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的读后感范文(18篇)

时间:2023-12-15 15:30:40 作者:文锋

读后感是对书籍和作者的一种感谢和致敬,它是对书中精神和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参考。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探讨这些精彩的读后感吧!

读懂读后感

这套知物的《一小时读懂系列》可以说是一个微型版的百科全书。这套书一共有六本,分别包含了天气、世界、科学、地球、天文、数学,可以说涵盖了理科的大部分知识。这套书非常适合给孩子作为科学启蒙,尤其适合亲子阅读。

这本《一小时读懂天气》覆盖的范围非常的广,从天气的作用、气象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生命地貌和气候的特征、能源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全面阐述了我们身边的天气。可以说虽然写得不够深入,但是该有的全部都有了。虽然这套书可以作为亲子阅读来看,但是孩子的年龄也不宜太小。小学中高年级以后我觉得就可以理解了。

这套书有一些概念非常的标准,有点类似于课本中的名词解释,所以有一些部分对于孩子来说会显得比较枯燥。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我们小时候没有学过或者学过已经忘记了的天文知识,读起来会想起小时候读书时候的场景,挺有意思的。

比如说,太阳辐射对于陆地和水面的影响。为什么陆地上的气候变化会比海洋上的气候变化要剧烈。为什么海洋性气候就陆地要稳定的多。其中有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海洋具有强大的能量储存能力,它能够稳定自己周围的环境。相对来说,陆地吸收能量的和储存能量的能力就差一些,所以在陆地上的气候变化比海洋上的要强烈。

如果作为休闲读物的话,这套书的一些概念部分可以跳过去看。如果只看一些自己不了解的知识的话,那一个小时基本上就可以看完了。所以这套一小时读懂系列名副其实。

虽然这本书中概念偏多,但实际上有一些知识还是挺有趣的。比如说里面列举了一些世界各地在没有科学预测天气的时候会用一些谚语和诗歌,来告诉后人如何观测天气,非常有意思。

当乌鸦低飞,风将溅起;乌鸦高飞,风会消失。海鸥飞向陆地,暴风雨即将来临,等等这种民谣非常像一些历史或者传奇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歌谣。

我儿子经常看的一部动画片《降世神通》里面出现了火、土、气、水,四种元素。我儿子会问我为什么会用这四种元素,代表了什么?看了这本《一小时读懂天气》之后我知道了原来火、土、气、水,是古代欧洲气象学的四大元素。读后感m这一点和中国的金木水火土的理论还是有差别的。

这本书里还有一些我儿子特别喜欢的知识,比如说各种类型的云层。波状云、乳状云、地形云、山帽云、航迹云等等。以至于现在我儿子跟我出门看到天上的云,就会告诉我,看云,看山帽云。

我特别喜欢这套书就是因为它里面的知识虽然看起来比较的严谨,理论性强,但实际上书中所说的内容跟我们生活还是息息相关的。这点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中,然后这些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

读懂读后感

《读懂幼儿的思维》这本书,似乎把我的这些疑问都解开了,婴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掌握环境和征服世界使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区里,从出生起,他们就在积极地适应环境,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世界,他们总是想努力地弄懂他们所遭遇的每一件事情,运用他们已有的经验来理解它们,建构自己关于周围世界的理论,幼儿自有它们自己的思维,唯有读懂他们的思维,我们才能扩展他们的思维。

这本书和我们讨论了如何和幼儿一起工作的问题,如何促进3—5岁幼儿的高水平的思维和行为等问题,书中除了运用了一些理论的知识,还用了一些生动的事例,能加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反思,并理解幼儿的思维。在第七章中提出了用故事丰富幼儿的思维,书中提到了“儿童早期接触的故事可以帮助他们扩展思维,增长见识,并促进其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幼儿可以从故事中学到很多的东西,家长、老师和其他早期教育者常常寻找有希望帮助幼儿克服生活中困难和面对时代挑战的书”。

故事教学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故事本身具有主题单纯、内容浅显、情节生动、富有儿童情趣等特点,成了幼儿接触最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

在故事教学中尝试让幼儿拥有质疑的意识、敢于质疑、学会质疑,能有效地启发幼儿思维的创造性,更能体现教学的多元性、个体针对性和发展的多样性。如故事《猴子和水牛》,先给孩子设置一个焦点问题:河对岸有棵桃树,猴子和水牛谁能吃到桃子,为什么?请幼儿分组讨论,教师每组认真倾听,从中了解每位幼儿的思维能力。如果只说猴子或水牛能吃到桃子的幼儿,说明其幼儿思维方式表现为“客体中心化”,不能同时从两个角度思考问题。思维过程是“单维扫描”,而未形成“双维扫描”。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幼儿获得正确答案,猴子和水牛必须互相帮助才能吃到桃子,幼儿学会了从两个角度思考问题,形成“双维扫描”。再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次语言活动中,当我利用课件,带领幼儿欣赏完一遍故事后,请幼儿针对故事进行提问时,幼儿们争先恐后,纷纷举手提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小女孩出来卖火柴,却没有人买呢?”“为什么她奶奶死了还会出现呢?”“为什么她死了脸上还露出微笑呢?”“她的爸爸为什么要打她呢?”……一个个精彩的提问,引着大家共同讨论探索,让幼儿们深深地感到小姑娘是那么的可怜、可悲,幼儿们多想伸出自己温暖的小手去帮帮她呀!

有人说得好,“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孩子的思维充满想象,他们的生活充满神奇,质疑使故事教学魅力无穷。在故事教学中帮孩子播一颗质疑的种子,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带着闪亮跳动的思维火花,和儿童故事真情相约。

读懂读后感

前一段时间郭萍霞老师推荐了几本书,其中就有《读懂孩子》这本书,我读了之后,真的是受益良多。通过读这本书我捕捉到几个点:1.系统需求平衡;2.孩子任何情绪背后都是因为有一些心理需求未被满足,或者是承接了家族里面的一些没有去面对的事件而体现出来的情绪;3.孩子需要归属感。

孟子曾经说过:“人之初,性本善”,刚出生的婴儿是纯真无邪的,那为什么他会最终发展成现在的这个样子呢?我觉得“人之初,性本善”只是因,而“苟不教,性乃迁”才是果,一个人的本初虽然是善良的,但是如果后天不加以教育,再善良的天性,最终也难免会变成为非作恶的人,给自己,给家人乃至给社会带来难以想象的伤害。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忙于工作,忙于赚钱,想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而缺少了对孩子的关注和关爱,让孩子在家中缺少了归属感,那么孩子在家中缺少的这部分归属感,他就会想办法在学校或者是在社会中获得,那么就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文章中说道,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挣钱,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大了,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不够他败家一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管教,陪伴,等孩子大了,你一辈子没挣到的钱孩子一年就挣到了!你在哪方面付出,就会在哪方面收获,孩子的教育时效性太短,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孩子优秀了,你留钱做什么?孩子不成器了,你又留钱做什么!所以对于孩子的成长,我们一定要学会陪伴,静待花开!

是啊,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深知,散漫的教育只会助长不良风气,盲目的宽容只会养出温室的花朵。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宽严并济、奖罚分明的;最好的老师,一定是既管且教、严慈共体的。

曾有人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光荣,一个民族出现源源不断的好老师,是未来的希望。而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就是教育的希望,更是孩子成长中最大的福气。老师与家长的合作,是教育孩子最强大的合力。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朝着最好的方向前行,到达成功的彼岸。

读懂读后感

其实也正为科学确实是方法,是观点,是态度,因为它确实以证据说话,如果把这些都颠覆掉,科学就不再是科学——说句大白话,因为我们也确实需要科学。

其实科学不难,科学离我们很近,作者迈克弗里恩用简洁的语言来帮我们了解科学,了解我们的世界。这本《知物1小时读懂数科学》来自《知物1小时科学漫游》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众所周知,知物是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打造的科普品牌。知物系列科普书,都为科学大咖所著,配图堪称精美绝伦,一度让人爱不释手。

这本书的作者是迈克弗里恩。这位英国科学博物馆的作家,同时还是《牛津英语词典(插图版)》的顾问。之前推荐过《知物1小时读懂数学》也是该作者所写的。

这本书适合七岁以上自主阅读,提前让孩子对高深的科学有一定印象。整本书的特点:小开本,精装;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涵盖了科学全范围。

《知物1小时读懂科学》是精装的小开本,尺寸是130mm*184mm。

这是一本非常巧妙的书,孩子拿着阅读,非常舒适。整本书的封面底色采用了非常柔和的淡米色,让阅读者的心自然而然地静下来,用平常的心态去看待科学,去看待世界。

整本书采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每一个章节,采用不同的颜色,从严谨的科学,有了一丝活泼与动生。七岁左右的孩子对于太复杂、太满的画面并不敏感,相反单一、简单的物体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个时期的孩子,更渴望吸收更多的知识,所以文字相比图片要稍多一些。

所以《知物1小时读懂科学》采用的插图看似过于简单。然而,这种构图设计却正是用心之处。科学是严谨的,是高深的,更是简单的。如四边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依次首尾相接围成的封闭圆形。正方形:一组邻边长度相等的长方形。《知物1小时读懂科学》全书从数学与图形、数字的使用、代数与三角学、物理与化学、计算机与数字化、逻辑混沌理论与分形这六部分来讲述,最后一章汇总了常用知识。

常用知识中包括平方立方、二维三维图形面积体积、国际单位及其定义、地壳中的元素、化学名称和化学式、地震的测量等等。全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让人一目了然。

如果读过《知物1小时读懂科学》再去细读,《知物1小时读懂数学》会有不同的`收获,数学在科学之内,科学的包容性更大,涉及的更多更广。

《一次读懂中国哲学》读后感

在阅读《一次读懂中国哲学》之前,芸芸众生对于哲学,以及中国哲学没有确切的印象,甚至以为哲学家与疯子只是称谓的不同,说得好听一点是抖机灵,说得难听一些是无事生非。

具体到中国先秦哲学,我们可以从以往的阅读中了解到老子、墨子、孔子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学派道家、墨家、儒家,具体这些学说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则关注得甚少。

林欣浩所著《一次读懂中国哲学》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诸子百家的学说纷争。可以肯定的是,创造从来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他们绝对是当时当世最聪明的一群人,只不过他们历经的时光太短暂,所创造的学问在后来的岁月中或者成为显学,或者束之高阁。

林欣浩推己置人,将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条分缕析,既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也揭示学问的丰富内涵。

——儒家是如何从百家争鸣、百花争放的局面中脱颖而出的呢?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不难发现,那是统治者推崇的结果,因为孔子的学说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使社会成员各安其命、各行其责。如果只是先入为主地判断,则很难让读者发现这历经千年学问的深奥与精彩。

——孔子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人,虽然很多统治者推崇他的学说,但纵观历史,并不是所有的统治者都听他的话,以至于我们今天所见的儒家学说是改头换面的,不可不信,亦不可全信。

——什么都不干可以拯救世界吗?如果真能实现小国寡民的境界,那今天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简直是开历史的倒车。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实践意义,我们都认为只有干,才能成就梦想。但老子提出的“无为”,没有穿透历史的能力,所以只能作为一种学说在历史上曾经闪耀。

……。

哲学给读者的印象是艰涩难懂,通常是用数字、最多是不足百字的话语,概括世界观、人生观,留下的空白需要读者自己去填补,尤其在古代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在全社会占比并不占优势,所以大家的头脑更多地作为容器存在,任凭林林总总的学说在那儿唱戏,恰似“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了东风”,没有一种学说让所有人信服,也没有一种学说没有信众。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坚信“有的话的保质期只有三天,有些话的保质期却有千年”哪怕是议论纷纷的千年话语,在现代语境中仍然历久弥新,老树逢春。

读懂读后感

20xx年的5月,当我陪儿子来书店时,我被《读懂人生读懂爱》封面上的话语所感动。

有一种人生叫无悔。

有一种爱叫责任。

人生是一次短暂的单向旅行,

我们不在意结果,只在意过程。

爱是心与心的碰撞与互动,

我们不在意得到,只在意付出。

细细思索,与作者有着类似的经历与感受。当时的我并没有仔细去翻阅它,只是想着有空闲之余时去与它交流。当我真正走入它的世界,你会发现每一个真实可信的小故事犹如天天发生在你身边,每时每刻都在震憾你和周围的人,让我越来越爱不释手。《读懂人生读懂爱》分为上下篇,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分为六个专辑,在每一个短小精辟的故事背后,都会赋于我们一定的启迪。

《读懂人生》,呈现世间纷纭的百态,是当下生活忠实的记录。一同生活,一同经历,一同思考,构成作者与读者心灵沟通的基石。理解和认同,亲切与平易,每一段文字都是作者与读者围坐篝火的娓娓而谈,倾心相交,没有距离和隔膜,只有心灵交融的愉悦。作品以感悟的方式,阐幽发微,博采众长,从独特的角度,去审视生活每一个有意味的瞬间,寻找生活的启迪。智慧的只言片语,总能给读者生活的勇气和人生的方向。

在《读懂爱》中,作者表现的是那些沉淀在心灵中的美好记忆,思绪在昔日的时光中温柔地打开、诗意地摇曳,对情感纤毫毕现地表露,力图拓展出情感世界更广阔更丰富的空间。

在每一专辑里都有让我记忆深刻的小故事,它犹如一盏亮灯,指引着前行路。

第一辑《拾一把人生钥匙,开启幽幽紧闭的城门》。

当我一开始看到它——《他的肩膀你的高度》并没有吸引我,直到有一天当我的生活中发生让我无法理解的事时,我才真正懂得他与你、肩膀与高度之间的内涵。我们人类当跨入幼儿园时,就从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处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它就象一张无形的网将你固所住,你必须去了解与适应。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与局限,当与他人互相撕打或独自孤立时,就会加速灾难的来临。你的存在无形中成了他人存在的重要前提。当感觉到自己的高度不够时,借出你的肩膀就会让你赢得新高度。

这就是教育我们为人处事的原则,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合作才会让自己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远、更高。

第三辑《挑一件人生乐器,奏响洗涤心灵的旋律》。

随着新世纪的时代步伐,带入我们走进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每天我们可以从报纸上、电视里、新闻中收听到“速写”产物。每个人也都期待奇迹会在自己身上发生。《每天进步一点点》让我看到了实质性的“进步”,这种进步会让人经历过程、体验辛苦。让我们一起踏着乌龟的足迹,去采撷真实可信的进步,这样才会懂得进步的意义与价值,才能学会进步的方法。

《读懂人生、读懂爱》每天伴我迎接朝阳、送走晚霞,它让我在回望自己的生活中感受着岁月深处的缕缕暖流。

读懂孩子读后感

很多自称父母的人来说,过去注重能活着、吃饱饭、吃喝拉撒睡觉就像做任务一般忙碌中完成的。

而现代人更注重科学育儿的方式,一直在寻找科学的方法来启迪自己,想让我们的下一代得到更好的生活,所谓幸福从何而来。

首先要了解我们的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当问题出现时,然后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与过去相比,现在注重与时俱进,教育总是不断更新自我完善。

了解孩子的身心,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本书也是为了帮助我们的父母、孩子和老师的相互联系,从而帮助孩子发挥最大的潜能。

也有人认为学习不是最重要的,可以让孩子更快乐地接受学习,进行有效的教育才是好的。

要了解孩子的问题,更多的是受家庭环境、言行的影响,让很多人活在当下,只有言行不以身作则,对孩子大喊大叫,是失败的标榜。

当你读这本书的时候,多反省,这样的错误不能再犯,要从中吸取经验。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年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父母之间的爱的传递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是一张白纸。当我们准备画这幅画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张白纸是善良的基础。在播种之前,我们还应该让种子周围的环境变得和谐和快乐,这样它才能健康地生长。

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对于这面镜子,孩子的行为得到了反映,一旦有了问题,我们父母就是第一个问题。

每个人,包括我们自己和孩子,都表达情感。要系统地理解这些情绪,还需要不断地观察、学习和反思。

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今天的孩子有足够的吃的穿的,他们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所以他们自然想要更高的需求。事实上,“爱和归属感”是这本书中提到最多的。

事实上,这是每个人从童年到老年都需要的“食物”。无论是盲目的爱,成长的爱,还是最终成熟的爱,我们都需要学会提升自己。

读懂孩子读后感

说到《读懂孩子》这本书之前,我突然想起小学时,我们的班主任和我们说“要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又譬如一些书上说有些孩子能在很吵闹的环境中专心的看书,在还是小孩子时我也尝试去排除周围的干扰,但事实我尝试了多次都没有成功。当时我认为我就是一个天生容易被干扰的人,我也因没这种能力,烦恼了很久。

以上是我童年的一些有趣回忆,但确实也困扰了我一段时间,假如有时光机,我应该把《读懂孩子》这本书带回去给我小学的老师看看,书中有一个篇幅讨论了孩子“注意”的问题。

很显然要求孩子专注于一件事情很长时间,这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因为3-6岁儿童的“注意”还主要是“无意注意”,因此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这个年龄的孩子本是如此,我们不能违背幼儿生长过程中心理特点,至于那些美不切实际的要求,只会是苦了孩子累了自己。

但是xx观察,班上的孩子在专注力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有一些孩子能比较容易专注完成一件事,而有些孩子需要不断的去提醒,这个存在个体差异,但我们也不能否定环境因素对孩子专注力的影响。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自己去判断什么是重要的,而去中断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比如孩子在很专心的看书,到吃饭时间了,家长通常会觉得吃饭比较重要,就会打断他,其实这样做对幼儿的专注力有很大影响。专家建议孩子在专注于做一件事情时,应该让他做完,其他事情可以稍微推迟。

同时我们在一些活动中还需要提供利于专注的环境,让幼儿进行活动,我发现孩子在做一些事情时,开始时非常专注,但是当教室里老师开始谈论时,孩子们也开始分心。由以上两点可见环境因素同样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书章节的最后还推荐了一些简单有趣的亲子幼儿,所以可见孩子的专注力还是可以通过训练的方式进行培养的。

读懂读后感

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要想扮演好新的角色,就必须改变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从心底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会真诚倾听孩子的心声。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丰富想象。教师要平等的面对学生,让学生从你真诚的眼神中树立起自信,敢于将自己智慧的火花绽放在宽松的'课堂中。

在一些教师的公开课上常有这样的现象,老师问,学生答,学生的思路一直跟着老师走,老师在听学生的回答时,只是在判断这个回答是否符合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由老师“灌输”的知识就像一朵朵插在花瓶中的花朵,不久就枯萎了。

《读懂课堂》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在课堂中,要想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教师就要善于倾听,掌握倾听的技巧,在倾听中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善于发现学生探讨过程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对学生独特的见解,要灵活应对,认真思考,深入了解,不能以成人的思想标准来衡量孩子的思想,不能将孩子童真的天性扼杀在萌芽阶段。

教师要在倾听的基础上和学生真心交谈,达到心灵沟通。雅斯贝尔斯说:“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和敞开,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行为,均会使人类萎缩”。要想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就应走进学生的课余生活,倾听学生毫无装饰的童真,与学生敞开心扉相互交流,使学生少一份胆怯,多一份信任;少一份压抑,多一份自由。教师不应只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面的良师,更应是能倾听学生情感的益友。

倾听,让教师领悟到学生的潜能,体察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倾听,让学生感觉到时接纳和包容,体验到理解和信任;倾听,让师生关系变得民主、和谐;倾听,为学生拓展了一片展示自我的自由天空。

《读懂心灵》读后感

《读懂心灵》是一本由各种短篇故事组成的心理学读物。全书共有八个小主题,而第三个小主题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三个小主题——在挫折和不足中修复自己。其中一句话非常发人深省:

不要为明天的烦恼预付太多,为未来担忧太多,那只是徒劳,于事无补,只会让自己更累。

迷茫自己未来该做什么,不如踏踏实实的过好现在。没有人会在他们出生时就明白他们一生中应该做什么。未来掌握在现在努力的自己手中。

很多同学可能和我一样。进入大学后,他们对自己的前途茫然不知所措。很多人在这种迷茫中慢慢放松,没有目标的过着每一天,看着宿舍里的其他同学积极参加各种组织或社团,自己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心里羡慕不已。比起每天在宿舍里偷懒的自己,虽然会听到室友说:“好累,好羡慕你什么都没参加!”但其实我心里也很不舒服。虽然对自己的未来考虑了很多,但每次定下一个小目标,第二天都会被掐死在被子里。正如书中所说:人生不是昨天,而是明天,只是脚踏实地的今天。与其后悔自己昨天没有努力,再为明天设定目标,不如过好今天,不后悔昨天,不为明天担忧。相信在每天充实的生活和学习中,你会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未来目标,并一步步向它靠拢。

大学生活不长,也不短,足以让你思考你的未来,但我希望你毕业时,不要停留在思考中,根本不采取任何行动。

《读懂孩子》读后感

本学期读了《读懂孩子》这本书。看完之后,其中的很多故事让我感触很深,发现值得学习的东西也很多!我觉得这些故事都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从中,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享受生活,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书中说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充满爱心的去思考问题。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但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甚至是终身的损伤!”教师继续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继续学习,将会终身受益。

只要我们抱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信念,切实地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那么我们一定会迈着扎实、坚定的步伐走进新课程,达到幸福教育的理想效果。

文档为doc格式。

读懂孩子读后感

无意间发现了这本书,名字叫《读懂孩子》。看完之后,其中的很多故事和内容让我感触很深,发现值得学习的东西也很多!

我觉得这些故事都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从中,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对幼儿的理解是多么的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用理性的观点看待事件,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去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教师要学会享受生活的,才能以更好的心态进行教育。

书中说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充满爱心的去思考问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但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

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甚至是终身的损伤!”教师继续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继续学习,将会终身受益。

以前总感觉思考和撰写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

同时我也终于明白了写读后感的良苦用心。其实要求老师写读后感并不是为了*教师们读书,而是要让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因为读而不思是写不出感想来的,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提高。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收获。

《读懂课堂》读后感

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的专业水平,是对一个人民教师能保障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肩负起培育祖国花朵重任的必要前提。

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所著《读懂课堂》,丰富了我的寒假生活。“读懂课堂”是教师成长的标志。钟老师在引言中提纲挈领地提出了这个中心思想,包含着对中国教育和教师向上发展的无限期望。

该书共分五辑,从课堂革命的挑战到课堂研究的理论视野,系统地论述了如何才能“懂”课堂,并重点要求教学优秀传统的传承和新形势下对课堂教学的创新。整本书醍醐灌顶、振聋发聩。其中第二部分——倾听儿童的声音尤其重要,也弥补了我日常教学工作中的欠缺。

儿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储备军,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如何倾听儿童的声音,和他们进行情感和心灵的沟通,是培育好新一代祖国花朵的必要前提。

儿童也有情感思维和萌芽阶段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然而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儿童并没有发言权,儿童的声音是被遮蔽和忽视的。所以,倾听儿童的声音正在成为学校和教育界的共同诉求。

文章首先提到人类的幼儿期相对其他动物很漫长,但同时也造成了人类幼儿期的可塑性相当之强。但从中世纪至今,儿童教育从开放的社会自然交际逐步演变为封闭式的在学校中被动学习,原本被视为伙伴的教师,也被逐渐拉开了距离。要解除这个危机,首先还要从儿童权利说起。

“学生”是儿童在学校的一种身份,他们负有学习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但在现代学校制度的规训下,只体现出了学习的责任和义务,而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发展的权利被抹杀掉了。“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佐藤学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中如是说。

要实现儿童学习的权利,就必然要面对“发展优先”和“教育优先”的二元对立的问题。其实无论是发展优先还是教育优先,都不能全面地回答和解决整个问题。首先要认清学生是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那么就意味着教育本身不能强加性地直接提升儿童的发展,而儿童的主体性发展还是起着重要作用。

要保障儿童的学习权,就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无论是语言、逻辑优秀,还是音乐、运动优秀,学生的智能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它们是等价的,不能说体育好、艺术类成绩好而其他成绩不好的学生是差生。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本来就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每一个儿童都拥有潜在的创造能力,“淘气包”脑袋也是可以向积极的方向激发和引导的。

激发和引导每一位儿童,儿童语言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儿童语言是儿童潜在的内心世界的表露。通过这个途径,我们便可以很好地倾听儿童的声音,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体会他们的心情和情绪表达,从而对儿童的问题可以做出仔细的分析和正确的引导。

《读懂课堂》读后感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育促进者。要想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自主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就应尊重学生,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勇于表现自己的情感。

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要想扮演好新的角色,就必须改变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从心底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会真诚倾听孩子的心声。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丰富想象。教师要平等的面对学生,让学生从你真诚的眼神中树立起自信,敢于将自己智慧的火花绽放在宽松的课堂中。

在一些教师的公开课上常有这样的现象,老师问,学生答,学生的思路一直跟着老师走,老师在听学生的回答时,只是在判断这个回答是否符合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由老师“灌输”的知识就像一朵朵插在花瓶中的花朵,不久就枯萎了。

《读懂课堂》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在课堂中,要想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教师就要善于倾听,掌握倾听的技巧,在倾听中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善于发现学生探讨过程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对学生独特的见解,要灵活应对,认真思考,深入了解,不能以成人的思想标准来衡量孩子的思想,不能将孩子童真的天性扼杀在萌芽阶段。

教师要在倾听的基础上和学生真心交谈,达到心灵沟通。雅斯贝尔斯说:“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和敞开,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行为,均会使人类萎缩”。要想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就应走进学生的课余生活,倾听学生毫无装饰的童真,与学生敞开心扉相互交流,使学生少一份胆怯,多一份信任;少一份压抑,多一份自由。教师不应只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面的良师,更应是能倾听学生情感的益友。

倾听,让教师领悟到学生的潜能,体察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倾听,让学生感觉到时接纳和包容,体验到理解和信任;倾听,让师生关系变得民主、和谐;倾听,为学生拓展了一片展示自我的自由天空。

《读懂课堂》读后感

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习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

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20多年来,我一直行走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直在求索,一直在努力。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课呢?对此,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第一要点是趣味性。

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负担。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以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变成了愉快的事情,就会学得积极主动。教师可通过实物(模型)或图片展示、故事演讲、猜谜语、表演、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创设情景,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地理知识趣味化,静态知识动态化,生动活泼地呈现教学内容,充分以境激情,以情激趣。

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

(l)重视运用教具、学具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相互交流,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样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积极激发学生的情趣,才能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

《读懂课堂》读后感

寒假里拜读了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感想颇多,收获颇丰。

该书以学校改革的核心课堂为主阵地,以儿童学和建构主义的线索,细致全面地回应了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改革绩效的各种困惑,呼吁教师读懂课堂、读懂孩子,超越偏见,实现成长。在这里,我想围绕读懂孩子进而读懂课堂谈一点粗浅体会。

书中提到要倾听儿童的声音,要承认每一个儿童都是拥有内在独特性的存在;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理解儿童的心情;要相信儿童拥有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真诚地接纳儿童的种种情绪表达;要保守儿童的个人隐私;儿童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仔细的分析。这为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学会倾听。

如此看来,教育的艺术就应该是倾听的艺术,理想的教育课堂实际就是巧妙的倾听的课堂。

可从我所处的教学实际来看,我们所面对的是中学生,儿童有时懵懵懂懂,而中学生往往更加敏感脆弱,很多时候我们教者的行为偏于简单粗暴,一味地要求学生对我们服从,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了极大的抹杀,经常听见老师讲:“我让你干什么,你必须做什么。”书中所倡导的学会倾听在实际教学中未得到真实体现。

课堂是知识学习的主阵地,是教书育人的主战场,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让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神圣殿堂。我们的课堂正逐步完成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转变,从独角戏向师生互动的转变,从填压、灌输的教育方式向学生自主探究方式的转变,在这样的一个转变过程中,如何保障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权益,实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作为课堂的实施者,就必须思考怎样倾听,倾听什么内容的问题了。

而这一点,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给我们提供了答案。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倾听三种声音:来自孩子的声音、来自教育内容的声音和来自制度的声音。

至于如何倾听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我想重点谈一下如何倾听孩子的问题。首先要以孩子为友,突出平等性。熟悉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走进孩子的世界。就我所面对九年级孩子而言,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逐步走向成熟,有独立的渴望,有自己的想法,但又有较强的依赖性。这个阶段的教育工作者,关键要做的是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阶段特质上,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对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性问题,以朋友的身份敞开心扉,搭建心与心的桥梁,及时帮助他们匡正,绝不能撒手不问。如九年级的孩子我们得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早恋,跨过青春期;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导他们如何认识自我,如何面对困难等。其次,要以孩子为师,突出主体性。这样孩子独立自主的愿望就能得到释放,让孩子教自己,既能检验孩子对已有知识掌握的情况,对已有事情的认识程度,又能帮助孩子进行复习、巩固、深化。既能发现问题,又能解决问题,同时又能促进与孩子的交流,加深与孩子的感情,可谓一举多得。最后要讲究教育方法,突出科学性。好的教育方法对成功实施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简单粗暴、不遵循教学规律、孩子的认知规律,一味蛮干,急于求成,只能是适得其反。好的教育方法应该是能体现出“三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变苦学为乐学。

只有学会倾听,教者才能知道孩子需要什么,课堂的实施才有针对性;只有学会倾听教育内容,我们的教育才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才能培养出有用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学会倾听制度的声音,我们的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时代的前列。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中应当追求的,不是简单的教学技术,而是倾听的艺术。好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是双料专家,研究学问的学科专家和研究儿童的心理专家。他们不仅要读懂教材、读懂教育制度,关键还要读懂孩子,因为孩子是课堂中的灵魂,这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成长的必经之路。

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一堂好课,怎样才能算是读懂课堂呢?用关爱回应学生的声音;用科学回应教育内容的声音;用公平回应制度的声音。想必,这才是读懂课堂的应有之义。

《读懂课堂》读后感

暑期里,我校教师们如期举行了读书活动。继上学期钟启泉教授的《课堂研究》之后,本次我们拜读的是钟教授对于“课堂研究”的另一本著作——《读懂课堂》。本书围绕“课堂”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讨论,让一线教师在有关于课堂教学的多方面内容上领略了很多智慧。

一、遏止狂躁,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钟启泉教授在本书中提到了现代教育中出现的一系列“狂躁症”,何为“狂躁症”?书中举例当今教育界存在的“乱象”——豪言壮语、花言巧语、胡言乱语。之所以会有这些情况出现,本质就是教育失去其本性。基础教育是具有“公共性”和“基础性”的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应该在学校进行无差别对待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适应。在倡导素质教育的时代却依然有许多学校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依旧进行着可恶的“应试教育”。甚至大放厥词。前几天看到一篇拒绝“幼儿园小学化”的报道,就让我感触很深。这一现象就是教育违背本性的体现。忽视了儿童的成长规律、打破了教育循序渐进的原则,家长们盲目的带着孩子去参加各种培训,使得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教育朝着错误的方向怎么能前进呢?所以说教育一定要调整好心态,遏止狂躁!当然,为了遏制狂躁症,教师们更应该遵循“素质教育”的原则。要完善自我,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变。传统课堂注重教师的“教”,过于重视知识的单方面传授。学生死记硬背、接受学习。这种以教为中心的教育无疑是封闭的、不科学的。所以针对这一弊端,现如今的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导性地位。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那么要完成这一转变,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让自己从“教的专家”变为“学的专家”。本书中提到教师向“学的专家”转变,案例研究是一项有效的实践性活动。还具体讲到“教学观摩”、“教学切磋”和“教学合作”。这三项内容在我们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校内教研课的开展就很好地帮助我们教师之间进行观摩、切磋和合作。作为新教师,可以观摩前辈的课堂,从而学会如何去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作为同组教师,我们能通过开展“同题异构”对一节课进行深入的剖析;当然,我们还可以各抒已见,发挥各自的长处进行教学合作,比如说集体备课也是一项高效的教学合作方式。教师之间彼此开放自己的课堂,分享各自的经验,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读懂孩子读后感

历史已是过去式,未来的路随时可以此刻开始,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这样注重解读历史呢?因为历史值得我们思考、学习和借鉴。这一篇为大家带来的一套书叫做《让孩子用年表读懂中国古代历史》。

本书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潘景林主编,由孟泽众和缪建为副主编,他们都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这套书分为七本,每本记录着一段年代。从古代传说、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到清等。

本套书有几大亮点:

既然分为七本书来讲述历史,那么其中的细致之处不言而喻。在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相关故事中,作者都会详细且权威性的记述和解读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及人物。虽然解读主题为历史,却也不失故事性,读来语言生动有趣。

每个故事的页眉处都标注了与该故事大致同时的重要时间节点和历史事件,方便读者检索或对照阅读。

我认为这样做好的一点是将整个年代与事件和重要人物串联成整体,让孩子们更好地从完整的时间轴上了解重要的事件和人物。比起碎片化的历史,更能让孩子们理解和记忆。

我在阅读时发现,读完第一本书的前言后紧接着阅读第二本书、第三本书……,直到读完第七本书的前言之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瞬间展现在脑海里。

原来七本书的前言是连续性的、整体的,想要快速的、完整的重温历史的小伙伴,可以选择这种方式阅读哦!

阅读《让孩子用年表读懂中国古代历史》这套书,你们就会从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读到,历史貌似不断在轮回。只不过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称呼的一个王朝、一些明君贤臣、一些昏君奸佞和一些救国或亡国的历史事件以及相关人物。

每当读到某个皇帝的统治带来国泰民安时,说明这位领导人有良好的品行,必定心系天下,也唯有此才能担当起强国富民的重任。

每当读到某一个王朝被推翻、被新的王朝取而代之时,幽幽觉得这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这件事就如生物学中的优胜略汰,在大自然界中,如果一种生物暂时是强大的,却没有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环境中进化自己,那么它在不久后必定被其它不断进化的生物所淘汰。

每当读到“红颜祸水”时,我就在想:平时聪明精干的大臣们,此时为什么都糊涂了?当时的女性地位何等低下,区区一个弱女子如何“祸的了水”?这还不是你们眼中的天子任性妄为!为什么都不敢说实话呢?哦,原来当时的天子掌管着天下民众的生杀大权!

每当读到各位贤臣良将尽力辅佐天子,这时就会感叹这位天子真是三生有幸啊。也会觉得想要治理边疆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岂是一人之力能担起的?必定有大批正义之士出谋划策、披荆斩棘,才能够使王朝繁荣昌盛。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想要展望未来,必须活好当下;想要享受当下,必须借鉴历史;想要活用历史,必先阅读历史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