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 人间词话读后感

时间:2023-06-21 17:55:08 作者:曹czj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3年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篇一

中学时听到过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境界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来才知道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境界"说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境界"说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清朝词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浙派词致力纠正明词末流迂缓淫曼的毛病,崇尚清灵,学习南宋姜夔,张炎的词,不愿迫近北宋词人,不师秦观,黄庭坚,只学张炎,其流蔽在于主清空而流于浮薄,主柔婉而流于纤巧。于是常州派词起而纠正浙派的流弊,提倡深美闳约,沉着醇厚,以立意为本,发挥意内言外之旨,主张应有寄托,推崇周邦彦而轻薄姜夔,张炎。

这的确使词论前进了一大步。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更是突破浙派,常州派的樊篱,克服两者之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浙派词主清空柔婉,结果导致浮薄纤巧,不真切,王国维的境界说提倡不隔,以纠正浙派词的流弊。他强调写真景物,真感情,要写得真切不隔。这确实击中了浙派词的要害。对于常州派,他反对所有词都必须有寄托的说法,认为并不是有寄托的词才是好词。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2023年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篇二

境界者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而宋词闲适优雅的意境很是值得称道。一方面,宋代在政治上重文轻武,再加上国家的内忧外患,统治者对外政策的软弱,宋代文人将很多注意力都转移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禅宗和老庄思想在宋朝的盛行,也让很多文人心性更加的超脱、达观。而宋朝经济的发达,享乐风行,歌舞升平、酬宾赠妓、留恋光景者特别多,青楼楚馆成为文人经常光顾的地方,也反映了文人生活的闲适(虽说有一部分排遣内心抑郁的因素)。“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我,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我觉得宋词更多的将物我融为了一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文人只有通过词作来反映自己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例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似写春意阑珊的幽怨,却实是在写自己对于政治的幽愤。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之所短,亦即为词人之所长处。”对于李煜,我们不能单方面的评价他的好坏,作为一个帝王,他没有承担起他的责任,纵情享乐,挥霍无度,让他最终沦为阶下囚。但也正是人生巨大的反差造就了他的才气。诚然他有一定的天赋,君王时期的作品却多是描写其后宫旖旎生活的,在艺术和思想上并没有太大的成就。而这次人生变故让的许多思想上有了升华与自我感悟,才让他的作品能够流传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亡国之主内心的凄哀。

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注定要接受世俗的眼光,或者说“高处不胜寒”吧,很多时候,在成功之前,你的梦想在世俗面前只是遥不可及的幻想,没有触及的可能。这个时候不要太在意外界的看法,成功者必须先要学会忍受孤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同样成功没有捷径,而机遇只会宠幸有准备的人。在奔向成功的道路上,艰苦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就像那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地三境界也。追逐梦想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收获成功的喜悦却是无法复制的,仿佛仿佛追寻已久的梦中女神,恍然间就在自己触手可及的地方。这种心情还可以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追逐梦想太过不易,在绝境中一次次告诉自己在坚持一下,那是一种不甘放弃的心在一次次坚持终见到希望后的颤动。

2023年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篇三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这是我对王先生最早最粗浅的认识。后来虽然知道了王先生的生平,却一直未曾拜读先生的大作,直到才拜读了《人间词话》这一本著作。

饶是知道了王先生的盛名,我依旧没有想过这本名作竟这样短小,六十四小段,最短者仅一句话,最长的也不过一百五十余字。也没考虑到这样晦涩难懂,需要时不时的网上查询检索。第一遍读完我竟对大多数段落依然是毫无头绪。没办法,我只好寻找注释版来阅读。

还好,参考着注释附带着诗词原文,再将《人间词话》细细读来,我最起码知道了王先生因何事做点评,点评的是何人。慢慢地,我竟也读出一点心得。

文章的关键应在与意境,就是作者通过文字究竟是想论述何事,阐述何种观点,实质就是作者构建出怎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虽作艳词,但终有品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求学之路,首先在于立志,志存高远,方能在求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望尽路之尽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求学的过程中唯有历经苦辛,努力打拼才会有所成就吧。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唯有经过前面的“踏破铁鞋无觅处”,才会有“得来全不费功夫”偶然惊喜。

2023年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篇四

四言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又律、绝,律、绝敝而有词。此古往文学演化,先真朴而趋工巧,王国维先生对于古代诗词进化有着极深的了解,他直接道出了进化的本质:后人写作会泥于原有的风格与形式,而不能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于是就开拓了新的领域以自解脱。依我拙见,诗与词虽诗在前,词在后,却难以评价两者优劣,因文体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总各有千秋,未尝有文体能达到万事所具的地步,在我看来词之所以情感更为随性自然,与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密不可分的,它不再拘泥字数的整齐划一,因而更为随性所欲。

文学体裁之所以一代代的衰落、更迭,是因为当一种文体在文学界流行起来,有太多的文学作者去尝试和使用,这样的后果一方面可以使这种文体发展的越来越繁盛,产生许许多多的堪称瑰宝的优秀作品,但一段时间之后,几乎所有新奇的方式都被用尽,后人再也无法写出更加超越的作品,有新意的作品,所以这种文体会陷入衰落。与此同时一些善于创造的想要有更宽阔展示空间的文人,就创造了新的文体,以发挥更多的聪明才智,创造新文体的辉煌时代。以此类推,代代更迭。这种再平常不过的的文学界的更迭现象,王国维却能看到它的本质原因,并且分析得极为到位,这让我本人很佩服。同王国维一样我不赞同文学后不如前,我认为无论四言,楚辞,古诗,律绝还是词,它们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它们代表了每个时代每种文体中的最高水平。至于为什么会被取代,绝对不是因为文体本身有什么缺陷,而是因为它发展到了极盛极高的难以超越的完美水平,所以文人只好另辟蹊径罢了。所以我认为文体之间是不可以被比较的,他们只是形式不同,时代不同,“不以是而分优劣”。

对于王国维阅世深浅论,大多数人持反对观点,认为诗人应该将事实与艺术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李后主不经过国破家亡之痛何来“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等佳句?哪能以血书词?但我个人认为,这其中的阅世并不一定特指参与世俗事务,有人生经历。阅世深者,即知识面广,所见人生更多元,接触各行各业的人物,其作品多反应世态众生,生动形象地刻画人间沧桑。而所谓阅世浅者,应是保持自己与生具来个性,用真性情写真感受,无所顾忌直抒胸臆的人。亦或阅世仅是一种创作取材的手段,阅世有时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阅世后是否对其进行进一步思考以“镌诸不朽之文字”。归根结底,艺术上没有绝对的事物,凡事都是相对的。

王国维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此句话介绍的是由古而来的文体的转变。王氏在以后为我们解释文体“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为解脱而作他体。

不难想象,文学的发展必经过三种境界:一为新起,二为繁荣,三为衰败。而此正是由于长期发展文体再无创新,文人再无乐趣于其中,所以后衰。这也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某一方面的深入发展缺乏创新性。

但话不能绝对。以宋代为例,宋词是这一时代文学的最高成就的体现,但你并不能就此否决宋代在诗的方面仍然有不可磨灭的成就。

幸好王国维在最后总结中提到“就一体论”,表明了单个文体在自生发展历程中始盛中衰的现象。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王国维的这两句话颇具争议,且多集中于后一句话上。

李后主是南唐亡国之君,如果没有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痛,怎能使他写出忧愤深广的词来?主观之诗人,正是要经历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难,才能有对人对事的深切之感,故能“真切如此”;而若阅世愈浅,那么性情之真就只是无痛呻吟而不能为世人千古传诵了。

客观之诗人,更多的是对材料的整合,故需要多阅世,这样才能丰富材料内容。但对他们而言,就不需要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么?所以客观之诗人亦不可缺少真性情。

2023年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篇五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本书作者王国维,字静安,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每天我们会分享一篇文章,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师生加入我们的读书分享活动,用阅读点亮人生!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这段时间我一直在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读诗词的感觉与我而言,是极棒的感觉,每当我泛读诗词的时候,往往也是我感情最丰富的时候。所以我将此书推荐给你,让我们一起与诗词来一场酣畅淋漓里的对话。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书作者王国维,字静安,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该书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他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读了他的词论后,再去读宋词三百篇,就更能体会到词的意境之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第一种境界,这句词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潇洒的风景,西风黄叶,山长水阔,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理解成做学问、成大事者,必须要经过的一种孤独寂寞的状态,而一人独上高楼,遥望不尽的是天涯漫漫长路,是为孤独寂寞。但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明确目标与方向。

第二种境界,这句话引用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王国维则别具匠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直至人瘦带宽也无怨无悔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第三境界,这句词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王国维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者,要达到第三种境界,只有在经过万水千山寻寻觅觅后,在不经意的回首间,才发现豁然贯通。

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等等,大师的阐述与这俗世的轮回的确不谋而合。洞悉人生所有成功的个案,无不经历这三个过程:起初的迷惘需要认清自我、选定道路,继而执着追求,最终才能获得顿悟。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的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关于王国维的这三重境界的妙论,百读不厌,给人深刻的启发。

作为一名教师,第一重境界是教师要对教育、对教师职业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有一个愿景。第二重境界是教师要不忘初心,虽经磨练,但终生不悔,之后才能达到第三重境界。这一境界也是教师职业幸福感之所在。看到学生成长,我们会感到无比的幸福。最后祝愿我们每一位学生都能历经磨练后豁然开朗,祝愿每一位老师都能享受看到学生成长后那份喜悦欣慰!

2023年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篇六

“一个人若是在面对困境与痛苦时,但凡有能力或办法去解决,那么,根本就不会有愤怒了。在小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曾有过由于不成熟而做出许多啼笑皆非之事。

因为不成熟,又或者不知道正确的解决之法,所以,迫于无奈才做出不明智的选择——这种选择的背后,其实就是无奈与愤怒。当长大以后,由于各种条件的具备以及身心变成成熟,再回头看那些往事时,一切所谓的无奈与愤怒,也就烟消云散了。由此可见,人的痛苦,确实如王小波所讲,皆源于自己无能的愤怒。

一切矫情和抱怨,咆哮和压抑,都是源于缺钱和缺爱。

那些事事如意的人,过着优渥的生活,过得快乐似神仙,你不能去批判他们幼稚,不懂人情世故,因为这些人不需要懂,他们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帮他们屏蔽掉了大部分人性丑陋,社会残酷。

周日早上起来因为一件事情感觉非常愤怒,我可以很清晰地察觉到愤怒的情绪,脑海里闪过愤怒是因为无能,于是百度这句话,搜到了上面这段文字,原句是王小波说的:人生的痛苦,大都源于自己无能所牵引出的愤怒。深以为然。而这段文字也说出了我心底想说的所有的话,真的是太有道理了。

前几天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磕磕绊绊,基本上读懂,先读的《王国维小传》,大致了解其生平,再读《人间词话》,最后读《人间词》。小传是白话文,当然能读懂,《人间词话》已刊稿和未刊稿内容并不多,但由于是古文,加上引用的诗人词人作品很多,读得很吃力,在网上搜到一篇文章把文中出现的诗人词人列出来并做了简单的介绍,才总算看进去了。《人间词》好懂,因为有注释还有译文。

一边读的时候我就一边感慨,如此高才的一个人为什么会选择走上绝路呢?然后自己就发生了一些事,于是慢慢地我就明白了。不过我想,如果我永远也不懂该多好。当然我的事都是些小事,跟王国维无法相比的。

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总是说人要坚强要勇敢,但是有时候有的坎真的是当事人迈不过去的,他只能走上他认为最合适的路。尽量丰盈自己吧,缺钱就好好想办法挣,缺爱也没事,好好爱自己,再怎么不济,日子还是要过的。

有很多事情想写,但是提笔又觉得写出来尽是矫情,于是作罢。希望一切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