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三亚 工业企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优质

时间:2023-06-01 21:59:47 作者:曹czj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工业企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篇一

近年来,镇始终把工业强镇作为统领全镇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服务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思路和规划,形成了工业园区为主体的空间布局,工业经济总量和质量得到提升。

目前全镇拥有各类工业企业38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建成1家铝材料制造企业(铝业)、3家设备制造企业(消防器材、电器机械、园林工具)、1家包装材料制造企业(印业)、24家建材企业(5家砼构件、3家采石、1家采砂、9家水泥砖瓦制品、6家金属门窗制造)、2家家具制造企业(1家木制家具、1家金属工具与家具)、4家服装布艺加工企业、3家食品加工企业。另外还有5家电力、燃气及算来水供应企业(供电换流站2家、煤气站2家、自来水厂1家)。涉及10多个门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截至2013年,全镇工业增加值总量达17.33亿元。经济普查统计年均工业经济总收入2200万元,工业总量在全区乡镇排首位。

(一)工业企业空间布局

全镇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总面积为5平方公里,其中,工业园3.5平方公里,集镇集中发展点1.5平方公里。全镇38家企业主要发展铝材、建材、包装材料、食品、服装和家具制造业。有4家采矿业企业,主要从事石灰岩和砂石开采,分布在、、、4个乡村及集镇。24家建筑材料企业以及4家包装材料及设备制造企业分布在全镇10多个村。只有铝业1家企业和3家小型建材企业分布在工业园区规划区内。我镇现有飞地工业企业1户(惠农科技)。

(二)工业企业行业布局

在全镇38家企业中,采矿业企业4家,铝制造1家、建筑材料制造类企业24家,食品生产3家,服装加工3家,设备制造3家。另外,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企业5家。从行业分布来看,铝材及建筑材料制造企业不管是企业数量还是经济总量仍然是我镇工业经济的主导者。

(一)政策局限性较大,制约了园区外工业企业的发展愿望。

严格限制工业园区外新上工业项目的政策出台,一方面有效促进了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和高效发展。另一方面抑制了现有区外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诉求愿望。加上目前园区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项目承载能力较差,园区难以容纳区外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及产业政策限制,多数区外企业也缺乏向园区调迁的条件。

(二)产业规划布局不到位,导致工业发展速度缓慢。

由于园区产业定位标准高,对引进项目规模的要求有点贪大求洋,进驻园区的项目,既没存在形态也没有形成业态(园区内有几个项目有征地就是不见开工)。区外工业企业项目发展似乎受到了空间和政策的制约,有原地踏步的趋势。如食品、化工、机械制造等其他门类产业,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更没有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许多面临搬迁企业进园区也难,有的已迁往外地。部分园区外企业只能维持现有生产,发展的动力不足,也造成了工业发展速度的渐缓。

(三)“产城共荣”的城市发展规划理念相对落后。

从现有城市新区建设、集镇建设以及信息产业园功能来看,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缺乏联系,存在城是城,园是园的独立性,产业发展有空心化的趋势。在工业与城镇怎么互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企业怎么配合等方面还缺乏整体思考,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没能有效融合。

(四)工业企业发展潜力不足,税源企业不多。

工业企业近年来的发展历程,重点企业、税源企业依旧是熟悉的名字,在排名靠前的位置很难看到新进企业。有的企业大,但交给地方的税收少。招商引资协议多、建设少,项目意向投资大,到位少,经济发展还在依靠原有老税源企业负重向前,工业经济总量与税收不成比例。

(五)行政效能低下影响了投资环境。

部分企业反映政府服务意识淡薄,行政审批繁琐,效率低下,存在“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问题,关键在于工业企业项目落地难。在关心支持企业方面,我们还没有创造出一个有利于企业成长、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六)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弱。

一是多数小企业起步水平较低,低水平重复投资较为普遍。全镇工业企业中,建材类和采矿类资源企业达28家,所占比例达到70%,由于此类资源性企业技术要求低,投资小,见效快,进入门槛低,易于被选择。特别是特大城市建设的推进,全镇砖瓦砂石建筑材料为主的企业增加到24家。但部分企业已处于限产状况,产能明显过剩。

二是多数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落后。以业主个人产权为基础的家庭和家族式管理方式是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其产权制度具有明显的家族化倾向。存在“缺管理人才、缺技术人才、缺营销人才”。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工作的滞后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是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偏低。企业主选择的多为技术门槛低、管理门槛低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附加值低。

四是企业存在污染问题。铝厂、采石厂等企业的污染严重,污染并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一)坚持科学规划,着力构建新型工业格局。突出招商引资,火眼遴选优势工业项目。继续以“调结构、转方式、上水平”为重点,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为主导,着力引进资源节约、生产环保、高税收、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型企业,大力推进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化发展,形成主业突出、优势明显的工业新格局。

(二)坚持环境友好,确保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突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限制高耗能、杜绝高污染产业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集约利用资源,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产城共荣,促进工业发展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融。学习借鉴苏州先进工业园区的经验,坚持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一体,建议规划、国土、工信和产业园区等部门应尽快启动新城区产城一体规划编制工作。在城乡一体化的框架下合理配置城乡资源,统筹规划产业园区工业项目与园区外工业项目的共同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产城共荣。

(四)坚持创新发展,统筹协调产业园区内外共同发展。

一是创新发展平台。结合产业园区建设与产业集群培育。着力规划产业功能分区和电子信息产业园的工业集聚发展平台,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从空间规划、产业布局、龙头企业培育、招商引资、项目把关等方面着手,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

二是创新企业用地政策。不断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应结合现有工业园的发展政策,鼓励符合园区外落户的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的联合方式,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拆除企业原所在地的建筑物并实施退耕,维持现有土地使用总量。在不增加土地供应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的区内外同时积聚发展。

三是创新工业发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园区工业项目建设,拓宽融资渠道,破解工业园区建设中的融资难题。

四是创新招商引资策略。既要对外招商引资,又要对内保商留资,保住本地传统产业。在主导产业方面强化重点企业(项目)引进,引进能延伸现有主导产业链条的企业项目。如铝业的铝材料加工项目。同时,快速引进纺织服装生产性项目,服装商贸市场、会展中心、物流中心和总部基地,实现主导产业税收转向三产业。在传统产业方面,不能逼死儿子招女婿,不抛弃,不放弃,完善区域内工业企业调迁政策,充分鼓励园区外重点税源企业搬迁入园,要留住这类企业。

四是创新企业兼并重组。要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推动大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兼并重组。优先保障兼并重组企业在兼并初期的要素供应,对重点企业兼并收购破产、停产、困难企业,在产权变更、能源供应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支持。鼓励企业多采购本地产品,鼓励企业配套发展,用混合所有制兼并重组壮大企业。华泰商品砼可以与境内砂石企业合作,铝业可以与乐星红旗合作。兼并合作对于涵养地方税收有很大的示范。经信部门要及时发布项目引进建设信息,推动更多项目配套发展。

(五)坚持转变政府职能,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要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并减少、合并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推行并联审批、集中审批、代办审批,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在对企业执法过程中应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加强高校与本地企业的合作,对企业家及高管人才建档入库,定期开展对话交流,让他们成为工业企业发展的智囊团。

工业企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篇二

;

专业资料

酒吧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及方案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酒吧业迅速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已经慢慢与世界接轨,酒吧就成了城市最直接的文化标志之一。酒吧的兴起与红火和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之变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酒吧行业正步入科学发展的新世纪,始终跟随着时代的步伐。怎样使之成为一个长盛不衰、充满朝气的行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酒吧现状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酒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尽管目前全球受金融海啸、股市升跌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酒吧业并没有出现大幅萎缩的现象。在我们身边一些酒吧依然人气鼎盛,一些经营得法的酒吧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红火,分店开了一间又一间。当然,其中也有一些酒吧经营艰难,不得不缩小规模、减薪裁员,甚至关门倒闭。这毕竟是少数,也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目前酒吧的竞争可以说是全方位、多元化。它们不局限于单一的模式,包括酒吧的经营路线、经营模式、市场定位、投资方式和组织形式等等。

1、专门供应传统英式鸡尾酒的酒店酒吧,重点突出鸡尾酒的出品质量、服务质

量、并以高档的环境设施吸引客源。

2、大众化的酒吧,突出大众化消费,既卫生又舒适,品种不多,但在于精品与

浓缩。当然,在本地的环境来看也只适合做普通的大众酒吧,但也要突出重

word完美格式

专业资料

点以及特色!

3、大型的k吧,着重于歌曲的快、靓、正,顾客可自由选歌,吧内装修也有一

定水平,部分k吧还供应自助餐。

4、disco吧则突出音乐与环境气氛的渲染。disco吧是中国人的一大最爱,

同时也是近几年酒吧发展的重头戏。也正是因为disco吧的火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带动着中国酒吧业的繁荣。它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泡吧族,使之形成一个庞大的泡吧群体,也吸引了前赴后继的外地和本地的投资者。

以上的几个酒吧分类只选择“大众酒吧”来做!总之,全方位、多元化的经营,使酒吧分属了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范围。在整个酒吧市场中,它们各有长处,各有特点,也各自拥有不同的生存空间。立足在这个多元化的竞争环境中,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长处、特点去适应市场的变化,去确定自己的经营策略,经营方法和经营特色,使自己始终处于一个有利的位置上,就要保持不断变通,不断更新的经营方法。要知道,酒吧行业几乎没有什么专利可言,当一种经营方式、一款特色鸡尾酒或甜品的出现时,很快就会流行开去,当市场上已广泛流传的时候,它就失去竞争的优势了。

(摘自网络资料)

二、酒吧发展的趋势

word完美格式

专业资料

可以预测,短期内酒吧的现状不会有很大的改变,这与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不同,也与整个经济大环境相联系。近期内,国民经济仍处于一个调整阶段,国企的改革,人们的经济收入与消费观念,决定了酒吧发展的步伐。发展是必然的,发展的趋向也是可以预见的。

1、求创新没有创新,技术不会进步,经营不会成功,酒吧业不会发展。改

革开放初期,国外的新鲜事物开始传入中国,国外的潮流也带动着我国酒吧业的起步。通过近几年的发展看来,我们还是进步得比较快的,对外开放和向人学习的干劲大大地带动了中国酒吧业的发展,通过不间断的专业交流活动与比赛,使酒吧行业日渐成熟。创新的关键是要得到人们的接受、社会的承认,一种新的营销手法,一种新的原料与配搭,一种新的口味与饮法,一款新的饮品能够流行在酒吧市场,哪怕是暂短的,也是成功的。

2、求实惠求实惠是人们消费观念成熟的表现,酒水的价格已从“暴利”时期

转入到成熟规范的时期。现在人们的消费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等价交换的商品经济原则在人们头脑里扎下了根。酒吧业的盈利,已不象前几年那样厚利或暴利了。不少酒吧业的经营者已感到步履艰难,酒水的价格开始规范起来。这是酒吧业成熟的表现,也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表现。让利于民,让消费者感到实惠,是促使酒吧业进一步繁荣的长远策略。一些精明的经营者,已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微利不是没有得赚,也不一定是赚得少,我们可以通过物尽其用、杜绝浪费等来降低成本,可以通过活动或利用节假日来提升营业收入。

word完美格式

专业资料

3、求舒适酒吧经营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客人享受。讲享受,是现代人的一种

追求。只满足填饱肚子和解决生理需要,从现代来讲是很容易也很简单的事。但满足享受却不容易。对于在生存竞争和压力中疲于奔命的都市人来说,酒吧提供了一个暂时“放松与自由”的归属空间。这里没有权贵,只有停不下来的音乐、舞蹈,还有一杯接一杯的酒,人们从中寻找一种解脱和放松。“放松与自由”正是酒吧文化的本质所在。

4、求变化灵活善变,不拘一格,一切以市场需要为根本取向。当今酒吧

业,不管哪种经营方式和哪种经营路向都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问题是这个空间有多大,如何在这个生存空间中求变化求立足,那就要研究市场的需求。目前遍布城市商业区的饮品小店就是酒吧的一个缩影。她们大多以经营奶茶、果汁等饮品为主。由于其经营路线明确,经常推陈出新,较受年轻一族青睐。但众多后来者纷纷效仿,无论从装修、饮品、服务等都缺乏特色,使饮品市场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首先,不要被市场的假象所蒙蔽,一切应以市场真实的需求为导向,切忌一窝蜂。要抓准时机,靠近市场,看准市场。其二是在经营内容上,切忌一成不变,要常变常新,不拘一格。品种要经常变,经营手法要经常变,要变出特色,变出新鲜感。

今后酒吧的发展,不会只是一种经营方式,一种经营路子而取胜。其三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要有市场认可。

5、求宾至如归的优良服务酒吧的服务水准如能达到宾至如归、服务到家的

境界是最令客人称道的。酒吧服务质量是否优良,直接关系到酒吧客源的稳

word完美格式

专业资料

定和发展,甚至影响到酒吧在社会的声誉。不同的客人带着各种各样的饮食动机来到酒吧消费,酒吧有责任提供各种有偿服务来满足客人。

为使客人享受到宾至如归的优质服务,我们应在员工培训和奖惩制度这两方面下大功夫。一间成功的酒吧,其花在员工培训的精神不亚于创新品种的精力,而要把优质服务持之以恒,现场督导和控制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书籍资料插入修改)

三、开酒吧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喜欢酒吧

著名经济学家黄有光说过:“当经济增长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最能够感到快乐。”酒吧的文化特性和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你必须首先喜欢酒吧,才能够理解它、经营它。一个成功的酒吧的老板,回头看自己开酒吧的过程,全都觉得这绝对不是一个偶然的过程,而是自己性格和爱好必然结出的果实。几乎所有的酒吧经营者,他们开家酒吧的想法都是从走进酒吧并喜欢上酒吧这种环境、气氛开始的。你可能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和谁一起,为了什么第一次走进了酒吧,你们随便选择了一个位置,你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闻到的,所有这一切,改变了你的爱好和未来的从业发展方向。而你决定要开一家酒吧的想法,可能只是因为你在酒吧里看到的一个细小的环节,比如临座客人的一句话,bar tender(酒吧)不经意的一句对话或是一个转身动作。坐在酒吧舒服的椅

word完美格式

专业资料

子上,听传来的音乐中一个熟悉小节,你会随唱几句,然后觉得这就是你想要的生活。以后,你会经常光顾这家酒吧,一进门时,waiter(服务生)会主动跟你打招呼,你也有了习惯的位置和饮品,爱听的音乐和熟悉的朋友。再以后,酒吧会成为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经营酒吧成为你的职业。

二、喜欢结交朋友

从陌生到了解,语言是最好的交通工具。我们必须认识到交流或者交际是一种能力,它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是后天学习得来的。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酒吧老板,你必须掌握这种能力,因为你必须能够了解每一个走进你酒吧的客人,并且努力成为他们的朋友。所以,做为酒吧的老板,你要善于把握一个人的心理。你还要有一点幽默感,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朋友认可你,喜欢你和你的酒吧。当然,你也要具备坦率、诚实、宽容和不拘小结等品质。北京三里屯南街有一家酒吧,面积不大,位置也不好,但来这里消费的客人却非常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关键就是老板有非常强的交流和沟通能力,老板和客人见面时打一个招呼,或是简单的一句问候,都是处处用心,恰到好处的。来过他酒吧的客人,离开酒吧时总有一种不尽兴的感觉,总想和老板再聊上几句,成为老板的朋友,这样的酒吧,生意怎么能不好呢?认真聆听客人的倾诉也是一种能力。能够安静地看着客人的眼睛听他讲话,不随意插话和打断客人的思路,努力听客人说完每一句话,并且为客人的激动而兴奋,为客人的伤感而沮丧,这是一个酒吧老板要具备的素质,更是酒吧老板应该具备的一种修养。

word完美格式

专业资料

三、应该是杂家和专家

一个没有细节和不关注细节的人是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作为一个酒吧的老板,你应该对任何事情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并对生活的诸多事情有自己的理解、分析和认识,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所谓杂家,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理解,但你确定你是自己定义的杂家吗?你符合所谓杂家的标准吗?如果是你会展示出来吗?你会让别人肯定你吗?同咖啡馆一

样,酒吧也是舶来品。酒吧来自于西方,但又不能完全模仿西式酒吧。地域、气候特点和文化、消费习惯的差异,决定了酒吧的内容和形式。作为酒吧的主人,也应该是熟知中西文化,善于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找到酒吧与中国人消费习惯、消费喜好的结合点,从而确定开设酒吧的形式和消费内容。要想做到这一第点,你必须是一个杂家。除了杂家外,作为酒吧的老板,你还必须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当然,这里所说的专家并非是指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人,也不是国际调酒大赛的冠军。你哪怕是懂得一点中国书法,会写一手好字,或者收集到一百张以上的美国乡村音乐,弹得一手好吉它,或者是伍迪*爱伦、村上春树的狂热爱好者,你就是所谓的专家。开酒吧需要的就是你这样的特长,你的兴趣、爱好有可能与酒吧行业风马牛不相及,但它绝对会给你的酒吧经营起到积极的作用。北京有几家酒吧,就是因为酒吧老板喜欢读书,喜欢摄影,喜欢旅游,他们经营酒吧于是成为读书人、摄影爱好者和背包族相互交流的俱乐部。

word完美格式

专业资料

四、开酒吧也需要经营头脑

在北京,经营酒吧的老板有两种心态,第一种是利用酒吧聚集志趣相投的朋友,做自己爱做的事,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追求酒吧盈利;另一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通过商业操作,努力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是功利注意的心态。不管哪一种心态,要想做一家成功的酒吧,被大多数人或小众认可的酒吧,这家酒吧必须是可持续性经营并且能够自负盈亏的。可能某一时期酒吧在支出和收入上是不平衡的,特别是酒吧初创时期,但你必须要看到酒吧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的收益能力。比如说酒吧新开业或者酒吧经营处于淡季,作为一家酒吧的经营者,你必须要有一种驾驭风浪的经营技巧,认真考虑酒吧支出和成本问题,考虑酒吧服务人员工作效率的问题,使你的酒吧在整体上处于一个良好的经营状态。当然,你还要在经营的低潮期考虑酒吧的卖点,考虑酒吧的未来发展,考虑经营上的细节问题,诸如洗手间的卫生状况,整修破旧吧椅等等。

不要把商业和文化割裂开来,要有快乐赚钱的心态,不赚钱的老板不是一个好老板,不赚钱的酒吧也绝不是一个好酒吧。酒吧也是一种产业,作为经营者,要按照该行业的规律和特点来操作和经营。酒吧首先是服务行业,所以,我们在给客人提供产品的同时,还要附加最好的服务;酒吧还是一种文化消费产业,那我们就应该利用文化的手段,赋予它更多的文化内涵;酒吧还是娱乐产业,那我们就应该给客人更多的快乐和愉悦。我们不能违背酒吧产业的规律来经营酒吧,那是不明知的行为。

word完美格式

专业资料

五、喜欢酒吧这种生活方式

在服务行业中,有一个名词叫做“夜店”。夜总会、club(俱乐部)、卡拉ok厅、disco舞厅和酒吧等等都属于“夜店”。这些行业,不论老板还是从业者,都是晚上工作,白天睡觉。这种生活完全大破了正常的生活习惯,生物钟也完全与别人相反。于本地的经济消费状况以及生活方式也可以做到白天工作,晚上到酒吧照看,不会与现在的工作情况发生冲突。一个酒吧的老板给客人的印象应该是这样的:他是一个有过很多经历和故事的人;他是一个有亲和力的、友善的、容易接近的人;他还有一点点魅力,有一点性格;他有很好的记忆力、理解力;男人在他面前可能没有压力,女人也很有安全感;他还有一点服务的心态和把握全局的能力,他会化解矛盾,善解人意,等等。这一切做起来并不难,难的是你的态度,只要你热爱,你愿意,你完全能够做到这些。其实做一个酒吧的老板,要比做一个严谨的公司经理容易得多,随意得多,好玩得多,有趣得多。当你看到你的酒吧人头攒动宾朋满座时,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

有一句唐诗这样说:“秋高篱菊黄,登市蟹迎筐,沽得延年酒,宾朋醉几场”。经营一家酒吧,大概与这样的境界相类。会念酒吧生意经。

相对于酒吧业红火的大环境,一些小酒吧业主却认为经营一家酒吧是一件极困难的事。不少小酒吧经营难以维持,经营者苦不堪言,除去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因素外,不少酒吧没有特色、经营范围过杂是其主要原因。酒吧本身的文化是一种时间的延续,是长久客户群、酒吧自身文化的持续积累和沉淀,就像一瓶陈年红酒,越老越迷人。

word完美格式

专业资料

酒吧经营需要日积月累的品牌树立和数年、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持直以恒。比如成都玉林中路的百年磨房酒吧,其装修、设备、设施虽未能像京沪酒吧那样花费不菲,但其经营理念却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讲究酒吧的亲和力,讲究酒吧历史的延续,努力在时间的流转中沉淀酒吧自身的东西。这种酒吧在经营中看重客人的感受,逐步完善酒吧自身给客人的感觉,在潜移默化中让客人留恋酒吧。酒吧的专业化经营正如其他娱乐形式的专业化经营一样,只有纯粹才可能做得专业,只有专业才可能区别于其他娱乐,也只有这样才可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

既然是生意,如何保证它的持续经营和盈利呢,要得有几个方面早有准备。

其一,经营成本的控制。任何一生意要保证它盈利,开源节流是最有效的途径。节流就是控制成本,要让收支保持一个适当的比率。

其二,经营人员配备。考虑酒吧需要多少服务生、调酒师、厨房工作人员等,制定合适酒吧经营的工作制度。

其三,管理。由于酒吧是相对特殊的服务行业,经营时间和规则有起相对独特性。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到酒吧的消费者一定会饮酒,在饮酒后,人们的状态和常态有所不同。这种情况下,服务生的待客之道和处理事情的原则都要适应酒吧工作的需要。

其四,良好的社会关系。形形色色的消费者和酒吧经营的特殊性,要求经营者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这样才能使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处理好一些突发事件,更有利于酒吧的经营。

其五,基于对餐饮业卫生、消防等方面有独特要求,酒吧经营者要非常注意

word完美格式

专业资料

酒吧的软硬件建设。

四、酒吧的策划

xx这座城市正在强力打造,人民追求时尚、高品位的生活,成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目标,他们要的是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在一天忙碌的工作之后,酒吧便成为一个休闲、放松、娱乐、会友的好去处。泡吧不失为夜生活的首选:良风习习的夜晚,邀上三五好友,伴着轻音乐,轻泯一口杯中红酒、啤酒,舒缓一天的工作压力,细细品味这个城市夜的气息!

一、资金的投入

酒吧,都市休闲消费的闪亮的经济增长点!酒吧的成本约百分之三十五(不算员工开支及水电),还有去除平时一些损耗,余下的就是盈利!

资金的投入关系到整个酒吧的运作、面积、装修的程度。前期的投入按比列占全资的百分之六十,包括酒吧的所需的营业合同等相关文件、酒吧的大小、装修的程度、场内的设施、灯光和音响以及酒吧所需的一切器具。其余的百分之四十作为后备资金用来对酒吧正常的运作。

二、所需的经营手续

word完美格式

专业资料

以正常的手续通过消防、文化、工商、卫生、公安、税务等部门拿到酒类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以及相关的文件让酒吧正常运作。

三、市场定位及市场调查

根据现在大众的市场调查给酒吧定性,以什么项目为主,迎合现代社会消费群的观点来对酒吧的档次作出计划。

现在以武汉酒吧形势来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1、酒吧:消费群多为年青人(20-30岁左右)以洋酒为主,消费额不等(60

—300元以上),每天的营业时间为晚9点到凌晨2点。

2、对现在的市场经济来说酒吧的投资金小,半年后收本赢利,投资风险性也

小,对于现在市场来说开个好的酒吧比迪吧的稳重性要好得多。大型迪吧投资大,起步慢,收益也比酒吧慢的多,要在一定的前期投资后在扩建场所或是转换项目要实用些。

四、装修的特点

可以引进专门的设计公司或是找相对有特色的人员来对酒吧的改建来作出详细的计划书,然后综合意见选出最佳的方案。现在的大众市场差不多都是千变一律,只是音响灯光上和场地面积有所不同。所以在迎合大众层次的口味

word完美格式

专业资料

上对原有的风格进行加工和改进,让酒吧有独家的经营模式和特色的项目。

现状分析

就地理位置看,城内酒吧主要集中在xx,这么多的酒吧相对集中在这样一个区域,对于城市文化来说,可形成酒吧一条街等商业人文特色景观;对于泡吧一族来说,可方便的找到休闲好去处;但于商家来说既有处于商业圈的地理优势,又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劣势。

目标群体分析:

艺术一族追求主题性酒吧,不为放松,不为休闲,只为追求艺术、理想,与志同道合者聚;

时尚一族追求放松,释放工作压力,或许每周变换地方,但只要有特色的酒吧,肯定在考虑之中,他们是泡吧中狂热的一份子,要high出激情,high出状态,简单一句话,要的就是high!

商务一族追求高雅的格调,绝不到震耳欲聋的迪吧去折磨耳朵,他们要的是恰当的灯光,适合氛围的音乐,或欢声笑语,或侃侃而谈,或轻声耳语,他们绝不允许别人的打扰。

综观,全市酒吧的广告宣传方面,做得都不够理想,酒吧与消费者之间还是缺乏一种沟通的桥梁。

(一)开业前期广告宣传

word完美格式

专业资料

为了达到向广大市民告知xx酒吧开业的喜庆消息,趁节日的机会传播xx酒吧文化,为开张一炮打响奠定良好的基础。广告宣传(开业前一个月)宣传单、海报(告之开业时间地点及系列活动)各500份由酒吧组织全体员工对一些繁华街道,商业街,高档住宅区,针对性的人群和车辆进行发放宣传。

开业必须的资料,xx酒吧的贵宾顾客将肯定是主要业务来源,此类顾客必须加以保护,以俱乐部的形式或者与发放vip打折卡的形式锁定这一部分客源,必为xx酒吧源源不断的客流提供基础。所以,必须要有整体的一套宣传方案在开业期间发行,气氛刚好,不造作。可在开业期间准备一些小礼品放在开业庆典礼品袋中,每位顾客一份。

市内户外广告发布发布内容:

a、有关酒吧开张信息。

b、有关开业当天活动信息。有关xx酒吧背景文化信息。

作用:运用栩栩如生的广告画面向社会公布xx酒吧开张的喜庆气氛以及进行品牌传播。广告突出xx酒吧的气势和“引领xx市酒吧”的风范,户外路牌广告必须主要路段,不能小气,以大广告,豪气为首要考虑因素。

彩色宣传单发行发布内容:

a、新店装饰

b、布局特点

c、服务特点

d、开业7天内,全场8折(待定)

word完美格式

专业资料

e、开业7天内消费满1000元,赠送现金消费券等活动细则,现金消费券最低额为120元,一个月内有效。

作用:目标客户群明确,有噱头必然会引起公众的注意,并很乐意参加酒吧开张举行的活动,由此达到宣传的效果。

(二)后期宣传方案

a、广告宣传酒吧装饰,服务特点等,传播本酒吧良好的环境以及优质的服务

b、举行各类市场活动,保证开业3个月内的人流量。

(三)开业当日活动促销活动

a.酒吧联合酒商做出一些促销,赠送活动。赠送酒水必须是酒吧以后营业中的主打酒水。

b.酒吧自身也可做一些带酒吧标记的小礼品对消费的客人进行赠送。

物品如:时尚打火机,钱包或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水晶制品等。

c.设立一定的抽奖活动。(奖品待定)。

(四)酒吧的经营核心以及营销技巧

玩————不要让顾客感到除了喝酒、听音乐以外无所事事,给他们创造一个相互交流娱乐的平台非常重要!如:pool、国际体育赛事足球、橄榄球、网球等、飞镖比赛、台式足球等等!

word完美格式

专业资料

喝————酒吧传统的饮料大多是啤酒喝常用果汁软饮,你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一些自己有特点的东西。

吃————酒吧的顾客在长时间饮酒的情况下,他们会吃一些小吃如;汉堡、三明治、炸鸡翅等!这些也可以为酒吧创造收入,同时也满足了顾客。

1 为满足顾客的好奇心,活跃酒吧气氛,让顾客参与鸡尾酒等饮品的制作!

2 酒吧要经常举办游戏互动,飞镖比赛、台球比赛、台式足球比赛等,设一些奖品,成本不会很高!

3 女士之夜活动,赠送鸡尾酒与女士,吸引更多顾客,这个酒吧很流行.

4 平日酒吧饮品可以买一送一或者半价优惠,这样可以增加客源!

5 酒吧举办红绿灯party,现代剩男剩女的相亲会,很有气氛!

6 在特定日期和时间段,每小时前5分钟饮料买2送一,吸引固定的客源!

7 每天8点以前饮料买一送一,happy hour!(酒水减价,免费供应小吃)

(摘自书籍资料)

五、要注意的事项

一、问卷调查

作用:了解客源年龄、收入、消费能力,对酒、饮料、小吃方面的爱好。为word完美格式

专业资料

酒吧以后定位和所走路线作出相应计划。

二、酒牌、工商、消防、卫生、租店面(以租赁为主)

1、节省成本,应以楼上店铺为首选,如想附加营业外收宜地面商铺

2、环境不宜太僻静,太繁华(要有扩充空间,卫生条件可以,治安方面也作

考虑之内),有基本装修,最起码有2间洗手间。

三、主题(装饰方面 )

一间酒吧定位和主题是成败的关键,主题宜取用大众文化所能接受的元素(如星座为主)

四、摆设

试业期间不宜多摆设,但一定要有一样摆设为店的标志(最好就是有特殊意义,要一件物品能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必须附以灵魂。例:在一件物品加上一个传奇爱情故事,这不但是风格的定位还是卖点并起到广告宣传作用)

五、用具

价格不宜贵的,要小巧,精致

六、特色小吃

冷盘或包装即食食物添加自制佐料或混合重新搭配,以简便特色为首word完美格式

专业资料

要。(建议购入异地食品)

七、酒的定位、价格、饮料价格

1、开业前要明白店内以何种酒为主,如女性专场(青酒、梅酒(日本)、红

酒、白葡萄酒)。酒的层面定位要清楚 (试业不宜存放大量高价酒和向多元化方面想。饮料亦是如此,要在试业过后,看市场需求,多元化有好处,就是多选择,其实商业买卖中的多选择也有弊端,就是选择多,反而让客人不懂选择,而且会积压流动资金。

2、啤酒最好先去洽谈一个固定品牌,这样可以节省某些小摆设,易耗品以

及店铺广告牌可得到赞助。

八、建议合股人(2或4人)

1、客源路子广

2、减轻投资风险和负担

3、试业期可节省聘请服务员成本

九、装修注意事项:

1、要有包厢或卡座

2、消防设备

3、前后门(消防),挂画摆设(风格定位)

4、厕所(有大镜、干净、3间左右)

十、留言板

word完美格式

专业资料

最节省就是墙边挂一个留言板,让客人把留言条贴上。

十一、活动、促销 1、开业记念日

2、店内传奇事情中最有意义的一个日子

3、朋友助兴活动

4、订造记念物品(匙扣等)

十二、附加营业外收入

1、搭配优惠(可找商业朋友合作,相互优惠政策,要互利互助)

2、在楼下

店铺可在店外加一个烧烤档

十三、建立管理制度(无规矩难以成方圆)

十四、酒吧服务的九大原则

服务也是决定酒吧生意好坏的重要因素,酒吧的服务员和调酒师在服务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笑脸相迎。客人到来时,主动打招呼,笑脸相迎,并用优美的手势把客人迎进酒吧,熟客可直呼其名,配以“大哥”、“老板”等,使客人有亲切感。

2 .主动的离开。把酒水送给顾客并询问是否有其他需求后,应立即退离客人附近,以免让客人误认为你在偷听他们的谈话,除非客人与你直接交word完美格式

专业资料

谈,否则不要随便插话。

3 .女士优先。注意“女士优先”的原则,但不要冷落其他客人,甚至引起误会。

4 .客人永远是对的。认真对待、礼貌处理客人对酒吧的任何意见和投诉。

5 .轻声应答。回答客人问题时应避免声音过大,保持适合音量,自然和气。

6 .令客人放心、舒心。倒酒、调酒应尽量在客人能看得见的情况下进行,让客人欣赏服务技巧的同时,也放心酒水的卫生及数量。

7 .牢记品牌。牢记酒吧内所有酒水的品牌、价格及其他特性,并尽量记住熟客所喜欢的牌子和喜好。

8 .谨慎的交谈。由客人提起话头,避免谈论政治、宗教、信仰等容易引起分歧的话题,并且千万不要议论他人的是非。

9 .不要让顾客觉得不耐烦。不许对客人有不耐烦的语言、表情和举动。

六、所需的设备

1.收款机(收银机)(cash register)

2.酒吧展示柜(tiered liquor display)

word完美格式

专业资料

即后吧上层的橱柜,镶嵌有玻璃镜,这样可以增加房间深度,同时也可使坐在吧台前喝酒的顾客通过镜子的反射,观赏酒吧内的一切,调酒师也可借此间接地观察顾客。酒品展示柜通常陈列酒具、酒杯及各种名品酒瓶。

3.瓶酒储藏柜(liquor storage)

用于存放烈性酒、红葡萄酒等无需冷藏存放的酒品及其他酒吧用品。

4.干品储藏柜(dry storage)用于存放干果品、小食品等。

5.电冰箱(refrigerated storage)

可有两个,一个用于冷藏白葡萄酒、啤酒及各种水果原料;另一个可存放饮料、配料、装饰物等。如数量品种少,只用一个即可。电冰箱的种类很多,其分类方法也不同。按制冷方式可分为:电机压缩式、吸收式、半导体式和电磁振动式。这4种电冰箱,以压缩式电冰箱用得最普遍。按箱内的冷却方式分,电机压缩式电冰箱可分为“直冷式”和“简冷式”。按其用途又可分为冷藏箱、冷藏冷冻箱及冷冻箱。冷藏冷冻箱还可以分为单门式、多门式、对门壁橱式等。

6.制冰机(ice cube machine)

酒吧是不能离开冰块的,尽管购置冰块机的费用较高,但酒吧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为了经营及服务上的有效性,要尽量购置一台制冰机。

制冰机又称冷粒机,是一种专门生产小块食用冰的冷冻设备,所制的冰粒大块的为28毫米x28毫米x20毫米;中粒的为25毫米x25毫米x20毫米。形状有长方形、正方形、棱柱、棱台、圆柱、圆台、薄片等。制冰机往往还配有一些附加的装置,不仅可以制作大小、形状不同的冰粒,还可以得到经过破碎的不规则的细冰粒以及粉碎成极小的薄冰“雪花”,也称刨word完美格式

专业资料

冰。

最基本的酒水配置

烈酒

干邑白兰地酒

es 威士忌,包括苏格兰、美国波本、加拿大和爱尔兰四种

金酒

老姆酒,包括黑老姆酒和无色老姆酒

俄得克酒

a 墨西哥产特其拉酒

利口酒{就是容易入口的酒}

咖啡利口酒

"s 百利甜酒

eau 君度甜酒

mint 白、绿两色薄荷甜酒

de cacao 白、棕两色可哥甜酒

no 加利安奴香草甜酒

a 圣勃卡利口酒

to 杏仁甜酒

t 杏子白兰地酒

word完美格式

专业资料

ctine d.o.m. 当姆香草利口酒

ie 杜林标利口酒

樱桃白兰地酒

at 鸡蛋黄白兰地酒

香蕉甜酒

黑醋栗甜酒

开胃酒和葡萄酒

th 味美思或称苦艾酒,包括干性味美思、白味美思和红味美思三种

苦味酒

d 大茴香酒

本酒或波堤葡萄酒

雪利葡萄酒

gne 香槟酒

ing wine 含汽葡萄酒

wine 干白葡萄酒

wine 干红葡萄酒

果汁

橙汁

ple 菠萝汁

word完美格式

专业资料

fruit 西柚汁

苹果汁

番茄汁

/lime 柠檬和青柠汁

最基本的调味配置

t 椰浆

ine 红石榴糖浆

绿薄荷糖浆

蓝色橙味糖浆

erry 草莓糖浆

其他

啤酒

ated 碳酸饮料

咖啡

http:///doc/ 牛奶

fruits 各种水果,特别是鲜柠檬和红樱桃

调味料,包括盐、胡椒粉、肉豆蔻粉、李派林急汁、辣椒汁等

l water 矿泉水

word完美格式

专业资料

在设备方面,酒吧的设计者会根据业主的经营思想、经营空间和投资状况来确定吧台、桌椅、冰箱、冰柜(包括立式和卧式)、制冰机、上下水道、厨房设备、库房设备、空调设备以及音响设备的配置及其他各种指数。现时的许多酒吧老板,更是在酒吧中添置了如快速酒架(speed rack),酒吧枪(bar gun or liquor gun),苏打水枪(soda gun or soda dispenser)等电子酒水设备,以提高工作效率,为客人提供更满意的服务

word完美格式

相关热词搜索:;

工业企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篇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技术、贸易、文化、经济等往来日益频繁,为全球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尤其是中国的会展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递增。由此,会展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同时,由于会展业的发展能够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邮政商业、物流等行业的发展,因此会展业又被视作新的经济增长点或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一、会展业的概念和基本组成会展业是指以会议、展览为媒介,以在一定时期内聚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手段,达到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的行业。

(一)会议

会议是泛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所进行的有组织、有主题的议事活动。会议的类型很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

会议按规模大小可分为国际会议、洲际会议、国内会议。据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1cca)规定,国际会议的标准是至少有20%的外国与会代表,与会人员总数不得少于50名。

会议按组织形式可分为大会或年会(covention)、代表会议(congress)、论坛(forum)、专题学术讨论会(symposium)、讨论会(workshop)和座谈会(panel discussion)。

会议、政治性会议和培训会议。

会议按举办主体可分为社会团体会议、公司(企业)会议和其他组织会议。社会团体会议主要包括协会会议和社交团体会议两类,其中协会会议是最主要的类型。协会会议有多种类型,主要有贸易性行业协会会议、专业和科学协会会议。另外公司(企业)会议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与协会会议一道,成为会议的主要类型。公司会议,一般包括全国和地区性销售会议、技术会议、管理者会议、培训会议、代理商会议、股东会议、奖励会议等几种。其中销售会议是公司会议中最重要的部分。

(二)展览

1.展览的概念

展览往往是展中有会,会中有展,展会结合,所以也被称为展览会。从字面理解,展是指陈列、展示物品,览是指参观、观看,会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的集中在一起进行交流。对展览的界定,目前还没有统一。

结合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所谓展览,是指参展商通过物品或图片的展示,集中向观众传达各种信息,实现双向交流,扩大影响,树立形象,达成交易、投资或传授知识、教育观众目的的一种活动。

2.展览的类型

展览的类型很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

(1)展览按内容可分为综合展览和专业展览。专业展览在目前的展览中所占比例较大。

(2)展览按目的可分为宣传类展览和贸易展览。

(3)展览按面向的对象可分为贸易展览、消费者展览和综合展览。

(4)展览按展品的来源可分为单独展览、多边展览和世界博览会。

(5)展览按地域可分为国内展览、出国展览。

除了以上几种分类标准外,按是否盈利划分,展览可分为营利性展览和非营利性展览;按时间划分,展览可分为定期展览和不定期展览。定期展览有1年4次、2次、1次,2年1次等。不定期展览则是根据需要而定。按场地划分,展览可分为室内展览、室外展览和网上展览。

二、会展业的特征

会展业通常被称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或者是“风向标”。

(二)产业关联强,互动性能好,综合效益高

会展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涉及交通、旅游、通信、建筑、广告、装饰等诸多部门和行业。也正因为如此,会展业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上海、北京、大连等城市已将会展业列为地方政府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产业。

(三)信息积聚性好,利于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费用

三、会展业的作用

当今,会展业遍及全球的各个角落,各国各个大小城市都有会展活动的举办。世界各地之所以争相举办各种会展活动,其重要原因是会展活动能够给举办地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

(一)对举办地经济效益的拉动作用.

会展业是高收人、高盈利的行业,除了门票、场地租金等直接收入外,还有因会展活动所带来的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物流、保险等相关行业的间接收入。

(二)就业机会的扩大作用

会展业作为服务业,直接、间接涉及的行业很多,因而就业乘数效应显著,能够吸纳较大数量的就业人员。

(三)信息的系统传播沟通作用

从科技发展史来看,许多划时代的发明创造,如电话机、留声机、蒸汽火车、电视机等都是在展览会上首先进行展示和推广的。

(四)经贸合作的促进作用

在大多数交易会、展览会和贸易洽谈会上都能签署一定金额的购销合同,以及投资、转让和合资意向书。

(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作用

会展是一种大型的群众活动,它要求有符合条件的会展场所,有一定接待能力、高中低档相配合的旅行社和酒店,便捷的交通和安全保障体系以及优雅的旅游景点等。

(六)会展活动举办城市知名度的提升作用

会展业在国际上被称为“触摸世界的窗口”和“城市的面包”,会展业是联系城市与世界的桥梁。会展活动可以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城市能不能跻身于国际知名城市行列,一个重要标志是看这个城市召开国际会议和举办国际展览的数量和规模,一次国际会议或展览不仅可以给举办城市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更能带来无法估价的社会效益。

四、我国会展业的格局

虽然我国各地区和城市经济整体水平及其特点和会展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但就整体利益而言,各地区都在通过挖掘本地的资源优势,制定科学的、侧重点不同的会展经济发展规划,使各地区、城市的会展业得到协调、持续的发展。

第二节会展中心概述

构成。

二、会展中心的选址

(一)交通便利

(二)周边具有良好的配套服务设施

(三)有增值潜力

(四)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五)注重会展中心的旅游环境

三、会展中心的经营管理

会展中心是会展活动开展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会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但怎样经营管理才能使会展中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我国会展中心的发展

总体来看,我国会展中心在经营模式上虽有不同,但普遍存在管理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低下、资金供给缺乏的问题,要实现会展中心的快速发展,必须在借鉴发达国家会展中心经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会展中心的实际情况,走市场化的改革道路,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来经营管理会展中心。

(一)实现会展中心产权多元化和分散化

实现会展中心产权多元化和分散化,是改变目前我国国有会展中心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现状,使政府逐渐退出会展中心的经营管理,会展中心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前提。实现会展中心产权多元化和分散化,应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在新建的会展中心中大力引进民营资本和外资,以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组建会展中心;二是对于一些已经存在的国有会展中心,也应该以适当的方式转让部分或全部股权,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二)成立会展中心管理公司,推行有效的会展中心管理模式

(三)培育会展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会展中心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后,相互之间的竞争必然加剧,这种竞争不仅包括国内同类会展中心的竞争,还包括来自三资企业的竞争及不远的将来还会面临着独资会展中心的竞争,同时会展中心还面临着同会展产业链条中的其他主体的合作与竞争问题。会展中心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注意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取得发展。

(四)注重会展市场的分工与协作

会展中心提供的产品是服务。目前我国多数会展中心对会展活动实施一条龙服务,即从展品运输、展厅和展台的布置到餐饮服务,再到清洁服务和物业管理都由会展中心独立完成,这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会展中心市场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要在会展中心实际运营过程中,充分运用市场分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原理,加强与会展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的合作,使自己专职于整合各项服务、加强管理的工作。在这方面,德国、法国等会展业发达的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五)加强政府对会展市场的宏观调控

市场化要求政府从会展中心微观管理领域退出,但却要求政府通过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加强宏观调控,使会展中心的整体运作有制度保障。另外政府对会展中心的建设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政府对一个地区需要多少会展中心、需要多大规模会展中心,需要在哪个位置建设会展中心,会展中心周边的交通环境、基础设施、人文环境都应该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从而对会展中心的投资起到指导作用。

一、我国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一)会展市场秩序混乱

当前,我国会展市场鱼龙混杂,会展过多过滥,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会展“泡沫”现象。一些城市日日有展,甚至“一日多展”。许多展览和会议既无特色,又无实质内容,缺乏良好的组织与服务,且收费混乱,低水平恶性竞争,使参展者的利益无法得保护。对一些会展主办者来说,展会无论大小都有钱可赚。经济利益驱使大家都想争分一杯羹。

(二)展览场所重复建设,功能单一

全国各个城市都有展馆,但大多面积小、功能单

一、设施落后、服务水平低,不月有竞争力,更不具有接办国际名展的能力。多数展馆只能承办一些低档次的展览,缺乏统一布局,一味地为了获得短期利益,使展览活动过多过滥,导致参展物品数量少、栏次低,降低了对商家的吸引力,同时也降低了办展质量,影响了城市声誉和企业效益有些城市盲目建设展览场所,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三)多数展会缺乏明确定位,组织管理模式落后

一、服务水平低下层次上的重要原因。

为会展提供配套服务的技术、信息等相对滞后,制约了会展规模经济的发挥。同一批人员既是展会组织者,又是展会管理者,也是展会项目的实施者,从展品征集到展品运输、展品布置直至为参展者提供吃住行服务等均由同一批人承担,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化分工带来的高效率的发挥。同时,为展会提供辅助服务的行业如展会信息、展会咨询、施工、评估、道具、设计装潢等行业也有待进一步发展。

(五)会展主办主体复杂,缺乏资质条件的约束,会展业务人员的素质偏低

目前,会展的主办主体有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各类协会、学会,有各种团体组织,有咨询公司和展览公司,有各种媒体,也有各类企业。主办主体的多元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展业发展的趋势,但是,由于没有严格的资质条件限制,造成了一些会议和展览水平低,组织管理混乱,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各种展会一哄而上的局面。

第一,会展业存在问题的病根,主要在于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新旧体制的转换中,会展业管理制度没有及时进行必要的变革,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的管理理念滞后并存在短期行为。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展会审批制、展览公司资格认定制,未能与会展市场的发展接轨,未能完全体现公开、公正、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原则。

第二,会展业管理体制和制度不规范。

第三,会展业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与宏观调控,缺少行业约束机制。

第四,会展业的运行缺乏规范化。展会的地点、频率约束机制缺位。

第五,会展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无论是展会组织者、管理者、施工人员还是为展会提供其他服务的人员的素质总体来看不高,观念更新较慢,多是承袭前人的经验而缺乏创新精神。

二、我国会展业的发展趋势

(一)全球化趋势

加入wto以来,我国会展业同国内各个行业一样,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就是全球化。

(二)信息化趋势

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的会展业与国际接轨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会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会展业的信息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会展业开始注重与国际会展组织或世界知名会展公司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及时掌握全球会展业的最新动态。二是在会展业中积极推广现代科技成果,逐步实现行业管理的现代化、会展设备的智能化和活动组织的网络化。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推动国内会展业的信息革命,如开展网络营销、举办网上展览会等。

(三)集团化趋势

会展业是一项投入大、回报快的产业,表现在微观领域,即对会展企业的资产总额、人力资源、技术力量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会展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众多小规模的会议或展览公司已力不从心,逐渐被有实力的公司兼并或收购,进而退出市场,实力雄厚的展览公司则以资本为纽带,采取联合办展、收购展会、资产兼并等方式不断壮大自己,成为市场的主宰。

(四)品牌化趋势

晶牌是会展业发展的灵魂,也是我国会展业在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现品牌化经营是增强我国会展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目前,国内已初步涌现出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会展企业或展会,但这些民族化的会展品牌与德、意等国家的国际性会展公司或展会相比,无论在品牌的知名度上,还是在品牌的无形价值或扩张程度上,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由此可见,品牌化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上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日程。

(五)专业化趋势

“只有实现专业化才能突出个性,才能扩大规模,才能形成晶牌”已成为国内会展界的共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会展业追求的都是综合化,强调小而全,结果造成展会特色不鲜明、规模普遍小、吸引力不强,也导致了我国国际知名展会的缺乏。专业化是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六)市场化趋势

(七)创新化趋势

(八)生态化趋势

(九)多元化趋势

最后,我国的绝大多数会展公司都会努力拓展本企业的经营项目,形成“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格局,以分担经营风险,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三、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前景

会展业是我国今后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行业之一。其理由在于:

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市场体系的形成,将为我国会展业持续发展和实现质的飞跃,提供更加有利的体制环境和体制保障。

其次,我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将为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背景支持和基础设施支撑。

我国现代制造业迅猛发展和全球制造中心地位的形成,将使更多行业、更多领域的专业会展迅速成长起来。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推介产品,树立品牌,开拓市场,必将带动会展需求进一步增大。

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第三产业得到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化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金融、物流、旅等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将为会展业提供更好的配套设施和服务。

再次,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我国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将带动我国会展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四、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对策

(一)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引领会展业的健康发展

(二)发挥政府对会展业发展的引导和培育作用,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第一,建议政府部门能通过法律、行政规章和政策等手段对我国会展业进行宏观规范,同时减少对会展活动的直接参与和管理,使会展业的各个主体能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竞争。第二,共同研究制定会展产业政策。第三,研究制定有利于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使会展中心场馆、会展业和相关服务业能有积极性办好会展活动。

(三)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实施品牌战略

会展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规模经济”,同时,也是一种“品牌经济”,就会展城市而言,要根据城市的资源禀赋条件,选择能发挥城市资源优势的重点,加速培育一批有晶牌效应的展会和一批有专业水准和竞争实力的会展公司。就展览项目而言,会展企业应该集中优势资源,努力提高展会组织、策划、服务的水准和经营管理水平,不断进行展会活动的创新,争创名优品牌,提升我国会展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加快筹建全国性会展协会,促进我国会展产业化

(五)有意识有目的推进会展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这其中包括会展产业链上的分工专业化、会展活动服务专业化、业化。

(六)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七)加快人才培养

尽快塑造一支熟悉展览业务,富有管理经验的专业队伍。

工业企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篇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技术、贸易、文化、经济等往来日益频繁,为全球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尤其是中国的会展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递增。由此,会展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同时,由于会展业的发展能够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邮政商业、物流等行业的发展,因此会展业又被视作新的经济增长点或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一、会展业的概念和基本组成会展业是指以会议、展览为媒介,以在一定时期内聚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手段,达到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的行业。

(一)会议

会议是泛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所进行的有组织、有主题的议事活动。会议的类型很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

会议按规模大小可分为国际会议、洲际会议、国内会议。据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1cca)规定,国际会议的标准是至少有20%的外国与会代表,与会人员总数不得少于50名。

会议按组织形式可分为大会或年会(covention)、代表会议(congress)、论坛(forum)、专题学术讨论会(symposium)、讨论会(workshop)和座谈会(panel discussion)。

会议、政治性会议和培训会议。

会议按举办主体可分为社会团体会议、公司(企业)会议和其他组织会议。社会团体会议主要包括协会会议和社交团体会议两类,其中协会会议是最主要的类型。协会会议有多种类型,主要有贸易性行业协会会议、专业和科学协会会议。另外公司(企业)会议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与协会会议一道,成为会议的主要类型。公司会议,一般包括全国和地区性销售会议、技术会议、管理者会议、培训会议、代理商会议、股东会议、奖励会议等几种。其中销售会议是公司会议中最重要的部分。

(二)展览

1.展览的概念

展览往往是展中有会,会中有展,展会结合,所以也被称为展览会。从字面理解,展是指陈列、展示物品,览是指参观、观看,会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的集中在一起进行交流。对展览的界定,目前还没有统一。

结合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所谓展览,是指参展商通过物品或图片的展示,集中向观众传达各种信息,实现双向交流,扩大影响,树立形象,达成交易、投资或传授知识、教育观众目的的一种活动。

2.展览的类型

展览的类型很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

(1)展览按内容可分为综合展览和专业展览。专业展览在目前的展览中所占比例较大。

(2)展览按目的可分为宣传类展览和贸易展览。

(3)展览按面向的对象可分为贸易展览、消费者展览和综合展览。

(4)展览按展品的来源可分为单独展览、多边展览和世界博览会。

(5)展览按地域可分为国内展览、出国展览。

除了以上几种分类标准外,按是否盈利划分,展览可分为营利性展览和非营利性展览;按时间划分,展览可分为定期展览和不定期展览。定期展览有1年4次、2次、1次,2年1次等。不定期展览则是根据需要而定。按场地划分,展览可分为室内展览、室外展览和网上展览。

二、会展业的特征

会展业通常被称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或者是“风向标”。

(二)产业关联强,互动性能好,综合效益高

会展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涉及交通、旅游、通信、建筑、广告、装饰等诸多部门和行业。也正因为如此,会展业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上海、北京、大连等城市已将会展业列为地方政府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产业。

(三)信息积聚性好,利于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费用

三、会展业的作用

当今,会展业遍及全球的各个角落,各国各个大小城市都有会展活动的举办。世界各地之所以争相举办各种会展活动,其重要原因是会展活动能够给举办地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

(一)对举办地经济效益的拉动作用.

会展业是高收人、高盈利的行业,除了门票、场地租金等直接收入外,还有因会展活动所带来的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物流、保险等相关行业的间接收入。

(二)就业机会的扩大作用

会展业作为服务业,直接、间接涉及的行业很多,因而就业乘数效应显著,能够吸纳较大数量的就业人员。

(三)信息的系统传播沟通作用

从科技发展史来看,许多划时代的发明创造,如电话机、留声机、蒸汽火车、电视机等都是在展览会上首先进行展示和推广的。

(四)经贸合作的促进作用

在大多数交易会、展览会和贸易洽谈会上都能签署一定金额的购销合同,以及投资、转让和合资意向书。

(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作用

会展是一种大型的群众活动,它要求有符合条件的会展场所,有一定接待能力、高中低档相配合的旅行社和酒店,便捷的交通和安全保障体系以及优雅的旅游景点等。

(六)会展活动举办城市知名度的提升作用

会展业在国际上被称为“触摸世界的窗口”和“城市的面包”,会展业是联系城市与世界的桥梁。会展活动可以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城市能不能跻身于国际知名城市行列,一个重要标志是看这个城市召开国际会议和举办国际展览的数量和规模,一次国际会议或展览不仅可以给举办城市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更能带来无法估价的社会效益。

四、我国会展业的格局

虽然我国各地区和城市经济整体水平及其特点和会展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但就整体利益而言,各地区都在通过挖掘本地的资源优势,制定科学的、侧重点不同的会展经济发展规划,使各地区、城市的会展业得到协调、持续的发展。

第二节会展中心概述

构成。

二、会展中心的选址

(一)交通便利

(二)周边具有良好的配套服务设施

(三)有增值潜力

(四)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五)注重会展中心的旅游环境

三、会展中心的经营管理

会展中心是会展活动开展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会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但怎样经营管理才能使会展中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我国会展中心的发展

总体来看,我国会展中心在经营模式上虽有不同,但普遍存在管理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低下、资金供给缺乏的问题,要实现会展中心的快速发展,必须在借鉴发达国家会展中心经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会展中心的实际情况,走市场化的改革道路,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来经营管理会展中心。

(一)实现会展中心产权多元化和分散化

实现会展中心产权多元化和分散化,是改变目前我国国有会展中心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现状,使政府逐渐退出会展中心的经营管理,会展中心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前提。实现会展中心产权多元化和分散化,应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在新建的会展中心中大力引进民营资本和外资,以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组建会展中心;二是对于一些已经存在的国有会展中心,也应该以适当的方式转让部分或全部股权,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二)成立会展中心管理公司,推行有效的会展中心管理模式

(三)培育会展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会展中心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后,相互之间的竞争必然加剧,这种竞争不仅包括国内同类会展中心的竞争,还包括来自三资企业的竞争及不远的将来还会面临着独资会展中心的竞争,同时会展中心还面临着同会展产业链条中的其他主体的合作与竞争问题。会展中心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注意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取得发展。

(四)注重会展市场的分工与协作

会展中心提供的产品是服务。目前我国多数会展中心对会展活动实施一条龙服务,即从展品运输、展厅和展台的布置到餐饮服务,再到清洁服务和物业管理都由会展中心独立完成,这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会展中心市场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要在会展中心实际运营过程中,充分运用市场分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原理,加强与会展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的合作,使自己专职于整合各项服务、加强管理的工作。在这方面,德国、法国等会展业发达的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五)加强政府对会展市场的宏观调控

市场化要求政府从会展中心微观管理领域退出,但却要求政府通过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加强宏观调控,使会展中心的整体运作有制度保障。另外政府对会展中心的建设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政府对一个地区需要多少会展中心、需要多大规模会展中心,需要在哪个位置建设会展中心,会展中心周边的交通环境、基础设施、人文环境都应该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从而对会展中心的投资起到指导作用。

一、我国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一)会展市场秩序混乱

当前,我国会展市场鱼龙混杂,会展过多过滥,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会展“泡沫”现象。一些城市日日有展,甚至“一日多展”。许多展览和会议既无特色,又无实质内容,缺乏良好的组织与服务,且收费混乱,低水平恶性竞争,使参展者的利益无法得保护。对一些会展主办者来说,展会无论大小都有钱可赚。经济利益驱使大家都想争分一杯羹。

(二)展览场所重复建设,功能单一

全国各个城市都有展馆,但大多面积小、功能单

一、设施落后、服务水平低,不月有竞争力,更不具有接办国际名展的能力。多数展馆只能承办一些低档次的展览,缺乏统一布局,一味地为了获得短期利益,使展览活动过多过滥,导致参展物品数量少、栏次低,降低了对商家的吸引力,同时也降低了办展质量,影响了城市声誉和企业效益有些城市盲目建设展览场所,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三)多数展会缺乏明确定位,组织管理模式落后

一、服务水平低下层次上的重要原因。

为会展提供配套服务的技术、信息等相对滞后,制约了会展规模经济的发挥。同一批人员既是展会组织者,又是展会管理者,也是展会项目的实施者,从展品征集到展品运输、展品布置直至为参展者提供吃住行服务等均由同一批人承担,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化分工带来的高效率的发挥。同时,为展会提供辅助服务的行业如展会信息、展会咨询、施工、评估、道具、设计装潢等行业也有待进一步发展。

(五)会展主办主体复杂,缺乏资质条件的约束,会展业务人员的素质偏低

目前,会展的主办主体有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各类协会、学会,有各种团体组织,有咨询公司和展览公司,有各种媒体,也有各类企业。主办主体的多元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展业发展的趋势,但是,由于没有严格的资质条件限制,造成了一些会议和展览水平低,组织管理混乱,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各种展会一哄而上的局面。

第一,会展业存在问题的病根,主要在于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新旧体制的转换中,会展业管理制度没有及时进行必要的变革,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的管理理念滞后并存在短期行为。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展会审批制、展览公司资格认定制,未能与会展市场的发展接轨,未能完全体现公开、公正、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原则。

第二,会展业管理体制和制度不规范。

第三,会展业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与宏观调控,缺少行业约束机制。

第四,会展业的运行缺乏规范化。展会的地点、频率约束机制缺位。

第五,会展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无论是展会组织者、管理者、施工人员还是为展会提供其他服务的人员的素质总体来看不高,观念更新较慢,多是承袭前人的经验而缺乏创新精神。

二、我国会展业的发展趋势

(一)全球化趋势

加入wto以来,我国会展业同国内各个行业一样,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就是全球化。

(二)信息化趋势

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的会展业与国际接轨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会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会展业的信息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会展业开始注重与国际会展组织或世界知名会展公司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及时掌握全球会展业的最新动态。二是在会展业中积极推广现代科技成果,逐步实现行业管理的现代化、会展设备的智能化和活动组织的网络化。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推动国内会展业的信息革命,如开展网络营销、举办网上展览会等。

(三)集团化趋势

会展业是一项投入大、回报快的产业,表现在微观领域,即对会展企业的资产总额、人力资源、技术力量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会展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众多小规模的会议或展览公司已力不从心,逐渐被有实力的公司兼并或收购,进而退出市场,实力雄厚的展览公司则以资本为纽带,采取联合办展、收购展会、资产兼并等方式不断壮大自己,成为市场的主宰。

(四)品牌化趋势

晶牌是会展业发展的灵魂,也是我国会展业在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现品牌化经营是增强我国会展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目前,国内已初步涌现出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会展企业或展会,但这些民族化的会展品牌与德、意等国家的国际性会展公司或展会相比,无论在品牌的知名度上,还是在品牌的无形价值或扩张程度上,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由此可见,品牌化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上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日程。

(五)专业化趋势

“只有实现专业化才能突出个性,才能扩大规模,才能形成晶牌”已成为国内会展界的共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会展业追求的都是综合化,强调小而全,结果造成展会特色不鲜明、规模普遍小、吸引力不强,也导致了我国国际知名展会的缺乏。专业化是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六)市场化趋势

(七)创新化趋势

(八)生态化趋势

(九)多元化趋势

最后,我国的绝大多数会展公司都会努力拓展本企业的经营项目,形成“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格局,以分担经营风险,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三、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前景

会展业是我国今后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行业之一。其理由在于:

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市场体系的形成,将为我国会展业持续发展和实现质的飞跃,提供更加有利的体制环境和体制保障。

其次,我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将为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背景支持和基础设施支撑。

我国现代制造业迅猛发展和全球制造中心地位的形成,将使更多行业、更多领域的专业会展迅速成长起来。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推介产品,树立品牌,开拓市场,必将带动会展需求进一步增大。

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第三产业得到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化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金融、物流、旅等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将为会展业提供更好的配套设施和服务。

再次,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我国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将带动我国会展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四、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对策

(一)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引领会展业的健康发展

(二)发挥政府对会展业发展的引导和培育作用,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第一,建议政府部门能通过法律、行政规章和政策等手段对我国会展业进行宏观规范,同时减少对会展活动的直接参与和管理,使会展业的各个主体能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竞争。第二,共同研究制定会展产业政策。第三,研究制定有利于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使会展中心场馆、会展业和相关服务业能有积极性办好会展活动。

(三)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实施品牌战略

会展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规模经济”,同时,也是一种“品牌经济”,就会展城市而言,要根据城市的资源禀赋条件,选择能发挥城市资源优势的重点,加速培育一批有晶牌效应的展会和一批有专业水准和竞争实力的会展公司。就展览项目而言,会展企业应该集中优势资源,努力提高展会组织、策划、服务的水准和经营管理水平,不断进行展会活动的创新,争创名优品牌,提升我国会展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加快筹建全国性会展协会,促进我国会展产业化

(五)有意识有目的推进会展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这其中包括会展产业链上的分工专业化、会展活动服务专业化、业化。

(六)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七)加快人才培养

尽快塑造一支熟悉展览业务,富有管理经验的专业队伍。

工业企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篇五

;

摘要:山东省沾化县的冬枣产业面临果实品质下降、市场占有率降低、价格低迷的严峻形势。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局面的产前、产中和产后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沾化冬枣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对策。

山东省沾化县是我国晚熟鲜食枣“沾化冬枣”的主产地。从1984年开始至今,沾化冬枣产业开发经历了试验、起步、推广、快速发展等4个阶段。目前,全县冬枣栽培面积已达3.3万hm222,占全国冬枣栽培面积的25%,2007年总产量达2.5亿kg;
拥有保鲜库4000余座,10余家专业冬枣贮运加工企业;
以下洼、富国、大高等3个乡镇为主的冬枣交易市场达30多处;
全县有6000余人从事冬枣及其产品的销售业务,300多名技术人员在全国各地从事冬枣栽培技术服务工作。沾化冬枣品牌驰名大江南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但近年来,由于管理粗放,产销层次低,导致冬枣质量下降,沾化冬枣在同类同质产品(河北沧州、陕西大荔等各地的冬枣)中的市场占有率正在降低,其品牌优势已大不如前。市场疲软,价格低迷,枣商无利,枣农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沾化冬枣这一地域优势产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面临形势异常严峻。现将沾化冬枣产前、产中和产后等3个阶段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并提出几点建议。

1沾化冬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产前阶段

1.1.1农资供应环节冬枣生产所需农资(农药、肥料等)的使用,对冬枣品质、产量和成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沾化县农资市场上肥料供应商虽有50余家,上百个品种,但通用肥多,专用肥少。县内肥料生产企业5家,都没有形成生产规模,生存比较困难,仅有1家冬枣专用肥料厂,市场占有率也很低。农药供应商家也有几百个,上千个品种,绝大部分为中小企业产品,质量保障性差,对环境污染少的品种少。

1.1.2农资流通环节农资经营主体多,进货渠道混乱,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市场管理难度大。一些不法生产经销商利用短斤少两、以次充好来迎合农民追求廉价的心理,做虚假宣传,老药新牌,一药多名来欺骗群众,形成农资产品的价格长期居高不下或连年上涨的局面,严重侵犯了农民的根本利益,挫伤了枣农的生产积极性。

1.1.3农资采购和使用环节枣农文化素质较低,面对种类繁多、渠道混乱的农药和肥料,无法鉴别和正确使用,在一些不法农资生产经营商的误导下,很难做到根据土壤和枣树的实际需要进行测土施肥、合理用药,普遍存在大剂量重复用药、盲目施肥、相互仿效现象。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造成肥料农药的浪费,导致土壤盐渍化、降低产品质量和农药残留超标,而且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1.2产中阶段

冬枣产中阶段汇集了生产技术、资金、管理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是冬枣品质和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由于冬枣发展速度过快,品种株系混杂,科研工作滞后,无法有效指导生产,导致品质下降、产量不稳、病虫危害加剧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制约沾化冬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极大障碍。

1.2.1科研滞后目前,国内冬枣生产仍有许多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如冬枣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变化规律、营养调控机理研究、重大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冬枣的优选优育、品种结构调整、种植模式创新、精准化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产品的包装、保鲜、综合加工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等,都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专项研究课题很少,科研工作明显滞后。

1.2.2技术推广工作不到位农技推广部门存在人员工作重心转移;
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不适应冬枣产业技术发展的要求;
经费短缺,形成“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广大枣农获得技术的途径主要依靠电视宣传和村里“技术能人”带动,很难得到系统全面及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和指导。

1.2.3品种结构不合理沾化冬枣10月上旬上市,采摘期仅20余天,上市集中,上市量大,市场供应期短,销售压力大,群众对市场预测能力差,竞相出售,导致价格低迷。枣农无能力准确地按照市场信息调整品种结构。2005年开始,部分群众自发进行枣树设施栽培,但因缺乏经验,上市时间过迟,未达到预期经济效益。

1.2.4栽培模式单一沾化冬枣栽培普遍采用矮化密植的模式。这种模式曾为沾化冬枣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大、快速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枣树大面积进入结果期,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一是不利于农业机械化操作,生产效率低;
二是枣园郁闭,病虫害日趋严重,抗药性增强,冬枣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
三是单一集约化栽培模式,改变了生态环境,使病虫害的种群动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一些次要的病虫害已成为当前生产上的新的重要病虫害。

1.2.5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实施困难2002年制定的《沾化冬枣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已不太适应冬枣产业发展现状的需要,原标准在许多方面落后于科技和市场的发展要求,相关体系也不太完善。由于宣传和指导工作力度不够,枣农对冬枣生产标准化仍十分生疏;
小规模生产和分散经营也使标准化生产技术难以实施,可操作性不强。目前,冬枣质量检测主要靠眼观、手摸、口尝,没有快速、准确的检测设备和方法,使沾化冬枣质量参差不齐,果型、重量、颜色、光洁度、农药残留量和糖度等指标合格率很低。虽有标准,也是“有标不依、执标不严”,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尽快实施冬枣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沾化冬枣质量安全水平,已经成为提高沾化冬枣市场占有率的关键。

1.2.6单产低、质量差全县3.3万hm222冬枣多数树龄为5~10年,2007年总产量2.5亿kg,平均666.7m22产量只有500kg左右。其主要原因是管理技术落后,坐果率低,缩果、落果严重。规范化管理的枣园,由于树体营养调控、养根保叶、促花壮果、防病治虫等综合管理技术水平较高,666.7m2产量可达1500kg,但此种枣园的面积不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多个,在迅速发展、大量育苗阶段,未注意提纯优选,从一些劣质品系上乱采接穗嫁接育苗。目前,这些树已全部进入结果期,造成品系混杂,产品质量良莠不一,整体品质下降。由于品质迅速下降,2006~2008年连续3年市场价格低迷,销路不畅,品牌声誉正在迅速消失。

1.2.7投入过大,成本高据调查,全县枣园每年施肥3~4次,每666.7m2肥料投入成本为660元;
每年喷药40~50次,每次3~5种农药复配使用,每666.7m2投入成本500元;
机械喷药耗油(电)每666.7m280元,三者合计每666.7m22 1240元。造成投入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不能根据枣树的生理需求平衡施肥;
冬枣种植模式单一和枣园郁闭,造成病虫危害加剧,防治困难;
片面追求大果型和高产量,过量施用化肥和生长调节剂;
不了解农药、激素的性能特点,超剂量、多次用药,以及经销商误导欺骗或兜售假冒伪劣产品等。

1.3产后阶段

1.3.1缺乏龙头企业拉动目前,全县冬枣树陆续进入结果盛期,预计3~5年内产量将会翻一番,达5亿kg,但4000座贮藏库的贮藏保鲜能力仅4万t,只占总产量的16%;
枣贮、销企业10余家,其中虽有二三家企业具有国家和省级著名商标,但对冬枣购销能力并不大,对产业带动能力还很小,更无实力投资于种植环节、建立生产基地、与枣农或合作组织签订收购协议,形成龙头企业。届时,这些问题如不能妥善解决,冬枣产业会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

1.3.2冬枣深加工力量薄弱

全县有沾化冬枣制品生产企业30余家,原料购自国内五大枣产区,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部分出口,年加工生产能力3.5万t左右,产值5亿元,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的70%,但存在着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多为低档次雷同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利润不高,缺乏占领高端市场的名牌产品。

1.3.3市场流通混乱

全县形成以下洼、富国、大高等3个乡镇为主的30多处规模不等的冬枣交易市场,但普遍表现为规模小、布局乱、交易手段落后、服务不规范、管理水平低、硬件设施不配套、利用时间短(仅30天左右)、辐射范围小的问题。各大小市场相互争夺资源,没有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枣农缺乏属于自己的合作组织、营销组织和信息沟通组织,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白天摘枣,黑夜卖枣,就近入市,摆摊叫卖,苦不堪言。当地冬枣贮运公司、购销组织和散户枣贩,绝大多数为外地客商代购,难以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
外地果商也在与枣农的交易中挨摊讨价还价,压级压价。枣农分散经营,势单力孤,无法成为市场的主体,处在产销链中的最底层,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无法分得合理利润。

沾化冬枣没有自己的优势品牌直接进入终端市场;
一家一户分散的无组织的生产与经营方式,导致冬枣“采青”现象屡屡发生;
产品分级不严格,质量没保障,包装不规范,贮运和销售过程中碰伤和失水霉烂变质现象严重;
很多超市不敢大量进货,害怕因药残超标受罚和冬枣货架期短造成损失;
无序的市场竞争,出现积压和“甩卖”现象,加之其他产地鲜食枣和果品的冲击,是冬枣销售不畅,价格低迷的主要原因。

1.3.4物流效率低冬枣季节性强,成熟采摘期不到一个月,成熟上市时间集中且量大。全县共有20万t冬枣需要外运,每天物流量l万t。现有物流公司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不能实现物畅其流,运输成本不断提高。

2沾化冬枣产业发展战略和对策

沾化冬枣以其外形美观、品质极佳的特点进入市场后一炮走红,售价奇高,供不应求,因而短期内大获暴利,使栽培面积得以迅速扩大。随着新植枣树的陆续结果,2006年以来出现价格低迷,销路不畅。针对造成这种困难局面的种种原因,笔者认为当前应从以下方面人手,加以解决。

2.1加强组织领导

围绕提升沾化冬枣市场竞争力,打造国内外水果名牌这一中心目标,由政府组织,聘请著名果树和产业发展研究专家为顾问,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和发展规划,建立高效协调的产业组织机构,整合资源,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为冬枣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条件。

2.2调整品种种植结构

沾化冬枣品种单一,上市过于集中,因季节性过剩而造成了极大的市场风险。重新定位沾化冬枣产业,利用沾化冬枣已有的市场资源优势,变“一枣独打天下”为“多品齐占市场”。着力宣传孕育出高品质果实的沾化独特地理位置和土壤、气候环境条件,打造地域品牌,这是拓展提高市场的必要条件。引种试验结果表明,七月鲜、伏脆蜜、早脆王、孔府脆等优质早熟品种,大白铃、妈妈枣、婆枣等优质中熟品种,在沾化县均表现出特优的品质。目前,全国还没有规模集中的中、早熟鲜食枣生产基地,7~8月份全国市场鲜食枣货源紧缺,市场潜力很大。因此,要调整品种结构,引进系列鲜食枣特优品种和加工、制干兼用型品种,试验开发观赏盆景园艺品种枣;
制定和实施沾化冬枣产业布局政策,并对各品种生态特性和市场前景进行系统研究,确定栽培品种、数量和生产布局,与沾化冬枣进行市场衔接,实现多品种次递上市,均衡供应;
经营制干品种、枣加工品和其他干鲜果品,做到周年经营;
实现鲜食枣的亚周年供应和枣深加工品的周年供应,使客商如流,市场周年供应不断。如是,必将为沾化枣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2.3推行多元化的种植模式

确定合适的作物布局,最大限度避免病虫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提高经济效益。对现有枣园进行改造,实现枣-棉、枣-菜、枣-油(料)、枣-药或枣-牧(草)间作等立体种植模式。优选早、中、晚熟品种,研究推广促成或延迟栽培新技术,调控沾化鲜食枣的成熟期,使沾化鲜食枣采摘上市期由1个月调整到3个月;
结合保鲜贮藏新技术,实现鲜枣市场供应期由4个月延长到7个多月,达到亚周年供应。

2.4加快沾化冬枣标准化体系建设

沾化冬枣安全标准化生产是提高产品质量、创建品牌,开拓市场、扩大出口的基础和前提。应由政府职能部门、科研机构和产业各环节的主体代表共同参与,制定出既有区域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符合沾化枣产业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
实施冬枣质量认证、标签制度及市场准入制度;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标准化工作稽查队伍,加大对冬枣标准化实施的监察力度。

2.5建设大型专业的枣批发市场

集中周转,销往国内外,推动沾化枣产业向更大规模发展,形成全国最大的枣类批发市场和交易中心,以此带动培植棉、盐、皮业、畜产、海产、枣加工品等相关产业发展,逐渐形成一业为主、多业并举新局面。

2.6加强沾化冬枣产业组织化建设

立足当地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色产业为中心,以龙头企业、冬枣协会、农民合作组织、产销大户为依托,把沾化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枣产品的生产基地,实现“供货基地化、生产订单化、产品等级化”,扩大经营范围,拓宽流通渠道,进而搞好产前信息、产中科技和产后销售服务,形成覆盖面大、牵动力强的“批发市场+协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格局。只有将分散枣农组织起来,在市场条件下与产业的其他环节形成紧密合作关系,才能全面贯彻冬枣生产标准化,大幅度地提高沾化冬枣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沾化冬枣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扶植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对实现冬枣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应鼓励枣制品加工企业利用现有生产条件和市场渠道,与枣农合作组织和生产基地结合;
大力发展冬枣经销商、经纪人、运销大户和中介组织,在销售地建立连锁经营;
农资生产经销企业与农资推广部门合作,开展农资直销和技术指导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杜绝假冒伪劣现象;
枣农合作组织、技术协会将分散的枣农联合起来,与产前农资组织对接,统一购买,并与产后流通、营销、贮运、加工企业连接。有实力的农民合作组织可直接进入产后流通环节,并逐渐发展成市场流通的主要力量。

政府部门应转变职能,加强对农技推广的组织和管理,规范冬枣的产业化生产标准技术,加大对枣农协会的支持力度,使其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枣农协会开展技术推广,市场调查、产品展销和信息交流等服务,帮助政府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制定产业政策,凝聚同行业者,形成合力,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全行业竞争力,积极应对和解决贸易技术壁垒和贸易争端,使经营、竞争有序,防止降价抛售,避免恶性竞争。

3结语

沾化冬枣产业处于成熟发展阶段,市场潜力巨大,产业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今后应以全面提升沾化冬枣市场竞争力为中心,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优化品系和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质量、精细加工增值和提高效益上来;
逐步走上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统揽全局,以开发特色优质名牌产品和开拓国内外市场为突破口,以实用新技术的优化集成、普及推广和严重阻碍枣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攻关为重点,使沾化枣产业步人产前、产中、产后协调并举,早、中、晚熟及鲜食、制干和加工品种合理搭配,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兼顾的高效益可持续发展道路;
逐步实现栽培管理标准化、模式多样化、品种优良化、品种结构多样化、施肥平衡化、喷药无公害化、采后处理高档化、产品绿色化、贸易国际化的沾化枣产业化的发展目标。可以预测,只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并加大宣传和市场开拓力度,沾化冬枣的国内、外消费量必将大幅度增加,市场前景会越来越广阔。

相关热词搜索:;

工业企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篇六

如果从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来看,的确有一些核心的、似乎不变的内容可以概括为规律,对把握物流信息化未来的方向可提供一些启示。总结这些规律既是物流信息化本身的基础建设,对于物流业本质的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现代意义上的物流信息化大体上可以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edi算起。当时一些发达国家的大企业为了提高企业之间的商贸、物流效率,采取了电子数据交换即edi技术,主要是两大措施:一是建立第三方信息交换机构----edi中心,企业之间不必建立两两通讯线路,只需与edi中心交换信息即可;二是建立一套交换数据的标准(代码、格式、通讯等),各企业把需要交换的数据按此标准转换后即可与外部交换,不会影响内部数据的安全。尽管由于edi采用专线通讯造成成本较高,普及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是给后面的物流信息化带来极其深刻的启发。至今我们建设的各种公共信息平台,依然在遵守上述两条原理,第三方服务和信息交换的标准化。另外还要指出的是,物流信息化发端于数据交换与共享,恐怕是这个行业特有的,至今我们还在为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所困扰,可见物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对于这个行业的重要性不同一般。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微机和局域网技术的普及,推动物流信息化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以管好各企业自身的网络资源和作业流程为目标,并形成了各种以tms、wms为核心的物流信息系统。从那时开始,物流信息化覆盖了网络和流程两个基本范畴,只不过这一时期的网络和流程仅限于本企业所辖的资源和作业。

从世纪交替到本世纪初的一段时间内,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大发展,物流信息化的方向再次转向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其背后的驱动力是企业希望把网络和流程的概念突破自身所辖的限制,开始考虑社会资源的整合、合作伙伴的协同。但由于种种原因,此项努力进展甚慢,表现为采用互联网为技术架构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困难重重,影响了物流市场的网络资源整合和作业流程协同。至今,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仍然是一个影响发展的制约因素,而且尚未对以往的经验教训做出科学的总结,形成行业的共识。

但是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不会停脚的,近年来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推动了物流信息化的新发展,尽管在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但是方向还是依稀可辨的,就是推动产业走向“智能物流”。

第一,物流信息化会始终围绕着物流的网络和流程这样两个基本范畴展开的,不断地解决网络和流程的问题,也必将遵循网络和流程的发展规律。

第二,物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及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对于物流行业来说地位特殊,是网络与流程发展中的关键环节。

第三,物流信息化未来的方向是推动物流业的智能化,但基础还是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对于物流资源的管控水平。

我们概括的规律是否符合实际呢?还必须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物流信息化的市场实践是如此丰富多彩,确实令人难以把握。为此要先对物流市场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其实只要把物流的网络和流程作为两个基本概念提炼出来,物流市场的结构、问题、方向还是比较清楚的。

物流市场中有两大板块:一类是基础服务市场如运输、仓储、快递、装卸等,对于资源的依赖性高,提供的是作业流程相对规范的标准化服务,核心竞争力多依赖于资源的规模和布局均衡,也就是说偏重于依赖网络资产。另一类是专业物流服务市场,如汽车物流、服装物流、食品冷链物流等,提供的是非标准的专业服务,对于资源的依赖性远不如对于专业知识和控制能力的依赖,或者说对于流程的依赖更甚于对于网络资源的依赖。在传统的物流市场,我们不大会看到网络资源与流程作业的分离,但随着物流的深入发展,资源的拥有与使用分离,基础的标准服务与专业的非标准服务分离,尽管他们之间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合作关系更加复杂多样,但是专业化分工的大趋势是必然的。物流的两大板块已经出现,并各自在探索前进的道路。

基础服务市场总体上看是供大于求的,并由于“(企业规模)小、(物流资源)散、(市场秩序)乱、(服务水平)差”,恶性竞争严重。因此发展的方向是通过资源整合,在集约化、规范化的过程中解决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当前我们看到的正是这样一个进程。以最典型的公路市场为例,资源整合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显示了极强的竞争力,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示范效应。其中有三种典型模式:一是以德邦为代表的资产性整合,二是以传化物流基地为代表的轻资产整合,三是以卡行天下为代表的半资产整合。实践中还有许多不同的整合形式,但共同的一点就是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的整合,把资源的管理制度、标准和责任都固化在同一的信息系统之内。在这类市场上,由于流程相对规范,信息化的重点是网络的资源管理。或者说,此类信息化的.竞争力最终在于对物流资源(货、车、库、人等)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控制能力。随着物流市场需求的发展,对物流资源的管控要求将不断深化,构成物流网络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轨迹。

专业物流服务市场则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的,因此大部分专业物流的业务并未实现外包。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传统的物流企业不太了解专业物流的特殊流程,不习惯基于流程服务的价值创新,也缺少在流程中整合进其他增值服务的能力。只有少数企业掌握了专业物流的运营模式,即以客户的新价值创新为目标,传统作业为接单手段,流程优化和增值服务为盈利基础,具有极强的非标准订单处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信息化基本属于流程型信息化发展轨迹,专业细分越来越深,不同环节之间的责、权、利界定和传递越来越清晰规范,也被称之为流程透明化,这些就是流程领域信息化的特点。当前,发展最快的专业物流市场有汽车物流、食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服装物流、危化品物流等等。这些专业物流的发展有着很强的产业背景,或者说这些专业物流有着极其鲜明的客户价值在驱动。

再来看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情况。前一个时期,各级政府纷纷投资建设各种类型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但是成功者少,失败的确很多。近来政府投资谨慎,反而出现了一些民间投资信息平台的成功案例,例如汇通天下、深圳易流,他们的市场越来越大,商业上也进入良性循环。此外还有嘉晟的服装物流平台等都比较引人注目。这反映了一个问题,公共平台实现的信息整合是市场行为,遵行市场规律,即在竞争中形成服务价值,服从优胜劣汰的规则。显然政府投资的平台难以适应这样的要求。

其实,物流信息平台的发展空间很大,因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越来越频繁,我们会看到分工越来越细,同时合作越来越普遍,越来层次也越深。在分与合之间,需要有一个桥梁或纽带,这就是公共平台的价值。只不过这一切都要在市场规则下进行博弈,才能形成有效的分工与合作。因此公共服务具有宽广的前景,同时,平台的服务必须标准化,所以公共平台的发展实际上也是提炼标准的公共服务的竞争过程。政府在公共平台的领域里更适于那些依法监管的公共服务,而不是商业性的公共服务。

物流信息化的实践是五彩斑斓的,令人眼花缭乱,难免有人会发出不知未来的方向之慨。但是回顾历史,梳理现状,还是可以把握一些趋势性要求。

首先,物流业的基础市场将加快资源整合,表现在网络信息化是竞争的主要领域。网络信息化的基础是对于物流资源的管控能力,加之对于网络合理布局和动态均衡的调控能力,可能最终落实为资源的身份识别、资源属性的时空跟踪能力。

其次,专业物流仍然取决于背景产业的发展需求,但是流程透明化始终是专业物流信息化的一个基础,这个透明化是无止境的,因为流程中的资源会展现出越来越多的相关属性,这些属性成为专业物流价值创新的源泉。而透明化技术实际上是将这些属性信息按时间、空间记录下来,以便在流程中加以利用。

物流业在物联网时代将走向智能物流时代。何谓智能?其实在物流领域无非表现为网络的智能化和流程的智能化。网络的智能化,本质上是对于物流资源管理的智能化,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都能够减少资源浪费,不断提高利用率。流程的智能化,是价值创新的智能化,是在复杂情况下总能够选择最优方案,实现服务价值最大化的能力。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物流的智能化。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创新将会出现一个新的高潮,但与前期相比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加明显。公共服务将越来越呈现模块化和嵌入式特点,将公共服务标准化之后被整合在各用户自身的信息系统中。

在技术层面,可以看到身份识别、定位服务和移动通讯这三项技术将成为物流信息化的技术基础。在智能化的趋势推动下,可以预见物流智能终端设备将得到大发展,不管其形式如何多变,其基本特征就是集成身份识别、定位技术和移动通讯功能,如果再根据特殊需求加上某种特有的信息采集功能(传感器),就可以将物流资源的特定属性以及相关的时间、空间记录下来,从而把管控水平提高到所谓的“智能化”水平。

系统建设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物流有以下特点:物流节点普遍实行信息化管理;整个系统具有无限的开放性;信息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起引导和整合作用;系统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在网络物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物流设施或者设备的处理能力,而是物流信息系统,即在物流过程中进行信息采集、管理、分析和调度,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调整的软系统。推进物流配送领域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从根本上提升物流业竞争力。

我们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加快物流领域信息网络建设。采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方式投资建设全国物流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将物流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嫁接,抢占该领域的全球制高点;建立多个全国性的物流信息平台,加强完善物流实物网和虚拟网,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组建网上物资贸易和物资配送服务市场,提高全国范围内物流信息的搜集、处理和服务能力,缩短物流信息交换与作业时间;推进edi项目建设,建立全国交通通信服务专网系统,采用先进的数字编码、调制和时分多址技术,并集成现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和数字通信技术,与智能应用系统互联;运用全程物流理念,完善大交通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功能,基本建成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运输平台,以邮电通讯及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平台,形成以运输商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业。

第三方发展

顾名思义第三方物流就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从国外物流企业功能发展来看,物流业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已远远超过传统的仓储、分拨和运送等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迅速。由于不断缩减供应链成本的需要,美国的制造商和零售商们要求物流公司做得更多一些,物流企业提供的仓储、分拨设施、维修服务、电子跟踪和其他具有附加值的服务日益增加。新加坡环球公司亚太地区总裁保罗?格雷厄姆称,物流服务商正在变为客户服务中心、加工和维修中心、信息处理中心和金融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借助信息技术提供越来越多的物流服务,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响应。鼓励第三方物流发展,提高物流企业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延伸服务领域,建立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层次鲜明的综合物流体系已是全球物流业发展潮流所在,也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第三方物流服务将借助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发展形式、速度和范围上有更大的突破。作为一种战略概念,供应链也是一种产品,而且是可增值的产品,其目的不仅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提供用户期望以外的增值服务,如配货、配送和各类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以及其它按客户的需求提供的服务。电子商务涉及到企业流程的再造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因此在进行物流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时,需综合考虑合同、保险、单证、语言等诸多因素。具体来说,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做好以下工作:综合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从顾客需求出发,开展第三方物流流程重新设计,注重综合集成管理,重视联运代理的组织功能,为“全能”型企业提供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流程再造,为供应商、消费者提供灵活高效的物流服务。技术创新内容包括:在物流服务项目、组织结构、运行机制、服务规范质量等方面的技术创新,突出有吸引力的新物流服务项目;物流系统要素技术创新的商业化,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服务活动效率,并取得满意回报;技术创新内容与创新活动之间的协同,使人员素质、组织结构、物流过程、管理水平得到发展。

物流培训

针对我国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缺乏,物流在职人员的总体水平较低的情况。我们应培养一支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一方面,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物流经营管理技术人才。职业教育是培养物流和配送人才的最重要和最经济的方式,许多国家的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获得从业资格后,才能从事物流和配送方面的工作。我国应建立完善的物流教育和培训体制,形成较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系统,在大学和学院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并广泛地为工商管理各专业的学生开设物流课程,形成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系统。另一方面,物流系统的运作需要电子商务经营者的支持与理解,通过向电子商务经营者提供培训服务,可以培养它与物流中心经营管理者的认同感,可以提高电子商务经营者的物流管理水平,可以将物流中心经营管理者的要求传达给电子商务经营者,也便于确立物流作业标准。

现代物流系统

通过电子商务最新现代技术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因此要用电子商务推广物流管理的四大新技术:条码技术(通过扫描对信息实现自动控制技术)、edi 技术(电子数据的交换和自动处理)、gis技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物流配送的最佳模型)、gps技术(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现物流配置国际化)。以上四大新技术的结合,将在物流供应链上建立一个高新的供应链集成系统,物流信息能在开放供应链中实现物流的及时、准确的配置,是建立综合现代物流系统的基础。

物流活动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物流系统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有必要从全国物流业整体发展、提高全社会物流效率的角度出发,打破传统物流业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实现物流业的空间优化整合,构筑全国范围内有效协作的综合现代物流系统。

从目前来看,首要工作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区域物流系统规划,建设多个国家级的现代物流节点、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深圳、上海、大连等城市在此方面已先行一步,深圳早在九五期间就提出建设物流中心城市,把物流业发展成为全市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开始实施以“两港”运输、商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

综上所述,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业的发展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同时有可以看到电子商务给予物流更大发展空间的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可行措施和有力对策,大胆探索,就能加快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使其有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工业企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篇七

前言

有关研究机构对中外汽车零部件企业高管、国际咨询专家及资深业内人士约60多人进行了深入访谈和调研,在提出的假设得到共识的情况下,完成此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报告,以供零部件企业参考。

一、黄金增长期仍将持续五到十年,期间或有增速波动

过去五年,中国汽车产量出现了罕见的高增长。与此同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也经历了不同寻常的黄金增长期,在这段时期里,一些零部件生产商享受到了高增长带来的丰硕成果,一大批企业从几亿元的年销售收入发展到十几亿甚至几十亿元;有些企业接到的订单甚至已经排到了2010年。

拉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增长的三驾马车——国内配套市场、售后市场和出口市场中,尤以配套市场为最主要的贡献因素。中国汽车产量从2002年的325万辆增长到2007年的889万辆;中国零部件配套市场也从2002年的1900亿元规模增长到2007年的约5000亿元,净增3000多亿元。

出口市场在过去的五年中是增速最大,出口额从2002年的150亿元猛增到2007年的约1200亿元,净增1000多亿元。

售后市场的市场增速稍弱一些,但也从2002年的700亿增长到2007年的约1200亿元,净增500亿元。

2007年三大市场共计约7400亿以上的市场规模,减去进口的约800多亿,在中国国内生产的零部件产值已达到6600亿元左右的水平,比五年前的约2000亿增长3倍多。

根据盖世汽车网的调研,80%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高管对于未来五到十年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也有30%到40%的经理人对于近两年增长过头后反而带来滞涨的可能心存疑虑。我们的观点是,只要中国经济和金融环境不出现大的意外,在未来的五到十年,汽车零部件行业仍然是国内最有前景的行业之一,还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其间,不排除有阶段性的增速波动情况出现。

继续看好未来五至十年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根本依据是驱动该行业增长的基本因素都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未来5~10年间,中国汽车年生产量保守估计将达到1500万辆左右(包括出口车辆),即新车的产量还将增加近一倍。而由于车型升级的因素,估计将为配套市场带来超过一倍以上的产值。

尽管人民币升值给出口现在带来一定的困难,但也仅限与美元直接挂钩的国家和地区;另外,除非人民币升值到中国的绝大部分产品都没有出口竞争力,否则作为中国政府为数不多的支持高附加值的汽车产品出口不会长期受影响。并且,汽车零部件的出口结构也从主要出口售后市场向售后、配套市场并存的方向转型,因此,未来5到10年出口零部件产值也将不小于2007年的一到二倍。

售后市场将最没有悬念地保持增长,因为,现在每年新增的车辆保有量就有800多万辆,随着大量2003年以后新购的车辆开始进入大量保修阶段,售后市场将比前五年有更高的增长率。

当然,预测将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不排除未来五年内的某一时段出现新车产量和出口同时缓慢增长的现象,因此,零部件供应商应根据自己公司的资源能力来调节产能的增长节奏。

二、并购大战上演仍需时日,供应商数量近年内或将不减反增

早在十年前,就有国际著名公司预测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2010年前会大洗牌,近70%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将被并购。然而,时到今日,虽然偶有并购现象,但真正大规模地并购战并没有发生。事实上近5年里,中国供应商的数量反而在增加。

一个供应市场从过于分散到集中是必然的过程,然而判断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重组整合会何时大规模发生却十分困难,我们从五个维度来分析并购发生的外部因素,以判断并购在近年大规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1.市场增长

如本报告第一部分所分析的,中国本土市场中,不论配套市场还是售后市场,都呈现出一个较长期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特征。在一个增量市场中,现存零部件企业更多选择增加产能或设立新厂的方式去争取新增的蛋糕;只有在成熟稳定市场中,才会出现大量你增我减式的零和并购游戏。而且在未来的增量市场中,还可能会出现新的进入者。当然,不排除新增产能过度后,会引起阶段性局部修正,但从整体看,零部件企业数量不会呈现大规模减少的情况。另外,企业并购(非少规模参股)的前提是,被并购方业绩差,利润甚至为负数;然而在一个增量的市场里,虽然利润率可能会下降,但大量亏损的情况还是较少发生。这也给希望通过并购方式进入市场者减少了机会。

2.整车市场的集中度

盖世汽车网曾组织专家专门分析过现在中国整车的成熟度的问题。基本的判断是,中国汽车市场刚进入成熟市场前期,整车厂之间的真正规模整合也还需要约5年以上的时间。因此,因为整车厂大量并购、其整合供应体系而大量减少供应商数量的情况目前也不会大规模发生。

3.现有市场的竞争特性

乘用车配套市场增长潜力最被看好,加上整车厂又以外资品牌为主,因此,各种类型的零部件公司都有,竞争最为激烈。在此市场上出现以中资为主的一级供应商被并购的可能性较大,并且最可能持续发生。在商用车配套市场上,因外资进入较少,商用车主机厂在中国又以自主品牌为主,因而专攻此市场的供应商近年被并购的概率较小。而定位于国内售后市场的供应商,因外资近期还未倾注全力,市场还在增长;加上售后市场供应商还可以向出口市场转型,因此,此类供应商被并购的可能性更小。但是,定位出口售后市场的供应商近两年有一定的压力,一些不及时调整出口市场、进行战略转型的企业,会有可能被挤出市场。

4.新进入者的切入战略

从盖世汽车网的调研和近些年的实际情况看,有实力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公司,现在更多的选择成立新公司的方式,以并购方式进入市场不是主流。

5.中国供应市场的制造基地特性

除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本身规模巨大之外,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市场的另外一个特征是,它将可能因为低成本等多种因素而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中、外资企业都会利用这个特性而受益不浅。随着跨国公司中国采购的深入和外资零部件公司开始重视出口市场,在中国生产零部件的数量将不仅仅取决于中国本土市场情况,而将受全球制造基地进度的影响了。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近年内可能有专注于某些市场的供应商面临被并购或挤出市场的风险外,但总体而言,零部件供应商的生存状况还比较乐观,近3到5年内供应商(指工厂)数量上可能会不减反增。

三、配套体系从混战逐渐明晰,配套市场上新进入者难度开始加大

中国配套市场,是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比起日本和韩国的配套市场,中国配套市场的进入难度可谓天壤之别。

来自欧系、美系、日系、韩系的零部件一级供应商都有机会在中国打入其他成熟市场不易进入的整车厂采购体系中去,部分美系和欧系供应商充分享受了在中国客户多元化的成果。而中国本土的零部件供应商甚至有机会成为日系和韩系的配套供货商。

形成这种开放的配套市场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中国的乘用车企业以合资公司为主,因此,一方面中方可部分削弱外方在采购中完全主导的权限,另一方面,中方的子公司或合资零部件公司因资产上的关系有更大的机会进入合资主机厂。

2.中国有国产化率的要求,而历史上一个与外资整车厂关系紧密的外资零部件企业并不是很快跟进整车厂在中国投资,这给了中方和其他早期在中国投资的外资零部件公司机会。

3.中国本土整车厂,由于历史上缺少完整的供应体系,并且在技术含量高的总成上需要得到外资零部件供应商的支持,因此,对于外资零部件企业而言,只要成本可以接受,实际上对自主品牌持欢迎态度。

然而,这种相对多元交织的供应体系局面,随着丰田为代表的日系对原有供应体系的强化而将得到改变。丰田在构筑起强大的供应体系后才发力并在中国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以丰田为代表的主机厂与零部件厂商之间紧密的零整关系模式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加上越来越多的外资零部件企业在中国投资,国内整车厂有机会来重新梳理自己的核心战略供应商体系。因此,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虽然中国的配套市场依然会是全球最开放的,但是,各个整车厂的核心供应商将越来来稳定,这意味着,新的进入者将会越来越难进入非传统供应体系。

以上结论主要是针对一级供应商而言的,对于二级供应商和三级供应商,随着以此定位的外资来中国投资的增多,现在正在上演十年前一级供应商混战的局面,二、三级供应商需要把握好未来十年的机遇,争取在混战中取得有利地位。

四、跨国采购从狂热到理性,出口和国际化将是本土厂商的主旋律之一

跨国采购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也是我们继续看好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最主要原因。

对跨国采购(global sourcing)翻译有很多种,在此我们简单解释一下。跨国采购主要是指制造商将其生产产品中的零件或部件到本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特别是低成本国家进行采购的现象。跨国采购在其他制造业由来已久。对汽车行业来讲,主要体现在配套市场上的主机厂或大型零部件制造商到低成本国家采购,当然售后市场上的大型企业也加大了跨国采购的步伐,采购除了零件或部件外,甚至以贴牌生产方式采购整个总成。

汽车行业的跨国采购中,中国是最重要的低成本目标国家。最初是北美三大整车厂受其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加大中国采购的力度,随后包括其一、二级零部件供应商,以及来自于欧洲的大型整车厂和一级供应商也投入到中国采购的大军中,接下来商用车公司和工程机械公司也加入这一行列。当然,也有一些公司有较强的战略能力,十年前就开始全球采购战略,并且业绩不凡,如德国博世公司。

中国因此成了炙手可热的全球采购目的地,不少公司在设立中国采购的目标时雄心勃勃,如果将他们的总目标采购量加起来,从2003年到2008年应该会高达2000亿美元以上,在中国设立的各类采购中心也达到约400到500家。中国采购因而一度十分狂热。根据我们统计,通过盖世汽车网寻找供应商的配套市场采购商就多达300余家。

造成这个狂热的原因主要有三种:1)北美的主机厂和配套供应商竞争压力太大,迅速降成本心切;2)madeinchina产品比比皆是,因而认为零部件采购也会一样迅速;3)一些厂商过于乐观的预测和宣传也起到了鼓动的效果。

然而事实上,根据这近四到五年的实际采购实践,中国采购的成果并不像大量公司预测的那样乐观,几乎80%以上的公司没有达到他们采购量和采购降成本的目标。而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率的下降,中国采购面临的压力更大,国际采购商已经将目光同时转移到越南、印度、泰国、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与地区。

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有:1)配套市场的零部件采购,对供应商的资质要求很高,包括技术开发能力、质量、生产工艺和流程、物流和语言沟通能力等,能直接符合要求的中国本土零部件公司较少,跨国零部件企业又配合较差;2)能基本符合要求并且能力较强的中国配套供应商传统上只专攻国内配套市场,绝大多数没有出口经验和国际化交流能力,因此让很多采购商止步;3)由于中国汽车市场这几年也增速太快,部分供应商没有产能做国际市场,因此也没有重视国际采购商;4)部分中国供应商因缺乏长期战略眼光,对于出口市场不重视而让可能的机会失之交臂。总之,在这一轮国际大公司主动伸出橄榄枝的热潮中真正能抓住机会的并不太多,而这样的好机不会长期存在。

目前,国际采购商对于中国采购日趋理性和实际,通过选择和培养潜在核心供应商;加大自身物流整合;加强与外资在国内的工厂的沟通提高后者对于出口的积极性;分散采购目的地,与其他新兴市场进行对比决定采购地点等方式来推进中国采购的进程。

1)汽车零部件是一个全球性的行业,中国供应商提高国际化发展步伐意识是必然的,一些已初尝国际采购成果的企业传递了相当积极的信号。

2)中国零部件企业特别是配套市场的零部件供应商,其竞争环境越来越残酷,国际化将是差异化的主要出路之一。

3)经过这几年的快速成长,相当的配套厂商已达到10亿以上的规模,具备了一定国际化拓展的经济实力。

4)外资/合资企业也将加大出口力度,让中国真正成为制造中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1)主要是配合国际采购商的中国采购,向其销售产品,而出口操作、物流等主要由采购商来统一整合执行,属于被动等待型。

2)在主要的目标配套市场上设立销售及服务机构,建立自己的物流中心和库存,直接向目标客户销售,利用中国的制造成本优势实现主动国际化营销。

3)在目标客户集中的区域设立组装厂或并购组装厂,其核心零部件仍从中国出口,能实现生产、部分采购、营销、服务及物流的国际化运作。这种模式难度较大,在近期不会大规模出现。

五、售后市场渐具吸引力,此战场竞争或将升级

整车销售利润已经越来越薄弱,这不仅是中国汽车产业近几年达成的一致共识,更是全球汽车行业面临的真实现状。但随着汽车保有量以及私车拥有量的增加,售后市场被关注度在迅速升温。

中国以后将每年新增近1000万辆车,这就意味着五年后保有量将接近1亿辆。在美国保有量约2亿多辆,每年售后市场汽车零部件需求约1200亿美元,中国如果保有量达到1亿辆,售后零部件市场将在近3000亿元以上规模,此市场的吸引力明显增加。

市场的吸引力带来的是更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将体现在两种层面,即不同类型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与不同业态之争。

不同类型供应商之争最主要体现在:

1)原厂零部件供应商除提供oes(原厂备件)给整车厂、通过整车厂的4s店销售到售后市场外,将可能加大力度以自己独立的品牌进入独立售后市场,销售配套及非配套车型的零部件。

2)国际上其他主营售后市场的制造商也将加大对中国售后市场的投入力度,成为新进入者。

3)因此,在4s店体系之外的独立售后市场中,将可能增加上述两类强大的竞争者,这两类的定位是处于原厂件和质量较差的替代件之间的,这就意味着,高档售后配件与低档售后配件之间的这部分市场竞争将十分激烈,对于目前定位于这个市场的本土零部件企业的影响将最大,特别是乘用车方面。

不同业态之争,主要体现在:

1)oes渠道与社会独立渠道较量将升级,目前强势轿车品牌的oes渠道很强大,社会独立渠道相对强势,而随着市场规模的增大,连锁业态将会从区域到全国性地出现,将明显冲击oes渠道。比如,博世要在2010年前,在中国建立1000家汽车维修店,日本最大的汽车用品经销商黄帽子(yellowhat)在计划在2015年前将中国直营店与加盟店数量增加到500家;3m在中国提供多达8000种汽车售后产品,覆盖全国700家特约美容施工店,并应用在超过6000家维修厂以及4s销售服务中心。米其林、固特异、bp、壳牌、霍尼韦尔等一大批外资都在建立自己的售后服务网络,并且相互渗透。

2)社会独立渠道中的传统业态模式和新型连锁业态之间可能的竞争。传统业态近3到5年内还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但要想取得较大发展也比较困难,毕竟更加专业化的连锁经营将是大势所趋的事。

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低廉的劳动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跨国汽车零部件集团。据统计,在全国上规模的50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目前有1200多家是外商投资企业,且其中大多是世界500强企业。

这些跨国公司的经营规模、技术实力和跨国经营经验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具有参与整车企业同步开发新车型、系统开发和模块供货的能力和经验的企业,几乎都是世界跨国汽车集团(6+3)的系统、模块级配套一级或二级供货商。业务主要集中在车身、发动机、变速箱、车桥、车架、转向、制动、电子与电器、饰件、空调、乘客保护系统、音响、排放等领域。他们以其雄厚的资本、技术实力和丰富的运作经验,很快在我国占据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和来料加工型产品的生产,产品主要涉及到座椅、电池、车轮、保险杠、万向节、传动轴和挡风玻璃等,这些产品技术含量要求较低。在技术含量较高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上,很多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技术、资金及销售渠道等方面都依赖世界大型零部件供应商的支持,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对外资的依赖程度要远远超出统计数据所反映的程度。而且大部分还只是停留在模仿阶段。

中国加入wto之后,世界大型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加紧掌控在华经营主导权,通过收购现有本土零部件企业及提高合资基地出资比例,将在华工厂转变为绝对控股公司或独资子公司。

2005年颁布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以及中国政府正在不断提高环保与安全领域的技术法规,并计划到2010年实施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当水平的技术标准。这些有利因素进一步刺激外资零部件在华投资进入新的小高潮,导致外资主机厂与零部件企业加速高新技术产品的引进与国产化。如大众新建变速箱总成工厂,博格华纳在宁波投产涡轮增压工厂等。本土厂商在减振器、动力转向、安全气囊、全球定位系统和自动变速器等产品的生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甚至有一些是属于起步阶段。

至为关键的是,本土高技术产品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采购方面的不利境界,难以获得成长机会。外资由于历史上传统的配套关系,在高技术含量及高附加值领域,基本移植国外原有的配套关系。另一方面,迫于竞争压力以及产品升级的需求,崛起的自主品牌也在不断加大在高技术含量产品领域向外资或合资零部件供应商的采购量。

波士顿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华跨国零部件企业在研发、本地化采购、制造与销售这四大重要环节上的本土化程度远高于整车厂。随着外资在中国本土化的深入,他们在中国将越来越根深蒂固,进一步挤压定位高技术产品、尤其是高技术总成产品的本土厂商的生存空间。

七、外资零部件公司将实施从占领中国市场到价值链全球重整的战略转型

外资汽车零部件公司除了在中国市场上不断攫取份额之外,随着在中国落地时间增加,利用中国的要素优势而进行中国因素的全球再定位的战略转型将是未来十年又一个明显的大趋势。

当然不同公司的中国战略会有所差异,盖世汽车网根据与近30家主流的跨国公司的访谈和调研,总结出跨国公司中国战略走向的六个可能的步骤,主要就他们在价值链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四个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

5.除了中国生产、采购外,开始设立研发机构,为适应主机厂或直接客户产品的中国本地化开发要求;也有开拓非其本供应体系外的客户的原因而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的(见本报告第三部分)。但这些开发主要还是与在中国生产的产品进行匹配的应用性开发;步入这个阶段的公司越来越多,未来五年将明显增加。

6.随着中国的开发人才增加,其开发体系也日益完善,特别是如果该公司将中国作为全球生产基地之一时,跨国公司将会进一步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将中国的研发中心建立成其全球多极研发中心之一,成为其全球开发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将会在更长时期后才会成为主流。但跨国公司的战略日程上已有这种准备。

总之,未来五到十年,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将在生产、采购、研发等价值链的各环节进行重新调整,使得中国不但成为其重要的市场,还成为其获得全球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这也会给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带来新的机会和活力。

八、本土主流零部件公司普遍需转型,十年内或有国际级供应商雏形出现

与这个标题可能形成的乐观相反,我们调研发现,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十年内产生国际级零部件供应商的可能性并不乐观。因此,我们只能表达十年内可能会看到一些企业初具国际供应商雏形这一谨慎乐观。

1)主要市场以一级配套为主,也有售后市场的产品;

2)有丰富的产品组合,客户相对也比较多元化;

3)其产品在某些领域拥有全球领先的开发技术;

4)有相当的企业规模;

5)国际化程度高,一般在全球有销售、生产、采购和开发机构;

简单对比一下我国本土零部件企业的现状,不难发现有一些共性的特征;

3)国际化程度普遍不高,有一些公司虽已能将产品销售到全球,但对中国本土优势依赖度很高,即绝大部分价值的生产仍在国内,只是出口到国外,还没有能力全球制造、全球销售和更深的价值链全球优化。

5)没有可以依靠的稳定的全球主机厂伙伴。也就是说,虽然一些公司能在中国为很多国际品牌的主机厂配套,甚至也能出口到国外的配套市场,但不足形成稳定关系,特别是国际市场上,一旦有如印度等竞争者出现,买家将不会有忠诚度。纵观德尔福、伟世通、电装、爱信、博世、玛瑞利、现代摩比斯等,无一不是因为有强有力的主机厂伙伴成长的带动。而中国有没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强有力的国际性主机厂现在还是未知数。

1)上汽、奇瑞或其他本土整车厂能够在未来十年,逐步形成200万辆左右的自主品牌生产能力,并在全球进行生产、销售。这样,这些主机厂下属的零部件企业或关系紧密的零部件企业可能在主机厂的支持下形成国际级公司的雏形。

2)利用中国产量达到1500万辆以上的市场机会,在某些细分产品领域一级配套商迅速占领中国6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产生较高的利润,以此为优势进行国际化的并购和运作,让自己获得技术优势并实现国际化发展。现在已有不少企业正在作此努力。

1)产品多元化,特别是相关多元化。很多公司只主攻配套市场的单一产品,风险极大,一旦市场出现较大波动,会有致命危险;需要调整产品结构,进行相关多元化,甚至进入相近领域。

2)客户及市场多元化。有些供应商甚至主要就靠一、二个客户而高速发展,既不关心售后市场,也无力去攻出口市场,甚至只作商用车市场,不关心乘用车市场,这与产品单一一样危险;需要大力分散客户降低风险;还有一些仅主攻售后市场,这样很难做强做大。

3)国际化。中国的供应商国际化水平普遍偏低,而且一些有实力的本土企业埋头干国内市场,不知国际市场为何物,最终可能会失去全球化带来的大好机会。

预计未来五到十年,中国本土供应商未必以上三种战略转型同时进行,但这种转型趋势将十分明显,企业业务之间将上演相互渗透和相互竞争的大戏。

九、将有一批本土的总成以下级零件细分市场的供应商形成全球性竞争力

1.如本报告第八部分所述,中国本土零部件生产商难以有成为国际级领先供应商的作为,但不排除有少数几家可以在未来几年形成国际级供应商的雏形。

2.主要业务集中于中国本土配套市场的中小型企业仍会大量存在,他们生存状态难以说好,但在市场进入成熟期前还可以生存,甚至有些能发展较快成为中大型企业,但国际竞争力仍一般。

3.大量专注于出口及部分国内市场的零部件公司会大量存在,其中一些预计在全球售后市场可以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是一些易耗品;更多的是处于全球售后市场供应体系的中下级别。

4.最让人兴奋的是,中国本土供应商中可能会出现一批主要定位于二、三级配套产品(少数一级配套产品)为主的零部件供应商将形成全球性的竞争力,既能在中国本土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也能利用好跨国采购的机会进入全球配套体系,最终建立国际化的运营体系,既能出口并在全球建立生产、销售及服务体系,在某一细分市场上获得全球前三名的地位。

对于第4种可能的图景,我们认为对于中国供应商而言机会很大,主要因为三个重要促进因素在同时起作用,即:1)中国本土市场的盛大规模;2)全球采购的产品最可能主要集中在这类产品上,因而有旺盛的外部需求;3)因为中国的要素优势,主要竞争对手不是外资国际巨头,而是国内本土企业和来自如印度等其他新兴市场的潜在对手,因而竞争难度相对较小。

1)能抓住机遇,快速多元化客户,国内外的客户群体不断增加,不能小富即安,或无远大长远眼光没有把握好客户需求;2)能提高管理能力,在质量控制上能达到一流水平,为客户所依赖;在成本控制上可以达到全球最优秀的水平;在包括物流、交流、服务上能达到国际一流企业的水平;当然,技术上也需要达到客户所需要的一定开发能力。

十、本土供应商未来十年或将局部突破技术和管理的双重瓶颈

技术和管理是绝大多数制造型企业现在的两个软肋。

自80年代初中国制造业开始真正起步到现在已近30年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地位已另外刮目相看了。以低成本制造质量中上及中下的产品,使得中国产品在全球所向披靡,中国已成了事实上的相当多产业的全球制造中心。然而,在技术/研发方面,中国企业却长期没有与全球领先同步。事实上,在汽车零部件这一产品上,正如本报告第六部分所说,中国在高端技术领域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在全球采购的大好形势下,中国零部件企业常常因为没有强的技术开发能力而失去订单。因此,大部分零部件企业要在全球配套市场竞争,仅仅具备低成本制造的优势是不够的,对技术开发能力也有相当高的要求。

1)企业真正加大研发的投入,在国外部分地区汽车行业不景气之机,大量挖一批真正掌握技术的人才加盟;2)企业通过购买、合作或并购获得目前世界领先技术,消化吸引;3)政府通过政策支持、要求及营造出一种真正脚踏实地的投入技术/研发的商业氛围。一改目前企业的急功近利的氛围,真正投入搞研发的少,真正大力搞研发反而死得快的局面;4)对于一些顶级的零部件技术,政府还要组织研究真正实现突破的可行性方案;5)通过以上政府和企业层面的双重努力,有可能在十年间形成重视技术开发的商业文化,企业能在非顶级领先的零部件技术方面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的水平,企业内部能形成较成熟的开发体系。而在顶级的零部件技术,可能在近十年间,还不大可能实现赶超。

另一个软肋是管理问题,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的管理水平总体较弱,既有管理理念的问题,也有经验、人才缺乏的问题。所谓国际化的过程,实质上最重要的是管理水平的国际化。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就如同中国足球,在一个浮燥的外部环境下,无论工作方法还是思维模式上都比较封闭。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用全球一流的设备才能生产出世界二流质量的产品。对于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工业品营销、电子商务等缺乏对其精髓的深入认知,用土办法和思维来解决已处于国际竞争中的问题。

当然,有一些新锐的民营企业或新型国企,在与国际客户的交流和合作中学会了如何提高自己,也善于学习用新的方法来抓住机遇,为自己赢利有利的发展空间。我们判断有一批中国零部件企业在未来十年内,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实现企业管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工业企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篇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展业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成为国民经济的助推器。会展业具有中介有效、成本低廉、增加就业、推动经济的特点,是高效益、无污染而且对相关产业带动力极强的产业。据权威资料表明,国际会展业对相关产业如交通、商业、餐饮、旅游等具有积极的带动效应。展会在产品销售中也承担极为重要的角色,贸易展会成交额仅次于直销。根据美国展览业研究中心(ceir)的统计,3/4的买家在贸易展会上找到新的供应商,超过1/4的买家在展会上购买产品。因此,世界一些著名“展览城”,如汉诺威、法兰克福、科隆、芝加哥、纽约、巴黎及新加坡、香港等都将会展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中国加入wto后,国内会展业的高速发展、国际会展中心向中国转移,为广州迎来了会展业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也带来更大的挑战。

广州毗邻香港和澳门,位于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经济活力的珠三角经济圈腹地,是华南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量最大的集散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性岸,对外贸易自秦汉时迄今两千余年一直繁荣兴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贸易口岸角色。改革开放后,广州为全国最大的内贸及分销中心,商品覆盖全国和东南亚,欧美等地区。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初,广州曾把国际化大都市作为城市的战略定位,是符合世界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进入新世纪,更加务实地从实际出发,定位为区域中心城市。广州的国际化方向是历史以及未来发展的使然。因此,广州计划3--5年,成为亚洲会展中心城市;未来10--20 年,成为世界会展中心城市。作为“中国第一展”举办地,广州在中国会展城市中享有独特的历史地位。然而,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会展形式风云变幻,广州如果不能了解自身特点,提高核心竞争力,推进国际化进程的话,必然会丧失已有的优势,甚至连作为中国会展“第三城”都不保。

一、广州会展业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广交会的诞生,使广州成为当代国内会展业开始最早的城市,改革开放进一步促进了广州会展业的迅速发展,善于吸纳外来文化,敢于实践创新的广州人已经在会展业方面先行一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一)拥有两大展馆群体

广州的会展场馆形成了以流花地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展览中心、锦汉展览中心和琶洲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两大会展场馆群体为主的展馆格局(见表1)。尤其是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建筑面积达70 万平方米,有亚洲第一展馆之称的新馆建成,使广州展览场地供应量大幅增加,为广州竞争“国际会展都市”提供了硬件保证,也更加确立了广州会展中心城市的地位。

(二)涌现出一批品牌展会

珠江三角洲会展经济带是目前中国会展经济带最为繁荣的地区。广州是中国第一展“广交会”的所在地,历经几十年,每届成交额都达到150 亿美元,客商十几万,国际化影响极大(表2)。同时,还培育了一批像留交会、美容展、家具展、建材展、医疗器械等品牌展会。

据广州市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2007 年在广州市举办的名展、大展数量均呈现增长态势,展览规模明显扩大:(1)春秋两届交易会展览面积61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41%;(2)春夏两届中国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37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1.49%;(3)春秋两届广州国际美容美发化妆用品进出口博览会14.61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54%;(4)第五届中国(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10.00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64%;(5)2007 年广州酒店用品展览会8.5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1.67%;(6)第十二届广州国际照明+建筑电器展览会8.36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50%;(7)第九届中国(广州)国际建筑装饰博览会13.50 万平方米;(8)第四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展览会12.00 万平方米;(9)2007 年广州博览会6 万平方米。

其中一些品牌展会是广州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展览如汉诺威博览会、科隆“国际食品市场”(anuga)、柏林“绿色周”(农业与食品业)、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来广州举办或合办; 也有一些是由一批实力较强并在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民营展览公司所办。据悉,广州民营展览公司举办的品牌展览正在形成规模化,成为一股促进广州会展业品牌化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会展产业化基本成型

(1)政府角色逐渐改变。会展市场化的关键点就是把握好政府的角色定位。广州市政府通过大力培育专业化、公司化会展主体,特别是民营经济主体,彻底改变政府包办的做法,基本退出主办者的角色。广州会展业发展规划已列入广州市服务业发展“十一”规划,成立市会展业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相关法规,正式启动了广州市会展“一站式”审核管理服务中心。总之,在发展会展经济中,广州市政府已经逐渐将重心转移到规划、调整、服务和行使经济管理的职能上。(2)市场机制逐渐形成。市场是在竞争和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 的平衡中获得健康良性发展。广州市会展业一直就直面国际经济的风云变化,因此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由市协作办、市公商局、市外经贸联合颁布施行了《关于加强广州市会展业管理的意见》,明确规定会展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会展的审核要求和展览市场的管理等; 成立了会展业行业自律组织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制定实施了《广州市会展业行业规范》和《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自律公约》,完善了行业规范和自律机制;制定颁布了“广州展示工程企业资质等级评定标准及细则(试行)”,并在协会内开展了展示工程企业资质等级评定工作;落实会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二、广州会展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一)来自亚洲其它经济区域的竞争。展览业属服务贸易的范畴,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服务体系是成功进行市场运作的基本保证。目前,亚太地区竞争最激烈的要数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和新加坡,形成了三大区域性的展览模式。新加坡在展览硬件和软件以及政府扶持等方面做得较为完善;香港地区也成功地操作了许多以贸易出口为主的品牌展览会,其优势是借助于完善的服务设施;而中国大陆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其发展空间应优于新加坡和香港地区。另外,日本的东京和韩国的汉城以及中东的迪拜也力争在亚太地区区域展览中心市场上分一杯羹。

(二)来自国内其它省市的竞争。会展业正成为中国大地上一轮活力四射的朝阳。展览公司把它当作是一块能快速产生效益的试验田,地方政府也将其视作提高本地知名度的一块招牌,于是乎在中国造就了一轮轰轰烈烈的展会热潮。目前,北京、上海的展览业发展很快,态势良好,广州与这两个城市的差距在拉大。中国展览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出现了一批与国际接轨的名牌展览会,有的跻身世界名展,但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如北京举办的国际机床展、通讯展、纺机展、汽车展以及上海的工博会、华交会、模具展、包装展、家具展等影响相当大,其中有些展会已成为国际博览会联盟成员。广州因“广交会”而得到会展业发展先机,广博会、美博会、留交会、建材展、灯饰展等也较为成功,但潜力尚未充分挖掘。据展览王国德国透露的信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德国展览公司到外国举办展览会,在亚洲的首选地是香港、上海、北京及新加坡。

(三)来自珠三角周边城市的竞争。目前,广州周边不少城市也围绕会展这个新兴产业谋篇布局,各出奇谋。一些有远见的政府领导人都在着力引导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甚至要将会展中心建成本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以展兴市”的字眼频频出现在这些城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广东省内除广州底气十足瞄准亚洲会展中心的地位以外,深圳、珠海、东莞、中山、顺德等都为发展会展业不遗余力。拥有“航展”的珠海有意将会展业和旅游业同时以支柱产业来发展;东莞通过虎门服装节、it展、家具展等在广东会展业占稳了一席之地,自己也多了“时装之都”、“家具之都”、“电子之都”的桂冠。

三、广州会展业的不足

广州会展业历史悠久,比较有影响的可追溯到1957 年春的广交会,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特别是近20 年的发展使广州会展业有了一定的基础。近几年平均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其发展势头迅猛。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我们是否思考过到底是什么动力在支撑着广州会展业的发展,现存的一些问题中又是什么制约着广州会展业的发展? 这些问题不仅关乎行业的发展,更加关系着广州市的城市发展规划的实现。几年前就有人根据广州、上海和北京2001、2002 和2003 年主要展会信息,认为广州会展业除开两届的广交会,在展会密度、展会行业和展会级别上与北京、上海的会展业都存在着差距(表2)。也有专家预言未来中国展览城市的基本格局可能是“国际展览名城”不超过2 个,“中国展览名城”在10个之内,区域性展览城市10 个左右,显然已经把广州排除在“国际展览名城”之外。

现在的会展界全国会展城市谁居第一位,一般会首推上海或北京,这两家谁也不服谁,各有各的优势,难以定论,但基本上不会有人提到广州。这是为什么? 因为目前除了广交会,除了展览面积比较大,广州会展业的总体规模和水平与这两个城市相比确实已经有了一定的差距。广交会是国际级展会,从诞生开始就垄断着整个国家外贸权,对我国政治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它举全国之力,汇集全国最优秀资源,创造出了“中国第一展”的盛名。到如今,广交会展览面积已从首届的9 600平方米,发展为60 万平方米,净展面积28.2 万平方米,展位31 408 个。鉴于广交会在中国会展业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对广州经济的贡献,以至于人们形成一种逻辑,那就是广交会绝对是引领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最佳典范。然而,广交会长期一枝独秀,成为独霸一方的超级会展航母,这种现状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却是极为不利的。

由于目前的局面仍是广交会独领风骚,其他的展会与之相比,差距太大,根本不能形成气候,因此普遍都是规模较小。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缺乏竞争的广州会展业市场是不健康的,也不能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广交会可以说是历史的产物,承载着政治功能。创始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第一展”,长期受制于旧体制的条条框框,比如说政府越位、错位、缺位。甚至于目前的广州大型品牌展览会基本上还是由政府主办。缺乏市场化运作机制,其经济效益是可想而知的。一度存在的“老大思想”,缺少国际品牌和国际化水平较底等等反映了广交会已经成为广州会展业发展的制肘,所以有些仁者已经提出这样的看法:广州会展业能否从广交会的大文化中走出来是广州会展业能否走上国际化的重要因素。

广州会展业面临的问题:一是展览业管理不规范,尚无具有绝对权威的展览管理部门,展览审批部门重复,往往干涉多指导少;二是重复办展导致展商分流、规模小、效果差。计划经济遗留的部门分割,各自为政导致不同地方和部门在利驱动下盲目办展、无序竞争,造成展会内容重复,办展规模和效益都适得其反。三是展览基础设施仍不适应发展要求;四是长期欠缺专业性;五是没有一个展览管理协会,业界缺乏协调和自律。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会展市场的竞争必将呈现白热化。世界展览经济市场的竞争,已经充分体现了国际市场竞争是通过资本实力和品牌优势实现的。广州会展业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场竞争力,加速国际化进程步伐,将广州构建成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呢?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找出问题的根源,也就是症结所在。广州会展业界的有些人已经思考广州会展业现存的一些问题。由上述可知,制约广州会展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就是广交会的问题。发展广州会展业就必须直面广交会,超脱于广交会影响之外。

(1)既要重视广交会,办好广交会,营造良好的行业环境,也要借助广交会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开拓广州会展业国内外市场。明确目标,制定措施,迎接挑战。我国目前除香港之外,在内地尚未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展览中心城市,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展览经济虽说已初具规模,但离建成国际展览中心还有较大差距。

进入新世纪,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心要用6年时间把10平方公里的琶洲小岛建成亚洲地区有一定影响的国际博览城。博览城的核心工程,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已投入使用,建筑面积达50万平方米,目前是全亚洲最大、设施最完善最现代化的展馆。这使我们看到中国展览业本已倾斜的天平又在向广州招手,广州又回到了与京沪展览业竞争的同一起跑线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广州是展览的沃土,广州有条件扶持和发展会展业。建议市政府抓住机遇,引导广州会展业健康稳步发展。

(2)发展民营会展企业,着力打造广交会外的品牌,最好培育一批能够与广交会竞争,甚至超越广交会的真正属于广州的专业展会。广州会展业的内涵肯定不是仅仅指称广交会。相反,广州会展业的真正发展一定体现在广州拥有一批品牌展会和许许多多的大型展览公司。百花齐放才是春,广州会展业的繁荣也就是众多会展公司争雄的时代。明确会展业发展目标。把无污染、高效益的“绿色产业”展览业作为服务贸易领域内的一个重要方面,制订将广州建成亚洲会展中心的战略目标,并将会展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

(3)务必要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痼疾,大胆创新,背离广交会的常规做法,弱化、淡化广交会的政治功能,坚持市场经济,大力扶持新兴的展会,同时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引进资本,通过联合、联盟、兼并等手段,做大做强一些有发展前景的会展集团公司。

(4)明确广州展览业的政府管理职能部门。目前广州展览业管理不规范,主要体现在审批多头。例如来华国际展由地方外经贸主管部门审批,超过1000平方米以上的报外经贸部审批或备案;贸促会系统的国际展办展由国家贸促会审批并报外经贸部备案;非国际展则向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使审批不但跨部门或系统,还分中央、省及地方,易造成混乱。多层次,多渠道办展,“展”出多门。根据现行展览管理办法,国务院各部委及其所属的工贸公司、外贸公司、协会、商会、中国贸促会及其行业分会和地方分会、地方政府或省市级外贸主管部门等都能举办境内国际展览会,举办不带“国际”头衔的展览会凡注册展览企业在得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就可办理。由于办展单位过滥,又缺乏沟通和协调,无序竞争助长了低水平重复办展,其直接后果是展商分流、规模小、效益差,参展商不知所措,外商更是难以决策。

(5)重视会展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尤其是培养高素质、有全球视野的战略性人才。会展行业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与上海、北京的会展教育市场相比,广州的会展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已经成为中国会展城市谁主沉浮的决定性因素。

(6)培养国有主渠道专业的展览办展机构。广州的会展主力军除了国有展览企业,主要是社会力量办展,较难形成规模,从业人员素质也较低;而政府各部门参与的展览,如广州博览会、广州美食节、广州服装节等也因部门分割,缺乏沟通而难以较快形成规模和提升档次。因此,广州的办展机构特别是国有办展机构应该聚合,一个拳头对外才有影响力。国内一些城市的办展经验,如深圳高交会、北京高科技周、广州留交会、广州汽车展、上海工博会及华交会等,皆因政府积极介入很快发展成名牌展览会。也可参照上海的做法,通过资源整合,成立主渠道专业展览机构。

(7)加强对会展行业的调研和立法。目前政府对会展业认识还需进一步加强,会展是何种行业,会带来何种收益,带动那些产业等,应有专职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并尽快立法加以规范。这一点,上海已走在前面。据了解,国内展览业的第一个地方法规———上海展览法规已进入起草阶段,主要是理顺行政主管部门和海关、商检、工商、税务等部门之间的法律关系,克服多头管理的弊病,以及展览公司办展的资质要求和法律程序。为了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广州也应通过地方立法来规范展览市场,保障广州展览业的健康发展。(8)尽快成立展览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广州展览界呼吁成立展览协会已多年。由于没有自己的组织,业界办展观念落后,同题材展览“重复建设”严重,众多公司蜂拥入市,良莠不齐在所难免,常有“办一场坏一场,坏一场就换个公司名”的现象。同时,展览界的要求也应有个合法渠道反映。因此,希望政府尽快明确广州展览业主管部门,并在主管部门指导下成立展览协会。

四、结语

会展管理作业

(广州会展业发展概况)

学院:旅游学院

班级:09酒店经营与管理 学号:20091101171 姓名: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