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理念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23-10-09 16:30:29 作者:灵魂曲 大学的理念读后感(精选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大学的理念读后感篇一

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就是通过《大学》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大学的理念读后感篇二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这一段都是关于“止”的。进入师门最先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寻找到愿景。师父一直反复强调愿景的重要性,惭愧的是,我找了两年多才基本确定自己的愿景。也就是说,在找到愿景之前,我都不如黄鸟。

我问过一些朋友,一部分是有愿景的,也有一部分是没有愿景的。有愿景的也都是以利益为出发点,都是想赚大钱、当大官、买大房子、开好车,我们姑且说他们是想明白了一部分。还有一些是什么都没想明白,连在物质方面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

物质和名利都不是我们所应止于的“森林”,我们的“止”,在自己的心中。文中告诉我们几种社会身份需要“止”的地方。“为人君,止于仁”,作为领导应该要有仁者爱人的精神;“为人臣,止于敬”,作为下属对待领导要有恭敬心,对待职位所要办的事情要有敬畏心;“为人子,止于孝”,孝是儒家八德之首,孝的文化体现出儒家的伦理道德文化。作为子女,我们如果连孝都不懂,我们就不配作为人;“为人父,止于慈”,作为子女的,要讲孝道。作为老人不能倚老卖老,老人要讲慈道。慈是要心慈、口慈、手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与别人的交往,要从信任开始。

我们的人生实际上也就是在这几种关系当中,主要是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只要心中有一个想好的念,这就是“止”的开始。

大学的理念读后感篇三

以三载妙龄,似花一样的岁月,仅用以获得一个高金的标识,虽然它折射出的光芒,充足吸引住眼球,可是我仍会果断地对此次互换说:“不!”

我们的时光是这般的夺目,大家的微笑是这般纯真、无邪,大家的目光折射出的光芒比一束束太阳,更为火爆、更为蓬勃向上,任那在为狠心的硬汉子,也没法保证将这豆蔻年华的时光一点点地激光切割,作为用以互换之主力资金。

花朵有它的萌发,当然难以避免地有它凋落的一瞬间。但最美丽动人的花却决不是取决于其存有r间的是多少,只是取决于它以百分之百的努力,用于争得花蕾的绽开。它坚信着,要是能挣开拘束外露花朵那么就可能是最精彩纷呈的r刻。

从如今启航启航,亲自将自身每一秒的r间都化为冷水,去灌溉不久萌芽期的花朵,那n必将会外露最美的花瓣。价签将无法用于考量它的使用价值,因为它是美丽的,拥有独一无二的色调!

专业知识借助点点滴滴的学习培训;琐事营造品行;每次锻练培育出的工作能力;不成功是那最好是的化肥,为大家种植出萌发的源泉。

大学的理念读后感篇四

《礼记•大学》开篇直接阐述了大学的宗旨,“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万物都有其本末,凡事都有其始终,若想“明明德于天下”,必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观全文,我认为这一切的根本在于“修身”。
在几千年前,古人就深深地懂得了学长自身品德的重要性。《诗经》中描写的君子是“如琢如磨”“终不可喧兮”的。他们修养品德,尽善尽美,使老百姓难以忘怀。先王的美德也让君子学到了尊重贤人和热爱亲人,就连小人也享受到了快乐和实惠。因为重视修养自身品德,所以人们对他们念念不忘。
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古代社会一直推崇道德,任何一个群体或国家没有道德的支撑是发展不下去的。君主与臣子之间需要道德,君主心怀国家,以德治国,臣子敬重君主,为国家发展献计策;雇主与雇工之间也是需要道德维系的,雇主做好自己的工作,雇主按时发放工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需要道德,遵守交往间的规则,互相尊重。古人这些对于道德修养的执著追求,令人肃然起敬。君子也有个性,但他们却能压制个性,追求道德,而在当今这个个性鲜明的时代,部分人我行我素,保持自己的鲜明个性,"个性"在张扬个人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没有道德的人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致使很多人走上了歧途。所以,古人这种不断追求道德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修养自身品德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努力实现的目标。
《大学》彰明了儒家“为政以德”的观念和“道德转化为政治”的思想。它全面地展示了明明德和治国平天下相关的主要方面,把“修身”规定为自天子至平民百姓的一切活动的根本,这既是天子没有特权置身于修身之外,又提出普通百姓不能降低对自己的要求的观点。以修身为本就要将培育完善、发展自我的自觉性置于重要地位,这种思想能增强个体自强不息的,内在的精神生命力。
道德修养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更是维护社会稳定,打造美的中国的助力剂,如刘媛媛所说:“当你经营小吃摊的时候,你是否会像黑心商家一样,以用地沟油而沾沾自喜;你作为一个老板的时候,是否会用偷工减料来谋取利益?”说道德是那么高尚,其实并不然,它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小精灵,需要们呵护与培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将心中的道德守护好,才能打造一个文明美丽中国。如同千万银聚在一起的水滴,在阳光的照耀下,会发出钻石般闪耀的光芒。(李辉艳)


大学的理念读后感篇五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个问题是否值得所有大学生思索。当我们在大型超市里随心所欲地购物时,当我们在饭店里觥筹交错时,当我们成群结队地奔向网吧时,我们是否问过自己的良心:这样做,对自己、对亲友意味着什么。

世界上有多少事等着我们去做,我们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堕落,明明在午夜梦回时空虚得无以复加,却还是在清晨醒来的时候带上面具开始新一天那自欺欺人的生活......我们能够依赖父母的时日不多了、能够如此单纯平静地生活的时日不多了、能够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的时日不多了......当我们收拾行装准备踏入社会的时候,我们的羽翼是否已经丰满,我们是否能够在无垠的天地间自由的翱翔。

浙江大学郑强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孩子如同商品,从幼儿园开始生产,走过小学、初中、高中到了大学,这商品早就已经坏掉了。你以为中国男足换个教练就能够将乾坤扭转吗?不可能了,同学们......”下面哄堂大笑——我笑不出来,我想哭,我觉得,我也坏掉了。

商品坏了还可以做一件,而人,是不是也可以回到娘胎里再活一次?

2.

还记得高三那忙碌的样子吗?还记得我们当时的早起晚归吗?还记得曾几何时我们为什么而奔波吗?还记得……我不知道,在校的学生有多少人还记得高中的三年的辛酸,那时的我们为的是什么,想要最求的又是什么?难道仅仅的是读大学?拿个大学的毕业证??如果真的那样想的话或者那样做的话,我无语,真的无语!!!

读大学,读的是为人处事,大学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这个充满朝气活力、有用着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的时候,我们彼此相处,彼此交流。各自的思想,处事方式都会各每个人留下不同的映像,在我们即将面临工作的时候,那一种方式或许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大学很短暂,然而,要想真正的去读懂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需要我们各自很好的发挥,需要每一个人尽情的展示……在这样简短的时间内,让我们好好的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