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通用

时间:2023-07-12 16:30:30 作者:WJ王杰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3年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通用篇一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海外中国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对象,而中国近代史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的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汉学家,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和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近代史,成绩斐然,并取得了大量学术成果。

然而,国外汉学界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建立了一些新的理论体系,但是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以西方为中心,“西方中心论”的思想在国外汉学界占据了很大的影响。不管是早期的汉学家如费正清提出的“冲击—回应”模式,还是当今的汉学家例如何伟亚的“后殖民主义历史观”,无一不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真正能够做到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站在中国本身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研究问题的则寥寥无几,这样就不免造成研究中的偏颇,无法真正地揭示出问题的所在。

而这部《中国近代史:1600—2019,中国的奋斗》一书则是西方汉学界少有的能够以中国为中心,从而研究整个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一部通史,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书作者徐中约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曾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主任、荣誉教授。本书英文版是欧美学界公认的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经典之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指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国家”的历史。“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这种见解,避免了用‘外因’来解释中国历史及其所暗含的中国仅仅是‘作回应’的思想陷阱。”(见本书第4—9页相关内容)

本书另外一个与传统史学观不同的是:作者把中国近代的开始定在了162019年,即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后,而不是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开端。作者综合了两种学派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理由,将中西历史的开始回合与中西文明的直接碰撞之间作为中国近代的开端。作者指出,“在19世纪之前的两千多年里,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主流是朝着相互分离的方向发展的。只有当其中的一个文明获得了足够的力量和技术,并为着自身的利益扩张到另一个文明地区时,这两个文明才得以回合。”(见本书第3页)“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交会不可能发生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前,而这两个文明的直接碰撞也不可能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前。”(见本书第4页)正是由于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中国才逐渐开始了与外界的交往,最终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2023年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通用篇二

我们中国不承认别国的和平,西洋人到中国来,我们总把他们当作琉球人,高丽人看待。中国那时不感觉有联络外邦的必须,那时通商制度的特别,因为事实的不方便,清廷法令的禁止,随随便便就成立了所谓一口通商制度,中国对于法权并不看重,也就是说自动放弃,欧洲人那时把乾隆皇帝作为一个模范开明君主看,在他八十岁大寿那天,英国趁机派使来祝寿,那就能得到一个交涉和促进中,英友谊的机会,并且利用乾隆的虚荣心,竭力怂恿英国派使。

鸦片全国上下都认为是国计民生的大患,黄爵滋这就想办法上了一封奏折,他的办法是:严禁吸食,没有人吸,就没有人卖,所以吸者致以死罪,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我国军民的执迷不悟与英国人因为鸦片而开火了,一军败了,再调一军,我们不能再抵抗!只能被迫接受签订《南京条约》。

我们之前的狂妄自大,麻木不仁,使我们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我们只会让国家日渐衰弱,而不牺牲自己的名誉与时人奋斗,但事实确实名誉比国事重要,不图振作,不图改革,我们不责备他们,因为他们不足责的,一寸光阴一寸金,个人如此,名族更如此!

鸦片战役虽然失败了,他们不承认是失败了,但是受了第二次战败的教训,然后有人认识时代的不同而思考改革。内政究竟是决定国家强弱的根本要素,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大乱之后的大治,于是人口增加,那时的人不知道利用科学节制生育;另一方面又不知道利用科学增加生产,真是可悲。后来慢慢地统治阶级欲望提高,奢侈标准随之提高,因此官吏的贪污大大地长进,中华民族在近代所遇的难关是双层的。

洪秀全信仰上帝,创立上神会,他的上神会吸收了许多三合会的分子,他们的运动以推到清政府为第一目的,在定都南京以前,定都南京以后,他才开始他的建国工作。同治三年,湘军在曾国领导之下打进南京,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就此亡了,他想打到清政府,恢复汉族自由,这当然是我们应该佩服的。

曾国藩的教育是从艰苦中奋斗出来的,在他的事业起初的时候,他的声望并不高,他也没有政治优势力做他的后盾。曾国藩不但利用中国的旧礼教作为军队的精神基础,而且利用宗教观念和乡土观念来加强军队的团结力,所以在中国,头等领袖必须兼双层资格,曾国藩虽注重为人,并不疏忽做事,以后他成了大事。

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读过《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明白了:近代史虽然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却给我们带来了经验和教训,唯有增强国家实力,保证人民安居乐业,才能保证本国的稳定,维护好与外国的关系,在国际中占有一席之地。

2023年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通用篇三

说到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学者,我们的脑海里能一下闪现出许多大家的名字,如胡绳、范文澜、陈麓等等。而蒋廷黻却不怎么为人所熟知,特别是大陆。我在学生时代对此人及其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成就知之甚少,老师偶尔提及,也并未引起注意。参加工作后,有一次研究高考试题,发现09年江苏高考卷第7题引用了一段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大纲》中的原文: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感觉其文字凝练简洁,对近代史的分析研究透彻,能在千头万绪中把握根本。这引起了我阅读蒋廷黻所作《中国近代史大纲》的兴趣。

蒋廷黻,1895年生于湖南省邵阳县,从小接受私塾和新学教育,1911年赴美求学,先后攻读新闻、政治、历史等专业,1923年回国,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35年从政,先后担任行政院政务处长、驻苏联大使、中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兼联合国安理会中国首席代表、驻美大使等职。1965年10月9日在纽约去世,享年70岁。《中国近代史大纲》是蒋廷黻1938年辞去驻苏联大使回国,在汉口花了2个月时间写成的,他本人一直强调希望读者只把它当作一个初步的报告,而非学术著作。然而就是这本仅5万余字的小册子却贯穿了从鸦x战争到抗日战争期间的近百年历史,条理清晰、分析透彻而且通俗易懂,充分展示了作者厚重的史学功底。难怪1948年中央研究院评选院士的时候,傅斯年就说:“中国近代史研究,除蒋廷黻以外,无第二人。”(非原话)

1、语言的简洁凝练

以五万余字的篇幅来论述近百年风云际会的近代历史,史实详尽,史论明晰,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需要作者在文字方面下足功夫。纵观《中国近代史纲要》全文,可谓“字字珠玑,让人叹绝”,有学者甚至评价其为“诺大著作堆垒成的金字塔的塔尖。”如“剿夷与抚夷”一章中第一节“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讲述鸦x战争前后中英关系的发展变化,在19世纪以前中西无邦交的原因,作者言简意赅地用了几句话加以阐释:第一,中西相隔很远,交通也不方便。还有一个缘故,那就是中国不承认别国的平等。那时的通商制度也很特别,西洋的商人都限于广州一口。几句话就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由于清政府的原因,导致中西方的隔绝。在本节的最后,作者更是用了一句话来概括局势的变化:在鸦x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由此可见文字简练的程度。由此我想到我们现在的论文写作中,会经常为了显示文章内容的深奥和作者水平的高深,刻意将文章写得晦涩难懂。苏大的朱小田教授也曾经在讲座中谈及此类问题,说现在写一篇论文没有几十个注释,注释的字数没有多过文章本身的字数,作者就会感觉不那么自信,同行也会认为这篇文章档次不高。为注释而注释,为高深而高深,学术论文永远都是“高山流水”,不接地气,没有生命。

2、以史学家的情怀、外交家的眼光来审视近代历史

(1)以现代化史观等先进的史学理念引领纵观全书的取舍编排,作者选择林则徐、李鸿章、孙中山等人为主要对象,正是基于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对国家近代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由此可见蒋廷黻对国家近代化的强烈渴望,这种渴望我们在全书的许多地方都能感觉到,比如在讨论鸦x战争后中国社会转型时写道:“鸦x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由此可见作者在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的史学理念是十分先进的。

(2)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独到的见解正是由于作者运用先进的史学理念来研究和评价历史,加之其外交家的身份和眼光,在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许多独到评价。比如在评价林则徐时,作者做了如下表述: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张剿灭的。他是百战百胜的。……真正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广东后,他就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极力购买外国炮船,派人翻译外国刊物。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摘,不敢公开的提倡。在给友人的信件中林则徐清楚地讲述了改革的必要性,但是他请朋友不要给别人看,更不敢公开提倡改革。由此可见作者对林则徐更多的不是褒奖,而是惋惜,或者说是不满。他承认林文忠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产品,是士大夫阶层的楷模和典范,但是他们珍惜自己的名誉更甚于国事,没有为中国的近代化作更大的努力,所以作者对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中国士大夫阶层的评价不高。

以上是我阅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纲要》后的一点想法,学识和能力有限,不免流于粗浅,请大家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2023年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通用篇四

读完这本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x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x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x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x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x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x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x、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x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2023年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通用篇五

历史,作为我们的过去,提醒着我们来自何方,身处何地,走向何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历史却往往受到政治很大的影响,甚至有意无意地成为政治的帮凶。历史的清白永远只能成为追求,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被迷惑,不被欺骗。

对待历史,最好的态度是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尽可能的保持“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眼光去在书中寻找过去,并且时刻警惕自己的大脑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

出于上述目的,在经历十几年的为了意识形态的灌输的历史学习后,现在来阅读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未尝不是上佳之选,作者尽可能的试图跳出自己的思想局限来审视中国的近代史,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他的确做到了,很多历史的片段确实给我提供新的角度去思考,这些益处也无需多言,书的阅读价值也不需要我再来抬高,但我还想从自己阅读的角度上探讨该书的一些不足之处。

在描述历史中的一些人物故事时,有些小说的味道,比如蒋、毛之间党派头头的斗争,毛、邓在党内个人的纷争色彩有浓厚的渲染,对政治人物的私心不免有颠倒形象、夸张描写的嫌疑。作为历史书,我觉得尽可能的记录历史事实、真相内幕才是王道,郑重其事的分析人物心理大可不必。

此外,由于国内历史资料很大程度上未能得到公开,作者很大程度上大量的引用的西方学者的文献资料存在迫不得已的可能,但这样一来难免在对事情的判断上也有失偏颇,虽说现有的国内资料亦真亦假,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所以当我看到参考文献后面大量的英文文献和极少数的中文资料时不免感觉颇为遗憾,作者的观点不可能做到理想中的完全客观中立。

这也可能导致某些细节处就值得商榷,比如在陈述邓小平在五十年代反右倾时表明其担任中共总书记在毛的指导下负责迫害党内异见人士,这很容易让人理解成邓在那一时期的刽子手形象。而我查wiki百科发现邓当时并非是中共中央委员会的总书记,只是中央书记处的总书记,负责迫害一说未免太过简单粗暴。

阅读的过程中我感觉作者作为美籍华人,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在陈述美国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影响时,或多或少的偏向于传播民主与自由的美国“救世主”形象,而忽略了国与国间的战略、利益斗争,尤其是在国共内战以及89年之后中美间的交流方面,美国试图拯救中国人民的高大形象无意中烘托尤为突出。

2023年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通用篇六

历史课上老师安排了本学期的一个课外任务,就是读一本有关中国近代史的书籍,原本抱着打算应付作业的态度草草了事,谁知却使我意外发现了一本好书,读过之后,掩卷沉思,获益良多。

一、从统治阶级说起

统治阶级的决策与措施牵涉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与一个国家的命运。

皇帝们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少。就如清皇帝,当英国入侵时,不去内房读旧日利玛窦等所绘世界地图,竟发问“英国地方在哪里”在回答中西问题时,又问“其国和新疆有无陆路交通”再向邻国日本看去,原有土地但是是中国的一省,却能在国际上作一个头等的国家,这恐怕不是碰巧也不是其它的什么,我想最重要的是一国之君的治国之道,日本君主能够为了自己国家的富强而出谋划策,寻求富强之路,仿英国走上君主立宪制,到此刻也还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而此时的慈禧太后正在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以迎接自己的六十大寿,沉迷于骄奢淫逸的享乐生活。或许皇帝们心在想,这种制度下我清王朝已经很富强了,何谈变革制度呢对于外国的变革是不知或不以为然的,满清皇帝是以天朝自居,对于外来侵略者称呼用了一个很不雅的字“夷”,用现代化来讲就是看不起、蔑视外国人。可就是这样的满清皇帝,没有让清朝走向繁荣昌盛,更是让这帮“夷”一次一次的侵入,他们腐朽落后的思想,自大狂妄的思想,没有与世界接轨。

二、从闭关锁国说起

原因一:中国从此孤立起来,宛如“世外桃源”,清朝统治者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什么都不缺,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用不着任何西洋的出品,中国也不承认别国的平等。自己能够尽情享受生活,做着一国之君,生活充裕,何要开国门而且皇帝们认为,要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就得从根本上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

原因二:关紧国门、禁海休船(禁止外国人到中国沿海或中国人到海外经商),能够防止国人与外国人交往,这样一来,就减少了接触机会,接触机会一减少,那么清人就乖乖的呆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过着原先的生活,不会有骚乱。还有,也是在政治上避免有志之士海外联合反清,之后孙中山的海外建立兴中会就是一个例子。

原因三:再试着找找闭关自守的有利方面。外国的思想文化不进来,思想冲击就大大减少,中国人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东西就能够满足生活需求。但这是十分狭隘的想法,关起门来搞既是不能够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认为,闭关自守近代化落后的直接导火线。当时的通商制度个性也能说明这一点--西洋的商人都限于广州一口,十三行还是中国政府指定的十三家能够与外国人作买卖的,外国(尤其是英国),工业革命已开始,昔日的手工业都慢慢的变为机械制造,而中国的国策,十分不利于他们的商业发展,这就迫使他们打开我们的国门,而中国这方一向没有给他国使者一个满意的答复,于是他们只能用坚船利炮打开来了。可为什么就想打开中国国门呢简单而言,中国地大且确实物博,暂且不说有多少资源,就是粗略计算一下,中国一个人买一块布,那盈利可就十分惊人,一块肥猪肉在眼前,是谁都不想放过的。

我们往反的方向去想,如果中国一开始就实行开放政策,欢迎外国人的到来,欢迎西方文化的进来,凭借中国本来就有的5000多年的文化底蕴,在加上中国的古代科技(能够看出中国人的智慧)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据数据统计,当时我们的科技成果占世界的科技成果的50%。那么如果这种有利的政策,中国的文化将迅速向全世界传播,外国的思想也将快速在中国传播,以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那样就不至于是被打出来的近代化了。

三、从作战武器(包括思想)说起

表沙皇俄国,虎代表英国,狼代表德国,青蛙代表法国,鹰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正在瓜分中国,这就是悲惨近代化。

四、读后所感

这本书不仅仅奠定了蒋廷黼在近代史领域中的学术地位,而且因其折射出他那一代受过西方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的普遍心态而受世人瞩目。由此,也引发了我的深深思索:为什么中国近代化趋势总成泡影蒋廷黼也提到过,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问题只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的话我们的民族的前途就是光明的;不能的话,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答案是:能。但这是很笼统的说法,要明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我们走得又是多么的艰难而坎坷,中国的近代化并不容易,这是被打出来的近代化,是迟来的近代化。那造成这种局面又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诸多社会原因,下面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几点原因。

五、综述

个人感觉蒋先生的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看待中国近代史的全新视角,对我们增强独立思考潜力和提高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大有益处,强烈推荐大家有时间读一读这本短小精悍的历史书籍。

2023年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通用篇七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的「近代」始于162017年的清始,至今有400多年,令我觉得「惊奇」:四百年的历史也称为「近代」。 这也好,刚好承接黄仁宇的《万曆十五年》。

晚朝时期

「中国科技落后,贫穷;西方科技先进,船坚砲利。」以往觉得必然的,已经是无条件地接受的既定事实。但是,在满清乾隆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却是全球第一 (在曹仁超的投资者日记常有提及) 国力盛极一时。翻开页450-451,1775年的清帝国全图即可见当时国家的强盛。

但是,中国何以在晚清时落得如此屈辱的下场呢?俄国的彼得大帝及日本的明治天皇能够在这关键时刻向西方学习,令自己的国家现代化,成为国际强国;而中国却不能,并且不断受人欺压。实在,中国不是一开始与西方接触就立即被彻底打败的。外人初时并不知中国是如此不济的。他们只不过是希望可以通通商,没有侵佔的野心。后来知道了清庭的无能才起瓜分中国的野心。在这段漫长的日子裡正常人也可以看见对手的强盛及自己所受的威胁。我们是有百多年的时间去从后赶上的,但却白白错过了。这是我们要检讨的地方。

初期与西方接触,中国视之为藩属进贡之举。对传教士带来的文明技术不屑一顾。后来战败了数次才能够明白西方的「船坚砲利」,需要「自强」。但是,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发动的自强运动还抱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自大心态,普遍士大夫们还抗拒西方的事物,再加上官僚体制的腐败……自强运动随着中日甲午战败而証实失败。后来还有康有维、梁启超等倡议的百日维新改革也随着清朝的灭亡而証实失败。

被人欺负了百多年还以泱泱大国自居,如瞎了眼般无视迫在眉睫的危机威胁。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欺负,只求偷安,不求上进。今天我可以想像何以鲁迅先生要写《阿q正传》去唤醒中国人了。中国败不在于科技落后,是败于骄傲狂妄自大!

统一、主权独立的重要

国际间的角力,利益竞争犹如黑帮般运作。有冲突就先“讲数”,“晒冷”显示实力,摆不平则动武。一些实力较低的就要向较强的靠拢,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取生存空间。当“大佬”施压,一切违反国家利益的政策也要执行。美国攻打伊拉克,日本及南韩就要出兵。1985年美国要日圆升值,日圆就要升值。

最近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能够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调整币值,令自己的经济持续发展,就是主权独立的好处之一。中国要长治久安也必须如此。

再看二战后的中国,她实在有再次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当时日军已投降,苏联本应把东北归还给中国。但却迟迟不肯撤军,令人怀疑其企图。后来撤军时则洗劫东北工业厂矿,把价值廿亿美元的设备当作「战利品」运往俄国。另一方面, 国民政府则不断向美国求援,似会成为美国另一附庸之势。

毛泽东虽然打着共产主义的招牌,但不用听命于苏共的情况下崛起。(见页554, 397) 建立了主权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他的能耐。他建立了一个大致上统一的中国。令中国踏上长治久安的第一步;但同时也带领中国走了三十年的冤枉路。

2023年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通用篇八

读完这本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牙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牙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牙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牙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牙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牙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上、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牙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2023年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通用篇九

《重说中国近代史》是北大政治学教授张鸣老师所著。张鸣老师常常在各大网站以及报刊上发表一些新闻评论。其新闻评论语言犀利、视角独特,再加上本人具有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读其作品不只是学习他的观点,更是学习一些文史知识。当然,这本著作与新闻评论并不是一回事,但多少也保留了张鸣老师新闻评论的某些特点。

具体的说,这本著作有三处与官方不同:

其一,这本书对好多近代历史事件的评价与官方评价存在极大区别。比如,官方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之下,农民阶级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而发起的爱国运动。可是,张鸣老师在文中结合大量史实得出的结论则是,这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一次政治冒险。

其二,这本书罗列了大量不为人之的史实。我们依然以义和团运动为例。官方对这段历史的记述重点是义和团如何抵抗八国联军,对义和团给社会造成的破坏鲜有详细的记载。张鸣老师却根据大量不为人知的史实,把义和团给社会造成的社会破坏做了详尽的罗列。

其三,这本书能够尽力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评说历史人物的对错。其实,这一点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好多研究历史的人,习惯用后人的视角去评说已经远去的历史。结果,历史反而成了“借古喻今”的题材,而要保证历史结论的客观公正真是难上加难。

当然,这部书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它能颠覆官方对近代史的诸多论断,而在于它能以新颖的表述改变人们对近代史的诸多误解,让人们能够带着怀疑去读我们的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