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图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07-09 13:37:45 作者:曹czj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统计图教学设计(十篇)篇一

1、 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2、 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 会将实验中所得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难点: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

准备:、将个人观察、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将组内同学记录的蒜苗第15天生长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利用书99的方格进行制作。

学生制作中会发现问题:

1格表示1厘米不够画怎么办?

用一格表示2厘米,……

形象具体、一目了然。

1、 你能说出各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吗?

2、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 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

4、 说一说你是怎样画条形统计图的。

第二课时:栽蒜苗(二)

1、 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3、 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重点: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出示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到底谁的蒜苗长的高呢?

解决办法:

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在一起,就能清楚的比较了。

我们称之为复式条形统计图

问题: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

1、 要有图例

2、 找好间距

3、 一格表示的数量相同

4、 制图名称

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栽蒜苗(三)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4、 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材分析:

重点 :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 :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我们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它能清楚地比较两个数量。

我们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办法?

1、 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 然后连线

1、 观察折线统计图,你能发现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

2、 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3、 估计蒜苗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4、 把你栽的蒜苗生长情况在付页5的格子纸中制成折线统计图,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练一练1、2、3

着重于说明变化趋势的原因

你学了什么?

统计图教学设计(十篇)篇二

教材安排了三次统计活动,让学生学习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初步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例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动物生日聚会的情境提出问题,体现生活里需要统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分类理一理,出现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它,并依据它描述分类整理的结果;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分类整理花的朵数,并引入简单的统计表,让学生用数据表示分类整理的结果。"想想做做"让学生调查本小组的小朋友各爱吃哪一种水果,统计爱吃每种水果的人数,填入统计表。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并通过亲自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1、通过实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2、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3、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感受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

4、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题。

1、学生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 (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图表中。

2、组织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合作。

1、“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因此,每一个系统的活动的设计都应是学生们身边的事,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提出数学问题,在情境的创设中既可以导人数学知识教学,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统计,处处有数学。

2、“学活动化,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也是新课程的要求。让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其真正投人到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排一排等活动中初步感受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

3、“数学的问题化,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数学。”也是新课程的要求。因此,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数据,根据数据提出问题,充分拓展思维,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同时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显示大象图像,并伴音: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妈妈告诉我,待会儿会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它们来了!多媒体显示:小动物们戴着面具唱着生日歌依次出现。)

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答:我想知道它们是谁?我想知道每一种动物有几只?)

二、实践操作,初步体验统计

师:是呀,大象家来了那么多客人,它们都是谁呢?分别有几只呢?下面,请同学们帮助大象对来的客人做好登记。一个客人就拿张相应的动物头像贴在吹塑纸上。

(多媒体显示:动物客人依次揭开面具)学生摆动物头像。

学生摆完后,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

生:大象家来了小狗、小猴、小猪。

师:他们分别有几只呢?

生:小猴有5只、小狗有4只,小猪有3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引导学生想出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分类统计的方法。

师: 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分,怎样排,然后动手理一理。

学生学习小组讨论、操作,然后教师把每一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一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呢?(师为最漂亮的小组发一颗星。)

学生进行评价。引出课本第62页例图,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完成。)

师: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同学们有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得到的。刚才我们做的这些就是统计。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分小组整理各种鲜花的朵数。

师讲述:客人们给大象送来了什么?(花)有没有关于花的问题想问别的小朋友呢?(花有哪些颜色?各有几朵?)

师: 课本巳经把这些花印在了附页上,请大家把附页里的花剪下来,分类贴在课本(课前剪好。)

分组讨论: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把每种花的朵数填在表格里。

组织全班交流,启发学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哪种花最多?哪种最少?你还知道些什么等)给予评价。

2、引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

a、以小组为单位,说明题目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剪、摆一摆。

b、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统计的结果,让学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少?你还知道什么?)

c、想一想,说一说。

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想法,给予评价。

师:回家后把今天大象过生日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统计图教学设计(十篇)篇三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统计知识进行整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体验统计的全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

2. 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使学生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整理统计知识,进一步体验统计的全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知识梳理

师:说说本学期我们都学习哪些统计知识?

学生小组交流整理。

师归纳(板书):

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两个事物,便于比较。

二、 统计知识的应用、内化

1、统计表

师:下面我们就用所学的统计知识来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

海洋公园

市民广场

儿童乐园

男生(人)

女生(人)

合计(人)

(动手操作完成表格)

师: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教师摘录问题)

师:这些问题你会解决吗?(人)

学生解决问题。

2、统计图

师:请你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统计图。

(要求: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相互评价并回答问题)

海洋公园

市民广场

儿童乐园

(1)想去( )的人最多,( )的人最少。

(2)如果你是老师,你准备带全班同学去哪里?为什么?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综合应用

独立完成书本p127题15

反馈----交流-----评论

三、总结升华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统计图教学设计(十篇)篇四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单元p11921—22题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对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简单的统计,包括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同时复习用计算器计算。通过复习,要能比较熟练地用计算器计算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进一步掌握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加深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复习计算器计算

计算后交流每题的得数。

2.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混合运算。计算后学生说说每题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交流每题的结果。

三、复习复式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

2.做第21题。

统计表里统计的是什么数据?统计的结果如何?投票来选最受欢迎的学科,汇总填在自己的书上。

你能在本子上的横轴和纵轴上完成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表里的数据吗?

请大家在本子上完成条形统计图。

向学生提问题目下面的两个问题,指名回答。

提问:你认为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用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可以直接看出数量的多少)

从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从统计图中呢?

3.做22题,投票自己喜欢的课间活动。

汇总填在自己的本子上并完成统计图。注意提醒男生,女生。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

五、作业

教学后记

应用广角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单元p120、12123—28题

1.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本册教科书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本册教科书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成功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一、交流活动体会

2.学生交流活动体会。

二、反馈

1.从不同途径获得的信息在小组中交流。

2.交流收集到的天气预报的信息,填在书上的表中。

3.学生观察统计表提出一些问题,并选择一些自行解决。

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在地图上找7个城市的位置:在我国,通常越往北方,气温越低。

三、实际测量

(1)第25题

1.分工,明确要求及测量方法。

2.小组合作并及时记录测量结果。

3.填写统计表并交流体会。

(2)第27题

1.之前填好统计表。

2.审题。

3.计算结果,观察,推算,得出规律。

4.实际应用,理解影长与实际高度的规律。

四、完成相应实际应用题

1.读题。

2.学生探索交流

3.交流后独立完成

五、本课小结

六、作业

练习册

教学后记

统计图教学设计(十篇)篇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6~107页,例题及“做一做”。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投影。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自己一天内的作息时间安排情况的相关数据。

收集家中一个月支出情况的相关数据。

教学过程:

2.数据收集和整理:请一名学生做主持人,统计全班最喜欢的各项运动项目的人数。(教师利用word,直接生成条形统计图)

1.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从条形统计图中,还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出来?

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3.生成扇形统计图(教师利用word,直接由条形统计图生成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根据直观观察,发表见解)

4.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

5.回顾知识生成,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根据题意自主计算,全班订正。

1.练习二十五第1题:自主看图,说一说李明同学一天的作息安排是否合理,从中你能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

拿出课前收集到的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与李明同学的进行对照。先在小组内同学交流,再在全班交流,说一说,怎样安排时间才合理,才能做到劳逸结合。

2.练习二十五第2题:自主看图,说一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自主根据给出的条件计算出各项支出金额。

根据课前每人收集到的家庭一个月支出情况,在组内交流,教师可选择几个同学的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进行展示。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对父母、对家庭的爱。

1.请同学总结扇形统计图产生的原因及特点作用。

2.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扇形统计图,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统计图教学设计(十篇)篇六

第一层:认识并会看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班上有待提高型(约占总数的15% )的学生能达到。

第二层:用比较的方法发现并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有较强的解读信息、重组信息的能力。发展型60%的学生能达成。

第三层:对扇形统计图的绘法有所了解。不仅只关注统计结果,更要在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超前型25%的学生能达成。

第四层:德育教育:通过调查学生体重,教育学生要养成合理饮食、坚持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同时还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比较发现扇形统计图的优点。

1、用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全员参与)

师:不同体重类型的人数情况怎样呢?怎样能看得更清楚呢?

师:那就自行操作完成吧。

生:操作。

师:谁上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这样整理有哪些优点?

生:很清楚直观表示出每种体重类型各有多少人。

师:怎样能表示出每种体重类型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这需要用一种新的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2、介绍扇形统计图的绘法。(超前型学生简要了解)

师:扇形统计图的绘法虽然不需要大家掌握,但最起码要知道是怎么回事。绘制扇形统计图时,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比。各扇形大小的确定是根据圆心角的度数。

3、引导学生从扇形统计图发现信息。(全员参与)

师:仔细观察扇形统计图,从中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呢?

生:回答。

4、对比发现。(发展型学生)

师:比较两种统计图,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1: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生2: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与总数的关系。

师:那能说说扇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吗?

生:能清楚表示各部分与总数的关系。

师:在具体情况中应该怎样选择用哪种统计图呢?

生:要表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用扇形统计图。

师:实际应用时看来要根据需要灵活合理选择统计图。

(德育教育):通过列表法整理数据,学生了解到有一大半学生身体不够健康,从而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加强锻炼,以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同时,告诉学生现在初中考高中,无论是超出或低于正常体重,差1斤减1分。

1、全员参与:书105页第1题。让学生先自己阅读统计图,然后与同伴说一说发现了哪些信息。交流时重点说说各部分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使学生对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有简单了解。教育学生:我国有56个民族,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加强民族团结尤为重要(第一个扇形图)。

通过观察扇形图,教育学生我们现在所处的年龄段占我国人口很大的比重,所以我们肩负重任,应该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2、独立解决第2 、 3题。

3、第4题,先让学生说说各部分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再让学生对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所占的百分比分别进行比较,明确百分比大的其含量就高。

4、第5题分层练习:出示扇形统计图后,问题分三个层次出现:

一层:如果五年级共有400名学生,你能提出两个问题并解答出来吗?

二层:如果喜欢排球运动的有30人,你能提出两个问题并解答出来吗?

你自行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题目进行解答。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发现?课后请同学们找找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有能力的同学找找三种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对比分析其理由。

设计:xx

执教:xx

多数同学对扇形统计图不是很陌生,基本达成了预定目标。班上有待提高型15%的学生能认识并会看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发展型60%的学生能用比较的方法发现并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有较强的解读信息、重组信息的能力。超前型25%的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绘法有所了解。不仅只关注统计结果,而且在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除个别学生的表述不够流利完整,对意义的理解还是比较到位。更为重要的是我充分利用书中教材,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品德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统计图教学设计(十篇)篇七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第105页的例2,第106页做一做,练习二十1~2题。

1、使学生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通过学习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横向复试条形统计图,能从复试条形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2、能根据横向复试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过程:

1、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出示五种动物时速统计图。

提问:

(1)它有什么特点?

(2)这个统计图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指名回答后师小结。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分析统计图的方法。】

3、导入谈话

师:同学们,从这个横向条形统计图里发现了很多信息,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统计的知识,继续研究复试条形统计图。

1、课件出示例题2的统计表。

2、指导分析例题2 的统计表。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并得出结论。】

让学生说说:用横条表示停车的数量;同种停车数量要挨紧等。

提问:甲乙两个停车场应该怎样表示?

1、先示范画两条横条,让学生观察、参与。再让学生完成其余的横条,完整统计图。

2、待学生完成统计图后,解答统计图下面的两个问题:

(1)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大胆设想,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3、课堂活动:完成106页的做一做。

先指导学生审题,分析表中数据,再让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然后解决统计图下面的提问。

1、完成练习二十第一题

让学生小组里完成统计图下面的两个问题,再集体汇报。

2、完成练习二十第二题

(1)学生汇报得到哪些信息。

(2)第二个问题学生先调查各人的人均居住面积,再在小组里完成,展示学生作业。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以及对自己表现得评价。

调查小组人均用水和用电量,制作成条形统计图。

统计图教学设计(十篇)篇八

1、通过比较,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读懂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获得的信息对事物发展的趋势作出判断和预测。

认识折线统计图,感受统计图的特点,能读懂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引导学生把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进行比较,使学生体会折线图不仅能直观形象地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反映数量变化情况,感受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一、创设情境:

2、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参观人数的情况呢?统计表和统计图

3、出示教师制作的条形统计图:学校历年参观科技展人数统计图

仔细观察,从条形统计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请学生观察、口述,每年人数,哪年最多,哪年最少。

师出示问题引入新课。在相邻的年份中,哪年到哪年人数增长最快呢。你是怎样得到此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

1、师在科技馆看到这样一张统计图。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请学生观察,说说从此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师小结:具体数量和人数变化情况。

2、比较两种统计图

相同点:横轴、纵轴表示的意思不变。都有具体数量

不同点:条形表示数量多少,点表示数量,折线表示变化情况。叫作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三、深入探究:

1、观察折线统计图,解决下列问题。

(1)、哪年参观人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到哪年人数下降了,哪年 人数增长最快?

说说你是怎样从图中看出来的?

2、师小结板书:点——表示数量多少;线——陡,表示变化快,线缓表示变化慢。

3、借助整副图,体会一下这几年参观人数变化情况,并预测09年参观人数变化,并说说你的感受和想法。

师小结:折线的起伏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这正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4、说说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不仅能表示具体数量多少,而且能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培养变化情况。也就是说,需要体现这种特点时,可用折线统计图。

四、拓展应用:

1、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折线统计图吗?生活中许多事物数量都呈现一定变化趋势。试试,用手势表示下列变化过程。(1)、树叶从春发芽,到夏繁茂至秋落尽的过程。(2)、温度变化,早、中、晚气温。

2、出示中国队历届奥运会获金牌统计图。请学生分析从折线统计图中你都获得哪些有效信息。有什么想说的没有。

3、小华学习折线统计图后,觉得折线统计图优点很明显,去文具店搞调查时,也绘制了一张文具销售情况折线统计图。请你分析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

五、总结。谈谈你的收获,下节课学习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点——表示数量多少

线陡——表示数量变化快,线缓——表示数量变化慢

特点:不仅可表示出具体数量,而且能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统计图教学设计(十篇)篇九

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的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彩笔、课件、统计表。

一、新授:

1、创设问题情境:

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生和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

(出示p94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图表)

这两张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看一看,从中你知道些什么?

(参加人数、每人的成绩等)

2、探索解决问题:

那你认为是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

(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设法表示男、女生的套中情况。在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能较好的说明问题)

如果能知道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较起来的确就很容易了。那么怎样才能知道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试试看,然后说给大家听一听。

先求男生的。

a、通过统计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多补少,为学生提供感性基础。

b、揭示先求和再平均分的一般方法。

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和同桌说说你的方法。

全班交流。

为什么这里要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

现在你知道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了吗?

3、交流

问题解决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发表意见。(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些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中,男生的平均数是7个,这7个就说明了男生套圈的一般情况,我们也用它来和女生的情况进行比较。但这7个是不是表示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不是)

二、想想做做

1:让学生根据要求操作,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独立练习。

3: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什么意思?(所有的队员身高如果变得同样高的的话,是160厘米,说明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有的超过160厘米)。

4:注意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信息的能力。

教学后记:在课堂上,出现了很多亮点,学生的回答精彩极了。培养学生开展数学小辩论,学生们言词犀利,我眉开眼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