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找七星瓢虫中班数学教案反思(汇总5篇)

时间:2023-09-25 04:50:31 作者:雅蕊 最新找七星瓢虫中班数学教案反思(汇总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找七星瓢虫中班数学教案反思篇一

本次期中开课半日活动,我根据我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结合点数对应的目标,我设计了《小瓢虫找家》这节教学活动。我将整个教学活动分成四个环节:

一、游戏导入,师幼共同玩手指游戏“小瓢虫”。

二、利用图片练习手口一致的数5以内的数。

三、利用游戏,培养幼儿按数量分类的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游戏来巩固教学内容,第一个游戏是“小瓢虫抓害虫”;第二个游戏是“送瓢虫宝宝回家”。

四、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本次活动进行了以下反思:

在第一环节中,游戏导入,师幼共同玩手指游戏“小瓢虫”我们班的幼儿很有兴趣。

第二环节中,利用图片练习手口一致的数5以内的数,对我们从托班升上来的幼儿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教孩子数数的'时候,应该注重数数的方位,如从上往下,从左往右。

第三环节是本次教学活动最重要的环节,通过游戏,培养幼儿按数量分类的能力。

当孩子说的答案不一样时,老师需要机智一些,很好的把它转过来,如瓢虫身上的斑点不一样时,可以通过集体数数帮助幼儿解决。还有就是师幼的互动应该更多一些。

找七星瓢虫中班数学教案反思篇二

听过很多节课,我发现,一个有趣的导入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点很重要。这节课我也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充分利用与课内容相关的知识,设计了一个“飘虫”的小谜语。通过听谜语,猜谜底的游戏,我想让学生在一种轻松而兴奋的.氛围下了解瓢虫的特征和相关常识。孩子们都很聪明,谜语才刚说到一半,就有学生举手了,有的已经猜出来了。可大部分学生猜的是“七星飘虫”,答案虽然正确,但我还是强调了一下,“七星飘虫”只是飘虫中的一类,可我没能简单的让他们区别哪一部分是益虫,哪一部分是害虫,因为我也分不清。我只是略说了飘虫的一些知识,当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之后,我把课前在网上查到的大量瓢虫资料,组织成课件,使学生欣赏、观察飘虫,学生一下子被眼前的这么多形态各异的瓢虫给吸引住,对瓢虫的形态美得到了初步的内在审美体验。然后我从瓢虫的种类、颜色、斑点的数量、花纹等多个角度进行提问,再引导学生说出瓢虫长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从它的颜色、斑点中找特点,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由的想像,说说自己想的内容,对那些具有创造性的想法,尤其是那些离奇古怪的想法,应该大力表扬,让学生觉得这样“异想天开”是对的,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发散性思维的习惯。这一点我没做好,有些学生的回答我采取了不加以评价或是与之不理。我将课题中“瓢虫”两字在黑板上用画的方式体现。可是在学生作业中才发现我的示范这一环节设计的不好,好多学生临摹了我的画法,没有创新。组织学生评比作品时,我用故事的形式进行评画,可惜评价的不好,不具想象力,语言简单、平淡。在语言组织方面有待加强。

我的教学设想得很好,但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在准备方面我认为做的就不够。我准备的瓢虫图片不都具有代表性,有的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颜色也较少,如果找到几种花样特殊点的图片就更好了。由于查找时网上没有标注瓢虫的名称所以使学生欣赏时心中会留下疑问。我的鼓励性的语言少且平淡,语言组织能力还需加强,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也还需加强。

美术课上学生自由发挥的东西很多,讨论的东西也很多,课堂的纪律总是时好时坏,特别是低年级,画的很快,作业完成后就开始小声的吵闹,甚至走动,或者拿着自己的作品和同学“交流”,有时因为自己突发的灵感而激动地跑上讲台来告诉老师……课堂纪律,让我欢喜让我忧。今后,我还应该在怎样组织好课堂纪律上多下功夫,多学习和采纳其他老师的好方法。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中优缺点的简评。在教学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会虚心接受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并在今后的教学中纠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找七星瓢虫中班数学教案反思篇三

我抓了一只瓢虫,很奇怪,它的小脑袋上有一个黄豆大小的皇冠。我轻轻碰了一下,顿时感到一种眩晕……当我醒来时,发现瓶子、桌子、电视机都变大了,对面是那只瓢虫。它坏笑着说:“哼哼,谁叫你把我关起来的,现在我已经用魔法把你变成瓢虫了!”

我一激动竟从桌子上掉了下来,妈妈正在扫地,我大声地喊:“妈妈,救我!”可妈妈一点儿也没听到,还惊奇地说:“这是哪里来的一只死瓢虫呀!”说完还用大脚向我踩来。我连忙逃出了家门。

一只蝴蝶飞了过来:“米洛,你跑到哪儿去了?快回家去,你妈妈伤心死了!”她将我送到“家”门口,只见一只老瓢虫正躺在窝内,手里拿着一张照片,嘴里念叨着:“米洛,妈妈陪你来了。”一只年长的瓢虫发现了我:“米洛,是你吗?”看到我回来了,“妈妈”的病逐渐好转起来。

他们都说我把做瓢虫最基本的本领――飞,给忘了,所以我决定学习飞行。

我先练习助跑,可是后面托着笨重的壳儿,怎么也跑不好,想当年一年级赛跑比赛时我还是冠军呢!现在一跑一个跟头,摔得我鼻青脸肿。我练了三天,终于把助跑学会了。我再学飞,摔了二三十次后,我就掌握飞行技巧,可以像小鸟一样在蓝天飞翔了。

村里的老医生说“妈妈”的病唯有用金蚜虫做药才能彻底治好。“金蚜虫是什么呀?”我问蝴蝶姐姐。她沉默了半天,说:“金蚜虫是我们昆虫家族的宝物,传说可以治百病。”我决定去寻找传说中的金蚜虫。

蝴蝶姐姐和蜜蜂哥哥把我送到小湖边,嘱咐我说:“一定要走长满牵牛花的那条路。还有一条长满荆棘的黑暗之路,你千万不能走那里......”他们还给了我一根绿松针,说关键时刻用。

我沿着那条小路慢慢地走,见到了那个岔路口,那儿确实有一条长满荆棘的路。我正准备走向那条长满牵牛花的路时,却听到那条黑暗之路上有呼救声传来。我扒开灌木一看,原来是一只黑蚂蚁被牢牢粘在一朵金色的百合上了。我拿出松针,冲到那只快被吞没了的黑蚂蚁前,用力一刺,花儿凋落了,那只蚂蚁也得救了。

我将蚂蚁放到地上,他变成了一个天使。“你的.表现不错。你是去找金蚜虫的吧?告诉你,他就藏在每一个心如金子般的昆虫身上。看,你身上就有一个!”我欣喜若狂地发现自己的头上闪现出金色的光......我醒来时才发现自己在家里,又变回了蒋静璇!我走到瓶子前,将盖儿打开,瓢虫飞了出去,飞向广阔的蓝天......

找七星瓢虫中班数学教案反思篇四

《亲亲绿色》是一堂小组里的公开课,通过集体备课,也学习了一些有关语言课创新的活动流程设计,这次主要以提炼出故事的重点部分,把问题提在前面,是尊重了幼儿们的发散性思维方式,但这样要看老师巧妙地把问题引回到正题,直接衔接环节,就觉得环节与环节之间处理的比较生硬,所以这方面,自己需要去多多学习。

第一次上这样的课,对于自己来说是一次锻炼,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一、教具方面

在教学的过程中,自身也感觉到了,根据故事内容做的教具,一个接着一个很多,准备时没有合理排好图片的先后顺序,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摆放图片的时候比较的杂乱。在课堂中又请了几名幼儿来参与故事角色的表演,老师们也提出了建议:对于图片的制作,最好能制作成两套来运用,幼儿表演的这套做成头饰,教师用于讲述故事的这套图片做成粘贴在竹棒上的,这样更能体现图片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更能调动幼儿听故事的积极性。

二、在提问中多给予鼓励的话

在课堂中,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它的'范围比较的大,比如:猜猜绿宝宝为什么不高兴了?这个问题,把它提在这堂课开始部分,是为了促进幼儿们的发散性思维,但是又怎么把幼儿零零碎碎,很撒的话题巧妙的拉回到上课的正题上来,把这个问题自然地过渡到上课的话题上来,这是个问题。连续请了两位小朋友都说:它找不到妈妈了。虽然两位小朋友的答案是一样的,但教师还是应该给予及时的鼓励,教师的鼓励能够提高幼儿对此活动的积极性。课后听课老师们指导,教师对于幼儿的回答及时的给予肯定的回应,教师及时的言语肯定和鼓励,对于孩子来说看得是很重的,能够带动幼儿的积极性。教师不经要从现有的位置去评价幼儿,也可从幼儿的心里、幼儿的思维角度去考虑。

三、课的高潮部分

对于课的高潮部分,怎么把它激发出来?这部分故事中各角色所说的语言,让幼儿学念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变化下,让部分幼儿来学年。比如山羊公公的话可变换男孩子、女孩子来学说山羊公公的话。自己上下来的感觉,幼儿在学说故事中角色所说的话的时候,自己只注意到了一点,分别用到了嘴巴、鼻子、耳朵、眼睛这些身体部位来讲述她们的话的,所以当时想为了让幼儿能更好的记住故事中角色所说的话,再配合着运用了相应的图片,想让幼儿更能形象地记住这些话。这样一来图片的反反复复出示了一次又一次,有点慌乱。幼儿学说是容易了,但在学说过程中,没有把幼儿学说的兴奋激发出来,这堂课越往后越觉得像是在形式化的学念了。该怎么调动学念的兴趣?在想如指导幼儿在学说的过程中变幻各角色说话的语气、语调,指导幼儿学说可能当时稍微会好些。

今天(周四)下午在隔壁班中二班借班上的时候,采用了老师们上次的指导,让幼儿们分男孩女孩组学说故事中的话;根据自己的一些想法尝试了在幼儿们学说的过程中结合了小动物们的特点,让孩子们边做动作边学说,想让孩子们更形象的边做动作,边变换语调学说,让幼儿感兴趣去学说、乐意去学说。把静态的坐,改为动态地边学说边做起动作来,但是这样也会有一些问题,让幼儿边做动作边动起来学说,这样孩子的兴奋度相对来说是比上次提高了,但孩子们在兴奋的时候,有的会激动地趴到地上,有的会兴奋地在那跳,让孩子兴奋起来了,可在课堂中怎样调整这个尺度也是个关键啊。

找七星瓢虫中班数学教案反思篇五

一、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都有了一定的兴趣。但由于数学活动比较枯燥,所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经常机械性的学习,学习不够主动。为了让幼儿能更主动的学习,更深入的掌握数的概念,我设计了《小瓢虫》这一带有情境性的数学游戏活动,利用了幼儿所喜欢的小昆虫-瓢虫吸引幼儿的眼球,使幼儿一开始就对活动能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按小瓢虫身上的点、数的量不等、颜色不同的特点,让幼儿巩固对7以内数的认识,学习按二维特征分类。希望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轻松的学习。

二、活动目标:

1、尝试按数量、颜色的二维特征进行分类,巩固对7以内数的认识。

2、通过情境创设,让幼儿体验到数活动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画有4个点、5个点、6个点、7个点的五彩纸制瓢虫若干。

2、画有4个点、5个点、6个点、7个点的'五彩树叶若干。

3、5幢五彩房子、瓢虫妈妈一只

四、活动流程:

引起兴趣-领瓢虫-帮瓢虫挑树叶-帮瓢虫找家

五、活动过程:

(一)谈话

1、今天,何老师邀请了一群你们的老朋友来我们班里,看看它们是谁?

2、哇,树上有好多小瓢虫呀。它们都长得一样吗?

小结:小瓢虫身上的颜色和点数都不同。

3、那你们知道身上有4个点的瓢虫叫什么吗?(小瓢虫都有自己的名字,它身上有几点就是几星瓢虫了。)

(二)领养小瓢虫

1、那么多小瓢虫,它们都想和我们交朋友,让我们来找个小瓢虫做朋友吧。(每个幼儿领养一个小瓢虫)。

2、和同伴或客人老师交流一下你领养了一只怎样的小瓢虫。

3、请个别幼儿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小瓢虫。

(三)挑树叶

1、哇,你们看这里有什么?(树叶)

2、是怎样的树叶呢?(颜色不同、数量不同)

3、告诉你们噢,小瓢虫最喜欢在小树叶上玩啦!

5、你给小瓢虫选了一片什么样的树叶?为什么?

小结:我们的小朋友们真棒!都为自己的瓢虫朋友挑选了一片它最喜欢的树叶。

(四)找家

1、天黑了,瓢虫妈妈叫孩子们快回家啦!我们把小瓢虫们送回家好不好?

2、这是小瓢虫的家,看看是什么样的?

3、想一想你的瓢虫朋友是住在哪幢房子的哪里?为什么?

4、现在请你们把小瓢虫送回家吧!

5、瓢虫妈妈开心极了,谢谢大家帮忙把它的孩子们送到了各自的家中。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