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3-07-11 10:35:52 作者:曹czj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反思(8篇)篇一

从教学以来,我一直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如何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高效的学习,在探索过程中我发现教师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高中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下面我详细总结一下我讲的这节课。

首先从实际生活出发,引用古诗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及海上日出的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回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通过对已有研究方法的揭示,增强学生运用迁移方法研究新问题的意识;接着借助多媒体引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运用初中的知识判断一下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巩固学生初中所学内容更好的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从而引导学生揭示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公共点的个数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的本质特征;最后,引入轮船遇到台风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源自生活的数学,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数与形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思考问题。

在我的引导下,提示学生先用初中所学内容解决轮船遇台风问题,学生很轻易的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紧接着我又趁热打铁,提出一般的`三角形中这个方法是否可以,由此得到由高中知识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几何法,代数法。为此,我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自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让学生思维在数学中自由翱翔。通过一系列问题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联想、化归、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去研究问题,促进学生在学会数学的过程中顺利地向会学数学的方向发展。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目的的去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节课设置了大量问题,使学生充分地实践与探索,不断地归纳与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拓展思路。在探索直线和圆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时,我先引导学生回顾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很轻松的就能够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充分理解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

适量的练习、课后作业及时巩固了学生的学习,学生需通过动手动脑来完成,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当然,这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很多不足,比如,尽管准备的很充分,但是还是有点紧张;虽然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是想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原则,但是在一些问题提出之后,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此外,对学生引导的语言概括及对学生及时性鼓励的不是太好,学生的积极性及配合并不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真正让学生学会数学、学好数学,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我相信在将来的教学中,我会做得越来越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反思(8篇)篇二

1。由日落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充分感受生活中反映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现象,体验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生好奇,这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数学的好方法。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密切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在探索直线和圆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时,让学生回顾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很轻松的就能够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充分理解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这种等价关系是研究切线的理论基础,从而为下节课探索切线的性质打好基础。

3。新课标下的数学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为此,在做一做之后我安排了一道实际问题:“经过两村庄的笔直公路会不会穿越一个圆形的森林公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此题要学生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学生的积极性高涨,都急着讨论解决方案,是乏味的数学学习变得有滋有味,使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重要性,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国培计划”初中数学——陈晓峰(江西省宁都五中)

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由日落的三张照片(太阳与地平线相离、相切、相交)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充分感受生活中反映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现象,体验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生好奇,这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数学的好方法。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密切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2.在探索直线和圆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时,我先引导学生回顾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很轻松的就能够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充分理解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这种等价关系是研究切线的理论基础,从而为下节课探索切线的性质打好基础。

3.新课标下的数学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为此,在做一做之后我安排了一道实际问题:“经过两村庄的笔直公路会不会穿越一个圆形的森林公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此题要学生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学生的积极性高涨,都急着讨论解决方案,是乏味的数学学习变得有滋有味,使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重要性,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同时,我也感觉到本节课的设计有不妥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1.学生观察得到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后,是由我讲解的三个概念:相交、相切、相离。学生被动的接受,对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可以改为让学生下定义,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给学生以思维想象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实现自主探究。

2.虽然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是体现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究的原则,但在让学生探索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时,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交流的时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此处应充分发挥小组的特点,让学生相互启发讨论,形成思维互补,集思广益,从而使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反思(8篇)篇三

大虹桥乡阳城一中

杨跟上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九年级数学上册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力,并能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因此本节课设计了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4)能运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2)

能综合运用以前的数学知识解决与本节有关的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和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类比,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类比的思维方法。

(2)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难点:理解相切的位置关系

五: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学校多媒体教室。2.教学资源

(1).教师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硬币或其他类似圆的用具

七: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自主学习策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学会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关系。

2、合作探究策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与相互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下之下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理论联系实际策略;通过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利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由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回答问题,为下面做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第一步,学生对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变化情况的探索。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索,然后相互交流,并画出图形,得出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的变化情况。

第二步,师生共同归纳出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等有关概念。

第三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 设圆o的半径为r, 圆心o到直线的距离为d,那么直线与圆在不同的位置关系下,d与r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请你分别画出图形,认真观察和分析图形,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看看d和r什么数量关系。

2.反过来,由d与r的数量关系,你能得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吗?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反思(8篇)篇四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看似内容少而简单,但让学生真正理解如何由图形关系得出数量关系,以及从数量关系联想到图形的位置关系,却并非简单。教师如果忽略了这一过程,学生会做题,却无法体验数学的本质,无法体验数形结合思想。所以本节课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经历了由图形关系联想到数量关系、由数量关系联想到图形关系的过程,是学生真正理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与点到圆心的距离和半径之间关系的等价。

通过作图来讲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1、点与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根据什么来判定?

2、经过一个点可以作几个圆?

3、经过两个点可以作几个圆?圆心有什么特点?

4、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作几个圆?

5、过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能作圆吗?如果不能如何证明。

6、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圆 即通过画图、观察、分析、发现经过一个已知点可以画无数个圆,经过两个已知点也可以画无数个圆,但其圆心分布在连接两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圆。

归纳:点与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根据什么来判定?通过这节课,学生们深切感受到预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也通过自己的预习对所学知识有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通过对这节课的反复推敲设计与反思,我也深切感受到对教材研究的重要性。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反思(8篇)篇五

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先亮标,亮自学提示及检测题的形式让学生先自学。依据自学检测题检验学生自学结果。然后精讲了切线性质定理及分析两种证明方法。然后结合小黑板练习巩固提高这节知识。

讲课时我改变了原来讲后再练的方式,采用了讲评一个知识点后配基础练习题,巩固此知识点的方法。避免讲后再练,练习与知识的脱节,练习紧跟。精讲知识后,再配以比基础题(巩固基础知识点)层次高的两组练习,让学生先做,采用举手的方式调查学生自己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况。讲前85%的同学都举手做完,还有个别同学做到运用灵活方法解决问题。中午三道作业学生掌握良好。其余学生在我的讲解下也掌握今天的内容,会运用两种方法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知道有切线可连圆心和切点得垂直关系这种基本辅助线。

本节课的教学总的来说很顺利,学生掌握良好,由于课程标准对于本节课要求不高,紧扣标准,走进中招。本节课若能再配合课后检测题,及时精确把握,学生掌握情况会更完美。

重建:讲课前,先亮标,亮自学提示及检测题,以问题形式精讲切线性质定理及证明。配合练习、提高练习,下课前5分钟配简单检测题以便更全面把握学生掌握的情况。

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想象、观察、动手实践、发现内在的联系并利用类比归纳的方法,探索规律,指导学生合作、研究并尝试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反思(8篇)篇六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复习》一课的教学,可以说非常成功。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构思新颖,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为学生搭建参与探究的平台,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

由于本节课综合性强,涉及到的知识面广,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高。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组织本节课的教学。注重解题思路分析和方法引导,善于引导学生寻找图形中的数量关系,选用适当的知识和方法正确解答问题。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中,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数学思想方法是一条暗线。崔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数学意识,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用。

板书条理分明,布局合理,文字与图形完美结合,板书设计不仅让学生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一目了然,而且也便于揭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体现了板书的形式美和简洁美,真正使板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充分发挥小组的特点,让学生相互启发讨论,形成思维互补,集思广益,从而使题意理解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数学语言表述准确,操作演示熟练,提问率高,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和梯度性。防止学生对一些问题出现畏惧情绪,鼓励学生敢于知难而进,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例题的设计,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关于直线和圆的复习教学中能利用一个图形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并尽可能的覆盖到圆的大多数知识,尽可能的加强知识间的横纵的联系,尽可能渗透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最大限度的榨取它的利用价值,达到了一线串珠的目的。体现了综合性例题的大容量、大综合的特点,非常有效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反思(8篇)篇七

1、课件教学中在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探索两圆相切时的对称性、探索两圆相切时圆心距d和两圆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时多次运用flash动画展示,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增加上课的生动性。

2、授课方式采用分组教学,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后先要学生在小组内动手交流并整理所获得的信息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组内成果,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对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4、授课中贯穿了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探索过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落实比较好。

在授课时适时引导,使尽可能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可以采取小组之间竞争评比打分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合作交流、积极发言等各方面的参与情况。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无论回答的结果如何,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关注:对回答结果清晰、正确者给予鼓励;对回答不准确或不正确者,在其他学生纠正的同时也要给予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积极方面的鼓励,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体会成功的喜悦、参与的必要。

在问题的设计上,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问题难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要有梯度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二要考虑到题量的适度,加大练习量,更好地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垂径定理教学反思:

垂径定理的推证是以圆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为依据的,因此,垂径定理既是圆的性质---轴对称性质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本节内容是本章基础,是圆的有关计算和圆的有关证明的一个重要工具。

的能力。

由于明确了教学目标,因此在授课中,新知识的引入与使用过程显得更为流畅,学生也更加的投入。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垂径定理的本质:2个条件和2个结论,并能在垂径定理的基础上推出其推论。且能应用它们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

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和需改进之处:

一、有时由于时间紧张,没有给学生系统的将知识串一下,只是就题讲题,只是给学生了几条鱼,而没有给他们渔;所以首先应对本章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复习课要把旧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这一过程,就是将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如果教师对复习问题面面俱到,学生会感到乏味,引不起兴趣,往往不能深入思考,张口就来,老师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老师感到累而学生思维受到限制。因此,在课堂上通过问题的解决整理归纳学过的知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取得效果较好。

二、其次要提炼方法形成知识结构,圆有哪些性质?三大性质定理学生首先要明确,以及各自适用的的题型。点与圆、线与圆、圆与圆的关系分别是什么?有关的题型又是什么?在讲课时通过典型的代表性的题目的讲练结合,学生可以通过解题后的反思提炼方法,形成知识结构,加深了对定理的理解。复习不是知识的简单再现,在复习过程中,教师也应是坚持启发引导学生发现思维误区,总结方法为主,辅之以精讲。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给学生以足够的思维空间,对于解题思路的探讨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从而提高复习质量和复习效率。

三、再有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消化一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切记不能为了赶课程而让学生获得的知识成为“夹生饭”应让学生自己先整理一下知识点,上课教师再补充一下,使学生能系统的掌握知识;老师们往往有这样的感觉:上复习课时间总是不够用。即使这样我们也要给学生足够的消化吸收的时间,否则,老师的任务完成了,而学生大都在一片迷糊中,这样的课就没有什么效果了。圆这一部分的复习我是安排了四节课,相对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反思(8篇)篇八

一、创设情境

1、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师、教材、学生和环境四要素构成的,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因此,在教学中,本人把日出这一自然现象作为课程资源引入数学教学,学生通过回想日出的景象画出图画:一幅是美术图画;一幅是一条直线和一个圆。在学生都欣赏艺术图画的美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条直线和一个圆的数学美和它的价值,它的价值在于抽象和简化,便与研究它的性质。让学生们看见了自然现象中的数学价值,同时也反应了自然现象和数学之间的联系。然后,我引导学生把变化着的自然现象再抽象成数学问题,引出直线和圆的相交、相切、相离三种关系。

2、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人在教学第一环节用现实生活中日出这一景观,让学生享受美的情境中,在充分的想象中,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因此让学生画出两种不同的日出图画,美术的图画让学生看见了生活中的美。但在教学中本人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另一种图画是抽象的数学美,在欣赏美的同时,体会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首先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时间,让学生自己画出日出情景,接着合作交流两种日出的图画,这样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空间。

4、组织学生营造教室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本人在教学中注重这一方面的渗透。教学第一环节中,学生画出两种不同的画面后,及时反馈,给予表扬和鼓励。尤其是教学过程中,我班田文洁同学由于偏科、数学底子薄弱,我发现她在画图中碰到老师的目光马上避开,老师意识到她画图中可能有问题,我便走到她面前,与她交流,启发她如何着手,并且诱导她从数学角度思考又该怎样画,这就给了她知识上的启发和心理上的支持。还有看见胡海林没有动笔和本,便走过去摸摸他的头,并用温和的目光问:“没有思路吗?”我启发引导后,让他和同桌交流,让同桌再帮助他。这样体现了对学生的信任、关心和理解。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下,学生的帮助下、受到激励和鼓励,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从而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一起营造了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教学氛围。这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

二、新课讲解(探究新知)

这一部分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1、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

(1)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讲述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概念时,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得出两种方法,即交点的个数及点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之间的关系,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探究过程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在讲概念时,提出这一个问题:“通过回忆刚才画出日出的图画,同学们发现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各自有什么特点?”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学生很容易得出交点个数,及时抓住探究过程中这一创新的“火花”,给予欣赏和激励,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

(1)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生的经验。在讲d与r的关系时,复习了上节所学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这样,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自我构建的过程,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是老师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2)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由于学生间认知上、情感上的差异,这一部分教学很多学生对点到直线的距离即d与r关系很难表述,甚至想不到,所以曾多次激励学生谈独特的见解。

(3)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去。新知识是学生已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我建构后获得的知识,新知识在获得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把新知识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纳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便于记忆和提取。这一环节充分体现,即讲完两种方法后便出示表格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帮助学生不断优化认知结构。

3、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又得到充分体现。采用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得出本节的重要内容即本节的重点。

4、注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学中我发现冯成同学的第二种方式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想到的,并且讲述很好,过渡自然。因此异常兴奋,我与同学们同时鼓掌,即达到高潮。充分体现了师生间共同分享感情和认识。

三、巩固练习(深化练习)

1、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难易度适中。

2、练习量适中,题型多样,有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

3、注重分层教学和能力培养、持续发展,设计了必做题,选做题。

四、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本人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除了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知识外,还用表格的形式又展现给大家,让同学们再次回顾、反思、记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总结本节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以及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数学为生活服务等理念。

不论从新课程理念,还是教学效果来看,这都是一节比较满意的课。另外,教学过程凸现双基,目标落实,教学结构完整有序,层层推进。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也都随处体现,教师对知识的精益求精,让这一节课所有的知识点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对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相互合作无疑又为学生间的友谊注入新的动力,作业设计分层教学,有必做题和选做题。

当然,这节课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语言有待锤炼,在整节课中,老师的提问过于频繁,其中不乏有很多较好的提问起到点拔、引导作用,但仍有一些问题不必要的,且提问时废话较多。

二、时间分配的不太合理,练习时间稍有不足,因前面内容即创设情境和探究新知识占用较多时间,所以后面的练习时间相对较短,对于分层教学处理练习就显得仓促。

三、板书不够规范,因本节书本没有例题,所以应在黑板上板书作业格式,这样在以后作业中有格式示范,书写规范。

四、教学过程不太注重数学思想渗透,例:创设情境中画图,导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要启发诱导学生采用了什么数学思想。

针对以上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语言锤炼,要注重分层教学,注重能力培养,要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

总之,这是我对自己本节课的一些教学反思,或者说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浅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