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教案反思(精选15篇)

时间:2024-02-09 23:52:13 作者:HT书生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内,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制定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步骤的详细计划。充分利用教学工作计划可以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参考和指导。

《父母的爱》作文教案及反思

《父母的爱》是小学5年级第6单元的作文。围绕这单元的主题,首先在教学这单元课文时对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地指导,同时在口语交际课时也让学生谈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为作文教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本课中,我更多的投入不是课本知识点的强化,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有一种感恩,懂得爱,会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受益很大,自己也受到启发。

本课是习作指导课。使学生感悟到要真实表达,学会把内容写具体,还要表达出真情实感。通过这次课,我收获颇丰。下面我就从优缺点两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反思。

首先在开课导入的环节,我利用课前序曲,渲染亲情。先刺激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表达爱的欲望,利用情感上的延伸,把学生带进浓浓的爱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导入情景。让学生感觉到不是为了写作文而写,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爱而自然进行交流。就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了。紧接着再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就更有层次性,符合学生的理解规律。

在指导写文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将自己想写的事写具体。我也将本环节作为了教学的重点,但从学生的成文情况看,仍有一部分学生只用几句话简单的描述了事情的经过,个别还有重点写了自己当时的表现的。通过反思我认为,问题主要出现在指导之前对学生的问题预设不够充分,针对问题设计突破方法不够具体有效。如果再次教学这篇习作,我会在此环节指导中将要求提得更细一些。让学生虽然反复练习讲同一件事,但每次都讲得都有激情,因为要求细致明确了,讲的内容就更精彩了,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就更有兴致了。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提问,将事情说具体。

最后,让学生在交流过程能够自己总结出说具体的方法。虽然本课是习作指导课,但指导中评改也是不应缺少的一个环节,边写边纠正,边写边改。对学生评文的方面,角度的训练,也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扎扎实实的做好。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今天在网上聆听了一节习作讲评课,收获很多。尤其是孩子们的感人至深习作,让我很感动。本节作文讲评课进行了作文后的讲评,教师结合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指出学生习作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旨在帮助学生习作水平的再次提高。

课中,重点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在学生自己修改的基础上,进行专家会诊。教师亲自示范,选一篇习作,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自由发言,边修改边让学生简要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把主要问题梳理出来。同时指导学生正确运用修改符号。重点通过修改问题作文的细节描写,过渡段以及结尾,从而使作文内容更加具体生动、真实感人。付老师的教学,给了我很多启迪:从习作前的交流来看经历了同桌或者小组交流后,学生已经汇集或者说选择了一些写作素材。这些素材是不是可以直接进行习作了呢?当然是可以的。但是考虑到班级授课,五年级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已经很明显,还是需要对习作的核心目标有所撷取和展现。全班交流的目的就在于此。

学生讲故事,用口语表达,是陈述性的语言表达,难以达成书面表达中所需要实现的目标。于是就需要教师追问、点拨和指导。指导什么?凸现细节,也就是动作、语言等。学生讲述的“故事”中可以交流的点无处不在,比如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啊?仅仅是考试成绩吗?还是因为自己不努力或者不仔细而后悔啊?诸如此类,这样就把核心话题遗落了,看似深入交流,实则离题万里。教师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然后集中一点,寻求凸现或者突破。

二创造了同学间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修改作文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各抒己见,既独立又合作的学习思考,促进了同学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通过品评作文,写得好的同学,由于作品的不断被认同,会对其写作形成良性的刺激,从而激发起更浓厚的写作兴趣;而对于作文水平差及日常懒于动笔的同学,则会形成无形的压力和鞭策,促使其产生向好意识、竞争意识。这样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体感觉余翔老师的课上的真实,学生的基本功也很强,是一节值得学习的课。

《父母的爱》作文教案及反思

1.能从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写好一段话。

2.通过回忆、表达,感受父母的爱,及我对父母的爱。

二、教学过程。

1.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上个星期天是什么日子吗?(母亲节)。

(师:你能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真是孝顺的孩子。从大家一脸茫然的表情看出你们不知道,那老师告诉你们,是上星期母亲节,每年的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

2.你为没能记住母亲节并献上自己对妈妈的祝福感到遗憾吗?

(师:那反你的这种遗憾深埋心底,来年一定补上,不过父亲节还没有错过,是在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今天正好六月日。到时一定要向你的爸爸问好哦。因为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

二、激情拓思。

1.同学们拿来了几张自己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温馨照片。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欣赏?(课件出示温馨照片。学生自己简单描述画面内容。)。

2.再出示校门口接着孩子图,一边让学生看,师一边描述画面内容。

3.其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打开你的记忆大门,搜索一下,选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来说说吧!

出示句式:

当我胃口不好不想吃饭时,妈妈(爸爸)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顺学而导。

指名交流,教师从两个方面加以引导:

(1)清楚。

当发言的学生能把这件事原原本本说出来时,引导其他学生体会怎样说清楚一件事:一步一步说出来,让人听了觉得清楚。

(2)感人。

1)当发言的学生已经能清楚地说一件事时,教师站在一个倾听者的角度,在询问中让学生自己发掘这件事的细微感人之处。

2)如果发言的学生在说一件事时,已经把一些细微感人之处表达出来了,那可以直接引导学生谈听后感受,再顺势点出细微感人之处并板书。

师:妈妈说时是什么表情?妈妈又是怎样做的?你听了妈妈的话心理是怎么想的?(随机板书)。

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有一次我生病人,没胃口不想吃饭。妈妈在一旁很关键,很我想能多吃一口饭,拼命地劝我:“孩子,你就再吃一口,看,这有你喜欢吃的菜。来,张嘴,再吃这一口。”在妈妈不住的劝说下,看着妈妈一直举着筷子要喂饭给我的情况下,我只好再吃了那么一小口。我心想:妈妈实在太烦人了。后来妈妈把我吃的剩饭都拿去吃了。)。

师:瞧,我们只要通过写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等方面,就可以写好一段话啦。刚才我们谈到的一些事,如旅游时、生病时、学习上、生活上等方面父母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中都能体会这种伟大的、无私的爱。我想:此时此刻有一首诗最能代表我们共同的心声。(课件出示《游子吟》,学生齐声朗诵这首诗。)。

四、激励习作。

同学读得美,表达的情感更美!小作家们,还等什么!赶紧拿起我们手中的笔把刚才说的事写下来吧!在写的时候,把事情写清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来写,尽量把感人的地方都写出来。如果能用上这首诗或词语,你的文章会增色不少。

出示词语:

生动笔写。

师生共同点评。

3.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懂得感受爱,也要懂得回报爱。请看一段录像。(课件:公益广告“洗脚”的录像)。

(1)学生观看后,师引导:你为爸爸妈妈做过什么事,送过什么礼物吗?

(2)你们看,爸爸妈妈真是太爱我们了!我们为他们做一点点事儿,都会让他们那么感动,那么高兴!

板书:

生病语言。

学习神态。

饮食动作。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父母的爱》是小学五年级第九册教材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本内容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母之爱,是这次口语交际的编排意图,同时,通过活动提高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3、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何谓真正的父母之爱,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让其畅所欲言,广开言路。

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

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做到表述流畅,感情真挚。

1.多媒体课件。

2.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们在父母的爱中成长,“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的承诺是父亲对阿曼达的爱;一本《青年近卫军》是贫穷、慈祥的母亲给梁晓声的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父母给巴迪的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同。

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板书课题)。

1、让学生自己阅读书中几则发生在生活中的小故事。

2、小组讨论: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是否妥当,说说自己的理由。

3、组织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小故事,妈妈的包办,使刘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第二个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第三个小故事中,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父母之爱。)。

)、联系实际,讨论爱。

1.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2、讲述故事。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

)、拓展延伸。

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这节课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来书写父母给我们的爱,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

1、读一读书中的习作内容。(通过具体的事,从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

2、选择自己的习作话题。

3、交流自己选择的话题。

1、教师以具体事例讲述自己的故事,述说父母之爱。

2、引导学生评价。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老师这个故事讲得怎样?

3、读诗歌,感受母爱。歌词略。

4、每个人都有疼爱自己的母亲、父亲,请你也讲一讲父母爱自己的故事。

1、读一读书中的习作要求。(选择最想给爸爸妈妈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2、教师的建议:运用本组课文的写作方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动笔写作。

第三课时课后拓展。

一、回顾习作要求:学生回顾,师板书习作要求。

二、作品赏析选取内容不同的习作让学生赏析、评价。

三、例文评改学生读例文,集体评改。

1、小组交流,互相评改。

2、自己修改习作。

1、小组推荐优秀习作,让大家赏析。

2、作者谈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

3、朗读作品。

“口语交际”是以口语为中介,有目的、有对象地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本次口语交际主题是父母的爱。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文切入话题,学完本组课文后,学生对父母的爱有了一定的可理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这节课再让学生对三个小故事谈看法,通过学生互动,为孩子提供了语言活动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主动与他人交际,在互评互说中提高了语言修养,培养交际能力。接着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与父母间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交际中全面认识和体验真正的父母之爱,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每位学生能在虚心的听取和尽情表达中体现交际目的。

最后布置回家后让学生给父母讲三个小故事,请父母谈看法,这一环节我把课堂延伸到家,意在为孩子创造一些与父母直接交流、沟通的机会,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父母的心》教案及反思

《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这篇教学设计是我的教学过程的实录,课结束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对整体设计的反思。

这份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能针对当今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体谅父母的现状,通过故事《一袋父母心》引导学生进入父母的内心世界,通过分析揣摩课文中父母的心理体会父母的不易,通过续写表达学生的愿望,通过观察日记《懂你》教育学生懂得父母对自己的浓浓的爱心和深切的期望,做一个懂事的孩子,走好成长路上的每一步,既是教书,也是育人。

在这份设计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层层铺垫,循序渐进。如导入中的复述故事为后面的复述课文情节做了很好的铺垫和示范,导学过程中的每个问题也都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现与探究。教师的话无需多说,答案自然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也不会感到什么困难,并能在发现与探究中找到自信,学习的兴趣也会倍增。

备课时,有好多相关的故事都涌上心头,因为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可课堂时间有限,最后只好忍痛割爱,其他故事只得不了了之。这或许是我的一大遗憾吧。

分析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引入情境——整体感知——探究情节特点——体会语言风格——拓展延伸,不难看出,这个过程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能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先学到的东西为基点,步步为营,不断加入新的内容,既注重思维训练,又注重语言表述。从细节体现教学理念,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进步的赏识者,而教师的引导和赏识正好又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以课本为纲,又不局限于课本,将语文学习于生活自然紧密地联系起来,教育的目的也就很顺利地达到了。

另外,教学目标的出示我一直不赞成详尽地展示,很多时候,这会使不少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他们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套用教师提出的目标中的语言来答,无形中减少了思维过程。

三、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的运用的反思。

在这堂课的组织中,导入和导学过程都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师预设的环节,省时高效。多年的教学,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说出的教师不说,学生可以做学生的老师,学生也可以做学生的学生,课堂上人人都可以是老师,谁都不必怕说错,“欢迎出错”是我上课常说的话,因为“错了我们大家都有了发表见解的机会。”事实证明,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主动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在不断地纠错中实现了飞跃,学生的回答偏题率也越来越低。

因此,我对我的教学策略充满自信,至于我的学生,我更是相信,他们个个都是高情商的天才!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这节作文课上,我对《父母的爱》这篇习作进行了讲评,讲评的重点是:

1.认识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2.通过修改,使自己的作文更加生动、具体、真实、感人。课后,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我将问题习作的讲评作为重点。这同其它作业讲评一样,学生的错误之处是需要重点讲评以起到纠正和巩固的作用的。典型性问题更需作为重点来处理。讲评前,我将学生的习作加工了一下,把多篇习作整合为一篇,将需要讲评的问题糅合在同一篇习作里。这篇特殊的习作,看似是教师所作,其实还是来自学生的。这样就避免了同一问题需要多篇习作来讲评,还可以保护"被讲评"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会看到自己习作的影子,但都认为这不是自己的习作,没有被批判的感受。

2.落实全员修改。我认为,普遍的问题一定要落实全员修改。使全体学生都动起脑、动起笔来。才能见到实效。在全员修改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先明确修改作文的步骤和方法。我将要修改的问题习作印发给学生,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明白了修改要点后,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修改。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缺失这个实践环节,学生的修改能力是无从培养的。3.通过“专家会诊”这样一个环节,师生合作修改展示,把修改的全过程呈现在大家面前,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通过教师在修改过程中的讲解,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白了斟词酌句的必要性、细节描写的重要性。

4.在课上,我还注重让学生练习有条理地说话、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概括能力,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意识和能力等。让作文课不单是写,而且还有听、说、读等方面的训练。

二、不足之处:

1.修改问题作文时没有突出重点,修改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耽误了不少时间,导致当堂修改自己作文的环节没有进行。

2.在修改问题作文之前,按照预设有一个环节就是让大家介绍一下“使细节描写更加生动具体”的方法,由于教师的疏忽,只叫了一位同学站起来简单地说了一下,然后就将幻灯片打出来,匆匆走了一下过场,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利用作文讲评为学生开创一个正常的自由表达空间,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将继续钻研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作技巧,在作文讲评中真正体会到写作之乐,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教材解析:

《父母心》选自教科版语文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诠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名言,深情地赞颂了无比珍贵的亲情与关爱他人的'优秀品格。

设计理念:

课文感人至深,文笔流畅,语言朴实。以“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名言为线索,以情感教育为依托,再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课文大量的记叙了人物的语言,以此来反映人物心理,揭示故事主题是其写作特点。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揣摩、领会人物心理,从而体会人物情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概括生活组织材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发现与创新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极其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理解当有人要领养穷夫妻的孩子时他们内心的痛苦。他们同意领养出于被贫穷逼得迫不得已,并不是不爱孩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谁是最疼你们的人?家中最牵挂我们的人是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写的文章《父母心》,来感受父母对儿女的那颗挚爱的心。(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汇报交流)。

2、学生根据教师出示课文填空,学习概括课文内容。

三、探究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默读读故事发展这部分,感悟文本内容。

边读边思考:

1、这对穷夫妻起初为什么忍心把孩子送给贵夫人,是他们不爱孩子吗?是他们冷酷吗?

学生通过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受父母送走孩子时肝肠寸断的心情。教师指导朗读,通过读来体会情与血的交融。

2、穷夫妻一共几次反悔?每次的理由是什么?理由充分吗?几次反悔能说明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师生评价。

3、把“与其……不如……”这句话用“宁可……也不……”再说一遍。

教师小结:看来你们真正读懂了父母的心。父母的心就是对孩子的爱。这对父母最后选择全家生死永远在一起,这样虽苦犹乐。

四、总结学情,拓展延伸。

2、小练笔。

续写课文内容。

教师总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草尚知回报,我们更要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我们要把父母的爱转化为动力好好学习,回报父母,报效祖国。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父母的爱》是小学五年级第九册教材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本内容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母之爱,是这次口语交际的编排意图,同时,通过活动提高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3、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何谓真正的父母之爱,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让其畅所欲言,广开言路。

教学重点。

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

教学难点。

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做到表述流畅,感情真挚。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们在父母的爱中成长,“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的承诺是父亲对阿曼达的爱;一本《青年近卫军》是贫穷、慈祥的母亲给梁晓声的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父母给巴迪的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同。

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板书课题)。

引出话题。

1、让学生自己阅读书中几则发生在生活中的小故事。

2、小组讨论: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是否妥当,说说自己的理由。

3、组织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小故事,妈妈的包办,使刘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第二个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第三个小故事中,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父母之爱。)。

(二)、联系实际,讨论爱。

1.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2、讲述故事。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

(三)、拓展延伸。

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来书写父母给我们的爱,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

二、选择话题。

1、读一读书中的习作内容。(通过具体的事,从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

2、选择自己的习作话题。

3、交流自己选择的话题。

三、教师示范。

1、教师以具体事例讲述自己的故事,述说父母之爱。

2、引导学生评价。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老师这个故事讲得怎样?

3、读诗歌,感受母爱。歌词略。

4、每个人都有疼爱自己的母亲、父亲,请你也讲一讲父母爱自己的故事。

四、明确要求。

1、读一读书中的习作要求。(选择最想给爸爸妈妈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2、教师的建议:运用本组课文的写作方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动笔写作。

第三课时课后拓展。

一、回顾习作要求:学生回顾,师板书习作要求。

二、作品赏析选取内容不同的习作让学生赏析、评价。

三、例文评改学生读例文,集体评改。

四、修改习作。

1、小组交流,互相评改。

2、自己修改习作。

五、佳作赏析。

1、小组推荐优秀习作,让大家赏析。

2、作者谈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

3、朗读作品。

“口语交际”是以口语为中介,有目的、有对象地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本次口语交际主题是父母的爱。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文切入话题,学完本组课文后,学生对父母的爱有了一定的可理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这节课再让学生对三个小故事谈看法,通过学生互动,为孩子提供了语言活动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主动与他人交际,在互评互说中提高了语言修养,培养交际能力。接着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与父母间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交际中全面认识和体验真正的父母之爱,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每位学生能在虚心的听取和尽情表达中体现交际目的。

最后布置回家后让学生给父母讲三个小故事,请父母谈看法,这一环节我把课堂延伸到家,意在为孩子创造一些与父母直接交流、沟通的机会,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今天的的这节课上的,按照生本的理念来说比较成功,但按照我设想的还有很多没做到。本李课许校长推门听课,听后给我指点,更多的是鼓励我,使我深受感动,感谢领导的支持与认可,我会把它当做鞭策我的动力,一如既往的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这节课呈现出这样一些亮点:

一、营造出了一种浓浓的亲情的氛围。课伊始,学生课前一分钟讲关于父母之爱的故事为本课拉开了序幕,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围绕父母之爱的主线层层展开。

二、施昊洋小组的学生在读书中锻炼了朗读水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书中感悟,在读书中升华了情感。

三、张文文同学溢于言表的真心表白催人泪下,是她的真情流露。

四、李文琪小组设计的板书别出心裁。

不足之处:

一、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偏低,有待于今后的课堂上加强训练,提高他们的发声技巧,培养他们良好的表达习惯。

二、课堂上我设计了几个科学、艺术的提问,准备引导学生自学、引发学生想象、引起学生思考。如设计“想象一下,夫妻俩回到简陋的客舱,面对孩子们,孩子们会问些什么?父母的心情怎样?”“送走三岁的女儿,当时女儿会怎样,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的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入情境,体会父母之爱。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汇报完,只能“生”到下节课了!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这篇教学设计是我的教学过程的实录,课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能针对当今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体谅父母的现状,通过故事《背篓里数妈妈的白发》引导学生进入父母的内心世界,通过分析揣摩课文中父母的心理体会父母的不易,通过续写表达学生的愿望,通过观察日记《懂你》教育学生懂得父母对自己的浓浓的爱心和深切的期望,做一个懂事的孩子,走好成长路上的每一步,既是教书,也是育人。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层层铺垫,循序渐进。如导入中的复述故事为后面的理解课文主题创设了很好的情境,导学过程中的每个问题也都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现与探究。教师的话无需多说,学生知识的获取自然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也不会感到什么困难,并能在探究与发现中找到自信,学习的兴趣也会倍增。

备课时,有好多相关的故事都涌上心头,因为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可课堂时间有限,最后只好忍痛割爱。

分析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引入情境——整体感知——探究情节特点——体会语言风格——深情领悟。不难看出,这个过程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能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设计问题,让学生借已有的生活经验,构建新的学习内容,既注重思维训练,又注重语言表述。从细节体现教学理念,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进步的赏识者,而教师的引导和赏识正好又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植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将语文与学生生活自然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学的目标也就很顺利地达到了。

在这堂课的组织中,我也意识到了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说出的教师不说,学生可以做学生的老师,学生也可以做学生的学生,课堂上人人都可以是老师,谁都不必怕说错,要允许学生出错,因为错了我们大家才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事实证明,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主动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在不断地纠错中实现了飞跃。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这节作文课上,我对《父母的爱》这篇习作进行了讲评,讲评的重点是:

1、认识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2、通过修改,使自己的作文更加生动、具体、真实、感人。课后,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1、我将问题习作的讲评作为重点。这同其它作业讲评一样,学生的错误之处是需要重点讲评以起到纠正和巩固的作用的。典型性问题更需作为重点来处理。讲评前,我将学生的习作加工了一下,把多篇习作整合为一篇,将需要讲评的问题糅合在同一篇习作里。这篇特殊的习作,看似是教师所作,其实还是来自学生的。这样就避免了同一问题需要多篇习作来讲评,还可以保护"被讲评"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会看到自己习作的影子,但都认为这不是自己的习作,没有被批判的感受。

2、落实全员修改。我认为,普遍的问题一定要落实全员修改。使全体学生都动起脑、动起笔来。才能见到实效。在全员修改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先明确修改作文的步骤和方法。我将要修改的问题习作印发给学生,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明白了修改要点后,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修改。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缺失这个实践环节,学生的修改能力是无从培养的。3、通过“专家会诊”这样一个环节,师生合作修改展示,把修改的全过程呈现在大家面前,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通过教师在修改过程中的讲解,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白了斟词酌句的必要性、细节描写的重要性。

4、在课上,我还注重让学生练习有条理地说话、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概括能力,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意识和能力等。让作文课不单是写,而且还有听、说、读等方面的训练。

1、修改问题作文时没有突出重点,修改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耽误了不少时间,导致当堂修改自己作文的环节没有进行。

2、在修改问题作文之前,按照预设有一个环节就是让大家介绍一下“使细节描写更加生动具体”的方法,由于教师的疏忽,只叫了一位同学站起来简单地说了一下,然后就将幻灯片打出来,匆匆走了一下过场,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利用作文讲评为学生开创一个正常的自由表达空间,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将继续钻研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作技巧,在作文讲评中真正体会到写作之乐,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习作指导课。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通过习作前交流指导,使学生感悟到要真实表达,学会把内容写具体,还要表达出真情实感。通过这次课,我收获颇丰。

首先在开课导入的环节,我用了一一系列图片将学生导入情景。让学生感觉到不是为了写作文而写,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爱而自然进行交流。

在指导写作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将自己想写的事写具体。我也将本环节作为了教学的重点,但从学生的成文情况看,仍有一部分学生只用几句话简单的描述了事情的经过,个别还有重点写了自己当时的`表现的。通过反思我认为,问题主要出现在指导之前对学生的问题预设不够充分,针对问题设计突破方法不够具体有效。如果再次教学这篇习作,我会在此环节指导中将要求提得更细一些。让学生虽然反复练习讲同一件事,但每次都讲得都有激情,因为要求细致明确了,讲的内容就更精彩了,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就更有兴致了。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事情说具体。最后,让学生在交流过程能够自己总结出说具体的方法。虽然本课是习作指导课,但指导中评改也是不应缺少的一个环节,边写边纠正,边写边改。对学生评文的方面,角度的训练,也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扎扎实实的做好。

三年级学生的作文还是起步阶段,因此要像爬山一样,有针对性的一步步去引导,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作文课,内容是书中园地的习作五,通过回忆、说来不断充实他们的写作内容。

这节课我设计了四大环节:

一、回顾爱,展示爱。

二、范文学习。

三、动笔写体验。

四、作品简单展现。

设计理念:三年级是学生作文起步阶段,对于他们来说,写作可能还是个难题,缺乏的不是写作的热情,而是不知该怎么写,写什么。在这节课中,我通过图片展示,生活内容回忆,课文内容回味来不断充实学生的写作材料,并通过范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并在不断的鼓励,激发孩子的写作灵感,使其不会感到厌烦,不会把写作当做成一种机械,枯燥乏味的任务去完成,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孩子不害怕上作文课,期待下一次的作文课。

这节课没有提出太多的写作要求,孩子不会望而生畏,只要说出了感受到的爱和自己做的事就值得赞扬和肯定。

课后点评:

1、在说的过程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说。

2、作品展现的同时要加入现场的点评。

课后自我反思:学生有真实的感受,作品在上完课后检查,基本都很充实完整。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颇具特色的一篇文章,它是日本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说,作者以他惯有的柔腻的纤细笔触,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通过父母几次将孩子送走又要回的曲折情节,告诉我们再优越的条件也割舍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纵然有千万个理由,也不能把自己的亲生骨肉送给别人,进一步体现了父母之爱的伟大,崇高,让我们窥见的是一颗真挚的爱子之心,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前四篇课文已对学生进行了父爱、母爱、兄弟之爱的亲情教育,本文被选为第五篇课文一是想让学生学习用一波三折的手法有力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二是想让学生通过情感升华获得新的感悟。因为目前的初中生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往往忽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很少真切地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因此我希望让他们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切身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能去试着理解、体谅父母。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主要分三大块:

在导入新课这环节我提出一个学生很喜欢讨论的问题,即你们最崇拜的人是谁?提了一些学生日常关注的问题,引起了学生对父母的注意,唤醒了他们在生活中对“父母之爱”的亲身体验,我觉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世界动起来了。从而架起了文本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桥梁。

这一块我安排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骤:“初读,理情节。”理清故事情节——本文是一篇小说,在小说的教学目标要求来看,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通过近5分钟的时间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第二步骤“二读,抓神态”在老师引导下学生找出了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神态的词语如“难割难舍”、“无精打采”、“失魂落魄”、“痛哭失声”。讨论这对父母是否“心狠”,并结合文中这些关键的词语谈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分析这些描写神态的词语学生可以感悟人物内心世界。

第三步骤“三读,析语言”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语言的词语。我自己认为学生解读文本还是比较到位的,有学生能够从父母的话中分析出换回,要回孩子的理由都出于对孩子的不舍,而且抓住了较关键的词句,如“我觉得他一定会永远记得我们的,想到这儿觉得他可怜的不得了”中的“可怜”一词,这是对孩子的怜爱之情,如“总担心她是不是这样那样”一个“总”字体现了父母时刻对孩子的牵挂。学生找出了能够表现父母内心的语言描写,通过语言、神态去揣摩人物的内心,父母的心不仅是一颗依依不舍之心,浓浓的爱子之心,而且还是一颗痛苦矛盾的心。

第四步骤“四读,明主旨”学生们讨论,并找出了相关的语句。感受到了这对父母的可怜又可敬。

这一块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通过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对文本的理解立体起来了,大多数学生们走了进这对父母深沉的内心去感受、品读父母亲对子女那难以割舍的至爱真情。

让学生讲有关父爱、母爱的故事,目的是让他们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内心深处受到情感的熏陶,达到情感的升华即要珍视亲情、珍爱父母。是情感教学目标的落实,从学生的发言中,我能够感受到,这篇课文对他们来说还是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的,最后一个教学目标也基本达到了。

这堂课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在语言的表达上还不够简洁,对学生的鼓励上还缺乏技巧,在个别问题的总结上做的还不到位,学生展示的面还不够广,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我相信,只有反思才能提高,才会有进步!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颇具特色的一篇文章,它是日本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说。文章充分体现了小小说的写作特点: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结构严谨,而且也展示了作者的个人写作风格: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课堂的主宰者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品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品味感悟为主导,尽展学生的心声。

学生的思维是由感知向感悟过度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情感升华来来获得新的感悟。当然在此过程中,以一些感性知识作为依托,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情感的感染,便于学生理解。且使学生在品读文本方面有所收获。基于此,本节课按照“层层剖析、梯级感悟、情感升华”来设计。达到工具性教学和人文性熏陶的双重目的。

1、引导学生通过“如果文章开头就写贫穷夫妇拒绝财主夫人的要求一个孩子也不送,好不好?”这一问题的讨论,体会文章构思的精巧。

2、拓展延伸,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情境,用一两句话说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浓浓爱心。

3、仿写训练,口头小创作:父母的爱是??

4、在学生理解父母之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能力,文中穷夫妇三次换送子女时的表现,各不相同,从眼含热泪到无精打采,再到失魂落魄最后痛哭失声。思考:若有第四次换子女,穷夫妇会有怎样的表现,又会怎样把孩子要回来让学生写下此时此刻最想对父母说的话,进而让他们懂得如何去感恩父母。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5、课堂练笔。

让学生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尾,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本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课堂上没有照顾到尽可能多的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教师在课堂上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教师的点拨、倾听、矫正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另外,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受、体验不同,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也不同,他们常有许多问题,需要质疑问难。教师在讲课时缺少激情,教学内容设置过多时间紧张。

在今后的学教中,我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我会用汲取本节课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用于以后的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