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范文(20篇)

时间:2023-12-02 17:36:35 作者:MJ笔神

教学计划的制定应该科学合理,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提供一份完善的教学计划,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成绩。

四年级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教学主要内容: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被安排在第五单元《除法》的第二小节,是在学习了除法的相关知识并已经接触过和路程、时间与速度有关的问题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学习本部分内容学生可以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同时学生也可以进一步了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本部分内容教材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数量可以称之为速度,而不需要学生知道速度的定义,知道速度在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教材首先安排了比较哪个物体运动的快的问题情境,通过比较,学生知道要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和路程、时间都有关系,从而引出路程、时间与速度。同时在比较的过程中也注意了算法的多样化。

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情景,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理解各数量的现实意义。

2、在研究三者关系的过程忠,学生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难点:理解各数量的现实意义。

幻灯片演示课件。

创设情境,理解关系,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1、徒步大会。

大连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你知道吗,大连还是一座国际徒步城市呢。上个周六周日就是大连市第五届国际徒步大会。淘气和笑笑也参加了这次徒步大会,我们看看他们在说些什么呢。

出示图片:

问:淘气和笑笑谁走得快些?

1)先估算一下谁走得快一些。

2)师: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很准确地知道谁走的快一些?把你的想法写在本上,看谁的方法好还多。

3)教师巡视指导,估计会出现的正确情况如下。

a、看一看谁的速度快。

140÷2=70(米/分),300÷5=60(米/分),因为70>60,所以淘气走得快一些。

b、看看在同样的时间内谁走的路程长。

140÷2=70(米/分),70×5=350(米),因为350>300,所以淘气走得快一些。

300÷5=60(米/分),60×2=120(米),因为120<150,所以淘气走得快一些。

c、看看谁在同样的时间内走的路程长(都走10分)。

140×5=700(米),300×2=600(米),因为700>600,所以淘气走得快一些。

4)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路,要说清是通过什么来比较的,还要注意倾听别人的想法和意见)。

[介绍速度及单位:因为路程单位是米,时间单位是分,所以这个速度单位就是米/分]怎么求速度?求速度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板书公式)。

3、问:看看这两个数量关系式,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那你能根据这种联系说说如何求时间吗?(板书公式)。

4、小结:刚才我们研究了路程时间和速度的知识(板书课题),知道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根据这些关系来解决几个实际的问题。

5、练习:[学生的回答要说清楚解题的依据]。

2)谁先到达少年宫?(求时间)。

3)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练习:根据第一个算式,直接写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得数。

50×4=20030×70=2100。

200÷4=2100÷30=。

200÷5=2100÷70=。

看到因数与积的关系,你认为在路程时间与速度的三个关系式中,其实我们只要记住哪个数量关系式就可以了?(“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

了解速度的实际意义。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是一个很好的数据,那在生活中你都了解了哪些和速度有关的知识?(生举例)。

2、出示下面两幅图片。

然后才会听到打雷吗?

[看来数学还能帮我们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呢]。

3、出示下面三幅图片。

飞机起飞的速度大约是()千米/时。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最高速度。

不可以超过()千米/时。

4、高速公路上的违章。

1)师:2007年5月25日老师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篇报道。[出示新闻报道题目]。

宝马变“疯马”速度赛飞机。

2)你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吗?[出示新闻报道]。

引导读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到时间时问:根据这两个时间纪录你能知道什么。)。

学生尝试计算速度。

交流计算过程。

同学们,你知道吗,2006年因超速引发交通事故而发生的死亡人数达到了20000余人,多么触目惊心的数据呀,只有遵纪守法才能生活的更美好!不过,有个物体它的速度快得不得了,交警就管不了。神舟五号飞船的运行速度就达到了8千米/秒,也就是(28800)千米/时。

解决实际问题。

1、从小敏家到高速公路入口车速为800米/分。

2、在高速公路上的车速大约为110千米/时。

3、从小敏家到高速公路入口开车需要10分。

4、沈大高速公路全长大约有330千米。

5、在老虎屯收费站小敏的爸爸看到了下面的标志牌。

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作息时间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够正确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历的时间。

2、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制定作息时间表和由此引发的问题探究。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历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每天上午几时开始上课?每节课多长时间?

二、合作探究。

1、介绍学校的作息时间。

从上午早读课是8:00开始,读20分钟,休息5分钟,一节课40分,课间休息10分,课间操是15分,眼保健操5分钟。根据这些信息填写68页的作息时间表。

2、小组的同学合作制定作息时间表。教师巡视,参与制作过程。

3、学生到展示制作的作息时间表,师生共同修正,并与学校的作息时间对照。对有特色的作息时间表给予表扬鼓励。

4、提出问题并解答。

(1)第一节课的下课时间是什么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2)从第二节课到第三节课下课,这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多长时间?

(3)从上午7:40到上午放学,经过了多长时间?

(4)让学生根据作息时间表,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并指定同学解答。教师巡视并加以引导。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1)从9:00到11:00,经过_____时。

(2)从10:00到10:00,经过_____分。

2、从3:00到4:30。

(1)经过了_____时____分。

(2)昨天这段时间你正在干什么?

3、6:30起床,25分钟后,6:55用早餐,过了35分钟,7:30去上学。

4、实践活动:说一说今天几时从家出发上学,几时到校?算一算路上用了多长时间?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时间单位秒》三年级数学教科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53页例1。

教材简析:

教材从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投球游戏入手,将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始终遵循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理念。众所周知,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新标准》“平均数”也经历了从应用题到统计学的统计量的迁移,我更觉得这才是平均数的真正回归,因此我在设计本节教学时着重体现它的意义,深挖其价值和产生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虽然对统计有了粗浅的认识,那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统计数量、比较多少、再或者就是两个统计量的累加。此时的学生对于统计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统计量——平均数的认知就感觉很抽象,学习时必须要依据实际经验和亲身经历,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持,对平均数有初步的了解并到认可。根据三年级学生好胜心强、求知欲旺,有一定的探索意识,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多个学生熟知可操作的活动,以便理解和总结,教师作为参与者、合作者从而引导探索并感悟,以便达标。

设计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必须建立在有趣的基础上,学生富于挑战,乐于争胜,因此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或参与、或经历、或pk等活动。本着参与远远高于旁听的效果,尽量多的增加参与度和参与效果,在新课标的理念下,结合我校三三三高效课堂模式设计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感悟、应用巩固、堂清检测”这样的学习过程。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数的意义。

2、理解平均数算法的多样性,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

2、理解平均数的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区间范围以及它的“虚拟性”

易考点:

平均数的计算。

易错点:

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必须是总数除以与之对应的总份数。

易混点:

已知甲数比乙数多几,使两数相等,则甲数给乙数几个?

一、综合预设目标、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数的意义。

2、理解平均数算法的多样性,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学情分析:之前学生虽然对统计有了粗浅的认识,那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统计数量、比较多少、再或者就是两个统计量的累加。此时的学生对于统计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统计量——平均数的认知却很抽象,必须要依据实际经验和亲身经历,借助具体形象支持,对平均数有初步了解并认可。

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方案。

知识层面、时间预设。

教师行为预设。

学生行为预设。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5分钟)。

二、自学交流+展示+感悟(30分钟)。

1、自主学习:仔细看情境图,认真找寻信息,发现总结新信息,或提出疑惑……先是对子交流,然后有问题的组内解决。

2、通过活动,或参与,或经历,展示、争论、比较、总结、感悟出新知。

三、检测(5分钟)。

学生认真审题、仔细推敲,回顾、理解并巩固平均数的意义及特点。

四、堂清(5分钟)。

通过总结和课后练习,同学们会对平均数的意义、特点以及计算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

2、看来同学们评判得很正确,有没有信心再来当一次真正的裁判呢?自学课本53页,努力找寻并挖掘数学信息和问题,如何解决?(因为学生对投球可能了解不多,老师可以顺势引导:据我所知,投球时,以10个为标准,投进篮筐为投中,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技术。)。

3、自由发言并将加分记录到评价栏中。

4、那组成绩好呢?

5、通过学生说出要求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并简单的告诉同学们今天的.学习目标并板书{逐渐补充其意义和算法。

6、找临近8位同学上讲台排成不同学生数的两行,让学生想办法排成学生数相同的两行。(老师在黑板上草书列表比较,表格内项目包括每组的最大数、最小数、以及待填充的平均数)。

7、如果学生没能交流出“移多补少”时,教师指出:原来两行学生数不一样多时,经过移多补少,使两行的学生同样多,这种把几个不同数经过移多补少,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不同数的平均数。根据学生的疑问,从而引出平均数实际是一个虚数,并非一个实实在在的数,比如:某市统计家庭拥有孩子数目,结果平均每个家庭一个半孩子(因为此时学生还未涉及小数,只能说一个半了),你说谁家有一个半孩子呀!要么没有,要么有一个,再要么有两个?……因此平均数它既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数,只能反应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根据同学们的总结和理解,顺势板书:虚数反应一般情况平均数在本组数据中的取值区间:比最大数小,又比最小数大)。

8、要求学生迅速有序的摆放教科书。

9、解决53页两组投球那组优胜的问题时刻提醒同学们:注意平均数的取值区间、“总合均分”——总和不变均分相应的份数。据此一定要先估后算哟!(同时将刚刚学生用平均数可以比较两组的成绩,也只有用平均数来解决这个总数不同、份数也不同的问题——板书:比较和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

10、小老师读题——检测题。

11、学生自由发言总结今天收获。平均数的用处可真大呀!我们还可以根据平均数进行预测——预测输赢、预测天气等,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多留心,我们的数学本领就会越来越大!

12、课末,让学生当评委给自己的这节课打分,最后计算出自己所在组的平均分,(能明白并能叙述基础知识得6分、四个检测题全对得4分)争取每组的平均分不少于8分哟!

《时间单位秒》三年级数学教科书教学设计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时间有一个更完整更深入的认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导入新课,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学生在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中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经过提炼后最终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所以,我让学生说一说在哪里还用到时间单位“秒”?学生纷纷举手说,如跑步比赛、电子显示屏上跳动的数、“神舟六号”上天。于是我在网上搜索到“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情景,播放给学生看,并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我鼓励学生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钟表,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有关“秒”的知识。充分地去观察、猜测,进一步认识秒表、电子表、有秒针的钟表都是怎样计量“秒”的。学生们发现了“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秒针走一圈,分针正好走一小格。”从而得出1分钟=60秒。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例如:在体会1秒的长短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猜测1秒钟你可能会做些什么,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通过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活动让学生建立“秒”的概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作息时间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学会建立规范表格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规范表格建立的方法和文字格式设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表格的设计和文字格式的设置。

教法阐述: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消化本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比赛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化。

学法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进行学习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出学校运转是有规律的,同学们按时上下课,按时放学回家。引导同学们找出学校是怎样有规律的运转的。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任务一:创建表格。

老师出示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电子版和打印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看看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有几行几列。老师提问同学回答,一致通过后,由同学们自己来制作12行3列的表格,老师巡视指导。

任务二:在表格中输入文字。

请同学们参照老师给出的学校作息时间表填写表格。

任务三:设置表格中的文字格式。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如何使用“单元格”对齐命令。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提示,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出不明显的差异,以此来锻炼同学们的观察力并且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三、综合运用,知识拓展。

四、作品展示,知识巩固。

找出好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同一班的同学做出好的作品,对全班同学都是一种激励,老师就是要以此来激发所有同学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制作表格,向好的同学看起。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制作规范表格的方法,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你们制作的表格相比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同学们的还不太一样,是哪不一样呢?这个问题留作课下讨论,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解决一下,看能不能达到老师的水平。

五、设计理念。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2、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3、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1. 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年龄。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4.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时间与数学(二)”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系列数学活动情境。这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够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同时提供了素材以及进行探索研究的机会。

本节课共设计了三个活动。

1. 活动一是认识身份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身份证,但是从身份证上能得到哪些信息,有些学生知道,也可能会有少数学生不知道。先让学生把自己家长的身份证复印件拿出来,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有利于学生了解身份证以及身份证的作用。

2.活动二是帮助妈妈做家务,让学生先在家里把烧开水、洗茶杯、擦地板这些活干一遍(因为可能有些学生这些家务只是见妈妈做过,而自己从来就没有亲身实践过),然后把自己劳动时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来,在小组内交流。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时间安排的实际问题。

3.活动三是做实验。通过做实验,介绍人类水资源的缺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生活中时间与数学的关系,可以使学生从中进一步感知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的学生多数来自于城市,生活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学生学习这一课打下了很好的生活基础。另外,学生学习了年、月、日之后,对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知和体验。有了这些基础之后,让学生根据父母的身份证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计算爸爸妈妈的年龄,并说一说身份证的作用;让学生独立或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课本中的第2、第3、第4题,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但由于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三年级学生年龄最大的不超过9岁,所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不是太强。

(一)活动一:认识身份证

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的爸爸、妈妈吗?你愿意把你的爸爸、妈妈介绍给同学们认识吗?请你把爸爸妈妈的身份证复印件拿出来在小组内说一说,从身份证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能推算出他们的年龄吗?请你说一说身份证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在小组交流过之后各组选出代表再在全班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居民身份证的作用,知道在很多场合都需要出示居民身份证,以提供个人的一些基本情况。把教材略加修改,改为通过身份证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学生会更感兴趣,同时,也会有一种自豪感。从而会更喜欢数学。)

(二)活动二:帮妈妈做家务

我们每个同学在介绍自己的妈妈时,都表现得非常自豪,可见你们是非常爱妈妈的。爱妈妈就要付诸行动,老师让你们回家帮妈妈烧开水、洗茶杯、擦地板。你们做了吗?在干这些活时至少需要多长时间?把你们各自的活动记录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说一说是如何安排这些工作的,怎样安排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小组交流之后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鼓励学生用数学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关爱父母和勤劳的良好品质。)

(三)活动三:做实验

这是预测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几杯水的小实验。

1. 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漏掉一杯水用几分?一时漏掉几杯水?

2.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得出漏掉一杯水用几分(用整分计算)。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负责,在盛满水的纸杯底部用大头针扎一个小孔,把纸杯漏水的部分正对着瓶口,把纸杯坐在瓶子上,并开始记时。注意观察纸杯里的水滴完所用的时间。

在进行“纸杯滴水”实验的同时进行下面的内容。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一天至少要喝几杯水?”,在练习本上算一算你一个月至少要喝多少杯水?半年呢?一年呢?算过之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然后在全班交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要根据一个月、半年、一年的具体天数而定,不同的月份天数不同,上半年和下半年天数也不同,平年和闰年的天数也不同。)

我们每个人一年需要这么大的饮水量,可见水对我们是多么重要。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从小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居住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3.反馈“纸杯滴水”实验所用的时间。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今后你将怎样去做?

本节课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及由此采取的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去实践、丰富、完善。本着这一认识,我对教材做了大胆的处理。教材中原本是安排了四个练习题,而我把第一题说出郜欣的出生年、月、日和她的年龄改为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和他们的年龄,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了解父母的欲望,同时对身份证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把第三题小红帮妈妈做迎客准备改为自己帮妈妈做家务,通过实际操作,不但能培养学生关爱父母和勤劳的良好品质,而且还能使学生从小就学习在时间上统筹兼顾,提高工作效率。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

2.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亲自操作、亲自实践和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才是最扎实的。教学中所设计的活动都能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实践,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理念。

3.注重小组合作,主动探究实践。

积极参与交流活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课注意到了给学生充分的交流合作的机会和时间,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还可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的目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提高。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利用各种激励手段,让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参与进去,使学生获得体验中的感受、成功后的喜悦。

《时间单位秒》三年级数学教科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科书第59~61页,练习十五第1、6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了解数学和价值,对数学产生求知欲,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各种钟表,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出一位航天英雄,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聂海胜)同学们看他来了(出示聂海胜出征时图片和时刻)这是聂海胜和他的同伴即将出征飞天的时刻,这是几时几分呢?(指生认时间)。

师:英雄已准备就绪,飞船要点火升空,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激动。

人心的时刻(播放飞船点火前倒计时录像,30秒准备,20秒准备,10、9……2、1,点火)。

师:在刚才的录像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到比时、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提示课题:秒的认识)。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1秒。

师:秒虽然是计量短暂时间的单位,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很大的作用。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秒呢?(马路上红绿灯、运动员赛跑计时等等)。

师:秒在生活中有着很大的作用,我们用什么来计量秒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各种计录秒的钟表。

认识秒针,发现秒针的特点。(钟面上三根针中秒针又细又长,秒针走得最快)。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1,这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6,这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1走到5,是几秒?怎样想的?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5还多2小格,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6走到11还多3小格,是几秒?

课件展示从12走到12,是几秒?

学生活动:同学两两合作,一生拨动秒针,另一生说时间,然后互换。

2、认识1分=60秒。

师:我们已经知道秒会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圈是几秒呢?

小组合作:观察钟表,秒针走1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指生说。

得出结论: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走1小格,是1分。1分=60秒。

三、活动体验,感受时间珍贵。

1、感受1秒。

师:1秒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师播放1秒时间,生试做。)。

生汇报自己1秒钟能完成什么?

课件播放:1秒钟里,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蜂鸟振翅55次,

植物中生长最快的竹子长10微米。

三峡电站1秒钟可发电2700千瓦时,

汽车1秒钟奔跑20米,

神舟六号飞船1秒飞行7.8千米,

1秒钟里,全球植树造林的面积约1414平方米……。

师:观看了生活中的1秒钟,你又有什么感想呢?

2、体验1分钟。

师:1秒钟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巨大的作用,让我们不能小瞧这短暂的时间。那么1分钟有多长呢?我们来体验一下。(师播放1分钟时间的滴答声,生静静观察体会)。

说说自己的感受。

游戏活动:尝试1分钟记忆词语。比一比谁记得多。

四、联系实际,巩固拓展。

1、填空。

1分=()秒()秒=3分。

2、练习十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每天要睡眠9()系红领巾大约要用20()。

用电饭锅煮饭要用25()刘翔110米跨栏大约用13()。

3、练习十四第6题,学生课后使用钟表统计。

4、全课总结。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练习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通过练习正确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学会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结合具体题目合理选用合理口算或笔算。能进行一些基本的乘法估算。

教学重难点:

提高正确率。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做第1题。

指名口算,说说口算想法。

2、做第2题。

分组计算,计算后比较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做第3题。

出示题目,不算出得数把积小于4000的算式圈出来。

直接完成在书上。

集体订正。

说说估算的'方法。

4、做第5题。

看书填表。

说一说求总价的方法。

补充钢笔3支,总价24元,你能知道单价吗?

5、思考题。

可以尝试填一填。

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谁填的积最大。

二、练习小结。

三、布置作业。

p85第3题计算出得数、第4题。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的教学设计

1.通过“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4.通过本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87页。

教具、学具准备。

“文明顾客星”若干,玩具用品、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回收站所需的牌子,胸卡9个,让每人准备一个钱包(自制),学具人民币若干。

教学设计。

引入。

师:小朋友,你知道开封最大的超市是哪家超市吗?

生:三毛时代广场。

师:来到三毛时代广场,你最喜欢哪个柜台的东西?为什么?

生1:玩具柜台,因为……。

生2:食品柜台,因为……。

师:当你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想把它买下来吗?

生:愿意把它买下来。

师:你都自己用钱买过哪些东西?

生:面包、学习用品、剪刀、玩具熊……。

新授。

师:开一家综合性的商店,第一步要做什么?

学生各抒已见。

师:对,首先先将商品按不同种类放在柜台上,并挂上相应的牌子。谁愿意用你的巧手布置柜台?(点六名学生上台将商品分类放在货架上,并挂上相应的牌子。)。

生:把玩具放在一起,把学习用品放在一起,把生活用品放在一起。

师:这些商品上标的价钱,你都认识吗?

师:谁愿意读一读。

生:一只恐龙18元……。

师: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现在我宣布我是“小小商店”的总经理(挂上胸卡)。现在我聘任8个组长担任“小小商店”的小经理和收银员,其余的小朋友当顾客,有请“小小商店”的成员和大家见面。(学生上场。)。

a.玩具柜台经理: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b.学习用品柜台经理:看一看呀,瞧一瞧……。

c.生活用品柜台经理:享受生活每一天……。

生:瓶子、废纸、易拉罐、旧电池……。

师:请回收站的站长为大家介绍一下。

(鼓掌。)。

师:听了这几位小经理的介绍,我想许多小顾客也有点心动了,心动不如行动,到底“小小商店”能否使大家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是让我们的“上帝”做决定吧!

师:我们在购物时,人特别多,你们应注意什么?

生:注意……。

(生答。)。

(学生排队购物)教师巡视。

游戏。

师:看得出来,每位小顾客都有收获,不知“小小商店”的服务是否得到大家的满意呢?(生答。)。

[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进行交流的习惯。]。

玩具柜台:收入……。

生活用品柜台:收入……。

学习用品柜台:收入……。

师:请回收站站长汇报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答。)。

师:你们打算怎样处理这些东西。(生答。)。

教师小结。师:通过这个购物活动,你学会了什么本领?(互相交流,谈感受。)。

教师总结。

反思:

《时间的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诵读《姓氏歌》,了解中国人的`传统姓氏文化。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通过诵读《姓氏歌》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部首“弓、钅”。

3、通顺、流利、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采用多种方法诵读《姓氏歌》,正确、规范姓氏读法。

2、了解姓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儿歌第一小节中的6个生字,书写“姓,什、么、双”4个汉字。了解常见的姓氏,区分读音相近的姓氏的不同写法。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第一小节并练习背诵。

3、结合学生自身的姓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点:

朗读韵文,结合句子认识姓氏,并正确书写汉字。

教学难点:

在生活中认识姓氏。

教学准备:

了解周围人的姓氏。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结合学生姓氏,谈话导入。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姓名卡片,说说自己姓什么,叫什么名字。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名字分为两个部分,姓和名,通常情况下,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就是姓。(相机指导生字“姓”的书写:左右结构,女加生,“女”字在作偏旁时,第三笔横画改为提画,不能出头。)。

3、板书课题:姓氏歌,指名学生朗读,注意正音:“姓”是后鼻音,“氏”是整体认读音节,并与“低”加以区分。

二、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朗读课文第一小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句,相机出示词语卡片“什么”、“李”,指名学生认读,注意正音:“什”是前鼻音,“么”读轻声;“李”是边音,相机交流“李”的识记方法:上下结构,木加子。

(2)指名学生朗读第三、四句,出示词语卡片“张”,强调“张”是翘舌音,交流识字方法:弓加长,张。

(3)指名学生朗读第五句,出示词语卡片“古”“吴”“双”,指名学生认读,交流识字方法,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再读第一小节,巩固识字。

(1)学生再次自由朗读第一小节,将这一小节中出现的姓氏用笔圈出来,和同位交流。

(2)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小节,汇报出现的姓氏,教师相机板书:李、张、胡、吴、徐、许。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4)重点区别“胡”和“吴”、“徐”和“许”。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适当小结:可以通过字形的不同组合来加以区分。

学生再次朗读:“古月胡,口天吴,双人徐,言午许。”

4、游戏巩固。

摘苹果送朋友:将六个姓氏卡片剪成苹果状,贴在黑板上,指名学生上黑板摘苹果,苹果反面写的是什么姓氏,读出来,送给班级姓该姓氏的同学。

5、练习熟读并背诵。

(1)学生再次练习朗读第一小节。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同位一问一答读,拍手读,男女生对读,全班齐读。

(3)指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

三、书写指导。

1、出示第一小节要求会写的字:什、么、双,指名学生认读,口头组词。

2、学生自主观察字形,交流识记方法,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师范写讲解:“什”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双”左右相同,左边略小,又字的捺画变成点画。生观察书空。

4、学生自主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

5、交流反馈,评议提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1.了解时钟的种类,知道时钟在生活中的作用。

2.认识时钟的钟面,理解时针和分针的运转规律,懂得辨认整点。

活动准备。

1.课件准备:谜语音频,时钟的实拍图片,幼儿日常生活情景插图,时钟相关图片。

2.纸面教具:打印老狼、小羊头饰,打印简易时钟制作图。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频及图片,引导幼儿猜谜,并了解钟的种类和用途。

1.播放谜语音频。

――大家一起来猜一猜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2.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一说在哪里看过钟?都是哪些形状的种?

3.让幼儿知道在生活中时钟有什么作用(看时间,知道几点了;还有闹钟,叫人们起床等)。

二、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时钟的钟面,掌握时针分针的名称。

1.让幼儿认真观察钟面的结构。

――有什么在钟面上?(数字、两根针),还有哪些数字?

2.让幼儿仔细看一看,时钟上的两根针有什么不同?

小结:钟面上有12个数字,两根针长度不同,短的叫时针,长的叫分针。

三、播放图片,让幼儿反复观察时钟运转的动图,引导幼儿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看到的。

――大家看看下面的动图,有什么规律吗?

小结:钟上的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分针跑完一整圈,时针就走一格或者一个数字,就代表时间过了1小时。

四、播放幼儿日常生活的情景图及时钟图片(7点起床、8点上学、10点上课、11点吃午饭)让幼儿仔细看一看、辨认整点。

――图片中的时钟时针分别指在数字几?分针指在数字几?表示的时间是几点?

小结:分针指在12,时针指向数字几,就表示几点整。

五、出示教具,组织幼儿参与“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进一步了解整点。

1.游戏玩法:教师扮演老狼,请全体小朋友当小羊。小羊问“老狼老狼几点了?”,老狼给出时钟图片,小羊说出对应几点。当老狼给出6点时,小羊要跑回家,否则就会被老狼抓住。

2.请几名幼儿和教师先示范游戏。

3.将幼儿分组,依次进行游戏。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

在科学区,放置简易时钟,其中包含:钟面、时针、分针、暗扣(可用牙签等替换),引导幼儿玩拨钟的游戏。

2.家园共育。

父母参与制定幼儿的日常作息表,引导幼儿自己看时钟整点时间来进行作息。

《时间的歌》教学设计

1、会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初步认识新笔画“撇点”、“弯钩”和“卧钩”。

2、正确认读十三个生字。

3、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教材分析。

全世界儿童无论何种肤色,无论来自哪个国家,手和手,拉一起,心和心,永远贴一起。和平与友爱是这首儿歌的主题,让生活在各地的儿童都能幸福、安宁地生活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儿歌采用反复的手法,反复吟咏,语言浅显活泼,读来琅琅上口。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新一轮“课改”要求要有新的教学观并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过去接受性、机械性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且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让学生经历多观察、多动手、多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跳跃,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的目的。

新课标中编入许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操作,《认识钟表》就是其中之一。本次《认识钟表》将以前的半时取消了,只认识整时并渗透接近整时的习题,渗透一天有24时、渗透一天有两个9时。这些属于准备性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如二年级要学习的时、分、秒,三年级要学习的24时计时法做铺垫。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才能把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运用直观、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时间;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3、结合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学习,注重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掌握所学内容。

重点。同时还让学生感知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认识钟表的过程我安排了大量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在看一看、拨一拨、说一说、比一比的活动中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实现认识钟面,会看整时的教学目标。同时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联系生活;合作交流,人人参与。

纵观整节课,本课尝试体现出: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在活动中,我只是把握活动方向,适时点拨,总结,尽量避免强加于人的说教,真正促使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习实效性。整个一节课,让学生在动中观察、操作、讨论,在动中自己去操作、去尝试、去思考想象,不断地尝试错误,品尝成功,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盎然,热情高涨,使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主动完成学习。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由于低年级学生小,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创设良好的情景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1.了解时钟的种类,知道时钟在生活中的作用。

2.认识时钟的钟面,理解时针和分针的运转规律,懂得辨认整点。

1.课件准备:谜语音频,时钟的实拍图片,幼儿日常生活情景插图,时钟相关图片。

2.纸面教具:打印老狼、小羊头饰,打印简易时钟制作图。

一、播放音频及图片,引导幼儿猜谜,并了解钟的种类和用途。

1.播放谜语音频。

——大家一起来猜一猜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2.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一说在哪里看过钟?都是哪些形状的种?

3.让幼儿知道在生活中时钟有什么作用(看时间,知道几点了;还有闹钟,叫人们起床等)。

二、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时钟的钟面,掌握时针分针的名称。

1.让幼儿认真观察钟面的结构。

——有什么在钟面上?(数字、两根针),还有哪些数字?

2.让幼儿仔细看一看,时钟上的两根针有什么不同?

小结:钟面上有12个数字,两根针长度不同,短的叫时针,长的叫分针。

三、播放图片,让幼儿反复观察时钟运转的动图,引导幼儿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看到的。

——大家看看下面的动图,有什么规律吗?

小结:钟上的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分针跑完一整圈,时针就走一格或者一个数字,就代表时间过了1小时。

四、播放幼儿日常生活的情景图及时钟图片(7点起床、8点上学、10点上课、11点吃午饭)让幼儿仔细看一看、辨认整点。

——图片中的时钟时针分别指在数字几?分针指在数字几?表示的时间是几点?

小结:分针指在12,时针指向数字几,就表示几点整。

五、出示教具,组织幼儿参与“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进一步了解整点。

1.游戏玩法:教师扮演老狼,请全体小朋友当小羊。小羊问“老狼老狼几点了?”,老狼给出时钟图片,小羊说出对应几点。当老狼给出6点时,小羊要跑回家,否则就会被老狼抓住。

2.请几名幼儿和教师先示范游戏。

3.将幼儿分组,依次进行游戏。

1.区域活动。

在科学区,放置简易时钟,其中包含:钟面、时针、分针、暗扣(可用牙签等替换),引导幼儿玩拨钟的游戏。

2.家园共育。

父母参与制定幼儿的日常作息表,引导幼儿自己看时钟整点时间来进行作息。

《时间的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童谣的音韵美;

2、培养学生喜爱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知识要点:

1、学习并朗读这首童谣。

2、能正确认读本课11个生字。

(三)学法和习惯:

1、学习用指读的方法听读识字。

2、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汉字。

教学重点:

认读本课的11个生字;通过朗读感受童谣的音韵美。

教学难点:

两、朋、友这三个字学生不常见,掌握起来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你们数学学数字了吗?(学了)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数字有关的儿歌“数字歌”(老师板书)。

二、讲授新课。

1、这首小儿歌非常有趣,里面藏着好多小动物呢!打开书第11页看看你能不能很快找出都有哪些小动物。(训练学生说完整话。)。

2、如果你们能数出这些动物朋友各有几只,他们就会从课本中跑出来和你们做游戏。请用数字标在图旁边。(老师把阿拉伯数字贴在黑板上。)学生汇报动物的只数,(要训练学生说完整话。)学生每说出一种动物老师就在黑板上贴小动物的图片,并把它们贴到相对应的数字下面。

3、自己小声地读一读,把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4、听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尤其要听清你不认识字的字音。在听录音时要用手指着每一个字,听到哪,指到哪。(培养学生指读习惯,渗透听读识字的方法。)。

5、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注意:边读边用手指着。读后,你有什么收获?

6、自己再读儿歌,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你可以向同桌请教,也可以问老师。如果认识了,就把记号擦掉。

7、你们学得真努力,课文里的字娃娃想看看你们是否真的认识它们了。瞧,他们偷偷的溜出了门。

(从黑板上的课文中拿出一、两、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他和谁是朋友?(不按顺序出示,让学生把这些汉字与黑板上的数字一一对应贴。再单独拿每个汉字数字卡片让生读完返还到课文中。)。

8、孩子们,还有几个字在跟我们捉谜藏,来看一看(出示卡片“小朋友”“数字”)每个词两生读,再齐读。

9、现在更难了,谁还会读?(出示“小”“朋”“友”“数”“两”“只”“个”这几个字让生单独认读。字为红色,读完贴在黑板上课文中的空白处)在读“只”时,老师把“只’字放在课文中:三小羊、四鸡、五鸭,(生读。)谁还能照样子说说?再读“个”时,问生:看看周围,你还能想到什么?(引导生联系生活说出几个用“个”做量词的短语)你们不光字记的好,还能在生活中注意积累,真是很了不起。

11、字娃娃都回家了,你们还愿意读课文吗?同桌两个人互相读:如果都他读对了,你就用你喜欢的方式,夸夸他。如果他不仅读对了,而且读得特别好,你可以奖励他一颗小星星。如果他还有不认识的字,你就帮帮他。

三、复习巩固。

1、师生对读。

2、男女生对读。

3、做数字拍手歌。(两人结成一组,用你拍一,我拍一的方式,填上数字歌的词,老师可先和一名同学做个示范。)。

四、谁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你们的收获课真不小,能用你们的收获小猫解决问题吗?出示第14页小猫钓鱼的图,全班共同作练习。

五、作业。

我们的生活和数字密切相关,回家后你可以用数字画一幅画,也可以编一个有关数字的故事或儿歌;也可以找一找有关数字的儿歌。

附:板书设计。

数字歌。

一头牛两匹马三只羊四只鸡五只鸭。

(一)(二)(三)(四)(五)。

六只鸟七条鱼八只虾九条虫。

(六)(七)(八)(九)。

课后反思:

在听读识字的过程中,学生会说不会认,应增加汉字出现的几率,让学生多看,多认,才能达到认识的目的。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让学生通过吟诵儿歌达到识记汉字的目的,这种形式教学效果良好。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1).能认识钟表。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

(3).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时间有关的简单问题。

2.学情分析。

教材84页设计了一副妈妈叫孩子起床的情境图,帮助学生认识钟面和电子表。学生每天都会经历妈妈叫自己起床的过程,一看到这幅图,就会联想到早晨起床的情景。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里,会很自然的去感受那是早上七时。教材第84页下半部分,将钟面和电子表表示时间的方式对照出现,使学生认识整时。

学习目标。

1.认识钟面,能区分时针、分针。

2.知道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整时的时间。评价任务。

1.会通过钟表感知钟表的几个特点,会说出分针、时针。

2.通过说自己见过的不同形状的钟表,学生了解钟表与生活密切相连会认读整时。

资源与建议。

1.《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小明一天的学习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的线索。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整时。它是本单元的重点,也为今后学习有关时分的知识奠定基础。

2.本节课流程:谜语导入认识钟表练习拨钟课堂总结3.本节课重点:正确读写闹钟上的整时。

本节课难点:正确、迅速说出钟面上的时间。

4.课前准备: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评价要点。

环节一。

激趣导入。

1.用录音机放闹钟的声音。

教师:这是什么声音?

2.谈谈闹钟的作用。

通过听钟表的声音,让学生初步感受钟表。

环节二。

教学新知1.初步认识钟面。

3.动手操作。

(1)生说时间,师在钟面上拨时刻。

(2)师说时间,生在学具钟面上拨(2时、6时、12时)。

(3)对比6时和12时,你有什么发现?

1.认识钟面。

当钟面上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钟表,知道怎样看表,怎样读时间。

环节三。

巩固练习1、找朋友:看桌面连线。

2、猜一猜,小明几时在看电视,拨出一个时间。

3、过1时是几时,教材94页第3题。

4、同样是10时,为什么做的事情却不一样?

做练习题。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钟表的认识。

环节四。

全课总结构建系统。

教师:今天有小闹钟相伴,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谈谈收获。

课堂总结,升华主题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1、钟面上:(1)时针和分针。

(2)12个大格。

(3)12个数。

(2)电子计时法:7:008:002:00。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用5分5分数的方法,来读出某些特殊时间,并正确进行书写。知道1时=60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读写时间的具体方法。

2、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

准确说出当分针从12走到各个数字时所表示的时间是几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实物钟表、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自带一个实物钟表、记录单。

一、课件导入。

1、引导观察图片里。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几张图片,(出示课件)请仔细观察你在上面获得了那些信息?(每个图片上都有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时间有关的知识。

2、揭示新课,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时间有关的知识,“认识时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认识钟面上的60个小格,及其排列规律。

师:(课件出示钟面)谁知道钟面上都有什么?

生: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还有12个数字把钟面平均分成了12个大格。

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再来观察一下钟面,从刻度12到1这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子?

生:从12到1有5个小格。

师:你的眼睛真亮,观察的真仔细,那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数数看吧!(钟表模型演示其中一个大格)。

师:这个大格里真的有5个小格。

师:1小格是1分钟,5个小格是几分钟?

生:5小格是5分钟。

师:从刻度12到2呢?你是怎样想的?从12到3呢?……。

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引导学生发现钟面上小格的规律,给学生时间小组讨论,并填上记录单。)。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生:从12到2有10个小格。

生:从12到3有15个小格。

生:从12到4有20个小格。……。

生:一共有60个小格。

师:60个小格是多少分钟呢?

生:60个小格60分钟。

师:指名一个同学到黑板添上与12个刻度相对应的分钟数。

师:刚才大家用不同的方法了解了钟面一共有60分钟。既然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个规律,现在老师还要再来考一考你们,看一看这次你们回答的有没有上次快!(出示课件)。

2、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些比较特殊的时间。

(1)(课件)请同学们注意看,现在是几点?

师:先看时针,再看分针。

生:9时5分。

师:哪我们怎样来记录呢?

师: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中文表示法(几时几分),另一种是电子表表示法。(板书记录)。

师:注意如果分针数步到10,就在分钟前面加0占位。

(2)(课件)这是什么时间。(6时25分)。

师:先根据时针来确定在哪两个数之间。

生:在6和7之间。

师:确定为几时多。

生:6时多。

师:再看分针在刻度几,对应是多少分。

生:6时25分。

师:用两种方法记录下来。(学生到黑板上书写)。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认一认课件上三幅图上的时间,并且用两种表示方法在记录单上认真的做好记录。(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认的)。

3、时与分的关系(出示课件)。

师:仔细观察现在时针指向几,分针指向几(6时)动画演示。

师: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走动的?

生: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的走动。

师:时针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生:时针从12走到1。

师:时针从12走到1是几个大格呢?

生:1个大格。

师:分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分针从刻度12又回到了12。

师:那分针走了多少?

生:分针走了1圈。

师:时针走了1大格,分针走了1圈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1时=60分(板书)。

4、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一时间(课件)。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小组讨论一下,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现在是几时几分呢?

生:用1分1分数出来的。

生:在15分的基础上1分1分数到19分。

生:在20分上往回数1分就是19分。

5、出示课件做练习。

三:总结:你学会什么?

四:课件古诗《明日》。

这是一首关于时间的古诗,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力量。希望同学们珍惜每一分钟,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珍惜时间,不随便浪费时间,抓紧时间学习。

理解“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和生活体验中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不断取得成功的。

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并落实在行动中。

引导、点拨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师适时点拨,理解课文内容。

鼓励欣赏法:教师适时点评,以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

自主、合作与探究:让学生在探讨与交流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件、小黑板、卡片。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时间像小马车〉引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想想课文讲了哪些事?读后你明白了什么?

2、检查字词。

三、重点探究,解决问题。

(一)学习课文第一至七自然段。

可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分组来读这部分内容。在读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桌之间相互探讨句子的意思。

1、“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这句话是理解的难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帮助理解、体会。

让学生出示搜集到的最疼爱自己而已经去世的长辈的照片,。谈谈疼爱自己的人逝去了你有什么感受。

读文中父亲的话,看看父亲是怎么理解的。

引导学生读读“我”的生活体验,看看“我”是怎么理解的:看到太阳下山,知道一天就这么过完了,看到鸟儿飞到天空,想到鸟儿明天即使飞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

指导朗读爸爸的话及“我”的生活体验。

2、同桌合作,交流对第二至四句的理解、体会。并通过朗读,从中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3、播放课件,感受时间的消失。

(二)学习第八自然段。

2、在书中标上序号,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内容要点。

3、找出“我”跑赢时间的感受的句子,读一读。

4、指导朗读,体会“我”与时间赛跑取得成功的快乐。朗读时,力求体现出跑在时间面前的胜利的喜悦和自豪。

(三)学习九、十自然段。

全体朗读这两个自然段,感受作者20年里收益无穷的喜悦,把自己的感受融会到读书中去。

四、了解珍惜时间的格言。(课件)。

五、渗透思想教育。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1).能认识钟表。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

(3).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时间有关的简单问题。

2.学情分析。

教材84页设计了一副妈妈叫孩子起床的情境图,帮助学生认识钟面和电子表。学生每天都会经历妈妈叫自己起床的过程,一看到这幅图,就会联想到早晨起床的情景。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里,会很自然的去感受那是早上七时。教材第84页下半部分,将钟面和电子表表示时间的方式对照出现,使学生认识整时。

学习目标。

1.认识钟面,能区分时针、分针。

2.知道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整时的时间。评价任务。

1.会通过钟表感知钟表的几个特点,会说出分针、时针。

2.通过说自己见过的不同形状的钟表,学生了解钟表与生活密切相连会认读整时。

资源与建议。

1.《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小明一天的学习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的线索。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整时。它是本单元的重点,也为今后学习有关时分的知识奠定基础。

2.本节课流程:谜语导入认识钟表练习拨钟课堂总结3.本节课重点:正确读写闹钟上的整时。

本节课难点:正确、迅速说出钟面上的时间。

4.课前准备: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评价要点。

环节一。

激趣导入。

1.用录音机放闹钟的声音。

教师:这是什么声音?

1.认识闹钟。

2.谈谈闹钟的作用。

通过听钟表的声音,让学生初步感受钟表。

环节二。

教学新知1.初步认识钟面。

3.动手操作。

(1)生说时间,师在钟面上拨时刻。

(2)师说时间,生在学具钟面上拨(2时、6时、12时)。

(3)对比6时和12时,你有什么发现?

1.认识钟面。

当钟面上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钟表,知道怎样看表,怎样读时间。

环节三。

巩固练习1、找朋友:看桌面连线。

2、猜一猜,小明几时在看电视,拨出一个时间。

3、过1时是几时,教材94页第3题。

4、同样是10时,为什么做的事情却不一样?

做练习题。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钟表的认识。

环节四。

全课总结构建系统。

教师:今天有小闹钟相伴,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谈谈收获。

课堂总结,升华主题板书设计。

1、钟面上:(1)时针和分针。

(2)12个大格。

(3)12个数。

2、整时整点:7:008:002:00。

3、记录时间的方法:(1)普通计时法:7时8时2时。

(2)电子计时法:7:008:002:00。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第一册第六单元《认识钟表》中的《小芳的上午》一课。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提出的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2、数学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用语言准确描述“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1、教师先出示一幅主题图(上面是小华睡觉时闹钟响了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整)。

师:谁愿意讲一讲这幅图的意思呢?

生:早上6时整小华的闹钟响了在叫她起床呢。

师:说的真好,那么你是怎么认识6时整的呢?

生: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就是6时整。

2、师借机出示其他两幅图(一幅图上是小华熟睡的样子,钟表显示时间是快6时的,放在6时整的图的前面,另一幅图上是小华起床刷牙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刚过)。

师:这两幅图上小华又在干什么呢?(指名回答)请你们细心观察这3个钟面上时针与分针。

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生1:第一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没到12;。

生2:第二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指向12;。

生3:第三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在12过去一点……。

3、观察比较。

师:这三个钟面的时针与分针位置有什么不同?(同桌讨论在集体交流)。

生:时针都指向6,一个分针指12,一个还没有到12,一个是12过了一点点;。

4、小结。

5、巩固练习:观察书中主题图,结合图来认识巩固时间。

这节课上下来,整体感觉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能够比较准确的说出几时刚过或快几时了,主要是因为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三个钟面时针与分针位置的异同再去表述时间,在完全感知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便于他们理解与掌握。但是整节课都是在教师的设问与追问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被动,并没有完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深思可能是因为我忽略了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去建构新知,情境创设缺少“生活味”的缘故。于是我又做了一些改动进行了第二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