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本科论文(优质5篇)

时间:2023-10-03 06:02:03 作者:文锋 经济学本科论文(优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经济学本科论文篇一

应用型本科是培养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是实践性、专业性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其有自身的特殊性:

无论师资队伍建设的举措有多少,都需要学习来达到。要努力学习现代科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反应时代要求的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学习现代化管理理念、方法和实践。应将师资队伍打造成一个开放与流动相结合的系统。不但要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在职师资队伍,还应通过国外、校外聘请方式加强兼职师资队伍建设,使整个师资队伍具有一定的包容性。

经济学本科论文篇二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强化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1.应用型本科院校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现有教学条件和经费投入有限,经济学实验教学理应结合各院校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开展经济学实验教学可以采取如下最现实可行的做法:

1.选择合适的实验方式和实验项目

4.合理组织实验过程

参考文献:

[6]孙畅.经济学实验课程设计的探索性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8月,p1

经济学本科论文篇三

山西财经大学信息与管理学院设置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专业。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出同时具备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学院已经进行了多年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

经过多年来的改革,总结出来了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式的培养模式,打破传统单一集中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方法,采用分散式的逐步推进的方法,让学生从低年级即开始主动摸索学科的发展动向,保持与社会发展的同步。

阶段式培养模式的方法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训练下放到低年级开始进行。从学生入学后的一年级开始,每学期都进行一定的撰写论文或者课程设计的训练,直到四年级进行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这样大学四年不间断地练习,使得学生逐步提高。

在第一至第三学年中,要求学生以每个学年为一周期,结合所学课程写一篇论文,第一学年可以写一些对专业的认识、了解方面的文章;在学生第二、三学年可以结合本专业课程设计撰写论文。其中在第一学年由教师提出若干题目,由学生利用图书馆、因特网等独立完成,例如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对自己专业的认识及目前的发展现状。在二、三学年则根据所学的专业课程,布置若干课程设计题目,在课程设计周由教师指导完成。

在学生二、三学年中各选择1个学期安排一个社会实践周,或者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写出社会调查实践报告。学校可以与社会企事业单位或部门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方便学生进行实践。

有了前述“3+2”的基础,学生在大学四年级进行毕业设计时,既有了论文写作的基础,又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使得毕业设计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学生也可以更好地专注于毕业设计内容的开发。

这样基本上使得学生从入学开始,从查阅资料、学习总结、社会实践、社会调研、课程设计、到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不间断地进行了一系列的系统训练,使得学生逐步得到提高。这样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时,即可尽快地入手进行实质性的工作。在这样一系列的训练中,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更为接近社会实际,缩短了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的实习时间,避免了在校学习内容和社会的脱节。

在操作过程中引入cbe模式的理念,cbe是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的缩写,即“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它强调的是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掌握和运用,以学生个人能力为基础开展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评价,教师则帮助制定实践和写作计划。在每学期开学初期,根据专业的课程设置,制定不同层次、不同面向的若干题目,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其进行选择并提出具体要求。在具体操作中,适当地以分组等形式进行,以形成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严格科学的管理。

3阶段式培养模式的实践应用和特点

通过对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式的培养模式逐步充实和完善,经过多年在山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学生一年级布置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以及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写出对计算机专业的感受以及对专业发展的前瞻,以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二、三年级中,选择《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几门课程进行课程设计,并要求学生在完成设计的基础上撰写相应的论文。在社会实践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由教师带队到与其他单位共建的实习基地进行调研实习,把社会上的一些知名专家、一线工程师请入校园做专题报告,学生可在这些范围中根据自身情况,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写出社会实践报告或者市场调研报告。

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在第7学期末,由指导教师设定若干选题,先由学生自选,学生也可以根据将要去的实习单位自拟题目,然后指导教师再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确定选题,最后下达任务书,提出具体完成要求。在第8学期学生毕业实习阶段,学生进行资料的查阅和系统的开发,在毕业设计和论文撰写阶段,由教师指导完善系统,并完成论文的写作。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情况,可以适当调整。例如,有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其撰写的小论文可以作为“3+2”中某一环节的内容。“3+2+1”的阶段式培养模式在执行后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该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3.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刚入学一年级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本模式由大学一年级即开始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小论文的撰写工作,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3.2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两篇社会实践调查的分析报告,要求学生对实习或实践基地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社会实践,对本专业在社会中的应用情况有一定深入的认识。

3.3学生能力逐步增强

通过阶段式的培养模式,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论文的撰写、参与社会实践、完成毕业设计,使得学生对专业的认识逐步增强、工作能力逐步提高,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4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此模式的改革成果应用效果良好。由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普遍提高,学生近年来广泛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网页设计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或论文大赛等都获得了不同的奖项和名次。本教学培养模式在评分等环节逐步完善后,可在实践性较强的理工类专业中进行推广。

经济学本科论文篇四

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通过校企合作,并按照企业岗位需求来进行定制培养。由企业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和人力资源规划,率先提出人才需求计划并向学校下达订单。学校根据需求,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向及培养方案和校内外导师。学生达到学校要求的学位条件和企业要求的基本技能后准予毕业,直接到预选的岗位就职。这种培养模式能很好地克服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病,如难以进行个性化培养、难以充分发挥导师的研究专长、难以保证学生能力和岗位设置有效匹配、难以在短短3年时间让学生真正深入了解和掌握某个行业非常详细具体的发展情况和企业实际运作情况,等等。目前,订单培养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得到了大量研究,成功案例不断被报道[1-3],但是这种培养模式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不论理论探讨还是实践应用均未见报道。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56万,较扩招2.1万,其中专硕扩招增幅9%,远远超过学硕的0.3%.面对专硕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张,如何保证培养质量与就业是每个培养单位面临的共同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对专硕和学硕的目标定位非常明确,其中专硕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重视实践和应用。”何谓特定行业?行业的概念可大可小。例如服务行业包含生产性制造服务业、物流服务业、餐饮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等。就专硕来讲,目标是应用而不是理论研究,人才供应链要保持竞争力,必须快速响应市场,按需培养。市场定位的模糊已经在专硕培养方向、导师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和考核体系制定等出现了系列问题。笔者认为,“特定行业”的内涵就是学科优势与区域经济联姻的一个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通过量身定制特定的、全面的学科知识、技能,以及企业文化、发展动态和言论述评,使得学生接受“更接地气”的系统训练。基于这样一种设想[4],本文提出物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订单式培养模式,着重对其实践应用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和实施方案进行探讨。

1订单培养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1.1培养目标

如果把现有的物流工程专硕培养模式比作为推式供应链的话,那么订单式培养就必须要求培养模式由推式供应链转向拉式供应链。人才培养必须由需求拉动,而不是学校将主观设计出“理想”人才推向市场。首先,培养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岗位职责来制定,至少满足3个条件,即具体化、可量化和可匹配。查阅几所重点高校的物流工程专硕培养目标,发现几乎雷同,即“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高级人才。学位获得者应具有物流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物流设施应用、系统规划设计与评价以及物流管理的先进理论、技术与方法,并具有独立担负物流技术和运作管理工作的能力”.这种宽泛、模糊的目标定位是企业难以接受的。以重庆为例,位于长江上游,拥有汽摩、机电等支柱产业,民生集团、中集等物流巨头驻扎,拥有两路寸滩港、江北机场空港、团结村铁路口岸和巴南公路物流基地的公铁水空物流枢纽。因此,结合学校一贯的交通办学特色和路桥学科优势,物流工程专硕的培养目标大致可描述为“掌握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系统规划、设计、评价,港口物流设施应用以及运输、配送和仓储先进理论、技术与方法,具有独立担负相关技术指导和运作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细化后的培养目标不仅没有偏离物流高层次人才的基本定位,而且满足了重庆本地运输主导型物流企业的人才定位。

1.2课程体系

目前,缘于师资不够或者教学管理方便,多数学校对物流管理学硕和物流工程专硕开设的课程基本相同,并且物流工程专硕的专业选修课可选性不高,很多学生选课都是哪门课容易拿到学分就选哪门。

例如笔者所在学院的物流工程专硕的学位选修课一共不超过10门,包括现代管理分析技术、物流外包与第三方物流、物流节点仿真技术、物流系统规划方法及应用、高级物流学等。就这些课程看,总体上是普适型的课程居多,无法和物流企业某个岗位或者岗位系列直接对应起来。因此,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需要整合。按照少而精的课程设置原则,根据物流企业岗位设置,形成3~5个必修课程包,如运输课程包、仓储课程包、配送课程包、港口口岸课程包、供应链管理课程包,每个课程包设置2~3门核心课程。学生入学后,一旦选择了感兴趣或者有志于从事的岗位,随之就决定了他必须选择岗位对应的课程包。其它普适性课程只需要学生根据本科阶段的知识结构或者导师指定进行选修,本身没有跨专业的学生可以直接申请免修。

1.3培养方法

人才培养不像生产产品能够实现标准化,仅需按照详细的产品规格参数,遵循一定生产工艺和流程生产出产品交付即可。物流工程专硕强调的应用性是将学到的知识技能,结合不同环境和问题,经过创新性加工再应用的能力,它大大高于职业技校生的技能初级应用。简言之,技校生是授人以鱼,而硕士生是授人以渔。具体的培养方法就是学中做,做中学。从现有的培养模式看,物流工程专硕的学制一般为3年,其中第5个学期为实习期。由于校企合作存在的种种具体问题,这个实习期等同虚设。笔者认为,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最大的调整是如何保障学生真正地接受实践的锤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个多频次的、持续的和反复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割裂的阶段性的过程;实践应用应该自始至终伴随知识技能传授,而不能将知识技能传授和实践应用分开进行。具体的,校内导师传授的重点转向“工具性”的知识技能传授和在假想场景中的思维能力训练,而校外导师的重点是把校内的假想环境变成实战场景,并结合一些细节,指导学生如何把学到的结构性知识技能进行适应性调整并应用。以物流运营部的市场专员为例,岗位胜任特征是具备物流市场营销、物流设施选址规划可行性评估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如果某个学生选择了这个岗位,那么他在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方向就是物流系统规划。在校内导师指导下,在校学习理论上的先进规划与评价方法、规划重点要素等知识以及规范的规划报告撰写等技能。同时,企业正在开展一个规划项目。学生学到一点知识技能后,如内外部环境分析,随后马上参与到实际规划项目中并完成校外导师布置的“研究任务”,并以公司员工最终形成的分析报告作为参照,让学生完成“自我审查报告”,一方面发现差距,及时纠偏,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寻求新的理论方法或者改进现有理论方法。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学生不断犯错,不断得到指导。待全程参与完一个项目后,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学生能够达到专硕的培养标准,并且较好地胜任这个职位。

2订单培养实施方案

2.1学生选拔

学生在复试之前,提交订单培养申请表,获得批准后,在复试时接受校内导师的面试,重点考察思维能力和具备读研究生的基本素质,然后接受企业人力资源部专员组织的面试(事实上是把学生的就业面试提前进行,以选拔出被企业认可的培养对象),重点考察个人特质、价值观等。两次面试成绩加权汇总得出最终复试成绩,按照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直到满足订单规定的培养数量。这部分学生在入学时与学校、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合同。落选的`学生和没有参加订单培养计划的学生,则根据校内的面试成绩按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

2.2导师团队建设

导师团队是提高订单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大多数校内导师都有2~3个研究方向,作为订单培养必须要求每个导师凝练研究方向,并选择一个主攻方向或者最擅长的研究方向作为订单培养的研究方向。学院根据导师提交的订单培养方向,按照企业岗位类别进行归类,形成3~5个订单培养导师团队。每一个导师团队至少和2名以上对应的企业部门经理合作,形成订单培养团队。

2.3过程管理与考核

全面执行导师负责制。在校期间,由校内导师负责管理,在企业则由校外导师负责管理。学生在修满课程学分后,可机动地选择在校学习或是到订单企业短期实习。在校期间,除了学习课程外还需接受企业组织的专题培训,如企业文化、特殊技能。管理和考核严格执行打分制(首先需制定评分细则和标准),每个学期和每个学年由除导师之外的第三方(校内学位分委会和企业高层主管组成)组织一次综合评估,做出不合格、基本合格、合格和优秀的评估结果。对不合格和基本合格的学生或者导师,给予警告,对二次评估不合格的学生或者导师,解除三方培养协议并取消订单培养导师资格。

3订单培养的风险控制

履约是物流工程专硕订单式培养的最大风险。学生、导师和企业都存在违约或者不严格执行合同条款的可能性。例如,学生在中期觉得学习有压力,执意要推出订单培养计划,由于订单培养是学校和企业的一种合作机制,国家学位办和教育部不一定认同,因此对这种情况学校便不能采取强制措施,只能准予学生推出。这势必打乱企业的用工计划,影响合作意图。在这个问题上,有必要在事先向有关部门报批和备案,做到有法可依。反过来,企业如果认为培养效果不尽理想也可能终止合约,继而影响学生的培养计划和学校的声誉。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在签订合同时附加强制条款和赔偿条款,至少保证一个培养周期的全部完成。如果导师不负责或者校内校外导师不能密切配合,可以通过设立激励机制来加以解决。

4结语

专业学位研究生该如何培养没有一个定式,更没有标准。根据3年多的物流工程专硕的指导经历和思考,本文提出了采用订单式培养的观点。以现有培养模式为基准,讨论了订单式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整合和培养方法改进策略,并且给出了学生选拔、导师团队建设和过程管理与考核三个关键实施环节的方法设想,最后简要指出了订单培养的风险及控制策略。希望引起同仁对专硕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共鸣以及更深入和全面的讨论。

参考文献:

[4]姜恩桥。谈研究生的高层次“订单式”培养[j].科技导报2009,27(24):103.

经济学本科论文篇五

摘要::在市场大环境的制约下,宏观经济的整体规模等方面往往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环境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便是这一问题。然而,就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来看其仍处于刚刚发展的阶段,因此在理论基础方面还相对较为薄弱并且仍存在一定的漏洞无法对研究形成有力的支撑。但就其发展来看,其理论在未来也有着一定的创新之处,能有效促进这一研究中各理论之间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环境宏观经济学;is-lm-ee模型;环境定向技术;商业周期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往往更多的强调在需求及膨胀等内容方面的问题,而忽略了环境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性。尽管在资本主义市场形势下环境对宏观经济并没有太多的影响,但当今社会世界经济形势已然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宏观经济形势也暴露出了极大的缺陷,其必然也需根据市场经济形式的转变而做出创新,将环境所具备的影响纳入其理论中,这也是环境宏观经济学出现的原因。下文将就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展开相关研究。

一、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兴起

环境宏观经济学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由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hermane.daly提出。其认为经济在其增长过程中应受其所处整体大环境的限制。受市场形式的影响,往往在环境、资源等方面会出现滥用等现象,因此,要切实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能保证在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适度性。通过总结来看,其在环境宏观经济学方面的思想主要表现在:

(一)研究任务的提出

在研究中daly认为要完善对环境公关经济学的研究,首先就必须对研究的任务等进行明确,而这一任务就是要针对环境宏观经济学制定相应的经济制度。这一任务就好比是要在船上设置承重线来明确其载重的标准一般,经济制度的制定就是为环境宏观经济设置同样的限制,以此来预防环境宏观经济超过其速能承载的负荷。其也指出,就如同家庭等经济形式从属于整体的经济市场一般,环境宏观经济也从属于大的自然系统,且这二者也相互承担能量的投入与产出,而这也正是环境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主题的明确

关于环境宏观经济学的研究,daly指出其所研究的内容更多的集中在规模等方面,而不是经济配置的相关问题。且在这一研究中其也对规模和配置等进行了划分,并同样以船的承重线进行比喻指出,当水位超过船的承重线之后无论船的质量有多好也难逃下沉的结局,同样,当经济的形式超过了在一定时期内环境所能接受的承载度,那么尽管经济形式使用如何优质的配置也难以继续发展。所以,针对环境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除了要制定相应的经济制度之外,还必须要在适度性的原则上研究其规模,以此来保证经济能得到持续的发展。

(三)重视相关的环境政策

以环境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主题来看,其对经济所明确的规模往往和传统经济学中所指出的公平与稳定等方面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因此,这也必然应成为环境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然而,由于环境宏观经济学的规模适度可能与其他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性,因此,但规模和配合问题处于同一系统中时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也就要求能在解决中采用相关的政策来作为工具。而daly指出在这一问题中所运用的政策工具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来对人口的规模进行有效的控制,转变以往知识产量的观念而给予产率更多的重视。

二、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hermane.daly提出了环境宏观经济学之后,有很多经济学家也对其这一观念表示了认同,并在daly的环境宏观经济学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设想。如is-lm-ee模型、环境定向技术、商业周期理论等等。

(一)is-lm-ee模型

is-lm-ee模型heyes在21世纪初继hermane.daly所提出的环境宏观经济学之后所提出了一种模型形式,这也是对环境宏观经济学最具影响的一项研究。对于环境宏观经济学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能有效对其进行重新的评估,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其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关理论的支撑。而之后的lawn和sim等也在is-lm-ee模型上有所研究。首先,heyes在is-lm-ee模型的研究方面提出了“环境均衡曲线”的相关概念,为daly的环境宏观经济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次,lawn在heyes的is-lm-ee模型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扩展,融入净账户等相关的因素;最后,sim同样对在heyes的is-lm-ee模型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扩展,但与lawn之间不同的是其在模型中更强调产出方面的缺口问题。

(二)环境定向技术

环境定向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末在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利用其框架对技术、经济、环境这三要素的关系所进行的研究,也是在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所出现的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在环境定向技术方面的研究。而在这一研究中也可针对对象的不同来进行进步模型的划分:首先,节能技术。其在环境定向技术中具有典型性,能放宽在源消费基础上经济增长与其之间的限度;其次,环境定向技术的进步模型。这一概念由acemoglu提出要求能融入劳动及资本等不同的要素;最后,开放经济下的进步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是对封闭的经济体进行扩张,让其能在开放的经济形式中实现进步模型的建立。

(三)商业周期的理论

在以往,商业周期的相关理论主要是对经济波动的现象进行研究,但其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对技术等进行研究,就往往存在一定的假设性。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恶化,因此,在商业周期的相关理论中也应当融入相关的环境政策内容。而在这一研究中所采用的环境政策主要包括:“不确定冲击”背景下的环境政策、“商业波动”背景下的环境政策、“确定及不确定”背景下的环境政策、“能源密集度模糊”背景下的环境政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学和环境之间往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而就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来看,其往往忽视了环境的重要性,而对相关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限制。而环境宏观经济学其提出了背景就在于环境在行为等方面的制约性,因而,要切实做好环境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就无法与环境等相脱离,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在未来也将成为经济学研究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2]马涛.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结构及其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2014(10).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