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自我心理疏导方法(通用21篇)

时间:2024-04-23 23:39:07 作者:飞雪

范文范本是提供给读者的一种指导,帮助他们通过参考范例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这里有一些精心挑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和创造力。

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疏导方法论文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疏导因就业压力而导致的焦虑情绪,已成为校心理咨询部门承担的重要工作。从部门近年来所接待的需要咨询的学生结构来看,明显呈现出逆向增长的趋势。所谓“逆向增长”便是,寻求咨询的学生已从高年级逐步蔓延至低年级,甚至部分才入校的大一新生也有这种需求。现实告诉我们,建立全方位的心理疏导机制刻不容缓。

那么建立这种疏导机制的切入点在哪里呢。本着对症下药的原则,首先需要明确导致学生因就业压力而焦虑的根源是什么。从笔者所获得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中可知,学生这种情绪的形成主要来源于:(1)对家庭的愧疚;(2)被非正式组织内的舆论氛围所感染;(3)因寻找就业信息而产生的挫折感所致。这就表明,在心理疏导途径的构建应采取分别应对的态势。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高职学生焦虑情绪形成的根源剖析。

在本文的开篇之处已经提炼出三类来源,下面将围绕它们展开剖析,从而为心理疏导途径的构建提供切入点。

(一)对第一类形成根源的剖析。

从高职学生的来源区域来看,诸多都来自于农村。由这一点就不难知晓,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求学历程中,就或多或少的感受到父母劳作的艰辛,以及家庭对自己所赋予的期望。特别对于女生来说,受到农村传统意识和当前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家庭仍能坚持将她们送进高校,表明了父母对她们未来光明前途的期盼和对村社舆论环境的承受。这些活生生的家庭生活元素,便在无形中为这些学生带来了难以消除的压力。这种压力在个体难以独自消化的情况下,便能使他们形成焦虑情绪。这也就是为什么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呈现出逆向增长的态势。

(二)对第二类形成根源的剖析。

实践表明,由第二类因素所形成的焦虑情绪更为常见。在高职学生群体,非正式组织可以归纳为:(1)寝室组织;(2)在校老乡组织;(2)同一专业下的朋友组织等。在学院相对封闭和狭小的空间范围内,诸多涉及就业的信息都将快速在非正式组织中蔓延开来;同时,在互联网进入学生寝室的当下,学校外部信息也将在这样的环境下得到传播。不难想象,作为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个体,将直接被非正式组织内的舆论氛围所感染,从而形成焦虑情绪。

(三)对第三类形成根源的剖析。

受第三类来源而产生的情绪焦虑者,主要以大三毕业班的学生为主体。在面临就业需求且在学院有限的就业关怀下,他们更多依靠主动寻找就业岗位来实现就业需求。可以肯定,在孤军奋战和缺少交流渠道的情况下,毕业生会因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社会环境的不适而产生焦虑情绪。再包括上文提到的对家庭的愧疚因素,则显著强化了他们这种情绪的表象。

二、根源剖析下对就业导向模式的形式解构。

对以上根源的剖析不难发现,高职院校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存有情绪焦虑症状。由此,将这些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的学生,都放置到校心理咨询部门来处理是不现实也是没有意义的。在群体意识影响个体意识的常识下,惟有建立全院各部门的联动机制,才能在舆论环境的改善下缓解个体的心理焦虑症状。

具体而言,形式解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突出辅导员岗位的功能。

不难感知,目前因就业压力而出现的情绪焦虑症状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这就要求,须寻找到与学生有密切联系的岗位人员来应对。从这一逻辑来看,辅导员教师便成为了首先群体。从近年来我校招收的辅导员中不乏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人才,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便能履行教学管理和心理辅导的工作。这样一来,在解决大面积心理疏导工作上便形成了强大的支撑力量。实践表明,诸多高职院校已在这方面进行了组织和制度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二)增强就业辅导课程创新。

根据现在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在大学新生入校后都将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从职业规划课程的内容来看,则主要体现为就业前景和就业心态方面。这里且不讨论该课程具体的效果如何,但从课程教学形式看则更像应试教育(课程结束需要考核)。因此,应改观这一教学形态,而以激励性和引导性的语言风格和反馈机制来面对。只有这样,才能不使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越发糊涂,同时还能在集体氛围下获得自我心理调节的自觉意识。

(三)发挥心理咨询部门优势。

毕竟,学院心理咨询部门的教师都是专业出身,并在工作实践中获得了较多的临床经验。这就意味着,应把他们的专业能力用在刀刃上。那么何谓刀刃呢。笔者认为,在一点带面和传帮带的机制下,可以组织对全院辅导员开展心理学知识培训,从而增强辅导员的工作实践能力;同时,还应根据学院需要针对兼职心理辅导教师进行传帮带的培养。这样的双管齐下,便能显著提升心理疏导的实际效果。

三、形式解构下的心理疏导途径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心理疏导途径可分别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辅导员方面。

应充分发挥他们联系学生的岗位优势。如,通过面对面的谈心、以职业规划和就业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使得高职学生能在思想感情倾诉中释放心中的压力;并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归属感,进而缓解心中的紧张感。同时,高校管理者应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使青年大学生能够置身于集体之中,通过争优创优活动来实现自我价值。发挥集体互动活动的强大优势,通过增进班级内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不但增强了大学生的班级荣誉感,还增进了班级成员间形成抵御就业负面信息的凝聚力,这本身就远强于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所带来的效果。

(二)课程创新方面。

该课程主要针对大一新生的,且由上文可知:大学新生会因家庭因素而产生焦虑情绪。因此,在创新的价值取向上便应针对这一问题而展开。首先,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广泛引入案例(最好是发生在本校的实例)。案例包括,本校毕业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就了自己,以及本校毕业生在校时的家庭状况并不理想,但通过自立更生不但顺利完成学业还在工作中取得了成绩。这样一来,便能在同一起点上对新生产生一种激励和宽慰的心理作用。然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请部分优秀毕业生回校现场讲述成长经历。实践表明,这种效果最为明显。

(三)心理咨询部门方面。

目前许多高职学院已经着手组织人员培训工作了,但在培训中却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在心理学知识培训中缺乏必要的针对性。众所周知,引起高职学生出现焦虑情绪的原因很多,如失恋、成绩不理想、专升本失利等。因此,在缺乏针对性的情况下,难以使广大辅导员掌握对症下药的技能。因此,应围绕解决就业压力而导致的心理症状开展培训;并在传帮带中,也应形成专项和侧重。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四、小结。

本文认为,学生因就业压力而形成的焦虑情绪主要来源于:对家庭的愧疚;被非正式组织内的舆论氛围所感染;因寻找就业信息而产生的挫折感所致。因此,在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时须对症下药。在途径构建上应围绕着:辅导员、就业课程创新、心理咨询部门等三个方面分别展开。

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疏导方法论文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新接触一个班级,能在任课教师的脑海中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细观察会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是“两头”的学生,而“中等生”很少。

我们在学生思想教育上,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框框,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这部分“中等生”大都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这部分“中等生”长期缺乏教师应有的关心、帮助、教育和培养,在集体生活中也缺乏唱“主角”的机会,自以为处在冷漠的关系中,加上对自身认识不够,形成了精神欲求不足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与我们所提倡的现代人意识是格格不入的,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背离的。

一、对“中等生”概念的思考。

“中等生”的概念,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使用,但其内涵与外延却好象很少有人。

去分析,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和范围。“中等生”的概念的本质属性并不是非常明确的,外延也并不确定。从其词义本身揭示的内涵来说,就是指在学生前进的队伍中处在中间的学生。显而易见,这个“中等生”、“尖子生”以及“后进生”的差别,是教师们以“分数高低”和“纪律好坏”为尺度,人为地划定的。

学习成绩成为绝对的标准,其他表现仅仅是参考分。而学习成绩又包括哪些内容呢?99%又是考试分数,而且是总分数,不是单科分数。这种人为的评价尺度在教育活动中经常反复使用,已经固化为一种社会尺度,反过来又对教育活动产生影响和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就是由于“中等生”的成绩的中等,使教师给与的关注少,师生之间缺乏沟通,而长期如此,必然给“中等生”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也可以说,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活动的动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人的“秉性”、“脾气”不同,有人急躁、有人稳重、有人活泼、有人沉静,这是气质的不同。有人谦虚、有人骄傲、有人粗心马虎、有人细致认真、有人意志坚强、有人害怕困难,这是性格方面的差异。有人感知灵敏、记忆力好,有人长于想象、善于思考,这是能力的差异。这些特征的综合,形成了人与人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

个性心理的形成有着十分复杂的主客观条件。如教育条件、环境条件、家庭条件、意外事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条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时条件相同,由于主观努力的缘故,也会导致不同的个性。

1、“中等生”的消极心理特征。

在情绪方面:他们的心态一般比较平和。大部分“中等生”起初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肯定。但当教师忽视对他们的关注时,学习和工作的热情逐渐减弱,进而不良的、消极的心境产生。

在意志方面:由于不愉快的心境,将使其做事缺乏自信,无法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难,不能朝气蓬勃地奋勇前进,从而会降低活动效率,也难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做事会瞻前顾后,缺少果断性。

在能力方面:由于消极的情绪和做事的优柔寡断,使所做之事往往成少败多。这必将更加动摇其做事的信心,导致工作学习能力提高缓慢,总觉做事不如别人做得完美。

在性格方面:由于以上种种情况,长久下去,使其性格更加内向、孤僻、沉默寡言,不善交际。遇到问题时,主要靠冥思苦想,自问自答。

由于教师长期缺乏对其关注,“中等生”这种消极心理长久循环下去,会使他们在了解情况、判断问题、形成见解时,出现偏颇,所遇问题不但解决不了,反而会把事情越弄越复杂,使他们陷入一种更加不愉快的心境之中,性格更加内向,过于敏感,甚至抑郁、紧张、拘束、不自然、胆怯。

2、“中等生”的积极心理特征。

总体讲,“中等生”一般心细,善于察颜观色,他们有追求和向往,有较强的自尊心,做事很认真,很自觉,很懂事,甚至循规蹈矩,他们不调皮,不捣蛋,不惹麻烦,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中等生”在心理特征上的优点和缺点,造成他们自相矛盾的心理,在学校生活中的主要表现有:他们往往对自己的理想、抱负要求过高,因其身心发展的不完全成熟性,会使他们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产生距离。如在回答教师问题时,希望口齿清楚地把问题答好,但又战战兢兢、目光游移不安、结结巴巴,盼望老师尽快让其坐下。希望自己豁达乐观,却时不时要为一时的小事而生闷气。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想参与进来,却又担心别人嘲笑。这种心理易导致自悲、害怕,由退缩失望最终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不是我们的时代所要求的。

教育的目标是塑造人――通过教育的开展,将一个自然状态的人塑造成一个社会状态的人,将一个混沌未开的自然人塑造成一个身心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履行其教师的职责呢?

第一、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人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以下几点能力:

1、访谈能力。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家访。家访可以深入学生的家庭环境中,通过对家长及相关人员的询问、调查和座谈等有效形式,全面了解学生所受的家庭教育及学生在家实际表现;可以将学校教育信息及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学生家长,有助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在校行为的真实动机,探究其思想行为的根源,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例如,我班有8位学生在周一至周五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周末回家看望父母。这给教育管理学生带来难度。家长会时是学生的父母到校,但是日常照顾孩子们的却是他们的爷爷奶奶。虽然,在家长会上,也教给家长们一些教育、管理、督促学生学习的方法,但是,实施起来却与教师的要求有距离,学生们的爷爷奶奶从中打了折扣。家访可以使我了解学生在爷爷奶奶面前的真实状态。

我告诉奶奶一些简单而实用的方法,来督促学生学习。让奶奶用耳听、用眼看,要求学生每天完成1小时的复习,背单词、背课文、读书时要出声,让奶奶听得到,并且当天学的`知识当天复习,不能只完成笔头作业。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

李峰的学习成绩有提高,英语默写合格率上升了,学生脸上也有了从容的笑容。

2、观察分析能力。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都是存在于同一个统一体中,两者相互包含,相互掩映。例如,冷静有时却缺乏热情;爱出风头却又勇于创新。教师要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为心理问题的疏导奠定基础。

我班的牛薇同学,是单亲家庭,她跟随父亲,家里还有奶奶、伯父、姑姑一家,同住一套三居室。在班里,她独来独往,不爱说笑,眼神暗淡,学习基础差,但很努力。我感觉到这个学生如此压抑,会严重影响她的心理健康。从小学老师对她的鉴定上,我知道她喜欢唱歌。在年级主题会上,我鼓励她表演拿手的节目――唱歌。此后,她参加学校组织的卡拉ok比赛,获得二等奖。同去观看比赛的同学,回来很激动,是他们跑着回来告诉我这个消息的。这件事后,牛薇的学习更加努力了,虽然她在学习上仍然存在很多困难,但她从不抄作业,从没有放弃努力。而且,从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神采。

3、理解学生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做到心理换位。教师往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我中心”的倾向,易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看待周围的世界、处理所遇问题,这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学生,妨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影响教育效果。

要做到心理换位,就要常常设身处地的从他人所处的地位、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他人的所思所感所为,体验别人的精神世界就好象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一个教师应常用“假如我是一个学生”这样的话来提醒自己,要象演员那样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正因“一次考试不及格而懊丧”或“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而难堪”的学生,认真考虑自己每一言行会引起学生什么样的反应,并尽可能教会学生掌握心理换位的方法,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理解。

记得那是一个中午,外班的两个学生在国旗下,绕着旗杆互相滋水玩,一个学生的上衣已经湿了大半,我叫住他们说了两句,高鹏(我任课班级的学生)把书和雪碧瓶子用力扔在地上,那样子分明告诉我:“你又不是我的班主任,管得着吗?”当时我很生气,但理智告诉我不能发脾气。于是,我让他们站在国旗下呆一会儿。虽不情愿,但他们还是站在那里了。我告诉他们,我用5分钟办过事之后会回来。当我回来时,高鹏的态度没有太大变化,头歪呆着。我问他:“假如你是老师,愿意看到学生向你发脾气吗?”高鹏的头不歪了。然后,我提到“百分评比”、提到“他们在政教处窗前”、提到“班级荣誉”,高鹏爽快而真诚地说:“老师,我错了。”那一刻,我又一次体会到“心理换位”这个方法的效用有多神奇。

4、赏识学生的能力。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信任学生、给与学生同等的关注。教师理解学生,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与鼓励和热切的期待。

在班级管理中,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而不是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生”身上,信任他们,让他们做事。对做事认真心细的学生,可以委以重任,明确表示老师信任他们,要求他们力所能及地协助老师做些班级工作,如班务记录、公务保管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自悲感。

例如,在暑期军训时,通过观察,我发现周健做事心细而认真,不计较个人得失,很难得。在组建班集体时,我选择了周健做班长。家长问我:“老师,她行吗?她在小学只是小队长。”我很有信心地说:“她行。”在以后的学习中,她的成绩一直是中上等,在80-85分处徘徊。家长与我见面时说:“老师,我们的孩子在家学习比以前用功了。”此时,我更相信,她的成绩迟早有一天会达到全优。我要做的只是鼓励与等待。果然,她在改选班委时,得到绝大多数同学的支持。而且,她的学习成绩成为班里进步最大的学生,实现了全科优秀的目标,并且,所有成绩均达到90以上。“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这个学生身上得到实现。教师对学生良好的期待与信任,是激励学生前进的动力。在班里,我还对张卫、孙博、高菲、王然、樊志强等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给与同等的关注,在他们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只是周健的事例最突出、最显著。

给与学生同等的关注。关注的形式很多,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等,纳入到课上、课间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如上课前,对低年级学生就可以摸摸胆小、不善发言的同学的头,上课时他们就能直视老师,认真听讲;提问时,给他们以鼓励的眼神,他们就能积极思考、举手发言;用微笑、用目光做短暂的交流,给与学生以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自信。

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能及时表扬予以肯定,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在全班表扬,也可以在周记中私下表扬;发现他们小小的进步,说一句“做得好”;点点滴滴,他们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产生对教师的依恋与信赖,学生要求进步的动机就会得到强化。

当学生遭受挫折、失去信心妄自菲薄时,需要教师指出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找回曾拥有的成功的喜悦感,鼓励他们重新树立信心。

我们处于竞争的时代,要使学生敢于竞争善于竞争,适应时代的需要,身心健康的发展,追根求源是要使学生有自信心,有自我教育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寻找自信的支点,正确认识自我。

可以开展“找优点”的活动。让学生找自己的优点,找别人的优点,了解自己也。

有闪光点,从而增强自信心。引导学生虚心听取父母、师长、同学的劝告,发扬优点长处,纠正缺点短处,避免对自己做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使学生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以正确的定位参与竞争。

从学生画的板报、从语文课代表王然给同学的测验、从赵仕杰要求同学默写的单词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自己的要求,甚至会超过教师对他们的要求。在班里,学习差的学生,在说话做事时是缺少自信的,甚至认为自己一点优点都没有,其他同学也看不到他们的优点。

有一次班会,在“找优点”的活动中,我问:“谁来说说樊志强的优点?”没有人呼应,一段长时间的沉默。樊志强的头低下了,不敢抬起头来。这时,我开始说起来:“樊志强同学,很爱劳动,值日时从不偷懒;他拿钥匙给值日生开门,从不迟到;他学习基础差,但从没有放弃学习;他很诚实……”当我说完之后,大家用惊讶的眼光看着我,樊志强的眼光尤其特殊,是激动、是感激、是承诺……对于樊志强来说,他能完成初中三年的学业,每次期末成绩突破60分,就是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不放弃学习”,是我对他最大的期望。这一年,他做到了“不放弃学习”这一点。虽然,并非所有的科目都突破60分,但也没有出现低于55分的科目。我想让学生们知道,教师不仅仅看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生努力学习的状态――进取的状态。

2、创造成功的记录。

自信是成功的产儿,成功记录越多,成绩越大,自信心越容易获得。不断争取成。

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记录,对于缺乏自信的人来说,尤其重要。

教师可以在班集体中,每周安排一节课来组织一些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如学习。

竞赛、劳动技术竞赛、书画展览、体育技能竞赛、小知识竞赛、课文评议、热点分析、小制作、小设计竞赛以及特长展示等,提供不同的环境让学生展示自己。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兴趣,在学生的热情参与和感召下,胆怯的学生也经常参与到活动中来。对某些信心不足的学生,可以提前让他们做准备。在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成功的表现自己,创造成功的记录,逐步建立信心。

例如,在我校每班教室都设有宣传栏,那是除了板报以外的很好的宣传阵地。怎样用它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呢?我在班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如硬笔书法展览、暑期记事随感、英文书写展示、个人风采小制作、美术作品展示、劳技编织成果展、周记展示等等。每次展示活动,都有意外的收获。全班36人,许多同学在展示活动中都显示了自己的优势。张卫的周记从板面设计到内容,丰富多彩,显示了男孩子与众不同的文思;袁林的周记是那么独具匠心,我能看出她是用心在与我交流,显示了女孩子特有的文静、纤细的性格;周健的周记,不知从哪儿剪下来的刊头设计,与文章的内容是那么贴切,显示了洁静、清雅的特点。马月的艳丽周记、樊志强的美术作品、王晋阳的书法、刘静的《暑期随感》、胡子薇的《军训生活》、王紫薇的工艺制做、陈超(男生)的编织、刘晨的英文书写……让我从不同角度了解了这些可爱。

的孩子们。胆怯的学生――耿燕玲、刘佳、李雪等同学都先后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我了解她们心灵思索的痕迹。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选准目标,使目标与个人的能力相符,不好高骛远,要量力而行,积小胜为大胜。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态度,以平静自如的心情投入竞赛活动。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明白,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持之以恒,勇敢行动,就可以获得成功。

例如,在体育节比赛时,学生夺胜心切,这易导致恢心的心态产生。在比赛来临之际,我告诉学生们,体育比赛重在参与,1500米比赛,只要跑下来,就是最后一名,也是光荣的。因为他有勇气跑完全程,我为他喝彩。学习也贵在持之以恒、永不懈怠。一次测试的失误,不能代表永远,我相信他能再次崛起。

教师借助竞赛活动可以扩大奖励范围,让学生尝到创新与竞争的乐趣,树立自信,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如,我在班里设立了这些奖项:最佳班委、最佳组长、最佳课代表、最佳学科带头人、最佳劳动标兵、最佳文体特长生、周记一、二、三等奖、艺术节参与奖、摄影奖、百分评比优胜奖、学习进步奖、学习优秀奖等。

3、利用周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逐步建立信心。

周记是学生采集知识,进行师生沟通的很好的方法。例如,胡子薇是个有男孩性。

格的女孩,偏爱理科,酷爱运动。从来写周记写得很少,不愿与我交流,学习成绩很出色,个性极强。我利用她所写周记的内容,进行诚恳的评价,终于她能与我谈心了。有一次,她在周记中这样写到:“老师,真不好意思,您的评语比我的周记还多,我决心,以后一定认真对待周记。”果然,她跟我探讨了许多问题。如:“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父母的唠叨都对吗?”等等。我发现她很有思想,而且办事并非粗糙,也是个心细的姑娘。

另外,还可以利用周记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让部分“中等生”可以。

进行一日四问四答的训练。一问自己今天“做什么”,二问自己“怎么做”,三问自己做得“怎么样”,四问自己明天“怎么办”,以提高自我导向能力使做事有计划,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使计划能落实,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使行动有总结,提高自我体验能力进行自我补救。

如我班陈超,学习缺少自觉性,贪玩,基础不扎实,聪明,少目标。为了改变他的现状,我决定用一日四问方法训练他。让他每天用周记进行总结,每隔三天,我看一次他的周记,督促他养成自我总结自我教育的习惯。经过两个学期的四次考试,他都在自己的基础上,持续几次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实践证明,教师可以通过每周对周记进行点评,认真诚恳的指出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学生的信心与能力均会有所提高。以期末考试学习成绩的优秀率来说:

95。

90。

85。

80。

70。

60。

60以下。

入学人数。

1

3

6

3

11。

5

7

第一学期。

5

9

1

13。

5

3

第二学期。

2

8

7

5

6

4

4

由此表,可以看出,我班优秀率提高很多,中等生比例大,而且中等生提高人数明显。目前,班内没有出现心理严重障碍的学生。

总之,在疏导学生心理问题时,教师应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经验,要多读书,多学习,勤思考,善观察,重实践。“中等生”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们有憧憬,有梦想,教师要做有心人,给与他们热情的关注,努力理解他们的思想,提供他们锻炼的机会,就会树立起自信心,使他们积极健康的发展。

高三心理压力疏导方法

每个人都有压力,但许多人被压力所困扰,如何有效地缓解压力呢?让心理保健专家教你怎么做:

1、首先要设定现实的目标:对自己和别人的期望值要实际一些,使之切实可行,避免因实现困难或无法实现而紧张焦虑。

2、将压力写出来:心中压力时,不防将这些压力按大小顺序地写出来,此时你就会发现,只要各个击破,其实压力很容易缓解。

3、当要做的事情很多事,可以进行统筹安排:事情往往分为必须做、应该做和想做的。如果必须做的事没做,就会增加内心的紧张或压力。所以,您只要先把必须做的事完成,就会减轻压力。

4、适时放松:每个人在工作之后都需要放松,如听音乐、洗澡、看喜剧片、外出旅游和保证充足的睡眠等。

5、想像:想像可以帮助缓解紧绷的神经。如想象自己在蓝天白云下,自己坐在平坦的草地上,心中充满安详、宁静、平和的感受,这样可在短时间内缓解紧张,恢复精力。

此外,压力大时闻香气、想哭就哭及求助家人或朋友等都能有效地缓解压力。

高三心理压力疏导方法

要知道其实一部分紧张是我们的“朋友”,它是帮助我们全神贯注的“助推器”,所以当紧张情绪来临时不要尝试去完全摆脱。可以尝试开展积极自我对话,告诉自己这次考试只是一场考试而已,尽量避免夸大不合理的想法。

学习一些放松技巧。

如练习腹部深呼吸,想象或回忆你曾经去过的美好地方等。把每天的习题练习想象成考试,然后放松自己的情绪与身体,以练习克服考试紧张。如果考生在做了以上自我调节仍然无效时,需及时去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心理医师或精神科医师的帮助。

要让自己处于轻松状态。

准备好奖励自己。如计划考试结束就去看一场自己喜欢的电影,或者与朋友一起出去玩。考前要熟悉考场环境。在考试前几天,可以到考场里转一转,熟悉一下考场周围的环境,有助于缓解紧张心理。

不到最后不认输。

考试时在心里不要给自己做不出的题扣分,而是要从零分开始计算,如同拿一个空杯去盛水,集中注意力,尽可能多盛水,不要在乎盛多少。连续考试时,不到最后不对答案。可以找一个人倾诉自己前一次考试的失意感,然后仍然按计划准备下一场。此时要发扬阿q精神,不到最后不认输。

一、饮食减压法。

饮食疗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保证考生生理健康,为考生超强度的脑力劳动提供足够的物质与营养基础。这是考生减轻心理压力的生理保证。另一方面,研究表明有的食物有直接减轻人的心理压力的作用,有的食物还可提高我们的接受能力和工作效率,使我们的思维更加敏捷,精力集中。

二、运动减压法。

科学的安排生活、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有机结合,劳逸结合有助于减轻压力,及时消除疲劳,同时还会有效转移考生的注意力。对于长时段、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更应该进行有益而适宜的体育运动,以此减轻紧张度。如在星期日时家长可与孩子进行爬山、打球、游泳等活动。

三、转移减压法。

有意识的转移注意力是减轻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针对精神长期高度紧张的状况,家长应帮助考生学会自我调试,及时放松自己,如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放学后泡泡热水澡、与家人、朋友聊天、双休日抽出一些时间出游,还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宣泄自己压抑的情绪等等。

高三焦虑症如何解决。

一、让大脑适当放松。

解决高三焦虑症的第一个方法就是让大脑适当放松,其中很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运动。人在进行思维运动时身体基本处于休闲状态,但大脑却高负荷地运动着。有效地放松方式是通过转变模式,让大脑放松身体运动起来。大脑得到适当的方式对缓解负面情绪很有效。所以你可以在晚上找一个跑步场去跑几圈。或者周末找一两个小时打一场篮球,然后洗澡休息一下。

二、弄清产生高三焦虑症的原因。

学生产生焦虑的原因的多种多样的,但根本的原因还是出自本身。一方面是在认识上有误区:总是认为,时间不多,今天不拼,更待何时;我还有很多内容没有复习,还有很多题没做;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定位不准、错位比较、期望值过高,所以压力很大。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家庭、老师和社会的压力等。

三、尽量少浏览高考类网站。

少上知乎看”高三“”学习方法“之类的答案,因为你基本没办法把它消化,甚至内化成你自己的能力。像是一些方法、技巧,自己悟不到就多听老师的话。注重基础(从分数来看题主基础并不算好),多独立思考总结才是正道。

四、适当换一个环境。

快速解决高三焦虑症还可以换一个环境。对于考生来说,在学校的学习氛围已经是够压抑和紧张的了,所以在家庭环境方面,家长首先绝对不能慌乱,在这关键时刻家长要做高三孩子的榜样、靠山,更要有意应营造一个良好而宽松的生活与学习氛围,而不能制造考前焦虑压抑、紧张的家庭氛围,如在言行上不要天天对考生灌输好好复习等与大学有关的内容。家长可以在为孩子迎考服务方面暗中给孩子以物质与心理上的支持,如营造安静的家庭学习和休息氛围,为孩子安排好饮食等。

五、积极面对高三焦虑症。

要平复这种高三焦虑情绪,第一步是要面对和评估这种情绪。就好像面前出现一团迷雾,我们不要想着去赶走它,而是认清这团焦虑的迷雾——它为什么会产生,它对我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焦虑并不一定就是负面的,焦虑说明你对自己有期望,说明你上进,这是值得鼓励的。焦虑一般是期望值过大造成的,因此,接下来,你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期望值是否合适,是否一下定得太高,将大目标分成阶段性的小目标会减轻自己的压力。

六、家长不要对孩子进行精神传染。

要想快速解决高三焦虑症,作为高三的家长,首先一定要学会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很多家长说“别看我这么紧张,但我在孩子面前是不表露的”,我觉得做到这点很难,家长刻意隐藏的紧张情绪还是能够被孩子接收到,所以家长们要让自己内心平静地对待高考这件事。

高三学生高考心理疏导方法

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又要到了,很多同学免不了十分紧张,那么又有什么好的心理疏导方法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高三学生高考心理疏导方法,欢迎借鉴参考。

1、家长要鼓励孩子说出来。

对于孩子的焦虑情绪,家长要鼓励孩子说出来,在诉说的过程中达到放松。而考生自己也需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不为一时的挫折而丧失信心。克服考试焦虑的情绪,首先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达到自己所向往的目标。

2、要学会接受紧张情绪,但不要过分关注。

要知道其实一部分紧张是我们的“朋友”,它是帮助我们全神贯注的“助推器”,所以当紧张情绪来临时不要尝试去完全摆脱。可以尝试开展积极自我对话,告诉自己这次考试只是一场考试而已,尽量避免夸大不合理的想法。

3、学习一些放松技巧。

如练习腹部深呼吸,想象或回忆你曾经去过的美好地方等。把每天的习题练习想象成考试,然后放松自己的情绪与身体,以练习克服考试紧张。如果考生在做了以上自我调节仍然无效时,需及时去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心理医师或精神科医师的帮助。

1、自我暗示。

人生会有起有落,考试也如此。因为各种因素,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考试中完全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历史上有不少杰出人才即使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也照样做出了杰出贡献。因此无需过分夸大考试特别是中、高考的决定性,往往是越担心考试结果,就越难考出好成绩。学生应理性看待考试,心情会放松,压力也就随之减少了。

2、合理作息法。

适当地娱乐,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合理的饮食规律,及时排解心理压力,便能保持最佳的竞技状态,有利于顺利度过各种考试关。

3、宣泄法。

每当处在一种难以言明的精神痛苦的时候,整天心神不宁、烦躁不安,看不进书、吃啥没胃口、觉睡不好,甚至坐卧不安、胸闷气短时,建议找朋友、同学沟通交流,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尤其是跑步,可以给自己的焦虑情绪找一个出口,把不良情绪宣泄出去从而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

4、开卷有益。

遨游在书的世界里,所有压力忧愁都可以抛置脑后,烟消云散。读书能够让一个人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变得心胸开朗,不惧压力。

第一,结合体验式的团体活动方式,鼓励学生充分表达情绪,分享高三学习中的喜怒哀乐。结合绘画的形式,让学生利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涂鸦出自己的情绪的样子,每一个人都会有负面情绪,压力是无所不在的,这方法减轻了对负面情绪的恐惧。

第二,帮助学生接纳情绪。情绪本身并无好坏,负面情绪也是我们真实的一部分,无需拒绝和抵抗,引导其发现其积极作用。

一次考试后的悲伤可以让我们下一次变得更谨慎;一次晚自习看课外书导致的后悔,提醒我们内心更看重的是什么,并可以找出一个让晚自习更高效的办法。让学生练习从新的角度去解读自己的负面情绪,让他们举出例子,这些负面情绪有什么积极的作用,重塑学生对负面情绪的认识。

第三,进行乐观训练。采用促进乐观的abcde模型,即:事情(adversity)—想法(belief)—后果(consequence)—反驳(disputation)—激发(energization)。

它意味着一个人的情绪取决于想法,对自己不合理的想法进行反驳,能激发出新的情绪和行为模式。

学生可以记录下自己的abcde,反复练习反驳和激发。

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疏导方法论文

单亲学生的教育问题,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了解单亲孩子的类型,分析其心理问题,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疏导教育,用真爱打动他们,帮助那些家庭不健全的学生建构健全的人格,让他们能健康成长。单亲学生的教育问题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问题,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等多方面进行合作。班主任要有爱心,更要细心,在尊重平等的前提下给予关爱,不要让学生有被施舍爱的感觉。

当今社会单亲家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随之产生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也是摆在心理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初中生正刚刚进入青春期,本来思想就不稳定,家庭的变故对其影响更大,单亲初中生的教育问题就更严重了。笔者多年与单亲的学生相处,不断研究其心理问题,探讨解决办法,有了一定体会,现将其总结出来与大家共享。

广义上单亲学生包括父母离异孩子跟其一方;父母一方去世的;还包括父母一方在外地与一方留守的。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即父母都在,可一方跟本不管孩子的,可能经常应酬,酗酒,孩子缺失一方的关爱,这样的学生也应算单亲学生。

单亲学生缺失一方的关爱和管理教育,往往会有强迫、焦虑、狂躁、恐惧、自卑、自责、自闭、抑郁、偏执、敏感、妒忌等心理问题,他们缺少安全感和幸福感。根据这些心理问题,单亲学生表现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1.自卑型。这样的学生往往是离异家庭的特别多。当父母离异时,孩子会觉得自己与其他学生不一样,有遗弃感。在人前不敢提父母,不敢正视别人,做事没有信心。

2.自闭抑郁型。这样的学生在父母一方去世的家庭中较多。原本健全幸福的家庭,突然发生变故,亲历亲人的去世会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过度痛苦导致不爱说话,久而久之变得自闭抑郁。

3.暴躁型。这样的孩子多因父母离异,父母觉得亏欠孩子便溺爱孩子、放纵孩子造成的。他们特别焦虑,爱发脾气,喜欢用摔东西发泄心中的不满。

4.自责型。这样的孩子他们觉得父母离开他是因为他表现不够好,特别是一方总在孩子面前抱怨另一方。

5.表现型。这类孩子特别爱表现自己,以自我为中心,想得到大家的关注,别人对他稍有忽视就会闹情绪。而这种心理状态导致行为的两个极端化存在:一是正面效应,积极参加活动,希望得到认可与表扬,从而得到父母及他人的关注与认同;二是反面冲突,通过一些消极行为博得关注,以获得存在感,满足内心的自我需要。

6.放纵型。他们认为自己是被抛弃的孩子,索性就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了。打仗、斗殴、吸烟,与社会小混混搅在一起,花钱挥霍,撒谎成习惯,用嘈杂的生活氛围掩盖内心的精神层次的缺失。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将人的心灵分为三个自我意识的层次,即: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都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和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也就是无意识。一些单亲学生的种种反应往往都是潜意识行为。对于一个个体来说,有意识层面和无意识层面之间有可能发生交换,那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引导到意识行为上来。教师应多关注这一群体,细心观察,给予关爱。要为班级单亲学生建立档案,分出各种类型,随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具体做法是:

1.移情训练法。开展移情训练,增强道德敏感性。移情训练可从情绪追忆、情感换位、作品深化、作品评析、想象情境等方面,让单亲孩子建构正确的道德观念,获得明辨是非的能力,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班里曾有一个单亲孩子,他很逆反,处处都和老师对立,不写作业、上课说话。班主任上课还好一些,科任老师简直没法上课。一次班会上演小品,让他扮演老师这一角色,开始他不同意。老师说谁有胆量尝试演好与自身完全不同的角色?这对于爱热闹、好表现的他怎能错过。

在故事情节中,有一个非常聪明又极尽调皮的学生,百般刁难老师,老师怎样改变他?这样角色一换,他便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气老师了。移情换位法还可以迁移到生活中:与父母换位,与弱者换位,或者假设自己是作品中的某人,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在训练中及时给予评价鼓励,这对那些暴躁型的单亲学生效果更好。通过反复训练,学生亲和社会的行为会有显著增加,侵犯行为显著减少。

2.情绪调控法。情绪心理学家认为,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人处在消极情绪状态时,容易失望、悲观,放弃自己的愿望,或者产生攻击性行为。情绪除自身调节外还有人际调节,单亲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往往是情绪自我调节不好,需要教师帮助人际调节,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第一,教师在讲道理时要注意运用具体的实例,以生动、带有情绪色彩的'言语表述,使学生在领会道德要求的同时,产生情绪体验。第二,人的情绪是通过对刺激因素、认知因素和生理因素三方面信息的整合而产生的。故在道德教育中,提供有关的背景信息,帮助学生对道德情境、人物和事件做出解释和评价,可以影响其道德情绪体验。第三,重视教师的情绪感化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源泉。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批评的同时,需要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学习上给予切实的帮助,对他所表现出的微小进步感到由衷的喜悦。当学生认识到老师的善良愿望后,就会产生温暖、感激和信任等积极的情感体验。

3.伙伴影响法。根据单亲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适合引导他、影响他的伙伴,会有显著的效果。单亲学生中,暴躁型、放纵型的会有一些伙伴,但往往都是一些会产生消极影响的。教师需要使他们脱离原有的交往圈,为他们安排一些能正面引导的伙伴,同龄人之间沟通会容易些。教师一定要时时提醒引导者做好正面工作,不要受其影响。那些不善言语,不善与人交往的单亲学生,需要教师安排一些有共同志趣的学生,结成伙伴,他们会有共同语言,有效的沟通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进而引发向上的情绪反应。

4.活动导引法。对于自卑型的单亲学生可以鼓励其积极参加活动,发挥特长找回自信。班里有个父母离异的学生,事事小心翼翼又自卑胆怯,不敢和同学交往。老师通过他的小学同学了解到他唱歌非常好听,于是就从这方面打开他的心扉。在一节音乐课后,老师故意说:这节课有几个学生没有好好唱啊,我要他们单独唱这首歌。叫了两名同学后,老师叫起这个单亲学生。他开始不唱,老师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眼神,他顿了顿唱了起来,字正腔圆,声音洪亮。老师使劲地为他鼓掌,连声说:“唱得太好了!太好了!我就愁这文艺委员一职没人能胜任呢,原来人才在这里呀,就你了。”同学们都鼓起掌来。从那以后,他课前领歌,还参加了校园歌手大奖赛,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为班级增了光。同学们都很佩服他,从此他信心大增,说话声音大了,和同学们交往也很自然了。

不管哪一种方法,都需要教师发自内心的关爱,用真爱打动他们。单亲学生缺少的不是物质的东西,而是精神上的关爱。这就需要班主任要有爱心,更要细心,在尊重平等的前提下给予关爱,而不能让学生有一种被施舍爱的感觉。可以通过作文评语,写纸条等形式与之交流;可以记住他们的生日,及时送去祝福;还可以通过拍拍肩膀,摸摸脑袋等细微的动作表达关爱。关爱既要发自内心,又要自然,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学生才愿意向你敞开心扉。

单亲学生的教育问题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问题,它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等多方面进行合作。否则,班主任一人的努力刚刚有些效果,学生又会在其他不良因素的打击下变回原形。单亲的孩子就像不良环境下的幼苗,也渴望长成参天大树,多给予他们一些阳光雨露,走进他们的内心,引领他们健康成长,他们一定会还你一片充满生机的绿荫。

高三心理压力疏导方法

在高三学生的复习备考中,压力大的呼声不绝于耳,再加上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望和社会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使得高三学生经常体验到更为广泛的内心冲突和压力。实际上解决高三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家长,教师,特别是学生自己的协作和完善。

一、高三学生在冲刺阶段压力过大的原因。

原因之一:学生自己的过高期望。

一些本已竭尽全力才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看到其他同学的快速进步感到一种潜在的威胁,害怕失败;同时,对生活中的坎坷估计不足,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缺乏全面认识。当学习稍有退步或生活中稍有挫折就感到力不从心、迷失自我。

原因之二:家长的过高期望。

有的父母总是喜欢以言语相逼:“考不上大学,就别进这个家。”有的父母以过分的关心施压,为了孩子能金榜题名,陪孩子挑灯苦读,送上牛奶、荷包蛋,跑前跑后,关心备至。

当学生看到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岂能无动于衷?于是,原本不轻松的心里又要载上一份沉甸甸的亲情,即“温柔”的压力。

原因之三:学校考试的排名。

通过考试成绩的排队,可以了解彼此间的差距。同时,排名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成绩较好的学生害怕自己稍不注意,其他的同学会超过自己;成绩较差及考试失利的学生则无异于雪上加霜。

原因之四:学习计划难完成。

许多学生到了高三,特别是在冲刺阶段制定了严密的学习计划和目标,有的同学甚至细到每天的所有课外时间(除睡眠外),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科有不确定的作业量,还有一些学科临时要占用课外时间进行测验,这样往往会导致计划严密的同学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当自己的成绩一时不能如愿时,就会感到焦虑、心烦等。

原因之五:同学关系的疏远。

高三阶段由于学习时间长、压力大,集体活动很少开展,有时自己遇到困难,很想向同学请教,但看到同学忙碌的身影又不忍心打扰。同学之间不再象过去那样随和、融洽,取而代之的是漠不关心。加上经常排名次等外在不良刺激,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不少学生感到人际关系冷漠。这种阴暗的心理让他们很自责:“我怎么变得这么坏,自己没学好,还巴不得别人也学不好。”

二、指导策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有助于挖掘个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但压力太大,使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同样会产生很多消极影响。你不妨试试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之一:欲胜人,先胜己。

复习备考,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如何消除苦闷自卑的心理,增强自信心呢?

(1)要正确看待自己。要充分看到自己的实力,不要因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就否定自己。(2)要认真分析考不好的原因。(3)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就算自己学习基础较差,接连考试成绩都不理想,也不应自卑。应赶快找原因,改变方法,调整期望值。(4)鼓励学生写日记。

写日记,这是一种自己对自己倾诉的方式,也更可以看到自己有哪些成功或不如意的地方,提醒自己要正确对待;在此基础上,针对自己经常担心的弱势,写出针锋相对的“自信训练词”,如:“考试只是一个阶段性评测,远远不能反映我的全部价值”等。

策略之二:学生之间相互鼓励。

处在高考期间的学生最需要交流,也最需要宣泄。同龄人在一起时,哪怕是发发牢骚,也会在心理上获得一个缓冲的机会。这是人的正常需要,对考试也是有好处的。人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候,如果有人不断地给予自己肯定和鼓励,将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句关心、鼓励的话,有可能改变人的一生。因此,在每次模拟考试之后,可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个人必须为组内其他成员写一段鼓励的话语。

策略之三:师生之间结对交流。

在几年的学生生涯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信任和崇拜的老师。如果发动这些老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效果将非常理想。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就采取高三师生结对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与自己信任的老师结对,经常进行思想交流,在老师的指引下,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消除不良心理,调整复习备考状态,让自己始终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之中。

策略之四:老师、家长、学生“唱同一首歌”

心理学上讲的“考试焦虑”在有些家长身上体现得比学生还明显,他们有的变得比平时更严厉,有的变得比平时更亲切,有的食不甘味、夜不安寝,而家长的“不安”,最终会造成考生的“不安”。而解决“不安”的办法首先是家长充分相信孩子、接纳孩子;其次是家长要接受现实,孩子们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更不能认为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出息,即使考不上大学,自己所学知识将来肯定会有用武之地。同时,学科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与家长一起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和掌握一些辅导的技巧。家长、学生和教师只有对高考有个共同的正确认识,才能使学生少一些心理负担,多几分轻松和自信。

策略之五:不以模拟战绩论英雄。

模拟考试成绩虽然对考生预测高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以此论英雄,更不能因此断定高考的成败。如果仅仅把目光放在模拟考试成绩上,对即将到来的正式高考就很不利。

况且考试分数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命题动机、内容侧重方面、试题总量和难度、教师的教学及自己的复习程度等。另外,模拟分数高也不能盲目乐观,过去我们总把失败当“瘟疫”,其实,成功时受到的压力有时并不比失败轻多少。所以,最好是把考试作为仅是一次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而不是一考定“终生”。

策略之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是社会的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诞生优秀的个体。所以,即使学习再紧张,自己心目中还是要有集体、朋友和同学的关系,要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之中去。在紧张的备考时,你可以将内心的狐疑、不满向朋友倾诉,听听朋友的意见。不要由于别人在背后说了自己的坏话,从此埋下怨恨的种子。应该拿出豁达的气量,主动表示友好。同时,要学会自我批评,不要把责任全往别人身上推。换一副“眼镜”看世界,我们就会少些忧愁与烦恼,多些开心与快乐!总之,无论在考前和考中,考生都要以平常心对待高考,心情自然稳定。

高考心理坊:高三学子考前倦怠心理不可小视。

典型案例:晓松刚进入高三时信心十足、精神饱满。但到了高考最后的冲刺阶段,却发现自己突然变得越来越“懒”了:懒得上课、懒得看书、懒得做题,甚至连以前最喜欢的考试也不愿参加了。每天都是生活的重复,一叠叠的试卷摆在那里,好像一座山,永远也搬不完。

晓松现在很忧伤,总觉得自己像一潭死水,等待枯竭的那一天。

心理分析: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和过度紧张会使个体出现疲乏、焦虑、压抑、学习能力下降,甚至身心衰竭等现象,这种现象即被称为倦怠心理。

学习与高考的竞争现在是越来越激烈,在高考压力下,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挫折、焦虑、沮丧日积月累而形成了倦怠心理,一进课室就产生一种本能的厌倦。这种学习倦怠对人有很大负面影响。轻者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很强的疲累感;严重的则会出现嗜睡或者失眠、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吃不下饭甚至呕吐的情况。

学习倦怠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正确的态度。只要有正确的态度,就能化沮丧、挫败为乐观、自信与成功。

解决方案:

1、善于调整心态。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不免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身心倦怠,原本信心十足、精神饱满的状态逐渐消散,这个时候特别需要注意调节身心,适当运动,坚持有规律的生活,做到张弛有度。同时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脚踏实地进行复习,肯定自己的进步,同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自觉地控制自己,以明确的目标良好的意志力调节自己,愉快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复习中去。

2、精选典型习题,克服复习倦怠。高三复习期间,各种各样的考试扑面而来,针对接踵而至的各种训练题,容易疲惫困乏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一味做一些老题、偏题,学生肯定会感到厌倦,一些新题又五花八门,不知哪些有价值,因此,要精选有代表性的习题,看哪些是情境求新,哪些是材料求新,尽量克服复习中的倦怠情绪。但要注意的是,创新要以夯实基础为本,有些重复的训练,提炼,归纳和综合是必要的。建议复习中要多做中档题,通过训练复习,达到提高。

3、备考期间制定的目标要保持适当的压力,使压力成为学习的动力而不是学习的阻力。高三学子保持适当的压力,有利于更好的提高学习的效率,因为压力适当既能充分调动个人的潜能,又是实现目标的动力,所以在备考期间学生应该有点“精神压力”和“紧迫感”,以此成为学习的动力。

4、对进入备考冲刺阶段的高三学子而言,身体的疲倦,心理的烦躁,大脑的疲劳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心理压力过重等破坏身心状态平衡的症状因素,势必影响学习的进度或效率,因此不遵循生理规律的“意志”和压力驱动下所进行的疲劳战,不但没有好的学习结果,反而因为消耗大量宝贵的心理能量而得不偿失,所以复习越是紧张越要注意睡眠,保证充沛的精力,注意体育锻炼,松弛有度,建议高三学子应该每天保证一小时的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以积极向上,乐观愉快的情绪调整生理和心理,保持良好状态积极备考。

5、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和安排。制定合理正确的复习计划,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高考复习的全过程,还有助于集中精力,提高效率,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制定和检查复习。

高三心理压力疏导方法

复读生要清楚自己的起点,明白不同层次的复读生高考提升的空间也是不同的,根据这些给自己树立目标。这个目标一定要适合自己,不要过分苛求自己,否则整个“高四”过程,会一直处于低落与失败的状态。

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压力,经常压得复读生抬不起头来,这时就要学会自我减压,具体说,就是要学会宣泄和转移情绪以及自我安慰。

二、正确对待平时的考试。

复读生应该认识到,刚刚结束的高考不管成绩如何,都已经过去了,要尽快走出以前的阴影。几乎每年都有复读生,本身素质不错,学习成绩也很好,但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影响了考试发挥,无缘理想的院校。但也有部分同学因为心理压力小,平时不很出色,高考却让人刮目相看。

复读过程中,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会接踵而来。专家老师表示,每一次考试都有进步是不可能的,复读生要学会正确看待平时的考试,要通过考试检查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及时查漏补缺。自从上了高四,很多复读生就远离了操场,其实在这时,更要学会转移情绪,用打球、听音乐等娱乐形式,来转移自己的心理焦虑。

三、学会自我安慰。

很多复读生在复读过程中,常常怀疑自己的复读是否有必要,担心复读一年,高考分数反而下降,浪费青春和精力。这时,就要学会自我安慰:任何一种选择都会有风险,只要自己奋斗过,就不必计较结果,要表现出一种大气与洒脱。

一、强自卑。

自卑的感觉很多人都有,但是复读生由于经历了高考失败的打击,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精力都产生了怀疑:在家庭中,他们感觉无法面对家长;在周围邻居眼中,感觉低人一等;在同学中间,觉得技不如人。

除了高考打击之外,起点低,基础差是部分低分考生自卑的另一个原因。实事求是地说,部分低分考生和其他同学并不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这部分同学学习底子薄、基础差,自卑在所难免。在这方面,高分复读生相对好一些,因为他们虽然没有进入高校,但手里有一个比较好的高考成绩,感觉底气十足。

二、高焦虑。

这几乎是所有复读生的“通病”。最大的表现是考试中的患得患失:复读期间,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考试,他们都非常敏感,一旦成绩不好,就会非常着急。而这种情况在普通高三班,并不是特别明显。复读班学生这种普遍的高焦虑,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比普通高三学生更加明确:考个好学校,这几乎成了他们的惟一信念。越是这样,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而焦虑情绪也越重。

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疏导方法论文

(一)自闭。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二)自卑。

由于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环境。孩子的心理没有成熟,他无法去体会父母们的生活,无法理解父母们的苦衷,幼小的心灵脆弱、敏感,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受到冲击,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特别是看到同伴们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过去的生活。而现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伤、失落使得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们找不到自己的快乐,看不到自己的快乐在那里,于是拒绝快乐,沉浸在忧虑、悲伤中。

同时孩子这时最敏感,面对同伴们和社会的关怀,他们会过于在意,甚至发生误解,长而久之,他们将从人群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三)自责。

自责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从而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

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

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许多单亲家庭子女受到批评后,总认为是自己不好,在别人笑自己的时候,总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四)焦虑。

对人焦虑是调查与他人接触时,对困难和失败的预感程度的指标。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习到的是讨价还价、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他们的监护人由于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绪失调,极易把这种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胆中,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应付家庭破碎后的家庭关系,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

所以,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结交伙伴时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被人说了什么总是不开心,在对人关系上具有退缩、焦虑的特点。

(五)抑郁。

因为父母的分裂,必然带来家庭的硝烟或冷战,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时时为父母的关系而担忧,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气、泄愤的出气筒,孩子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没有安全感,时刻担心、害怕家庭战争的爆发,会使自己体无完肤。这样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同伴永远保持距离,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单亲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

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击行为。

(六)妒忌。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一般来说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这些正足每个孩子所渴望的。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僧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认为别人能得到的,自己也应该能够拥有,就容易导致偷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七)逆反。

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车严,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疏导方法论文

近几年,由于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种种悲剧不断上演,深入考虑,不难得出是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综合原因导致了这一切。作为一名心理学教育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个周末的早上7点钟,我接到了一个家长的电话,这么早就打电话,肯定有很重要的事情!接通后,我了解到是这个家长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了,作为家长很心疼,而且从开学到现在她家孩子已经被欺负了两次了,都是被不认识的孩子欺负的。作为一名教师又是一个母亲,我很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安慰的同时我也保证下周一到校一定调查解决这件事情。

此时,这位家长话锋一转,说:“老师,你知道xx中学有个孩子跳楼了吧?这孩子是我们的邻居,老是被别的孩子欺负才跳楼的,我们周围的人都知道这回事,而且这件事情都上电视了……”听到这里我顿时一愣,感觉一股怒气上升到了头顶:作为一个家长,在跟老师打电话的时候,尤其是在孩子被别人欺负了的时候,提这个话题是为了告诉孩子,以后再被别人欺负了就可以跳楼解决问题吗?接下来我跟这个家长做了很长时间的沟通,最终,这个家长明白了自己做法的错误。

电话挂断后,我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了?孩子们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动不动就拿结束自己的生命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我们教育的缺失?是社会引导的问题?还是家庭教育的误导?仔细想想,每个方面都存在原因。

一、原因分析。

(一)教育现状。

教育发展到现在,教育理念、教育手段以及教育媒介已经大大进步。但是有一个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家长重教又尊师,家长允许老师用自己的方法管教孩子。

现在,每个家庭就一两个孩子,全家所有人围着孩子转,孩子娇气、自我,犯了错误老师教育教育,做家长的就不愿意,还动不动采用网络手段渲染事件、获取别人的'同情,使老师想管不敢管。而且,现在老师最怕的是说厉害了孩子想不开,不说又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老师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二)社会引导。

随着信息手段的发达,我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人们也可以借助信息手段诉说需求,寻求帮助。随着近几年因孩子心理问题导致自杀的现象越来越多,人们开始呼吁社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虽然这种行为是善意的,但是人们的过度渲染给了孩子效仿的案例。当其他心理脆弱的孩子也遇到自认为不能接受的事情的时候,他们就可能选择相同的手段解决问题。

(三)家庭误导。

以上述家长为例,她在孩子面前强调了孩子都被欺负了“两次”!还特意强调了有个孩子因为别人的欺负而选择自杀!假设有一天这个孩子也遇到了想不开的事情,浮上他心头的会是什么念头?也可能是他的妈妈过分强化的“自杀”问题!妈妈强调的本意可能是为了引起教师重视,但实际的效果是告诉孩子总被别人欺负的时候可以选择“自杀”解决!社会太过强调这些负面消息,家长们也津津乐道地在家庭中讨论这些问题,这就会给孩子一种误导,让孩子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那么,我们应怎样引导孩子、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呢?这是一个大问题,各方面都应为之做出努力。

二、策略探讨。

(一)学校教育方面。

老师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提高其心理受挫能力,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而学校教育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紧密配合。

有次开家长会时我就单独针对这个问题和家长做了沟通,我告诉家长们,一定要让孩子有一定的受挫能力,现在社会那些一丁点委屈都受不了的孩子往往会做出极端的事情。孩子是我们家庭的希望,别让这个希望葬送在我们的溺爱里。

(二)社会方面。

社会舆论应淡化此类负面消息,过度地强调只会引起孩子们的关注。对这群还不能明辨是非的孩子来说,过分强调究竟是对是错?过分强调是能解决此类问题,还是会引发连锁反应?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思考和重视。

(三)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家长应当针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给予正确引导,让孩子分辨对错,给予孩子正面引导,让孩子接触更多的积极现象,让孩子感受社会的美好,这样孩子才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而不是随意践踏自己的生命!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社会的希望,面对孩子脆弱的心理,整个社会都应该负起监管责任。让我们的孩子心理坚强,让我们的孩子充满希望,让我们的孩子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勇敢迎接学习生活中的挑战!

高三心理压力疏导方法

复读生要清楚自己的起点,明白不同层次的复读生高考提升的空间也是不同的,根据这些给自己树立目标。这个目标一定要适合自己,不要过分苛求自己,否则整个“高四”过程,会一直处于低落与失败的状态。

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压力,经常压得复读生抬不起头来,这时就要学会自我减压,具体说,就是要学会宣泄和转移情绪以及自我安慰。

二、正确对待平时的考试。

复读生应该认识到,刚刚结束的高考不管成绩如何,都已经过去了,要尽快走出以前的阴影。几乎每年都有复读生,本身素质不错,学习成绩也很好,但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影响了考试发挥,无缘理想的院校。但也有部分同学因为心理压力小,平时不很出色,高考却让人刮目相看。

复读过程中,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会接踵而来。专家老师表示,每一次考试都有进步是不可能的,复读生要学会正确看待平时的考试,要通过考试检查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及时查漏补缺。自从上了高四,很多复读生就远离了操场,其实在这时,更要学会转移情绪,用打球、听音乐等娱乐形式,来转移自己的心理焦虑。

三、学会自我安慰。

很多复读生在复读过程中,常常怀疑自己的复读是否有必要,担心复读一年,高考分数反而下降,浪费青春和精力。这时,就要学会自我安慰:任何一种选择都会有风险,只要自己奋斗过,就不必计较结果,要表现出一种大气与洒脱。

返回目录。

哪些考生不适合复读。

一、已经尽力的。这类考生平时很努力,考试分数也基本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并且已经被大学录取,大学的档次基本与成绩相匹配。

对于这类学生而言,复读一年,涨分数非常难。就好比100分,你从20分长到50分非常容易,但是从90分长到95分却相当的难。其次是即便分数涨上去了,如果成绩不是太出类拔萃的话,也并不一定能被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录取。毕竟高考人数众多,同一分数段的人也众多。倒不如节省一年宝贵的时间,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大学的学习生活当中去。

这些孩子如果非要复读你就要想清楚了,复读一年,意味着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和风险,身心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二、已经复读过一年的。这类考生,已经经历了一年的复读,但是成绩还是没有提高。可能这类学生真的没有高考的天分,千万不要再次复读,浪费大好青春了。上帝是公平的,它为了关上了一扇门,肯定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高考毕竟是应试教育,高中学不好,不等于大学也学不好。

返回目录。

复读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一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摆脱因为高考失利造成的情绪低落;二就是要总结经验教训,敢于对过去的学习模式进行彻底突破。

其次,不能松懈。不要因为距下次高考还有一段时间而出现松懈的学习状态。经过一年的冲刺,短暂的休整是可以的,但一定要尽快进入第二轮冲刺的状态。

再次,注意方法,要苦学,勤学。从报名到开课最少也有两周或更长的时间。那么就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预习。例如英语,你可以按高考大纲多积累一些词汇,每天背十个单词,第二天在背新单词时,先复习前一天背过的十个单词,以此类推到开课时,你就能积累几百个单词,开课后再坚持下去你的英语水平就会提高。

另外,要重视课上听讲、记笔记。听讲是学习规律中的重要环节。大家报名来复读,主要就是来听教师讲课的。上课全神贯注听讲,是相当重要的,在听讲的同时要注意思考,要纵向思维,也要横向思维多方面联系起来分析,必定会加深理解。同时要做好笔记,因为笔记是收集整理知识的最佳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十分重要。成功是有捷径的,这个捷径就是要不断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使自己尽量不犯同样的错误。

返回目录。

高三心理压力疏导方法

1.成绩高低已成定局。高考的成绩和你目前的成绩基本上不会相差太多了,成绩好滴基本已经成定局,不必再为成绩发愁了。

2.考不出好成绩也会有出路。即使你高考成绩不高,也不要发愁,因为现在供选择的学校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总会有适合你的。

3.不要想考得怎么样了。目前马上就要考试了,不要再想考得好不好,目前什么都不要想了,好好地过好考前的这几天就好了。

4.不要使劲看书了。有的同学平时不努力,考试之前使劲看书,这样的情况不适合高考,高考是平时积累的结果。

5.放松心情最重要。考前有个好心情,有利于考出好的成绩,让自己心情愉快,也是考出好成绩的关键。

自我激励法。

积极的心理暗示会引导我们潜意识的积极动机,产生积极的行为。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调节我们的心态。在我们感到紧张的时候,可以给自己加油打气,在这种鼓励的作用下,会起到消除心理压力的作用。

合理宣泄法。

有的考生犹豫在高考前面临过大的压力会导致心态失衡。这时做好减压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觉得高考前压力过大,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来适当的发泄一下,比如通过运动等方式进行减压。将自己的压力合理的发泄出去。

如何消除高考前焦虑。

回答:1、学会自我调试。

学会自我调试,及时放松自己,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宁静针对精神长期高度紧张,考生应学会自我调试,及时放松自己。如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下课后泡泡热水澡,与家人、朋友聊天;还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宣泄自己压抑的情绪等等。

另外在复习中也可以放松,如边工作边听音乐;多与同学聊聊天、谈谈笑话;来回走走,伸伸腰;打开窗户,临窗远眺,做做深呼吸等等。同时在复杂紧张的复习中,应保持心理的平衡与宁静,俗话说“心定自然凉”。

2、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

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制定切合实际的追求目标,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考生之所以精神高度紧张,一方面是由于高考带来的压力引起的,另一方面也和考生自身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有关。

在复习方法上也有问题,如不分轻重缓急,工作效率低等。对此考生应学会应用统筹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在学习和生活上,应有明确界限,下课后就应充分休息,而不应还惦记着复习,多参加体力活动,以做到劳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

如果长期感到力不从心,考生就要重新为自己反省,重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价值目标,如目标过高,就应调整目标,以使自己的目标切合实际。

3、增强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品质,提高抗干扰能力,培养多种兴趣,积极转移注意力由于客观原因,考生大多不得不处在一种考试压力较大的状态下,这就要求一方面要积极调试放松,另一方面考生也应积极增强自己的心理品质。

如调整完善自己的人格和性格,控制自己的波动情绪,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工作和挑战,对待高考升学应有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的态度等等,通过这些以提高自己的抗干扰力。

生活中考生应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多方面兴趣,如爬山、打球、看电影、下棋、游泳等等。兴趣多样,一方面可及时的调试放松自己,另一方面可有效地转移注意力,使个人的心态由学习中及时地转移到其他事物上,有利于消除学习的紧张和疲劳。

4、寻求外部的理解和帮助。

寻求外部的理解和帮助,考生如产生心理问题,可经常向家人、知己倾诉,心理问题严重的可去寻求心理医生的治疗。寻找机会,参加有关心理学的培训和学习。

心理障碍自我疏导治疗的方法

近年来,大学生的自我伤害、伤害他人致死的事端频频发生,而且影响越来越大。这些的发生,我们绝不能仅仅把它归结为某个人或某个家庭的不幸,应该由此看到教育的缺憾。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一个合格人才,不仅要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先进的思想道德意识,也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向上的心理。可是,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们面临的矛盾不仅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复杂。高校在校大学生不但学习和能力竞争加大,毕业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随之凸显出来。根据国家每年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结果显示:约有20%的在校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25%一30%的学生存在心理困惑。其中半数以上需要进行心理疏导与调适,半数以下出现严重心理障碍并导致间发性精神病问题,有的不仅要进行心理健康调适工作,而且要接受正规的住院治疗。仅从我们学校来看,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地增多,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根据多年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基本在大学一年级下半年明显出现,这充分证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随着大学学习生活的深人日益显现出来的。如不及时进行咨询、疏导、调适,就会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其它心理疾患。因此,我们必须从新生人学就开始认真对待,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疏导和调适。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基本表现。

人们通常所说的心理障碍,一般是指人对环境适应不良和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发生后,如不及时进行疏导调适,不仅危害学生心理健康,严重的会发展成为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学阶段的理想与大学现实的不一致,产生了失望情绪。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在中学阶段,考上大学是他们唯一的理想,仿佛大学是人生美好生活的开始,把大学想得超越现实的美好。花园般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服务配套的宿舍、色香味俱全的餐饮等……到大学后才发现:合班课的大教室、多至七八个人的宿舍、季节轮回的饭菜等,与理想相差甚远,一时出现适应困难,就产生失望、苦闷、厌倦情绪,原有的热情、激情开始消失,对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于是,出现一切无所谓、挤饭、缺课、上网聊天、去录像厅看碟等不良行为。

(二)、素质的缺欠与个人能力的影响,面临新的挑战和危机,心理出现不平衡。由于很多中学教育,以考大学为终极目标,学生只要学习好就行,个人成长中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都在优秀成绩的光环下被忽视。进人大学,加强专业学习、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力的提高等,全面发展替代了原来学习的独一无二的地位。来自天南海北、四面八方的同学,有特长的、素质高的、能力强的、佼佼者应有尽有。一些同学在强手如林的形势下,未能显示出个人原有的优势,什么竞选学生干部、评三好、优秀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常常与自己无缘,原本引以自豪的东西逐渐消失,于是,一种落伍感、自卑感、自愧感开始产生,心理开始倾斜,甚至丧失信心、悲观失望,感到生活失去意义。

(三)、节奏紧张的学习与竞争的压力感。很多同学为了能考上大学,十年寒窗奋发苦读,搞得身心疲惫,本想到大学能得以缓解。可是,来到大学却发现,由于就业的压力和教学质量的强化(重修、降级等),现在的大学再也不是“60分万岁”了,面对学习“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形势,原来在中学小天地里的尖子失去自己得天独厚的地位。特别是学期末统一考试后,很多认为自己不会比别人学习差的同学竟然挂科重修。因此,从已经做过的调查看,自己经常感到学习有压力感的同学占68%,担心还要挂科重修的‘占11。5%。尽管人没压力不进步,但当紧张和压力超过心理承受负荷时,就会出现心理功能失调,导致神经衰弱。

(四)、强烈的交往欲望与社交闭锁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来到大学后的同学,主观上都希望通过与同学交往,融洽人际关系,从陌生和孤独中走出来。可是,又苦于找不到机遇和切人点,很不得法,于是,表现出戒备、观望、内隐的心理,结果时常使交往不顺。个别的又采取极端做法,干脆把自己封闭起来,与集体生活很难融洽。但心理又感到阵阵的孤独与不安,精神抑郁、心情烦躁。尤其是那些具有反抗性,多疑性的同学,由于古怪不合群,在同学中几乎处于不被理解、不被接纳、被排斥、受冷落的境地,自己心理产生一种莫名的压力。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基本因素。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导致心理障碍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是心理、生理、社会、家庭、社会文化、个体素质诸多因素在个体上积淀、并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发展及环境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社会仍处在转型期,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大量涌人,使敏感活跃的青年学生首先感到这种冲击,毕竟他们正处在人格和观念的形成时期,心理、生理、正处在逐渐成熟期,形形色色的变化和冲击,使心理素质十分脆弱的学生们感到扑朔迷离,产生某些认识上的混乱,价值观念上的颠倒,心理上的困惑和压抑,行为上无所适从等等。时间久了,超过精神上所能承受的负荷时,便出现心理失衡。随之而来还会出现对社会变革的困惑、人生追求的迷茫。

(二)、家庭教育的误导和影响。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均出生在八十年代的初期,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他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长不管孩子的要求或做法是否合理,尽量满足孩子的心愿。导致他们长期不能从父母溺爱的自我中解脱出来,个性心理脆弱。对不能以自我为核心的变化和环境,不仅适应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也差,稍有冲突就会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心理障碍。少数单亲家庭子女要么自卑、痛苦、沉默寡言、缺乏进取的勇气;要么嫉妒、怨恨、逆反心理强,其中不乏玩世不恭者、破罐破摔者,这是长期潜在的心理障碍所致。

(三)、学校教育中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忽视心理素质培养。在中学阶段,很多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学生只顾学习。单一升学的追求,使学校和学生都无暇顾及学生个体情绪、情感、性格、适应能力、自制力方面的培养,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出现。到大学后,由于就业竞争的压力,学习任务已不局限于教学大纲之内,同学们不仅要学好专业课,也要侧重英语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无选择地参加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国家二级考试和程序员考试。因此,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学习差的为专业学习成绩担心,学习好的为考证、保持竞争优势担自,持久的学习压力使他们用脑过度、身心疲劳、心理负担过重,特别是那些忽视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的同学,这种心理负担形成心理障碍,导致严重的心理和精神疾患。

(四)、学生个体心理素质作用。有些同学在中学的小环境里存在很多优势,学习好,可“一俊,遮百丑”,感到一切都是顺利的。顺利和成功成了他们的心理定势,由于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主要靠自主,结果受挫一多,就心理不平衡,感到什么倒霉的事都能摊上。又由于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在不稳定的形成中,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差,当心理矛盾冲突过大、时间较长调节不好,就会导致内在的心理矛盾加剧或失去理智,将本可以处理好的矛盾搞的更糟。有的同学个性发展不够完善,把过于内向认为有度,把过于孤僻看作一尘不染、严格自律,把自卑看作严格反省自己。结果表现出处理问题偏激、爱钻牛角尖,给人一种变态感。还有的同学从熟悉的家庭走向陌生的社会感到一切都不适应,紧张而又恐惧,甚至不知所措。个别心理不成熟者,情绪化严重,一遇成功的事欣喜若狂,一遇挫折就悲观失望,惆怅满腹。特别是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也很差,对事情不成功不是从主观找原因,认真反省自己的不足,而总想找客观理由。凡此种种,当不能及时将心中的郁闷宣泄出去或从中解脱出来,必然会出现心理倾斜,积压久了就会形成心理障碍。

三、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心理障碍疏导调适工作。

(一)、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科学化。改善和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历来为我党所重视。如何着手改善?除了使思想政治工作人性化以外,把心理健康工作引人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将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内涵加深,而且更加科学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大学生对转型期的社会现实适应困难,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压抑、精神上和行为上的适应障碍、人格变态、心理障碍,形成客观适应与行为挫折综合症,潜意识精神问题。这些理健康问题,不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仅靠说教疏导可以解决的,我们必须注意掌握大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特点,健康的心理特征和异常心理表现。必须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矫正学生心理,调节大学生适应社会精神的品格和心理品质。对于出现错误又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做思想工作无效时,必须请心理医生协助,做好心理调节工作。绝不能靠硬性批评或处分解决问题,这样做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心态的进一步扭曲。因此,我们必须深人分析大学生思想的新动向、新问题,认真研究学生心理,学会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处理学生思想和行为问题,把政治思想工作与心理健康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调适效果,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科学。

(二)、深人学生,深人实际,掌握学生心态,及时解决各种心理问题。高校的学生思想工作者和管理者,必须经常深入学生班级,深人学生宿舍和各项活动中,通过具体接触,才能更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争取把心理障碍消灭在萌芽之中,及时有效地防止各类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发生。并通过学生会、共青团、班级开展有益的、照顾一些学生个性差异的、让众多人能参与进去的群体活动,让个人的素质得到充分展示,潜能价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提高学生对个体和整体的认识,锻炼心理素质,融洽同学关系,促使他们理成熟和人格的完善。

(三)、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科学有效地做好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调适工作。学生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思想教育,只有具有专业知识或熟悉心理知识、懂得学生心理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通过讲座、板报、报刊、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利用网络媒体定时跟学生进行网上远距离交流,其效果比面对面交流更好。会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心态、情绪、行为得到及时的疏导和调适,使大学生心理冲突和障碍及时调节和控制,减少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从而避免大学生中严重的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问题的出现。

(四)、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内在心理矛盾,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各种心理问题。要教育学生尊重现实,适应社会,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正视现实,科学的分析现实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找出改变的方法和途径,实现正确的目的。树立勤奋学习、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以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对待身边和个人所发生的事情,客观冷静的分析和认识事物,保证心理反应适度,避免自理失衡,要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确立恰当的价值目标,凡事量力而行,要正视自己、接受自己、创造理想中的自我。既不目空一切也不妄自菲薄。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心理倾斜。要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锻炼个人坚强意志、培养对困难挫折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人生自古无直路,只要有正确对待困难挫折的态度,培养个性的坚强志向和心理品质,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就有助于心理调适,防止障碍的发生。解决心理矛盾时,要善于转移不良情绪,转移心中的不快,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并借机多与外界或他人交往,解除自我封闭的烦恼,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障碍中解脱出来。

(五)、用唯物辨证的观点看待和处理心理问题,善于使自己和他人从各种矛盾心理中解脱出来。无论大学生中出现什么心理问题,无论这种心理问题发展程度如何,在某种程度上无不体现出学生个体在学习和生活中,陷人自我、他人、社会、学校、家庭及各种环境的适应上的矛盾之中,并且难以解脱的结果。其积极主动的处理方法应该是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自己,看待别人,正确对待个人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充分认识到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矛盾之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贯穿事物发展的始终。人活着就是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处理矛盾,争取正面东西,克服负面的问题。遇到挫折和失败也是正常的,认清这是暂时的,一切都必将过去。不知为自己考试成绩差而沮丧,怎能知道奋发学习。不知与别人发生的矛盾而苦恼,怎能明智地调节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但自知之明不等于把大量的能量用在自我否认、自我排斥上,甚至带着对自己的不满,失望否认和拒绝自己,这样只能更加沮丧、焦虑、忧郁、惆怅。生存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注意培养健康情绪,不断调节情绪。而对成绩、成就、成功,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荣辱不惊。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就应该有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预警。当遇到挫折时,认真总结吸取教训,不要过于责难自己,因失误而陷人痛苦的折磨,更不要苛求他人。牢记失败是成功之母,处乱有方。相信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向相反方面转化。糟透了,也就够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看开了即可。处理人际关系即像走路一样,给别人留下的窄,自己也未必就宽。让一让都能过去,顶着塞着,谁也过不去。对待集体和国家,应体现公德意识,大局意识,坚持奉公守法,对待事业要有敬业奉献精神,至于个人是非功过由他人评说。人生在世,与人为善为好,做事总想以损人开始,必然以害己结果告终。如果我们都能从各个方面辨证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修养,改变心态,就会避免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

浅谈疏导职业学校学生厌学心理的方法与途径

春节前后大家放开肚皮吃香喝辣,无所顾及的上网、看电视、睡懒觉,这样过度的娱乐消遣不仅打破了原本规律的生活节奏,也不利于我们的健康。这种相对放松的状态随着新学期的开始而结束,开学后,一下子进入到高强度、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就像一个在平原地区生活的人刚来到高原时所产生的高原反应一样。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但同学们一定要明白,这种不适应是短期的、暂时的,经过调整是可以改变的。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让我们的心情“预热”一下,同学们可以在心里给自己提个醒:“新学期已经开始了!我要精力充沛地投入新学期的学习生活,我会得到老师和同学们更多的关注和喜爱,我将会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在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下要求自己适度紧张起来,你就会以崭新的面貌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我们还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规律,做到合理膳食,营养均衡,早睡早起,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样才能保证充沛的精力应对学习上的各种挑战。

第二、关注健康,牢记安全。

健康和安全是我们幸福生活的保障。当前,正值冬春交替时节,是流行性感冒频发期,大家要注意防寒保暖,谨防感冒,影响学习。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型的车辆不断增多,月河沿线的二级公路和通村水泥路已显得不够宽敞。为了自身的.安全,请大家一定要提高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学校里我们要认真上好安全教育课,用安全知识武装自己,将安全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安全,让安全陪伴我们健康成长。

第三、文明守纪,成为有高雅气质的人。

文明是一种品德、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中学生正处于气质、品行、人格的塑造期,在言行举止上,女生应该要求自己淑女一些,男生应该要求自己绅士一点。做到“和声细雨展淑女气质,谦恭礼让显绅士风度”。文明不是口号,细节彰显文明。比如:把垃圾放入垃圾箱,而不是随地乱抛;不破坏公共照明设备;不破坏绿地;不在墙壁和课桌上刻写不文明用语;上课铃响了,端正地坐好静静地等待老师上课,积极动脑,仔细作业,做完作业把课桌收拾干净;家里来客主动起立;排队乘车;排队就餐;集会保持安静等等。养成了这些良好的习惯,我们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我们应该坚持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做一个文明守纪的中学生!

第四、勤奋学习,成为有广博知识的人。

只有发扬刻苦钻研的精神,勤奋努力地学习,才能在广阔无垠的知识海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养成“专注、善思、勤记、多练”的良好学习习惯,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断增长见识,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第五、需要强调的几个细节:

1学生不允许染发、烫发、留长指甲,男生不允许留长发。下周统一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责令其限期整改。

2上学时间必须背挂书包,不背书包的学生不能进校门。

3上操铃声响后,全体学生迅速到操场集合,不允许任何学生滞留在教室不上操(有病行动不便者例外)。迟到的学生集中在教学楼前背诵行为规范条例。

4各值周班认真打扫环境卫生,并做好监督,若发现其他人乱扔乱丢,交学校处理,并扣除相应班级卫生分。

5不允许在教室和楼道追逐打闹、打架。如有违反,扣除相应班级纪律分。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者,承担相应经济赔偿责任和法律责任。

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新的目标和任务等着我们去实现,让我们振作精神,以新的状态和面貌去迎接新的挑战,取得新的更大的荣誉。

邹斌。

心理障碍自我疏导治疗的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从实践角度概括叙述了近年大学心理障碍的墓本表现;初步分析了大学生出现心理津碍的几方面因素;提出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入思想政治工作中去,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科学化,并用辨证的观点看待大学生心理矛盾、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观点,阐述了疏导、调适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墓本措施的途径。

近年来,大学生的自我伤害、伤害他人致死的事端频频发生,而且影响越来越大。这些事件的发生,我们绝不能仅仅把它归结为某个人或某个家庭的不幸,应该由此看到教育的缺憾。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一个合格人才,不仅要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先进的思想道德意识,也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向上的心理。可是,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们面临的矛盾不仅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复杂。高校在校大学生不但学习和能力竞争加大,毕业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随之凸显出来。根据国家每年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结果显示:约有20%的在校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25%一30%的学生存在心理困惑。其中半数以上需要进行心理疏导与调适,半数以下出现严重心理障碍并导致间发性精神病问题,有的不仅要进行心理健康调适工作,而且要接受正规的住院治疗。仅从我们学校来看,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地增多,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根据多年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基本在大学一年级下半年明显出现,这充分证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随着大学学习生活的深人日益显现出来的。如不及时进行咨询、疏导、调适,就会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其它心理疾患。因此,我们必须从新生人学就开始认真对待,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疏导和调适。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基本表现。

人们通常所说的心理障碍,一般是指人对环境适应不良和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发生后,如不及时进行疏导调适,不仅危害学生心理健康,严重的会发展成为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学阶段的理想与大学现实的不一致,产生了失望情绪。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在中学阶段,考上大学是他们唯一的理想,仿佛大学是人生美好生活的开始,把大学想得超越现实的美好。花园般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服务配套的宿舍、色香味俱全的餐饮等……到大学后才发现:合班课的大教室、多至七八个人的宿舍、季节轮回的饭菜等,与理想相差甚远,一时出现适应困难,就产生失望、苦闷、厌倦情绪,原有的热情、激情开始消失,对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于是,出现一切无所谓、挤饭、缺课、上网聊天、去录像厅看碟等不良行为。

(二)、素质的缺欠与个人能力的影响,面临新的挑战和危机,心理出现不平衡。由于很多中学教育,以考大学为终极目标,学生只要学习好就行,个人成长中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都在优秀成绩的光环下被忽视。进人大学,加强专业学习、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力的提高等,全面发展替代了原来学习的独一无二的地位。来自天南海北、四面八方的同学,有特长的、素质高的、能力强的、佼佼者应有尽有。一些同学在强手如林的形势下,未能显示出个人原有的优势,什么竞选学生干部、评三好、优秀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常常与自己无缘,原本引以自豪的东西逐渐消失,于是,一种落伍感、自卑感、自愧感开始产生,心理开始倾斜,甚至丧失信心、悲观失望,感到生活失去意义。

(三)、节奏紧张的学习与竞争的压力感。很多同学为了能考上大学,十年寒窗奋发苦读,搞得身心疲惫,本想到大学能得以缓解。可是,来到大学却发现,由于就业的压力和教学质量的强化(重修、降级等),现在的大学再也不是“60分万岁”了,面对学习“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形势,原来在中学小天地里的尖子失去自己得天独厚的地位。特别是学期末统一考试后,很多认为自己不会比别人学习差的同学竟然挂科重修。因此,从已经做过的调查看,自己经常感到学习有压力感的同学占68%,担心还要挂科重修的‘占11.5%。尽管人没压力不进步,但当紧张和压力超过心理承受负荷时,就会出现心理功能失调,导致神经衰弱。

(四)、强烈的交往欲望与社交闭锁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来到大学后的同学,主观上都希望通过与同学交往,融洽人际关系,从陌生和孤独中走出来。可是,又苦于找不到机遇和切人点,很不得法,于是,表现出戒备、观望、内隐的心理,结果时常使交往不顺。个别的又采取极端做法,干脆把自己封闭起来,与集体生活很难融洽。但心理又感到阵阵的孤独与不安,精神抑郁、心情烦躁。尤其是那些具有反抗性,多疑性的同学,由于古怪不合群,在同学中几乎处于不被理解、不被接纳、被排斥、受冷落的境地,自己心理产生一种莫名的压力。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基本因素。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导致心理障碍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是心理、生理、社会、家庭、社会文化、个体素质诸多因素在个体上积淀、并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发展及环境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社会仍处在转型期,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大量涌人,使敏感活跃的青年学生首先感到这种冲击,毕竟他们正处在人格和观念的形成时期,心理、生理、正处在逐渐成熟期,形形色色的变化和冲击,使心理素质十分脆弱的学生们感到扑朔迷离,产生某些认识上的混乱,价值观念上的颠倒,心理上的困惑和压抑,行为上无所适从等等。时间久了,超过精神上所能承受的负荷时,便出现心理失衡。随之而来还会出现对社会变革的困惑、人生追求的迷茫。

(二)、家庭教育的误导和影响。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均出生在八十年代的初期,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他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长不管孩子的要求或做法是否合理,尽量满足孩子的心愿。导致他们长期不能从父母溺爱的自我中解脱出来,个性心理脆弱。对不能以自我为核心的变化和环境,不仅适应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也差,稍有冲突就会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心理障碍。少数单亲家庭子女要么自卑、痛苦、沉默寡言、缺乏进取的勇气;要么嫉妒、怨恨、逆反心理强,其中不乏玩世不恭者、破罐破摔者,这是长期潜在的心理障碍所致。

(三)、学校教育中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忽视心理素质培养。在中学阶段,很多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学生只顾学习。单一升学的追求,使学校和学生都无暇顾及学生个体情绪、情感、性格、适应能力、自制力方面的培养,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出现。到大学后,由于就业竞争的压力,学习任务已不局限于教学大纲之内,同学们不仅要学好专业课,也要侧重英语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无选择地参加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国家二级考试和程序员考试。因此,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学习差的为专业学习成绩担心,学习好的为考证、保持竞争优势担自,持久的学习压力使他们用脑过度、身心疲劳、心理负担过重,特别是那些忽视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的同学,这种心理负担形成心理障碍,导致严重的心理和精神疾患。

(四)、学生个体心理素质作用。有些同学在中学的小环境里存在很多优势,学习好,可“一俊,遮百丑”,感到一切都是顺利的。顺利和成功成了他们的心理定势,由于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主要靠自主,结果受挫一多,就心理不平衡,感到什么倒霉的事都能摊上。又由于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在不稳定的形成中,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差,当心理矛盾冲突过大、时间较长调节不好,就会导致内在的心理矛盾加剧或失去理智,将本可以处理好的矛盾搞的更糟。有的同学个性发展不够完善,把过于内向认为有度,把过于孤僻看作一尘不染、严格自律,把自卑看作严格反省自己。结果表现出处理问题偏激、爱钻牛角尖,给人一种变态感。还有的同学从熟悉的家庭走向陌生的社会感到一切都不适应,紧张而又恐惧,甚至不知所措。个别心理不成熟者,情绪化严重,一遇成功的事欣喜若狂,一遇挫折就悲观失望,惆怅满腹。特别是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也很差,对事情不成功不是从主观找原因,认真反省自己的不足,而总想找客观理由。凡此种种,当不能及时将心中的郁闷宣泄出去或从中解脱出来,必然会出现心理倾斜,积压久了就会形成心理障碍。

三、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心理障碍疏导调适工作。

(一)、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科学化。改善和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历来为我党所重视。如何着手改善?除了使思想政治工作人性化以外,把心理健康工作引人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将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内涵加深,而且更加科学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大学生对转型期的社会现实适应困难,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压抑、精神上和行为上的适应障碍、人格变态、心理障碍,形成客观适应与行为挫折综合症,潜意识精神问题。这些理健康问题,不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仅靠说教疏导可以解决的,我们必须注意掌握大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特点,健康的心理特征和异常心理表现。必须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矫正学生心理,调节大学生适应社会精神的品格和心理品质。对于出现错误又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做思想工作无效时,必须请心理医生协助,做好心理调节工作。绝不能靠硬性批评或处分解决问题,这样做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心态的进一步扭曲。因此,我们必须深人分析大学生思想的新动向、新问题,认真研究学生心理,学会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处理学生思想和行为问题,把政治思想工作与心理健康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调适效果,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科学。

(二)、深人学生,深人实际,掌握学生心态,及时解决各种心理问题。高校的学生思想工作者和管理者,必须经常深入学生班级,深人学生宿舍和各项活动中,通过具体接触,才能更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争取把心理障碍消灭在萌芽之中,及时有效地防止各类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发生。并通过学生会、共青团、班级开展有益的、照顾一些学生个性差异的、让众多人能参与进去的群体活动,让个人的素质得到充分展示,潜能价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提高学生对个体和整体的认识,锻炼心理素质,融洽同学关系,促使他们理成熟和人格的完善。

(三)、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科学有效地做好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调适工作。学生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思想教育,只有具有专业知识或熟悉心理知识、懂得学生心理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通过讲座、板报、报刊、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利用网络媒体定时跟学生进行网上远距离交流,其效果比面对面交流更好。会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心态、情绪、行为得到及时的疏导和调适,使大学生心理冲突和障碍及时调节和控制,减少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从而避免大学生中严重的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问题的出现。

(四)、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内在心理矛盾,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各种心理问题。要教育学生尊重现实,适应社会,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正视现实,科学的分析现实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找出改变的方法和途径,实现正确的目的。树立勤奋学习、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以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对待身边和个人所发生的事情,客观冷静的分析和认识事物,保证心理反应适度,避免自理失衡,要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确立恰当的价值目标,凡事量力而行,要正视自己、接受自己、创造理想中的自我。既不目空一切也不妄自菲薄。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心理倾斜。要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锻炼个人坚强意志、培养对困难挫折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人生自古无直路,只要有正确对待困难挫折的态度,培养个性的坚强志向和心理品质,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就有助于心理调适,防止障碍的发生。解决心理矛盾时,要善于转移不良情绪,转移心中的不快,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并借机多与外界或他人交往,解除自我封闭的烦恼,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障碍中解脱出来。

(五)、用唯物辨证的观点看待和处理心理问题,善于使自己和他人从各种矛盾心理中解脱出来。无论大学生中出现什么心理问题,无论这种心理问题发展程度如何,在某种程度上无不体现出学生个体在学习和生活中,陷人自我、他人、社会、学校、家庭及各种环境的适应上的矛盾之中,并且难以解脱的结果。其积极主动的处理方法应该是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自己,看待别人,正确对待个人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充分认识到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矛盾之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贯穿事物发展的始终。人活着就是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处理矛盾,争取正面东西,克服负面的问题。遇到挫折和失败也是正常的,认清这是暂时的,一切都必将过去。不知为自己考试成绩差而沮丧,怎能知道奋发学习。不知与别人发生的矛盾而苦恼,怎能明智地调节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但自知之明不等于把大量的能量用在自我否认、自我排斥上,甚至带着对自己的不满,失望否认和拒绝自己,这样只能更加沮丧、焦虑、忧郁、惆怅。生存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注意培养健康情绪,不断调节情绪。而对成绩、成就、成功,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荣辱不惊。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就应该有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预警。当遇到挫折时,认真总结吸取教训,不要过于责难自己,因失误而陷人痛苦的折磨,更不要苛求他人。牢记失败是成功之母,处乱有方。相信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向相反方面转化。糟透了,也就够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看开了即可。处理人际关系即像走路一样,给别人留下的窄,自己也未必就宽。让一让都能过去,顶着塞着,谁也过不去。对待集体和国家,应体现公德意识,大局意识,坚持奉公守法,对待事业要有敬业奉献精神,至于个人是非功过由他人评说。人生在世,与人为善为好,做事总想以损人开始,必然以害己结果告终。如果我们都能从各个方面辨证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修养,改变心态,就会避免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

高三学生如何缓解心理压力有哪些方法

高考季又要到了,很多同学免不了十分紧张,以下是高三学生心理疏导方法的相关内容整理,希望能给同学们和家长们带来帮助。

1、充足的睡眠

高三学生想要减压,首先就是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很多高三学生越是临近高考就越是会熬夜学习,就是想学习更多的知识点。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高三学生缺少睡眠,大脑就会疲惫,同时也会降低思维的灵活度。反而会感到压力巨大。

2、适当的运动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高考拼的不仅是智慧,还有健康。不管平时的学习有多忙,高三学生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去运动一下。适当的运用可以保持身体健康,高三学生可以把运动当做减压的一个途径,有什么压力或是不满都可以通过运动发泄出去。

3、找人倾诉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面对高考有压力是正常的。高三学生可以去找老师、父母、或是要好的同学谈心。把自己的想法和压力都说出来,这样不能能够减压,还能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

4、看轻成绩

在临近高考的这个特殊的阶段中,很多高三学生的压力都来源于自身。很多高三学生都觉得自己的身上背负着老师和家长的期望,不想让他们失望,所以就会在平时给自己很多压力。高三学生需要看淡成绩,重要的是自己努力的过程。

1、家长要鼓励孩子说出来

对于孩子的焦虑情绪,家长要鼓励孩子说出来,在诉说的过程中达到放松。而考生自己也需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不为一时的挫折而丧失信心。克服考试焦虑的情绪,首先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达到自己所向往的目标。

2、要学会接受紧张情绪,但不要过分关注。

要知道其实一部分紧张是我们的“朋友”,它是帮助我们全神贯注的“助推器”,所以当紧张情绪来临时不要尝试去完全摆脱。可以尝试开展积极自我对话,告诉自己这次考试只是一场考试而已,尽量避免夸大不合理的想法。

3、学习一些放松技巧

如练习腹部深呼吸,想象或回忆你曾经去过的美好地方等。把每天的习题练习想象成考试,然后放松自己的情绪与身体,以练习克服考试紧张。如果考生在做了以上自我调节仍然无效时,需及时去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心理医师或精神科医师的帮助。

原因之一:学生自己的过高期望

一些本已竭尽全力才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看到其他同学的快速进步感到一种潜在的威胁,害怕失败;同时,对生活中的坎坷估计不足,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缺乏全面认识。当学习稍有退步或生活中稍有挫折就感到力不从心、迷失自我。

原因之二:家长的过高期望

有的父母总是喜欢以言语相逼:“考不上,就别进这个家。”有的父母以过分的关心施压,为了孩子能金榜题名,陪孩子挑灯苦读,送上牛奶、荷包蛋,跑前跑后,关心备至。 当学生看到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岂能无动于衷?于是,原本不轻松的心里又要载上一份沉甸甸的亲情,即“温柔”的压力。

原因之三:学校考试的排名

通过考试成绩的排队,可以了解彼此间的差距。同时,排名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成绩较好的学生害怕自己稍不注意,其他的同学会超过自己;成绩较差及考试失利的学生则无异于雪上加霜。

原因之四:难完成

许多学生到了高三,特别是在冲刺阶段制定了严密的学习计划和目标,有的同学甚至细到每天的所有课外时间(除睡眠外),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科有不确定的作业量,还有一些学科临时要占用课外时间进行测验,这样往往会导致计划严密的同学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当自己的成绩一时不能如愿时,就会感到焦虑、心烦等。

原因之五:同学关系的疏远

高三阶段由于学习时间长、压力大,集体活动很少开展,有时自己遇到困难,很想向同学请教,但看到同学忙碌的身影又不忍心打扰。同学之间不再象过去那样随和、融洽,取而代之的是漠不关心。加上经常排名次等外在不良刺激,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不少学生感到人际关系冷漠。这种阴暗的心理让他们很自责:“我怎么变得这么坏,自己没学好,还巴不得别人也学不好。”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有助于挖掘个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但压力太大,使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同样会产生很多消极影响。你不妨试试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之一:欲胜人,先胜己

复习备考,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如何消除苦闷自卑的心理,增强自信心呢?

(1)要正确看待自己。要充分看到自己的实力,不要因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就否定自己。

(2)要认真分析考不好的原因。

(3)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就算自己学习基础较差,接连考试成绩都不理想,也不应自卑。应赶快找原因,改变方法,调整期望值。

(4)鼓励学生写日记。

写日记,这是一种自己对自己倾诉的方式,也更可以看到自己有哪些成功或不如意的地方,提醒自己要正确对待;在此基础上,针对自己经常担心的弱势,写出针锋相对的“自信训练词”,如:“考试只是一个阶段性评测,远远不能反映我的全部价值”等。

策略之二:学生之间相互鼓励

处在高考期间的学生最需要交流,也最需要宣泄。同龄人在一起时,哪怕是发发牢骚,也会在心理上获得一个缓冲的机会。这是人的正常需要,对考试也是有好处的。人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候,如果有人不断地给予自己肯定和鼓励,将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句关心、鼓励的话,有可能改变人的一生。因此,在每次模拟考试之后,可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个人必须为组内其他成员写一段鼓励的话语。

策略之三:师生之间结对交流

在几年的学生生涯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信任和崇拜的。如果发动这些老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效果将非常理想。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就采取高三师生结对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与自己信任的老师结对,经常进行思想交流,在老师的指引下,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消除不良心理,调整复习备考状态,让自己始终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之中。

策略之四:老师、家长、学生“唱同一首歌”

心理学上讲的“考试焦虑”在有些家长身上体现得比学生还明显,他们有的变得比平时更严厉,有的变得比平时更亲切,有的食不甘味、夜不安寝,而家长的“不安”,最终会造成考生的“不安”。而解决“不安”的办法首先是家长充分相信孩子、接纳孩子;其次是家长要接受现实,孩子们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更不能认为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出息,即使考不上大学,自己所学知识将来肯定会有用武之地。同时,学科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与家长一起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和掌握一些辅导的技巧。家长、学生和教师只有对高考有个共同的正确认识,才能使学生少一些心理负担,多几分轻松和自信。

策略之五:不以模拟战绩论英雄

模拟考试成绩虽然对考生预测高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以此论英雄,更不能因此断定高考的成败。如果仅仅把目光放在模拟考试成绩上,对即将到来的正式高考就很不利。 况且考试分数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命题动机、内容侧重方面、试题总量和难度、教师的教学及自己的复习程度等。另外,模拟分数高也不能盲目乐观,过去我们总把失败当“瘟疫”,其实,成功时受到的压力有时并不比失败轻多少。所以,最好是把考试作为仅是一次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而不是一考定“终生”。

策略之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是社会的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诞生优秀的个体。所以,即使学习再紧张,自己心目中还是要有集体、朋友和同学的关系,要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之中去。在紧张的备考时,你可以将内心的狐疑、不满向朋友倾诉,听听朋友的意见。不要由于别人在背后说了自己的坏话,从此埋下怨恨的种子。应该拿出豁达的气量,主动表示友好。同时,要学会自我批评,不要把责任全往别人身上推。换一副“眼镜”看世界,我们就会少些忧愁与烦恼,多些开心与快乐!总之,无论在考前和考中,考生都要以平常心对待高考,心情自然稳定。

初三学生的心理疏导和矫治方法

金秋伊始,初三学生就进入-个奋战中考冲刺竞争阶段。由于中考压力,老师和家长的过高期望,使本来就不晴朗的天空出现更多的阴霾,结果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心理疲劳,甚至心理疾病。有的表现为忧郁,怯懦自卑,信心不足;有的表现为烦躁不安,患得患失,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有的甚至表现为偏激、嫉妒、神经质,在身体方面:有的同学还出现了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失眠头晕等现象。对此,家长和老师都极为关注,都在积极地寻求良策。笔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曾做了详细的观察、记录、分析,同时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心理疏导和矫治。下面笔者对初三学生的心理疏导和矫治方法,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和认识。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合作的班级氛围。

进入初三以后,学生的身体、生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心思缜密,独守自主意识加强,内心渴求自尊、重视、独立,追求自由、民主、公平,喜欢轻松、愉悦、温和的氛围。但巨大的考学压力使他们不得不紧张地学习,拼命地竞争,内心的需求与现实产生了较大的反差。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转位和精神压力,要用爱心、耐心、责任心,去抚慰他们敏感而脆弱的心灵。千万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方法,甚至用放弃的做法来刺伤学生。

首先,要善于树立榜样。青少年富有幻想,善于模仿,可塑性大。做为班主任要善于创造教育情境,树立榜样。-方面要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知识,陶冶自己的情操,以个人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处世原则以及风趣幽默的语言来感染学生,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温和、自由、愉悦的氛围,让他们敢在老师面前畅所欲言,让老师成为他的最为信赖的朋友和导师。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正确地选择他们心目中的榜样,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偶像和典范人物。师生采用日记共阅读的方法,讨论榜样良好的个性品质,有意识地指导他们阅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让作品中人物的品格及成功来鞭策、激励他们。

其次,要创设教育情境。老师要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营造温馨、活泼的氛围,使学生敢于通过倾诉、发泄来调节情绪,从而树立起自己的责任感和上进心。例如班会时,让学生辩证如何交友,如何评论时事,如何看待法规公德等问题。在选举班干部时,先公布优秀班干部的条件,然后让同学推荐,选举,演说。在处理班级矛盾中,要让同学们大胆讨论、换位辨论。

二、建立学生资料库,知思究源,对症矫治。

学生做为个体,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长背景,个性差异非常大。初三这个特殊时期又给学生制造了更多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疲劳。班主任老师要细心地观察学生情况,倾听他们的苦衷和欢乐,揣摩他们细微的变化。然后要对每个学生特点进行分析归类,然后找出其共性和个性,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和矫治。

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心理障碍可以为两类:一类是某单科成绩不太理想,但总体成绩优秀。家长对其既关爱又唠叨,老师也是备加呵护,对其薄弱环节时常提醒点拔,造成学生心理压力比较大,学生唯恐考不好对不起家人和老师,情绪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结果对某科目就产生畏惧、厌倦的心态,越畏惧越不想学,但又强迫自己学,整日烦躁难寝。另一类是总体和各科成绩非常出色,考重点中学是他们的目标,他们自律自控,但自负骄傲,看不起别人。他们抓紧-切时间学习,但不愿意听家长的唠叨、老师的指导,看不惯同学正常的讨论、辩论。有时,为一件小事就会与同学发生摩擦,神情居傲,得理不让人。同学们也不愿和他们交往。针对前者,我鼓励他们要面对现实,哪里跌倒哪里爬起,让单科优秀的同学和他们交谈学习经验体会,让任课老师与他们沟通,给他们补差促优;暗示家长不要刻意去谈考试,引导他们学会心理暗示法和情绪泄渲法。经过反复训练和排解,这部分学生情绪渐渐稳定下来,心情开朗起来。对于后一种学生,我冷静地寻找教育机会。例如,我班-位女生成绩优秀但自负冷漠,与同学关系很僵。有-天她生病住院,对父母大发脾气,暗地里却哭泣、着急、烦躁,唯恐成绩下降。等她病好后,我让成绩优秀的同学主动找她谈心,帮她补课,并让其父母讲孩子住院时的焦虑心情。这位同学触动很大,她主动认识自己以前的错误,诚恳地向大家表示感谢,从此她参加了班级“一帮一”结对活动,大家慢慢地喜欢她了,她的性格也开朗多了。

成绩中等的学生则易患考试焦虑症,有的学生把目标定得太高,有的过分看重成绩,有的知识有缺陷,有的信心不足。他们突出表现为:烦躁不安,厌学憎考,同时自尊心较强,敏感易伤,甚至在考试中遇到难题就发抖、出汗、尿急、头昏。老师要特别关注这类学生,因为他们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对象。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分析薄弱的环节,给他们订下切合实际的短期计划、中期计划、远期计划。他们每前进一步老师就及时地鼓励,让每-点微小进步来点燃他们的自信之火。

成绩差的同学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各有其因,各有其症。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思想包袱沉重,害怕考试,更害怕公布成绩,情感波动大,自控能力较差,学习上忽冷忽热,缺乏自信心,面对困难采用回避态度。老师要精心呵护,教而不能失其原则,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我首先从学习上来帮助他们,上课设计适合他们的问题,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唤起上进心,课下主动找学生谈心,面批作业,面讲难题。师生共同定出学习计划和行为计划。然后以鼓励法为主,用赏识法来评价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要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遇,让成功的喜悦和他人的尊敬来点燃他们自信上进之火。例如,有的喜欢书法绘画,有的电脑学得好,有的反应敏捷有的口才表现突出,有的见义勇为品德好。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不能期望值太高,不怕反弹,不怕再挫,由爱心之汁浇灌他们心灵的盐碱地,相信他们将来都会结出累累的果实。

三、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心理辅导活动。

初三是一个特殊时期,学生心理逐渐成熟,但极不稳定,学生个性差异很大,但共性的问题呈阶段性突现出来。所以老师对每一个阶段学生不同心理状态要细心地观察,科学地分析,同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心理辅导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1.树立榜样。

常言道:榜样力量是巨大的。刚进入初三,我就约几位刚毕业的初三学生,来给他们开座谈会,有目的让新届和往届的学生进行沟通。通过他们相互的交流,让新届初三学生消除心中的焦虑、紧张和神秘感。随后又邀请考上大学的往届学生谈谈他们的理想以及奋斗历程,谈谈他们成功的学习方法。同时让学生谈谈其理想、近期学习计划,给刚进入初三门槛的学生树立起心中榜样,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2.举办调查活动。

进入初三以后,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待周围人。随着中考临近,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亲情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都起着重大的调节作用。教师可要求学生设计调查项目,用两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去调查他最感兴趣的、也最熟悉的人的情况。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处世,学会了思考,并从这些人的经历中体验人间最纯最真的情感。调查报告以书面形式表述,然后评优、展览,最后在班会中进行讨论,让同学们谈谈感受,这样学生的品德、写作、思想各有所得。也因为形式灵活,这种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3.学会正视自己。

随着初三阶段青春期的萌动,交际处世的摩擦,学生开始动摇自己的生活目标,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心理定位。教师采用详细的问卷形式,让他们对自己优点、缺点进行打分,以其闪光点让他们寻求自我心理平衡,让他们明白考试成绩起伏是正常现象,心理、生理上出现的疑惑是极为正常的,不必为此耿耿于怀。这样就会淡化他们对分值的期望,分散他们对青春期出现的朦胧的性意识的注意力。再者让同学互评优点,然后汇编成小册子--《同学眼中的你》。人人都喜欢被别人重视、尊重和赏识。通过阅读小册子,同学之间的情感更融洽了。最后让同学们自评自己的不足之处,因为有了前面的定势,同学们都会找到自己心理定位,然后和同学一起归类汇编小册子--《敢于正视自己不足》(不署名)。让学生相互讨论,在日记中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经过否定--肯定--否定--肯定几次的心理审视、学生的抗挫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交往处世能力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高。

4.举办师生联谊会。

初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保证。良好的师生关系除了靠教师精湛的专业知识、爱心和责任心维系之外,还必须有师生浓厚的情感基础。在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后,大家心理都比较放松了,就举办师生联谊会。有歌唱、小品、舞蹈。师生互答互问、谈笑风生,不知不觉间陌生和心理隔阂也悄悄地消失了。人在心情放松时,笑容是自然的;人在愉悦时,笑容是最美丽的。师生关系在此后会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融洽、自然氛围。

5.举办学生家长联谊会。

初三阶段,家长对孩子要么期望值特别高,要么伤心失望。而家长的教育方法和心态对学生心理影响非常重要。选择双休日或者假日,举办一次学生、家长联谊会。学生用歌声、自编小品、朗诵等形式表达对父母的爱,讲述他们的理想;让家长谈谈他们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教育心态;让教育成功的家长谈一谈他们的教育方法;让特殊家庭的孩子也谈谈他们对家长的期望和心声。联谊会要注重家长与孩子情感的自然交流,以回忆和期望唤起爱心,收效颇高。

6.举办心理咨询老师座谈会或心理专家讲座。

心理咨询老师和心理专家有着精湛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座谈会和讲座中,让专家们讲讲青春期的生理卫生、心理卫生,讲讲这一阶段学生正常的心理变化及策略,是非常有益的。在座谈中用对话的形式,来消解学生心中的困惑。老师要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和隐私权,使他们平安地度过初三这个特殊的时期。举办的活动还有许多,如:学习策略座谈会,调查名人活动等。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老师是本中之本。我们身为老师,不仅要传好“业”,更要解好“惑”,让我们用耐心、爱心、责任心来浇灌这些嫩绿的树苗,让他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吧!

李虹。

浅谈疏导职业学校学生厌学心理的方法与途径

近年来,由于职校生源素质下降,职校生越来越难教育、难管理,最为突出的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厌学情绪严重.主要表现为:学生上课分心、不求上进、消极应付、无故旷课、对学习成绩的'好坏满不在乎等.

作者:周凤至吴斌邓博作者单位:周凤至,吴斌(吉林省通化师院分院)。

邓博(空军指挥学院研究生大队)。

刊名:现代农业英文刊名:modernagriculture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

初三学生的心理疏导和矫治方法

对于孩子的焦虑情绪,家长要鼓舞孩子说出来,在诉说的过程中达到放松。而考生自己也需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不为一时的挫折而丧失信心。克服考试焦虑的情绪,首先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达到自己所憧憬的目标。

2、要学会接受紧张情绪,但不要过分关注。

要知道其实一部分紧张是我们的“朋友”,它是帮助我们聚精会神的“助推器”,所以当紧张情绪来暂时不要尝试去完全摆脱。可以尝试开展积极自我对话,告诉自己这次考试只是一场考试而已,尽量幸免夸大不合理的想法。

3、学习一些放松技巧。

如练习腹部深呼吸,想象或回顾你曾经去过的美好地方等。把每天的习题练习想象成考试,然后放松自己的情绪与身体,以练习克服考试紧张。如果考生在做了以上自我调节仍然无效时,需及时去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心理医师或精神科医师的帮助。

高三学生如何缓解压力。

第一,可以采取饮食减压法,研究表明有的食物有直接减轻人的心理压力的作用,有的食物还可提高我们的接受能力和工作效率,使我们的思维更加敏捷,精力集中。如维生素c就具有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当人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时,身体味大量消耗维生素c,所以考生应大量摄取诸如草莓、洋葱头、菜花、菠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

第二,运动减压法。科学的安排生活、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有机结合,劳逸结合有助于减轻压力,及时消除疲劳,同时还会有效转移考生的注意力。对于长时段、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更应该进行有益而适宜的体育运动,以此减轻紧张度。

第三,转移减压法。针对精神长期高度紧张的状况,家长应帮助考生学会自我调试,及时放松自己,如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放学后泡泡热水澡、与家人、朋友聊天、双休日抽出一些时间出游,还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宣泄自己压抑的情绪等等。

第四,环境减压法。在家庭环境方面,家长应营造一个良好而宽松的生活与学习氛围,而不能创造考前压抑、紧张的家庭氛围,如在言行上不要天天对考生灌输努力学习考大学或名牌大学等字眼,家长可以在为孩子迎考服务方面暗中给孩子以物质与心理上的支持,如营造肃静的家庭学习和歇息氛围,为孩子安排好饮食等。

高考心理调节窍门。

强化自信。

不管你现在是成绩拔尖,还是跟别人有一定差距,千万别忘了每天都带着信心起床。不论个人情况怎样,每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的同学基础扎实根底深,不论高考如何变,都能游刃有余;有的同学思维灵活敏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理解能力强,对考创新的活题尤为适应;有的同学阅读面广,视野开拓,心理素质好,抗挫能力强,善于超水平发挥。不管怎样,在高考前夕,对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要过多自我责备,要多看、多想、多忆自己的长处和潜力,激发自信心。

优化情绪。

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生活中,情绪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象染色剂,使人的学习生活染上各种各样的色彩。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老婆婆非常疼爱她的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均为小贩,一个卖雨伞,一个卖布鞋,这个婆婆晴天担心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整天哭泣,雨天又担心小女儿的布鞋卖不出去,又整天泪流。街邻叫她哭婆婆。后来一位先生开启她说:“我为你感到高兴。晴天您的大女儿的伞卖得好,雨天小女儿的鞋卖得俏。”婆婆听后,脸色马上转阴为晴,由哭到笑,街邻又叫她笑婆婆。哭婆婆变为笑婆婆的故事说明:同一件事,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情绪就不同,结果就两样。变换角度看问题,情绪自然调整过来了。

自我减压。

临考前降低心理预期目标,不要老想着一定要考上大学,考上名牌大学。要知道高考大学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并不是全部。只要以平常心对待考试,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水平就是胜利。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复习与考试,对进入最佳状态关系很大。若把复习与考试看成一种挑战,会激发自己很快进入状态;把它看成一种锻炼,会以平和的心态投入;把它看成一次机会,会以积极的心态迎接。

自我质辩。

自我质辩是心态自我调整的良方之一。比如,有“离高考越近,便越担心自己能力”的忧虑的同学,不妨进行如下自我质辩:自问:这种担心必要吗?自答:毫无必要,平时自己一向学习认真,虽不十分优秀,但只要认真做好考前准备,正常发挥,这次考试完全可以考好,根本不必为这无端的担心而苦恼。又问:这种担心有利吗?自答:没有,它有百害无一利,它松懈人的斗志,转移人注意目标,若不及早排除,到考后将悔之晚矣。再问:我该怎么办呢?自答:最要紧的是对考试充满自信,要有条不紊的地组织复习,扎扎实实地做好考前准备。通过这样自我质辩,心中的担忧也就化解了。

高考考试紧张怎么克服。

我们可以提前去一些高考的考场,知道高考的环境是什么样的,你的座位在哪,然后看着你考场的同学一个个的近来,在高考中,有的同学会提前来半个小时,所以如果把学生们的面孔都熟悉了,我们在给自己一些暗示。考试的时候,可能就会觉得这是在学校考试,都是自己熟悉的人,心理的自然就不紧张。

如果我们能够把学习学好,我们在考试的时候,也不能紧张,都死自己会的题,有什么紧张的呢,看到一道题我们很快的就能够选出答案,这样的同学,基本都不会紧张的。

如果还是很紧张的话,也可以闭上眼睛,去用心感受一下周围的环境,让自己心跳慢一下来,可以联想一下我们自己高考成功之后的场景,但是时间不要太长,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只要自己想要克服考试紧张,就一定够成功,很多的同学都是这么克服,考试中有一个平常心很重要,但是很多的人都是没有的,所以会有考试紧张的情况发生。

心理障碍自我疏导治疗的方法

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作文表现出来的兴趣不一:或积极性高涨,除课堂作文能及时完成外,还连篇累牍的交上自己的课外习作,要求老师给予批阅;或表现平平,完全停留在完成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上;或态度冷淡,学不学作文无所谓,写好写差一个样;或讳疾忌医,一遇作文课如见妖魔鬼怪,能躲则躲,能拖则拖。诸如此类,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屡见不鲜。本文试图从中小学生对作文教学的好恶表现方面探索原因,并就作文教学中必须采取的对策略陈管见。

一、是否具有优质的作文起步教学,是儿童稚嫩、敏感、

纤弱心河里能否激起喜爱作文浪花的关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二三年级是起步作文的关键阶段。大部分农村小学,由于师资质量上的问题,不少教师对学生造句的辅导,不是通俗地解释某词的意思,在学生真正理解之后,再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行多角度训练,达到比较熟练运用的目的,而是在学生一知半解之时,就举出少得可怜的例句,替刚刚启动思维的学生套上一个箍,把知识局限在一个小圈圈内。当着根据一定的意思缀段或缀文时,教师所举例句上有的,学生有可能熟练运用,很快成段成文。而例句上无,缀段或缀文中所需要的,学生就会彷徨而不知所措。如无反复,就会加重一部分学生的心理负担,感到“作文”难,从作文起步阶段就开始产生逆反心理。正如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儿童感到学习困难,如果别人都能够接受的东西他不能接受,那就说明,他在童年时期没有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于他的发展来说应当获得的东西。儿童正是在这个年龄期――从一岁到七、八岁,变得头脑迟钝的。”因此,起步作文这一步抓不好,对学生以后的作文学习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

二、丰富多彩的作文教学,是激发学生作文情趣的源泉,

而生硬平淡的作文教学,则是阻碍学生作文进步的丘陵。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也在逐步变化。尤其是初中学生,学习兴趣开始分化,而且兴趣广泛又不稳定。他们表现出有时特别喜爱作文学科,或者某种与写作有关的活动,有时又特别喜爱另一门学科或另外一些活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数理化成绩冒尖,但语文成绩不佳,尤其是作文水平低劣,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和合理性。

那么,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分化,除了心理发展的特点逐步变化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呢?实践告诉我们,教师业务素质的强弱、教学是否生动有趣、组织教学的.新颖程度等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因此,在这个阶段,初中语文教师对于作文辅导的责任更为重大。其一,应采用多侧面的训练,拓宽学生学习写作的内涵,例如在记叙文训练中,可以分出写人训练、记事训练、写景训练、状物训练等。在写人训练中可以分出写人片断训练――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写人完篇训练――用综合方法写人、通过具体事件写人、把题材归类后从几个不同方面写人、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人、用对比方法写人等。在记事训练中也可以分出记事片断训练――场面描写、事件片断描写;记事完篇训练――单一事件描写、复杂事件描写等。在写景训练中又可以分出写景片断训练――抓住景物特征写环境的一角、按观察的方位或层次描写全景、固定观察点与景物的变化、移动观察点按移动的空间顺序写景、即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等;写景完篇训练――实景描写、虚景描写等。在状物训练中又可以进行静物的描写训练、动物的描写训练和借物抒情的训练。多侧面训练,可以避免写作教学过程的枯燥和空泛,使教学内容充实全面,使学生学来有其味难尽的感觉。其二、采用生动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提高写作水平。诸如到野外春游,当场进行写景训练;课内进行限时口头作文比赛;教师引导。学生当堂进行作文构思或评讲辩论;布置对一个老师进行肖像描写;布置记当天的某一堂课;布置观察当天的哪一件事,并进行描写;布置学生间相互进行肖像、个性、表现的描述;指定学校或野外的专一景物,要求即景抒情;指定教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其他学生当场进行描写;布置对专一动物进行观察描写等。笔者曾运用以上这些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常常达到妙趣横生、寓教于乐而乐不可支的境地。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因此而长盛不衰。

三、在学生生活实际的园地里,充分利用教材,强化课外。

阅读,以培养想象力为助动力,才有可能获取作文教学的累累。

硕果。

学生感到苦恼的是作文,教师感到苦恼的是作文教学。作文是学生思想、生活、思维、语言的综合反映。为什么有些学生对作文畏之如虎?关键在教师身上。首先,作文教学必须局限在学生生活实际的园地里,要写学生所熟悉且有较深理解的东西。这样,学生作文才不会味同嚼蜡,无物可写。吕叔湘曾说过,命题作文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但这个命题又决定着学生写作的成功程度。题目出得不好,主要表现在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无物可写时,只好抄书抄报。写作文无非是让学生把脑子里的东西组织起来,表达出来,如果出题强人所难,学生就会勉为其难。因此,写作教学中必须非常注意体察学生的生活,对他们所真正熟悉或者生活中肯定会出现的东西了如指掌,这样,才能掌握写作教学的主动权。

其次,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美感和吸引力,并通过强化课外阅读,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自觉性。众所周知,一般的说来,教材就是范文,顾名思义,范文即典范之文。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对时代背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总是津津乐道,分析来、分析去,学生最后仍然无动于衷,或者毫无收获,而在如何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等方面,则考虑甚少。另外,有的教师仅仅满足于课上对课文的教学,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提倡、不组织,原因是怕影响课堂学习,这些同志把课外阅读与课堂语文、写作教学的关系对立起来了,忘记了教材学习、课外阅读是写作学习的宝贵源泉。我们难以想象,一个不爱读书的学生能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第三、以培养想象力作为助动力,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方面。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干巴巴,枯燥乏味,这正是缺乏想象力的表现。想象力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特点。黑格尔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发明创造;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艺术;同样,没有想象力,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不可能有大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因为发展想象力的基础是观察,所以教师应首先教育学生学会观察,努力培养自己的观察力,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留心周围的事物,处处做有心人,生活积累得多了,想象力就会逐渐丰富起来。其次,要明确,什么事情,都要亲自经历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必要的。要求写强盗的人先去做强盗,写特务的人先去叛国出卖情报,这是愚蠢和离奇的,也是做不到的。

但是,不管写什么,既可以从观察中了解,又可以从书本上得到启迪。因此,广泛的阅读和实际观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学生的大脑部位打上几口“深井”,让学生的想象力源源不断地从“井口”喷射出来。

综上所述,学生对作文好恶的主要原因在教师身上。而在小学、初中、高中这漫漫的作文教学长征中,要想寻觅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良方,还得靠教师苦练作文教学基本功,真正发挥“保姆”和“向导”的作用。

浅谈疏导职业学校学生厌学心理的方法与途径

紧张的备战时期,巨大的精神压力给高三毕业班的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过度焦虑、注意力分散、压力过大等。因此,家长、社会、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更需要关注考生的心理健康。以下罗列了一些困扰考生的常见问题和应对策略,特供毕业班班主任参考。

一、考前焦虑。

这是毕业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主要体现在对考试分数的过分看重,说到底还是对自己未来前途的焦虑。原因有三点:一是由于社会上的普遍认识,将分数作为衡量考生能力的唯一指标;二是不自觉地将获取高学历等同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渴望取得好成绩,但是学业成绩却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