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云龙山导游词(6篇)

时间:2023-06-25 10:14:56 作者:曹czj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最新云龙山导游词(6篇)篇一

各位团友: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中国台湾观光旅游,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参观龙山寺,并很荣幸能和大家共度一段美好时光,祝大家游得开心,玩得尽兴!

龙山寺位于广州街,庙宇宏大,雕饰精美。寺内儒、道等萃聚一堂,为多元化的传统庙宇。建于1738年(清乾隆三年),坐北朝南,由前、后殿及左、右护龙围绕中殿而成。

中殿供观音,侧有文殊、普贤;左右厢堂有四海龙王、十八罗汉、山神、土地公等;后殿中祀妈祖,左右则供奉城隍爷、水仙尊王、关帝圣君、文昌夫子、注生娘娘等。每逢农历的初一、十五日,都有大批香客来此进香;元宵节更是汹涌的人潮赶来看花灯;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诞辰,寺内举行大规模的游行,并在寺前广场搭台演戏。

保安宫、龙山寺与清水岩祖师庙(台北县)并称为台北“三大庙门”。

好,龙山寺到这里就参观完了,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合作,希望这次中国台湾之行能给各位留下美好的回忆,不到之处敬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同时欢迎各位再次光临,再见!

最新云龙山导游词(6篇)篇二

醉中走上黄茅冈,

满冈乱石如群羊。

冈头醉倒石作床,

仰看白云天茫茫。

歌声落谷秋风长,

路人举首东南望

拍手大笑使君狂

这石头,于是就成了苏东坡在徐州的一处遗迹。

东坡石床长3.3米,宽1.3米,其貌不扬,但因为有了这个传说,而变得不平凡起来。

大家看看苏轼的雕像,端着酒杯,望天而坐,尽显豪迈之气。

爱旅游的人能长寿。苏轼那个年代,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 苏轼体弱多病,又屡遭贬官,但最终还是活到66岁,当时也算是长寿了,这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他对旅游的热爱。希望大家工作之余,能多出来走走,大李在这里祝各位健康长寿。

最新云龙山导游词(6篇)篇三

该寺于乾隆3年建庙奉祀,以坐北朝南,分前、后及左右护龙围绕中殿而成,前殿有铜铸龙柱乙对,中殿龙柱多达数对,雕工极尽精细;寺内的石材计有珑石、青石、观音山石等,木雕亦甚巧妙,尤以正殿内藻井及神龛最为出色。

每逢初一、十五,都有固定香客来此进香元;而每年元宵节庙方更有举行盛大的花灯大会,或在观音、妈祖诞辰时也有盛大祭典,近年来寺庙的管理;与发展都朝着吸引观光客的目标,使得很多活动也已不再保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虽是如此,香火却依然旺盛;平时也有接踵而来的国内外游客,所以龙山寺,不仅是座观光庙宇,同时也为二级古迹保护。

龙山寺附近,还有富传统中国风味市集,如古董店、佛具店、青草巷等;位在龙山寺的右侧的青草巷.西昌街224巷巷内,又以青草茶店聚集而得名,店内皆陈列各式各样的药材,常有慕名而来的游客在此流连细选,形成当地的特色。

龙山寺位於台北市广州街,肇基的年代早於剑潭寺。寺宇金碧辉煌,与大龙峒保安宫、艋清水岩,并称台北三大庙门。香火之鼎盛,仅次於北港朝天宫,木栅指南宫。

车子进入龙山区,开始龙蹯虎踞起来,顺着繁华艋的走势。龙山寺,彷佛龙姿上的神眼,它始终不只是一座庙宇而已。早期,它带动艋的发展;成为市民最好的消遣去处;现在,华西街的好戏上场了,信众与寺庙的依存关系,更密切,也更复杂。

时代在剧变,当街市景观不断地更新、进展、现代化。龙山区却依旧保有昔时繁华的样态,此地居民以他们的认知认同於他所熟悉的生活方式。

时代变动,人心在兵荒马乱的时空中,突然发现了宗教才是心灵最安和的皈依场所,於是,寺里的香火更盛了,善男信女,正信与迷信,都复於佛前寻回磨洗心灵尘垢的方法。

看此日树重兴,众心何等虔试。

这景象在绘在龙山寺,此时此地此人。当树重兴,愿众生都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如此,求神拜佛才有砥砺生命的意义。

感觉寺里触目即是联句,只写出了红尘缤纷与泰和景象,淡化了尘世的苦楚。

龙山寺主殿虽供奉观音,但在主殿後却祀奉天上圣母妈祖。所以龙山寺虽为佛寺,但与地方信仰是混合的,由这层关系可以探索至其他依存关系,如与寺围贩卒,与龙山夜市的互动关系,以及备受议论的西街居民生活形态所产上的特殊信仰方式。

最新云龙山导游词(6篇)篇四

青岛崂山二龙山生态旅游区位于崂山仰口风景区北侧,南临仰口风景区和崂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邻王哥庄办事处和青岛海滨观光大道。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岛二龙山导游词,欢迎参考!

青岛崂山二龙山生态旅游区位于崂山仰口风景区北侧,南临仰口风景区和崂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邻王哥庄办事处和青岛海滨观光大道。景区内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基础设施完备,地理位置优越,有晓望水库、塘子观水库2座,是优质崂山水发源地。滨仰公路横穿其中,交通、通讯条件十分便利。

二龙山是崂山国家森林公园腹地,规划景区内古树参天,奇石林立,终年云雾渺渺,山体绿化率90%以上。塘子观水库周边有北宋、明清时代的石刻、宋代书法家赵孟 来游所题的诗词,宋朝落难时两太子妃居住的谢丽洞,拥有星石山、仙人柏、皇岭后、虎头山、大拇指、光光崮等50多处景点,这形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风景区具有魅力的自然景观。该区有悠久的茶文化,崂山茶种植上千亩,老的茶树已达30多年。

二龙山是崂山国家森林公园腹地,规划景区内古树参天,奇石林立,终年云雾渺渺,山体绿化率90%以上。塘子观水库周边有北宋、明清时代的石刻、宋代书法家赵孟来游所题的诗词,宋朝落难时两太子妃居住的谢丽洞,拥有星石山、仙人柏、皇岭后、虎头山、大拇指、光光崮等50多处景点,这形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风景区最具魅力的自然景观。该区有悠久的茶文化,崂山茶种植上千亩,最老的茶树已达30多年。水资源丰富,晓望河流域面积达16平方公里,现已建成150万立方的晓望水库一座,12万立方的塘子观水库一座,地下水更丰富优质,现已投产崂山水生产厂8家,旅游观光区内河道溪流不计其数,纵横交错,水库重叠,终年潺流不息。

二龙山风景区是崂山区晓望社区大力发展的生态旅游观光产业, 晓望社区地处崂山东麓,仰口湾畔,王哥庄街道驻地,居住人口3100余人,总面积约12.2平方公里,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交通便利、物产丰富。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晓望社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观光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得到较大提高,晓望社区先后被授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旅游特色村"、二龙山生态旅游区被授予国家"aa级景区" 、"青岛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青岛市科普示范基地"、青岛市"一村一品"示范村、"山东省茶文化协会团体会员单位" 和街道"经济发展先进村"等称号。

多年来,晓望社区大力发展具有山区生态旅游特色的山谷生态旅游观光、崂山茶文化节、茶乡风情游、农家宴、茶乡人家等特色项目,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民俗生态旅游体系,先后投资建设了中国茶文化博物馆、崂山茶博物馆、崂山道教文化博物馆、二龙山风景区和千亩茶园等项目,将生态旅游区发展成为了一个集旅游、度假、观光、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域。

青岛崂山二龙山生态旅游区位于崂山仰口风景区北侧,南临仰口风景区和崂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邻王哥庄办事处和青岛海滨观光大道。景区内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基础设施完备,地理位置优越,有晓望水库、塘子观水库2座,是优质崂山水发源地。滨仰公路横穿其中,交通、通讯条件十分便利。

二龙山是崂山国家森林公园腹地,规划景区内古树参天,奇石林立,终年云雾渺渺,山体绿化率90%以上。塘子观水库周边有北宋、明清时代的石刻、宋代书法家赵孟来游所题的诗词,宋朝落难时两太子妃居住的谢丽洞,拥有星石山、仙人柏、皇岭后、虎头山、大拇指、光光崮等50多处景点,这形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风景区最具魅力的自然景观。该区有悠久的茶文化,崂山茶种植上千亩,最老的茶树已达30多年。水资源丰富,晓望河流域面积达16平方公里,现已建成150万立方的晓望水库一座,12万立方的塘子观水库一座,地下水更丰富优质,现已投产崂山水生产厂8家,旅游观光区内河道溪流不计其数,纵横交错,水库重叠,终年潺流不息。

二龙山风景区是崂山区晓望社区大力发展的生态旅游观光产业, 晓望社区地处崂山东麓,仰口湾畔,王哥庄街道驻地,居住人口3100余人,总面积约12.2平方公里,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交通便利、物产丰富。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晓望社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观光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得到较大提高,晓望社区先后被授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旅游特色村”、二龙山生态旅游区被授予国家“aa级景区” 、“青岛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青岛市科普示范基地”、青岛市“一村一品”示范村、“山东省茶文化协会团体会员单位” 和街道“经济发展先进村”等称号。

多年来,晓望社区大力发展具有山区生态旅游特色的山谷生态旅游观光、崂山茶文化节、茶乡风情游、农家宴、茶乡人家等特色项目,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民俗生态旅游体系,先后投资建设了中国茶文化博物馆、崂山茶博物馆、崂山道教文化博物馆、二龙山风景区和千亩茶园等项目,将生态旅游区发展成为了一个集旅游、度假、观光、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域。

最新云龙山导游词(6篇)篇五

徐州云龙山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众多人文景观,山上文化古迹随处可见。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徐州云龙山导游词,欢迎参考!

徐州有座山叫云龙山,她东依凤凰山,西傍云龙湖,南邻泉山风景区,昂首向东北,曳尾与西南,因山有云气,蜿蜒起伏,状似神龙。

苏北山不多,但有山就有故事,徐州云龙山就是一座充满故事的山。

索道直接将游客送至观景台。山的海拔并不高,只142米,但站在观景台上鸟瞰,徐州这苏北平原上的文化名城风貌一览无余。

观景台、亭。依山就势,造型古朴端庄,气势雄伟。

云龙山山形蜿蜒如龙,因山上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云龙山虽然海拔只有142米,但文物古迹众多,历来是苏北的名胜。宋苏东坡在徐为太守时,常登山览胜,醉卧山石。他写并书《放鹤亭记》碑文现存山中。

从北魏至民国期间,山上留有北魏时代的大石佛,唐宋摩崖石刻,宋代的放鹤亭、招鹤亭、饮鹤泉、张山人旧居;明代的兴化禅寺、清代的大士岩、山西会馆、船厅、御碑亭、碑廊等历史文物古迹。现在又修复和新建了幽邃轩、洞天小庐、跨云阁、云龙书院、杏花村、观景台、同心台等一大批历史景点。

云龙山位于古彭南部风景区,海拔142米,长达3公里。山分九节、蜿蜒起伏、状似神龙,昂首向东北,曳尾于西南。云龙山以"溢洪道"为界,溢洪道以北属云龙区,以南属泉山区。通常所称的云龙山多是指北部的部分山峰。

云龙山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人文景观。山上文化古迹众多,有北魏时代的大石佛,唐宋摩崖石刻,宋代的放鹤亭、招鹤亭、饮鹤泉、张山人旧居,明代的兴化禅寺,清代的大士岩、山西会馆、船厅、御碑亭、碑廊等历史文物古迹。解放后云龙山又修复和新建了幽邃轩、洞天小庐、跨云阁、云龙书院、杏花村、观景台、同心台等历史景点。

云龙山有佛教文化,从北魏到清代,逐步建起兴化寺、大士岩、唐宋摩崖石刻等著名历史古迹。每年农历2月19日都会举办云龙山庙会。

宋代苏东坡任徐州太守时,曾多次携友游览云龙山,留下许多传世佳作名篇。先后登临云龙山的历代名人有刘邦、刘裕、苏轼、乾隆、邵大业、毛泽东、蒋介石、李鹏、朱镕基、李可染等。

云龙山是苏北一带的名山,是徐州自然风景区重要风景山林之一,山上巨石磷峋,林壑幽美。云龙山有九节山头组成,南北走向,蜿蜒如龙,因山上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 云龙山长3公里,北头毗连市区,海拔142米,易于登览。宋苏东坡在徐为太守时,常登山览胜,醉卧山石。他写并书“放鹤亭记”碑文现存山中。现山上满布松柏,四季常青,山顶建有亭廊,供人休息。山上主要风景有放鹤亭、招鹤亭、饮鹤泉、碑廊;东麓兴化寺内有大石佛,西麓大士岩有石造观音像,云龙书院内有东坡石床,黄茅岗摩崖石刻。 现又将一些古迹整修一新,重建了卧牛泉,扩大了招鹤亭平台,更为云龙山增添了新姿,成为中外客人来徐州必游之地。

云龙山山形蜿蜒如龙,因山上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云龙山虽然海拔只有142米,但文物古迹众多,历来是苏北的名胜。宋苏东坡在徐为太守时,常登山览胜,醉卧山石。他写并书《放鹤亭记》碑文现存山中。

从北魏至民国期间,山上留有北魏时代的大石佛,唐宋摩崖石刻,宋代的放鹤亭、招鹤亭、饮鹤泉、张山人旧居;明代的兴化禅寺、清代的大士岩、山西会馆、船厅、御碑亭、碑廊等历史文物古迹。现在又修复和新建了幽邃轩、洞天小庐、跨云阁、云龙书院、杏花村、观景台、同心台等一大批历史景点。

放鹤亭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为文人隐士张天骥所建。亭南北长11.95米,东西深4.95米,歇山飞檐,古朴幽雅。 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与其结为好友。山人养了两只仙鹤,每天清晨在此亭放飞仙鹤,亭因此得名。元丰元年秋,苏轼写了《放鹤亭记》,除描绘了云龙山变幻莫测的迷人景色外,还称赞了张山人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超凡出群的隐士形象。因此文脍炙人口,被选入《古文观止》,云龙山和放鹤亭也因此闻名于世。毛泽东曾来此参观,并背诵《放鹤亭记》佳句:“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望西山之缺而放焉。”此亭为清末重建,匾额上“放鹤亭”三字乃苏轼手迹。

碑廊位于放鹤亭东侧,与兴化寺毗连。始建于清朝末年。南北长约30米,加上碑廊背面,总长度接近40米,廊内墙壁上镶嵌着历代碑碣54块,书体包括真、行、草、隶四体,大字如斗,小字如蝇头。另有石刻线描人物和山水画各两幅。

饮鹤泉在放鹤亭南侧,何时所凿已无法查考。但此放鹤亭早是可以肯定的,因为北宋以前云龙山叫石佛山,饮鹤泉当时叫石佛井,后人因近放鹤亭,改名为饮鹤泉。

招鹤亭是砖木结构,小巧玲珑,因《放鹤亭记》中有《招鹤》之歌,所以叫招鹤亭,此亭位于一节山最高处。

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户部分司丁裕建望湖亭,顺治十七年户部分司徐渭弟又筹资因亭建廊,与亭相通。原廊左右开窗,风雨时可以关闭,此廊可有而不可无,故名可廊。

观景台坐落在云龙山第三节山上。台高6米,占地1500平方米。整个建筑依山就势,造型古朴端庄,气势雄伟。登台临栏远眺,全城美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入夜,霓虹灯光芒四射。

卧牛泉修复工程于1999年7月1日完工,并向游人开放。始建于清末,是由雨水山泉自然汇集而成。因泉池东壁巨石形似卧牛而得名。池长约30米,宽6米,深5米。

徐州云龙山旅游景点之三义桥

三义桥位于卧牛泉泉池中部,呈拱型,桥栏由青石雕刻而成,上有二龙戏珠、麒麟等传统图案,县在桥东面立有三义碑。

徐州云龙山旅游景点之唐宋摩崖石刻造像

云龙山唐宋摩崖石刻造像位于兴化禅寺内,依山而凿。1993年兴建大雄宝殿时发掘。现存7组、71龛、38题记、游记、195尊造像。上下两部分有唐宋时期石阶相通。造像5厘米至11.52米不等,均为高浮雕。

徐州云龙山旅游景点之利济亭

利济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据《利济碑》记载:清光绪年间,彭城义士杨文一等五义士,为方便行人休憩而捐资兴建。

最新云龙山导游词(6篇)篇六

天龙山原名方山,海拔1370米,位于晋祠西11公里处,560年(北齐皇建元年)兴建天龙寺,山以寺得名。天龙山胜迹,首推石窟艺术,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西天龙山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太原市境内,批建于1992年,总面积26766.9公顷,园内植物生长茂密,共有各种植物66科169属213种,各种动物55科197种,森林覆盖率达70%。天龙圣寿寺建于北齐元年,分布着大小石窟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浮雕、画像1144幅,包含了南北朝、东魏、北齐以及隋唐五代近5个世纪的作品。

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从此,天龙山声名大振。

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武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占地约185公顷。山中多砂页岩,呈现出奇特的地质地貌;山上多山泉,有丰富的泉源;山内多林木,森林覆盖率达7o%;山间多鸟兽,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二十多种。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古有“天龙八景”,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今,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游天龙山习惯从公路上山巅,沿石级下山,先游途中景点及石窟,再到天龙寺游其他五点。如从柳子沟步行西进,沿途有喂马槽、三合村、下马村、寨峁哨所、跑马场、支锅石、溜马坪、安谷梁和插旗石等,且问峦秀美,五色壮观,有人说这是春秋时代奴隶起义领袖柳下拓的遗迹,实为附会,被传为笑谈。游人从南山到北山游览,则另是一番情趣。游程中应以天龙寺为结点,以石窟为重点。

天龙寺,清代改称圣寿寺,始建于北齐皇建五年(560),其中力上、佛像、胁侍诸像,雕技甚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阎军火毁,几成废墟。现在的天龙寺,是解放后复原重建或迁建的。除寺门两侧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怫外,其余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从晋祠北大寺村迁移来的明初重建的北齐崇福寺大殿。殿内供释迦牟尼的三身你,即中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称卢舍那佛;右为应身怫,是释迦牟尼佛。寺的东侧有钟楼,后部有禅堂院、九莲洞,是僧尼的修禅处与宅院。寺的西侧有北汉建的千佛楼,楼已毁,存珍贵的《千佛楼碑记》石刻。寺周散存十余通记事碑石,记载着寺的兴废。寺前有蟠龙松,势若游龙,形似华盖,老树新枝,层层穿结,若静似动,情趣盎然,树高仅三米,面积却有200多平方米。树下置石桌石凳,与寺周的商业摊点和新建的天龙山庄,构成一组休闲、食宿的生活场所。“虬柏蟠空”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寺周围密布景点:东面有关帝庙、七松坪、凤凰松、观音塔;西面有北汉刘氏陵园、双塔坟、普同塔、唐代善导大师墓塔;南面有柳子沟源头沟滩地水景、刻石、千佛洞;北面登石级经“龙池灵泽”的白龙庙到“高欢暑宫”的避暑亭,在亭内可远眺“崇山环翠”、“鼎峰独峙”和“柳跖旗石”三大景观。沿着“石洞栈道”可观赏著名的天龙山石窟群。

天龙山有东、西两峰,东峰叫“仙岩山”,西峰称“大佛山”,双峰对峙,风采独具。在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开凿25个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13个窟,除第11窟面东外,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据说排名为第六位,可惜后来被盗,至今仍有150余件作品流落海外。

石窟的最早开凿者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即东峰的第2、3号窟;其子高洋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北齐至隋之间开凿了东峰第11号窟;隋炀帝为晋王时开凿东峰第8号窟;余为唐代开凿18个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400多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如北齐的第1、10、16号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则施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唯一建筑实例,有重大的科研价值。隋代的第8窟是一个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开龛设像,结构复杂却处理得十分贴切,双钩衣纹简洁平稳,有独到之处。西峰的第9窟是晚唐罕见的精品。峰顶有高755厘米的弥勒坐像,姿态端庄的华丽形象中略具朴素、温暖的感觉,衣纹处理虚实结合、聚散合理,使在严的佛像增加了活泼的气氛。下部又以高500厘米的十一面观音为主尊,文殊、普贤菩萨为胁侍的三大士像,用男体女态的方式处理,极妙地表现出肉体、纱衣、饰物三者之间穿插迂回的雕塑功力。后壁又用倚坐弥勒、坐佛和许多化佛坐在莲座上的淡浮雕构成一组反映弥勒净土世界的背衬。崖壁间又附若干龛窟,宽猛相济,繁简结合,寓意十分深刻。为保护这组石窟,重建仿明楼阁三层,下承汉白玉台阶步步登高,间内置木梯直到弥勒佛顶部。沿用旧名,曰“漫山阁”。“高阁停云”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山石窟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三个唐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五个窟(其中三个窟无佛像),这样,天龙山石窟应该是33个窟,其中有佛像的是30个窟,而不仅仅是25个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

综观天龙山风景名胜区,它是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称誉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天龙山风景区,海拔1700米,山恋起伏层叠,古柏苍松泛翠,为省级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欢的避暑行宫。寺内有大雄屋殿、禅院、九莲洞、钟楼、药文殿等建筑。最有名的是天龙山佛教石窟造像和道教石窟—龙山石窟。

在龙山风景区气候条件和晋祠(在晋祠景区西北10公里处)相近,日温差较大,有时干燥多风,但环境优雅,天气凉爽。该景区是太原市近年开发的,具有极佳的观赏和游览价值。市区通往景区的道路,宽阔平坦,十分便利。其它多种服务(餐饮为主)方便、实惠, 能迎合游人的要求。

天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自东魏 至唐,历魏、齐、隋、唐四个朝代。以唐代最多,达十五窟。石雕体态生动,姿式优美,刀法洗炼衣纹流畅,具有丰富的质感。第九窟中的弥勒大佛比例和谐,容貌端庄凝重;下层观音璎珞富丽,纱罗透体。明人张冕《天龙寺》诗有“门对虬松欹偃石,殿围龙柏倒撑丘”句,即指此景。

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龙山山巅。满山林密叶茂,秋来红叶遍山,景色宜人。石窟开凿于元初,道人宋德芳于太宗六年(1234 年)主持营造龙山石窟及昊天观。现庙宇残坏,石窟尚存,共八龛,因供奉和雕像不同,分别为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大法师龛、七真龛及两座辩道龛。各龛雕像数额不等,共四十余尊,大都保存完好,雕 工朴实,衣着庄重,与佛教石窟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石窟顶板上还雕有龙 凤及花图案,两侧入前壁上留有元代题记,为研究道教石窟艺术和道教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天龙山既是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1620xx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

天龙山东、西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共有25个佛教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 13个窟,其中除第11窟面东外,其余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位。

天龙山石窟中时代最早的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开凿的东峰第2、3号窟;到北齐又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隋炀帝在584年(开皇四年)开凿了东峰第8号窟;其余为唐代开凿的19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近520xx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脉相连的传统关系。

宋元以降,石窟造像日益衰落,窟前楼阁日渐破损,虽然各朝略有修葺,但已不再有往日的辉煌。20世纪初,外国学者涉足天龙山石窟,并相继发表天龙山石窟图片和文章,遂使它名播海外。20世纪20xx年代始,灾难降临石窟,外国文物窃贼与当地劣僧勾结,大量精美雕刻品被盗凿劫往国外,散布在日本和欧美各国。据国外有人统计,被盗石像达150件,它是国内石窟破坏最严重的一处。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关部门对部分石窟开始修复。

天龙山石窟依山开凿,此处岩石易雕凿,也易风化,属灰白色砂岩。造像的雕刻技艺可分为圆雕和浮雕两大类,圆雕以贴壁圆雕为主,塑造大型佛像和菩萨像;浮雕多用于建筑构件、羽人、龛楣花纹等。造像大至数米,小仅盈寸。从佛像到花凭?约记?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它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中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明珠。

天龙山石窟除东峰、西峰25窟外,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3个唐代石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5窟(其中3窟无佛像),总计33窟,其中有佛像的30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