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一年级读后感(汇总5篇)

时间:2023-10-08 21:15:18 作者:念青松 2023年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一年级读后感(汇总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篇一

《自由在高处》一书是《重新发现社会》的续篇或重要的补充,着力厘清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这本书的主要线索,就是生活自由与思想自由,以及个体如何超拔于一个不尽人意的时代之上,收复我们与生俱来的身心自由,盘活我们已经拥有的自由。

相较十六世纪法国早期民主主义思想家拉波哀西抨击的“自愿奴役”而言,在一个正经受着新旧交替的国家,不自由的状态并非人们自愿,而在于适应与沿袭,得过且过。至于如何走出这种日常的甚至为许多人所不自知的奴役状态,既有赖于个人的勇气,也关系到个人对时代与自由的理解,以及时代本身的演变。

“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这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经典台词,用来做本书的标题再合适不过。一直以来,熊培云先生致力于推动社会多元化建设,倡导左右携手,共为民生谋福祉,用社会的进步来推动国家的进步,这些主张,正融入集体意识,正成为当下最亮色、最理性的声音。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自由,无自由则无边界,则必然失去责任与担当,最终不是与世沉浮,就是失去自己。当一代代人接续这份无奈时,民族的命运就永远无法被改变,而超越宿命就只能遥遥无期。

“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是《自由在高处》一书后记的题目,熊培云在后记中也阐明了自己的信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thefreedom’(你即自由);相信时代在变,相信中国正在朝着一个自由而开阔的道路上走,没有谁能改变这个大趋势。与此同时,相信人类会有一个好的前途,毕竟,人不只是爱自己,还爱自救,没有谁不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既是一切共识的基础,也是我信心之来源。”

自由在高处,这是一个仰望的方向,也是一个需要通过我们努力才能企及的方向,但是我们,总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向着高处攀登。让我们一起,为实现这样的理想努力。

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篇二

什么是国家?什么是社会?什么是自我?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常常自觉或不自觉思考的问题。

《自由在高处》就像航海图,让我们看到了自身拥有的力量,看清了我们自身的位置,让我们有了一条明确的路线,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耳目一新。

我注意到《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做"self-mademan"?――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于是,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的主题呼之欲出。

这本书前三分之二是时评,后三分之一是演讲与独白,一以贯之的思想是强调国家与社会以及个人的界限:人类有废除死刑的自由吗?中国人有过洋节的自由吗?两个成年人有在公共休闲场所亲热的自由吗?……这些争议中,有的即使现在看来也只能博人一粲,有的看起来则是任重道远,还有的仿佛是无解的悖论文章。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篇三

《自由在高处》是一本有思想的书,读了这本书,我们能够获取许多珍贵的思想,我们能够用更独特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社会,我们甚至能够通过这本书更好地了解自己,用文字来解放自己。《自由在高处》不是简单的社会评论,作者熊培云在评论各种社会现象的同时不断地启发读者,让读者不得不怀着批判与质疑来阅读这本充满思想的大作。

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一点时间快速地浏览这本书,这不是一本需要每一句都得细细品读的美文集,你只要用心去品味,这本书就能给你带来非凡的感受,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思考,思考书中谈及的自由与责任。

”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那些能够带领千军万马的人,未必能带领好自己。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这是此书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领导自己的人生“看似简单,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这样的人却甚是寥寥。如今有多少学生能领导自己而不是被分数所领导呢?也许多数人会说没有分数就没有以后考学的保证,但如果我们一直只被分数所领导,而不是用自己的思想领导自己去走我们向往的那条路,那么我们无疑会成为那些放弃自由的流浪者,在缺少思想财富的生活中麻木地活着。

社会上有太多希望带领千军万马的人,但他们往往连自己都无法带领好,正如新闻上频频出现的腐败官员,或许昨天他还在大会上慷慨激昂地呼吁大家反腐反贪,希望带领着大家坚定正确的道路,而在今天他却因贪污被打下马。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自由与责任是密不可分的。在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了自由,被套上无形的枷锁;但自由过度,又有太多的人看不到责任的边界。

在这个围绕自由的话题中,作者还谈及了那位在瓦尔登湖离群索居的梭罗。在我看来,真正的自由是像梭罗这样的生活,在那样的生活中,我们不必害怕时间的不够用,不必为了讨好别人而伪装自己,我们可以尽情思想,在这安静的环境中获得物欲与成功之外的自由。

”在那里,你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篇四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站在高处获得自由

苏丹

任何一本书,对看完它的人或多或少总会有些影响,而一本书对一个人影响的程度可以从时间持续的长度和对其思想影响的深度两个维度去衡量。初读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是在三四年之前,也就是从那时起,无论是在生活的琐事还是人生大事上,这本书都一直启示着我,指引着我。

书的第一页只写着“你即你自由”五个字,但就是这五个字,每次看到都会给我带来深深的撼动。书的第二部分以“自救与自由”为主题进行了集中论述与剖析。“集中营是用来做什么的?”作者通过一个互动性的问题开始自己对自由的阐述。面对这一问题,多数人的回答是“用来关押革命党人”“用来集中关押人的思想,扼杀每个人的幻想”“让活人变成僵尸的场所”或是“用思想体系杀人”“孕育仇恨与敌意”等等等等,而文中作者却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自己对集中营的理解――“集中营是用来逃跑的”。当时看到这里,我确实被作者这种独特的角度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所感动!对比两种回答,我们不难看出,两者最本质的区别是前者站在施虐者的角度给出消极被动的回答,而后者则是从积极主动的态度,将集中营当作人生的一种境遇来反馈性的看待。仔细一想,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像是在“集中营”里度过,细致到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当中,我们都是在一些设定的环境与条件下去生存去生活,在此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磨难一些挫折,如果我们一直被动消极地去看待这些磨难,那么无形中我们的思想也会被磨难本身所奴役进而同化,然后自己也成了这些磨难的帮凶,将自己进一步笼罩在痛苦的阴影中!

在作者看来,人生不过是由无数小逃狱事件组成的一次大逃狱。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我相信每一个人对自由都有着天生的渴求,无论是物质上或是精神上。在通往自由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能预料到将会有很多坎坷,当然我们无法预料到的或将更多。在这条逃狱之路上,我们只有做一个坚定不移的逃跑者,才能通往自由的彼岸!看过《肖申克的救赎》的人都会记得里面有一句话:“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他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影片中,狱中二十年,主人公安迪无时无刻不在准备着越狱,无时无刻不在积极地面对生活。面对人生的枷锁,那个烈日下在屋顶喝冰镇啤酒的画面到现在我还是记忆深刻!一个热爱自由与幸福的人,一个把自己的一生当作远大前程的人,应该始终如一地保有一种“关不住”的精神,为那自由的春色,在人生的逆境之中,勇敢地红杏出墙,关心自我实现,追逐自己的命运。勇敢的人,应当对罪恶视而不见。

我时常咀嚼、领悟“自由在高处”这句话。记得有一次阴天坐飞机出行,刚好登机前也是因为某些烦心事心情比较烦乱低落,起飞不久后,飞机穿过乌云层,忽地一下窗外豁然开朗,阳光洒在白茫茫的云层上面,心情瞬间舒畅起来。“自由在高处”五个字从脑际掠过,我陷入了深思:有时候一些烦心事,确实是因为自己站的高度太低,所以总感觉乌云密布,困扰连连,当你真的把自己的眼界放高一点,心胸放宽一点,或许就能拨云见日,海阔天空。后来,我对“枪打出头鸟”这句话也有了新的理解。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在我们中国,大家都比较反感一些张扬、爱出风头的人,但我逐渐意识到,真正能出头的鸟,哪一个不是神经百战,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磨练出的能力,穿过枪林弹雨,然后才用翱翔的身姿去拥抱那广阔的天空!虽说枪打出头鸟,但不被枪打死的鸟才终究会出头。我提醒自己,不要退缩,勇敢地去挑战自己,实现自我!我还时常告诫我身边的朋友,不要被眼下的一些困难给打倒,我们可以把自己置身于未来的某个时点来看待现在所经历的磨难、不公,你就会慢慢地想明白,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要勇敢地走向未来!

我特别喜欢电影《白银帝国》里面的一句台词,即“危局引人注目,若能漂亮化解,必将能够斩获平时不能斩获的声誉。”在我看来,这句话是将“自由在高处”上升到了思想的高度。在平日的生活、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能从这样一个更高的境界去对待,那我们肯定能更细致地、投入地、甚至饱含热情地去逐个解决。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篇五

在书中,很多章节都与学生有关系“为情侣求饶”、“被误读的《死亡笔记》”等等,作者是十分不愿意看到学生被各种莫须有的政策所约束,因而呼吁社会、学校给年轻人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我觉得作者的想法是无可厚非的,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争议的,学校是社会所嘱托,肩负着培育祖国栋梁的责任,因而对于潜在的危险还是要防患于未然的。学习本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特别是一些工科院校,没有严谨的态度,很难做成应有的成绩,学校要求着学士服照相时,注意形象这个事情,我自认为自己是能理解的。

《窃tin风暴》是作者用以举例的一部电影,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就一直为当时东德的人们所压抑,个人每年平均买2。3双鞋,读3。2本书,每年有6743名学生以全优成绩毕业,所有你的事情,都会被人监听着,每年有多少人因为被怀疑与西德有往来而自杀,他们一定会沉默,然后会仔细记录你的姓名。这是为了国家安全。死去的人才是为了国家安全,也是为了幸福。我们所说的自杀,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他们不能忍受自己那样活着却没有流血,没有热情,他们只能选择死亡。死亡才是唯一的希望。人类已经穿过无尽黑暗的二十世纪极权主义制度所带来的战争,走到了今天。即使是再黑暗的年月,人性的光芒也没有熄灭。即使在最黑暗的核心地带,也依旧存在着光明的种子。因为人性是如此顽强。也许现实的残酷性远比这种希望来的强大,但是对希望的信念是如此重要,唯有如此,美好的事物才不会毁灭。作者正是要借这部电影向我们说明这样一个道理:自由就是对人性抱有一种期待和希望,就是相信天堂不在别处,它就在我们的心里。200多年前,在分裂的德意志,孤独的哲学家康德就说过,自由的本质就是道德,就是一种发自人类心灵底部而不必依赖于外部的自我约束。无论外在的必然性有怎样的压迫,都不会绝对扼杀这种人对自己的约束。这正是人的尊严和价值之所在。

自由在高处,这高处注定需要我们在人生的路上不断的仰望,当我们觉得累了得时候,那正是说明我们走的是上坡路,无论前行有多少困难,那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未来的路没有人替我们走,因为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