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兴趣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汇总5篇)

时间:2023-09-28 04:59:36 作者:雅蕊 2023年兴趣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汇总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兴趣教学反思篇一

兴趣是良师益友,牵引着我们走进趣味盎然的生活,指引我们一步步去探索神奇美妙的世界,引领我们去采摘甜蜜的果实。有了兴趣的相伴,生活就会变得更加愉悦、幸福。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小的时候就对昆虫特别感兴趣,可以茶不思、饭不想地观察昆虫一整天;可以翻开泥土用手去逗引昆虫;可以爬上高树,安静地坐在枝头,用笔和本将所见所感认真地记录下来。最终在兴趣的指引下,他写成了《昆虫记》一书,成为举世闻名的昆虫学家。

就在最近,在刚刚结束的韩国仁川亚运会上,让我印象最深的运动员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她们是出色的跳水运动员,在这次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听了导播的介绍,我了解到,她们是在九岁的时候第一次在电视里看到郭晶晶跳水,就对跳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之后,她们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开始了职业跳水的艰苦训练。十年后的今天,她们终于成功地站在了亚运会的领奖台上,而这成功的背后,支撑她们的就是对跳水这项运动的浓厚兴趣。

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的成功,无不向我们阐述了一个观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妈妈的好朋友尚海燕阿姨在济宁市杂技团任教练,她对学生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爱你们的运动,爱杂技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动是尚海燕阿姨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她总是不安分地倒挂在树上荡来荡去,像一只调皮的小猴子一样活力四射。一次,济宁杂技团来村子里选演员时,她幸运地被选中。到了济宁市杂技团,凭着对杂技的热爱和兴趣,经过艰苦的训练,海燕阿姨多次在国际比赛中斩获大奖,成为国家一级杂技演员。每次参加比赛获奖,她的获奖感言总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学习古筝的过程也是这样。从第一眼看到古筝时,我就被它端庄典雅的样子、绵长悠远的音色所吸引,萌发了要好好学习古筝的兴趣。我深深地迷恋着它,迷恋它的音色,迷恋它的外形。因为兴趣,我苦练了十年古筝;因为兴趣,我练坏了几副弹琴的假指甲。目前我已经取得了十级的证书,在演奏时,我力求达到人琴合一的空灵境界。通过十年坚持苦练古筝,我再次印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良师,兴趣是益友。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让我们进一步去发现世界的新奇,让我们品尝到美味的劳动果实。有了兴趣的指引,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欢愉美妙。

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兴趣教学反思篇二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师范,教过我的老师不少,最让我难忘的是以下这些老师。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善于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

启蒙老师爱讲故事

我的启蒙老师是刘显国,当年二十多岁,说起话来铿锵有力,上起课来精神抖擞。

下午的第一节课我们爱打瞌睡,刘老师想了好多办法,但效果不佳。

有一次,忽听得啪的一响,声音洪亮:“同学们,打起精神,给你们来一则《阿凡提的故事》”大家被阿凡提的机智折服得五体投地,他又是一啪:“好,闲话少说,课归正传”再听他讲课,就精神倍增了。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认识了真善美,辨别了假丑恶,感受了语言的丰富多彩,领悟了如何表达如何作文,从而培养了我们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初中老师特关心我

我到乡初中后,由于学习勤奋刻苦,不懂爱问,老师都喜欢我。那时家境贫寒,没有钱买课外书,是班主任张孝平老师(教我们的数学、英语)每学期给我买一套课外习题集。他看到我在大厨房里煮饭被熏得泪流满面(那时全校几十个寄读生拥挤在一间土瓦房里烧柴火自己做饭),回家时在城里特为我买了一个铁皮火炉,叫我在厨房外的屋檐下煮饭。

教语文的杨传军老师将我的作文在课堂上念给大家听,特别是那篇《我的陋室》,杨老师念后大加赞赏,使我信心倍增。

老师们越是关心帮助我,我对学习越是刻苦勤奋,越是兴趣浓厚。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我那时脑瓜也不是有好聪明,成绩也不是有多好,如果不是老师们的关怀帮助,我对学习也许不会有那么的认真和热爱。

师范老师爱搞活动

读师范时,老师们着重培养我们各方面的能力,经常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

晚自习要依次上台讲几分钟故事,我开始上去满脸通红,结结巴巴,不到一分钟就下台了。班主任邓占扬老师不但没有责备,反而大声鼓励:“说得好,说得好”后来我每次都精心准备,没过多久就年能滔滔不绝了。

每逢节日、纪念日要我们表演节目。我说过相声,跳过舞蹈,那时是兴趣盎然,不亦乐乎。

春天要春游,秋天有秋游,游回来要写作文、办板报。

学校、班里经常举办作文比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书法展览、美术展览……

我从这些老师们身上不仅学到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他们教学的精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教学的第一要务。

去品味人生的感动。

兴趣教学反思篇三

二十多年的作文教学整合实践,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遇到许多的困惑。一直在困惑中不断地探索。这种困惑,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依然存在着。为此,有必要对作文教学整合实践进行反思,以便更深入地探索和研究作文教学整合,实现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回归自然,返朴归真。

1.作文教学,教师的作文素养有待提高。众所周知,作文的评价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受教师的写作水平、个人素养、思想观念等的影响。为什么同一篇作文,不同的教师会给不同的评价,而且评价的差距很大?这很大程度受语文教师的语文素质的制约。而这种制约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作文兴趣,容易造成错误的或者是朦胧的作文行为导向。今年,辅导学生参加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联合举办的“新童谣、儿童诗歌”征集活动。学生写了大量的作品。在学校里,教师们对这些作品的评价都不一、而得到老师们好的评价的作品竟然没有在这次比赛中获奖,被遗忘的作品《青蛙歌》竟在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等到比赛获奖消息传来,教师们才如梦方醒,对《青蛙歌》仔细的分析,才感觉到这首歌确有许多优秀的地方。这说明,老师在评价学生作文的过程中是有一定的偏差的。这种评价的偏差不仅存在于重大的作文赛事中,特别普遍存在于平时的成绩测试中。常在期中和期终考试阅卷中出现好的作文得低分,而抄袭、生硬模仿的作文得高分的现象。这一定程度了损害学生的利益,也为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一定和障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与老师的作文素养有直接的关系,与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教风和文风也不无关系,与应试教育“分分分是命根的”管理影响分不开。基于此,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写作水平,端正中小学教师文风、作文教学的教风便是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如若在这一方面进行实践操作性的研究,并在政策等方面支撑,作文教学整合的路将会更加的宽广。

2.亟待改变学生作文的文风。二十年前我在一所乡中心小学任语文教师。当时学生想抄作文根本没途径,因为没有可抄写的作文选供他们抄。他们所写的作文大都是自我发现,自我心灵的抒发……时至今日,学生的作文抄袭之风盛行,大有无法遏制之势。每次接任新的班级(一般从三年级接任语文教学),总是发现学生作文抄袭现象,而总是下大精力对这种抄袭行为进行纠正,总是收效甚微。细细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小学是作文起步阶段,学生的生活经历缺乏,作文基本常识也几乎是零。对于仍处于应试教育管理环境中的他们来说,抄袭无遗将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其次,大量的作文选为学生抄袭提供了一定的方便。这些作文选有的不泛为学生作文中的精品,但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学生作文基础上教师的再加工。加工过的学生作文几乎失去了童真,语言也趋于成人化了。这些作文一旦被处于作文最低级阶段,渴盼考高分的小学生们阅读,加上作文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和家长们的趋分不良心态以及没有制止和控制这抄袭行为的有效措施,作文选必将成为他们抄袭或模仿的范本,且有蔓延的趋势,至今仍表现出很强的势头。因此,切实转变小学生作文观念和扭转不良文风迫在眉睫。

3.教材编排和教学时间的安排应该为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提供更宽松的环境。教材编排应该充分地考虑儿童的语言接受能力,以儿童生活为主要素材,即便是历史性的或是儿童陌生的,也应该以儿童的特点为圈改编,使其适合少年儿童接受。教材编排还应该预留足够的时间,让教师教学有时间的保障。作文教学不是一堂课、两堂课就能完成的,往往要开展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参观、游览、动手制作等相配合。如果教材编排内容多,时间短,一不利于教师教学,使作文教学就像夹生饭一样,半生不熟;二不利于学生的作文,对于处于作文低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其作文经历必将是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而且又需要一个引导的过程,初次作文的夹生将让他们失去兴趣,久而久之,厌作文的情绪自然而生,将是一个无法改变的顽症。反之有时间的保证,学生作文将更加的宽松,兴趣将会更浓。本人在95年开展的直钩钓鱼作文全程教学(见案例),就用了四课时的时间指导。学生在活动中的那种激情,作文中的精彩片段至今天令我难忘。可是把此教学的.方案送去评选时却遭遇了冷落。原因是课时不符合大纲两课时的要求。而要是按照两课时来教学,是无法达到如此效果的。

5.政策不能制约教师教育教学的个性发展。教育政策是为了为了保障教育有序和更好的发展,对维护师生利益,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国家未来的富强都是有必要的。但是政策的制定不能限制教师教育教学的个性发展,对教育政策的理解也不能过于片面化。这将直接导致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僵化甚至被禁锢,走上应试教育老路。举几个现实例子来说一说。

教师没有权力组织学生订阅报刊,只有上级主管部门才能向学校向学生推荐。往往推荐的是主管部门主办的报刊,又是班级人手一册,组织订阅了也不组织使用为教育教学服务。这就不是一种合理的教育教学行为。因为:(1)少儿报刊不是教材,没必要人手一册,那是一种资源的浪费。(2)少儿、课外阅读应该广泛,单一的阅读势必造成课外知识的单一;(3)少年儿童思想活跃,爱好不一,他们有自己选择课外阅读书目的自由;(4)教师教学的风格也不一,教师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有利于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行为的默契,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5)教育教学是需要大量素材来支撑的。信息时代的来临,教师教学不能再坐井观天式,必须搜集和使用大量的材料来辅助教学,而这些材料的来源一大部分要来自适全少年儿童阅读的报刊中。当然,有的教师向学生推荐报刊书目是为了挣点外块,这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教师还是从教育教学需要出发而为之的。关键是我们的政策和管理。做为一名教师,连最起码的教育教学份内的事儿都不能为之,还需要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约定束成,可想而之,教育教学的自由空间会有多大。为此呼吁:给教师教育教学的自主空间。

编辑短评:作者有着清醒的认识,本文从实际出发,针对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教材编制、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反思,所言中肯,具有普遍意义,建议广大教师一读。

兴趣教学反思篇四

学习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而探究性学习的第一要义是学生首先要有探究的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活动的心理特点,是学习动机中表现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是对科学探究学习具有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学生一旦对科学探究发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中去,以致大胆探索、废寝忘食、克服困难、力求成功,并从科学探究中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自然的、美好的,其中蕴涵着许多科学课程资源,是学生感兴趣、想探寻的对象。从生活中寻找切入点,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给学生们心理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使其懂得科学研究并不神秘,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把探究当作内心需要。生活中寻找切入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从观察自然现象切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各种千姿百态、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了,这些自然现象无时不刻不在吸引他们好奇的目光。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说,这种现象本身所产生的兴趣叫“直接兴趣”,它可以使人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而不需要很大的意志力去关注,不论是学习能力强还是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他们都能从中体会到科学探究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因此,教师们如果能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就能刺激学生提出许许多多高质量的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并激发学生持续探究的欲望。

但不见得所有自然现象都能让学生们观察到,对于那些难以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或者实验模拟的办法再现过程,让学生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也可以刺激他们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从教师提供的实物切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对学生的'学习内因最好的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中学科学课程中,大量内容是从学生周围的事物中选取的,这些事物奇特的形状、鲜艳的颜色、有趣的构造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寻找新颖的角度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比较、去发现。而对于那些比较稀少陌生的事物,教师就要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因此对于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探究课,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实物,便于学生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

三、从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切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就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就学习过程来说,产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对于达成学习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学生日常生活中,他们有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可在平常多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声音,注意搜集和发现学生们发现和关注的问题,从中提炼出与即将学习的主题相关的有价值的“问题”资源。课堂上,如果问题来自于教师自行设计的问题,那么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服从的状态,难以激发他们内心的需要。如果教师把导入的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某个问题的过程,那情形就可能大不相同。也许别的同学也有过类似的发现,那么这个同学的描述就极易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也许有的同学有过相同的经历,却视而不见,没有发现其中的问题,那么他们就会进行自我反思:“为什么我没有发现呢?”在后面的探究中他们就会表现出一种急于超越他人的心理,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典型”的推出,给全班树立了一个“榜样”,那就是从此以后大家会更留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这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问题意识将起着促进作用。

四、用常见物品做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好的新课引入应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实验引入式”,即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做简易实验,让学生自己从实验中探索和发现。

新课伊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物品,演示实验,由教师来操作,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而且,教师借助于实验,能把用语言难以诠释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展示了有趣的科学现象,为后续学习做好了情绪和认知上的铺垫。

生活处处是科学,生活是科学探究的源头活水。一则有意义的新闻,一种有争议的技术发明,一个户外运动的亲身经验,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等,都可以引出学生将要进行探究的问题,使学生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迫不及待的探索热情,激活学生的探究潜能。

兴趣教学反思篇五

近30年的中国作文教学改革史,是一部成绩辉煌的历史,其显著标志是涌现出了许多有影响的作文教学流派。

重视“模仿”的作文教学流派

这一作文教学流派以“文体中心”为理论依据。上世纪初,以美国现代修辞学家希尔为代表的英美学者的“文体学”传入中国,自此以后,我国的作文教学基本上以“文体为序”、以“文体为中心”。这种以“文体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模式,其结构基本上是先记叙文后说明文,再议论文,并相对应于初中、高中作文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初一以记叙文为主,初二以说明文为主,初三以议论文为主;高一以复杂的记叙文为主,高二以复杂的说明文为主,高三以复杂的议论文为主。“文体中心”的作文训练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对每种文体的特征及模式的把握能力,通过训练掌握每种文体的写作知识、写作方法,从而形成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写作规范。

至上世纪80年代,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等以“文体中心论”为指导,创造了“模仿---创造”的作文训练体系。这一体系着重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作能力培养进行探索,其基本程序是“模仿——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

这样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系列。这一训练模式在我国当代作文教学界有普遍影响,其优点是学生写作文体意识强,作文也容易入门,效果明显。但“文体中心”训练模式对我国作文教学的消极影响也较大,整个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围绕这些文体知识转,淡化了学生写作整体素养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湖南特级教师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学法”也是“文体中心,模仿为主”这一流派中有影响的教法。不过,与“模仿---创造”不同的是,“快速作文教学法”最为关注的是学生作文的速度问题。杨初春把自己的体系概括为“五步四法两课型”。“五步”即基础训练、思维训练、技巧训练、速度训练、综合训练。“四法”即写作限期限时法、指导先“实”后“虚”法、评阅浏览自改法、训练分步达标法。

“两课型”即写作实践型课和理论指导型课。尽管这个体系很强调基础训练和思维训练,但是这个体系真正落实的是技法模式训练,概括出的写作技法有数十种。例如,在写作的“一般技巧模式”方面,他提出了“快速审题15法”、“快速构思10法”、“快速行文4法”、“快速修改4法”。在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文体的写作技巧模式方面,他提出“快速写景状物3法”、“快速抒情达意4法”、“快速记人记事3法”、“说理议论4法”、“快速给材料作文3法”等。这一训练模式广受学生欢迎,但受到理论界一些人士的质疑,认为是“为考而教,为考而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并且“缺乏理论依据”。

笔者认为,随着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快速作文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国作文教学界需要重新认识“快速作文教学法”的价值。

重视“思维”的作文教学流派

“文体中心,模仿为主”的作文教学方法,并没有真正解决提高学生实际作文素质、水平和能力的问题,因为决定文章成败的并不是文体和文章模式的模仿,而是学生的写作智能,也就是作文所需要的观察、思维等心理习惯和能力。于是,作文教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其中常青、刘胐胐、高原、章熊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常青很早就提出了“作文分格训练教学法”。分格训练所谓的“格”,是单一的基本训练单位,具体地说是把说话、写话、片断训练到篇章训练,从写人记事到写景状物,从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到开头结尾,从培养观察能力到发展语言、思维能力,把众多的作文难点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训练的基本单位---“格”。例如,把一年级的说话训练分成两大格、若干小格。两大格:第一大格,说一句完整的话;第二大格,说几句连贯的话。把“说一句完整的话”又分成五个小格:第一格,敢说;第二格,说顺;第三格,说实;第四格,说活;第五格,说准。也就是把某一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具体小要求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为命题作文综合训练准备好“预制件”。

对每一格训练都提出了要求,说明了道理。他把每种文体按观察、思维、想象、表达等五条线索系统组织成256格,每一格就是一种“语段写作公式”。例如,分格训练中的“加格”语段,有这样三种格式:

人+动作+话,人+动作+表情+话,人+动作+心理活动+话。这样的“语段写作公式”实际上是用概括出的文章内容的思维语法或一般思维模式来训练提高学生观察、思维、想像、表达的能力。从主观上看,分格训练法已经注意到写作智能的培养,也有利于推动作文教学的科学化,但是,它关注到的写作智能只是一种表层的语言思维模式,而不是写作思维过程的深层思维操作模型,因此从客观效果来看,也一定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

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刘胐胐和首都师大教授高原提出的“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侧重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三级训练体系的总体结构是: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结果,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初中一年级着重进行观察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方式是写观察日记、观察笔记,这一阶段侧重练习记叙和描写。观察又分为一般观察和深入观察,前者指定向观察、机遇观察、科学现象观察、日常生活观察、人物观察、内心世界观察;后者指比较观察,反复观察,观察与体验、联想、想象、调查的关系。初中二年级进行分析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训练方式是写分析笔记,这一阶段侧重进行议论和说明的练习。

分析训练又分为“分析起步”和“分析入门”两个阶段。前者是指提出问题、给予解答、了解情况、实事求是、分析角度(条件分析、因果分析、演变分析);后者指多角度分析、特点分析、本质分析、意义分析、分析和知识、分析与联想、分析与情感。初中三年级进行表达训练,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方式是文章结构的训练,后来增加了语感训练,采取的训练方式是进行语感随笔和章法训练,侧重于语言运用和文章结构训练。表达训练也分为“语感训练”

和“章法训练”两个阶段,前者主要包括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形象感训练,后者主要包括角度、裁剪、层次、衔接的训练。这一训练体系符合写作“物——意——文”转化规律,是写作规律“双重转化”与“三级飞跃”的具体运用,比较符合学生的写作学习规律。

“语言与思维结合”训练模式是由北大附中章熊提出并成功实验的作文教学模式。章熊认为,各种不同的文体在语言上要求有所不同,而思维的条理性则是相同的,作文教学应该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结合。他认为写作训练应该包括语言练习、形式逻辑训练、想象与联想、综合与概括的训练、写作技巧的局部练习、阅读与分析练习等五个方面。这种训练体系的特点是:它不是以语言知识和思维知识为体系的核心,而是以思维训练为手段,并通过思维训练来设计训练系列,通过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思维能力。这一模式符合心理学、语言学的基本原理,语言与思维对应,以语言表达思维,以思维寻求语言,语言思维同步共进,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

上世纪80年代,许多有远见的语文教师意识到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是不重视“写作过程”的结果,如果重视“过程训练”,必能快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于是出现了许多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方法,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模式。

“文体为纬---过程为经”训练模式。这个模式以北京景山学校周蕴玉和上海于漪为代表。他们的做法是:以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为纬线,以写作的一般能力——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为经线,精选典范作品为例文,按照单元要求设计训练方案,组成一个读写结合、分阶段、有层次的训练序列。这种作文教学体系既摆脱了“熏陶式”的中国古代作文教学方法的影响,又摆脱了“模仿式”作文教学方法的束缚,是我国作文教学开始由经验主义走向科学主义的有益尝试。但是在这种训练体系中,写作基本能力及写作过程能力的训练还处在手段地位,它仍以训练文体写作能力为基本目标。

“文体、过程双轨训练”模式。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教科所实验教材《作文》(1-6册)所设计的写作训练体系。这套作文教材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来安排初中第一、第二、第三学年的作文基本训练,同时又按“作文过程”---列提纲、写初稿、修改、打开思路、收集积累作文材料、语言和文风、审题和构思等的训练项目来组成初中作文的另一训练线索,故可称“文体、过程平行双轨”训练模式。这是一个螺旋上升式的作文过程训练体系。

“三线并行”写作训练模式。这是扬州师范学院上世纪80年代编写的《中学作文教学设计》所创设的一种写作训练体系。所谓“三线并行”是指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写作过程三线索的并列安排。第一条线索是“写什么”的由简到繁的序列---单纯的一事、一人、一景、一物、一番情、一种理,复杂的一事多人、一人多事、多人多事、由物及人等。另外两条线索是关于“怎么写”的:一条是写作手法---结构手法、表达手法等;一条是写作过程---立意、选材、结构、布局、表达、修改和思维能力。这个体系完全消解了文体中心论的作文教学观念,在把训练方向转向写作过程的同时,还将思维能力的训练纳入了作文训练的视野。

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是对“熏陶模式”、“模仿模式”的超越,它形成了以“过程为中心”的训练模式,是对“文体中心”作文教学思想的反思,为新课程改革提出“淡化文体,重视过程”开了先声。

重视“兴趣”的作文教学流派

针对学生大都怕作文、恨作文的心理,许多优秀教师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作文教学改革进行思考,于是诞生了一批以增强作文兴趣、作文乐趣为宗旨的作文教学模式。下面简要介绍几种产生较大影响的体系。

“兴趣作文”教学法。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中央教科所中学语文教研室申报的一个题目为“农村兴趣作文教学训练体系研究与实验”的课题。这个训练体系的目的就是运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改变目前农村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这一课题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

“广义发表”作文教学法。这是将学生的作文用多种形式发表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发表方式多种多样,有全班宣读、学校广播站广播、利用手抄报或校园报刊发表乃至公开出版,等等。

“活动作文”教学法。“活动作文”训练模式又称“现场演示”

作文教学法或“题型作文”教学法。它是由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提出的一种作文训练模式。李白坚在2000年第1期《写作》杂志上介绍说:

“演示作文教学法是一种以小学五、六年级及初中一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以在作文课上设计可记叙的生动、活泼、有趣的游戏演示活动为作文内容,通过游戏演示活动,激发学生情绪,诱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并大规模提高思维创造力及写作水平的作文教学法。”李白坚的作文教学体系是一个“大作文”训练体系,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其中小学部分称“快乐大作文”,初中部分称“趣味大作文”,高中部分称“创新大作文”。

在教学方法上,小学的“快乐大作文”运用的是“现场演示”的作文教学法,而在初中和高中的训练则运用“题型作文”教学法。所谓“题型”,就是“题目类型”,相当于问题、话题,是复合性、开放性、活动性的概念。题型作文向生活汲取素材,更依靠课堂现实活动创设情境。题型作文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活动写作、写作活动”式的作文,或者“游戏性”作文。“活动作文”模式主张“训练大于理论”、“训练先于理论”、“活动大于技法”、“活动先于技法”、“实践大于理论”、“实践先于理论”。这一模式的最大价值在于真正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产生了写作的动力,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写作的心理思维活动,从而完成了写作任务,符合“趣味性”教学原则,符合“活动课程原理”。

除了以上四大流派之外,颇值得一提的是“新概念”作文。1998年由上海《萌芽》杂志社等发起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催生了新世纪新的写作训练模式。“新概念作文大赛”组委会《征文启事》中说,“新概念”提倡“二新一真”:“新思维”---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真体验”——真爱、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这一模式是“新时期”作文教学改革的“先声”,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扬弃”。它为中小学生写作学习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表达真情性、真感受,自由写作,放飞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