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学论文(6篇)

时间:2023-06-24 15:00:41 作者:曹czj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语文教学论文(6篇)篇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 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群鸟学艺 》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五年级语文教学论文(6篇)篇二

1、首先,我要认真完成每节课的备课,虽不是自己亲自授课,但必须熟悉教学流程。

2、准备课堂预案,我提前一天将课堂预案发到学生群,课堂预案包括本课的上课内容,课前预习内容,课后复习内容,重点难点等等。通知第二天的早读内容,布置预习作业。

3、我与学生一样同步线上学习,并认真做好笔记,课后在微信群里再进行知识补充。

4、学生线上学习结束,我会立刻布置线下适量作业,要求在微信小程序上交作业,并及时认真批改孩子们的作业等工作。

5、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做好笔记记录,再开开学后再做有针对性的辅导。6、与家长多沟通交流,以便掌握孩子们在家学习情况。

五年级语文教学论文(6篇)篇三

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如茶之文,平实质朴的言辞下,一种非喜非忧、非伤非怨的情绪萦绕其间,寻之无迹,品之有味,直令人缠恻;这一课堂的构筑也正如茶意,舒缓平淡,看似信手拈来、波澜不惊,细察之却处处匠心独运,回味深长。

一、开篇如茶——清思凝练

本文的课题是很有点意思的,它以三个不同意象的词语叠加而成,细细体味,“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课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不仅勾画出了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而且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绪空间。

在短短的课题联想之后,优美而略带感伤的音乐《送别》轻轻响起,一张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骆驼队黑白照片呈现在大家面前。教师的三言两语和这音乐画面完美地结合到一起,转瞬间就将孩子们从眼下带回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带入了课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营造的怀旧气氛中。

二、品读如茶——清味缭绕

在品读文本的这一部分,若要下一个评论,我只想出四个字来——“一唱三叹”。何谓“一唱”?——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投放的一个大问题“你觉得林海音叙述的四件事中最有趣的是哪一件?”何谓“三叹”?——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反复吟诵的“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这如一个不断往复呈现的旋律主题,覆盖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可以说,整堂课,学生主要就是在笑谈趣事之趣,品悟“一去不返”的无奈和感伤。

三、神韵如茶——清香幽远

在这一课中,我犹为欣赏的是两个前后照应的环节——围绕“总是问”这一部分,教师先是让学生尽量去想“她还会问过哪些问题”。学生也是孩子,这一问,直问得五光十色、童趣盎然。原文中因为人生沧桑而造成的那份隐约的沉重感一扫而光,学生原本还略有心灵游离于文本的嫌疑,由此一问,却和文章、和作者如此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不说人、文合一,至少也可以说鱼水难分了吧。之后,教师又出现了《城南旧事》中关于“什么是贼”的一段对话,更把学生的兴趣、理解和感受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学生站在未来的立场,审视着作者的也是自己的童年,倾吐出一段段对往昔的珍惜和留恋,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怀念,感伤,珍惜,憧憬,种种感情交织在字里行间,如氤氲的茶香,弥漫课堂,充溢心灵,久久不散。

四、结课如茶——清韵悠长

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写得好,散文的形式下洋溢着诗般的情愫。如果从纯诗歌鉴赏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可能并不是完美的,但是放在这儿结课,我们却不得不说是匠心独具的,因为它与课文正好形成了一种充分的艺术上的映衬和互补关系。《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种诗化了的散文,在平实的文字下,涌动着浓郁的诗情,一种感悟人生的诗情,正是这使得文本的理解难度被加大了。一诗一文,相互映衬,文字与文字呼应,诗意与诗意交融,相得益彰。正如茶,壶竭而味长,香留于齿间,韵萦于心上。课亦此理啊。

如题所言,其课如茶。但茶无至味,课亦如此。以我之陋见,在这堂课上也并非没有可斟酌之处。

第一,课堂上教师的几处点拨难免留下一点生硬的痕迹。比如在谈到“看骆驼咀嚼”这一部分的时候,也许是为了让学生尽快感悟到“成人和儿童的视角和感受是不同的”这一点吧,教师显得有点着急,较为直露地把问题抛了出去“老师也看到过骆驼,但我就觉得骆驼咀嚼草料没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儿嘛”。这里其实是在不自觉间暗示学生——要把成人和儿童对立起来进行考虑。

第二,本课如茶,含蓄深远,清韵绵长。对学生而言呢,小学生的心智发育都还不是很成熟,感受活泼激越的情绪还比较容易,而要体会这样的悠远感伤的情绪就比较困难。这个课堂中的孩子的表现的确可称上佳,但如果换一个班级,面对一些基础略逊的孩子,课堂可能就不会这么精彩。而且,这样的设计从内容角度看,板块式的安排使得收放余地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从对文章情绪内涵把握的角度来看,似乎进行调整的空间不是很大,而一旦学生感悟不到这个层次,整个课堂就会失去灵魂的光彩。

五年级语文教学论文(6篇)篇四

讲完这节课后,我反思了一下,总的来说,文章的重点段落还是落实了。也就是说教学设计中的前两个大的环节都落实了,无论是对重点语句的把握、理解以及朗读基本上都做到位了。

不足的地方主要是以下几点:

(1)在讲解3到9段的时候,老师的引导语有些碎,有些多,浪费了一些时间,以至于第三个大环节没能充分进行就下课了,自然后面的说话环节也就没能如时进行。

(2)文章的第六自然段教学时我让学生说说关于唐山大地震的事,可能是我在布置预习时没有说清,我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跟自己的长辈了解当时地震的情况,毕竟他们都是7.28的亲历者,而学生在课上回答的仅仅是一些查阅的相关资料,少了人性化,更没有了感受文中丈夫情感的体验。在这部分播放一段相关录像也是不错的教学环节。

(3)在讲到第4-6自然段的时候,这里应让学生有感情朗读,教学时忽略了这一点。

(4)在讲课的时候,为了理解重点段落,我用到的大问题是:读后你有什么感受?这样的大问题太泛泛,虽然在后面引导学生回答的时候还是侧重于对这个过程的理解,但是学生在最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是显得稍微感到有些突兀。所以我也觉得这里的问题应该再斟酌一下会更好。

第一、在分析第3到9段的时候,问题应该可以这样设计:小组讨论我为什么对这两张剪纸的态度有这么大的差异?放手给学生。

第二、文章的第六自然段详细介绍了丈夫收到剪纸的场面,在引导学生回答的时候如果老师能及时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板书,会让学生觉得条理更加清晰。并且在讲完五到八段,让学生感情读文的时候就可以出示课件上的图片,这样学生的感觉一定会更直观,感受也会更深刻。

第三、在对第九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后,直接引导学生说出感受,也就是从中悟出的道理的话,学生会理解得更容易,也更显得顺其自然。这样就比把这一点放在最后单独来说要容易也会更全面。

五年级语文教学论文(6篇)篇五

教学反思: 《种子的梦》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童散文诗,讲述了一粒种子的梦想:描述了种子生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几个阶段,表达了种子生长过程中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它与春雨和太阳妈妈之间那细腻的情感。

冰冰说:“种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宝宝,她和宝宝做游戏。”

旭旭说:“种子长在幼儿园里,每天伴随我们小朋友跳舞、游戏!”

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续编的种子的梦,语句通顺,想象力特丰富!但是在续编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幼儿说种子会遇到暴风雨的袭击。也许在孩子们的想象空间里只有美好的意境。为此我续编了种子的梦里也可能遇到不开心的或危险的事。而这些都是因为种子有着自己的追求,有着自己美好的梦想,也有实现梦想的决心,它才会不断地努力,直至实现愿望。尽管过程是艰难的,但是它却毫不畏惧。

总结:尽管过程有艰难的,但是它却毫不畏惧。通过不同形式感悟激发了孩子们的情感。通过学习这篇散文,幼儿续编了种子的梦,体现了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体现了幼儿纯真美好的心灵!通过学习散文拓展了幼儿的思维,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丰富了幼儿的词汇量。

本节课中自我评价:

课堂气氛好,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很好了锻炼了幼儿的语言。最精彩的环节就是孩子的续编语言。但是我没有及时的记录幼儿的语言,表扬孩子的语言比较单一。通过散文,知道遇到困难要坚强、克服!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自我感觉本节课有的环节内容不够深入,应确定生成子主题进行第二课时教学。

五年级语文教学论文(6篇)篇六

独特而珍贵的童年感受,使我们认识到:要珍视这些感受,留住童年,保持童真。

与以往以童年为主题组织单元的一个区分点是:本单元从写的角度安排了一个训练点:表达真情实感。教材在“交流平台”中作了提示。4篇课文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要围绕一个主线:学习作者怎么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的。

《童年冬阳骆驼队》在《人民教育》引起讨论:这是一篇成年人怀旧的课文,作者林海音回忆自己很小的时候在北平故里的几个生活片断,抒发了作者对童年一去不复返的惆怅。课文容易引起老师的感动,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a.想想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有什么收获/女同胞看情感电视剧;b.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场面描写的语言特色和感情朗读、背诵是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不赞成改编课文的文体或把时间用在自己创作的文章中。

《祖父的园子》选自作家萧《呼兰河传》,也是成年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如果单独解读这篇课文,可以看出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的快乐,还有浓浓的亲情。老师们也以此解读文本、确定教学目标的。但从小说《呼兰河传》来看,萧红作品中的这段文字,在回忆童年生活时,是带着点谈谈的忧伤的。能否先引导学生读读《呼兰河传》,再学习课文。

这篇文章的编排,也为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回忆童年生活做了一些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