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红楼梦读后感实用

时间:2023-06-26 10:38:13 作者:曹czj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023年红楼梦读后感实用篇一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随着宝玉了却尘缘,红楼一梦最终归结。也许是由于阅历过浅,在这一部绵长细腻的经典面前,我竟有些哑言,如同涓涓溪流无意间初入大海,《红楼梦》那高不可攀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即便是在世界文学作品中,也理应首屈一指。

这些的确是读过《红楼梦》之后应有的共识,但从那些华美传神的文字背后,我读出的则大多是曹雪芹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的大风气,早已不是你我能够左右的了,坚持住内心的一方净土,是周国平先生、余秋雨先生、王蒙先生等,以及所有有良知的读书人的心愿。我愿做这样的践行者,践行着心中永远简朴安静的生活,践行着完美的祈愿。想必曹雪芹先生也是这个意思,字里行间,他仿佛在对我们说,一切繁华都是红楼一梦,何苦为儿女情长苦苦纠缠,何苦为人情世故操劳奔波,何苦为琐屑小事争喋不休,何苦为追求金钱呕心沥血,何苦徒增无尽烦恼。心安即是归处。

虽然《红楼梦》只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真是把“人”写绝了:人的完美,人的智慧,人的劣性,人的悲哀。读这样的作品,我们便懂得了自我,懂得了我们的家庭,懂得了我们的民族国家。向曹雪芹先生致敬,正因有了他,荣辱兴衰、人性冷暖尽收眼底。向那些努力修行品德的志士致敬,英雄造时势,唯愿不再是个传说。

2023年红楼梦读后感实用篇二

一本伟大的书,对于作者自己是情感的抒发,对于读者或许就是一个奇迹,《红楼梦》一书正是如此。诗、书、礼、医、住、食,无一不具,无一不通。但于人,最具深意亦非如此一句:女儿是水做的。全书贯穿的也正是水的悲剧。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那洋溢着无比春思的大观园,女儿们,吟诗、作画、玩乐,似乎是无了忧虑,一个个富家千金,在梦的幻景中逍遥了,整个大观园内正充斥着一股溪流,给予其无限滋润。

水,虽澄澈清雅,或急或缓,但水的流向却永远是被动的,一切她也都逆来顺受了。

女儿是水,是否古今同?

精巧清雅的黛玉,俏丽而可爱,诗、词作赋样样精通,有父为官,母虽早逝,但亦有老祖宗的呵护,在十二金钗中亦是光鲜夺目,平日亦欢亦悲,但在大家族的内斗中,失去了援手,从而含泪辞世。

颇具心机的探春与百年前那昭君一般,沉鱼落雁,远嫁了,想她在众多金钗中亦是美满了,而历史是残酷,这些牺牲了青春的女儿们许与暮暮垂危的老者,甚至以当地风俗,需得嫁与丈夫的儿孙,女儿们逆来顺受,美誉背后的泪逝去无数。

你若是说,这只是特例,远嫁边塞的女子又有几人呢?

《红楼梦》中,惜春懦弱,便在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孙绍祖手下成了鱼目,最终香魂消逝;元春,可卿,亦在政治斗争中成了牺牲品,替罪羊;探春远嫁异国,湘云襁褓中成了孤儿,叔父母的欺凌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实。宝钗,心机一世,温婉和善,扑彩蝶之美,脱香串之羞,毫不遮掩的体现了其柔和可亲,也得靠选秀来作为自己的最佳归宿,最终虽与宝玉成婚,但观念的不和仍致使宝玉二次出家,她自然也逃脱不了早逝的悲剧。

现今,裹小脚的陋习去除了,女儿们也终于拥有了真正的权利,课堂、比赛、考试、从政,那个三寸金莲的裹布,将永远压进箱底,这正是以前的女儿们所从没有想到的啊!

而我们也正在用自己手中的笔为她们的生命乐章重普华彩,女子并非没有才情,没有壮志,没有力量,古有谢道蕴的诗词,穆桂英的挂帅,武则天的辉煌人生,近代有林徽茵的才情,江姐的壮志,宋庆龄力量,无一不证实这一切,如今奥运会上,娘子军夺取了一枚枚金牌,不让须眉乃至独占鳌头。

女子有才亦有德,感谢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将愈发给女子以滋润这世界的空间。

2023年红楼梦读后感实用篇三

“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宝玉悄问。

“谁知她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她藏奸“黛玉低眉言道。

这个“她”又是谁呢?原是那大观园中艳冠群芳的宝钗。自黛玉同宝玉捧读了《西厢记》后,有感而发,于行酒令时,无意说出了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心知肚明,却不告破,只私下里教导了一番。又于一日,陪黛玉解解闷,问问病情,同剖金兰,令其极为感动。

早先日子,钗黛两人嫌隙极大。一是瑰丽大方的牡丹,一是清秀灵逸的莲荷。四时如画的大观园,因她们的存在而春风洋溢。单论才思,各有所长;可若论性理,同言黛玉孤傲自许,宝钗则知书达理。况木石前盟终不比金玉良缘,自是形同陌路。

黛玉一梦只盼宝玉同己心,众人明己意,无数个不眠之夜,总难自遣。宝钗则盼“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入深宫,宠爱一身,可奈何梦难做主,亦随缘一生。两人虽诗词同心,却终隔一程山水。

秋,是万物更生的季节,是时候一语真情了。“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黛玉率性直肠,足以打破多年隔阂,惺惺相惜。宝钗亦是感动,说道:“我在这一日,我就与你消遣一日。”应了黛玉之约,晚些再来。

只苦于天公不作美,负了二人的约定。夜雨昏昏,潇湘无力,黛玉情知宝钗不来,取了本秋怨之词,感其悲凉,故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作《秋窗风雨夕》,读之令人潸然泪下。不料宝钗又差人送黛玉些小东西补补身,黛玉又为极善感之人,心渐渐回暖,忙令丫鬟给蘅芜苑的婆子赏钱打酒。

可再暖的茶终会变凉,再深的情也随光阴失了味,这一切终是苦短的梦。人生无常,宝钗是第一个不辞而别的人。黛玉虽是明白人,知“无立足境,方是干净”,知一切如浮云过耳,可总难免悲切善感,不知所措。此一生便随贾府共浮沉,“留得残荷听雨声”罢!

黛玉不怨谁,她这一生爱恨分明,也不过烟雨迷蒙,梦醒,了无牵挂。

2023年红楼梦读后感实用篇四

——读《红楼梦魇》有感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老师出版的唯一一部论著,张爱玲老师晚年定居美国期间,以十年时间研究《红楼梦》,这本书正是其多年研究的结晶。

《红楼梦》是我非常喜爱的一本著作,原著前前后后也大概读了两遍,但是当我第一次翻开《红楼梦魇》这本书时,我只有一个感觉——读不懂!书中所提到的“脂本”、“抄本”、“程甲本”、“程乙本”等等红学界的专有词我一个都不知道,于是在读完开头的自序之后我果断放弃了这本书。两年之后再次翻开,我决定这次无论如何也得把这本书读完。

一、初详红楼梦、二详红楼梦、三详红楼梦、四详红楼梦、五详红楼梦。七篇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用于比较论述《红楼梦》各脂本、程本、抄本中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记载,以及前后的矛盾,从中张爱玲老师尝试着还给我们读者一部真正的《红楼梦》。

“一恨鲥鱼无骨,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张爱玲老师在文章的开头如是说。

读第三恨的时候总是下意识的将停顿放在“楼”与“梦”之间,三恨红楼,梦未完。《红楼梦》这本书喜欢用梦境这一虚无缥缈的意象来预示人物未来的命运,也给整本书带上了一层迷离朦胧的美感,以至于我读完它就像是做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梦,梦醒的时候只觉得遗憾。

红楼梦未完主要是在分析现在流传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以前我一直以为这就是高鹗一个人续的,读完这首篇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所谓的高鹗续的后四十回前前后后不知道有多少人修改过,甚至还有可能包含了曹雪芹残稿的内容。不仅如此,就连前八十回也不能说完完全全由曹雪芹著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红楼梦》前八十回乃是经过数遍抄写,又根据脂批不断完善后的结果。所以说虽然有名句“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但实际上对《红楼梦》的编撰又何止“十载”、“五次”。

总的来说,张爱玲老师对后四十回是不甚满意的,在文中,她列举了数个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矛盾或者语焉不详之处,有的是时间上的错乱,有的是满汉礼节的混淆,有的是情节上的前言不搭后语。张爱玲老师对《红楼梦》的研究之深刻,熟读各个版本,“稍微有些眼生的字自己就会跳出来”,令人惊叹。

红楼梦插曲之一

——高鹗、袭人与婉君

红楼梦插曲之一是《红楼梦魇》中收录的七篇文章中,分析对比各抄本的内容最少的一篇文章。在红楼梦插曲之一中,张爱玲老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讲述高鹗与婉君的故事,一个爱爱的不够深,放又放 的不够彻底的故事。

之所以要专门用篇文章来写高鹗与婉君的爱情故事,是因为张爱玲老师发现“高鹗对袭人特别注目,从甲本到乙本,一改再改,锲而不舍”,于是联想到了高鹗生平的这段情怨纠葛。

不少人对袭人是存着恨意的,许是怨她最后改嫁给了蒋雨涵,感情上没有从一而终,许是怨她太过奴性化。高鹗也是个恨袭人的,但张爱玲老师认为他对袭人的恨大多源自于对自己曾经的小妾婉君的感情,在高鹗看来,袭人舍得为父母卖身、是个势利的下堂妾、又在丈夫中举后斩断姻缘,等等,这与婉君是相似的,可高鹗不愿相信自己的婉君是这个样子的,于是将这种种的怨恨转嫁到了对袭人的挞伐上来。

再来说说我对袭人的看法的吧,“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想到这个名字,我就对这个人儿恨不起来。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我觉得袭人是可悲的,读者不应该怨恨她改嫁,因为这也是一个女子的无奈,不是所有的女子都必须怀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忠烈为心爱之人而死。有人说袭人是被封建礼教所束缚的女子典型,特别是最后她几次三番想要寻死但都由于各种礼节的原因而作罢,最后又由于不忍而从了蒋雨涵,更让持这样想法的人从心里厌恶袭人,但在我看来,这类人又何尝不是被现代所谓的自由开放的思想所束缚着呢?我并不觉得袭人做错了什么,相反,从这最后的情节中,我更 能感受到袭人的善良本心。所以,无论各路学者对袭人的评价如何,我是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个可怜又可爱的人物的。

——是创作不是自传

刚读到三详红楼梦的副标题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就蹦出了乾隆皇帝在读《红楼梦》时说的一句话:“此乃明珠家事也。”暗自揣摩本文是不是要从这个角度分析呢,细细读下去发现似乎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在如此细致的分析下,张爱玲老师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文中有一些纪实的细节和作者的亲生经历,但绝大部分的故事内容都是虚构的。故而“《红楼梦》是创作,不是自传性小说”。

——改写与遗稿

——旧时真本

“众中最小最轻盈,真率天成讵解情”,《红楼梦》一众儿女子中,史湘云的呼声当数最高。这个天真直率的姑娘在当时推崇女子“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的封建时代显得格外可人,让读者眼前一亮。张爱玲老师在文中说道,《红楼梦》的要角中偏偏没有对史湘云的外貌描写。“传说中的‘旧时真本’内宝玉最后与湘云结合”,张 爱玲老师原是觉得这是读者们的刻意撮合,但在《四详红楼梦》后她觉得也许最初的结局本就是史湘云和袭人一同嫁给宝玉,但是后来由于结局的改变,而导致诸多伏笔的删去,连带着对史湘云的外貌描写也删去了。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细细读完《红楼梦魇》,大部分的感觉还是茫然的,显然这是本应该也值得细细咀嚼的著作。《红楼梦魇》作为张爱玲老师出版的唯一一部论著,耗费十年时间研究著成,的确是一部难得的红学界的佳作。

读这本书,像是在解密,又像是在走迷宫,看似简单的逻辑推理背后,是张爱玲老师十年来积累与坚持,我才疏学浅,还不能将这谜底看透,将这迷宫走尽。《红楼梦魇》这样的作品,仅仅一遍的阅读是完全不能体味其中深意的,迷迷糊糊写了这篇文章,也不知原作的内涵理解了几分,《红楼梦魇》还是应该反反复复的品一品,方能解其中深意吧。

正如张爱玲老师自己所说:

“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

2023年红楼梦读后感实用篇五

《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讲的都是豪气干云的人物,孙悟空,宋江,诸葛亮,一个比一个智慧,一个比一个能干,一个比一个骁勇善战。

我喜欢黛玉,她能够为自己的幸福而去争取,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只是黛玉错了,在这个年代,岂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吗?黛玉太过于清高了。以至于不去交人情,弄到一副落花而亡的结局。而宝钗则与黛玉那“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与之相反,所以大观园中的女儿们多与宝姐姐一块儿,这点也促成宝钗在众姐妹中交情甚好。再者,黛玉虽“心较比干多一窍”,可黛玉表现太露,不比宝钗端庄沉稳,在贾母眼中留下了一个典范妻子的表率。

身为“金陵十二钗”之首的“潇湘妃子”黛玉,又怎会没有难言之隐呢?父母已双亡,在这偌大的府邸之中,却没有她的容身之地啊。

千红一窟,万艳同悲啊!

红楼梦真的很不错,我推荐大家也读一下。

寒假红楼梦读后感(四):600字

2023年红楼梦读后感实用篇六

世间最苦是疑情,不遇知音休应声。盟誓已成了,莫迟误今生。

黛玉的哀叹已经够伤感了,还只是感慨自身。宝玉推而广之,痴情至此。掩口的小动作无疑展现了黛玉深层次的爱恨,不忍说出来的字。

甲戌(庚辰)侧批:我阿颦之恼,玉兄实摸不着,不得不将自幼之苦心实事一诉,方可明心以白今日之故,勿作闲文看(为幸)。

误会积攒到了,宝玉极尽所能仍然无果,终于把自己的苦楚说了出来。闻者悲伤。宝玉真的细致入微,呵护爱护,谁能真的无以为求。看不到希望的追逐,疲惫到想放弃。宝玉是觉得自己和黛玉其实处境相似的,本应该惺惺相惜,更为亲密的。黛玉也是清楚的,宝玉如何待自己。往往就是因为一些误会没有挑明,互相怄气。

宝玉怕的是不理自己,不说话,是冷漠。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谁都会打动。我觉得你知道,我以为你了解,实际上呢,是我的一厢情愿,主观臆测,你根本没放在心上,不知道我的症结是因为什么。把事情说明,碍于情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展露无遗,是需要勇气的。宝玉一番肺腑之言后,其实矛盾已经烟消云散,谁都会心软。一笑泯恩仇。

宝玉在母亲面前是有些放肆的,悬了几日的心终于放下来,难得痛快。宝玉说的药方也是胡说来玩笑的,他是有些得意忘形了。宝钗不陪他圆谎,凤姐讨王夫人开心,顺着宝玉的话说。如果真有这样的药方,宝玉早求着贾母配好了。再者若薛蟠配了两三年,其他人怎么可能不知道,王夫人和薛姨妈是经常见面的。后面黛玉之口也说了宝钗不替宝玉圆谎。

宝玉留在太太这里吃饭,刚刚“得罪”了黛玉,缓一缓吧。黛玉实际上没有直接走开,还偷听了一阵。凤姐不识字,才叫宝玉写纸条。这里把红玉提了一下,情节连贯上了。

“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宝玉还不知道,这也是产生误会的一个原因。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这里是巧妙的安排。人和人接受的信息即便是一样的,各人处理后的结果千差万别,理解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黛玉很直接,不会轻易为了别人而委屈改变了自己。

宝钗来搭话,可宝玉一心想和黛玉说话,支走宝钗。宝钗自然明白,蛮气愤的,你们都不待见我,心疼一下宝钗。黛玉太让宝玉头疼了,在的时候不理,走了赌气叫回来,纠葛。

宝玉心里就是女儿了。薛蟠有自知之明,经不住云儿的说辞,众人再起哄,没有办法推辞。像酒桌上的劝酒,不喝就冠上不给情面,不够意思的罪责,挺反感的,就是没有办法,更像是一种惩罚,失去了随性自在。大家也想看薛蟠的笑话,知道他没什么墨水。

身在酒席,依然忘不了妹妹的《葬花吟》。“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哪一句不是说黛玉的呢?冯紫英的曲子词偏轻快,好像讲个笑话一样。云儿说的是自己,命运堪忧。她的曲子是有情色意味在的,符合她的人物设定。

薛蟠是描写的重点,着急上火,又吐不出来词句,热锅上的蚂蚁。憋不出来文雅的词,他不知道,没学过没看过,迫不得已,多粗俗不堪的话就出来了。蒋玉菡的诗词造诣除宝玉外是最高的了,这是他俩互相欣赏的基础,都要在一定高度上,不能差距太大。

蒋玉菡最后的一句诗,正是袭人名字的由来,先埋下一个伏线。这里云儿也知道一些怡红院的人物事情。青年男子的示好方式,赠送私密之物。薛蟠出来看热闹起哄,想起闹学堂一段。宝玉系的汗巾子是袭人的,和蒋玉菡互换,又是一个伏线。红玉隔三岔五的出现,总是在快忘记的时候提醒一下。

元春是钦定宝钗和宝玉了。给李纨和凤姐的东西,更生活化。昨天的事情不够今天的大,黛玉心里比昨日更不平衡。原想让宝玉哄哄自己,不料宝玉也是受够了,这种话听的太多了。

“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说,日后自然明白。”“你也不同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那是你多心,我再不的。”这两句真是表露心声,太难得了。

宝钗是听到黛玉的问话出来的吗,还是只当碰巧,我有些怀疑啊。即使宝钗是恰巧过来的,一看这俩人刚刚还在一起说话,我一过来就走开了,肯定猜得到八成是在说昨天的谎话。大家闺秀是羞于谈论婚姻之事的。

宝钗先去的王夫人处,她知道宝玉是要先去贾母处的,故意不见。可宝玉坐的时间太长了,还是见面了。

宝玉看见宝钗的肌肤,就看呆了,其实人家想的是长在黛玉身上的事情。细细端详,别有风韵,妩媚风流,蒋玉菡是妩媚温柔,这些个美啊。宝玉这个样子,才说了不会忘了妹妹,怎么就呆住了,弄的宝钗不知所措了。

呆雁,十分俏皮,这时候才觉得黛玉惹人的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