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峨眉山导游词讲解5分钟 介绍峨眉山的导游词(十篇)

时间:2023-05-25 14:38:49 作者:曹czj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介绍峨眉山的导游词篇一

各位游客:

你们好!

很荣幸成为你们这次旅游的导游,我姓潘,潘长江的潘,你们可以叫我潘导,如果亲热点可以叫我小潘。今天我们一起浏览一下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以“旅游胜地”和“佛教胜地”享誉海内外。1996年月12月6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为一体中国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峨眉山平畴突起,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巍峨、秀丽、古老、神奇。巍峨的峨眉山高出五岳,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语,朋友们我们现在已进入峨眉山地内,看,峨眉山重峦叠嶂,古木参天。如果你登上金顶极目远眺,视野宽阔,景色十分壮丽。观日出、云海、佛光、晚霞,令你心旷神怡。现在,游客们来到这里观光正是时候,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树木郁郁葱葱,满山苍翠欲滴。不过夏天来也不错,那时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秋季红叶满山,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冬天更是景色迷人,对南方游客更有吸引力,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的峨眉山别有一番景致。

喜欢动物的朋友如果你运气好就会看到珍稀的.大熊猫、黑鹳、小熊猫、短尾猴、白鹇鸡,峨眉山有2300多种野生动物,特别是见人不怕,与人同乐的峨眉山猴群,已成为峨眉山中独具一格的“活景观”而闻名中外。

朋友们下面我们下车浏览第一个景点“九老仙府”,请朋友们注意安全,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等一会小潘继续给你们讲解。

介绍峨眉山的导游词篇二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本文是乐山大佛的游览顺序导游词,仅供参考。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俗话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今天呢,我是因为各位朋 友的到来而是非常的高兴,首先呢,我代表大佛景区向各位表示欢迎,其次,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诸位的导游员万将军,大家可以称呼我为小万或者是万导,先预祝各位今天旅途愉快。

好,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便是乐山大佛头部右边的一个平台上,现在我相信很多游客朋友都有一种心跳加快的感觉吧!但是,不要太过激动,以免心跳太快,控制不了。现在,咱们大家伙儿,就觉得这大佛大,但到底有多大呢?下面我给大家重点说明一下。乐山大佛是我国唐代摩崖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通高71米,这就相当于是24层楼的那个高度,比自称是世界第一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还要高出18米。大佛的眼睛和嘴有3.3米长,我呢就一米七左右,这个长度就相当于两个我那么长。眉毛有5米多长,鼻子有六米左右,耳朵高7米,在他的耳朵眼里呢能容纳两名壮汉并排站在里面。大佛肩宽24米,这就当于是两辆大巴士并排在一起的长度。大佛脚面宽8.5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这就相当于能够容纳100多个人围坐在它上面,对于咱们酷爱打麻将的朋友来说,在上面圈个五六桌是不成问题的。正因为如此高的一个高度,使咱们乐山大佛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游客朋友们,请往这边走,小心台阶。在这里,大家可以俯视一下乐山大佛。乐山大佛修建于公元720xx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了,整个大佛的修建历经了90年,于公元820xx年,也就是唐德宗十九年完工。我相信呢大家也注意到了大佛两侧的岩石是一种红色的岩石,这是一种地质疏松,且容易风化的红砂岩。那么为什么咱们乐山大佛还能在这儿屹立1200多年呢?这就得得益于它的地理位置以及它自身的排水系统了。首先,乐山大佛位于山凹地段,且处于凌云山的阴坡。第二,在大佛头部螺髻的第4,9,18层都各设有一条排水沟,且在大佛的衣领以及衣服褶皱等处也设有多条隐蔽的排水沟,由这些排水沟组成了周密的排水系统,不仅如此,在建成后,还修建了 一做大佛阁来保护它,不过在明末战争中被毁了,不过各位还可以从大佛两侧清晰的看到痕迹。

乐山大佛呢,目前是我国的4a级风景名胜区,古呢便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这峨眉当然是指峨眉山,而这凌云自然就是指咱们乐山大佛了。好各位游客,到咱们乐山大佛呢有一个说法,那就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不下佛脚真遗憾”,下面请各位随我由九曲栈道下到大佛佛脚进行游览。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各位到乐山大佛景区来观光旅游。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举世闻名的千年古佛——乐山大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弥勒佛,通高71米,肩膀的宽度是24米,头的直径是10米,耳朵有7米长,嘴巴和眼睛的长度是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长度是5.6米,颈高3米,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的宽度是8.5米,头上的发髻有l021个。乐山大佛雄伟壮观,人们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初年(也就是公元720xx年),竣工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20xx年),大家可以计算一下,乐山大佛矗立于此已经1220xx年了。

设计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大佛两侧的岩石。这种岩石叫红砂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那么大佛为什么能历经1220xx年“风雨不动安如山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大佛所处的位置。大佛位于凌云山西面的阴坡上,加之佛体周围林木稠密,地质结构稳定,佛身处于江弯地段,隐藏于山体之中,减少了风雨侵蚀和水流冲刷,因此岩石风化较缓慢。不仅如此,乐山大佛还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在大佛身后,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对佛像的浸蚀;大佛头上发髻的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排水道与佛体衣服折皱连成排水渠道网,也避免了雨水对佛体的浸蚀。可见,乐山大佛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除此之外,大佛在竣工之后,还曾经修造了一个高13层的楼阁复盖,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

虽然乐山大佛有着十分完善的保护系统,然而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它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因此,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曾对乐山大佛进行过多次维修,其中工程较大的是1963年的维修。1982年,乐山大佛经国务院公布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乐山大佛的保护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乐山大佛己成了全世界人民的一笔宝贵遗产。

海师堂

那么,是谁为我们创造了这笔财富?当初修大佛的目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参观海师堂。

海师堂里的三尊塑像就是修建乐山大佛的功臣。首先我们看中间这一位,大佛的始建者——海通禅师,他是贵州人氏,当年在凌云山上结茅为僧。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水势相当的凶猛,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件。海通和尚大发慈悲之心,准备修建大佛来镇水患。于是四处化缘,筹得不少的钱财。当时有一位贪官见财眼开,准备敲诈勒索他,海通法师义正严辞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意思是说,我自己的眼睛都可以挖下来给你,但你休想得到这笔佛财。那个贪官居然蛮横无礼地要他试一试,海通禅师大义凛然地一手捧盘,一手挖出了自己的双眼。贪官吓坏了,从此以后没再为难他。海通禅师造佛时年事已高,所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他就圆寂了,大佛的修造工程也因此停了下来。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20万,继续修造乐山大佛,由于工程浩大,需要巨大的经费,于是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到京赴任,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五十万两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前后历经90年时间,乐山大佛终于彻底完工,并且通体施金,华丽的佛衣和宝相庄严的佛体交相辉映。

九曲栈道

景。我们脚下的九曲栈道是同乐山大佛一起修建的,共有173个台阶,最宽的地方是1.45米,最窄的地方仅有o.6米。大家沿途可以欣赏一下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龛。这些佛像神态各异,工艺精妙,可与中国四大石窟的佛像相媲美,遗憾的是它们的风化现象非常严重。 我们已经来到大佛脚下,请大家抬起头来仰视大佛,感受一下他的高大和壮观。各位游客还可以仔细看看最近才发现的位于大佛心脏部位的小佛头像。

宗教内涵

顺便,我再给大家讲解一下乐山大佛的宗教内涵。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它是一尊弥勒佛。为什么要造一尊弥勒佛呢?这和唐代崇拜弥勒佛有密切的关系。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他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释迦牟尼死后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将接替佛祖的地位,于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广传佛法,普渡众生。佛经上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所以人们自然渴望他能尽快降临人间,全国各地因此盛行塑造弥勒佛像。到了武周时期,一代女皇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故乐山大佛的弥勒身份也因此决定了。有的游客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乐山大佛这尊弥勒佛跟寺庙里的弥勒佛造像不一样呢?这是因为寺庙里的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县人,他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预测人的吉凶,经常拿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在逝世前他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其实在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现在寺庙里的布袋弥勒。乐山大佛是承前启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但是他的面相却具有汉族人的共同特点。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祟尚肥胖美的时尚。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信心和决心。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中辉煌灿烂的阶段,造像着力表现了佛的“神情”。

乐山大佛温文尔雅的神情,和蔼可亲的神态,以及凝思中蕴含智慧,威严中带有慈祥的面容,都让人情不自禁产生崇敬与亲切的感觉。我想大家在惊叹乐山大佛高大与壮观的同时,还不能不赞叹它的造像工艺的精美。好了,现在我请大家自由活动,十分钟后我们沿着1983年新修的凌云栈道往上走,去参观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

各位游客,在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乐山古代的一种墓葬习俗。

说起墓葬习俗,大家也许比较熟悉川东长江两岸的悬棺吧。而在川西,特别是乐山地区则流行一种凿山为墓的安葬方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沿着浅丘、山谷挖凿一个方形的洞穴,然后将尸体和棺材、陪葬品等放人洞中。墓制的结构完全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而从外部看上去,则是一个个深邃神秘的山洞。这种墓葬因流行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故而称为东汉崖墓。在乐山范围内约有上万座这样的崖墓,而在这些崖墓群中,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墓群则是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麻浩崖墓,它长约200米,宽约25米,共有544座墓。

大家知道,人都免不了生老病死,无论你是乐观的面对还是悲观的面对,生死是一个人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人们对死亡的无奈就只好衍生出一种祈求、一种愿望,希望死去以后,能过着比生存时好的生活。再加上当时受到道家思想影响,认为西王母、女蜗这些神仙所居的地方都是石屋,便说凿山为室可成神仙,故而这种墓制形式逐渐流行开来。东汉时期,乐山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地处交通要道,人口不断增加,社会阶级关系、政治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地方大族的形成和思想文化上受儒家的影响,“忠、孝、仁、信、节、义”观念最为突出。而在“仁孝”的思想下,生时孝养,死后厚葬,自然是不可免的了。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耗费巨资来修建崖墓便应运而生,前后流行了420xx年之久。

好,现在我们的目的地到了,请大家先抬头看看这个门匾“麻浩崖墓”。麻浩是我们身后边的这条河,是由先秦蜀郡太守李冰为避沫水之害所开凿的溢洪道。墓地因此而叫“麻浩崖墓”。这块匾是咱们的文坛巨匠郭沫若老先生1965年所题写的。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认为乐山最值得一看的是什么?也许游客朋友都会不加思索的说——乐山大佛,对吧?是的。而咱们郭老却说了,能与乐山大佛媲美的只有乐山崖墓。用他当时的话来说:“有搞头”(四川话,也就说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意思)。所以说,来到乐山除了观大佛,还应看崖墓。麻浩崖墓曾在1956年和1980年先后两次被评为四川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家看我右手边这块碑文的记载就知道了。我左手边的这块石碑所记载的是因1988年麻浩崖墓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而建博物馆。前面这块门匾上写的“麻浩崖墓博物馆”,是现代学者杨超所写的。

现在我们一块来参观一下这个墓群的内部结构。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巨型的挽马图仿制品,是根据墓里边的挽马图仿制的,它所表现的意义到了里面我再给大家详细介绍。现在到了麻浩1号崖墓。我们眼前的这块空地,是仿造现实生活修建的阴间生活庭院和花园。门上面有很多的画像石刻,雕刻技艺精湛绝伦,其功能是引导死者的魂魄,魂气升天,形魄归地,而以形魄归地为主要目的。同时,每幅图还表现出墓主人不同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我们从左至右看一下,这里边最出名、最有特色的是这幅“荆轲刺秦王”图。它反映的是以“忠孝”为核心的封建伦理观念,也反映了墓主反秦的思想。接下来是“西王母赐药图”。

西王母是我们神化传说中的王母娘娘,是汉代人们心目中保佑长生不死、人丁兴旺的崇拜对象。图上西王母端坐中间,向许多祈跪地上的人施药。能获得不死之药是梦寐以求的事,故而在许多墓葬中都可以看到西王母的造像。洞穴旁边的这幅图就是刚才大家进门时所看到的“挽马图”的蓝本。大家一定发现该图与一般的车马行列迥然不同,图里是一烈马被马夫用力拉缰,作者以非常简练的手法,刻画了马夫全神贯注控制烈马的神态和烈马桀骜不驯的雄姿,这种力量和速度相结合的气势是非常有观赏价值的。因此画气势非凡,故而仿刻在院内。这幅图也许体现墓主人生前有喜爱猎骑名马的爱好吧。大家请抬头看,这座佛的雕像是整个墓室中最有研究价值的。它通高28厘米,身着通肩天衣、右手作“施无畏印”,表现的是“安乐一切”的意思。这座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刻雕像之一。

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而最早的佛像却出土在乐山崖墓中,证明了佛教在乐山的传播并不比其它地方晚,这是研究中国早期佛教史、佛教艺术和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等问题不可忽视的资料。右边所刻的是铺首,铺首一般刻在门梁、门框、门楣正中,它的作用是降魔驱邪,保护主人,门右手边有一手持扫把的妇人,这是告诉大家,如果要进门一定要先扫扫灰尘,干干净净,这也表现了主人好客的一面。现在进了内室,这里一切都是模仿死者生前的阳宅而布置的阴宅。当时的人们对死亡、对遗体的认识是:“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体归于土”,所以大家在这里可以看到主人的客厅、厨房、卫生间等,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虽死犹生的生活。根据家族的大小和墓制的形式,专家们把墓制分为单式制、双式制。就好比我们现在所说的两室一厅、三室一厅等。墓地的尽头放着棺木。棺木中一般埋葬一对夫妻,象征一个小家庭,死者们就象继续着生前共居一院,不同辈份或兄弟各成一小家,分房而居的生就有可能是一个家族,由于某些客观原因,不能把墓洞延伸、扩展。如果要容纳整个家族,那么很有可能需要把整座山开辟成一个巨大的墓群。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个子稍高的客人朋友进来时总弯着腰,那是因为墓顶太低了。而进来之后,就宽畅多了,那是因为他们为了排水,故意把崖墓地面做成内高外低,还在地面凿出排水沟道。请大家再跟我到墓外两边的陈列馆参观墓葬时的陪葬品。这些陪葬品都是陶制品,唯一的复制品是这个读书佣。在崖墓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些陪葬品的种类、组合形式有所发展,有所变化,大体上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柜里陈列的陶鸡、陶猪等也有不同的意思,比如陶猪、陶鸭表示墓主人的家景。陶狗在墓中比较多,因为汉代养狗之风很盛行,生时做为宠物,死后放在墓中用以预防盗贼。这里面最有观赏价值的是1978年出土的陶楼房,从楼房的富丽堂皇、重楼重檐完全可以看出墓主人生前的富有。好,请大家在这里自由参观,参观完请在门口集中!

大家好!我是导游李昀桂,大家叫我小李。欢迎各位来乐山大佛景区观光旅游!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

据史料记载,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20xx年),当时,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合于凌云山脚下,江水像一匹脱缰的烈马,横冲直撞,势不可挡,过往船只时常被咆哮的江水吞没。凌云寺的名僧海通和尚目睹惨状,甚为不安,于是化布施、招收工匠在凌云山临江岩石上开凿佛像,以借佛力镇水,减少灾害。海通和尚“壮志未酬身先死,”他的徒子领着工匠继续开凿,直到唐贞元20xx年(公元820xx年),历时90余年,大佛终告修成。自大佛凿成后,至今没有发生过翻船死人的事故。

各位游客,下面我来介绍有关乐山大佛三次显灵的传说。

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四川饿死人不计其数,尸体用草席一裹扔进江中,每天都有成群的尸体飘过大佛眼前,乐山大佛不忍目睹人间惨剧,痛苦得闭上了眼睛。1976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离世,唐山发生大地震,死伤数十万人,大佛流下了眼泪。20xx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申奥成功,喜事连连,大佛发出佛光,甚是喜悦!

各位游客,我的解说词到此为止,现在给大家一个半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下午2时在大门口集合,我们去下一个景点峨眉山,谢谢大家!

介绍峨眉山的导游词篇三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导游,总归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由引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构成。那么问题来了,导游词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峨眉山五分钟导游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位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导游。今天我们要去的风景名胜区是闻名中外的峨眉山。

关于峨眉山还有一个传说:从前,峨眉县城西门外,有一个西坡寺。有一年,来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画家,这画家和寺里一个和尚交情很好。后来,老画家跟和尚告别了,临走时送给了和尚四幅画,并嘱咐和尚要把这四幅放在箱子里,过上七七四十九天才能拿出来挂。可和尚觉得这么好的画放在箱子里太可惜了,于是就把那四幅画挂起来了。一天,他出去后回来,见到四位姑娘,觉的很眼熟。侯来才发现那些姑娘是墙上的画。他立刻去追,应为姐姐们跑得快,他只抓住了四妹。四妹见不得脱身,就喊:“大姐、二姐、三姐,快来救我!”三个姐姐见四妹被和尚拖住不放,就骂:“这和尚真不害羞!”四妹因为隔得远,只听到“不害羞”三个字,以为姐姐们在骂她,羞得满脸绯红,无地自容,便立刻变成一座山峰。和尚忽然不见了姑娘,面前却出现了一座大山,心想,你变成山我也在旁边等着你,反正不能放走你。三个姐姐见四妹变成了一座山,也变成三座山等着她。后来,和尚死在山旁边,变成了一个瓷罗汉,依然守着山。人们在那里修了一个庙,就叫“瓷佛寺”。四姐妹变成的四座山峰,一座比一座美。后来人们就把娥眉的“娥”字改写成山傍的`“峨”字。大姐就叫大峨山,二姐就叫二峨山,三姐就叫三峨山,四妹就叫四峨山。至今,大峨山、二峨山和三峨山,还并肩站在一起,只有四峨山隔了一段距离。

峨眉山的风景美不胜收。多少文人墨客慕名拜访,他们留下的诗词文章、行踪遗迹,寻之不尽、数之不清。唐代诗人李白诗曰:“蜀国多仙山,峨嵋邈难匹。”;明代诗人周洪漠赞道:“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当代文豪郭沫若题书峨眉山为“天下名山”;峨眉山还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古往今来,峨眉山就是礼佛朝拜、游览观光、科学考察、休闲疗养的胜地。峨眉山千百年来就是香火旺盛、游人不绝、永葆魅力。

游客们,峨眉山已经到了,请大家带好要带的东西,我们就出发旅游观光。在游览期间,请大家不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要保护环境和着仙境般的峨眉山。

介绍峨眉山的导游词篇四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因此而得名。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地藏王菩萨道场、上古学仙修道圣地。下面我们来看看九华山导游词5分钟,欢迎阅读。

九华山,九十九朵灵秀的莲花,九十九座高空悬寺,九十九个岁月修成的正果,解不开的神奇惊叹,观不完的民俗风情,神奇灵秀的山水与博大精深的佛文化完美地结合,使九华山成为人佛共享的心灵净地。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是世界重要的旅游胜地,也是国际重要的佛教道场。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登上九华山后,对其赞叹不已,认为天下名山均不能与九华山争长。李白曾三上九华山。九华山的特点是山奇峰秀,佛寺众多。这座名山自汉代就沉积了许多历史文化,被誉为“莲花佛国”,今天,我们就去看一下这个“莲花佛国”。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的位置是位于芙蓉峰下海拔600米的九华街,这里是全山的接待中心,沿着街道向前走我们就来到了九华山的开山主寺_化城寺,据佛经中记载:一次释加牟尼与小徒下乡布道,走了很远,小徒饥渴交加,坐在地上不起来了,这时佛祖手指前方说:前有一城,速去化斋。徒弟立马就来了精神。其实所谓化城就是佛祖点化而来的。

接着就到了肉身宝殿,请大家看一下扁额上的的字:月身宝殿!为什么叫月身宝殿呢?因为在以前月和肉是通假字,所以现在很多形容人身体部位器官的字都会有一个月字旁。

肉身宝殿的建筑非常有特色,“殿中有塔,塔中有缸;缸中有肉身”,这肉身即是地藏王金乔觉的肉身,唐元贞十年,金乔觉在九华山修行75年后99岁圆寂,3年后开缸,其遗体绵软,颜面如生,撼其骨节有金锁般响声,依佛经中所示,乃菩萨应世,遂尊为地藏王菩萨。

走进肉身殿,可以看到门楣上悬挂着地藏大愿:众生渡尽,方证菩堤;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萨又被称为大愿菩萨。相信有大愿菩萨的庇佑,各位今后也一定能好运常伴。

九华胜景在天台。天台峰是九华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台,等于没来”的说法。从九华街上天台,约15华里山路,沿路经过很多风景点。当你气喘吁吁,到达天台正顶,眼前的景色,将使你胸襟开阔,疲劳顿消。四周群山匍伏,远望九华街,只有巴掌那么大了。极目远眺,天地浑然一体,长江如练隐隐可见。清冽的山风送来阵阵松涛、竹喧,令人陶醉。周围的岩石,奇形怪状,多呈黝黑色。有一巨石上刻“非人间”三字。此时此刻,真使人有身临蓬莱仙境之感。在天台上看日出,据说其瑰丽景色不亚于在泰山日观峰看日出。因此“天台晓日”被列为“九华十景”之一。

好了,各们朋友,短暂的九华山之旅就这样匆匆结束了,希望大家心愿达成来九华山还原时,我还能为大家服务。

在睡觉的游客们可以醒一醒了,我知道大家都累了,经过机几个小时的长途颠簸,现在我们终于是到了我们今天的目的地了——九华山。大家下车,开始我们的九华山之旅,大家跟着我,不要掉队,现在我们顺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沿着山阶拾级而上,就能到天下第一千年古松——凤凰松。大家可以看一下,它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似乎在欢迎我们的到来。二期这一路上,相信大家一而听到了鸟鸣啾啾,山泉淙淙,再加上我们呢游客朋友们的笑声,是不会真应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古句。

现在我们爬到了半山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观音峰,大家可以看到这座观音石惟妙惟肖,身披大红袍,山风一吹,红袍微微飘动着,真有如观音降临人间一般。再往上,就是宽阔的古拜经台了,大家能看见当年地藏王菩萨禅修时在花岗岩上留下的足迹,它比正常人的脚印要大2。9倍呢!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脱了鞋站在地藏王菩萨的脚印里去看看,是不是我们的脚的脚只及它的三分之一!

好啦,现在终于到了终点站——天台寺。天台寺又名地藏寺,坐落在海拔1306米的天台峰顶,相传唐时新罗高僧在此神居,留有“金仙洞”的遗迹。站在峰顶,只觉得心里的郁气忽然没了,心中舒畅无比。九华山虽没泰山雄伟,也没黄山奇险,但它的灵秀却是中外驰名!

九华山在皖南青阳县境内,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登上九华山后,对其赞叹不已,认为天下名山均不能与九华山争长。李白曾三上九华山。九华山的特点是山奇峰秀,佛寺众多。

早在东晋年间(420xx年),山上就开始建寺庙,以后历代都增建、扩建,形成“三里一小庙,五里一大庙”,庙宇遍布全山,据说兴盛时期多达300余座,僧众四五千人。现在保存完整的寺庙尚有五六十座。

游九华山,首先到九华街,这里海拔600多米,是九华山的中心,寺庙也主要集中在这里,因此有“莲花佛国”之称。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山上的村镇,除了庙宇外,还有商店、学校、旅店、农舍,游人可以在这里住宿,并以此为起点,游览山上的名胜。

九华街上的化城寺,是九华山历史最悠久的晋代古寺,也是九华山的主寺,寺的建筑依山势布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寺内有一口高一丈有余,重约20xx斤的古钟,铸造精美,声音洪亮,用槌撞击,凝重清扬的钟声,在山谷回荡,往往使人有超凡脱俗之感。“化城晚钟”遂成为“九华十景”之一。

从九华街往东走不远,有一建在悬崖上的殿堂,就是著名的“百岁宫”。其匾额上书有“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十个金字。据说,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无暇的和尚,26岁来到九华山,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里苦修了120xx年。死后3年,人们才在洞中发现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认为他是活佛转世,遂将尸体装金供奉。明崇祯皇帝知道后封他为“应身菩萨”。于是供奉他的小庙香火日旺,寺庙扩展,成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游人可以在寺里的肉身殿看到这具头戴僧帽,身披红色袈裟,端坐莲台之上的无暇和尚的装金肉身。

1、山水奇秀,风景名山

九华山以奇丽的自然风光著称于世。南朝时,因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唐代李白游山时观九峰如莲花,写下了“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诗句,并改九子名为九华。九华山主体由花岗岩构成,由于受构造、岩性及外力等影响,形成了以峰为主、盆地峡谷、溪涧流泉交织其中的雄奇秀丽的地貌景观。九华山有名峰70余座,千米以上高峰30余座,最高十王峰海拔1342米。唐代刘禹锡观山时赞叹:“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境内清溪萦绕,山西五条溪流汇于六泉口,经五溪河、九华河汇入长江;山南三溪和山东两溪分别流经三溪河、陵阳河汇入太平湖。山间遍布深沟峡谷,垂涧渊潭,流泉飞瀑,气象万千。“江边一幅王维画,石上千年李白诗”。九华山是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九华山处处有景,移步换景,清代概括有”九华十景”。对外开放后,新辟八大景区,百余处新景点。新老景点交相辉映,自然秀色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和,加之四季分明的时景和日出、晚霞、云海、雾冖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观,美不胜收,令人留连忘返。

2、地藏道场,佛教名山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著名地藏菩萨道常它的开创人为新罗僧地藏。公元7世纪,在中国唐朝与朝鲜半岛频繁交往的大背景下,新罗国王子金乔觉航海东来,遍访名山,卓锡九华,苦修数十载,圆寂后被认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因其俗姓金,故称金地藏。从此九华山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常唐时九华山有寺院20余座,宋代发展到40余座,至明代更有长足的发展,主刹化城寺成为拥有数十座寮房的总丛林,全山寺院达100余座,香火兴旺为“东南诸山之冠”。于是九华山便同五台、峨眉、普陀共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清代九华山寺院达150余座,由总丛林化城寺分衍出祇园寺、东崖寺、百岁宫、甘露寺等四大丛林,在四大佛山中以”香火甲天下”而闻名于世。20世纪70年代末对外开放后,古老的佛山沐浴盛世朝阳,活力再现,旧貌重辉。现有各类寺院90余座,其中国家重点寺院9座,省级重点寺院30座;僧侣600余人,各类佛像万余尊,各种佛教文物20xx余件。寺院普遍得到维修,佛事活动正常开展,对外交往活动频繁,九华山佛教与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泰国以及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等佛教团体友好交往不断,先后有百余名僧侣出境访问。在当今我国佛教道场中,九华山以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国际性佛教道尝香火旺盛、僧俗融和受到广泛赞誉,成为特色鲜明和有重要影响的佛教圣地。

3、历史悠久,文化名山

宗教文化与山水文化相融,大量的历史人文活动,使九华山成为一座历史悠久、积淀丰厚的文化名山。20xx多年前,九华山就有道家驻足,《福地考》称九华为“三十九福地”,至今留有道教人物活动遗迹和道观遗址20余处。东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在九华创建茅庵,佛教开始传入九华山。唐时新罗僧创建地藏道场,“胜境巍巍,普放大光”;至明清香火极盛,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经久不衰。道教福地与佛教圣地使得九华山声名大振,吸引了无数名流骚人纷至沓来。自李白之后,许多文人学者接踵而至,他们在九华或隐居山庄,著书立说;或创立书:,聚众讲学;或出入烟霞,参学访道;寄情山水,吟诗作画。九华山有太白书堂、阳明书:、甘泉书:等20余处书:遗址。九华山又为民歌之乡,汇集有儿童歌谣、劳动歌谣、仪式歌谣达300余首,很多带有佛教色彩,生动表达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历代朝廷也垂青九华,明神宗敕谕、赐银,清康熙、乾隆御书”九华圣境”、”芬陀普教”,九华山先后有50多座寺院受朝廷赐额。大量历史人文的活动,遗有丰富的历史文物,九华山有历史文物20xx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近百件。对外开放后,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着力挖掘整理佛教文化,成立”金地藏研究会”和佛教文化研究会,创办佛学院,开办文物馆,文化资源得到初步开发,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这里的儒释道文化、鬼文化、建筑文化、石刻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和肉身文化等,异彩纷呈,令人惊叹。九华山是一座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山。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莲花佛国——九华山旅游!我是大家此次旅行的导游,我叫王萍,大家叫我小王就好了。下面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九华山的概况。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是安徽“两山一湖”黄金旅游区的主要景区,这里景色秀丽,古刹林立,与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并称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

九华山原来并不叫九华山,在唐朝的时候叫做九子山,因为九华山山峰秀丽,高出云层的山峰有九座,因此九座九子山。唐天宝年间,诗仙李白曾两次到过此地,先后写下“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等千古佳句,九华山因此而得名,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九华山宗教活动历史悠久,道教最先在九华山发展,佛教更加兴盛。在唐开元年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航海东来,遍访名山,最后选在我们的九华山修行。夜间露宿在山上的山洞里,渴了就喝山上的山泉水,饿了就吃山上的野生植物。最后在他99岁的时候圆寂。佛教界认为他生前苦修,圆寂后与佛经里所记载的地藏菩萨相合,尊为地藏菩萨应化,因他在未出家的时候姓金,因此又称为金地藏。九华山也就自此被辟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唐代后,九华山佛教声明渐著,经过历朝历代的修葺,到清代全山寺院已经有150多座了,祇园寺、东崖寺、百岁宫、甘露寺四大丛林,香火之盛甲天下。

下面我们首先进入的是九华街景区,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石门坊。它是大理石雕刻而成,高9米,是仿清的徽派建筑。横额上镌刻着康熙皇帝御书的“九华胜境”四个大字。中门两柱南北下方雕有石狮。门仿端庄典雅,过了门坊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桥了,这座桥修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踏上这座古桥,一起步入仙境之中吧!

大家看,过了桥正面就是祇园寺的大殿。祇园寺是国家重点寺院,规模是九华山四大丛林里最大的了,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客堂、讲堂和藏经楼等十余座单体建筑组成,是典型的组合式建筑,它的山门偏离了大殿中轴线,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啊,歪置山门是颇有讲究的,一来是为了辟邪,二来是门向朝着开山祖寺化城寺。大雄宝殿琉璃碧瓦,飞檐翘角,地位十分突出。在寺庙的前院墙上有一条石刻,上面“泰山石敢当”5个大字十分醒目,大家来猜猜这是做什么用的?其实这个是祇园寺独有的,是用来辟邪镇妖的。

进入山门,就是灵官殿,进门登殿,只见神龛里站立着的却是赤面红须、双目圆睁、高举铁鞭的王灵官。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神,怎么到此护起佛法了呢?原来传说佛教的护法韦驮犯了“杀生”的错误,被地藏菩萨“解聘”,让王灵官顶了班,这反映了佛道“合作”的天王殿意思,在全国恐怕是仅此一处了。

从灵官殿过一小庭院,有一座亭阁式的方形重檐殿堂,歇山顶,内供四大天王像,称天王殿。中间龛内端坐着“笑口常开,大肚包容”的弥勒佛。“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行”,是他的两句偈语。两侧为四座天王塑像。

灵官殿和天王殿在同一台基上,而再高一层的台基上则筑有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内,正面立着高约12米的三世佛,座下是碧绿莲花座,下有须弥座(又叫金刚台),雕刻精细。供桌正面横刻着“唐僧取经”故事的大面浮雕。佛像前,为主持法会的和尚礼佛跑拜处。

好,游完祇园寺,我们现在来到的便是九华街的中心位置,大家看到的便是九华山开山祖寺化城寺了。佛经有”指地化城”之说。化城寺位于九华山化城峰西南,化城盆地中心,因此得名化城寺。化城寺历史悠久,它修建于晋代,也是九华山的主寺,寺的建筑依山势布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寺内有一口高一丈有余,重约20xx斤的古钟,铸造精美,声音洪亮,用槌撞击,凝重清扬的钟声,在山谷回荡,往往使人有超凡脱俗之感。“化城晚钟”遂成为“九华十景”之一。

古寺历经兴废,在岁月长河中依然耸立。现存四进民居式殿宇,前三进为清代建筑:一进灵官殿,二进天王殿,三进大雄宝殿。二、三进之间有一巨大四落水天井,意为”四水归明堂”。大雄宝殿全木窗门,门楣上刻有冰纹窗棂。顶中大藻井”九龙盘珠”浮雕为艺术珍品。四进藏经楼为九华山惟一明代建筑,近期按原貌修复。化城寺依地形渐次升高,结构严谨,古朴典雅,基本保存了开山祖寺原有风貌。

化城寺石阶下有宋代石狮一对,一雌一雄,古拙浑厚。前有放生池,月牙形,据传是金地藏率众徒修建化城寺时开挖的,既为寺院防火,又为僧侣和香客放生之用。池前是平整、开阔的化城广场,广场中有一用石条垒成的”娘娘塔”基,是纪念金地藏母亲的。据传金地藏母亲得知金地藏卓锡九华后,万里跋涉来山寻儿回归,长时间思儿心切,加之一路风霜,眼睛快要失明。金地藏用广场边一口井中泉水为母洗眼,治好了母亲眼疾,此井后人称”明眼泉”。金地藏用心侍候母亲,并向她细说佛教因缘,母被感悟,终于留山助儿护佛,后人在广场建塔纪念,称”娘娘塔”。但是,九华山也有人称”娘娘塔”是纪念金地藏出家前的妻子的。不论是母亲还是妻子,”娘娘塔”的传说都是美丽的。

介绍峨眉山的导游词篇五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各位到乐山大佛景区来观光旅游。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举世闻名的千年古佛——乐山大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弥勒佛,通高71米,肩膀的宽度是24米,头的直径是10米,耳朵有7米长,嘴巴和眼睛的长度是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长度是5.6米,颈高3米,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的宽度是8.5米,头上的发髻有l021个。乐山大佛雄伟壮观,人们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初年(也就是公元7xx年),竣工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xx年),大家可以计算一下,乐山大佛矗立于此已经12xx年了。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大佛两侧的岩石。这种岩石叫红砂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那么大佛为什么能历经12xx年“风雨不动安如山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大佛所处的位置。大佛位于凌云山西面的阴坡上,加之佛体周围林木稠密,地质结构稳定,佛身处于江弯地段,隐藏于山体之中,减少了风雨侵蚀和水流冲刷,因此岩石风化较缓慢。不仅如此,乐山大佛还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在大佛身后,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对佛像的浸蚀;大佛头上发髻的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排水道与佛体衣服折皱连成排水渠道网,也避免了雨水对佛体的浸蚀。可见,乐山大佛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除此之外,大佛在竣工之后,还曾经修造了一个高13层的楼阁复盖,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

虽然乐山大佛有着十分完善的保护系统,然而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它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因此,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曾对乐山大佛进行过多次维修,其中工程较大的是1963年的维修。1982年,乐山大佛经国务院公布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乐山大佛的保护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乐山大佛己成了全世界人民的一笔宝贵遗产。

那么,是谁为我们创造了这笔财富?当初修大佛的目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参观海师堂。

海师堂里的三尊塑像就是修建乐山大佛的功臣。首先我们看中间这一位,大佛的始建者——海通禅师,他是贵州人氏,当年在凌云山上结茅为僧。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水势相当的凶猛,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件。海通和尚大发慈悲之心,准备修建大佛来镇水患。于是四处化缘,筹得不少的钱财。当时有一位贪官见财眼开,准备敲诈勒索他,海通法师义正严辞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意思是说,我自己的眼睛都可以挖下来给你,但你休想得到这笔佛财。那个贪官居然蛮横无礼地要他试一试,海通禅师大义凛然地一手捧盘,一手挖出了自己的双眼。贪官吓坏了,从此以后没再为难他。海通禅师造佛时年事已高,所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他就圆寂了,大佛的修造工程也因此停了下来。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20万,继续修造乐山大佛,由于工程浩大,需要巨大的经费,于是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到京赴任,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五十万两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前后历经90年时间,乐山大佛终于彻底完工,并且通体施金,华丽的佛衣和宝相庄严的佛体交相辉映。

现在大家对大佛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九曲栈道到大佛脚看全景。我们脚下的九曲栈道是同乐山大佛一起修建的,共有173个台阶,最宽的地方是1.45米,最窄的地方仅有o.6米。大家沿途可以欣赏一下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龛。这些佛像神态各异,工艺精妙,可与中国四大石窟的佛像相媲美,遗憾的是它们的风化现象非常严重。

我们已经来到大佛脚下,请大家抬起头来仰视大佛,感受一下他的高大和壮观。各位游客还可以仔细看看最近才发现的位于大佛心脏部位的小佛头像。

顺便,我再给大家讲解一下乐山大佛的宗教内涵。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它是一尊弥勒佛。为什么要造一尊弥勒佛呢?这和唐代崇拜弥勒佛有密切的关系。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他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释迦牟尼死后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将接替佛祖的地位,于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广传佛法,普渡众生。佛经上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所以人们自然渴望他能尽快降临人间,全国各地因此盛行塑造弥勒佛像。到了武周时期,一代女皇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故乐山大佛的弥勒身份也因此决定了。

有的游客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乐山大佛这尊弥勒佛跟寺庙里的弥勒佛造像不一样呢?这是因为寺庙里的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县人,他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预测人的吉凶,经常拿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在逝世前他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其实在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现在寺庙里的布袋弥勒。乐山大佛是承前启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但是他的面相却具有汉族人的共同特点。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祟尚肥胖美的时尚。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信心和决心。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中辉煌灿烂的阶段,造像着力表现了佛的“神情”。

乐山大佛温文尔雅的神情,和蔼可亲的神态,以及凝思中蕴含智慧,威严中带有慈祥的面容,都让人情不自禁产生崇敬与亲切的感觉。我想大家在惊叹乐山大佛高大与壮观的同时,还不能不赞叹它的造像工艺的精美。好了,现在我请大家自由活动,十分钟后我们沿着1983年新修的凌云栈道往上走,去参观麻浩崖墓。

各位游客,在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乐山古代的一种墓葬习俗。

说起墓葬习俗,大家也许比较熟悉川东长江两岸的悬棺吧。而在川西,特别是乐山地区则流行一种凿山为墓的安葬方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沿着浅丘、山谷挖凿一个方形的洞穴,然后将尸体和棺材、陪葬品等放人洞中。墓制的结构完全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而从外部看上去,则是一个个深邃神秘的山洞。这种墓葬因流行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故而称为东汉崖墓。在乐山范围内约有上万座这样的崖墓,而在这些崖墓群中,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墓群则是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麻浩崖墓,它长约200米,宽约25米,共有544座墓。大家知道,人都免不了生老病死,无论你是乐观的面对还是悲观的面对,生死是一个人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人们对死亡的无奈就只好衍生出一种祈求、一种愿望,希望死去以后,能过着比生存时好的生活。再加上当时受到道家思想影响,认为西王母、女蜗这些神仙所居的地方都是石屋,便说凿山为室可成神仙,故而这种墓制形式逐渐流行开来。东汉时期,乐山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地处交通要道,人口不断增加,社会阶级关系、政治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地方大族的形成和思想文化上受儒家的影响,“忠、孝、仁、信、节、义”观念最为突出。而在“仁孝”的思想下,生时孝养,死后厚葬,自然是不可免的了。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耗费巨资来修建崖墓便应运而生,前后流行了4xx年之久。

好,现在我们的目的地到了,请大家先抬头看看这个门匾“麻浩崖墓”。麻浩是我们身后边的这条河,是由先秦蜀郡太守李冰为避沫水之害所开凿的溢洪道。墓地因此而叫“麻浩崖墓”。这块匾是咱们的文坛巨匠郭沫若老先生1965年所题写的。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认为乐山最值得一看的是什么?也许游客朋友都会不加思索的说——乐山大佛,对吧?是的。而咱们郭老却说了,能与乐山大佛媲美的只有乐山崖墓。用他当时的话来说:“有搞头”(四川话,也就说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意思)。所以说,来到乐山除了观大佛,还应看崖墓。麻浩崖墓曾在1956年和1980年先后两次被评为四川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家看我右手边这块碑文的记载就知道了。我左手边的这块石碑所记载的是因1988年麻浩崖墓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而建博物馆。前面这块门匾上写的“麻浩崖墓博物馆”,是现代学者杨超所写的。

现在我们一块来参观一下这个墓群的内部结构。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巨型的挽马图仿制品,是根据墓里边的挽马图仿制的,它所表现的意义到了里面我再给大家详细介绍。现在到了麻浩1号崖墓。我们眼前的这块空地,是仿造现实生活修建的阴间生活庭院和花园。门上面有很多的画像石刻,雕刻技艺精湛绝伦,其功能是引导死者的魂魄,魂气升天,形魄归地,而以形魄归地为主要目的。同时,每幅图还表现出墓主人不同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我们从左至右看一下,这里边最出名、最有特色的是这幅“荆轲刺秦王”图。它反映的是以“忠孝”为核心的封建伦理观念,也反映了墓主反秦的思想。接下来是“西王母赐药图”。

西王母是我们神化传说中的王母娘娘,是汉代人们心目中保佑长生不死、人丁兴旺的崇拜对象。图上西王母端坐中间,向许多祈跪地上的人施药。能获得不死之药是梦寐以求的事,故而在许多墓葬中都可以看到西王母的造像。洞穴旁边的这幅图就是刚才大家进门时所看到的“挽马图”的蓝本。大家一定发现该图与一般的车马行列迥然不同,图里是一烈马被马夫用力拉缰,作者以非常简练的手法,刻画了马夫全神贯注控制烈马的神态和烈马桀骜不驯的雄姿,这种力量和速度相结合的气势是非常有观赏价值的。因此画气势非凡,故而仿刻在院内。这幅图也许体现墓主人生前有喜爱猎骑名马的爱好吧。大家请抬头看,这座佛的雕像是整个墓室中最有研究价值的。它通高28厘米,身着通肩天衣、右手作“施无畏印”,表现的是“安乐一切”的意思。这座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刻雕像之一。

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而最早的佛像却出土在乐山崖墓中,证明了佛教在乐山的传播并不比其它地方晚,这是研究中国早期佛教史、佛教艺术和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等问题不可忽视的资料。右边所刻的是铺首,铺首一般刻在门梁、门框、门楣正中,它的作用是降魔驱邪,保护主人,门右手边有一手持扫把的妇人,这是告诉大家,如果要进门一定要先扫扫灰尘,干干净净,这也表现了主人好客的一面。现在进了内室,这里一切都是模仿死者生前的阳宅而布置的阴宅。当时的人们对死亡、对遗体的认识是:“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体归于土”,所以大家在这里可以看到主人的客厅、厨房、卫生间等,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虽死犹生的生活。根据家族的大小和墓制的形式,专家们把墓制分为单式制、双式制。就好比我们现在所说的两室一厅、三室一厅等。墓地的尽头放着棺木。棺木中一般埋葬一对夫妻,象征一个小家庭,死者们就象继续着生前共居一院,不同辈份或兄弟各成一小家,分房而居的生就有可能是一个家族,由于某些客观原因,不能把墓洞延伸、扩展。如果要容纳整个家族,那么很有可能需要把整座山开辟成一个巨大的墓群。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个子稍高的客人朋友进来时总弯着腰,那是因为墓顶太低了。而进来之后,就宽畅多了,那是因为他们为了排水,故意把崖墓地面做成内高外低,还在地面凿出排水沟道。请大家再跟我到墓外两边的陈列馆参观墓葬时的陪葬品。这些陪葬品都是陶制品,唯一的复制品是这个读书佣。在崖墓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些陪葬品的种类、组合形式有所发展,有所变化,大体上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柜里陈列的陶鸡、陶猪等也有不同的意思,比如陶猪、陶鸭表示墓主人的家景。陶狗在墓中比较多,因为汉代养狗之风很盛行,生时做为宠物,死后放在墓中用以预防盗贼。这里面最有观赏价值的是1978年出土的陶楼房,从楼房的富丽堂皇、重楼重檐完全可以看出墓主人生前的富有。好,请大家在这里自由参观,参观完请在门口集中!

2017乐山大佛导游词(2) | 返回目录

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现在,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乐山大佛吧。

各位游客,眼前这座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大佛依岷江东岸凌云山栖鸾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时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为古弥勒佛的坐像。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xx年),是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海通禅师圆寂以后,工程被迫停止,多年后,先后由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和韦皋续建。直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xx年)完工,历时90年。被近代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等景观组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胜区范围,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鼻和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像。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凡游览的人都称奇叫绝。

这座大佛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人民非凡的勇气》下面请游客自由欣赏,小心路滑。

2017乐山大佛导游词(3) | 返回目录

游客们,今天我们参观的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弥勒佛石像—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坐落在我国四川省西南部,周围便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这三条大江,统称“乐山三江”。

它通高71米;肩宽24米;耳朵有7米长,每个耳朵能钻进去两个人;它的眼睛和嘴巴长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长度是5.6米。令人想不到的是,它头的直径竟有10米,有5层楼那么高呢!而它的手指却有8.4米长,不要说与大佛比,就是个大佛的手指比,你也小得不得了。它的膝盖到脚背总长28米,脚宽8.5米,如果人挨人站着,它的每只脚可以站100多人呢!乐山大佛头上的发髻有1021个。人们说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建于公元7xx年,可以计算一下,乐山大佛已经矗立在这1200多年了!

乐山大佛两侧的岩石叫做“红砂岩”,是一种容易风化的岩石。乐山大佛为什么能保存12xx年呢?因为它的位置处于凌云山西面阴坡处,周围林木稠密,地质结构稳定。

乐山大佛是一个名叫海通的和尚发起建造的。当时,岷江水势汹涌,常常淹死过路的行人。海通和尚一忍心看下去,于是便筹集巨款,修筑乐山大佛,愿它能抵住这汹涌的江水。当时,一名财主想得到这笔巨款,当海通知道了他的想法以后,便对财主说:“我宁愿把我的眼珠挖下来,也不会给你这笔钱。”他见财主不信,便用双手挖下了自己的眼珠。财主见了,吓得魂飞魄散,这才打消了念头。过后,海通又号召了很多人来修筑乐山大佛。就这样,人们一锤锤地修造了90年,乐山大佛才修筑成功。

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了,希望我的介绍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各位到乐山大佛景区来观光旅游。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举世闻名的千年古佛——乐山大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弥勒佛,通高71米,肩膀的宽度是24米,头的直径是10米,耳朵有7米长,嘴巴和眼睛的长度是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长度是5.6米,颈高3米,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的宽度是8.5米,头上的发髻有l021个。乐山大佛雄伟壮观,人们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初年(也就是公元7xx年),竣工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xx年),大家可以计算一下,乐山大佛矗立于此已经12xx年了。

设计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大佛两侧的岩石。这种岩石叫红砂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那么大佛为什么能历经12xx年“风雨不动安如山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大佛所处的位置。大佛位于凌云山西面的阴坡上,加之佛体周围林木稠密,地质结构稳定,佛身处于江弯地段,隐藏于山体之中,减少了风雨侵蚀和水流冲刷,因此岩石风化较缓慢。不仅如此,乐山大佛还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在大佛身后,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对佛像的浸蚀;大佛头上发髻的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排水道与佛体衣服折皱连成排水渠道网,也避免了雨水对佛体的浸蚀。可见,乐山大佛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除此之外,大佛在竣工之后,还曾经修造了一个高13层的楼阁复盖,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

虽然乐山大佛有着十分完善的保护系统,然而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它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因此,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曾对乐山大佛进行过多次维修,其中工程较大的是1963年的维修。1982年,乐山大佛经国务院公布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乐山大佛的保护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乐山大佛己成了全世界人民的一笔宝贵遗产。

海师堂

那么,是谁为我们创造了这笔财富?当初修大佛的目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参观海师堂。

海师堂里的三尊塑像就是修建乐山大佛的功臣。首先我们看中间这一位,大佛的始建者——海通禅师,他是贵州人氏,当年在凌云山上结茅为僧。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水势相当的凶猛,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件。海通和尚大发慈悲之心,准备修建大佛来镇水患。于是四处化缘,筹得不少的钱财。当时有一位贪官见财眼开,准备敲诈勒索他,海通法师义正严辞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意思是说,我自己的眼睛都可以挖下来给你,但你休想得到这笔佛财。那个贪官居然蛮横无礼地要他试一试,海通禅师大义凛然地一手捧盘,一手挖出了自己的双眼。贪官吓坏了,从此以后没再为难他。海通禅师造佛时年事已高,所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他就圆寂了,大佛的修造工程也因此停了下来。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20万,继续修造乐山大佛,由于工程浩大,需要巨大的经费,于是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到京赴任,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五十万两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前后历经90年时间,乐山大佛终于彻底完工,并且通体施金,华丽的佛衣和宝相庄严的佛体交相辉映。

九曲栈道

现在大家对大佛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九曲栈道到大佛脚看全景。我们脚下的九曲栈道是同乐山大佛一起修建的,共有173个台阶,最宽的地方是1.45米,最窄的地方仅有o.6米。大家沿途可以欣赏一下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龛。这些佛像神态各异,工艺精妙,可与中国四大石窟的佛像相媲美,遗憾的是它们的风化现象非常严重。

我们已经来到大佛脚下,请大家抬起头来仰视大佛,感受一下他的高大和壮观。各位游客还可以仔细看看最近才发现的位于大佛心脏部位的小佛头像。

介绍峨眉山的导游词篇六

九华山是一座芙蓉竞秀的莲花佛国,又是一座如诗如画的生态佳园。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九华山导游词3分钟,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白际山系)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南境,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区。风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74 平方公里。中心位置(九华街雪地理坐标为东经117°8′,北纬30°5′。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1.山水奇秀,风景名山

九华山以奇丽的自然风光著称于世。南朝时,因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唐代李白游山时观九峰如莲花,写下了“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诗句,并改九子名为九华。九华山主体由花岗岩构成,由于受构造、岩性及外力等影响,形成了以峰为主、盆地峡谷、溪涧流泉交织其中的雄奇秀丽的地貌景观。九华山有名峰70 余座,千米以上高峰30余座,最高十王峰海拔1342米。唐代刘禹锡观山时赞叹:“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境内清溪萦绕,山西五条溪流汇于六泉口,经五溪河、九华河汇入长江;山南三溪和山东两溪分别流经三溪河、陵阳河汇入太平湖。山间遍布深沟峡谷,垂涧渊潭,流泉飞瀑,气象万千。“江边一幅王维画,石上千年李白诗”。九华山是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九华山处处有景,移步换景,清代概括有”九华十景”。对外开放后,新辟八大景区,百余处新景点。新老景点交相辉映,自然秀色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和,加之四季分明的时景和日出、晚霞、云海、雾凇、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观,美不胜收,令人留连忘返。

2.地藏道场,佛教名山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著名地藏菩萨道场。它的开创人为新罗僧地藏。公元7世纪,在中国唐朝与朝鲜半岛频繁交往的大背景下,新罗国王子金乔觉航海东来,遍访名山,卓锡九华,苦修数十载,圆寂后被认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因其俗姓金,故称金地藏。从此九华山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唐时九华山有寺院20余座,宋代发展到40余座,至明代更有长足的发展,主刹化城寺成为拥有数十座寮房的总丛林,全山寺院达100余座,香火兴旺为“东南诸山之冠”。于是九华山便同五台、峨眉、普陀共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清代九华山寺院达150余座,由总丛林化城寺分衍出祇园寺、东崖寺、百岁宫、甘露寺等四大丛林,在四大佛山中以”香火甲天下”而闻名于世。20世纪70年代末对外开放后,古老的佛山沐浴盛世朝阳,活力再现,旧貌重辉。现有各类寺院90余座,其中国家重点寺院9座,省级重点寺院30座;僧侣600余人,各类佛像万余尊,各种佛教文物20xx余件。寺院普遍得到维修,佛事活动正常开展,对外交往活动频繁,九华山佛教与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泰国以及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等佛教团体友好交往不断,先后有百余名僧侣出境访问。在当今我国佛教道场中,九华山以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国际性佛教道场、香火旺盛、僧俗融和受到广泛赞誉,成为特色鲜明和有重要影响的佛教圣地。

3.历史悠久,文化名山

宗教文化与山水文化相融,大量的历史人文活动,使九华山成为一座历史悠久、积淀丰厚的文化名山。20xx多年前,九华山就有道家驻足,《福地考》称九华为“三十九福地”,至今留有道教人物活动遗迹和道观遗址20余处。东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在九华创建茅庵,佛教开始传入九华山。唐时新罗僧创建地藏道场,“胜境巍巍,普放大光”;至明清香火极盛,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经久不衰。道教福地与佛教圣地使得九华山声名大振,吸引了无数名流骚人纷至沓来。自李白之后,许多文人学者接踵而至,他们在九华或隐居山庄,著书立说;或创立书:,聚众讲学;或出入烟霞,参学访道;寄情山水,吟诗作画。

九华山有太白书堂、阳明书:、甘泉书:等20余处书:遗址。九华山又为民歌之乡,汇集有儿童歌谣、劳动歌谣、仪式歌谣达300余首,很多带有佛教色彩,生动表达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历代朝廷也垂青九华,明神宗敕谕、赐银,清康熙、乾隆御书”九华圣境”、”芬陀普教”,九华山先后有50多座寺院受朝廷赐额。大量历史人文的活动,遗有丰富的历史文物,九华山有历史文物20xx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近百件。对外开放后,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着力挖掘整理佛教文化,成立”金地藏研究会”和佛教文化研究会,创办佛学院,开办文物馆,文化资源得到初步开发,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这里的儒释道文化、鬼文化、建筑文化、石刻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和肉身文化等,异彩纷呈,令人惊叹。九华山是一座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山。

4.环境优美,生态名山

九华山是一座芙蓉竞秀的莲花佛国,又是一座如诗如画的生态佳园。赵朴初写词赞美:“影静心苏山色里,是何意态雍容。朝霞暮霭映群峰,神光离合处,秀出九芙蓉。”因为九华山主体由花岗岩构成,形成了山地错落、险峰插云、怪石嵯峨、幽谷深邃、涧溪纵横的奇特地貌景观。九华山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凉爽,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雨集中,梅雨显著。九华山土质肥沃,以黄红壤、山地黄棕壤为主。优越的自然和气候条件,有利于动植物繁衍和生长。又因为九华山是千余年佛教名山,长期禁伐林木,禁杀生灵,所以九华山生态环境特别好。1998年九华山闵园村荣获”安徽百佳生态村”称号。

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17400公顷,九华山风景区森林覆盖率达75%,现有高等植物1463种,有凤凰松、迎客松、金钱树、香果、银杏、三尖杉等名树古木数百株。有两栖类动物13种、爬行类动物24种、鸟类168种、兽类48种。具有生物多样性的九华山,充满了生机。对外开放后,九华山加强了生态园林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防污染、防噪音、防”三害”的防治措施,进一步优化了生态环境。现在的九华山,经过文明创建的洗礼和抬升,山青水绿,空气清新,山花烂漫,万木荫浓,街容整洁,民风纯朴,管理规范,服务优良。20xx年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九华山地处池州,池州是“千载诗人地”,1996年国家环保局正式批准池州地区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九华山是池州的窗口,是绿色池州的生态佳园。

目前,九华山正以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发展规划的要求,将管理机构逐步迁入柯村新区;以建设世界级旅游胜地和国际性佛教道场为目标,实施“二次开发”工程。柯村新区建设、大铜像建设工程、九华老街改造,闵园、花台景区开发,文化、交通、生态和市场等建设项目,正在有计划启动和全面实施,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相应的新进展。九华山将以崭新的面貌进入国际旅游大舞台。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白际山系)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南境,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区。风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74 平方公里。中心位置(九华街雪地理坐标为东经117°8′,北纬30°5′。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九华山在皖南青阳县境内,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登上九华山后,对其赞叹不已,认为天下名山均不能与九华山争长。李白曾三上九华山。九华山的特点是山奇峰秀,佛寺众多。

早在东晋年间(420xx年),山上就开始建寺庙,以后历代都增建、扩建,形成“三里一小庙,五里一大庙”,庙宇遍布全山,据说兴盛时期多达300余座,僧众四五千人。现在保存完整的寺庙尚有五六十座。

游九华山,首先到九华街,这里海拔600多米,是九华山的中心,寺庙也主要集中在这里,因此有“莲花佛国”之称。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山上的村镇,除了庙宇外,还有商店、学校、旅店、农舍,游人可以在这里住宿,并以此为起点,游览山上的名胜。

九华街上的化城寺,是九华山历史最悠久的晋代古寺,也是九华山的主寺,寺的建筑依山势布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寺内有一口高一丈有余,重约20xx斤的古钟,铸造精美,声音洪亮,用槌撞击,凝重清扬的钟声,在山谷回荡,往往使人有超凡脱俗之感。“化城晚钟”遂成为“九华十景”之一。

从九华街往东走不远,有一建在悬崖上的殿堂,就是著名的“百岁宫”。其匾额上书有“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十个金字。据说,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无暇的和尚,26岁来到九华山,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里苦修了120xx年。死后3年,人们才在洞中发现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认为他是活佛转世,遂将尸体装金供奉。明崇祯皇帝知道后封他为“应身菩萨”。于是供奉他的小庙香火日旺,寺庙扩展,成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游人可以在寺里的肉身殿看到这具头戴僧帽,身披红色袈裟,端坐莲台之上的无暇和尚的装金肉身。

九华胜景在天台。天台峰是九华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台,等于没来”的说法。从九华街上天台,约15华里山路,沿路经过很多风景点。当你气喘吁吁,到达天台正顶,眼前的景色,将使你胸襟开阔,疲劳顿消。四周群山匍伏,远望九华街,只有巴掌那么大了。极目远眺,天地浑然一体,长江如练隐隐可见。清冽的山风送来阵阵松涛、竹喧,令人陶醉。周围的岩石,奇形怪状,多呈黝黑色。有一巨石上刻“非人间”三字。此时此刻,真使人有身临蓬莱仙境之感。在天台上看日出,据说其瑰丽景色不亚于在泰山日观峰看日出。因此“天台晓日”被列为“九华十景”之一。

九华山是令人神往的莲花佛国。它以灿烂的佛教文化和奇丽的自然景观为特色,是游览、观赏和开展科学文化活动的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改革开放以来,古老的佛山沐浴盛世朝阳,新姿焕发,活力再现,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九华山坐落在池州市东南境,她是池州旅游业的品牌,是池州人民的骄傲,是安徽”两山一湖”风景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使名山披锦绣,更快地跻身于国际旅游先进行列,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指导、组织有关部门编写了这本九华山导游词。

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会的同志,尤其是几位老同志退而不休,辛勤笔耕,在很短时间就完成了编撰任务。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我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敬意。这本书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图文并茂,以模拟导游撰文,准确、鲜明、生动,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颇适合导游人员学习和使用,也可供广大游客阅读和欣赏。我相信,这本书的问世将会把你带进九华山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美妙神奇的境界。我在池州工作多年,深深热爱九华山。我衷心祝贺此书的出版,并乐之为序。

“九华天下神”,这是当代诗人严阵今年7月重游九华山时留下的感慨,悠久的佛教历史,秀丽的自然风光,神秘的肉身现象,奇特的地域文化,使千秋名山异彩纷呈,独具魅力。

导游词与名山胜景,犹如画龙的点睛之笔,面对九华山这样一座千古名山,一篇好的导游词可以帮助你倾听它历史的回音,追寻它文化的源流,聆听它美妙的传说;可以引领你寻访名士的踪迹,体味佛门的幽深,感受肉身的传奇、。总之,,好的 导游词就像窗口和桥梁,通过它,可以增强你的游兴,引导你走进九华山去观光、探胜。

然而,长期以来,九华山的导游词花样繁多,层出不穷,有时关于同一个景点的介绍出现几种不同的“版本”,弄得游人、香客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更有甚者,对九华山的历史掌故信手拈来,随意“发挥”,以讹传误,以致于影响了九华山的形象。为正本清源,两年前,在我上九华山工作之初,省旅游局高蔚青局长嘱我组织编写一本规范化的导游词。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会的几位同志,特别是退休的老同志不辞辛劳,笔耕不笔耕不辍,终于使《九华山导游词》得以问世。在此,我谨向各位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

《九华山导游词》约14万字,旁征博引,史料翔实,既阐幽发微,又浅显易懂,同时模拟导游,琅琅上口,引人入胜,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是一篇创新之作。相信此书的出版,可以正本清源,去芜存菁,将会推动九华山导游讲解的统一和规范,为九华山加强对外宣传,提升影响力发挥作用。

九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是一篇导游词所能概括的,有待于世人共同发掘整理。组织编写导游词,是我们在景区文化建设上的一次尝试,难免有疏漏之处,欢迎大家指教。

朋友们:我是九华山(某某)旅行社的导游,热忱欢迎各位来安徽九华山旅游观光。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莲花佛国——九华山旅游!我是大家此次旅行的导游,我叫王萍,大家叫我小王就好了。下面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九华山的概况。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是安徽“两山一湖”黄金旅游区的主要景区,这里景色秀丽,古刹林立,与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并称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

九华山原来并不叫九华山,在唐朝的时候叫做九子山,因为九华山山峰秀丽,高出云层的山峰有九座,因此九座九子山。唐天宝年间,诗仙李白曾两次到过此地,先后写下“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等千古佳句,九华山因此而得名,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九华山宗教活动历史悠久,道教最先在九华山发展,佛教更加兴盛。在唐开元年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航海东来,遍访名山,最后选在我们的九华山修行。夜间露宿在山上的山洞里,渴了就喝山上的山泉水,饿了就吃山上的野生植物。最后在他99岁的时候圆寂。佛教界认为他生前苦修,圆寂后与佛经里所记载的地藏菩萨相合,尊为地藏菩萨应化,因他在未出家的时候姓金,因此又称为金地藏。九华山也就自此被辟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唐代后,九华山佛教声明渐著,经过历朝历代的修葺,到清代全山寺院已经有150多座了,祇园寺、东崖寺、百岁宫、甘露寺四大丛林,香火之盛甲天下。

下面我们首先进入的是九华街景区,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石门坊。它是大理石雕刻而成,高9米,是仿清的徽派建筑。横额上镌刻着康熙皇帝御书的“九华胜境”四个大字。中门两柱南北下方雕有石狮。门仿端庄典雅,过了门坊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桥了,这座桥修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踏上这座古桥,一起步入仙境之中吧!

大家看,过了桥正面就是祇园寺的大殿。祇园寺是国家重点寺院,规模是九华山四大丛林里最大的了,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客堂、讲堂和藏经楼等十余座单体建筑组成,是典型的组合式建筑,它的山门偏离了大殿中轴线,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啊,歪置山门是颇有讲究的,一来是为了辟邪,二来是门向朝着开山祖寺化城寺。大雄宝殿琉璃碧瓦,飞檐翘角,地位十分突出。在寺庙的前院墙上有一条石刻,上面“泰山石敢当”5个大字十分醒目,大家来猜猜这是做什么用的?其实这个是祇园寺独有的,是用来辟邪镇妖的。

进入山门,就是灵官殿,进门登殿,只见神龛里站立着的却是赤面红须、双目圆睁、高举铁鞭的王灵官。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神,怎么到此护起佛法了呢?原来传说佛教的护法韦驮犯了“杀生”的错误,被地藏菩萨“解聘”,让王灵官顶了班,这反映了佛道“合作”的天王殿意思,在全国恐怕是仅此一处了。

从灵官殿过一小庭院,有一座亭阁式的方形重檐殿堂,歇山顶,内供四大天王像,称天王殿。中间龛内端坐着“笑口常开,大肚包容”的弥勒佛。“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行”,是他的两句偈语。两侧为四座天王塑像。

灵官殿和天王殿在同一台基上,而再高一层的台基上则筑有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内,正面立着高约12米的三世佛,座下是碧绿莲花座,下有须弥座(又叫金刚台),雕刻精细。供桌正面横刻着“唐僧取经”故事的大面浮雕。佛像前,为主持法会的和尚礼佛跑拜处。

好,游完祇园寺,我们现在来到的便是九华街的中心位置,大家看到的便是九华山开山祖寺化城寺了。佛经有”指地化城”之说。化城寺位于九华山化城峰西南,化城盆地中心,因此得名化城寺。化城寺历史悠久,它修建于晋代,也是九华山的主寺,寺的建筑依山势布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寺内有一口高一丈有余,重约20xx斤的古钟,铸造精美,声音洪亮,用槌撞击,凝重清扬的钟声,在山谷回荡,往往使人有超凡脱俗之感。“化城晚钟”遂成为“九华十景”之一。

古寺历经兴废,在岁月长河中依然耸立。现存四进民居式殿宇,前三进为清代建筑:一进灵官殿,二进天王殿,三进大雄宝殿。二、三进之间有一巨大四落水天井,意为”四水归明堂”。大雄宝殿全木窗门,门楣上刻有冰纹窗棂。顶中大藻井”九龙盘珠”浮雕为艺术珍品。四进藏经楼为九华山惟一明代建筑,近期按原貌修复。化城寺依地形渐次升高,结构严谨,古朴典雅,基本保存了开山祖寺原有风貌。

化城寺石阶下有宋代石狮一对,一雌一雄,古拙浑厚。前有放生池,月牙形,据传是金地藏率众徒修建化城寺时开挖的,既为寺院防火,又为僧侣和香客放生之用。池前是平整、开阔的化城广场,广场中有一用石条垒成的”娘娘塔”基,是纪念金地藏母亲的。据传金地藏母亲得知金地藏卓锡九华后,万里跋涉来山寻儿回归,长时间思儿心切,加之一路风霜,眼睛快要失明。金地藏用广场边一口井中泉水为母洗眼,治好了母亲眼疾,此井后人称”明眼泉”。金地藏用心侍候母亲,并向她细说佛教因缘,母被感悟,终于留山助儿护佛,后人在广场建塔纪念,称”娘娘塔”。但是,九华山也有人称”娘娘塔”是纪念金地藏出家前的妻子的。不论是母亲还是妻子,”娘娘塔”的传说都是美丽的。

好了,我们九华山的游览到此就告一段落了,感谢各位对小王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希望以后还有机会继续为大家服务,祝大家一路顺风!谢谢!

介绍峨眉山的导游词篇七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现在带大家去参观世界着名的遗产——乐山大佛。它位于乐山市城东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合处,是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的一尊弥勒坐像。据说,始凿于唐开元元年,历时90余年方建成,其意义是消减水患,造福民众。它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

大家看,大佛,体态匀称,雍容大度,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气势磅礴。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通高70余米,头高约15米,头项上可置圆桌。耳长7米,眼长3.3米,耳朵中间可站两条大汉。肩宽28米,可做篮球场。它的脚背上还可围坐百余人,是一尊真正的巨人。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2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大家跟我来,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凌云栈道的始端。大家庭小心一点,路很窄,人很多。注意安全。看啊,栈道全长近500米。右侧是九曲栈道。前几年,有游客发现它所处的凌云山整体又如一尊硕大无比的卧佛,乐山大佛正好建在睡佛的心胸之处,寓意更加深刻,其壮美堪称天下一绝。

游客们,现在我们顺着又窄又高的栈道往下看,呵呵,你看,下面的游人像不像小不点?好了,大家跟我来,现在我们到了大佛的脚下。我们抬头仰望,大佛简直顶天立地啊!你看,那些摆着的照片为什么游人能摸着他的鼻子、脸、耳坠?哦,大家明白吗?其实,选个好角度,就可以构造出来了!大家跟随我来,呵呵,摸着大佛的脸了,照张相吧!好了,就地解散拍张照啊!二十分钟后在这里集中。

乐山大佛导游词(2) | 返回目录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各位到乐山大佛景区来观光旅游。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举世闻名的千年古佛——乐山大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弥勒佛,通高71米,肩膀的宽度是24米,头的直径是10米,耳朵有7米长,嘴巴和眼睛的长度是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长度是5.6米,颈高3米,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的宽度是8.5米,头上的发髻有l021个。乐山大佛雄伟壮观,人们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初年(也就是公元713年),竣工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大家可以计算一下,乐山大佛矗立于此已经1200年了。

设计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大佛两侧的岩石。这种岩石叫红砂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那么大佛为什么能历经1200年“风雨不动安如山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大佛所处的位置。大佛位于凌云山西面的阴坡上,加之佛体周围林木稠密,地质结构稳定,佛身处于江弯地段,隐藏于山体之中,减少了风雨侵蚀和水流冲刷,因此岩石风化较缓慢。不仅如此,乐山大佛还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在大佛身后,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对佛像的浸蚀;大佛头上发髻的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排水道与佛体衣服折皱连成排水渠道网,也避免了雨水对佛体的浸蚀。可见,乐山大佛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除此之外,大佛在竣工之后,还曾经修造了一个高13层的楼阁复盖,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

虽然乐山大佛有着十分完善的保护系统,然而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它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因此,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曾对乐山大佛进行过多次维修,其中工程较大的是1963年的维修。1982年,乐山大佛经国务院公布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乐山大佛的保护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乐山大佛己成了全世界人民的一笔宝贵遗产。

海师堂

那么,是谁为我们创造了这笔财富?当初修大佛的目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参观海师堂。

海师堂里的三尊塑像就是修建乐山大佛的功臣。首先我们看中间这一位,大佛的始建者——海通禅师,他是贵州人氏,当年在凌云山上结茅为僧。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水势相当的凶猛,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件。海通和尚大发慈悲之心,准备修建大佛来镇水患。于是四处化缘,筹得不少的钱财。当时有一位贪官见财眼开,准备敲诈勒索他,海通法师义正严辞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意思是说,我自己的眼睛都可以挖下来给你,但你休想得到这笔佛财。那个贪官居然蛮横无礼地要他试一试,海通禅师大义凛然地一手捧盘,一手挖出了自己的双眼。贪官吓坏了,从此以后没再为难他。海通禅师造佛时年事已高,所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他就圆寂了,大佛的修造工程也因此停了下来。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20万,继续修造乐山大佛,由于工程浩大,需要巨大的经费,于是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到京赴任,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五十万两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前后历经90年时间,乐山大佛终于彻底完工,并且通体施金,华丽的佛衣和宝相庄严的佛体交相辉映。

九曲栈道

现在大家对大佛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九曲栈道到大佛脚看全景。我们脚下的九曲栈道是同乐山大佛一起修建的,共有173个台阶,最宽的地方是1.45米,最窄的地方仅有o.6米。大家沿途可以欣赏一下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龛。这些佛像神态各异,工艺精妙,可与中国四大石窟的佛像相媲美,遗憾的是它们的风化现象非常严重。

我们已经来到大佛脚下,请大家抬起头来仰视大佛,感受一下他的高大和壮观。各位游客还可以仔细看看最近才发现的位于大佛心脏部位的小佛头像。

宗教内涵

顺便,我再给大家讲解一下乐山大佛的宗教内涵。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它是一尊弥勒佛。为什么要造一尊弥勒佛呢?这和唐代崇拜弥勒佛有密切的关系。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他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释迦牟尼死后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将接替佛祖的地位,于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广传佛法,普渡众生。佛经上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所以人们自然渴望他能尽快降临人间,全国各地因此盛行塑造弥勒佛像。到了武周时期,一代女皇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故乐山大佛的弥勒身份也因此决定了。

有的游客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乐山大佛这尊弥勒佛跟寺庙里的弥勒佛造像不一样呢?这是因为寺庙里的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县人,他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预测人的吉凶,经常拿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在逝世前他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其实在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现在寺庙里的布袋弥勒。乐山大佛是承前启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但是他的面相却具有汉族人的共同特点。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祟尚肥胖美的时尚。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信心和决心。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中辉煌灿烂的阶段,造像着力表现了佛的“神情”。

乐山大佛温文尔雅的神情,和蔼可亲的神态,以及凝思中蕴含智慧,威严中带有慈祥的面容,都让人情不自禁产生崇敬与亲切的感觉。我想大家在惊叹乐山大佛高大与壮观的同时,还不能不赞叹它的造像工艺的精美。好了,现在我请大家自由活动,十分钟后我们沿着1983年新修的凌云栈道往上走,去参观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

各位游客,在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乐山古代的一种墓葬习俗。

说起墓葬习俗,大家也许比较熟悉川东长江两岸的悬棺吧。而在川西,特别是乐山地区则流行一种凿山为墓的安葬方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沿着浅丘、山谷挖凿一个方形的洞穴,然后将尸体和棺材、陪葬品等放人洞中。墓制的结构完全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而从外部看上去,则是一个个深邃神秘的山洞。这种墓葬因流行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故而称为东汉崖墓。在乐山范围内约有上万座这样的崖墓,而在这些崖墓群中,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墓群则是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麻浩崖墓,它长约200米,宽约25米,共有544座墓。大家知道,人都免不了生老病死,无论你是乐观的面对还是悲观的面对,生死是一个人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人们对死亡的无奈就只好衍生出一种祈求、一种愿望,希望死去以后,能过着比生存时好的生活。再加上当时受到道家思想影响,认为西王母、女蜗这些神仙所居的地方都是石屋,便说凿山为室可成神仙,故而这种墓制形式逐渐流行开来。东汉时期,乐山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地处交通要道,人口不断增加,社会阶级关系、政治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地方大族的形成和思想文化上受儒家的影响,“忠、孝、仁、信、节、义”观念最为突出。而在“仁孝”的思想下,生时孝养,死后厚葬,自然是不可免的了。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耗费巨资来修建崖墓便应运而生,前后流行了400年之久。

好,现在我们的目的地到了,请大家先抬头看看这个门匾“麻浩崖墓”。麻浩是我们身后边的这条河,是由先秦蜀郡太守李冰为避沫水之害所开凿的溢洪道。墓地因此而叫“麻浩崖墓”。这块匾是咱们的文坛巨匠郭沫若老先生1965年所题写的。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认为乐山最值得一看的是什么?也许游客朋友都会不加思索的说——乐山大佛,对吧?是的。而咱们郭老却说了,能与乐山大佛媲美的只有乐山崖墓。用他当时的话来说:“有搞头”(四川话,也就说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意思)。所以说,来到乐山除了观大佛,还应看崖墓。麻浩崖墓曾在1956年和1980年先后两次被评为四川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家看我右手边这块碑文的记载就知道了。我左手边的这块石碑所记载的是因1988年麻浩崖墓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而建博物馆。前面这块门匾上写的“麻浩崖墓博物馆”,是现代学者杨超所写的。

现在我们一块来参观一下这个墓群的内部结构。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巨型的挽马图仿制品,是根据墓里边的挽马图仿制的,它所表现的意义到了里面我再给大家详细介绍。现在到了麻浩1号崖墓。我们眼前的这块空地,是仿造现实生活修建的阴间生活庭院和花园。门上面有很多的画像石刻,雕刻技艺精湛绝伦,其功能是引导死者的魂魄,魂气升天,形魄归地,而以形魄归地为主要目的。同时,每幅图还表现出墓主人不同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我们从左至右看一下,这里边最出名、最有特色的是这幅“荆轲刺秦王”图。它反映的是以“忠孝”为核心的封建伦理观念,也反映了墓主反秦的思想。接下来是“西王母赐药图”。

西王母是我们神化传说中的王母娘娘,是汉代人们心目中保佑长生不死、人丁兴旺的崇拜对象。图上西王母端坐中间,向许多祈跪地上的人施药。能获得不死之药是梦寐以求的事,故而在许多墓葬中都可以看到西王母的造像。洞穴旁边的这幅图就是刚才大家进门时所看到的“挽马图”的蓝本。大家一定发现该图与一般的车马行列迥然不同,图里是一烈马被马夫用力拉缰,作者以非常简练的手法,刻画了马夫全神贯注控制烈马的神态和烈马桀骜不驯的雄姿,这种力量和速度相结合的气势是非常有观赏价值的。因此画气势非凡,故而仿刻在院内。这幅图也许体现墓主人生前有喜爱猎骑名马的爱好吧。大家请抬头看,这座佛的雕像是整个墓室中最有研究价值的。它通高28厘米,身着通肩天衣、右手作“施无畏印”,表现的是“安乐一切”的意思。这座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刻雕像之一。

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而最早的佛像却出土在乐山崖墓中,证明了佛教在乐山的传播并不比其它地方晚,这是研究中国早期佛教史、佛教艺术和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等问题不可忽视的资料。右边所刻的是铺首,铺首一般刻在门梁、门框、门楣正中,它的作用是降魔驱邪,保护主人,门右手边有一手持扫把的妇人,这是告诉大家,如果要进门一定要先扫扫灰尘,干干净净,这也表现了主人好客的一面。现在进了内室,这里一切都是模仿死者生前的阳宅而布置的阴宅。当时的人们对死亡、对遗体的认识是:“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体归于土”,所以大家在这里可以看到主人的客厅、厨房、卫生间等,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虽死犹生的生活。根据家族的大小和墓制的形式,专家们把墓制分为单式制、双式制。就好比我们现在所说的两室一厅、三室一厅等。墓地的尽头放着棺木。棺木中一般埋葬一对夫妻,象征一个小家庭,死者们就象继续着生前共居一院,不同辈份或兄弟各成一小家,分房而居的生就有可能是一个家族,由于某些客观原因,不能把墓洞延伸、扩展。如果要容纳整个家族,那么很有可能需要把整座山开辟成一个巨大的墓群。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个子稍高的客人朋友进来时总弯着腰,那是因为墓顶太低了。而进来之后,就宽畅多了,那是因为他们为了排水,故意把崖墓地面做成内高外低,还在地面凿出排水沟道。请大家再跟我到墓外两边的陈列馆参观墓葬时的陪葬品。这些陪葬品都是陶制品,唯一的复制品是这个读书佣。在崖墓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些陪葬品的种类、组合形式有所发展,有所变化,大体上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柜里陈列的陶鸡、陶猪等也有不同的意思,比如陶猪、陶鸭表示墓主人的家景。陶狗在墓中比较多,因为汉代养狗之风很盛行,生时做为宠物,死后放在墓中用以预防盗贼。这里面最有观赏价值的是1978年出土的陶楼房,从楼房的富丽堂皇、重楼重檐完全可以看出墓主人生前的富有。好,请大家在这里自由参观,参观完请在门口集中!

乐山大佛导游词(3) | 返回目录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各位到乐山大佛景区来观光旅游。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举世闻名的千年古佛——乐山大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弥勒佛,通高71米,肩膀的宽度是24米,头的直径是10米,耳朵有7米长,嘴巴和眼睛的长度是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长度是5.6米,颈高3米,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 米,脚的宽度是8.5米,头上的发髻有l021个。乐山大佛雄伟壮观,人们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初年(也就是公元7xx年),竣工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xx年),大家可以计算一下,乐山大佛矗立于此已经12xx年了。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大佛两侧的岩石。这种岩石叫红砂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那么大佛为什么能历经12xx年“风雨不动安如山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大佛所处的位置。大佛位于凌云山西面的阴坡上,加之佛体周围林木稠密,地质结构稳定,佛身处于江弯地段,隐藏于山体之中,减少了风雨侵蚀和水流冲刷,因此岩石风化较缓慢。不仅如此,乐山大佛还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在大佛身后,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对佛像的浸蚀;大佛头上发髻的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排水道与佛体衣服折皱连成排水渠道网,也避免了雨水对佛体的浸蚀。可见,乐山大佛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除此之外,大佛在竣工之后,还曾经修造了一个高13层的楼阁复盖,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

虽然乐山大佛有着十分完善的保护系统,然而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它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因此,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曾对乐山大佛进行过多次维修,其中工程较大的是1963年的维修。1982年,乐山大佛经国务院公布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乐山大佛的保护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乐山大佛己成了全世界人民的一笔宝贵遗产。

那么,是谁为我们创造了这笔财富?当初修大佛的目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参观海师堂。

海师堂里的三尊塑像就是修建乐山大佛的功臣。首先我们看中间这一位,大佛的始建者——海通禅师,他是贵州人氏,当年在凌云山上结茅为僧。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水势相当的凶猛,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件。海通和尚大发慈悲之心,准备修建大佛来镇水患。于是四处化缘,筹得不少的钱财。当时有一位贪官见财眼开,准备敲诈勒索他,海通法师义正严辞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意思是说,我自己的眼睛都可以挖下来给你,但你休想得到这笔佛财。那个贪官居然蛮横无礼地要他试一试,海通禅师大义凛然地一手捧盘,一手挖出了自己的双眼。贪官吓坏了,从此以后没再为难他。海通禅师造佛时年事已高,所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他就圆寂了,大佛的修造工程也因此停了下来。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20万,继续修造乐山大佛,由于工程浩大,需要巨大的经费,于是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到京赴任,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五十万两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前后历经90年时间,乐山大佛终于彻底完工,并且通体施金,华丽的佛衣和宝相庄严的佛体交相辉映。

现在大家对大佛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九曲栈道到大佛脚看全景。我们脚下的九曲栈道是同乐山大佛一起修建的,共有173个台阶,最宽的地方是1.45米,最窄的地方仅有o.6米。大家沿途可以欣赏一下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龛。这些佛像神态各异,工艺精妙,可与中国四大石窟的佛像相媲美,遗憾的是它们的风化现象非常严重。

我们已经来到大佛脚下,请大家抬起头来仰视大佛,感受一下他的高大和壮观。各位游客还可以仔细看看最近才发现的位于大佛心脏部位的小佛头像。

顺便,我再给大家讲解一下乐山大佛的宗教内涵。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它是一尊弥勒佛。为什么要造一尊弥勒佛呢?这和唐代崇拜弥勒佛有密切的关系。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他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释迦牟尼死后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将接替佛祖的地位,于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广传佛法,普渡众生。佛经上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所以人们自然渴望他能尽快降临人间,全国各地因此盛行塑造弥勒佛像。到了武周时期,一代女皇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故乐山大佛的弥勒身份也因此决定了。

有的游客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乐山大佛这尊弥勒佛跟寺庙里的弥勒佛造像不一样呢?这是因为寺庙里的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县人,他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预测人的吉凶,经常拿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在逝世前他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其实在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现在寺庙里的布袋弥勒。乐山大佛是承前启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但是他的面相却具有汉族人的共同特点。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祟尚肥胖美的时尚。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信心和决心。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中辉煌灿烂的阶段,造像着力表现了佛的“神情”。

乐山大佛温文尔雅的神情,和蔼可亲的神态,以及凝思中蕴含智慧,威严中带有慈祥的面容,都让人情不自禁产生崇敬与亲切的感觉。我想大家在惊叹乐山大佛高大与壮观的同时,还不能不赞叹它的造像工艺的精美。好了,现在我请大家自由活动,十分钟后我们沿着1983年新修的凌云栈道往上走,去参观麻浩崖墓。

各位游客,在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乐山古代的一种墓葬习俗。

说起墓葬习俗,大家也许比较熟悉川东长江两岸的悬棺吧。而在川西,特别是乐山地区则流行一种凿山为墓的安葬方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沿着浅丘、山谷挖凿一个方形的洞穴,然后将尸体和棺材、陪葬品等放人洞中。墓制的结构完全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而从外部看上去,则是一个个深邃神秘的山洞。这种墓葬因流行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故而称为东汉崖墓。在乐山范围内约有上万座这样的崖墓,而在这些崖墓群中,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墓群则是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麻浩崖墓,它长约200米,宽约25米,共有544座墓。大家知道,人都免不了生老病死,无论你是乐观的面对还是悲观的面对,生死是一个人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人们对死亡的无奈就只好衍生出一种祈求、一种愿望,希望死去以后,能过着比生存时好的生活。再加上当时受到道家思想影响,认为西王母、女蜗这些神仙所居的地方都是石屋,便说凿山为室可成神仙,故而这种墓制形式逐渐流行开来。东汉时期,乐山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地处交通要道,人口不断增加,社会阶级关系、政治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地方大族的形成和思想文化上受儒家的影响,“忠、孝、仁、信、节、义”观念最为突出。而在“仁孝”的思想下,生时孝养,死后厚葬,自然是不可免的了。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耗费巨资来修建崖墓便应运而生,前后流行了4xx年之久。

好,现在我们的目的地到了,请大家先抬头看看这个门匾“麻浩崖墓”。麻浩是我们身后边的这条河,是由先秦蜀郡太守李冰为避沫水之害所开凿的溢洪道。墓地因此而叫“麻浩崖墓”。这块匾是咱们的文坛巨匠郭沫若老先生1965年所题写的。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认为乐山最值得一看的是什么?也许游客朋友都会不加思索的说——乐山大佛,对吧?是的。而咱们郭老却说了,能与乐山大佛媲美的只有乐山崖墓。用他当时的话来说:“有搞头”(四川话,也就说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意思)。所以说,来到乐山除了观大佛,还应看崖墓。麻浩崖墓曾在1956年和1980年先后两次被评为四川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家看我右手边这块碑文的记载就知道了。我左手边的这块石碑所记载的是因1988年麻浩崖墓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而建博物馆。前面这块门匾上写的 “麻浩崖墓博物馆”,是现代学者杨超所写的。

现在我们一块来参观一下这个墓群的内部结构。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巨型的挽马图仿制品,是根据墓里边的挽马图仿制的,它所表现的意义到了里面我再给大家详细介绍。现在到了麻浩1号崖墓。我们眼前的这块空地,是仿造现实生活修建的阴间生活庭院和花园。门上面有很多的画像石刻,雕刻技艺精湛绝伦,其功能是引导死者的魂魄,魂气升天,形魄归地,而以形魄归地为主要目的。同时,每幅图还表现出墓主人不同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我们从左至右看一下,这里边最出名、最有特色的是这幅“荆轲刺秦王”图。它反映的是以“忠孝”为核心的封建伦理观念,也反映了墓主反秦的思想。接下来是“西王母赐药图”。

西王母是我们神化传说中的王母娘娘,是汉代人们心目中保佑长生不死、人丁兴旺的崇拜对象。图上西王母端坐中间,向许多祈跪地上的人施药。能获得不死之药是梦寐以求的事,故而在许多墓葬中都可以看到西王母的造像。洞穴旁边的这幅图就是刚才大家进门时所看到的“挽马图”的蓝本。大家一定发现该图与一般的车马行列迥然不同,图里是一烈马被马夫用力拉缰,作者以非常简练的手法,刻画了马夫全神贯注控制烈马的神态和烈马桀骜不驯的雄姿,这种力量和速度相结合的气势是非常有观赏价值的。因此画气势非凡,故而仿刻在院内。这幅图也许体现墓主人生前有喜爱猎骑名马的爱好吧。大家请抬头看,这座佛的雕像是整个墓室中最有研究价值的。它通高28厘米,身着通肩天衣、右手作“施无畏印”,表现的是“安乐一切”的意思。这座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刻雕像之一。

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而最早的佛像却出土在乐山崖墓中,证明了佛教在乐山的传播并不比其它地方晚,这是研究中国早期佛教史、佛教艺术和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等问题不可忽视的资料。右边所刻的是铺首,铺首一般刻在门梁、门框、门楣正中,它的作用是降魔驱邪,保护主人,门右手边有一手持扫把的妇人,这是告诉大家,如果要进门一定要先扫扫灰尘,干干净净,这也表现了主人好客的一面。现在进了内室,这里一切都是模仿死者生前的阳宅而布置的阴宅。当时的人们对死亡、对遗体的认识是:“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体归于土”,所以大家在这里可以看到主人的客厅、厨房、卫生间等,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虽死犹生的生活。根据家族的大小和墓制的形式,专家们把墓制分为单式制、双式制。就好比我们现在所说的两室一厅、三室一厅等。墓地的尽头放着棺木。棺木中一般埋葬一对夫妻,象征一个小家庭,死者们就象继续着生前共居一院,不同辈份或兄弟各成一小家,分房而居的生就有可能是一个家族,由于某些客观原因,不能把墓洞延伸、扩展。如果要容纳整个家族,那么很有可能需要把整座山开辟成一个巨大的墓群。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个子稍高的客人朋友进来时总弯着腰,那是因为墓顶太低了。而进来之后,就宽畅多了,那是因为他们为了排水,故意把崖墓地面做成内高外低,还在地面凿出排水沟道。请大家再跟我到墓外两边的陈列馆参观墓葬时的陪葬品。这些陪葬品都是陶制品,唯一的复制品是这个读书佣。在崖墓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些陪葬品的种类、组合形式有所发展,有所变化,大体上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柜里陈列的陶鸡、陶猪等也有不同的意思,比如陶猪、陶鸭表示墓主人的家景。陶狗在墓中比较多,因为汉代养狗之风很盛行,生时做为宠物,死后放在墓中用以预防盗贼。这里面最有观赏价值的是1978年出土的陶楼房,从楼房的富丽堂皇、重楼重檐完全可以看出墓主人生前的富有。好,请大家在这里自由参观,参观完请在门口集中!

介绍峨眉山的导游词篇八

举世闻名的千年古佛——乐山大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弥勒佛,通高71米,肩膀的宽度是24米,头的直径是10米,人们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乐山大佛导游词,欢迎大家参阅。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各位到乐山大佛景区来观光旅游。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举世闻名的千年古佛——乐山大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弥勒佛,通高71米,肩膀的宽度是24米,头的直径是10米,耳朵有7米长,嘴巴和眼睛的长度是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长度是5.6米,颈高3米,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的宽度是8.5米,头上的发髻有l021个。乐山大佛雄伟壮观,人们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初年(也就是公元720xx年),竣工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20xx年),大家可以计算一下,乐山大佛矗立于此已经1220xx年了。

设计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大佛两侧的岩石。这种岩石叫红砂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那么大佛为什么能历经1220xx年“风雨不动安如山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大佛所处的位置。大佛位于凌云山西面的阴坡上,加之佛体周围林木稠密,地质结构稳定,佛身处于江弯地段,隐藏于山体之中,减少了风雨侵蚀和水流冲刷,因此岩石风化较缓慢。不仅如此,乐山大佛还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在大佛身后,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对佛像的浸蚀;大佛头上发髻的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排水道与佛体衣服折皱连成排水渠道网,也避免了雨水对佛体的浸蚀。可见,乐山大佛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除此之外,大佛在竣工之后,还曾经修造了一个高13层的楼阁复盖,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

虽然乐山大佛有着十分完善的保护系统,然而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它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因此,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曾对乐山大佛进行过多次维修,其中工程较大的是1963年的维修。1982年,乐山大佛经国务院公布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乐山大佛的保护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乐山大佛己成了全世界人民的一笔宝贵遗产。

海师堂

那么,是谁为我们创造了这笔财富?当初修大佛的目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参观海师堂。 海师堂里的三尊塑像就是修建乐山大佛的功臣。首先我们看中间这一位,大佛的始建者——海通禅师,他是贵州人氏,当年在凌云山上结茅为僧。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水势相当的凶猛,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件。海通和尚大发慈悲之心,准备修建大佛来镇水患。于是四处化缘,筹得不少的钱财。当时有一位贪官见财眼开,准备敲诈勒索他,海通法师义正严辞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意思是说,我自己的眼睛都可以挖下来给你,但你休想得到这笔佛财。那个贪官居然蛮横无礼地要他试一试,海通禅师大义凛然地一手捧盘,一手挖出了自己的双眼。贪官吓坏了,从此以后没再为难他。海通禅师造佛时年事已高,所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他就圆寂了,大佛的修造工程也因此停了下来。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20万,继续修造乐山大佛,由于工程浩大,需要巨大的经费,于是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到京赴任,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五十万两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前后历经90年时间,乐山大佛终于彻底完工,并且通体施金,华丽的佛衣和宝相庄严的佛体交相辉映。

九曲栈道

现在大家对大佛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九曲栈道到大佛脚看全景。我们脚下的九曲栈道是同乐山大佛一起修建的,共有173个台阶,最宽的地方是1.45米,最窄的地方仅有o.6米。大家沿途可以欣赏一下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龛。这些佛像神态各异,工艺精妙,可与中国四大石窟的佛像相媲美,遗憾的是它们的风化现象非常严重。

我们已经来到大佛脚下,请大家抬起头来仰视大佛,感受一下他的高大和壮观。各位游客还可以仔细看看最近才发现的位于大佛心脏部位的小佛头像。

宗教内涵

顺便,我再给大家讲解一下乐山大佛的宗教内涵。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它是一尊弥勒佛。为什么要造一尊弥勒佛呢?这和唐代崇拜弥勒佛有密切的关系。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他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释迦牟尼死后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将接替佛祖的地位,于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广传佛法,普渡众生。佛经上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所以人们自然渴望他能尽快降临人间,全国各地因此盛行塑造弥勒佛像。到了武周时期,一代女皇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故乐山大佛的弥勒身份也因此决定了。

有的游客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乐山大佛这尊弥勒佛跟寺庙里的弥勒佛造像不一样呢?这是因为寺庙里的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县人,他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预测人的吉凶,经常拿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在逝世前他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其实在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现在寺庙里的布袋弥勒。乐山大佛是承前启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但是他的面相却具有汉族人的共同特点。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祟尚肥胖美的时尚。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信心和决心。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中辉煌灿烂的阶段,造像着力表现了佛的“神情”。

乐山大佛温文尔雅的神情,和蔼可亲的神态,以及凝思中蕴含智慧,威严中带有慈祥的面容,都让人情不自禁产生崇敬与亲切的感觉。我想大家在惊叹乐山大佛高大与壮观的同时,还不能不赞叹它的造像工艺的精美。好了,现在我请大家自由活动,十分钟后我们沿着1983年新修的凌云栈道往上走,去参观麻浩崖墓。

亲爱的游客们,下午好。欢迎来到乐山大佛景区,我是你们的导游陈艺菁,大家可以叫我小陈或陈导。很高兴今天能够陪同各位游览著名的乐山大佛,相信在大家的配合下,我们一定会度过一个愉快的下午。

大家刚从陡峭狭窄的九曲栈道走下来,我相信很多游客朋友都有一种心跳加快的感觉吧!但是,不要太过激动,以免心跳太快,控制不了。到咱们乐山大佛呢有一个说法,那就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不下佛脚真遗憾”,我们现在就站在大佛脚下,大家抬起头来仰视一下大佛吧,感受一下他的高大和壮观,各位都知道大佛大,但是到底有多大呢?下面我给大家重点说明一下。乐山大佛是我国唐代摩崖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通高71米,这就相当于是24层楼的那个高度,大佛的眼睛和嘴有3.3米长,我呢就一米六几,这个长度就相当于两个我那么长。耳朵高7米,在他的耳朵眼里呢能容纳两名壮汉并排站在里面。大佛脚面宽8.5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这就相当于能够容纳100多个人围坐在它上面,对于咱们酷爱打麻将的朋友来说,在上面圈个五六桌是不成问题的。正因为如此高的一个高度,使咱们乐山大佛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但是大家在惊叹乐山大佛高大与壮观的同时,还不能不赞叹它的造像工艺的精美。乐山大佛温文尔雅的神情,和蔼可亲的神态,以及凝思中蕴含智慧,威严中带有慈祥的面容,都让人情不自禁产生崇敬与亲切的感觉。

那么,是谁为我们创造了这笔财富?当初修大佛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让小陈给大家慢慢道来。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水势相当的凶猛,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件。有一位海通和尚大发慈悲之心,准备修建大佛来镇水患。于是四处化缘,筹得不少的钱财。当时有一位贪官见财眼开,准备敲诈勒索他,海通法师义正严辞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意思是说,我自己的眼睛都可以挖下来给你,但你休想得到这笔佛财。那个贪官居然蛮横无礼地要他试一试,海通禅师大义凛然地一手捧盘,一手挖出了自己的双眼。贪官吓坏了,从此以后没再为难他。海通禅师造佛时年事已高,所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他就圆寂了,大佛的修造工程也因此停了下来。这之后,两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继续修造乐山大佛,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前后历经90年时间,乐山大佛终于彻底完工,并且通体施金,华丽的佛衣和宝相庄严的佛体交相辉映。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现在带大家去参观世界着名的遗产--乐山大佛。它位于乐山市城东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合处,是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的一尊弥勒坐像。据说,始凿于唐开元元年,历时90余年方建成,其意义是消减水患,造福民众。它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

大家看,大佛,体态匀称,雍容大度,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气势磅礴。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通高70余米,头高约15米,头项上可置圆桌。耳长7米,眼长3。3米,耳朵中间可站两条大汉。肩宽28米,可做篮球场。它的脚背上还可围坐百余人,是一尊真正的巨人。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2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大家跟我来,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凌云栈道的始端。大家庭小心一点,路很窄,人很多。注意安全。看啊,栈道全长近500米。右侧是九曲栈道。前几年,有游客发现它所处的凌云山整体又如一尊硕大无比的卧佛,乐山大佛正好建在睡佛的心胸之处,寓意更加深刻,其壮美堪称天下一绝。

游客们,现在我们顺着又窄又高的栈道往下看,呵呵,你看,下面的游人像不像小不点?好了,大家跟我来,现在我们到了大佛的脚下。我们抬头仰望,大佛简直顶天立地啊!你看,那些摆着的照片为什么游人能摸着他的鼻子、脸、耳坠?哦,大家明白吗?其实,选个好角度,就可以构造出来了!大家跟随我来,呵呵,摸着大佛的脸了,照张相吧!好了,就地解散拍张照啊!二十分钟后在这里集中。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介绍峨眉山的导游词篇九

九华山在四大佛山中以”香火甲天下”而闻名于世,到九华山旅游有导游的陪伴讲解就更能清楚了解九华山了,因些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九华山5分钟经典导游词给大家参阅,希望帮到有需要的朋友。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莲花佛国——九华山旅游!我是大家此次旅行的导游,我叫王萍,大家叫我小王就好了。下面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九华山的概况。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是安徽“两山一湖”黄金旅游区的主要景区,这里景色秀丽,古刹林立,与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并称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

九华山宗教活动历史悠久,道教最先在九华山发展,佛教更加兴盛。在唐开元年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航海东来,遍访名山,最后选在我们的九华山修行。夜间露宿在山上的山洞里,渴了就喝山上的山泉水,饿了就吃山上的野生植物。最后在他99岁的时候圆寂。被尊为地藏菩萨应化,因他在未出家的时候姓金,因此又称为金地藏。

下面我们首先进入的是九华街景区,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石门坊。它是大理石雕刻而成,高9米,是仿清的徽派建筑。横额上镌刻着康熙皇帝御书的“九华胜境”四个大字。中门两柱南北下方雕有石狮。门仿端庄典雅,过了门坊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桥了,这座桥修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踏上这座古桥,一起步入仙境之中吧!

大家看,过了桥正面就是祇园寺的大殿。祇园寺是国家重点寺院,规模是九华山四大丛林里最大的了,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客堂、讲堂和藏经楼等十余座单体建筑组成,是典型的组合式建筑,它的山门偏离了大殿中轴线,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啊,歪置山门是颇有讲究的,一来是为了辟邪,二来是门向朝着开山祖寺化城寺。

进入山门,就是灵官殿,进门登殿,只见神龛里站立着的却是赤面红须、双目圆睁、高举铁鞭的王灵官。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神,怎么到此护起佛法了呢?原来传说佛教的护法韦驮犯了“杀生”的错误,被地藏菩萨“解聘”,让王灵官顶了班,这反映了佛道“合作”的天王殿意思,在全国恐怕是仅此一处了。

从灵官殿过一小庭院,有一座亭阁式的方形重檐殿堂,歇山顶,内供四大天王像,称天王殿。中间龛内端坐着“笑口常开,大肚包容”的弥勒佛。“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行”,是他的两句偈语。两侧为四座天王塑像。

灵官殿和天王殿在同一台基上,而再高一层的台基上则筑有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内,正面立着高约12米的三世佛,座下是碧绿莲花座,下有须弥座(又叫金刚台),雕刻精细。供桌正面横刻着“唐僧取经”故事的大面浮雕。佛像前,为主持法会的和尚礼佛跑拜处。

好,游完祇园寺,我们现在来到的便是九华街的中心位置,大家看到的便是九华山开山祖寺化城寺了。寺内有一口高一丈有余,重约20xx斤的古钟,铸造精美,声音洪亮,用槌撞击,凝重清扬的钟声,在山谷回荡,往往使人有超凡脱俗之感。“化城晚钟”遂成为“九华十景”之一。

化城广场中有一用石条垒成的”娘娘塔”基,是纪念金地藏母亲的。据传金地藏母亲得知金地藏卓锡九华后,万里跋涉来山寻儿回归,长时间思儿心切,加之一路风霜,眼睛快要失明。金地藏用广场边一口井中泉水为母洗眼,治好了母亲眼疾,此井后人称”明眼泉”。金地藏用心侍候母亲,并向她细说佛教因缘,母被感悟,终于留山助儿护佛,后人在广场建塔纪念,称”娘娘塔”。但是,九华山也有人称”娘娘塔”是纪念金地藏出家前的妻子的。不论是母亲还是妻子,”娘娘塔”的传说都是美丽的。

好了,我们九华山的游览到此就告一段落了,感谢各位对小王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希望以后还有机会继续为大家服务,祝大家一路顺风!谢谢!

尊敬的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就快到九华山,大家先听小柯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样待会到了,我们就可以更快的进行游览了。

九华山在皖南青阳县境内,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文学家刘禹锡,登上九华山后,对其赞叹不已,认为天下名山均不能与九华山争长。诗仙李白曾三上九华山。九华山的特点是山奇峰秀,佛寺众多。

在游九华山时,首先要到九华街,是九华山的中心,寺庙也主要集中在这里,因此有“莲花佛国”之称。实际上这里是一个山上的村镇,除了庙宇外,还有商店、学校、旅店、农舍,游人可以在这里住宿,并以此为起点,游览山上的名胜。

九华街上的化城寺,是九华山历史最悠久的晋代古寺,也是九华山的主寺,寺的建筑依山势布局,反映了高超的 建筑设计艺术。寺内有一口高一丈有余,重约20xx斤的古钟,铸造精美,声音洪亮,用槌撞击,凝重清扬的钟声,在山谷回荡,往往使人有超凡脱 俗之感。“化城晚钟”遂成为“九华十景”之一。

九华胜景在天台。天台峰是九华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台,等于没来”的说法。从九华街上天台,约15华里山路,沿路经过很多风景点。当你气喘吁吁,到达天台正顶,眼前的景色,将使你胸襟开阔,疲劳顿消。四周群山匍伏,远望九华街,只有巴掌那么大了。

好了,我们到了,大家一次下车,跟着小柯我一起进入景区,大家一定要注意我们的队旗,不要掉队,或者是走错别的团队里。

欢迎大家来到九华山,我是导游小雨,很高兴我们相聚在这里,希望我们一起度过一次美好的旅游。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九华山有九十九座山峰,是佛教的圣地,所以人们为了保平安,都会来九华山拜一拜佛,并游览九华山的壮丽的景色。

从九华山的山脚想上看去云雾缭绕,各种奇松怪石,是不是美丽极了呢。我们坐车去山顶,在山顶有两棵高大的银杏树,一棵是公树,一棵是母树。听说,这两棵古树还是“诗仙”李白栽下的呢!现在我们呢再去九华山最古老的宝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的门前有一个半圆形的放生池,大家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呀,宝殿正门口对着一座像爬山虎的山峰,一位风水大师说这是凶兆,所以让小和尚们在宝殿前建了一个半圆形的放生池为弓,并与旁边的石象打齐为弓箭,守卫宝殿。大家可以在宝殿内拜一番,里面的地藏菩萨慈眉目善,看上去跟真的一样。

现在我们来到了九华山最有名的景点——天台。站在天台上仰望,天台上云雾缭绕,山径连绵起伏,像一条彩带从白云间飘落下来。大家可以看见上山的游客像一个个小白点,散落在彩带上。

好了,现在我们准备下山了,以后有机会的可以再来,有缘的话小雨再给大家当导游。

九华山,九十九朵灵秀的莲花,九十九座高空悬寺,九十九个岁月修成的正果,解不开的神奇惊叹,观不完的民俗风情,神奇灵秀的山水与博大精深的佛文化完美地结合,使九华山成为人佛共享的心灵净地。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是世界重要的旅游胜地,也是国际重要的佛教道场。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登上九华山后,对其赞叹不已,认为天下名山均不能与九华山争长。李白曾三上九华山。九华山的特点是山奇峰秀,佛寺众多。这座名山自汉代就沉积了许多历史文化,被誉为“莲花佛国”,今天,我们就去看一下这个“莲花佛国”。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的位置是位于芙蓉峰下海拔600米的九华街,这里是全山的接待中心,沿着街道向前走我们就来到了九华山的开山主寺_化城寺,据佛经中记载:一次释加牟尼与小徒下乡布道,走了很远,小徒饥渴交加,坐在地上不起来了,这时佛祖手指前方说:前有一城,速去化斋。徒弟立马就来了精神。其实所谓化城就是佛祖点化而来的。

接着就到了肉身宝殿,请大家看一下扁额上的的字:月身宝殿!为什么叫月身宝殿呢?因为在以前月和肉是通假字,所以现在很多形容人身体部位器官的字都会有一个月字旁。

肉身宝殿的建筑非常有特色,“殿中有塔,塔中有缸;缸中有肉身”,这肉身即是地藏王金乔觉的肉身,唐元贞十年,金乔觉在九华山修行75年后99岁圆寂,3年后开缸,其遗体绵软,颜面如生,撼其骨节有金锁般响声,依佛经中所示,乃菩萨应世,遂尊为地藏王菩萨。

走进肉身殿,可以看到门楣上悬挂着地藏大愿:众生渡尽,方证菩堤;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萨又被称为大愿菩萨。相信有大愿菩萨的庇佑,各位今后也一定能好运常伴。

九华胜景在天台。天台峰是九华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台,等于没来”的说法。从九华街上天台,约15华里山路,沿路经过很多风景点。当你气喘吁吁,到达天台正顶,眼前的景色,将使你胸襟开阔,疲劳顿消。四周群山匍伏,远望九华街,只有巴掌那么大了。极目远眺,天地浑然一体,长江如练隐隐可见。清冽的山风送来阵阵松涛、竹喧,令人陶醉。周围的岩石,奇形怪状,多呈黝黑色。有一巨石上刻“非人间”三字。此时此刻,真使人有身临蓬莱仙境之感。在天台上看日出,据说其瑰丽景色不亚于在泰山日观峰看日出。因此“天台晓日”被列为“九华十景”之一。

好了,各们朋友,短暂的九华山之旅就这样匆匆结束了,希望大家心愿达成来九华山还原时,我还能为大家服务。

九华山在皖南青阳县境内,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登上九华山后,对其赞叹不已,认为天下名山均不能与九华山争长。李白曾三上九华山。九华山的特点是山奇峰秀,佛寺众多。

早在东晋年间(420xx年),山上就开始建寺庙,以后历代都增建、扩建,形成“三里一小庙,五里一大庙”,庙宇遍布全山,据说兴盛时期多达300余座,僧众四五千人。现在保存完整的寺庙尚有五六十座。

游九华山,首先到九华街,这里海拔 600多米,是九华山的中心,寺庙也主要集中在这里,因此有“莲花佛国”之称。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山上的村镇,除了庙宇外,还有商店、学校、旅店、农舍,游人可以在这里住宿,并以此为起点,游览山上的名胜。

介绍峨眉山的导游词篇十

乐山市位于成都西南,为地级省辖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称青州、江州、嘉州,成都乐山是一个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山水资源的城市。下面是本站带来的成都到乐山的导游词,仅供参考。

欢迎大家来到乐山大佛参观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大家可以叫我小 。在进入景区前,我要提醒各位的是,在游览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们的游览线路是:从这条山道上去,依次游览灵宝塔、尔雅台、海师堂、凌云寺、大佛、凌云栈道、麻浩崖墓、乌尤寺、东方佛都,时间大约两个半小时左右。然后,我们将原路返回,在此集合乘车前往下一站——峨眉山。

乐山大佛修建于唐玄宗开元元年,也就是公元720xx年,竣工于唐贞元20xx年,也就是公元803,总共用了90年的时间才修建完成。距今已有1200的时间了。你看它端坐山崖,头齐山顶,脚踏江岸,是何等的雄伟和壮观。难怪有人要感叹“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了山大佛总体高71米,头部直径是10米,肩膀宽24米,从膝盖到脚背高28米,头上的发脊居然有1021个之多。由此可见乐山大佛的“大”。这尊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在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1996年,于峨眉山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于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请大家来看看大佛两侧的岩石,这是红砂岩,这种岩石质地疏松,很容易风化。乐山大佛就是用这种岩石雕刻而成的。但大佛为什么能经历1200多年,依然屹立在江边呢?请允许我为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先来看看大佛所处的位置。乐山大佛位于凌云山西部的阴坡,隐藏在山体之中,加上大佛作为有非常茂密的树林,而且地址结构相对的稳定,这就有效的减少了风雨的侵蚀和流水的冲刷,使大佛的风化现象比较缓慢。另外,大佛还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在大佛发髻的第4、9、18层,各有一条排水到于大佛衣服的褶皱相连,形成了一整套的排水网络。由此可见,乐山大佛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这也说明乐山大佛其实是古代劳动人民生命与智慧的结晶。

走过了九曲栈道,大家现在看看大佛,感觉如何啊?是不是觉得眼前的大佛比想象中的更加的雄伟!顺便我在给大家讲讲大佛的宗教内涵。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崖造像的艺术精品,是世界上最大高的石刻弥勒坐佛。但是为什么要修建一座弥勒佛在这里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大佛的建造者说起。乐山大佛位于大渡河,清衣江,岷江,三江汇合的地方,在古代这里的水势十分的汹涌,江上船毁人亡的惨剧,经常的发生。当时凌云山上有个海通和尚,他眼见这些悲剧,决心修建一座大佛来镇住这里水患,他用了十年的时间,来筹集旧件大佛的费用,为了保护这些费用,他甚至用自己的双手来挖掉自己的眼睛,大佛建成以后,海通和尚也就成了大佛建造史上永久的丰碑。但之所以要建成弥勒佛,这就和唐代崇拜弥勒佛有着密切的关系了。根据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他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所以当时的老百姓自然渴望弥勒佛,能尽快的降临人间。

到了周武时期,一代女皇武则天,曾经下令,编写一部《大云经疏》,来证明她是弥勒佛转世,同时她也在百姓对弥勒佛的崇拜中登上皇位。乐山大佛修建在武则天政权结束后的20多年,所以海通和尚开凿佛像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

乐山大佛作为镇江之佛,就要镇住水患。大佛建成之后,江上的事故的确减少了许多。于是人们说是大佛显灵,但这只不过是人们的猜想。但大家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我这就为大家一一道来。大佛修建的时候,工程浩大,这是不用怀疑的,而丢弃的石块,全部的投到江里,在客观上太高了河床,减缓了江水的流速,降低了行船的危险性。另外,大佛修建在这里,就像一个航标,它让江上的船夫行船时的信心更足了,相信自己能战胜大自然。

各位游客,小 的讲解就先到这里,现在给大家二十分钟自由活动和拍照的时间,二十分钟后我们在此集合,继续我们的游览。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的旅游大巴从成都出发,途径双流、新津、彭山、眉山、夹江五个县市,现在我们的旅游大巴下了成乐高速就进入了乐山城区。这段路程共120公里,大约行驶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那么现在呢还有半个小时就到达我们今天的目的地:乐山大佛景区了。

在这里啊小江就先为各位游客朋友简单的介绍一下乐山市。

乐山市面积1282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53.5万, 地处岷江中游的乐山,历史十分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巴蜀时代,就曾是蜀王开明部族的故都。北周宣帝大成元年改为嘉州,清雍正年间更名为乐山,是根据《论语》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的含义而来的,并且这一名称沿用至今。乐山市1985年设市,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历来也有“海棠香国”之称。现在大家不能看见海棠花,但等到了乐山大佛景区之后就可以大饱眼福了。海棠花在乐山有着古老的历史,同时也是乐山市的市花。早在唐代,时任嘉州刺史的薛能就写诗赞美说:“四海应无蜀海棠,一时开处一城香;晴来使府低临槛,雨后人家散出墙。”从这首诗中所描写的景象,我们可以想见唐时的嘉州,满城开满了海棠花,人们在其中游览观花,真是人舞花间,花舞人间的醉人感觉。

现在我们大巴车就行驶上了一座桥,它的名字叫做岷江大桥。顾名思义,桥下流淌的就是岷江了,看到这奔流不息的江水,它的源头又在哪里呢?团队里如果有去过九寨沟的朋友,也许还记得当时导游给大家介绍过的,岷江的源头就发源于九寨沟的弓杠岭和郎架岭之间,源头很是清澈。清澈的江水流过乐山,滋润着乐山,而除了现在我们能看见的岷江以外,滋润着乐山的,还有两条江,一条是在历史上很有名的大渡河,就是红军曾经飞度泸定桥抢渡的大渡河,还有一条可能是不怎么为我们各位朋友所熟悉的,叫做青衣江,年青的青,衣服的衣。说起这青衣江呀它可是我们乐山的本土江,我们的饮用水就是取自青衣江。青衣江在古时叫做“平羌江”,诗仙李白曾有诗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引入平羌江水流。说得啊,就是这青衣江了。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这三条大江在乐山大佛的脚下汇流,然后流到宜宾也就是五粮液的故乡最后汇入长江,成为长江的八大支流之一。乐山就是一座被三江环抱的城市,因此,它又有小江城的雅喻。

我们说乐山的得名是因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这样一座有山有水,地灵人杰的地方,自然是诞生了许多灿烂的名人名家和灿烂文化,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郭沫若先生了。他出生于我们乐山市的沙湾镇,也是蜚声海内外的书法家,革命家,代表作诗集《女神》等更是积极促进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为我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好了,各位游客们,说了这么久,想必大家都对乐山有了个初步的了解了吧,再过20分钟就可以到达乐山大佛了,我们日常有一句俗语叫做: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那这抱佛脚究竟有没有用呢,那就只有到了乐山大佛去试了才知道。

现在就请各位游客稍作休息,我们待会就去抱佛脚了。

古语有云:“蜀之山水在嘉州,州之胜曰凌云”。这里山灵水秀,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会合于凌云山下,凌云册位于乐山城岷江东岸,卓然秀拔,唐朝时在这里倚山开凿的佛像是当今世界上的第一大佛。大佛依山而建,威镇三江,面对峨眉,历经丢掉风雨,依然完好无缺,不得不让我们吧为观止乐山大佛是当今上最大的古代摩崖造象。依凌云山而建,有“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之称。开凿乐山大佛的发起人是当时的海通法师。对于这位高僧的生平,已无法考证了。只知道他是贵州人,结束于凌云山。他见三次水汇聚山下,惊涛拍岸,过往船只时有船毁人亡之情。于是发宏誓,开凿佛像,欲仰仗无边法。

各位朋友:大家好!

常言道:“天下山水这观在蜀”。欢迎各位到四川品味这无穷的山水胜景。沿着笔直的成乐高速公路我们直奔乐山而去,李白感叹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已一去不返。今日的蜀道可谓四通八达,天堑变通途。

乐山市位于成都西南,为地级省辖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称青州、江州、嘉州。途中我们要经过双流、新津、彭山、眉山、夹江五县市,全程近160公里,行车约两小时。 各位,现在我们正行驶在双流县境内。大家请看,远处薄雾似轻纱,沟渠流水伴农家。这里没有北方农村那种凝重、厚实感也比不上江南水乡的灵秀,却有着蜀中农乡的淳朴和闲适。双流位于成都市西南部,古称广都县,隋仁寿元年(620xx年)改名为双流县。古史中将双流与成都、樊都(广汉)并称“三都”。其地名正如左思在《蜀都赋》中所形容的“带二江之双流,枕峨眉之重阻”。此“二江”为郫江、检江,即今日的府河和南河。据史料记载,开明时期的古蜀都城位于双流境内,至开明九世,蜀都始由今双流、华阳一带迁至成都。双流地处成都市外围,又是河流下方,地理位置不甚优越,古时常受水患之扰。早在古蜀国时期,开明已在岷江上游分水入沱,以除水害。《水经·江水注》也说:“(岷)江水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开凿也”。在分水的基础上,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又筑都江堰,分洪以减灾,引水灌田,并于成都穿检江、郫江二江平行于城南。至唐僖宗时高骈又筑糜枣堰,使府河绕城北东流,与南河于合江亭汇合,平缓南去。明清二代则形成了完整的疏浚制度。至此,双流水害之患逐年减弱。据《华阳国志·蜀志》载,蜀中第一口盐井于李冰治蜀时期出现在双流,时称“广都盐井”。于其后,巴蜀地区才陆续出现大批盐井,蜀中盐史上亦须记上双流一笔。斗转星移,时至今日,双流已成为全国首批年产值超亿元的先进县,矿产以芒硝为首,农副产品以海椒驰名,家畜以“成都麻羊”闻名,西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双流国际机场也驻足于此,更有以“恩威”为龙头的一批集团产业汇聚于斯。双流真可谓因水而困,因水而兴,再因水而荣、因水而发。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首诗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其好友杜少府(少府为官职名)赴蜀州(今崇州市)为官送别即景而作。其中的“五津”就是指岷江在川西河段上五个著名的渡口,我们正经过的新津便为其中之一。新津为成都市辖县,蓉城门户之一。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置新津县,其名沿用至今。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都平原发现了长江上游古文明的大量遗址,“宝墩文化”便位于新津境内。这些石器时代的遗址又一次告诉世人,中华文明之源不仅依附着奔流到海不复还的黄河,更与滚滚长江东逝水相生相息。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相传,孟获欲夺成都,屡屡派兵侵扰蜀中,当时曾屯兵于此,被老百姓称为“孟获村”。自南北朝置县后,新津因其地势之重要,一直是出川水路的重要渡口之一,上临成都,下控川南,又扼成都通往雅安、西昌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1920xx年10月,辛亥革命同志军曾于此与赵尔丰属下新军血战数日,杀敌无数,牵制了四川清军主力,支持了川东南革命的斗争,其功斐然。新津名胜古迹众多,最负盛名的当推九莲山观音寺,寺中有七幅保存完好的明代壁画,其最大的特点是突破了传统绘画所采用的植物配制颜料,而以天然矿物质为底色,配以珍珠粉、生漆等,结合沥粉描金技法,使画面富丽堂皇,经久不坏,很值得以观赏。新津在民俗节日方面还有一绝,那就是有名的“龙舟会”。每到农历五月初五,河上龙舟戏水,高潮迭起,呼号声、划水声、鞭炮声、锣鼓声交织轰鸣,响彻河面。龙舟赛后,满河漂放鸭子,男女桨手纷纷入水,你争我夺,上演一幕“抢鸭”闹剧,将龙舟会活动推向高潮。入夜,两岸彩船华灯齐放,乐声四起,争奇斗艳;四面礼花腾空而起,好一片火树银花不夜天!各位朋友,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到龙舟节上一睹为快,到时候我们约好不见不散!

我们现在已进入浅丘陵地区的彭山县。大家知道,“四川盆地”是全国著名的五大粮仓之一,它的东面为花巫山,北面为大巴山,西南为岷山,南面为大娄山、武陵山。因其群山环抱,天公造出一块相对平缓的绿洲,习惯上称它为“盆地”。要说“盆地”,其实也是丘陵为主的地带。连绵起伏的丘陵都有一个特点,即除了一些植被外,更多的是套种的农作物,那都是因为人均耕地少的缘故嘛。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满目清山,想必大家都防护林带,下大力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结果。这里的一山一水都与长寿息息相关,各位请深呼吸,千万别错过了这“长寿之气”。彭山为眉山市辖县,建县于公元前320xx年,初名武阳,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南北朝时曾名隆山,唐代为避玄宗李隆基名讳改为彭山至今,真可谓一波三折!各位看看这青山绿水,注目这紫烟升腾的彭山,这就是“高山仰止”的八百岁寿星------彭祖的故乡,所以这山也称彭祖山。彭祖,姓篯名铿,帝颛顼之玄孙陆终氏第三子,高寿八百,历夏、商、周三代,可谓奇迹。当然,八百高寿更大意义上象征了古人对长生的渴求。据史料载,夏、商时期四川当地人习以六十天为一小甲子,按现在计年算法,彭祖也高寿近140岁,在遥远的古代,他的确算“中华第一寿星”。

彭山县江口镇茶场村便是彭祖的故里和羽化之地。彭祖一生积累了丰富的长寿经验,总结了卓越的长寿理论。其精华为“养寿之道,但莫伤之而已”。讲究顺其自然,天人合一,注重膳食,和顺阴阳,要求人顺春秋四时而协调,尊阴阳转换而修身。彭祖的理论衍生出我国流传至今的长寿文化体系,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尊之为“长寿之源”并不为过。至于其“炼丹,以求长生”,以至于历代帝王争相效仿,形成大炼丹药、追求永寿的荒诞之风,当然是不可取的。但中国人传统“养身”中的价值取向,“先天不足后天补”的学说是值得肯定的。谈完了“一祖”,我们再说“二像”。在彭祖山景区有两座唐开元初凿的佛像,人称“齐山双佛”,一立一坐,通高28米,在世界大佛中名列第八。“日有行船数百艘,夜有明灯胜万盏”,游彭山少不得要提到江口古镇,号称“南方丝绸之路第一站”。这里是有记载的最早茶叶市场--------武阳茶肆所在地,也是有名的茶叶之乡。西汉才子王褒在《僮约》中就有“武阳买茶”的记载。西晋常璩《华阳国志》也有“武阳产名茶”之说。被后人誉为“茶圣”的陆羽更是在武阳长住10余年,写出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书中同样盛赞武阳名茶。为此,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中央农业电影制片厂、《话说长江》中日联合摄制组、中央电视台等先后在此拍摄《世界茶叶发源地》、《茶叶史话》、《茶叶故乡》、《武阳茶肆》等专题片,彭山因此名扬四海。

车到眉山,我们已进入眉山市境内。先请各位猜一谜语:“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打一文人家族。对了,这就是苏门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人称“三苏”。眉山是三苏故里。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曾置眉州,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置眉山县,直至民国撤州留县其名保留至今。眉山建市后,原眉山县改名为“东坡区”。这是四川的一个农业区,除了传统的农耕文化,应该说她是因“三苏”而闻名全国。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四川历来为卧虎藏龙之地。地处盆地,山水险阻,不少时候,“诸侯割据,腥风血雨其外;农时不误,风平浪静于内”。再加上土地丰饶,环境优越,历代便出了不少扬名青史的文人,“三苏”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在苏氏父子中,尤以苏轼最为著名。苏轼(1037------1120xx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博学多能的全才,他著作宏富,政声卓著,诗、词、赋、文及书画均是独树一帜的开派宗师。

在文学上,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在家”;在宋代“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中居于首位。他的诗有四千余首,自由潇洒,情趣横生,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作三百多首,豪迈奔放,倾荡磊落,一扫晚唐以来艳丽柔靡的词风,成为豪放词派的创建人,与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并称“苏辛”,人赞“东坡胸次广,稼轩力千均”。他的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主张辞能达意,文贵自然,大力推进古文运动,所作数千篇,笔力纵横,雄辩滔滔,如行云流水,被誉为“文章之宗”,成为后世效法的典范。他的绘画也是别开生面,而且在绘画史上创立了“文人画”的理论,强调诗、书、画三味合一,主旨在写意传神,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苏轼从嘉祐二年(1057年)二十一岁时进入仕途,虽然两度进京任过翰林学士兼侍读、中书舍人、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但终因党争之祸,几经折磨,一贬再贬,多次外调任地方官,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惠州直到流放偏僻的儋州。一生颠沛流离,极不得志。尽管政治上备受压抑,横遭斥逐,他的才能未得到应有的施展,但他的从政业绩和浩繁的诗文集著,却得到人们的热爱和尊重。如杭州的“苏堤”,黄州的“东坡赤壁”,惠州的“白鹤故居”,潮州的“藏图书处”和儋州的“天涯海角”刻石等,都成为和他相关的名胜古迹。

苏轼的著述有《东坡七集》等1000余卷,书法存世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他的词作更有《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两首千古名篇。

苏轼不仅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全面发展,卓有建树,而且在社会生活、自然科学的许多方面,都是一位罕见的博闻多识的高手;如他长于水利,疏浚西湖的“苏堤”至今仍是苏杭名胜;精于医道,有《苏(轼)沈(括)良方》传世;还善于烹调,有“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等佳肴,真是一位全才、奇才,值得四川人民骄傲。

苏轼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轼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在古文方面具有相当成就。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著有《嘉祐集》。苏洵的散文,风格雄奇,擅长议论,《权书》、《衡论》等篇,纵谈古今形势和治国用兵之道,大有战国纵横的风度。苏辙(1039~1120xx年),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他一生著述丰富,有《栾城集》等著作。苏辙最擅长记叙文,他的《黄州快战亭记》、《武昌九曲亭记》都是传世名作。

各位朋友,我们将在返途中前往“三苏祠”浏览,到时我们再去深入了解这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学士苏东坡。

现在经过夹江县,夹江为乐山市辖县,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年)置县至今。夹江是著名的书画纸产地。中国为世界驰名的文明古国,“四大发明”妇孺皆知,其中印刷术、造纸术两项便与四川密不可分。据考证,活字印刷术便肇始于四川。早在唐代,四川已有大量的刻版印刷品上市出售。印刷品的出现,使印刷术、造纸术革新,更上一层楼。至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政权平稳带来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据记载,当时四川的茶、丝、粮、棉等大宗商品占全国总产量的1/6。笨重的铜钱、铁钱已不能满足携带方便、节约成本的要求。精明的商人开始以“字号汇票”的方式取代沉重的金属钱,后逐步演变成“通行于蜀”的纸币“交子”。“交子”的诞生不仅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四川印刷术、出版史、造纸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其纸料为褚皮纸,经久耐用,其色分黑、青、红三色,其版为铜版套印间插花纹,甚为精美,是极高的艺术品。

史文化名城,风光秀丽,文物众多。峨眉山--------乐山大佛名满天下,更有麻浩崖墓、乌尤寺、郭沫若故居增光添彩,不可不来,不可不看。我将在浏览中为各位作详细介绍。顺便提一句,成都-------乐山的水上浏览线路正全面恢复中。也许数载后,各位再到乐山,我将陪着各位从南河登船,于轻风徐来、水波不兴中游双流、新津、彭山、眉山、夹江至乐山,一路细细品味岷江两岸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