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课后反思(六篇)

时间:2023-07-14 10:08:30 作者:韩ll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最新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课后反思(六篇)篇一

(1)备课时把握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

(2)教学中成功创设了问题情景。教学时,我充分的利用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他们创设生动的情境,在学生入迷的听讲中,顺势提出数学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

(3)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a、教师的板书做到以身作则;b、要求明确,包括数字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c、严格要求,作业批改中要求学生按要求书写。d、效果明显。

(1)过高估计了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掌握,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对错。

(2)没有考虑到学生口算能力的薄弱。学生出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口算出错,原因之一是乘法口诀背错;原因之二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出错。

(1)教学中既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景,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要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联系,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

(2)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可以采取课前听算的形式,每天的题量可以少一些,但要细水长流,每天必练。

最新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课后反思(六篇)篇二

1、该课时的内容是属于计算教学。它是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笔算基础上开始教学的。在学习这一内容的时候学生已经有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了。

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教学的内容,它主要的教学目标是1、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2、能用乘法知识解决问题。其教学的重点则是让学生通过这一学习能很明确地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却遭遇了一次失败的教训,整节课的时间把握是自己没有注意到的,也影响了整个的教学设想。但是时间的`控制和每个环节中时间的把握实际也是跟自己的教学设计有着很大的关联。首先,第一环节中口算的部分在题目的数量上可以相对的减少,或者也可以不要,如果再当时的课堂上能够更好地处理好时间和学生的回答,较快地完成这一环节的话也可以为下面的内容有个更好的时间安排。

另外,失败也让自己清晰地看见,这一内容在重点和难点的达成和突破上,自己是没能很好地完成的。首先,在巩固练习时学生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就是对自己教学前面所忽略的东西有了一个很好的提示。这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在教学中显然是给于学生说的机会是有了,但是没有达到一个预期中能说清算理的效果,教师在引导课堂的时候没能适时地把握住时间由教师来讲清楚算理。让学生对于这一重点还处于一种不清晰的状态之下。同时课堂中更多得看到一些好的学生所表现的情况,而忽略一部分的中下生,以至于他们对于这一算法还是未能达到掌握的程度。

最新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课后反思(六篇)篇三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把第二个因数扩展到两位数。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本节教材分“不进位”“进位”两个层次编排。本节教学不进位的乘法,主要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学生虽然在乘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计算教学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但计算的用处却是极其广泛的。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用处,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利用在情境图中获得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另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时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编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情境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就是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这节课中,在学习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借助旧知,独立去探索,去尝试计算。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思路,并在互相欣赏、评价的过程中,学着去质疑,去提问,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领悟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比较难掌握,小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会产生一些失误,比如,只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漏乘某一位;把积的位置写错;或出现相加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就会产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因此,在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当评委的活动,通过辨别对错,提醒学生不要出现类似的错误。

另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以外,更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运算的技巧,使学生能够用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迅速地解决问题。因此,我在练习环节中设计了一个“找鞋”活动,引导学生根据积的末位和首位的数判断积的大小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检验能力。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计算一篇课文共有多少个字的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用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实现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的目的,因为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有可能遇到进位的问题,这就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改变以往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够新知识的网络,从而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最新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课后反思(六篇)篇四

本节“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为计算法则教学课,我按照传统的模式:导入,新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设计的。

良好的导入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下围棋这一情节,就是针对新课中的“围棋”我设置了“专心致志”的故事而过渡到新课。巧妙地将“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的问题融于故事情节之中,使单纯的数学教学变得情趣盎然。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是复习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本节课的亮点部分生生互动环节“蜜蜂采蜜”没有实施。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新课练习过程中有部分同学做错。原因是两个数的和没有加反而也用乘法。针对错误指出错误让全班的同学引以为戒。避免这种错误再次发生。

(1)导入过长。导入过长直接影响后面的教学。

(2)复习注重梯度练习。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练习多设置些有梯度性的题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消化。

(3)时间分配上要调整。

(4)尽量避免口误,注重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

虽然存在种种遗憾,但是我会一如既往的努力下去,争取上好每一堂课,少上遗憾的课。在遗憾中反思,在遗憾中完善,在遗憾中成长。让学生学到学好更多的知识!

最新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课后反思(六篇)篇五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计算课,学生易感乏味。那么如何利用身边的有效资源,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体验、分析、概括的过程,自主探索与交流,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加工信息,构建知识生长点,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这是我在课前引发的思考。

用实际生活中的数据来说话,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主动发展。

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先请学生估一估,培养了学生估算的能力,接着,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计算,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交流讨论当中,在交流中学生充分地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此基础之上,我又引导学生试着用竖式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得出了笔算乘法的方法。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到相互交流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当然,在课堂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这种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对一些平时发言少的、内向的孩子,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的深度就远远不及活泼开朗的孩子,其效果反而不如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在算理的渗透和交流中落实还是不到位,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部分学生对乘法口诀掌握的还不是很熟,要紧抓学生的乘法口诀,正确、熟练地掌握口诀是学生正确计算的基础和前提。

最新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课后反思(六篇)篇六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80~81页的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二个因数得多少个“十”,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的难点是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片段一

(学生猜测的积极性很高,但是五花八门,从八十左右到四百多不等.)

(有几个学生在下面嘀咕,算算不就知道了.)

师:(老师马上接过话头)这几位同学说的很好,算算就知道了.下面请每位同学把自己猜测的结果写在纸上,然后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算算12盒这样的圆珠笔到底有多少支?看看自己猜的是否准确。

(老师布置任务后,很多学生依然带着期待的眼光看着老师。当老师问,你们为什么不动手计算时,听到的回答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没有学呢?”)

师:对,我们以前是没学,不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想出许多方法。

(在老师的鼓励下,全班学生都开始了算法的思考,教师则分组进行指导。)

(学生经过15分钟的独立思考后,教师回到讲台。)

(准备20分钟后,开始小组内交流,然后请代表报告本组的研究成果,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

通过交流,全班一共发现了近十种解法:

1)24+24+……+24=288(12个24相加)

2)12+12+……+12=288(24个12相加)

3)24×2×6=288

4)12×3×8=288

5)24×3×4=288

6)24×10+24×2=288

7)竖式计算

片段二

师:同学们已经探索出十几种算法,下面我们比较一下这些方法的优缺点。

师生交流后,得出以下几种结论:

1、用加法计算,容易理解,但计算麻烦,容易出错。

2、把其中一个两位数转化成两个一位数的积,具有局限性,不通用。(如:24×13等)

3、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个积的和(如:24×10+24×2=288),具有一般性,但书写不简单。

二、归纳法则。

在比较各种算法特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法,归纳法出笔算法则。

三、巩固练习。(略)

[案例反思]

如何搭建“脚手架”?

所谓“脚手架”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必备的相关认知经验,是学生汲取新知识的基础。由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会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建构。因此教学中一直很注重“脚手架”的搭建。

在传统的教学中,“脚手架”往往是以“复习铺垫”的形式存在,搭建“脚手架“的任务也主要由教师承担。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多数教师都是先让学生做一些类似24×6、24×10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或整十数的题目进行复习铺垫,然后再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教师设计的这种“复习铺垫”可能会强化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教学过程比较顺利。但同时也人为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降低了学习的挑战性。久而久之,学生便于工作只会习惯性地沿着教师指定的思路走,失去了主动探究的欲望,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我在教学中,则把搭建“脚手架”的机会还给了学生。在开门见山的提出问题以后,先让学生猜结果、说理由,然后鼓励学生用计算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首先,搭建“脚手架”要引导学生自主提取信息。

其次,搭建“脚手架”要蕴含数学思想方法。

“如果知识背后没有方法,知识只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如果方法背后没有思想,方法只不过是一种笨拙的工具”。(钱阳辉)自新课程提出“三维目标”以来,数学教学扭转了对“知识目标”的单一追求,增加了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含量。

如果说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了“知识技能脚手架”的搭建,我则更加倾向于引导学生搭建“方法策略的脚手架”。学生从“五花八门”的猜想,到“灵活多样”的验证方法,从对验证方法的优化,到归纳出笔算法则。学生收获最多的不是知识,而是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在学习过程中“再创造”的体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领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从而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