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食品市场调研报告优质

时间:2023-07-07 16:12:44 作者:曹czj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2023年食品市场调研报告优质篇一

随着我国肥胖者日众,减肥食品市场空间越来越大,无数商家竞相掘金。与此同时,市场的无序和混乱触目惊心:随意添加化学药物成分,胡乱进行广告宣染,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经济利益,甚至危及百姓生命。今年,日本一女大学生因服用广州野马生物保健品公司生产的“天天素清脂胶囊”致死。由此,国内减肥保健食品市场不规范行为甚至开始被海外关注。

数百亿的市场空间引发掘金热潮

北京大学内分泌专家郭晓蕙教授介绍,尽管肥胖人群日益增多,但目前医学界并没有完全弄清肥胖的原因,也没找到一种能彻底根治肥胖的药物。这给减肥类保健食品留出了巨大的空间,引得众多企业争先恐后地到减肥品市场掘金。据统计,2019年减肥产品已占据全国保健品市场的半壁江山,年销售额近100亿元。目前全国肥胖者已超过9000万人,超重者约为2亿人,预计2019年减肥品消费额将达到600亿元。

庞大的减肥群体给企业带来了巨额利润。目前市场上的减肥保健食品销售价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遭到查处的“9块9”减肥茶,市场价不到10元,成本甚至低于2元,价差近5倍。减肥保健食品行业目前发展神速,全国已有900多家生产减肥保健食品的企业,占保健食品行业的一半左右,全国每年诞生30-40个专业减肥用品品牌,但同时也有20个左右的品牌被市场淘汰。

减肥保健食品中添加禁用药物情况严重

保健食品随意添加化学药物成分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由于食品企业缺乏正规医药企业的原料监督机制,这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极大威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启富介绍,很多消费者误服添加了化学药品成分的保健食品后,会引起身体不适,严重者会引发死亡。由于国内目前缺乏完备的食品副作用报告制度,受害者数据无法统计。但从重庆女孩刘燕梅、上海女孩王婷食用广州御芝堂生产“御芝堂清脂素”致死事件可看出,减肥食品滥用化学药物的危害。“御芝堂清脂素”就被查出含有各国均禁用的药物“芬氟拉明”。

近两年,中国销售到日本的保健食品已导致该国673人受害,3人死亡。这些产品中大多数是减肥保健食品。今年5月31日,日本一名女大学生因服用广州野马保健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天天素清脂胶囊”死亡,此胶囊同样含有禁用药物“芬氟拉明”。

一家以生产减肥药品而闻名的企业,为了解减肥保健食品添加化学药物成分的情况,不久前在市场上购买了各地厂家生产的“轻松减肥胶囊”、“纤纤乐草本胶囊”、“秀美亭”等14种减肥保健食品,送到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和四川、重庆药检部门检测,结果显示这14种减肥保健食品均添加了化学药物“西布”成分,有的厂家随意添加的药物严重超标。昆明达黎工贸有限公司生产的“丽达茯苓植物减肥胶囊”西布含量甚至达到了102毫克。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宁光主任强调:“保健食品不能添加药物成分主要是其‘身份’不允许添加,而非添加的药物本身有问题。西布作为国际公认的安全有效减肥药,其效果是显著的。但是,不能因为它安全有效就可以随意添加,例如毒,在医学正常使用范围内它是很好的麻醉方面的药品,而一旦过量使用,它就成为毒。目前国内比较畅销的减肥药品‘曲美’其主要成分就是西布,‘曲美’每克西布含量也仅是10毫克左右。这是在北京人民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8家医院经过1年时间对其安全剂量做出的权威认定,超过10毫克对人体带来的危害就大了。

“西布减肥的效果显著,引来不少减肥食品生产商竞相添加。但保健食品随意添加化学药物成分,一方面原料品质无法保证,另一方面也缺乏药品gmp机制的约束,消费者最终成了受害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启富主任说。一些减肥食品添加了禁止使用的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以增加代谢率,但会有心率增快、心慌等不良影响;有些添加某种中草药,清热、去湿,实质是“利尿”,通过“减水”使体重很快下降,表面看“减肥”效果很好,但容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影响糖分的代谢,甚至影响肾功能。还有的含有大黄类成分,使大便次数增多,减少身体水分而减重,停用后反弹迅速,并会扰乱人体平衡,产生贫血和胃肠道疾病,这些药物成分的副作用严重。

虚假广告“忽悠”消费者

为了争夺巨大市场利润,减肥保健食品成为了典型的“四三二一”产品:即四分利润、三分“吆喝”(广告)、二分流通、一分成本。

虽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保健食品广告不得有表示产品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但铺天盖地的广告把功效说得天花乱坠。减肥广告有“四大假”:一是虚假承诺。诸如“六小时见奇效,想不瘦都难”的广告语随处可见。二是创造模糊概念。“吸油基”在重庆媒体上宣传说“不是减肥产品,也不是泻药,是专门防止肚子凸起的奇妙物质”,但到底是什么消费者并不清楚。三是不断变换产品名称。如“魔变”原名“魔宇”,“全脂燃”原名“美态365”。四是随意修改广告词,夸大功效是减肥保健食品吸引消费者的法宝,90%以上的保健食品广告修改了审批内容。

减肥保健食品中很少有品牌能持续旺销2-3年,许多品牌都是当年拼命打广告,吸引到几十万人就可以赚足了本。据了解,从今年3月份开始到8月份,“吸油基”代理商每月在重庆市场就投入200万左右的广告费,他们一开始就没有长久打算,基本不赚回头客的钱。减肥食品生产厂家极少直接推销产品,生产商一般以发包形式,找全国代理商,以不超过市场价的2.5折卖给当地代理商,由代理商去负责推广、销售。

在渝、粤、沪、京等地调查发现,法规漏洞过大和监管乏力是导致减肥保健食品市场混乱的主因。业内人士和专家们呼吁,运动式的打击活动虽然立竿见影,但只能治标,需要建立监管的长效机制,才能真正规范减肥保健食品市场,保证产品品质,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法规漏洞制造监管空档

2019年12月31日后,所有的“药健”字批准文号都被取消,保健品从此分流为药品或是食品。“曲美”、“赛尼可”、“澳曲轻”这些以化学药物成分为主的减肥保健品成为了受到严格监管的药品,而以食品为主要成分的减肥保健品则成为了保健食品。但由于一系列法律法规没有进行同步调整,减肥保健食品监管出现了大量的法规漏洞。

首先是保健食品概念模糊。刚实施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中把保健食品定义为“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宁光教授认为,“特定保健功能”这一概念模糊,让不法厂家有许多操作空间;减肥保健食品添加中药成分也是一个灰色地带,目前十分普遍。其实中药在加工过程中就可能产生有害物质。

其次是没有形成完整的减肥保健食品监管法律体系。西南政法大学王学辉教授介绍,目前涉及减肥保健食品监管领域的法律法规很多,有《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以及《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等。由于这些法律法规有的制定时间太早,有的是过渡性法规,互相没有有效衔接,出现空档。如《产品质量法》规定产品抽查不得收费并且允许复检。《食品安全法》则没有对抽查做出规定,于是有些卫生监督部门借机收取抽检费用,甚至规定某些检验项目不得申请复检。而且保健食品在生产领域如何查处,缺乏明确规定。

三是缺乏完善的减肥保健食品检测体系。保健食品没有全国的检测系统,没有信息通报,而对药品企业,每年有三次不重复免费抽检。目前检测一个保健食品费用在300元左右,老百姓不愿花钱,保健食品企业也不送检。

四是药品食品副作用报告制度不健全,导致无法分析减肥保健食品产生的副作用。药品副作用报告制度还在形成中,至于食品的副作用报告尚未纳入视野。

监管乏力让减肥保健食品生产厂家有恃无恐

目前监管减肥保健食品有药监、质监、工商、卫生、农业等部门,药监主要负责注册审批,卫生部门负责处理非法添加,工商部门监管虚假广告。由于多头监管、环节众多,导致管理力度大打折扣,出现“人人都可管、人人管不了”的局面。从今年3月份开始,保健食品审批权划归药监部门,原来属于卫生部门的审批注册权已移交药监部门,但非法添加药物成分查处仍属于卫生部门。

媒体成为最大的监管难点。虚假广告查处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媒体。目前电视台、电台因缺乏监管手段而处于监管空白。报纸因为广告权的买断,保健食品广告审核不严,有的广告擅自篡改审批内容,扩大食品的功能疗效,有的广告甚至未经审批就发布了。鉴于媒体自身的影响,工商部门在查处时往往犯难。

减肥保健食品案件异地执法难。由于减肥保健食品多是当地的纳税大户,地方政府一般均持保护态度,异地移交处置难度大。

亟需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业内人士和专家们均建议,要及时总结整治行动中的经验教训,发现其中存在的法规漏洞与监管难点,通过借鉴药品的监管办法,建立起监管的长效机制,才能恢复消费者的信心,真正促进减肥保健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是对涉及减肥保健食品相关的法规要系统性地完善,广告法、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等均要修改或完善,并且保持彼此的衔接。以综合性的《食品安全法》逐步替代《食品卫生法》,规范食品安全监管主体,以法律形式明确各部门的食品监管职责,防范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切实解决各自为政、多头执法,形成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二是加强中药研究,规范保健食品市场,以防走极端。人们普遍认为中药类减肥药毒副作用小、适合国人体质、价位适中,在这种“中药情结”的影响下,针灸、草药贴、火炙等减肥方法也受到青睐。北京大学内分泌专家郭晓蕙教授说,中国是中药的发源地,但对中药研究落后,科学性不强,对中药的原理、成分、不良反应要做客观评价。中药讲究药与药的相配,现在过分强调某一味药的作用。国家政策过于宽松,原意想保护祖国医学,但可能把它害了。

三是借鉴药品管理办法,从严整治减肥保健食品市场,防止对减肥药品市场造成不良影响。目前,位居市场前茅的减肥药品――太极集团的“曲美”、上海罗氏的“赛尼可”均感到了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并非来自竞争,而是由于保健食品市场混乱带来的消费者信心危机。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一位人士说 ,在庞大的减肥市场中,保健食品和药品均分天下,而目前一些保健食品添加药物成分遭到查处,或服用不当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对减肥药品本身形成了冲击。专家建议,如果有减肥保健食品在包装上进行药品疗效的虚假宣传,就按制售假药查处,改变现在不能对经销商及分支机构进行处罚、只对广告主处罚的尴尬局面。

四是全国对保健食品整治行动要同步,力度要保持大致均衡。据介绍,重庆经过今年的严厉整顿,目前媒体广告秩序有所好转,但保持的难度非常大。目前重庆打击违规广告的力度大,周边省市不打击或打击力度较轻,许多重庆市场上的内蒙古、山东、东北的销售商,就跑到别的省份做广告去了。因此,市场整顿行动必须按高标准要求在全国同时进行,以避免不良厂商流动作案、规避处罚。

五是建立全国减肥保健食品检测和不良反应申报体系。《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28条规定了国家建立医疗器械质量事故报告制度和医疗器械质量事故公告制度。这只是针对已经出现事故的医疗器械,但给消费者带来损失和给市场带来损害的远不止造成事故的医疗器械。对于那些没有损害但也没有效果的保健食品及冒充医疗器械的减肥保健品,也应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预警和公告制度。

2023年食品市场调研报告优质篇二

在当今科生活中,食品安全成为一个社会热门话题,大约有2134篇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民众对食品安全也越来越不信任,表现在有人因为有些牛奶被曝光是吃生长素的牛生产的,认为牛奶的安全问题令人担忧,因而自己*苦地养奶牛挤奶给孩子喝,这个举动就是对食品安全极大的不信任而造成的。大家普遍认为国产食品不如进口食品来得安全,那进口食品真的安全吗?*饮料塑化剂闹得沸沸扬扬、欧洲黄瓜也查出有毒、韩国全典牛奶含致癌物质;美素奶粉含活虫等等。难道没有绝对安全的食物吗?难道我们终身吃东西都得小心翼翼吗?难道食品安全问题真的不能解决吗?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我这次就准备研究这个问题。

二、活动目标

找出民众眼中最令人担忧的一类食品,并对症下*,全力让食品走向无毒、无害的道路。

三、活动计划与过程

活动主题食品安全问题

活动过程

1、搜索资料(1、了解食品安全问题;2、了解调查问卷)

2、制作调查问卷(1、构思并设计问卷,然后打印;2、分发问卷并完成)

3、结论分析(1、汇总分析;2、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思考;)

4、完成研究报告(1、收集相关资

2023年食品市场调研报告优质篇三

为深入研究当前蔬菜市场运行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意见,近期我们与商务部、农业部、北京市有关部门座谈,并向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山东莘县蔬菜种植大户了解情况,专题调研了蔬菜产销的最新情况。

一、当前蔬菜市场总体运行平稳

1-2月份全国鲜菜价格同比上涨,涨幅明显低于历年水平。预计随着天气转暖,加上蔬菜种植面积小幅增加(据农业部统计2月底580个蔬菜重点县监测点在田蔬菜面积同比增长),蔬菜上市量进一步增加,3-6月份蔬菜价格将呈现季节性下降走势。虽受成本刚性上升影响,较去年同期有一定涨幅,但预计同比涨幅不大。

蔬菜市场的平稳运行主要得益于以下有利因素:

一是市场供应增加。据农业部农情调度,20xx年全国秋冬蔬菜面积较20xx年增加400万亩,加上去冬今春气温普遍偏高,利于蔬菜生长,上市量增加。今年1月份全国580个重点县蔬菜产量86万吨,同比增长,2月份产量78万吨,同比增加;北京市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1-2月份蔬菜上市量同比增加了15%。

二是相关政策措施发挥实效。我委会同商务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做好20xx-20xx年度北方大城市冬春蔬菜储备工作的通知》、《关于保障当前蔬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关于及时投放冬春储备蔬菜保障节日市场供应的通知》,督促地方政府抓好蔬菜保供稳价工作,及时投放冬储菜,保障春节期间的市场供应。据统计,春节期间51个北方大城市共计投放蔬菜超过20万吨,有效地抑制了节前菜价的大幅上涨。据商务部监测,春节期间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价格比上月底上涨,涨幅比上年同期低4个百分点。

二、市场运行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大中城市蔬菜自给能力有所增强,政府调控手段得到丰富。一是大中城市政府加大设施蔬菜投入力度,提高自给能力。据农业部统计,今年北方地区日光温室面积较去年增加100万亩,往年冬季需要从南方长途运输的菠菜、油麦菜、小油菜等绿叶菜,今年由于北方大棚生产上市量翻番,价格明显低于往年。二是大中城市政府日益重视蔬菜市场调控工作,20xx年起实施的北方大城市冬春蔬菜储备制度对于人口百万以上大城市政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调控要求,对于保障了元旦、春节及异常天气期间的蔬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成本因素推动价格刚性上涨,天气和周期性因素易造成短期波动。从年度情况看,受人工费、运费、农资等价格持续上涨,蔬菜综合成本明显上升,推动价格每年上一个台阶。如目前新发地市场工人工资已由20xx年每天100元涨至150元以上,山东寿光到北京的运费也从20xx年4000元/车(28吨)涨至6000-7000元/车。从季节情况看,由于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当季产区遭遇恶劣天气减产,易造成供应断档;某个产区因气温等原因延迟或提前上市,就会与其他产区“碰头”,易造成滞销、“卖难”;生姜、大蒜、土豆、洋葱等根茎类蔬菜一季生产、全年消费,易产生较大的周期性波动。

三、进一步做好保供稳价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督促各地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继续加大督促指导力度,推动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做好北方大城市冬春蔬菜储备工作,及时组织督促各地做好工作,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措施发挥实效。同时,根据蔬菜市场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应对之策,丰富调控手段、提高调控能力。

(二)努力增强信息引导的针对性。

一是针对近年来局部灾害性天气多发问题,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产区气候条件和蔬菜生长情况的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引导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和运销大户加强信息沟通和产销衔接,及时开展跨区域调剂,提升应对突发灾害性天气的能力。

二是针对个别品种可能出现的周期性波动问题,有针对性和预判性地加强生产信息引导,减少种植的盲目性,促进蔬菜市场的平稳供应。

(三)继续降低蔬菜流通成本。

(四)切实加大对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一是要加快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减少流通损耗,增强市场自发的吞吐调节能力,减少灾害性天气和集中上市期的蔬菜价格波动。

二是进一步重视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并尽快形成一个覆盖全国、实时反映价格、有效引导产销的公共信息平台,满足全国大流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2023年食品市场调研报告优质篇四

(一)市场供应。根据本次调查估测,截止xx年底,中国住宿业市场上共有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型饭店连锁品牌50家,已开业饭店数超过600家,已开业房间总数达50,000间。

(二)总体特点。目前,中国经济型饭店市场上前十名品牌企业的成立时间都不长,平均年龄为四年,投资方有饭店行业背景的比例为50%左右,扩张模式主要以直营为主,直营店比例为70%,企业间尚未出现重大的品牌收购交易。

与发展相对稳定的中国高星级饭店市场相比,中国经济型饭店的市场供应,具有强烈的反差性。一是经济型饭店业态处于较为高速的成长期,二是本土品牌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三是市场扩张方式以直接投资为主。

(三)平均增长率。xx年,市场供应前十名的经济型品牌平均增长速度为74%,基于各品牌企业在成立时间、扩张模式、市场战略、区域布局、资金供应等不尽相同的主导因素,上述前十强增长率差距较大,生动地反映了xx年度中国经济型品牌成长过程中的波动性。因此,74%的平均增长率也仅是一个平均值的概念。

(四)分布情况。xx年中国经济型饭店市场的饭店与客房区域分布,突出反映了中国经济型饭店典型的商务特征,经济和土地价格上涨最快的华东地区占领了我国经济型饭店的半壁江山,达60%以上。紧随其后的是华北区和华南区。其中,由于华北的经济型饭店平均体量小于华东区域,因此,华北区饭店比例为16%,而客房比例为12%。受土地和客源供需矛盾的影响,这种区域格局在短期内将进一步延续。

(一)体量。中国经济型饭店的平均体量达到了127间,尤其是莫泰168以平均244间的规模不断地挑战市场的极限与业界的惊讶。500多间房的莫泰168延安西路店,在xx年底以开业半年的时间就达到了100%的出租率的事实不仅体现创新的力量,也进一步证明了中国经济型饭店市场的潜在容量。

(二)来源与规模。根据调查数据,在现有各品牌企业直营店改造前的物业中,属于酒店改造的比例为51%,而新建物业为13%,说明了中国经济型饭店的良性发展,对改善原有饭店行业资产质量、盘活国有资产、提升社会资源使用效率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

在现有经济型饭店的物业中,89%是通过租赁来取得经营权,既减少了资金成本,又缩短了建设周期,但同时,也可能失去通过持有物业而获得的物业升值的潜在赢利机会。

调查中发现,不同的品牌企业主流店态的主体规模、大堂、餐厅面积差距较大。当然,这种差距不排除由大部分物业为酒店改造而带来的先天性差异,但在客房这一核心产品上差距较小,有较强的趋同性。在众多参与调查的所有企业中,能提供正餐服务的单店比例仅为38%。

(三)服务项目。在调查中发现,公共休息区域、公共卫生间、停车场、中央消防系统、电梯、电视、电话、分体空调、室内卫生间、24小时热水已成为所有经济型饭店都配置的基本设施。在核心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商务服务和自助服务设施的提供比例较高。但在提供的具体设施设备性能和服务品质上,不同的品牌表现不尽相同。

(四)市场趋势。通过调查经营者对各项选址标准重要性的排列次序表明,目前主流经济型饭店品牌关注的重点是商务型经济型酒店,而对旅游型经济型饭店和社区型经济型饭店的关注度较低,同时,对日益高涨的物业租赁价格也给予了较高的关注。

在对经济型饭店核心竞争力要素的调查中,持续保持的产品与服务质量受到了各家企业最多的关注,反映了经济型饭店企业经营者的日益成熟,品牌间的竞争已从单纯的产品和技术层面,提升到了支持系统和管理体系的竞争层面上。

(五)人员状况。在调查的经济型饭店企业中,单店每间客房的人房比平均值均在0。5以下,其中,0。3~0。4的区间比例最大为54%。说明在劳动生产率的控制上,各品牌企业都给予了极大关注,并保持了一个适度的平衡。

由于前述在经济型饭店物业中50%以上为酒店改造,所以对36%的原酒店从业人员的来源也不难理解,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中国经济型饭店对饭店资源的整体整合能力。

从业人员中18%的农民工、10%的城市下岗再就业人员的来源,生动地说明了中国经济型饭店市场对弱势就业人群具有的较强吸纳能力。

2023年食品市场调研报告优质篇五

1、审批与监督脱节,出现监管真空。一是保健食品注册审批与监督脱节。根据《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保健食品注册审批经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形式审查及受理后,报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并注册;保健食品市场监管由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省以下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保健食品注册审批既不要审查,更不存在审批,对市场上的保健食品又没有具体的监管职能。这种保健食品注册审批纵向断层,审批注册与市场监管横向脱节的监管体制,严重制约着省以下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二是保健食品广告审批与监测脱节。从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内部来看,保健食品广告的审批权仅限于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市、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无审批权,保健食品广告审批与监测出现“管着的看不到,看着的管不到;审批的不监测,监测的不审批”的尴尬状况。

2、监测与处罚掉链,引发监管短路。《广告法》和《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规定,市、县两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辖区内审批的保健食品广告发布情况进行监测,并将违法发布保健食品广告行为的,填写《违法保健食品广告移送通知书》移送同级工商管理部门查处。实际工作中,审批部门的监测侧重于是否经过批准,广告的内容是否与批准内容一致,对监测到的违法广告只能通报和移送,无权查处;而监督处罚部门主要侧重于广告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对于保健食品广告内容,往往是雾里看花等其他因素,给一些广告违法分子有机可乘。保健食品广告监测与处罚部门这种“监测的不处罚,处罚的不监测”状况,必然导致违法保健食品广告禁止受牵制、处理受限制。

3、职能与责任移位,诱发责权扯皮。“谁审批、谁监管,谁监管、谁负责”是我国行政执法工作中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则。而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与监管,广告审批和监测与处罚等权责却不符合该通则。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权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管权却在各级卫生等相关部门。*健食品广告审批权在省级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测工作又在市、县两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而对违法广告的处罚权又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这种监管模式容易导致部门之间工作上的互相扯皮,一旦发生事故,追究相关责任就比较复杂。

4、法律法规标准不统一,导致执行艰难。现行保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所明确的'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各部门在各自环节的监管工作中,所执行的法律依据各不相同,卫生部门依据《食品卫生法》和《保健食品管理办法》,质监部门主要依据《产品质量法》,工商部门则依据《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这些法律标准不一,如对假冒伪劣产品的处罚,按照《产品质量法》,要处以货值金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至三倍的罚款;按照《商标法》,则予以通报或处以罚款;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则处以非法所得的一至三倍罚款。具体处罚时,涉及到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等多环节、多部门,执行时有异议,落实时难到位。

5、部门与部门失衡,致使牵头乏力。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保健食品监管工作,按照“三句话”职能要求,其主要内容是对各职能部门的保健食品监管工作进行综合监督和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有关保健食品监管工作。目前,无任是在机构设置、工作职能、单位资历,还基础设施、经费投入、人员数量等诸多方面,作为保健食品监管牵头部门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卫生、工商、质监等各保健食品监管职能部门相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显然是级别低、职能虚、资历浅、基础弱、投入少、队伍小,牵头部门与监管职能部门之间基础条件明显失衡,必然制约牵头工作的开展。

针对目前保健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如前所述,目前用于规范保健食品生产、销售的法律法规有《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20xx年7月1日施行)、《保健食品管理办法》(1996年6月1日实施)、《食品卫生法》(1995年10月30日施行)。这些法规是在不同的时期制定的,相互之间有矛盾和不一致的地方。

根据现有法律的规定,保健食品的违法行为由卫生部门查处。但目前出现的新动向已经使法律严重滞后。比如,《食品卫生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对食品说明书内容虚假的,按第四十九条由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查处,但在说明书中添加只有药品才具有的适应症和功能主治,超出审批范围的,就不一定适用该法。根据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也可以按20xx年12月1日颁布实施的《药品管理法》由药监部门处罚。药监部门处罚时往往依据《药品管理法》第一百零二条、第四十八条第二款第二项或第三款第二项。但第四十八条第二款第二项指的是“以非药品冒充药品”,其中哪些情形属于“冒充”呢?而且更重要的是处罚依据的第七十八条规定必须载明药检机构的质量检验结果,但药检机构却无检验食品的法律依据,也没有检验标准。所以,很多情况下,部分地区药监部门绕开此条,依据第四十八条第三款第二项来查处,但适用该条的前提条件又必须是药品。

再比如,对保健食品在宣传中涉及药品的处理,可依据《广告法》、《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来管理。《药品管理法》第六十一条第三款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四十三条对此也作出规定,但因为没有法律责任的规定,药监部门却难以处罚。

所以,必须结合我县实际情况,适应当前的市场状况,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严厉打击这些违法行为。

2、加强相关各部门的协作。

在国家目前暂不能理顺监管体制大环境下,结合实际,加强保健食品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除了上面提到的卫生、药监,还涉及到工商、质监、公安、广电等部门。管理的部门越多,链条越长,就越有可能在工作中产生推诿、扯皮、相互踢皮球等现象。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建立行之有效的协作机制,突破条块分割的藩篱。目前,国家已经在布置,在药监部门设立了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但从实践来看,光有协调机构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合理完善高效的长效工作机制,使对保健食品日常监管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也可以采取在打击违法过程中政府牵头,各部门联合发文,明确各自的分工和任务,开展专项治理等等。

3、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违法分子之所以敢铤而走险,某种原因就是钻了政府监管不到位、打击不得力的空子。如果各部门面对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打击一起,决不姑息迁就,违法分子就会失去违法的胆量和气焰;如果在处罚时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其违法的成本,使违法行为达不到目的,违法分子就会灰心丧气、偃旗息鼓。为此,相关监管部门要从群众利益出发,日常监管不松懈,发现违法行为不手软,查处案件不徇私,编制合法产品的安全网,设置违法行为的高压线。更不能为了部门利益,巧立名目收取“管理费”、“索证费”、“备案费”等,干扰查处工作。

4、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

打击假冒伪劣,光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向群众宣传科学的医药保健知识和保健食品的有关法规,让群众增强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我局准备与电视台协商,以县政府的名义开设食品药品专栏,既要宣传好经验好做法,更要对违反食品药品的典型案件予以坚决的暴光,使其无处遁形;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放手发动群众参与打击违法行为,让违法分子如过街老鼠无处藏身。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编写手册、印发宣传材料、邀请专家举办讲座把科学知识普及到农村、社区、学校、机关,使消费者增长知识,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保健食品,让假冒伪劣保健食品失去市场和生存的土壤;还可以通过公布举报电话、发布打假信息、公示法律法规制度等形成全民参与、人人打假的气候,使制假售假行为暴露在群众监督之下。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邵明立指出,食品药品监管必须树立和实践科学的监管理念。要尽快解决一些人民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就要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不断提高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的水平和能力。针对保健食品存在的问题,只要我们迎难而上、认真去想,在上级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坚强支持下,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我们排除万难、认真去做,就一定能规范市场的秩序,保障好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为构建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2023年食品市场调研报告优质篇六

今年以来,**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工商、卫生、质监等部门联合开展保健食品专项整治和突击检查,发现保健食品市场比较混乱。为此,笔者对保健食品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谈点思考对策。

一、现状分析

1、审批与监督脱节,出现监管真空。一是保健食品注册审批与监督脱节。根据《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保健食品注册审批经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形式审查及受理后,报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并注册;保健食品市场监管由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省以下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保健食品注册审批既不要审查,更不存在审批,对市场上的保健食品又没有具体的监管职能。这种保健食品注册审批纵向断层,审批注册与市场监管横向脱节的监管体制,严重制约着省以下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二是保健食品广告审批与监测脱节。从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内部来看,保健食品广告的审批权仅限于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市、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无审批权,保健食品广告审批与监测出现“管着的看不到,看着的管不到;审批的不监测,监测的不审批”的尴尬状况。

2、监测与处罚掉链,引发监管短路。《广告法》和《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规定,市、县两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辖区内审批的保健食品广告发布情况进行监测,并将违法发布保健食品广告行为的,填写《违法保健食品广告移送通知书》移送同级工商管理部门查处。实际工作中,审批部门的监测侧重于是否经过批准,广告的内容是否与批准内容一致,对监测到的违法广告只能通报和移送,无权查处;而监督处罚部门主要侧重于广告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对于保健食品广告内容,往往是雾里看花等其他因素,给一些广告违法分子有机可乘。保健食品广告监测与处罚部门这种“监测的不处罚,处罚的不监测”状况,必然导致违法保健食品广告禁止受牵制、处理受限制。

3、职能与责任移位,诱发责权扯皮。“谁审批、谁监管,谁监管、谁负责”是我国行政执法工作中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则。而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与监管,广告审批和监测与处罚等权责却不符合该通则。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权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管权却在各级卫生等相关部门。保健食品广告审批权在省级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测工作又在市、县两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而对违法广告的处罚权又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这种监管模式容易导致部门之间工作上的互相扯皮,一旦发生事故,追究相关责任就比较复杂。

4、法律法规标准不统一,导致执行艰难。现行保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所明确的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各部门在各自环节的监管工作中,所执行的法律依据各不相同,卫生部门依据《食品卫生法》和《保健食品管理办法》,质监部门主要依据《产品质量法》,工商部门则依据《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这些法律标准不一,如对假冒伪劣产品的处罚,按照《产品质量法》,要处以货值金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至三倍的罚款;按照《商标法》,则予以通报或处以罚款;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则处以非法所得的一至三倍罚款。具体处罚时,涉及到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等多环节、多部门,执行时有异议,落实时难到位。

5、部门与部门失衡,致使牵头乏力。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保健食品监管工作,按照“三句话”职能要求,其主要内容是对各职能部门的保健食品监管工作进行综合监督和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有关保健食品监管工作。目前,无任是在机构设置、工作职能、单位资历,还基础设施、经费投入、人员数量等诸多方面,作为保健食品监管牵头部门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卫生、工商、质监等各保健食品监管职能部门相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显然是级别低、职能虚、资历浅、基础弱、投入少、队伍小,牵头部门与监管职能部门之间基础条件明显失衡,必然制约牵头工作的开展。

二、对策思考

针对目前保健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如前所述,目前用于规范保健食品生产、销售的法律法规有《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xx年7月1日施行)、《保健食品管理办法》(1996年6月1日实施)、《食品卫生法》(1995年10月30日施行)。这些法规是在不同的时期制定的,相互之间有矛盾和不一致的地方。

根据现有法律的规定,保健食品的违法行为由卫生部门查处。但目前出现的新动向已经使法律严重滞后。比如,《食品卫生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对食品说明书内容虚假的,按第四十九条由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查处,但在说明书中添加只有药品才具有的适应症和功能主治,超出审批范围的,就不一定适用该法。根据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也可以按xx年12月1日颁布实施的《药品管理法》由药监部门处罚。药监部门处罚时往往依据《药品管理法》第一百零二条、第四十八条第二款第二项或第三款第二项。但第四十八条第二款第二项指的是“以非药品冒充药品”,其中哪些情形属于“冒充”呢?而且更重要的是处罚依据的第七十八条规定必须载明药检机构的质量检验结果,但药检机构却无检验食品的法律依据,也没有检验标准。所以,很多情况下,部分地区药监部门绕开此条,依据第四十八条第三款第二项来查处,但适用该条的前提条件又必须是药品。

再比如,对保健食品在宣传中涉及药品的处理,可依据《广告法》、《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来管理。《药品管理法》第六十一条第三款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四十三条对此也作出规定,但因为没有法律责任的规定,药监部门却难以处罚。

所以,必须结合我县实际情况,适应当前的市场状况,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严厉打击这些违法行为。

2、加强相关各部门的协作。

在国家目前暂不能理顺监管体制大环境下,结合实际,加强保健食品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除了上面提到的卫生、药监,还涉及到工商、质监、公安、广电等部门。管理的部门越多,链条越长,就越有可能在工作中产生推诿、扯皮、相互踢皮球等现象。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建立行之有效的协作机制,突破条块分割的藩篱。目前,国家已经在布置,在药监部门设立了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但从实践来看,光有协调机构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合理完善高效的长效工作机制,使对保健食品日常监管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也可以采取在打击违法过程中政府牵头,各部门联合发文,明确各自的分工和任务,开展专项治理等等。

3、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违法分子之所以敢铤而走险,某种原因就是钻了政府监管不到位、打击不得力的空子。如果各部门面对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打击一起,决不姑息迁就,违法分子就会失去违法的胆量和气焰;如果在处罚时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其违法的成本,使违法行为达不到目的,违法分子就会灰心丧气、偃旗息鼓。为此,相关监管部门要从群众利益出发,日常监管不松懈,发现违法行为不手软,查处案件不徇私,编制合法产品的安全网,设置违法行为的高压线。更不能为了部门利益,巧立名目收取“管理费”、“索证费”、“备案费”等,干扰查处工作。

4、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

打击假冒伪劣,光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向群众宣传科学的医药保健知识和保健食品的有关法规,让群众增强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我局准备与电视台协商,以县政府的名义开设食品药品专栏,既要宣传好经验好做法,更要对违反食品药品的典型案件予以坚决的暴光,使其无处遁形;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放手发动群众参与打击违法行为,让违法分子如过街老鼠无处藏身。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编写手册、印发宣传材料、邀请专家举办讲座把科学知识普及到农村、社区、学校、机关,使消费者增长知识,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保健食品,让假冒伪劣保健食品失去市场和生存的土壤;还可以通过公布举报电话、发布打假信息、公示法律法规制度等形成全民参与、人人打假的气候,使制假售假行为暴露在群众监督之下。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邵明立指出,食品药品监管必须树立和实践科学的监管理念。要尽快解决一些人民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就要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不断提高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的水平和能力。针对保健食品存在的问题,只要我们迎难而上、认真去想,在上级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坚强支持下,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我们排除万难、认真去做,就一定能规范市场的秩序,保障好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为构建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食品市场调研报告(2) | 返回目录

随着我国肥胖者日众,减肥食品市场空间越来越大,无数商家竞相掘金。与此同时,市场的无序和混乱触目惊心:随意添加化学药物成分,胡乱进行广告宣染,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经济利益,甚至危及百姓生命。今年,日本一女大学生因服用广州野马生物保健品公司生产的“天天素清脂胶囊”致死。由此,国内减肥保健食品市场不规范行为甚至开始被海外关注。

数百亿的市场空间引发掘金热潮

北京大学内分泌专家郭晓蕙教授介绍,尽管肥胖人群日益增多,但目前医学界并没有完全弄清肥胖的原因,也没找到一种能彻底根治肥胖的药物。这给减肥类保健食品留出了巨大的空间,引得众多企业争先恐后地到减肥品市场掘金。据统计,xx年减肥产品已占据全国保健品市场的半壁江山,年销售额近100亿元。目前全国肥胖者已超过9000万人,超重者约为2亿人,预计xx年减肥品消费额将达到600亿元。

庞大的减肥群体给企业带来了巨额利润。目前市场上的减肥保健食品销售价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遭到查处的“9块9”减肥茶,市场价不到10元,成本甚至低于2元,价差近5倍。减肥保健食品行业目前发展神速,全国已有900多家生产减肥保健食品的企业,占保健食品行业的一半左右,全国每年诞生30-40个专业减肥用品品牌,但同时也有20个左右的品牌被市场淘汰。

减肥保健食品中添加禁用药物情况严重

保健食品随意添加化学药物成分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由于食品企业缺乏正规医药企业的原料监督机制,这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极大威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启富介绍,很多消费者误服添加了化学药品成分的保健食品后,会引起身体不适,严重者会引发死亡。由于国内目前缺乏完备的食品副作用报告制度,受害者数据无法统计。但从重庆女孩刘燕梅、上海女孩王婷食用广州御芝堂生产“御芝堂清脂素”致死事件可看出,减肥食品滥用化学药物的危害。“御芝堂清脂素”就被查出含有各国均禁用的药物“芬氟拉明”。

近两年,中国销售到日本的保健食品已导致该国673人受害,3人死亡。这些产品中大多数是减肥保健食品。今年5月31日,日本一名女大学生因服用广州野马保健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天天素清脂胶囊”死亡,此胶囊同样含有禁用药物“芬氟拉明”。

一家以生产减肥药品而闻名的企业,为了解减肥保健食品添加化学药物成分的情况,不久前在市场上购买了各地厂家生产的“轻松减肥胶囊”、“纤纤乐草本胶囊”、“秀美亭”等14种减肥保健食品,送到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和四川、重庆药检部门检测,结果显示这14种减肥保健食品均添加了化学药物“西布曲明”成分,有的厂家随意添加的药物严重超标。昆明达黎工贸有限公司生产的“丽达茯苓植物减肥胶囊”西布曲明含量甚至达到了102毫克。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宁光主任强调:“保健食品不能添加药物成分主要是其‘身份’不允许添加,而非添加的药物本身有问题。西布曲明作为国际公认的安全有效减肥药,其效果是显著的。但是,不能因为它安全有效就可以随意添加,例如鸦片,在医学正常使用范围内它是很好的麻醉药品,而一旦过量使用,它就成为毒品。目前国内比较畅销的减肥药品‘曲美’其主要成分就是西布曲明,‘曲美’每克西布曲明含量也仅是10毫克左右。这是在北京人民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8家医院经过1年时间对其安全剂量做出的权威认定,超过10毫克对人体带来的危害就大了。

“西布曲明减肥的效果显著,引来不少减肥食品生产商竞相添加。但保健食品随意添加化学药物成分,一方面原料品质无法保证,另一方面也缺乏药品gmp机制的约束,消费者最终成了受害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启富主任说。一些减肥食品添加了禁止使用的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以增加代谢率,但会有心率增快、心慌等不良影响;有些添加某种中草药,清热、去湿,实质是“利尿”,通过“减水”使体重很快下降,表面看“减肥”效果很好,但容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影响糖分的代谢,甚至影响肾功能。还有的含有大黄类成分,使大便次数增多,减少身体水分而减重,停用后反弹迅速,并会扰乱人体平衡,产生贫血和胃肠道疾病,这些药物成分的副作用严重。

虚假广告“忽悠”消费者

为了争夺巨大市场利润,减肥保健食品成为了典型的“四三二一”产品:即四分利润、三分“吆喝”(广告)、二分流通、一分成本。

虽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保健食品广告不得有表示产品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但铺天盖地的广告把功效说得天花乱坠。减肥广告有“四大假”:一是虚假承诺。诸如“六小时见奇效,想不瘦都难”的广告语随处可见。二是创造模糊概念。“吸油基”在重庆媒体上宣传说“不是减肥产品,也不是泻药,是专门防止肚子凸起的奇妙物质”,但到底是什么消费者并不清楚。三是不断变换产品名称。如“魔变”原名“魔宇”,“全脂燃”原名“美态365”。四是随意修改广告词,夸大功效是减肥保健食品吸引消费者的法宝,90%以上的保健食品广告修改了审批内容。

减肥保健食品中很少有品牌能持续旺销2-3年,许多品牌都是当年拼命打广告,吸引到几十万人就可以赚足了本。据了解,从今年3月份开始到8月份,“吸油基”代理商每月在重庆市场就投入200万左右的广告费,他们一开始就没有长久打算,基本不赚回头客的钱。减肥食品生产厂家极少直接推销产品,生产商一般以发包形式,找全国代理商,以不超过市场价的2.5折卖给当地代理商,由代理商去负责推广、销售。

在渝、粤、沪、京等地调查发现,法规漏洞过大和监管乏力是导致减肥保健食品市场混乱的主因。业内人士和专家们呼吁,运动式的打击活动虽然立竿见影,但只能治标,需要建立监管的长效机制,才能真正规范减肥保健食品市场,保证产品品质,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法规漏洞制造监管空档

xx年12月31日后,所有的“药健”批准文号都被取消,保健品从此分流为药品或是食品。“曲美”、“赛尼可”、“澳曲轻”这些以化学药物成分为主的减肥保健品成为了受到严格监管的药品,而以食品为主要成分的减肥保健品则成为了保健食品。但由于一系列法律法规没有进行同步调整,减肥保健食品监管出现了大量的法规漏洞。

首先是保健食品概念模糊。刚实施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中把保健食品定义为“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宁光教授认为,“特定保健功能”这一概念模糊,让不法厂家有许多操作空间;减肥保健食品添加中药成分也是一个灰色地带,目前十分普遍。其实中药在加工过程中就可能产生有害物质。

其次是没有形成完整的减肥保健食品监管法律体系。西南政法大学王学辉教授介绍,目前涉及减肥保健食品监管领域的法律法规很多,有《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以及《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等。由于这些法律法规有的制定时间太早,有的是过渡性法规,互相没有有效衔接,出现空档。如《产品质量法》规定产品抽查不得收费并且允许复检。《食品安全法》则没有对抽查做出规定,于是有些卫生监督部门借机收取抽检费用,甚至规定某些检验项目不得申请复检。而且保健食品在生产领域如何查处,缺乏明确规定。

三是缺乏完善的减肥保健食品检测体系。保健食品没有全国的检测系统,没有信息通报,而对药品企业,每年有三次不重复免费抽检。目前检测一个保健食品费用在300元左右,老百姓不愿花钱,保健食品企业也不送检。

四是药品食品副作用报告制度不健全,导致无法分析减肥保健食品产生的副作用。药品副作用报告制度还在形成中,至于食品的副作用报告尚未纳入视野。

监管乏力让减肥保健食品生产厂家有恃无恐

目前监管减肥保健食品有药监、质监、工商、卫生、农业等部门,药监主要负责注册审批,卫生部门负责处理非法添加,工商部门监管虚假广告。由于多头监管、环节众多,导致管理力度大打折扣,出现“人人都可管、人人管不了”的局面。从今年3月份开始,保健食品审批权划归药监部门,原来属于卫生部门的审批注册权已移交药监部门,但非法添加药物成分查处仍属于卫生部门。

媒体成为最大的监管难点。虚假广告查处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媒体。目前电视台、电台因缺乏监管手段而处于监管空白。报纸因为广告权的买断,保健食品广告审核不严,有的广告擅自篡改审批内容,扩大食品的功能疗效,有的广告甚至未经审批就发布了。鉴于媒体自身的影响,工商部门在查处时往往犯难。

减肥保健食品案件异地执法难。由于减肥保健食品多是当地的纳税大户,地方政府一般均持保护态度,异地移交处置难度大。

亟需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业内人士和专家们均建议,要及时总结整治行动中的经验教训,发现其中存在的法规漏洞与监管难点,通过借鉴药品的监管办法,建立起监管的长效机制,才能恢复消费者的信心,真正促进减肥保健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是对涉及减肥保健食品相关的法规要系统性地完善,广告法、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等均要修改或完善,并且保持彼此的衔接。以综合性的《食品安全法》逐步替代《食品卫生法》,规范食品安全监管主体,以法律形式明确各部门的食品监管职责,防范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切实解决各自为政、多头执法,形成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二是加强中药研究,规范保健食品市场,以防走极端。人们普遍认为中药类减肥药毒副作用小、适合国人体质、价位适中,在这种“中药情结”的影响下,针灸、草药贴、火炙等减肥方法也受到青睐。北京大学内分泌专家郭晓蕙教授说,中国是中药的发源地,但对中药研究落后,科学性不强,对中药的原理、成分、不良反应要做客观评价。中药讲究药与药的相配,现在过分强调某一味药的作用。国家政策过于宽松,原意想保护祖国医学,但可能把它害了。

三是借鉴药品管理办法,从严整治减肥保健食品市场,防止对减肥药品市场造成不良影响。目前,位居市场前茅的减肥药品――太极集团的“曲美”、上海罗氏的“赛尼可”均感到了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并非来自竞争,而是由于保健食品市场混乱带来的消费者信心危机。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一位人士说 ,在庞大的减肥市场中,保健食品和药品均分天下,而目前一些保健食品添加药物成分遭到查处,或服用不当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对减肥药品本身形成了冲击。专家建议,如果有减肥保健食品在包装上进行药品疗效的虚假宣传,就按制售假药查处,改变现在不能对经销商及分支机构进行处罚、只对广告主处罚的尴尬局面。

四是全国对保健食品整治行动要同步,力度要保持大致均衡。据介绍,重庆经过今年的严厉整顿,目前媒体广告秩序有所好转,但保持的难度非常大。目前重庆打击违规广告的力度大,周边省市不打击或打击力度较轻,许多重庆市场上的内蒙古、山东、东北的销售商,就跑到别的省份做广告去了。因此,市场整顿行动必须按高标准要求在全国同时进行,以避免不良厂商流动作案、规避处罚。

五是建立全国减肥保健食品检测和不良反应申报体系。《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28条规定了国家建立医疗器械质量事故报告制度和医疗器械质量事故公告制度。这只是针对已经出现事故的医疗器械,但给消费者带来损失和给市场带来损害的远不止造成事故的医疗器械。对于那些没有损害但也没有效果的保健食品及冒充医疗器械的减肥保健品,也应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预警和公告制度。

2023年食品市场调研报告优质篇七

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食品生产消费大国,但食品产业的规模化、组织化、规范化水平和行业诚信道德体系完善程度还都较低。食品工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数量巨大。种植养殖环节也是小、散问题突出。生产经营者规模偏小、数量庞大、高度分散,给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和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很大困难。

食品安全方面频频出问题,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健康安全造成了

严重的危害,一次次的.警钟响起,不得不让我们对此深思!

未经漂白的蘑菇

“染色馒头”

2、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行业诚信道德体系建设滞后。那些违法者做出这样的行为与他们的道德素质不无关系。之所以会做出违反道德法律的行为,是因为这些人的道德法律素养不够,甚至可以说是匮乏,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前我国社会对道德法律方面教育的不足。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快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积累,人们的财富在增加,但与此同时,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也在增加。尤其是一直以来,人们片面地追求物质生活,“有钱便有了一切”、“结婚要有钱、有房、有车”等社会现象的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越发苍白。贫富不均现象的刺激,对金钱的欲念超越了道德法律,于是乎,有些人便置道德法律于不顾,做出违法的行为。

也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更加严重的挑战。

4、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成本不高,惩戒威慑力度仍需加大。我国对食品安全方面的惩罚不严,打击力度不够。低犯罪成本更是诱使犯罪的致命的诱惑,犯了法被抓到惩罚小,没被抓到利润巨大,无怪乎人们会对此趋之若鹜。

1、完善监管体制机制。

2、切实提高企业诚信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

3、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监管的能力、监管机构是否健康运行关系到了监管是否行之有效。

4、依法严惩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

总而言之,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不容乐观,我们生态谷科技有限公司刚刚起步,各项设施还不够完善,更需充分提高监管能力,完善监管机制,提高人员素质,做好监督检验工作,从内部和外部双管齐下,从而有效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