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阿q正传读书心得(八篇)

时间:2023-07-10 11:45:29 作者:曹czj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3年阿q正传读书心得(八篇)篇一

《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之作。这篇小说十分的短,但从几个方面写出了当时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于投机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个落后的雇农。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他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个性、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不仅与赵太爷迥然不同,就是与王胡、小d等也显然有别。正想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摇船便摇船。这不仅正面说明了阿q作为一个流浪雇农的贫困生活,而且从侧面表现了阿q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当然,阿q也有一些流气,但这除了社会的影响以外,应该说主要是受了压迫的结果。这些地方都很简单,也很明显,一般人也都承认的。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是: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个消极的可耻的现象,应该如何理解呢?这确实是一个矛盾。要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当时的现实社会和阿q本身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上去找答案。这就是我对《阿q正传》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评!

众所周知《阿q正传》不仅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所谓“旷代文章数阿q”。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并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当高明的,其精当的环境描绘,精彩的对话描述,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现,冷峻峭拔、含蓄精练又饱含讽刺的语言都让人赞叹。能够说,《阿q正传》已经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学习的一个典范。

可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阳也难免有黑子一样,《阿q正传》也不是白璧无暇,在它第九章《大团圆》的最终写阿q临刑前看到众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绘,在艺术上就存在明显的硬伤。

对于看客,鲁迅是铭心刻骨、深恶痛绝的。在日本学医时看幻灯片,看到外国人杀中国人,而其他中国人在围观,脸上现出麻木的神情,那一镜头极大的刺激了鲁迅,并在他心里定格,他认为,“凡是愚弱的国民,无论体格如何健全茁壮,都只能做毫无好处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而自我的第一要做,就在于医治他们的灵魂,从此弃医从文,为改造国民性而奋斗。

对于看客内心的阴暗丑陋鲁迅在多篇作品中都有揭露和抨击,在《药》中写华老栓去买人血馒头时,那些看客的丑态是:三三两两聚集,又围成半圆,脖颈伸得很长,仿佛多鸭,被无形的手提着了似的;在《祝福》中作者写人们的那种生了蛆的同情是,跟着祥林嫂围观祥林嫂来一遍一遍地听她阿毛的悲惨故事;在小说《示众》里,鲁迅用整篇小说来揭示看客内心的阴暗;在《阿q正传》的前文写阿q的丑陋是,从城里回来向别人大谈其杀革命党的见闻,嘴里还津津乐道着“杀头,好看!好看!”在其杂文中也有多处对这种看热闹看杀头的癖好的批判。那里鲁迅再一次用尖锐犀利的语言,穿透了看客的皮肉,活画出看客的灵魂。这样描绘的确使文章更具批判力量,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但这段描绘虽然在思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艺术上却是失败的,它不贴合艺术的真实。

一、以阿q的精神境界,他是不会有这样的思想的。阿q是个充满精神胜利的善于自欺欺人的麻木又糊涂的小百姓。以前且不说,就是在决定自我生死的画供时,尚且不明白怎样回事,还懵懵懂懂地立志要画得圆,直到走向刑场,他也没能像窦娥一样觉醒,只是自欺欺人的高叫着“再过二十年又是一个”,连对这个害他至死的社会的最起码的痛恨都没有。阿q太可悲、太可怜了。

可悲又可怜的阿q怎样会突然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对看客产生了入木三分的认识呢?阿q不也曾是一个看客吗?不要说阿q,即使是能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有必须认识的比较清醒的知识分子,又有几人能认识到看客内心的丑陋与阴暗呢?这段描述显然不贴合阿q思想的真实,是作者鲁迅写到那里再也忍无可忍,于是将笔锋一转,借阿q的联想对看客极尽揭露与鞭挞,是作者用自我的思想代替了阿q的思想,这显然是文学创作的大忌,在艺术上是失败的。

敢犯杀头的罪,我阿q就敢了,于是就心满意足地走向死地;当然更可能什么都不想,而只是死前的恐惧。总之,无论如何,在临死前的最终时刻,他是不会单单联想到看客怎样样的。作者这样描述在艺术上也是失真的。

也许这一切作者都明白,但写到那里,作者对看客的憎恶已经难以用理性来控制,也别讲阿q有没有这么深刻的思想,也别讲在此刻有没有可能去作如此联想,反正即使犯忌,即使做出艺术的牺牲,也要把自我锋利的匕首投枪掷向看客了。也许在那里作者已没法解决思想和艺术的冲突,只好舍艺术而求思想了。尽管《阿q正传》存在这样的艺术缺憾,但我们还是能够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的。再说,毕竟瑕不掩瑜,即便如此,《阿q正传》仍不失为我国现代文学上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2023年阿q正传读书心得(八篇)篇二

有幸看了《阿q正传》原著,有幸观看了《阿q正传》影视版。

第一个感受便是:影片与愿著似乎有些不一样。但是不一样在哪里,一时也说不出来。捧起《阿q正传》再细细翻翻,细细琢磨,终于品出了一点来。

在先生的笔下,人物皆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形象,而阿q尤其让人失望,阿q所处的那个未庄,甚至让人感到绝望:赵太爷等的权势者,吴妈等的保守者,以及王胡小d等一班无聊者,土谷祠老头等冷漠者,沉重地让人透不过气,黑暗得使人见不到光。

阿q在那种环境中生存,你不能渴望他会是一个有人格,有自尊,有成就的人。他只是一个连最基本的生存权力也得不到保障的“虫豸”。先生笔下的阿q,先生笔下的未庄,望不尽的是失望。

而在影视剧中,未庄与阿q身上似乎有了些许的希望之光若隐若现。其中最大的转变便是土谷祠的老头。

当阿q在赌钱时,老头怕他又输个精光,嘱咐他早点回去休息,这让人一愣,怀疑起这是否是那个冷漠无情的看祠老头。

当阿q无钱给地保时,拿出过冬的棉被给地保时,老头连忙拿钱赎回。地保嘿嘿一笑,说你这老头可真会贪便宜。这时,我们感到这才是先生笔下的那个看祠的老头。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又令人瞠目:老头把棉被还给了阿q,叹着气过去了。此时的阿q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心中肯定会闪过一丝感动,虽然他自己并不知道。我们又是愣了一愣,接而感到有些不快,亦有些欣喜。不快的是:人物形象与原著中已经是背道而驰了;欣喜的是阿q也有人关心了。

接下来的一幕,又令我们有所感动:当阿q上城回来以后,地保过来拿“孝敬”钱,阿q“酒后吐真言”,把自己如何“发财”一古脑儿告诉了地保。老头责怪阿q,这种事情跟他说说可以,怎么能跟地保这种人讲呢。那种语气,不是幸灾乐祸的讽刺,而是出自内心的真诚的关切。就像一个老者对不懂事的孩子的那一种责怪中透出的慈祥。

未庄——未来的村庄中,终于可以看到未来的一丝曙光了。

而在阿q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至少有一处的闪光点吧!

在阿q的“革命梦”中,当大伙都被派去搬家具时,阿q让管祠的老头去休息,因为阿q认为他的年纪太大了。这一个小动作,让我们感受到了阿q身上的那一种可称为善良的那一份美好。这是一种希望,或许这一簇希望可以促成阿q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然而最终阿q还是死了,在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之前死了,阿q身上的希望破灭了。但是,未庄的希望还是存在的。

鲁迅先生曾在《“呐喊”自序》中说到:“至于自己,却也不愿将有以为苦的寂寞,再传染给也如我年轻时候做着好梦的自己似的青年们”。我想,如果先生看到《阿q正传》中土谷祠的老头的形象,阿q那个唯一的可认为是人的闪光点,他应该是会同意的。

2023年阿q正传读书心得(八篇)篇三

故事中的“革命”事件是一出闹剧,也将阿q的“精神胜利法”推向了新的高度。阿q狭隘的小农观点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痛绝。并在显示自己见过杀革命党时冒出“革命党当然该杀”这种观点。

但当他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与未庄人对革命党的害怕慌张时,却对革命有些神往了。最终大喊“我革命了!我要什么就有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冲出酒店,一路高唱着戏文,好不得意。

其中前一句自语揭示了阿q心中革命的目的:要什么就有什么,喜欢谁就是谁。反映了他对革命的不理解;而《龙虎斗》戏文的吟唱表现出阿q心中的得意和盲目性,也揭示了他对革命的无知和盲目乐观。在他眼里,只要他想革命了,他就能革命。因为他太苦太穷了,所以他一心向往革命,他所想要的只是改变自己的地位。

从后来他的美好梦境中不难看出,他对革命的本质,性质以及对象根本不了解,对革命对象也极端混淆,而且留有非常浓厚的封建思想。但后来阿q失望了,因为革命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去尼姑庵革命不成,假洋鬼子也不准他革命,他的“革命”只好就此结束了。我们可以看到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是他精神领域的主导,而且这一性格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的躯体。

甚至是后来被当做替死鬼抓进监狱,游街。他竟也能坦然地想成“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抓进抓出的,要游街的”。这种“精神胜利法”此时却让观众有点心生敬意了。

狱中的阿q认真地画着圈,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也将走到尽头,不免让我们心生一丝怜悯。当他真的要枪毙时,他终于恐慌了,颤抖地闭上了双眼,“精神胜利法”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刻没有奏效了。

2023年阿q正传读书心得(八篇)篇四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已经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为世界各地的读者所欣赏,成为世界名著,“阿q”也成为“世界名人”,直到现在,阿q二字还常挂在人们的嘴边。阿q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如此之巨大,究其原因正是《阿q正传》成功塑造了阿q这个乡下农民的形象,鲁迅先生通过这个形象,揭露和批判了二十世纪初旧中国农民身上存在的致使中国长期落后挨打的愚味、软弱、自私、虚荣、狂妄的劣根性。

阿q的身上,体现着自负和自卑的两种极端性格倾向,他是极其卑微的小人物,他生活在末庄的最底层,没有职业,没有家,没有住处,有时穷得只剩一条裤子,甚至连姓名都没有,只是靠给别人打短工为生。但是他却瞧不起末庄所有的人。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也不以为然,以为自己的儿子将来比他阔多了。阿q还把自己头上的伤疤作为高贵的标志,别人嘲笑他时,便说:“你还不配......”。这便是阿q所代表的中国人的自负心理,极度自负的人往往会朝着极度自卑的方向发展,阿q为了逃过别人侮辱,免受皮肉之苦,甘愿用自轻自贱来换取别人的同情,从而避免别从的侮辱。如末庄的闲人揪住阿q的辫子往墙上撞时,他便承认自己是虫子,这完全丧失了人格和自尊,多么令人心酸!

阿q对革命不了解,并不懂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他投机革命只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对别人进行报复,甚至连王胡这样的同胞也不留了。所以阿q“参加革命”遭到拒绝后,就想到衙门里告状,告别人谋反,好让他满门抄斩。阿q不是真正的革命者,即使阿q“革命成功”最终也会变成赵太爷那样的新统治者。

阿q既软弱又胆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没有能力改变现实,无法面对现实,便只好利用精神麻醉法,在想像中麻醉自己,忘记痛苦。当阿q受了别人侮辱时,十公恼恨,但很快就忘了,他只有借着自欺欺人,迅速忘却恼恨心境才能恢复平和,也只有这样才能重新高兴起来,阿q遭别人棍棒的痛打,就是用“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来求得解脱的。

阿q生活在末庄的最底层,什么人都可以欺负他,与人打架,他经常是要吃亏,但他常常十分得意,因为他有一种妙法自慰,别人打自己,就想像成自己的儿子打自己。钱被人抢了,他在愤怒之中打了自己一个耳光,想像成打别人一样。就是受了再历害的凌辱,他也会用类似的方法为自己解脱,从而莫名其妙高兴起来。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是阿q赖以生存的精神基础。

作为一个生活的弱者,阿q无力抗拒黑暗和恶势力的迫害,丧失了普通人的思维规律,近乎于精神失常。后因赵家遭抢,阿q被人陷害,一步步走向刑场,他丝毫没有意识到反抗,为自己辩白。最后要画押了,阿q还担心自己画不圆,被人笑话而烦恼。这是多么的愚昧和悲哀。这是鲁迅对病态国民深痛感受的结晶,在鲁迅的心中,阿q是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理。

2023年阿q正传读书心得(八篇)篇五

前段时间读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觉得它就像旧社会的第一声春雷,字字句句都掷地有声。

阿q是一个一无所有,靠短工度日的贫苦农民。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存的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辛亥革命的消息刺激了他改变生存地位的欲望,他向往革命,当“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并且勾结官府,把他充作“革命党”拉上法场枪毙,而阿q对自己的悲剧却还至死不悟。正是让人可悲又可叹。

《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

那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应该怎样做呢?没错,我们不能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我们应该积极进取,不骄不馁,记住“精神胜利法”不胜利,做新时代的新主人!

2023年阿q正传读书心得(八篇)篇六

《阿甘正传》讲述傻傻的阿甘自强不息,在多个领域创造奇迹的励志故事。这篇文章就是作者对《阿甘正传》的一些看法和感悟。

坐在飞驰的京沪高铁上,耳机里传来《阿甘正传》的电影录音。《阿甘正传》是一部伟大的电影,是我常看常新的经典佳作,这次倾听就听到了女主人公jenny带来的启发与思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每个人都需要认真地对待自己的过去。过去是自己一路走来的印记,过去里有热泪盈眶的自己,过去里也有值得自己珍藏一生的美好与财富。jenny的童年不堪回首,童年对jenny的一生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阿甘的妈妈说过,你得忘掉过去,才能继续往前走。但jenny没能忘记过去,我们每个人其实也是如此。jenny需要认真地对待自己的过去,需要选择科学的方法对待自己的过去,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而不是选择简单地“忘记”。因为简单地“忘记”是对自己的压抑,是对自己过去的粗暴涂抹,对自己的伤害会更大。

生活是突然的,生活中有必然也有偶然,生活需要包容与开放。与阿甘不一样的是jenny遇到了不少糟糕的偶然,但她也走过了诸多必然。“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阿甘妈妈说的这句话饱含哲理。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意外,也会遇到惊喜,无论是意外还是惊喜,都需要包容与开放的心态,需要容得下意外,也纳得了惊喜;容得下自己,也容得了别人,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我们的人生。

学会与自己和解,但也不能轻易放过自己,自己可以成为作者,也可以成为作品。人和人之间本来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走的路多了才不一样了。阿甘妈妈临走时说她已经尽力而为,并叮嘱阿甘也要尽己所能地做到最好,要自己去参悟人生。jenny有自己的理想,也努力追求理想,不过理想之路出了问题,而阿甘则不同,尽管两人的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大智慧,二者缺一不可,二者前后有别。所以,“在路上”、“追求职业与人生理想”、“追求生命价值”不仅是心态,更是行动,是在向生命致敬的智者之举。

给自己一点时间,也给自己一点空间,时空里尽显生命的华年。有些人我们看不清,有些事我们看不懂,这恰恰意味着生命在成长,意味着还有明天的希望。jenny忙忙碌碌地做了很多事情,阿甘随遇而安地做了几件事情,mom竭尽一生地做好阿甘的妈妈,人生不在于多与少,不在于快与慢,而在于自我生命价值实现的饱足感,而生命价值的实现需要时间与空间。所以,给自己一点时间与空间,走累了的时候,可以停下来歇一歇,想一想,再出发。我们不着急,但也不要随意。

问题是一枚硬币,问题的出现往往不是单方面的原因。

问题是一面镜子,镜子映照出问题出现的种.种原因,往往不是简单的谁对谁错,往往出发点还可能都是好的。

问题怎么解决?同志仍需努力!

2023年阿q正传读书心得(八篇)篇七

这是一部老电影,整部电影,给人一种亲和感,仿佛就在身边的故事。

电影主人翁阿q是个社会底层的人,经常让人耻笑欺负。而他也从不气馁总会以欺负别人小小的胜利来安慰自己。他很邋遢,头顶上头发不多,辫子干巴巴的还打结。此人,正是大作家鲁迅笔下的阿q。

赵老爷的儿子成了秀才。阿q跟一群调侃他的人说他也姓赵,排起辈分来他比秀才还要大上三倍,为了证明此事他还去拜访赵老爷。大家一副看好戏的样子,看着阿q大摇大摆的走了。

没想到啊,真是热脸对上冷屁股,赵老爷本一副喜笑颜开的样子,听阿q来了还那么说,立马拉下了脸。只听“哗 哗”两声给了阿q两耳刮子并叫骂道:“你也配姓赵!你能么你!”并呵斥阿q以后不准说他姓赵,随后立马叫人把阿q赶了出去。

这么就给人赶出来了,还连自己姓什么的权利也没了。就是自以为有点钱就可以了不起的势利眼,总是打压比自身弱小的人,让人很是气愤。我们都知道人与人平等,不论是残疾的、懦弱的、很富裕的、有很大权利的,他们都是人,都是父母养的呀。

虽然阿q被人欺负让人气愤。但是他想成家的镜头还是让人忍俊不禁。

那天干完活,他和寡妇吴妈坐在屋子里休息。亮着油灯,吴妈细心的做着针线活。油灯的小火苗轻轻摇曳着,阿q望着吴妈的侧脸看呆了,两眼泛光。情不自禁的吐出了心中所想:“我想和你困觉。”吴妈顿时瞪大眼睛的抬头,问:“你说什么?!”“我想和你困觉。”阿q傻愣愣地说。突然吴妈尖叫起来,扔下针线就跑出去找赵太爷的妇人们告状了。

阿q的命运这么坎坷,最后还死的那么冤,他本来就是一个可怜人,竟还受到这样的下场,不得不说,那些人她们都不会心理愧疚吗?不会良心不安吗?是该说阿q太过单纯,还是那些人黑心。

2023年阿q正传读书心得(八篇)篇八

苦难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对弱者却是一片深渊,这是我读《阿q正传》所领悟出来的。

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生活在江南未庄的一个流浪雇农。“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般便撑船”,深受剥削、压迫和凌辱,这本已是十分悲惨的。更另人痛心的是,他对这些竟然麻木健忘,并且养成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的恶习,甚至靠凌弱小者来发泄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以获得平衡。人们习惯地称这种性格表现为“精神胜利法”阿q的性格形成于他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遭遇,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国民性。

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是鲁讯用《狂人日记》来形容农村土豪劣绅的品性,赵太爷父子是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在小说中,他们基本上没有表现出善性,而是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懦。他们剥夺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权利。他们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却以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吾妈求爱的阿q,当革命的风声传到未庄,他们卑谦地称阿q为“老q”,当看到革命风暴势不可挡时,他们又投机钻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破坏力量。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喜剧的外表,悲剧的内核,使读者把阿q等人的形象清晰地印在脑海中,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遭遇令人感叹、令人同情。我希望我们作为中学生应该勤勤恳恳,把自己的每一天都过的充实、快乐,做一个求上进的青少年,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