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演课稿(优质16篇)

时间:2023-11-04 04:20:38 作者:BW笔侠 角的初步认识演课稿(优质16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学习的资源,它可以激发我们对写作的兴趣,同时提供实用的写作经验。在这里,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备受好评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40、41,例3、例4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点: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教学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直角是一种特殊的角,在学习完角的认识之后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本节课先让学生观察实物,从实物中抽象出直角,再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巩固对直角的认识。学生画直角有一定的困难,方法虽然会了,但在一些细节方面,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力不从心。如,在画另一条直角边时,由于尺子不好按牢,画出的边不直;又如:从顶点出发画另一条直角边,因为尺子有厚度,画出的边不能和边相交。要让学生多练习画,熟练后就能找到技巧了。

直角的初步认识

我说课的内容是《直角的初步认识》,这局部内容是省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八单元《直角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二课时。

教材先让同学认识角,再让同学认识直角。

角的初步认识这局部教材,先让同学观察实物,如三角板、红领巾、扇子来认识角,然后再让同学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转动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逐步由实物笼统出角的图形。这里不给角下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从给出的点画角。对直角的初步认识就是以这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做基础。

本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是教材第114~115页的内容和相应的“做做画画”,第116~117页练习二十二第5~9题。教材的第一项内容是借助同学熟悉的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接着通过让同学观察课本、信封、黑板面上的角来加强对直角的认识。然后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同学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教材在“做做画画”中布置了对位置变化的图形作判断,以和用纸折直角和在方格纸上画直角等练习,以此来协助同学掌握直角的特征,初步培养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练习二十二第5题是“做做画画”第1题的模仿练习,练习二十二第7题是“做做画画”第3题的模仿练习,练习二十二第6题是画直角标志,练习二十二第8题是让同学找直角,练习二十二第9题是让同学指出各个角。

1、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同学初步认识直角;使同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使同学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同学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使同学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溢着探索与发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同学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难点是使同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打算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首先,让同学判断一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其次,让同学举例说明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角。再次,让同学指出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哪几个角。这局部的教学通过对前一节课认识的角的复习为认识本课的直角作铺垫。

首先,就刚刚指出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提出疑问:“看了这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同学发现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一个相同的角。教师追问:“你知道像这样的角叫什么名字吗?”然后说明什么是直角,笼统出直角的图形,并说明表示直角的标志。接着让同学举例说说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直角。这儿教师通过引导同学观察、比较、举例等方法让同学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发展同学的实践能力,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次,先出示“做做画画”第一题的图形让同学判断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其中有一些角接近直角,但不是直角,引起争论。那么就让同学小组讨论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然后大组交流、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与说明。接着再让同学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这儿的教学让同学在矛盾中提出疑问,然后进行考虑、讨论与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利用发现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验证所发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这样让同学对新知发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同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同学体验数学活动充溢着探索与发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再次,让同学试着自身动手画出一个直角,然后介绍各自的方法,教师组织同学研究、讨论,给予肯定与指导。接着教师再一边示范,一边小结用三角板画直角的方法,并让同学用三角板在方格纸上画两个直角,即“做做画画”第三题。这儿的教学充沛体现了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同学体验了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性,发展同学思维的灵活性。

首先,完成“做做画画”第二题,让同学拿出一张纸,动手折出一个直角来,折好后交流自身折的方法。培养同学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题,进一步巩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的方法。

再次,完成练习二十二第6题,通过画直角标志不只可以看出同学对直角的判断能力,而且为以后的识图做了一个铺垫。

接着,完成练习二十二第8、9题,通过找直角与找隐藏着的角,发展同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对全课进行总结,并安排作业,完成第7题。

通过以上的三大步骤的教学活动,基本体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能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同学在主动观察、尝试、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找、比、画、折、想、说、练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使同学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40页、第41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直角,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三角形、三角板、一张不规则的手工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角,角有哪些部分组成?

2、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和什么无关?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教学例3)。

(一)找一找,描一描,初步认识直角。

1、认识直角。

角有大的也有小的,但有一类角很特殊,它的大小是不能改变的,你猜出示什么角了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直角。(板书课题,并出示教学例3图片)。

2、观察例3图,找出直角并在图上描画出来。

(二)、判断直角。

1、教师出示三角板,问:三角板上有几个角?有直角吗?谁能指一指?

2、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到上面的直角,摸一摸这个直角的顶点和边。

3、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动手折一个直角。

过程:(1)、学生动手折。

(2)、老师也折了一个角,怎么判断它是不是直角呢?我们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教师边操作边讲方法,

先将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和角的顶点重合,再将三角板上的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看三角板上另一条直角边是否和角的另一边重合,如果重合,这个角就是直角,如果没有重合,这个角就不是直角。

(3)、用所讲的方法判断自己折的角,先把方法说给同桌听,然后找学生上台边演示边说,同时说出自己是如何折的。

(4)在黑板上出示三个角,和学生一起判断。在判断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有的角比直角小,有的角比直角大。

(三)、画直角。

(1)、多媒体演示。

画法:先画一个点,从点开始画一条直直的线,再把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和画的点重合,一条直角边和所画的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直的线,然后标出直角符号,最后标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2)、学生在练习本上画直角。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教材第40页“做一做”练习题。

2、找出身边的直角。

四、课堂小结。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预设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过程 :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小朋友,这个数学的好朋友带来了吗?(三角板)你怎么跟这个好朋友打招呼?(握手)握手时你有什么感觉?(尖尖的、有点疼…)让我来试试看,真的,它怎么会咬人?(角)原来是这样的。(板书:角)。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在我们身边,很多物体上就有角,你能找到吗?小朋友先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小朋友真棒,找到的角这么多。

3、那你们心目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每组派一个代表把你们组想象的一个角画出来好吗?你们对黑板上画出的角想说些什么?(小朋友画的一个角是不是都正确呢?我们等一下再来看。)。

4、但老师又有点明白了,看来角不单单是一个点,(多媒体演示)这一点尖尖的只是角的顶点,那还有什么呢?还有两条直直的线,这两条直直的线就是角的边,这样的图形就是角。小朋友一起来指。(再用多媒体演示两个角的顶点与边,学生模仿指)。

5、用这个方法把你身边的角指给同组同学看。(指名上来指)这些角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板书: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6、小朋友闭上眼睛,把角记在头脑里,问:头脑里有角了吗?是怎么样的?

7、画角:刚才我们认识了角,头脑里也有了角,你能把角的样子画在纸上吗?

(1)你准备怎么画呢?

(2)(多媒体演示正确画角的方法)电脑老师是怎么画的?再来看一遍,对的,先画一个顶点,再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小朋友也用正确的方法画两个方向不同的角,画好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画的角的各部分名称。师:再看看你们组画的角,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你真会欣赏人。

8、小结:学到这里,你对角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三、巩固拓展,辩论提高。

2、学到这里你对黑板上的这些角又想说些什么?

6、你们都送这么多角给角爷爷,这下小猴可急了,猴妈妈说:“别急,别急,你只要在这个三角形上……就会使角变多起来。你们有办法吗?那赶快来试一试。(小朋友也可以到别组去看看,看哪一组画得最漂亮,角又最多。)。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2—113页,和“说说做做”,练习二十二第1—4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钟面、投影仪、三角板、红领巾、扇子、两根硬纸条做成的活动角。

教学过程 :

一、新授。

1、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上面的角。

(1)      出示大三角板,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大三角板面上的角,指出哪些是角,再数数共有几个角。

(2)      出示红领巾,学生说出红领巾上面的角。

(3)      用投影仪出示扇子的图,指名学生指出扇子上面的角。

(4)      教师拿出教具钟面,转动时针和分针,让学生指出哪里是角,边演示、边说明时针和分针张开得小角就小,张开得大角就大。(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认识,不要再作进一步说明)。

2、由实物抽象出角的图形,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      把钟面的时针、分针转动形成的三个大小不同的角(锐角、直角、钝角)描画在黑板上。

(2)      教师以锐角图形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指出另两个角的顶点和边。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三个大小不同的角有什么共同点,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基础上总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角。

(1)      让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哪些角。(国旗上面有角,少先队队旗上面有角,房屋的山墙上面有角,教室的窗上面有角,家里的防盗门上面有许许多多的角)。

(2)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什么东要的面上有角。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观察的情况,把有代表性的实物利用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

4、教学角的画法。

(1)      在投影仪上分三步显示出画角的步骤,让学生仔细观察体会画角的方法。

(2)      教师示范:画角时强调先点一个点。从这点出发用直尺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3)      让学生照教师的画法画出几个角。教师发现问题要及时指点,例如,有的两条边没有接上,有的第二条边没有从第一条边的端点画起等。

二、巩固。

1、做教科书第113页的“说说做做”。

第1题,要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角的知识独立进行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如第二、第四个图形不是角,第一、第三两个图形都是角。

第2题,师生一起把硬纸拉成大小不同的角,并说明两根纸条张开得小,所形成的角小;张开得大,所形成的角大。

第3题,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纸,自己依照教科书第113页上的图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可以让学生互教互学,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的学生。

2、课堂练习。

做练习二十二第1—3题。

三、小结。

教师先说明角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接着要学生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以及画角时应注意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

做练习二十二第4题。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要求: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学会画角、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钟面、三角板、红领巾、扇子、活动角。

教学过程 :

一、教学新课。

1、观察实物上面的角。

(1)      出示三角板,观察大三角板面上的角,指出哪些是角,再数数共有几个角。

(2)      出示红领巾,学生说出红领巾上面的角。

(3)     指名指出扇子上面的角。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      把钟面的时针、分针转动形成的三个大小不同的角(锐角、直角、钝角)描画在黑板上。

(2)      教师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指出另两个角的顶点和边。观察上面三个大小不同的角有什么共同点,总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角。

队队旗上面有角,山墙上面有角,窗上面有角。

展示带有角的物品,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

4、角的画法。

教师讲解角的画法:从这点出发用直尺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让学生照教师的画法画出几个角。

二、练习。

做一做。

三、小结。

角的初步认识

课题:(考核课)。

执教者:刘伟华。

教学内容。

56页、57页、58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点。

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

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教具准备。

幻灯片、红领巾、钟面、折扇、活动角、三角板、绳子。

学具准备。

三角板、绳子、纸。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活 动。

一、出示“   、 、 、  ”(幻灯)。

小朋友们,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板书:角。

今天我们就要和角一起到数学宫殿中寻找角的有关知识。

二、找角。

1、找一找,红领巾上有角吗?

有几个角,数一数。

2、钟面上有角吗?

3、折扇上有角吗?

4、三角板上有角吗?

请同学们摸一摸三角板的角有什么感觉?

5、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有角,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从我们身边的物体中找角,比一比,哪组找得角最多,找得最准。

三、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好,同学们都找到了各种各样的角,老师把这些角画在黑板上。

我们用“    ”表示角。

角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

标注角的各部分名称:顶点、边。

请同学们分别指出黑板上各种角的顶点、边(教师注明)。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它是角。

有,到讲台上指一指。

有,指出来。

有,指出来。

尖尖的。

四人小组讨论。

说教室里哪里有角。

指角的顶点、边。

折角。

比较老师的大三角板与学生的三角板的大小。

独立画角。

独立练习。

独立练习。

独立练习。

1、我们认识了角,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动手折一个角。

在折的过程中,说明角有大小。

2、活动角。

老师手上的活动角可以旋转出各种大小不同的角。

旋转一边,另一边固定,旋转出各种大小不同的角。

从这里看出,开口大,角就大。

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三角板和老师的三角板比一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说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五、我们认识了角,下面我们来学习画角。

教师边示范边口述:

第一步|:先画顶点。

第二步:画一条直线 。

第三步:在不同的方向画另一条直线。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认识了角。

4、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5、画角。

七、练习。

1、“做一做”第一题。

有各种各样的角,但是有一些长得象角又不是角的小捣蛋经常会混到角的家族中去,你们能不能用你们的火眼金睛,把这些捣蛋鬼找出来。

巡堂,集体订正。

2、“做一做”第二题。

提醒学生使用角的符号:“  ”

集体订正。

3、“练习十七”第2题。

请同学们用三角板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4、“练习十七”第3题。

5、发展题。

用一根绳子,你能拉出几个角?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的:1、让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征,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认识怎样的角是直角。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2、             出示课题:

二、从现实生活中找角,感知角的特征。

1、             请你观察一下红领巾、黑板、书本面等物品,说说这些物体表面的角。并再想想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有角。

3、             没角的同学能不能让它变出角来。

4、             用纸折一个角出来,用角的尖尖的头刺自己的手心,感觉一下角的顶点是尖尖的。再让学生摸摸角的边是直直的。

三、画角,比较角的大小。

1、             用图钉和两条硬纸片做一个活动的角(让学生自己做)。

2、             画角,用点表示顶点,用两条线表示角的两边。要从活动的角中抽象出来。

3、             转动活动角,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化。怎么样使角的大小引起了变化。

四、小结:

你这节课了解了些什么?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好在哪里?

角的初步认识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个部分的名称;认识角。

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认识角,会表示角,分清钝角、直角、锐角。

课件、实物(扇子、钟表、五角星)。

三角板、剪刀、纸板。

一课时。

(一)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制作吗?有一天,、小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以后,突然像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似的叫了起来:“快来看,红五星上有许多——”(老师故意停顿)。

学生观察五角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师:对就是角,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

看到这儿,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表达自己的看法,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那里有角?2、什么是角?…..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师:在图中你发现哪里有角,能上来指一指吗?

同学交流观察到的角,再到前台指给全班同学看。

师:你能说说你观察到的角是教师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通过自己感知的角,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角的感受。

(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指角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形状。重视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学习)。

课件演示角从实物(钟表、三角板、扇子)中抽出来的过程。

结合刚抽取出的图形讲述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的角,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角的感受。

(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指角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形状。重视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学习)。

(将上面提到的扇子更换为张开的剪刀这样所提供的三个物体所含有的角,都是由直边组成的,都是标准意义上的角,而对于弧线,又在何时辨析呢?总不能直接告诉吧。为突破这一认识的障碍,我们又设计了摸角的游戏。

师:闭上眼睛,从你的学具袋中摸出有角的物体?(有三角尺,半圆、圆等)。

(生举出三角板)。

师:你是凭什么感觉摸出它有角的呢?

生1:刺手,尖尖的。

师:再闭眼摸一摸,几样物体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1:半圆形有一边是直的,另外地方是圆滑的。

生2:圆形四周是滑溜溜的,三角尺四周是直直的。(师板书:直直的。)。

师:看来有角的地方总是尖尖的,直直的,尖尖的叫顶点,直直的线叫边。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在触摸、比较、体验的基础上找到了角的感觉,辨清了角的结构,提炼出了角的组成要素,这是学生自己的感知,而不是教师的灌输。)。

师:你能给角的个部分起个名字吗?

学生命名。

(知道角的组成)。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你能做出一个角吗?

学生独立做角,可能会根据情景图的提示剪一剪,摆一摆,也可能用画一画,折一折等方法做角。

(能够充分发挥想象,想出不同的做角方法)。

(三)师:你能指一指图上其他的角吗?

到情境中找角。

(关注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件展示在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

师:观察这些角,你能发现什么?

小组交流,学生可能发现。

(1)   这些角有大有小。

(2)   第三幅和第四幅图中的角形状一样。

(关注学生的发现过程)。

在直角上标出直角符号。

学生可以在教室里找。

(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想象,加深对直角的感知)。

(四)全课总结。

学生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做出评价。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评价他人)。

1、生都认识角,但在总结角的特点时,不会归纳。

2、在讲解角的顶点时,不够到位。

3、锐角和钝角学生分辨不清,不会画角,教案设计中必须有专门讲解。

分数的初步认识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设计特色】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迁移整除知识解决有余数除法问题。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我能填。

1、把4块月饼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  块。

2、把2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   块。

3、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   块(我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进行对折,重合等操作)。

认识。

1、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   块,就是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一半,也就是它的    。

2、我会读:读作       。

3、我会写:先写中间的横线,即分数线,再写分数线下的“2”,即分母,最后写分数线上面的“1”,即分子。

4、我用卡片折出它的,并写上。

认识。

1、要得到一块月饼的应该怎样分(我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进行对折,重合等操作)。

2、得出,每一份是整块月饼的     。

3、我会读:读作     。

4、我会写:写作     。

5、我发现像、这样的数都是    数。

6、完成课本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3、你能用同一张纸折出、、、、、……吗?

【板书设计】。

几分之一。

几分之一的分数写法:

几分之一的意义:表示从总的份数中取了1份。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冀教版第六册第102——102页及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经历由生活经验到认识分数的过程。

2、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3、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投影或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引: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课件)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分桃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听故事,理解情境图意。

3、概括数学信息,引出本课内容。

师:在这个故事中,实际上蕴藏着一些数学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

(展示第一幅图)2个桃子?两个小朋友吃,该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平均分)数学上把物体分得一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你怎样理解平均分?(展示第三幅图)现在剩下一个桃子,两个小朋友又该怎样分?半个桃子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可告之:半个可以写成)这样的数我们称之为分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板题)。

4、生活举例:半个桃子可以用表示,生活中还有什么也可以用来表示呢?

5、问:为什么半个桃子……都可以用表示呢?

二、探索新知。

1、折纸一。

引:大家想不想自己来创造一个呢?拿出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开始。

(巡视中注意搜集不同折法)。

学生汇报中问:为什么要对折?

小结:无论是一个蛋糕,还是一个平面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二份,每一份就是它的。

教学读写法。

引:大家会分会折了,会不会写呢?谁来试一试?

读写后把写在涂色的纸上。

填一填,。

判断。

2、折纸二。

引:刚才我们认识了,大家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师板书)那好,大家就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你喜欢的几分之一,开始。

汇报: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巡视时搜集同是而折法不同或者形状不同的作品)。

小组之间说所折的分数。

问:老师手中这几个图形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

小结:不同的图形,只要平均分的份数相同,就能用相同的分数来表示。

小结: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判断对错。

三、应用拓展。

1、完成教材中“练一练”

2、猜一猜:折绳子。

教师小结:平均分成的份数越来越多的时候,每一份的大小会越来越(小)。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

教学内容:(一)    书p44~46 例1 练习九部分。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写、读乘法算式。

难点: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

教学准备:

出示游乐场图。

学生观察画面,自由发言,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引导。解决问题。

算一算,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过山车上坐了多少人?5个小吊车的车厢呢?

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4.师:小朋友们,要分别算出玩各种游戏的人数,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其他方法吗?那么就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去寻找。

新课。

摆图形游戏。

要求:a用准备好的小棒,摆出你所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b 摆好后,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c同桌交流,把算式写在纸上。

引入乘法。

指名学生说加数相同的算式,教师板演。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各等式,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每个等式中的加数都相同。

师:算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外,还可以用另外的方法——乘法。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乘法。(板书课题)。

以3+3+3+3+3+3=18为例,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师: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6个3连加的和是18)。

师:求6个3相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教学乘号的写法)。

师: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6×3=18读作”六乘三等于十八”.用乘法算6个3连加得多少,也可以先写加数3,写件3×6=18 这个算式怎样读? (板书)。

4.. 尝试。

请学生把黑板上其他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同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回答,完整板书。

5. 小结:比较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得到:求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练习.

指导读书p46上半部分,并质疑。

书p46”做一做”

让学生说图意,明确计算“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荡秋千?”

独立填写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指名校对,并说说算法及想法。

3 练习九第1题。

看清图意,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

4. 练习九第4题.

观察图意,确定“( )”里分别填几。

独立填写乘法算式及读法。

指名校对。

3×3     2×6    5×5    4×3。

开小火车读、齐读等形式。

(2)5乘4    2乘7  4乘8  9乘1。

指名4人板演,其余写在纸上,并校对。

6.下面哪些算式可以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指它写出来。

四.小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2.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要明确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在这两个数中间写上乘号。读乘法算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这节课,每个小朋友都学习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知识。

五.作业 。

《随堂练习》p31。

减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认识“-”号,会读减法算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减法的意义,正确读减法算式。

教学难点:利用数的分解组成,正确地计算5以内的减法。

教学准备:红花、小圆片、小棒、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每个小朋友拿出圆纸片摆一摆,说数的组成。

2、玩拍手接力的游戏。(如:可小组之间玩,师生玩等形式)。

3、复习加法,学生拿出铅笔,左手2支,右手3支,合起来是几支?用算式表示。

二、过渡:逆向思维:教师做动作,学生用自己的话一说,把5支铅笔拿走2支,还剩下3支,可以用什么数学知识表示?(教师按照学生回答,伺机板书:减法)。

三、新授:

1、教师一共有5支铅笔用5表示,拿走了2支铅笔用“-2”表示,剩下3支铅笔用“=3”表示(引导学生说出来,并认识减号“-”)。

2、说一说:学生看老师动作,说一说老师做了什么?能用什么方法计算?并列出式子。

3、小组内学习:学生观察课本纸鹤图和气球图,小组内每个小朋友任选自己喜欢的一幅图来说说图的意思,并用算式表示出来。互相检查列式正确了没有。

4、汇报学习情况:每组请一个小朋友说图意和算式。

5、巩固练习:贴红花图2,拿走1朵,列式计算;接着出示三朵,指名上来任拿红花,列式计算,接着下去贴四朵、五朵红花,说说有几种拿法和算法。

6、我当小老师:小组内一人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用减法计算的图,考考大家,其它人说说图意,并列式计算。(要求每人都要摆一次)。

7、指名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四、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认识了什么新朋友?

五、练习:

练习三第5、6题,师生互动做。

教学反思:

克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有效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去感悟,去体验,去认识。以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二、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我在课的设计和实施中努力体现一个宗旨——“活动与探究”。通过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以及猜测等活动,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自主探究。它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

1.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体验数学问题。

这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用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探索活动的主动性。教师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充分的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去感受1克的重量,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感受1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猜一猜引发争论,教师及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探索的学习气氛,开展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自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从而在头脑中建立1克的概念。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在这种体验活动中,学生开始意识到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中学生感到数学并不是那样遥不可及,数学其实是自己动动脑筋也能解决的事情,这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讲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2.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在本课中,读出学生带来的用克作单位的实物,在信息汇报中,让学生感受到克也是常用的重量单位,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掂量小包装榨菜、方便面、一块香皂、一粒糖的重量等,初步体验重量单位克。

这些材料真实而具体,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样消除了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如此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一定要学好它。产生学习需求。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而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3、自主探究实现“再创造”。

4.提供参与机会,延伸课外实践。

我在课的最后设计了这样一题:让学生借助今天的学习,并根据自己在课前的调查,填写表格吗。点击鼠标:出现一幅半开放性的表格。左第一列标示三个项目——调查内容、质量单位、数据。从第二列起开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课前调查任意填写若干内容。再想想用什么质量单位最合适?学生填写,后指名部分学生说说自己想调查的物品和选用的合适的质量单位。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一直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我也努力体现这一理念。一方面,在课堂上提供参与机会——把课前的调查进行反馈和实践验证,让学生多多亲历实践过程;另一方面,把课上的调查与估计更进一步的延伸课外,使学生的思维螺旋发展,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强化千克与克的质量的感知。

(二)存在问题及形成原因。

1、授课时间过长,本节课的授课时间超过了40分钟。总结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多,为让学生充分体验,费了一些时间;二是学生在活动中无用的行为过多,教师要不断的组织教学,也浪费了时间。

3、课堂的调控不灵活。由于本节课中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很多,教学中教师虽然有意识的提了很多要求,但对兴奋度很高的学生作用不大,教师每进行一项活动都要等待很长时间,应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的进程。

(三)第二次教学策略预设。

根据对第一次教学的分析,我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第二次教学策略的预设:

4、平时教学资源的使用要加强,只有平时多对学生呈现这些教学资源,才会降低这些资源对学生的刺激,从而使学生对这些资源从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顺利开展教学。

圆初步认识教案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圆的基本特征。

(2)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到圆的。

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初步认识圆。

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都相等;用圆的特征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多媒体课件、圆片、圆规、直尺、铅笔、投影仪等。

情景引入:

同学们看,这里有许多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板书课题:圆的初步认识)

1.圆的认识:

折一折:圆是轴对称图形

2.认识圆心

实际上,我们能像这样折出无数条对称轴。

那么请同学们现在观察一下,你折出的这些折痕有没有交叉?是不是相交在同一点?

这一点在圆的中心叫“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

3.认识直径

把一条折痕用笔和尺描出来。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称为: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

想一想,圆有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一样吗?

4.认识半径

半径就是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半径一般用r表示。

想一想,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它们长度一样么?

半径r和直径d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即时练习:找出圆的半径和直径。

用圆规画圆:

1.介绍圆规的构造

看这是圆规,圆规它有两个脚,一个是带针尖的脚,另一个是带有铅笔的脚,还有一个把手,用来旋转的。

2.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左上角的范围内试着任意画一个圆。

说一说你是怎么操作的。

3.介绍圆规的正确用法

想一想:

1.我们刚才画圆的时候,怎样确定圆的位置?(由针尖的位置决定,针尖所在的点就是圆的圆心。因此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2.怎样确定圆的大小?(笔尖和针尖的距离决定的,它们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因此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画半径3厘米的圆:

1.画圆的时候可以先在纸上标出圆心(画一个x),确定好圆的位置,然后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即半径3厘米)。

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即圆心)上

3.把装有铅笔的一只脚绕圆心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4.再画一个半径为4cm的圆。

画同心圆:

这些大小不同的圆有什么共同点?它们有同一个圆心。

这些有同一个圆心但半径不同的圆,我们称为同心圆。

练习:以o为圆心画出半径为2cm、3cm、4cm的同心圆

四、深化认识:

1.不用圆规还可以画圆吗?2.美丽的圆3.课堂总结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第2.3页的内容.

1.通过看魔术,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通过感受生活中的通数求和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列出的加法算式不同.

多媒体课件,魔术.

(一).“看魔术”话题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吗?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同学们喜欢看的魔术,要仔细看魔术师都变了那些魔术.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投影出示.

(二).探究新知。

师:看了魔术表演后,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一共变出了多少朵花?4个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鱼?

生2.一共有多少个灯笼?一共有多少个灯泡?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一共变出了多少朵花?你是怎么知道的,同位说一说.

(同位活动)。

学生交流:。

生1.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1、2、3......

生2.还可以2个2个地数,2、4、6......

生3.魔术师每次变2朵花,变了3次,可以用2+2+2=6来计算.

生:3个2相加.

师:7个2朵一共是几朵?

生:2+2+2+2+2+2+2=14(朵)。

师:刚才我们提出的其他问题你会解决吗?自己试试看.

(本段教学,重点意图在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然后重点认识几个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解决其他问题.

集体交流.

(三).课堂作业设计。

1.  (  )+(  )=(  )。

2.  (  )+(  )+(  )=(   )。

(  )个(   )。

1、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掌握不错。

2、有个别同学不明白同数连加指什么,教师必须解释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