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一堂团课心得体会(热门15篇)

时间:2023-12-05 12:46:43 作者:琉璃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这里列举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第一堂团课活动心得体会

团课活动是团队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团队协作、互相鼓励等方式,可以提高团队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最近,我参加了公司的第一堂团课活动,深受启发和感动,我想分享一下我的体会和感受。

第二段:前期准备。

在团队准备阶段,我们认真研究了团队活动的主题和目标,并设计了相应的活动流程和各项活动要点。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团队成员都有参与的机会,我们共同商讨,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不断完善活动计划。这样的过程,让我们的成员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

在团队活动中,我们通过多种有趣的活动形式,如拓展训练、危机应对等,让大家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更好地体验到了团队合作、协调和信任。尤其是在其中一项活动中,我们分成小组进行环形搭建,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位置上承担起相应的任务,如果有一个环节出了差错,整个环形就会不成立。这项活动极大地考验了我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段:收获与感悟。

通过这次团队活动,我深深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只有通过相互协作、互相支持和信任,才能最终取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团队的一员,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技能。

第五段:总结。

总之,这次团队活动是一次非常珍贵的经历,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也深刻体悟到了团体协作的必要性。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都会对我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我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更好的自己。

大学政治第一堂课心得体会

第一段:开门见山,介绍大学政治第一堂课的情景和重要性(200字)。

大学政治作为一门必修课,是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思想素养的关键环节。在我踏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迎接我的不仅是新的学习环境,更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大学政治。第一堂课,我们紧张而期待地走进教室,席地而坐。我们的导师向我们介绍了大学政治课程的重大意义,以及对我们个人和国家社会的影响。这堂课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为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堂大学政治第一课的内容非常丰富和全面。我们了解了政治的本质、政治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政治的发展历程以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政治概念。同时,导师还通过引人入胜的案例和实际问题,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政治在现实中的应用。他们鼓励我们思考并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大学政治第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首先,它提醒我个人政治参与的重要性。政治不仅仅是某一党派或政府的事务,它关乎每个公民的权益和发展。通过这堂课,我意识到要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争取自己的权益,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美好。其次,大学政治还为我提供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政治学科研究中的逻辑和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社会问题的分析,也有助于我在学习和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政治第一堂课深深地吸引了我对政治学科的兴趣。政治作为一门学科既广泛又深刻,涵盖了伦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它通过研究国家、政府、政策等课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和发展的趋势。我对政治学科的兴趣与我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和个人发展的追求息息相关。我期待在大学的学习中能继续深入了解政治学科,为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大学政治第一堂课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门。它让我理解了政治对人的生活和社会的重要性,激发了我对政治学科的兴趣。基于对政治学科的热爱,我希望能在未来深入研究政治学,成为一名专业的政治学者。我期待着通过对政治学科的探索和学习,以及对当前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参与,能在促进社会进步和公共事务治理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大学政治第一堂课为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指引。

通过以上五段,我对大学政治第一堂课心得体会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介绍课程的情景和重要性开始,到具体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分析,再到个人从中受益和对政治学科的兴趣引发,最后总结启示和对未来的展望。这篇文章通过连贯的段落结构,清晰地表达了作者对大学政治第一堂课的思考和感悟。

第一堂团课活动心得体会

团课活动在近年来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够增加团队的凝聚力。而最近,我也参加了我所在组织举办的第一场团课活动。在这场活动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团队的力量和锻炼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下面我会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篇二、活动前的准备。

在这次活动之前,我咨询了许多人,了解了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并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穿合适的衣服和鞋子、携带饮水等。这些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影响着我是否便利地参加活动。事实证明,我的准备工作是充分的,我能够更专注于活动本身,而不用再担心那些小事。

篇三、活动中的磨合。

在活动中,我们所做的动作和使用的器械都需要团队协作才可完成,而我们所在的团队也是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汇聚而成,互相之间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在活动的开始我们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互动,磨合了我们之间的关系,这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配合彼此完成动作。在这过程中,我也懂得了为团队做贡献的重要性,发现了自己在团队中不足的地方,下次我一定会充分地表达自己,为团队出力。

篇四、活动的收获。

通过这次团课的活动,我不仅增强了自己的体质,锻炼了身体,而且也发现了我潜在的实力和自我能力,同时也认识到了在团队中存在着自己的局限性,下次我一定会积极发挥我的潜力,为团队出力。在活动后的讨论中,我也学习了很多其他成员的经验,对于以后的健身与团队活动也更有了信心和理解。

篇五、未来的规划。

通过这次活动,我认识了自己,发现了自己在团队中的优势和不足,因此我不会止步于此,下一步我还会加强自身的锻炼,努力地发挥自身潜能,同时因为团队活动的乐趣,我也将积极地加入更多的团队活动,拓展自己的交际圈,成为一个更为优秀的人。

总而言之,这次团课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小时,但却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锻炼了身体,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产生了这样的信念:只要我们相信,团队的力量是可以无穷无尽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去拥抱更多的机遇和可能,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大学第一课团课心得体会

大学第一课是大学里的一个重要节日,通过参加第一课,我们可以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其中的团课更是大学第一课的重头戏,让我们深深地了解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让我们意识到一个团队的精神凝聚力是多么的强大。在这场团队活动中,我所获得的收获和体验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

第二段:活动前期准备。

在团队活动开始之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首先是队长的选举,要求队员们根据彼此的优劣点,投票选取出一个最适合担任队长的人。而接下来的烙团板环节是为了让我们熟悉起来,相互了解,为后续的任务分配奠定了基础。

第三段:团队合作的过程。

团队活动真正开始后,我们开始了紧张刺激的集体行动。在我们完成每一个任务的同时,彼此之间的不同意见和看法也逐渐浮出水面。当出现争议时,我们也看到了预先的讨论和集体决策带来的巨大优势。他们不仅保证了最终结果的顺利达到,而且增强了团队成员之间的互信和合作精神。

第四段:收获和感悟。

团队活动结束后,我的收获和感悟是数不一样。首先,团队协作的力量是巨大的,每个人的力量都是不可忽视的。当我们面对险峻的皮筏漂流关卡时,只有相互支持和鼓励,才能成功地克服重重困难。其次,参与团队活动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和挑战自我的过程。无论您是扛起了哪些重复的工作,还是忽略了你的小错,在不断的过程中,我们都在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意识。

第五段:结语。

总之,大学第一课的团队合作让我们在短短几天内产生了同学之间的无名情愫。只有合作进行到底,我们才会那么默契,如此舒服。我们带着心旷神怡的心情将会继续前行。相信这次体验为我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好的基础。希望我们能够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以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大学第一课团课心得体会

“大学第一课团课心得体会”是每一个大学新生的重要经历。在团课中,新生们有机会结识新朋友,了解学校的文化和传统,并且感受到了大学生活的新气息。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大学第一课团课中的体会和感受。

第二段:组成团队。

在团课的第一部分,“组成团队”,我们需要结成一支五人团队,并给团队取一个好听的名字。面对一群陌生人,我感到有些害怕和紧张。但是,我们的团队领导者很快就帮助我们打破了僵局。他像一个热情的演讲家一样介绍自己,并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冰破解局”,让我们快速搭建了自己的小团队。在团队中,我迅速交到了一些新朋友,我们一起取名为“阳光小队”。

第三段:完成挑战任务。

在接下来的挑战任务环节中,“阳光小队”需要按照时间顺序完成各项任务,如过麻绳、跨越障碍、找回迷失的物品等。冒险游戏的氛围让我感到有些兴奋和期待,但当我真正参与其中时,我发现这些任务并不轻松,我们需要相互协作,认真沟通,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听取别人的建议、遵循团队步骤、确保相互支持,在困难和挫折中保持冷静和耐心。

第四段:共同经历。

完成挑战任务后,我们来到了锁麟园。坐在梅花亭下,我们共同分享了这个团课的体会。大家交流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分享了彼此的困惑和问题,并倾听了团队领导者的故事和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彼此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关心。作为一个成员和一个团队,我们共同经历了磨练和成长,创造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

第五段:总结。

在大学第一课团课中,我深刻地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认识自我”的价值。通过和团队成员一起完成任务,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通过团队领导者的鼓励和引导,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对我来说,参加这个团课是一个独特而难忘的经历,它展示出了大学生活中团队合作、互相支持、追求成功的精神和重要价值。

第一堂团课活动心得体会

首先,第一堂团课活动在我的团队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作为一名新兵,我非常期待参加这次活动,因为这不仅是一次展示自己实力的机会,也是一次彼此了解的机会。在活动开始前,我们和我们的指导员一起分享了心得和疑虑。大家发现,我们的心态都非常放松,我们不仅有了一份共同的目的,而且在一起时也非常开心。

其次,我们开始了这场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合作无疑是最重要的环节。我感受到了其他队员的热情和舒适,这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很难得到的感觉。我们以同样的目标为中心,积极地向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竭尽全力跑动和配合,每个人都尽力发挥了自己的最佳状态。而最重要的是,无论我们失败还是成功,我们始终都是一个团队。

第三,我学到了许多团队合作的技巧和能力。例如,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每个人,并尽力避免成员之间出现冲突和误解。我们需要不断沟通协商,保持开放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了,只有个人带有积极的态度,才能在繁忙的团队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支持。我意识到,在实际工作中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积极的态度可以使团队更加强大。

第四,这次团队活动还激发了我对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热情。我发现,我通过这次活动学到了更多,因为我可以通过观察和实践,从团队中的经验教训中学习。我知道,这将对我未来的工作有很好的影响。我也发现,在繁忙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把时间交给更有价值的事情,并在追求自己的同时帮助其他人。

最后,我感到非常幸运和荣幸,在这个团队中与这些勇敢、积极的人共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也获得了从前无法想象得到的东西。这次团队活动是一次美好而有意义的经历,今后我会更积极地参与团队活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我会珍惜这个机会,也会珍惜与我们一起努力的每一个人。

大学第一课团课心得体会

大学第一课团课开启了我大学生活新的一页。这里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我学会了不仅有竞争,更要有团队合作;不仅有优胜,更要学会接受失败。在第一节团课中,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各个项目的要求,让我们明白了在团队中除了自己的难点外,还需要其他队员的支持。我体验到了在团队中的感觉,为了团队总分数奋斗,感受到了胜利时的快乐,也承受了失败时的痛苦。

第二段:领导力。

在团队中需要领导力,带领着团队前进不停。领导在团队中孕育的不仅是自己的能力,更是团队整体的能力。团队中有无数的细节需要注意,每个队员都需要有自省的能力,发现团队的不足,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团队合作可以提升一个人的领导力,更可以帮助团队做好分工和集中优势力量,完成更多的任务。

第三段:协同性。

不仅是领导力,团队还需要有很强的协同性。互相帮助,创造更多的机会来协同合作完成一个任务。在团队中,如果团队没有协作精神,团队就容易出现分裂,就像一个人无法胜任工作一样,一个团队要完成任务也需要其他队员的帮助。在团队中,能够拥有协同性的团队会更有竞争力,能够更快地完成任务。

第四段:信任。

团队的信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团队需要互相信任,才能拥有持续不断地长远发展。在团队中,我们应当相互信任,尊重他人的想法,更要有互相支持的心态。如果一个人不信任团队中的其他成员,那么这个团队极有可能会由一人之私拆散。因此,在团队中,信任是团队合作的重要环节。

第五段:荣誉感。

团队合作成功,会带来荣誉感和成功感。团队成功是每个团队成员最大的收获。在团队中,我们不仅是希望成为最闪耀的个体,更是更期待着团队合作后的成功。当团队得到了公正的评价,成员们不仅会分享成功,而且会成长,在团队中学到很多。团队合作是一种愉悦和成就感,它能够使每一个人变得更优秀。

总结:回味无穷。

团队合作,是我的大学生活中最难以忘记的一课。在那里,我学到了更多的团队合作精神,也体验到了更多的团队合作快乐。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团队合作将是我永远要从中学习和取经的经验。它将像一只小船穿越阳光和小浪花,带领着我们前行。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一期网上团课心得体会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将分别于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这是全国人民热切期待的两个重大会议。通过这两个会议将产生影响和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提案和议案。3月3日下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部长通道”上谈到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话题时表示,要把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教师待遇保障落实到教师的心里面去,“让他们脸上充满笑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听到教育部长的话感到非常欣慰。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我觉得教育是任何工作的基础。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实践者,理应受到重视。我期待,通过20的“两会”,将产生更多更好的教育相关的提案和议案,保障全国广大教育工作的自身利益,提高工资待遇,从而提升教师的教育热情,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一期网上团课心得体会

20是基层减负年,为此,中央出台了多项政策减轻基层负担,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是决胜小康之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为确保基层干部的战斗激情,提高战斗力,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为基层持续破除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发力。

中央持续抓基层减负问题决心和力度,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的认可和欢呼。对于如何更好地落实《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文件精神,确保基层干部有更多的精力和动力奋战的一线,我觉得还要继续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减少没有必要的层层监督检查。虽然按照年基层减负年的要求,各级各部门减少了对基层的监督检查,但是仍存在个别单位或者部门以“指导工作”、“参观指导”等方式对基层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基层干部“迎检”压力仍较大。各级各部门仍需继续落实中央的要求,切实减少对基层没必要的层层检查,使基层干部把迎检的时间投入到真正的服务基层工作中去。

二是杜绝隐形的“形式主义”。从疫情防控期间来看,各级各部门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进行科学防治,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可是,我们不难看到,还是有些地方存在将严防严控变成考勤开会,靠前指挥变成了层层下发文件、日日上报信息的现象。朋友圈时不时看到防疫工作人员吐槽“没被疫情打倒却被表格打倒了”,这是大多数基层干部奋战在“填表抗疫”中的无奈,也是基层形式主义的具体表现,整治基层那些隐形的“形式主义”仍任重道远。

三是适当放权。根据实际,将部分事项的决策权利交给基层,能有效避免层层部署研究、层层拍板决策、层层推诿扯皮等问题,使基层有更多时间和权利去为群众服务。

四是删繁就简。精简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一方面把时间归还给基层干部,另一方面也为群众办事提高了效率,提升群众对基层干部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进一步促进形成良好的干群关系。

形式主义是长期困扰基层的顽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治理到位的。很多基层干部都觉得,基层工作再苦再累也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没完没了的上级检查,没完没了的汇报材料,没完没了的约稿或者信息上报,深入治理基层形式主义仍是无数基层干部的心声。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一期网上团课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28日上午在京召开。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工作报告,并就《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哲学社会科学界应当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齐卫平表示,我们党以一次全会专门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问题,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色和优势的体现。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认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体的。第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的、内在的、有机的组成部分。第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第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涉及思想理念、制度体系、法律规章、实施路径、干部队伍等诸多方面,从而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现代化。总而言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够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更好地展示中国道路、中国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表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制度上的体现,也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宏波表示,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各项工作取得巨大成就。这充分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国家治理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意识,体现了务实的实践风格。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主题是,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这是一个特别重大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9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当前,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对制度与效能、体系与能力、党建与治理、分工与协同、统一与特殊等概念和关系的认识中存在一些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制度的有效执行。我们有必要辨析一些似是而非的命题,以最大限度发挥制度优势,提升国家治理整体效能。

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不能狭义理解为完善国家监察和督查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有人认为,这就是深化监察与督查体制改革,以监察和督查提升治理效能。事实上,监察和督查只是强化制度执行的一种方式。将国家制度优势化为治理效能是一个过程,至少包括制度创设、有效执行、监督和反馈等环节,强化制度有效执行也不能限于负向的监察、督查和问责,还包括正向的法治保障、德治引领等手段。

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效能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相辅相成,但又是不同层次的概念。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是基础,有了运行良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二者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国家有效治理。当前,有的地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完善基础设施,并将物理平台信息化等价于治理体系现代化,认为建好系统、搭好平台就一定能实现有效治理。这种“见物不见人”的治理思维,不仅耗费大量资源,还可能与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基层治理目标相违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就是党的领导。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是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意义上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基层政府各条线、各部门的作用,发挥社会与市场的力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同时,党建应与治理紧密结合。党的领导作为最大的制度优势,必须体现在以党建工作促进有效治理,以党的领导统领全局、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各方参与,为实现有效治理提供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

近年来,在地方实践中,我们常会看到“共性”与“个性”失衡的现象。为探索经验,一些地方鼓励基层先行先试、自主创新,然后将基层经验总结提炼成为全域的政策,但是,在总结经验时,往往将不同地方的做法“东拼西凑”,形成一套基层经验无法保鲜、基层活力无法传递的政策,在执行方面则片面强调“整齐划一”。这种过于教条的思路,容易挫伤基层积极性。

党的领导作为最大的制度优势,必须体现在以党建工作促进有效治理,以党的领导统领全局、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各方参与,为实现有效治理提供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一期网上团课心得体会

4月26号,中纪委网站发布动漫时评《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了面子丢了里子》,在群众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视频中官员为了政绩好看,下令粉刷临街危旧房屋,引得群众怨声载道。究其原因,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思想在作祟。

给危房刷白墙的做法,属于典型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并不能真正解决群众的现实问题,只能引起群众的不满和抵触。而群众这种不满情绪最终也只能发泄在具体落实这项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身上。想想基层工作人员一方面为落实上级交办的工作忙的不可开交,另一方面又要安抚对这项措施心生不满的群众,夹在中间的他们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所以,坚决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正之风,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对于我们国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党委、党组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要敢于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桎梏,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真抓实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绩观,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一期网上团课心得体会

经过青年大学习的学习,我深切地感遭到了我们的国家对青少年的重视。我们国家重视培养青少年的人格,这类重视程度乃至超过我们青少年本身对自己的重视。一直以来,我认为国家对人材的培养和我们这些普通人无关,现在看来,我这类想法是多么毛病。青少年应当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建立一个个小目标,并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成为能给国家带来贡献的人。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特别是现在的我们。正如再冉升起的朝阳,更应当为祖国的发展付出自己的努力!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一期网上团课心得体会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不说更早的时期,就从改革开放开始,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唱衰中国的舆论在国际上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是,中国非但没有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风景这边独好”。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这就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

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地、总结性地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过去不能搞全盘苏化,现在也不能搞全盘西化或者其他什么化。冷战结束后,不少发展中国家被迫采纳了西方模式,结果党争纷起、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至今都难以稳定下来。《庄子·秋水》中写道:“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我们千万不能“邯郸学步,失其故行”。我们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上升,国际上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等议论和研究也多了起来,其中不乏赞扬者。一些外国学者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导致一些西方理论正在被质疑,一种新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在颠覆西方的传统理论。我们始终认为,各国的发展道路应由各国人民选择。所谓的“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第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正确认识这个问题,要把握3个方面。一是,如果没有1__8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就可能遇到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亡党亡国危机。同时,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二是,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正确主张,当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真正贯彻,将来也还是要坚持和发展的。马克思早就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三是,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我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邓小平同志指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总的来说,我们党的历史还是光辉的历史。虽然我们党在历史上,包括建国以后的30年中,犯过一些大错误,甚至犯过搞‘_’这样的大错误,但是我们党终究把革命搞成功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使我们这个人口占世界总人口近1/4的大国,在世界上站起来,而且站住了。”他还强调:“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这就是一个伟大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眼界和胸怀。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全盘否定了毛泽东同志,那我们党还能站得住吗?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还能站得住吗?那就站不住了,站不住就会天下大乱。所以,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建议大家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找出来再看看。

第三,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加之新中国成立以后打下的基础,这是它得以站得住、行得远的重要基础。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这一点也不容置疑。对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对社会主义这个我们只搞了几十年的东西,我们的认识和把握也还是非常有限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我们说过,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过去取得的实践和理论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面对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但不能成为我们骄傲自满的理由,更不能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包袱。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第四,我们党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章同时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想一下子、两下子就进入共产主义,那是不切实际的。邓小平同志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几十代人,那是多么长啊!从孔老夫子到现在也不过七十几代人。这样看问题,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上的清醒。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前进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必须立足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推进我们的事业。如果丢失了我们共产党人的远大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变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概言之,就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既是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也没有脱离党的最高理想。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

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尽管他们也知道,自己追求的理想并不会在自己手中实现,但他们坚信,只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持续努力,一代又一代人为此作出牺牲,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正所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今天,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一些人认为共产主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认为是望都望不到、看都看不见的,是虚无缥缈的。这就涉及是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的世界观问题。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事实一再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我们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充分估计到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长期占据优势的客观现实,认真做好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各方面准备。在相当长时期内,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还必须同生产力更发达的资本主义长期合作和斗争,还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甚至必须面对被人们用西方发达国家的长处来比较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不足并加以指责的现实。我们必须有很强大的战略定力,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最重要的,还是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壮大我们的综合国力,不断改善我们人民的生活,不断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不断为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路的坚定决心,是我们党不断从挫折中觉醒、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一期网上团课心得体会

文牍主义、稿来稿去、档案迎检、数字脱贫……多年以来,形式主义问题束缚着无数基层干部的手脚,他们既要研究解决工作推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还要不停地应对各级各部门的各种检查考评。干部们苦不堪言,还得咬牙坚持。长此以往,形式严重妨碍了“行事”,不仅拖慢办事效率,还让干部们陷入被动应付、层层敷衍的恶性循环。

要担当,不要甩锅。很多单位领导抓管理动不动就搞“属地管理”,动不动就签责任书,把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层层分解,压到基层干部身上。有的领导干部推动工作长期就是“分解任务、传导压力、转移责任”三板斧,从不考虑干部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处事能力和业务水平如何提升,具体工作中的问题如何得到有效解决?说到底,这些做法都是典型的懒政和不作为。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中指出,要“厘清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责边界,按照权责一致要求,建立健全责任清单,科学规范‘属地管理’,防止层层向基层转嫁责任”。要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提高管理效益,提升基层公共服务、矛盾化解、应急管理水平,就必须压实压紧责任,是谁的责任就要谁来承担,是谁的担子就要谁来挑,坚决杜绝一甩了之。

要服务,不要掣肘。发展才是硬道理。要设身处地为基层着想,帮助他们研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不要拿着各种评估指标的“尚方宝剑”指手画脚。一说搞阵地建设就做出各种令人炫目的牌子,等领导来检查,等同行来参观,领导一走就“铁将军”把门。要深入基层党组织调研,找到党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干部精气神不振奋,工作局面打不开,工作效率低下的真正原因,逐一问诊把脉、开方抓药。尤其是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更应该增强服务意识,帮助企业和社会机构谋求突破的对策,落实各项惠民利民政策,让他们享受政策红利,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不要今天打造个典型,明天造个“盆景”,各种急功近利地摆拍、应付。迎接检查就设计“经典路线”,深入调研就只是听听汇报,沿着大路走走看看,遇到问题绕着走,搞“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一团和气。长此以往,形式主义问题就会成为基层工作的“毒瘤”,不断复发、尾大不掉。

要疗效,不要花招。邓小平同志讲过,“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是检验我们工作的标准。”贯彻上级部署要求是否坚定,抓工作是否掷地有声,影响发展的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基层管理效能是否得到了提升……这才是各级干部需要考虑和着重解决的问题。要强化目标导向,减少各种“留痕”,多一些“一站式”传达、少一些层层落实,多一些实地调研、少一些层层报表,避免多头发文、层层开会,防止文山会海反弹回潮。尤其是在脱贫攻坚收官战的最后阶段,面对的都是问题整改、巩固提升的“硬骨头”,就更要紧盯目标,多搞一些引领和指导,少一些斥责和责难。要强化问题导向,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落实整改措施,确保脱贫攻坚收官战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一期网上团课心得体会

近日,中办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以下称《通知》),就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再出实招,对进一步改进督查检查考核方式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

督查检查考核本是改善干部队伍作风、推动各项政策落地的有力举措,是抓好工作落实的“指挥棒”,但是一些部门和地方使用这根“指挥棒”时却跑偏了,想用形式督查解决形式主义,结果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譬如,重痕迹轻结果、明察多暗访少、看表象挑毛病等督查考核导致怪象丛生,出现一些地方迎检资料文印花销巨大、干部加班加点工作只为迎检等现象,甚至逼出了文山会海、盆景打造、作秀调研、数字脱贫等现象。如此一来,演绎的是形式主义的套路,背离的是督查考核的实质,督查“成效”沦为了“纸上谈兵”,挫败了干部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甚至降低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通知》指出了关键问题,要求“进一步改进督查检查考核方式方法,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从以明查为主向明查暗访相结合转变,从一味挑毛病、随意发号施令向既发现问题又帮助解决问题转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际,成为最及时的“政策红利”。的确,唯有做实“三个转变”,形成“三把利剑”,方能“击退”形式督查。

过程结果两手抓,击退留痕主义。《通知》有一句话振聋发聩:“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督查检查考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狠抓工作落实,实现为民初心。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意味着督查不再简单以留痕多少评判标准,不再紧盯开了几次会议记录、写了多少工作日志、记了多少工作台账、拍了多少留痕照片,而是看重工作成效。如此,方能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释放出来。

明察暗访相结合,击退迎检盆景。督查考核是“解剖麻雀”,要规避督查的无用功,前提是必须是真麻雀、活样本。从以明查为主向明查暗访相结合转变,意味着“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督查方式将成为主流。彻底告别“作秀”督查,不仅能够有效减轻基层迎检、陪同的沉重负担,而且深入群众,沉入一线,让督查更具泥土味、更有发言权,才能听到真声音、找到真问题。

发现解决共促进,击退虚无指标。“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督查的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工作落实。从一味挑毛病、随意发号施令向既发现问题又帮助解决问题转变,是有效防止考核指标过于虚无化、指标化,防止上级单位把责任“甩锅”给基层,防止督查成为推卸责任、转嫁压力的手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结合,才能切断形式主义解决形式主义的恶性循环。

形式主义非一日之寒,要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也非一日之功。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唯有标本兼治,久久为功,用好这“三把利剑”,“击退”形式督查,方能在整治形式主义中取得新成效,激励广大基层干部奋发有为,凝聚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