成能力,总之是学习,因此,仍然需要老师的指导,要在一定科学思想指导下科学的思考并实施。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高中语文课程学习为目标,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创造性地从高中语文学习内容中自主选择、确定相关主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与表达,从而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语文学习活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范围是很宽泛的,但凡高中语文学习的听、读、讲、写所有领域都是其研究学习的对象。

我们的课题遵循“问题就是课题,发展就是成果”思想,坚持“三个结合”原则,即把语文研究性学习与高中生语文学习相结合,把语文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语文课堂相结合,把语文研究性学习与高中生知识的获得、能力、情感、人格的形成相结合。课题目标定位为高中语文课堂学习实践,旨在研究怎样使高中生在语文听说读写之中获得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研究高中语文教师怎样进行语文研究性教学,使师生都获得高效发展,而不是进行关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争鸣与建构。

具体说来,我们的研究内容定位为以下三个方面:

1、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素养,促进语文学科的“有效学习”。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动机,养成主动学习品质,扭转长期以来的语文课堂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变传统的“听语文”为“学语文”,变传统的“理论语文”为“实践语文”,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语文学习效率。

2、开展语文“创新阅读”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素养,促进语文学科的“高效学习”。通过个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探索与指导,激活学生潜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学习的素养。

3、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培养教师“研究性教学”素养,积极构建高中语文“有效课堂”、“高效课堂”。通过教学目标双向细目化专题式研究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培养师生的研究素养,形成特色语文课堂,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我们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建立在现当代中外人文研究、教育研究理论新成果之上,在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精神指导下,并创造性接受现阶段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的新成果。

1、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教材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成为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的认知工具。

2、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只是一种图式化结构,它永远不可能通过有限的语句把客体对象无限丰富的性质毫无遗漏地表现出来,总会留下许多“未定点”,认为文本解读具有多元性。文学作品“未定点”的不确定性使作品具有了开放性,这些“未定点”有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予以填充和具体化。当代哲学解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说:“对一个文本或艺术品真正意义的发现是没有止境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不仅新的误解被不断克服,而使真义得以从遮蔽它的那些事件中敞亮,而且新的理解也不断涌现,并揭示出全新的意义。”也就是说,对文本意义的解读是一个无限增值的过程,文本意义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姚斯说:“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的作出反应的环节,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接受美学认为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也是由解读主体的异质性所决定的。个体在思想、阅历等各方面都是异质的,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作者、文本、读者形成了一个三极的格局,那么,任何解读都只是审美主体从个人独特的视角去理解诠释。总之,文本的开放性和解读主体的异质性共同增加了文本解读多元性的可能。同一文本,不同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期待视野下对其进行不同的体验、解读与研究。

3、创新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创新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创新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创新教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在知识传授上,反对“填鸭式”,变消极被动的“满堂灌”为积极的课堂讨论;在学习内容上,反对只强调“专深”,主张通识教育;在教学目标上,反对片面追求“结论”,而注意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氛围上,反对强化“严格”,忽视“赞赏”,而力求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另外,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正是创新教育思想的要求和体现。

4、比较阅读理论。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根据心理学原理,彼此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感知对象,同时或相继出现,可以提高感知效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可引导学生把一个独立的文本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两篇或几篇文本集中起来,有比较、有分析地进行阅读,打开学生思路的闸门,连点成线,组线成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让学生有所领悟,有所发现,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创新能力和迁移思维能力。

5、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崭新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知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认为智力以组合的方式进行,每个人都是多种智能的组合体,教育的功能就是扬长避短,促进个体独有智能的发展。“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是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在语文领域之中就应该是承认阅读与表达差异的合理性。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允许并提倡学习主体的在学习活动中的个性阅读与个性表达。

6、近现代语文教学新理论。一是叶圣陶的“例子说”教材观。叶圣陶曾说:“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人们将叶圣陶的教材观归结为“例子说”。既然教材文本是例子,那么“例子”就不能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而只是“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到达更广阔的人文空间,“达到不需要教”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二是当代的“大语文”教学观。“大语文”教学观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和发展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系统的训练。

7、中学语文新课标。新课标是倡导语文教学中经典诗文创新阅读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类似表述还很多,很显然,这些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的,是倡导经典诗文阅读走个性化多元解读之路的。

我们的课题创造性借鉴吸收现有的能够拿来为我所用的各种科学研究方法。

1、文献法。我们广泛收集并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分析借鉴其优点,改进其不足,大胆拿来为我所用,结合我校实际创造性运用研究实践之中。我们从课题开展伊始就创办了“语文研究性学习导报”,开始前半年是每月两期,后来改为每月一期,向课题组成员及时介绍推荐相关理论文章和课题组自己的科研成果,给课题组成员以理论、方法和实践的指导与交流。

2、调查法。为了摸清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我们印发了相关调查问卷,由各子课题研究教师负责,在学生中进行信息调查与反馈,从不同角度掌握学生学习习惯、方法以及对待学习方式转变的态度,从此获得大量而又真实的资料与信息,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必要的资料参考。

3、观察法。课题研究人员互相深入班级听课,参与校内外课改活动,在听课中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情况;通过观察不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进而观察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情况,记录统计并分析所获信息;同时,由教师通过召开学习主题班会、学习交流活动来观察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方式。

4、归纳法。为促进课题研究更有效进行,迅速提高课题组成员整体研究水平,我们组织实验班学生和课题组成员教师及时进行教和学的经验总结,形成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并以自办的“研究性学习导报”为交流平台,及时发表交流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文章、开发的案例、研究成果和学生作品,以期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提高。两年来,我们编印了22期导报,及时发给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交流。

(一)课题酝酿确立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2)

①确立子课题目录;

②各个教师的具体情况认定,成员申报子课题;

③总课题审定成员申报的子课题。

(二)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xx年12—20xx年1月)

①各子课题制定相关的研究细目,及课题组成员分工;

②调查了解实验班学生对语文教学现状的看法;

③了解教师前阶段个体研究的情况,找准下阶段研究的重点;

④印发、学习并研究相关理论文章,确立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⑤了解教师教学中的困惑,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

(三)实验阶段(20xx年1月—20xx年12月)

①理清语文课程资源情况,找准开发和配置的突破口;

②开展子课题的实践研究;

③广泛开展读写专题研究,作好个案积累与分析,使有成型的成果出现;

⑤及时写好阶段小结和研究论文,使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实践的第一手材料及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阶段性专题性成果。

(四)总结结题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

①各子课题开设课题研究汇报课;

②召开课题研究评议会,撰写子课题结题报告;

③课题组对各子课题进行评估验收;

④申请结题,收集、整理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论文等一系列材料;

⑤集中各子课题研究材料,形成课题研究综合成果;

⑥准备总课题结题报告,迎接市教科院专家组进行课题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