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理学情感的理论 童话与心理学论文实用

时间:2023-05-27 14:25:48 作者:曹czj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童话与心理学论文篇一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认为“无意识来自个人早期的经历,特别是童年生活中遭到压抑的被遗忘了的心理内容,是人的创伤性经验郁结的病理情结。”儿童不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又缺乏良好的控制能力,他们常常为自己的无意识活动感到困惑和震惊,被各种各样的情感,如焦虑、欲望、恐惧、爱与恨等等所压倒。 童话故事可以向儿童提供绝妙的外化对象,把儿童无法理解的内心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压力以外化的形式投射出来,然后再把解决问题的办法投射出来,通过这种外化,童话故事的形象可以直接与儿童的无意识心理进行对话。

在《格林童话》的描写中,勇敢这个性格特点更多的表现在男性人物的行动中,如《白雪公主》中的王子勇敢的冲破荆棘,救出了沉睡的公主;《无畏的王子》勇敢的忍受着魔鬼们的折磨,最终破除了公主身上的咒语;《丑小鸭》中的主人公渴望辉煌,而艰难坎坷、冷漠无情在磨灭它的渴望,然而她却忍耐着、憧憬着,不消减自己生存和发展、奋进和酬志的勇气。

童话源于现实,但又不是现实的复写和翻版,它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将原型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童话将想像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对儿童来说,越是生动有趣、越是能引起他们无限遐想的童话,他们越是喜欢。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除夕夜晚冻死街头的悲惨遭遇,正是当时丹麦社会中贫富悬殊、下层人民饥寒交迫的现实写照;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既表现了小女孩纯洁美好的心灵和对生活的企求,又与丑恶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木偶奇遇记》,把说谎这一儿童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现象与鼻子长长的奇异幻想结合起来,使幻想新颖有趣、形象深刻。《神笔马良》在那支法力无边的“神笔”下,幻想超越时空、驾驭自然、随心所欲、近乎神话。

童话的幻想脱离了现实,就会像五彩的气泡转瞬即逝,当然,童话没有了幻想,就会像鸟儿折断了翅膀无法飞翔。有一位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了《飞离家园》(一个男孩失去母亲后无家可归的故事),并要求学生写一篇命题作文:《如果我有一百美元》。一些孩子这样写:“如果我有一百美元,我想要一匹马”,或者“如果我有一百美元,我要买一辆劳斯莱斯汽车,等我长大了开”等等。但是,也有不少的孩子在作文中提到了无家可归者。比如,一个孩子这样写:“如果我有一百美元,我要把钱用来给别人买房子,我想好好对待那些没有房子住的人。”另一个孩子这样写:“如果我有一百美元,我要给无家可归的人,因为我真心地想帮助他们。”虽然不是所有学生的认识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都能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但已经有不少的学生显示出了改变,这已经是一个值得庆贺的结果了。

也有一些孩子能够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比如邻居的失业,或是某个家庭成员的死亡等。老师可以利用一些合适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促使学生学会独立地思考社会问题,从而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而不再沉湎于只有王子和公主的童话世界中。

童话可以让儿童感知美、创造美,具有陶冶儿童性情的作用,童话离不开美,给人以美感。优秀的童话有诗一般的意境和语言,充满着深刻的思想、饱满的感情,有着许多美丽的比喻和色彩鲜明的描写,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意境优美,色彩斑斓,能给幼儿以美的享受。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发展他们的美感。

《小皮球的奇遇》中称颂了积极向上、助人为乐的好思想;在《猕猴井中捞月》中,描写了一群活泼可爱,但又头脑简单的猴子井中捞月的故事,这个故事启示小读者,无论办什么事情,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动脑筋想一想,不要盲目行动,否则的话,就会做出可笑的事情;还有《母象和小象》写了母象和小象的母子之爱,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母象不顾自己的安危舍身救助小象,体现出伟大的母爱,而小象为了妈妈宁死也不离开妈妈,并急中生智把妈妈从泥坑中救出,体现出小象对妈妈的热爱之情和勇敢顽强、智慧等等。

陶冶幼小的心灵,他们在童话世界里感悟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习做人的道理。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改编的童话《孙悟空传》是幼儿最喜欢的童话之一,描绘出表现齐天大圣降妖除怪,扶正济弱的神奇故事,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大智大勇的生动形象。这部故事不仅仅内容和情节受到幼儿的喜爱,而且儿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也会在无意识的层面上获得教益。这些教育会深深埋在幼儿的心灵深处,而这些无意识层面的教益还可能是在意识层面上产生自觉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认识的重要前提。孩子们从孙悟空的故事中学到了智慧和勇敢的精神,学会如何分辨真假和善恶,这些即便是在他们长大成人之后也大受其益。电影《功夫熊猫》里的熊猫阿波充满正义感,虽然只是个功夫新手,但不轻言放弃,力图证明自己的实力给反对它的人看,它担负着拯救整个山谷的重任,对抗邪恶的泰狼入侵,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偶像。在《本领超群的四兄弟》中:团结就是力量。在一个集体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只有团结在一起互相协作,才能弥补短处,强化优势,使个人和集体的力量都得到几倍的放大。

童话与心理学论文篇二

美术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情感的艺术表达方式,要丰富人类内心世界,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美术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而素描是美术情感表达的基础。中职教育不仅仅是培养面向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也要向高职输送专业人才。所以在中职素描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素描的“理”,也要重视素描教学的“情”,只有“情”与“理”的交融才是完整的教学。本文简单探讨一下中职素描教育中的“情”和“理”以及“情”与“理”的交织。

俗话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对人生认识的几个境界,也可以看做是中职素描教学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指在素描教学中注重技巧和理法,争取对客观事物的全面真实再现;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这一阶段的素描教学中,技巧和理法不再是最重要的,应该重视学生对客观世界的内在情感的表达以及对作品的创新和创作;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在这最后这一个阶段,素描教学不再偏重单个某一方面,而是重视“情”与“理”的有机统一和结合,在对客观世界真实再现的基础上,进行自身内心情感的表达以及作品创新。

我国素描美术艺术发展时间较短,一直是在引进国外现实主义素描,素描教学课程一直是照搬一套严谨的`教学模式。在这一套严谨的教学模式下,中职教师教育出来的学生其素描基本功比较扎实,但创作出来的作品没有灵性,缺乏自身特点和个性风格。我们需要吸收这一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再对照当前现实,引进优秀文化以及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素描教学思想,使之符合中职素描教学中的“理”。

马克思哲学理论在解决问题和做事上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在中职素描教学中也是一样,我们要从美术素描这一专业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贯彻素描教学中的“理”。一是,明确素描教学的定位。在中职教育中,我们要明确中职的教育培养目标,再根据素描专业的特点,来进行有侧重的素描教学课程。二是,素描教学的阶段性和目的性。依据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不同教学阶段有不同的教学目的,在中职素描教学中也使有阶段性的。低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于素描可能一无所知或者了解一些皮毛,对于这些学生就要加强他们的素描理论知识以及素描的基本技巧,夯实学生素描基础。对中年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学习,要求学生自己讨论小组主题,在相互学习借鉴中把理论付诸实践中,加深认识和技巧掌握。

在中职素描教学中,学生在牢牢掌握素描技法后,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去引导学生对素描进行更进一步了解,明白其蕴含的艺术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在素描教学中,点、线、面以及光影的素描技法能通过教学教给学生,但是艺术是没办法标准化、量化的,无法在教学中明确地传授给学生。所以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活动时,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体察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内心感受,进行艺术思想扩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扩散中,增强自己的艺术思维,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

素描是指画者通过素描的技法来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以及情感体验。所以每个人作出的画都带有自己的个人情感体验和个性特点。学生在素描学习时,没有自己对事物的创新认识和创意风格,只专注于事物的表象和外在形式,这样作出来的画,只是对事物的一个真实再现,谈不上具有什么灵性以及情感。教师在教学时,积极鼓励学生对新事物情感体验的创新认识以及创造的创意展现,让学生不再拘束于教学的课程范围,放飞创意、创新意识。“情”与“理”是素描教学中的主观情感与客观规律。没有“情”的素描创作只是一幅真实再现客观事物的画,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言。但是只有“情”没有“理”的支持,素描只是一幅不可名状的涂鸦。只有“情”“理”交融在一起才能实现艺术的体现。

童话与心理学论文篇三

;

浅谈中学生情绪心理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论文关键词:中学生情绪心理健康成因解决对策论文摘要:了解中学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征和规律,了解常见情绪问题的表现与形成原因,可以帮助他们正确把握和认识自己的情绪,矫正自身的不良情绪。中学生常会遇事武断,行为固执,不听劝告,我行我素,来得急而强烈,去得快也迅速,教师应该把中学生的情绪心理特点归纳,分析成因并解决。

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虽然如此定义,但心理健康的标准却不像生理健康那样具体精确和绝对,因为心理健康与否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和提高,所以判断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相当困难的。尤其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自己的特征,作为教师,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及根源,改变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提高他们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与成长,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本文就从中学生的情绪入手,对其情绪心理的成因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一孔之见,抛砖引玉罢了。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四条,其中第一条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权威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的10条心理健康标准中,第八条亦为“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结合中学生的特征,其“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无疑是判断他们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之一。

一、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 1.中学生情绪活动具有丰富性。情绪,是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它与认识活动不同,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外部展现形式和独特的生理基础。中学生随着身体的发育、认知的发展、活动范围的扩大、人际交往的增多,情绪进一步发展起来。了解中学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征和规律,了解常见情绪问题的表现与形成原因,可以帮助他们正确把握和认识自己的情绪,矫正自身的不良情绪,从而使心理健康更趋完备。

一项调查显示,中学生在情绪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及程度见下表:由上表可以看出,在情绪方面存在问题的中学生大致占百分之十。情绪是心理发展是否健康的主要指标,它影响广泛持久,若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调节,则很容体导致心理患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让我们对中学生的情绪活动和变化作一些概要认识吧。

在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不断产生着各种新的需要,而且需要的程度也在不断地增加,使中学生在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上,形成了如自尊、自信、自强、自力等,以及友谊等方面的多种情绪体验。其表现为情绪带上了纹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面部表情不再是内心世界的显示器。比如说,此时对某一件事感到厌烦,但出于某种原因,既可以表现得不在意,也可以表现出热心;对一个人明明有好感,愿意接近,却由于自尊的原因,会有意表现出冷淡的态度,这就是中学生情绪活动的丰富性。

中学生情绪激荡,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这种冲动性与他们的生理发育,特别是神经活动的兴奋性强,抑制过程弱有一定关系。他们喜欢感情用事,于是好激动,对自己认为不良的现象深恶痛绝,对弱者则多加恻隐之心。他们对外部刺激反应迅速、敏感,高兴时欢呼雀跃,甚至唯我独尊,失败时则极端苦闷,悲观失望。有时为一点小事,或是动怒怄气与人争吵,或是转向反面变得悲观、绝望。在强烈的感情冲动下,他们会遇事武断,行为固执,不听劝告,我行我素。正因为中学生的情绪起伏不定,动荡多变,情景性强,感染性大,来得急而强烈,去得快也迅速,所以,他们既可以表现出惊人的豪壮行为,也能因为狂热、愤怒、不冷静,而盲目做出一些追悔莫及的事,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这就是中学生情绪体验的跌宕性。

2.中学生的情绪在实践上比小学生有更长的延续性。一件事情引起的反应能够较长时间留在心头,这种拉长了的情绪状态则会转为较稳定的心境。在愉快的心境下,心情舒畅,对周围的人和事都会感到满意,干什么事都有劲,甚至对平时不感兴趣的活动也津津乐道;相反,若心境不好,则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在一段时间内,他们或欢乐愉快,或安乐宁静,或抑郁低沉,高兴的情绪会延续成良好的心境,苦恼的心境也会延续成闷闷不乐的心境,而这种不良心境的延续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这就是中学生情绪活动的心境化。

中学生的情绪内容日趋复杂,但其高级情感体验上存在一定的简单性。中学生的情绪有时十分的强烈,有时又温和细腻;有时大起大落,波动性强,有时又相对稳定,不易改变;有时袒露率直,有时又文饰内隐甚至封闭内心情绪,这就使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

二、把中学生的情绪心理特点归纳,分析成因并解决 1.沮丧。是由消极的情绪感受或对生活的不满意,或是经常受挫折引起的。沮丧如同感冒一样会影响生活的乐趣。对沮丧放任不管,会使其进一步恶化,还极有可能转化为慢性抑郁症。其对策是:加强锻炼,从爱好兴趣中寻求活动;增进社交;思想乐观;突出自己的优势;不背思想包袱;增加愉快想象;语言暗示;增强自信;乐于助人;到大自然中去。

2.紧张。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就处在各种刺激之中,每个人都会调动机体和各种功能对不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是一种适应过程。如果客观刺激与机体的适应能力不平衡时心理上就会出现紧张。紧张心理的产生在于动员机体所有的潜力,应付异常情况。一般情况下,当造成紧张的外内部刺激消失后,紧张就会消除,机体就会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但如果某些刺激相当强烈,而且频繁地作用于机体,使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那么有朝一日机体的职能就会消耗殆尽,机体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发生障碍,导致身心疾病。紧张就是这样一种典型的多读紧张引起的心理疾病。其消除方法如下:向同学、家人或朋友讲述、发泄并从他们那里获得安慰;暂避一时,不钻牛角尖,心平气和时再思考解决问题;有计划、有步骤,量力而行,不急于求成;适当宣泄以使心理恢复平静,如痛苦一番;转移到其它活动来调节情绪,使紧张心理得到松弛;请求别人帮助或者主动帮助别人,以求得心理安慰或使自己得到快乐,从而减轻紧张心理。3.消沉。消沉是一个人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不相协调的反应,使人们对待周围世界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它是一种不良的情绪状态,会使一个人斗志降低,才华埋没,失去爱和交往的能力,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使生命失去光泽。消沉的产生既有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也许我们无法消除引起消沉的外部因素,但却可以塑造一颗坚强的心,走出消沉的泥潭。消沉的情绪可能源于精神的空虚,不知自己为什么而生活,也许还没有仔细考虑过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目标就能走出平庸,走出消沉,把无所事事变成造福人类的快乐和行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生活充实完美。消沉也可以源于自我封闭,与外界交往太少。这就需要重新开始生活,向别人伸出真诚之手,同时也接受别人的真诚相待,这样就会重新感受到生活的温暖真诚和热情。消沉可能源于过去的挫折经验。这时就要明白,人不是为回忆而活着,而是为今天而生活。不必盯着过去的伤疤,不必停留在过去的不快中,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重要的是想着今天,展望明天,使今后的每一天更有意义。同时,要学会看事物积极的一面,多增加愉快的生活经验,使消沉不再与我们相伴。

4.急躁。急躁会使人心神不安。经常在惴惴不安中生活,长此以往就会打破内心的和谐与宁静,甚至会出现情绪上的紊乱状态。控制急躁情绪,首先要加强办事的计划性,避免毛手毛脚,慢慢养成稳定的习惯。其次要加强素质训练,因为急躁往往和个性密切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了习惯。因此可以通过下棋、练书法、钓鱼、小制作等来磨练耐性和柔韧性,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不急躁的习惯。再次,办事前先作自我暗示,如默念三十遍“冷静”、“莫慌”等,慢开口,后动手,缓缓行事,不急不躁。最后,切记做事情要善始善终,不要虎头蛇尾,这也是克服急躁的重要措施。

5.冷漠。冷漠的形成,既有生理原因又有心理原因。在青春期由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短暂失调,容易给人带来较大的情感波动,并使人处于情感低潮,就使得一些性格内向、感情细腻的人产生冷漠和抑郁。而在心理上,一般来说,当人们失去亲友、事业不顺或健康不佳时会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动力,这时冷漠就可能产生。就会感受到绝望与徒然,就会觉得生命无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冷漠是源于一种观念上的狭隘和过高的成就动机。那么如何克服冷漠呢?第一副良药是多交流,第二副是多接触大自然,第三幅是多欣赏艺术,让艺术的魔力去消除冷漠。三副药吃完,再配合物理疗法,一是原感疗法,通过尖叫或惊恐痛苦来释放压抑的情绪,从心理上得到一定的治疗。二是幽隔疗法,把一个冷漠的人放在幽隔室里,与外界彻底隔绝,使其心理活动在不受任何约束的情况下轻松自由地进行,从而释放内心矛盾,激发交际需求,从而消除冷漠。

6.愤怒。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差,冲动较为明显。进入高中后,一般能够根据情境来支配自己的情绪表现,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冲动性逐渐下降。但愤怒发脾气依然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不管这种现象是否正常,但它绝对是一种有害的情绪状态,如不加控制,则会失去理智,甚至引发犯罪。因此如何控制愤怒就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其方法有甲、乙、丙、丁四种。甲曰情境转移法,当想发火时,不妨来个“三十六计,走为上”,换个地方听听音乐谈谈心,就会平静下来。乙曰理智控制法,可采用前述的自我暗示方法控制自己,用理智战胜感情。丙曰时间推移法,想一想有时为某事发怒,过后觉得“不值得”,这次会不会又是那样?既然如此,不如不怒。丁曰目标升华法,把怒气这种强大的心理能量升华为好好学习、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不为区区小事斤斤计较,从大局从长远考虑问题,度量就会大起来,怒气就会降下来。

7.厌倦。中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来自家长、学校、社会的直接和间接的压力,青春期特有的敏感,社会对这些“小大人”一系列的“不允许”,使得他们在仅有的喘息间隙开始迷惑:“我这么做到底是为什么?”于是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由此产生,对以往所存在的压力充满敌视,从而厌倦学习和生活。其对策有三:寻找适合自己的情绪发泄方式进行发泄;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寻求有效帮助;培养自己辩证思维的习惯,学会在任何情况下寻找有利因素,从而战胜困难,克服厌倦。

8.忧愁。当遇到使你忧郁的刺激时,要想方设法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你忧愁。我们没有必要钻到忧愁里去使它扩展,也没有必要过多重视它,以很大的精力去驱赶它,应该把这种忧郁的刺激当作是一种正常现象,尽可能不去想它,而把精力集中于你当前做的事,形成你在工作学习上的注意中心。随着这种注意中心的形成和巩固,忧愁就会慢慢淡化,不知不觉被忘掉。要正确对待使你忧愁的信息,这种信息可能来自于你本人,也可能来自于外界,只要对自己有信心,以积极态度来对待来自他人的致忧信息,这样就不会被他人的消极情绪所左右。也不要给自己虚构忧愁,而要抓住现在,一步步地做好了,积累经验,就会更好地建设将来。另外,消除忧愁还需要加强个性锻炼,培养自己乐观态度和博大胸怀以及高雅的气量,微笑对待生活和学习,这样才会更自信,更有胆量迎接生活的挑战。

综上所述,作为新时代的中学教师,一定要积极帮助和辅导中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问题,注意调节方法,努力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使他们精神愉快、充满希望;同时注意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清扫灰暗色彩,使他们从萎靡不振中振作起来,真正让他们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如是则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光荣的称誉。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