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间草木的读书心得精选

时间:2023-06-26 13:19:49 作者:曹czj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人间草木的读书心得精选篇一

《人间草木》还描写了作者在联大上大学的一些岁月,他和几个朋友总是爱泡茶馆,而且一泡就是大半天,作者的一些优秀小说,散文,都是在泡茶馆时写下的。啊!作者真是不同凡响。

在联大那时人们穿的衣服也是风格迥异。但大多数衣服都是非常破旧,还有人穿的鞋露着脚趾,后跟烂了。虽然那时联大的师生破衣烂衫,但每天孜孜不倦的作学问,穷且益坚。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学习。

在联大的那段岁月中,对于作者来说,还有一些激动人心的事情—跑警报。抗战时期,一有警报就要往外跑,真是激动人心啊!那时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意在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但是昆明人是不会被威胁到的,中国人都是坚强的,我们青少年也是坚强不屈的。

沈从文、金岳霖先生、闻一多先生都是作者在联大对作者有深远影响得人。事隔多年,作者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真是耐人寻味。

最新人间草木的读书心得精选篇二

我一直认为,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与其个人生命的两种要素息息相关:一是生他养他的一方水土;另一是他的成长经历。南来北往又轰轰烈烈,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不仅是汪曾祺先生的人生轨迹,也浸润到他的作品《人间草木》中。

透过这部作品,我看到了一个在苏北运河边成长的调皮男孩明澈的眼神,一个在五七干校粪池旁施肥的男人佝偻的背影,更看到了一颗至纯至善的心——犹如荷塘月色下微微的风,吹散了白日的尘嚣。

“人生得意须尽欢”,汪先生得意而平和的人生在三个方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写文、绘画、做菜。这三种人生爱好,我倒是觉得神似花中四君子:其写文如兰,空谷幽香;其绘画如竹,筛风弄月;其做菜如梅,剪风裁雪;而其为人,则如时下深秋之菊,恬然自处、清谈疏朗。汪先生在将个人价值充分展现、平和表达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人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需求,这种“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共济局面,又何尝不是个人的欢乐和社会的福祉呢?

书中自述,每日早上,汪先生都习惯久坐在家中的老沙发上,泡上一杯茶、点上一支烟,袅袅烟雾中,一篇篇文字油然而生。而就在这个深秋,每个双休日的早上,我也会坐在家中的沙发上,伴着一杯茶,在汪先生的字里行间,在窗外透过的暖暖阳光中,读懂这人间的一草一木。

最新人间草木的读书心得精选篇三

书面的手感很好,翻开即是汪曾祺先生亲笔画的 6幅水彩画插图,夹着明信片书签,看着亲切淡雅。汪曾祺是老派士大夫式的玩家,用他儿子汪朗的话说,就是"老头子是个杂家,肚子里有不少东西,能画两笔画,能写两笔字,新诗旧词也都能写上两句,还会唱几段昆曲。"当然,最受读者喜爱的还是他的散文。

5月25日是王世襄先生诞辰之日,《三联生活周刊》于先生百年诞辰时做了一期专题《王世襄和他的朋友们》,汪曾祺是王世襄朋友中较年少的,长者有张伯驹、陈梦家、朱家溍。这群人有几个共同的特点,学问是玩出来的,在跌宕起伏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着自己的精神标准,对生活的态度是不冤不乐。何为"不冤不乐"?王世襄先生的解释是,大凡天下事,必有冤,始有乐。历尽艰辛,人人笑其冤之过程,亦即心花怒放,欢喜无状,感受最高享乐之过程。倘得来容易,俯拾皆是,又有何乐而言。

《人间草木》的序是汪朗写的,很接汪曾祺的文气。两代人能这样互相调侃,不戴高帽不为亲者讳,更是难得。如果不是这篇序,读者可能不知道,汪曾祺很多写草木虫鱼、写花花草草的文章,冲淡平和,有闲适之气,是在___戴着"右派"帽子,被整被审查写完交代材料,甚至是在农场下放改造时写的。他写《葡萄月令》的那篇,开篇即是:"一月,下大雪。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这是汪曾祺发配到张家口的一家农科所改造时,写的在葡萄园劳动时的感受。文中丝毫没有怨气和悲惨的调子,一切都是那么美。那是一种在劳作中的充实和暖意。

汪朗说,这个老头儿,即便是在倒霉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东西还是很放松,很有味儿,还带着一点幽默,真是不可救药。他写菊花,"我不赞成搞菊山菊海,让菊花都按部就班,排排坐,或挤成一堆,闹闹嚷嚷。菊花还是得一棵一棵看,一朵一朵地看。更不赞成把菊花缚扎成龙、成狮子,这简直是糟蹋了菊花。"他写螃蟹,"螃蟹为什么要横着走呢?螃蟹的样子很凶恶,很奇怪,也很滑稽。凶恶和滑稽往往很相似。"带着点哲理的冷幽默。他写西南联大时《跑警报》,"跑警报是谈恋爱的机会。联大同学跑警报时,成双作对的很多。空袭警报一响,男的就在新校舍的路边等着,有时还提着一袋点心吃食,宝珠梨、花生米……他等的女同学来了,嗨!于是欣然并肩走出新校舍的后门。"恐怖的战时气氛,却被他写得生趣盎然。

玩家得有趣,对生活、对自然、对知识和美有天然的亲近和情趣,还要有心,有情。

有心是对生活中的无用之事也能熟练掌握和撷取。在《三联生活周刊》的那期专题中,汪朗写了一篇回忆长文《"老头儿"三杂》。汪曾祺是个杂家,在写《西南联大中文系》时亦提到。看杂书的习惯,在大学时就有了。当时西南联大中文系开的课,他喜欢的就上,不喜欢的就不上。像闻一多先生、沈从文先生的课,他是听得很认真的,朱自清先生的课,有时就溜号,觉得朱先生上课一板一眼,不太适应。汪曾祺虽然白天上课溜号,晚上却没闲着,总泡在中文系的资料室里看书,有时一直看到天亮,然后回宿舍睡觉,接着逃课。汪朗说,老头儿虽然是搞文学创作的,家里的文学书却很少。"___"之前,家里的书满打满算不到一书柜。别说什么孤本善本,就是人们熟知的中外名著、大师文集,都和他嘴里的牙一样,残缺不全。

从《韵语阳秋》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两件事。一是"爪其本则枝叶俱动".紫薇的树干的外皮易脱落,露出里面的"嫩肤",嫩肤上留下外皮脱落后的一片一片的青色和白色的云斑。用指甲搔搔树干的嫩肤,确实是枝叶俱动的。宋朝人叫它"不耐痒花",现在很多地方叫它"怕痒痒树"或"痒痒树".这到底是什么道理,好像没有人解释过。二是花期甚长。这是夏天的花。胡文恭说它"繁极曝衣天",白居易说它"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但是它"花至七夕犹繁".我甚至在飘着小雪的天气,还看见一棵紫薇依然开着仅有的一穗红花!

这样的文字,真需要有心的杂家,平时的生活积累才能写出来。

《人间草木》分五章,但五章里面真正谈到草木的只有第一和第四章,谈《人间草木》和《记忆的味道》。第二章是谈草木鱼虫的,第三章是游记,第五章是师友故人。

有情的文字在最后一章,相比较汪曾祺写花草、写游记、写鱼虫的文章,我更喜欢写人的这一章。尤其是回忆老师沈从文的两篇,叶开在编《这才是最好的语文书》时,散文卷首先就收入了沈从文和汪曾祺回忆沈从文的文章。

"他常流鼻血。血液凝聚力差,一流起来不易止住,很怕人。有时夜间写作,竟至晕倒,伏在自己的一滩鼻血里,第二天才被人发现。""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点点滴滴,还原出大先生为人处世修业的赤子情怀。写和沈先生最后的告别,汪曾祺的文字也是极淡的。"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进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隐忍的悲痛,让人更觉心酸。

心中有情,无论是写人,写草木,亦处处含情。汪曾祺写过一首诗:"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最后一句真好,人间送小温,文字传达出的,都是人间的暖意。

最新人间草木的读书心得精选篇四

岭南的二月,已是春意盎然的景象。春夜,蛙叫虫鸣。手捧一卷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细细品读,一幅宁静而又安详的画面缓缓在眼前展开。

首次接触汪老先生的作品,正是这本《人间草木》。我清晰地记得,这也是宏哥奖给我的第一本书。后来,从《人间草木》,到《大淖记事》,再到语文课本中的《昆明的雨》。在他清浅勾勒的笔墨里,我仿佛看到了春的蓬勃和世间的祥和。这本书融汇了汪老先生四十多年文学创作,可谓是一本精华。

轻轻翻开《人间草木》,一幅幅的水墨画一下子吸引住了我。这些画简洁明快,有的十分活泼。后来一番了解,才知道这些画都是汪老先生画的。他不仅会写作,还擅长画画。兴致好时,便提笔作画。汪老先生画画时不惯设色,以素净为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随手裁张宣纸,就着案头笔墨,随心所欲画一番。这也就是为什么,每当看到汪老先生的画时,一种亲切感便油然而生。

汪老先生写作如同他画画一般。他是一位真性情的作家,行文落笔简洁自如,寥寥几笔,就描绘出人间各种风情。《人间草木》这本书,就很好地体现了他的风格。每篇散文的题目,都十分简洁明了,甚至带着一点诗意。这本书虽名为《人间草木》实际上并不只写花花草草。从各地的花草树木,到故乡和各地的美食,甚至还有西南联大的回忆和各种游记。在他恬淡至性的笔墨里,泛滥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汪老先生写文章,并不是浅白直露地一通说教,而是通过生活中那些平凡之极的小事来衬托。就拿这本书中的《昆明的雨》来说,全文并没有直接刻画雨,而是描写了雨季的平凡小事,在描写的同时,也隐喻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书中的一花一草一人一事,也有着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

在《人间草木》中,令我感叹的不仅只有他的写作手法,更有他曾经那些非人的待遇。汪老先生曾经在西南联大读书,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读大学是多么不易。经常上着上着课,防空警报就响了起来。当时的条件也极为艰苦。宿舍是简易的茅屋,吃的食物就更不用说了。在___期间,汪老先生被放到塞外的一个马铃薯研究站。

在那里,他不甘寂寞,整日与马铃薯打交道,甚至还画了一整本马铃薯图册。这种乐观的精神震撼了我的心灵。现在正值疫情期间,虽整日呆在家中,但总比汪老先生当年的条件要好。我们不妨找些有益的事情来做,或是手捧一卷良书,亦或是品上一杯清茶,总能找到消遣的方式。

古人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汪老先生便是那仁者、智者。他笔下的草木,便是他那颗包容万物的智者仁心。

最新人间草木的读书心得精选篇五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对汪曾祺文章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了《端午的鸭蛋》中红亮冒油的咸鸭蛋上——平实亲切、饱含生活味儿。

少不更事的我,盲目沉醉于题材壮烈、情节跌宕、发人深省的大部头经典,期许着哪一天被某书醍醐灌顶,对汪曾祺这类朴实无华的作家并不上心。朋友推荐,才有幸拜读汪老先生的《人间草木》。我本对它毫无期待,可是读文伊始,我就痴迷其中无法自拔了。

汪曾祺写院子,写花卉,写枸杞子,写葡萄,写昆明的雨天,写北京人遛鸟……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像是一位在山间信步而行的老农,把昨晚赶路时马车不小心抖落的零碎细软一一拾起。院子里的杂草,幽径边的野花,雨后冒出的菌菇,路边姑娘叫卖的栀子花……这些都是最平常的事物,却被汪老描写得那般引人沉醉,我不觉惊醒,它们都是我们遗失的美好啊。

汪曾祺写《人间草木》,从花草讲到饮食,从节日讲到各地风俗,从西南联大的大学生活讲到对老师的感恩,从自己的家人讲到个人的写作历程。这其中我真切感受到了他细致的观察,对生活的热爱。他不抒发自己的悲凉孤独之感,转而描写生活中简单的快乐,让每一位读者都感受到他的乐观与豁达。

回想以前,总觉得在校生活单调枯燥,走在校园里总是脚步匆匆,身边的景色视若无睹。我不知校园操场边上有块不小的石头,我叫不出教学楼下树木的名字,我从未欣赏过墙角盛放的花,我甚至不认识同在一层楼的同学……现在想来真是惭愧。

《人间草木》少有华丽的辞藻,少有大段的抒情,少有内心的忧伤,取而代之的是平实的描写,淡淡的热爱和豁达之心境。读罢掩卷,再一次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我不禁放慢脚步,嘴角上扬,用心去看周围的一切,它们妆点了我的美好生活。

最新人间草木的读书心得精选篇六

有些人只拥吻影子,于是只拥有幸福的幻影。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偷影子的人》,这是由法国作家马克·利维写的一部温情疗愈小说。这本书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瘦弱的小男孩,因为自己能“偷别人的影子”而变得强大。他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成为许多人的心灵伙伴,点亮别人生命的光芒。主人公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孤独的人,他自己又何尝不孤独,他在学校中常受同学的欺负,后来在他实习的时候,他的母亲又突然离世,他就像一支蜡烛。先驱散自己周遭的黑暗,再把同样的光芒给予他人。

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如何走向美好未来。

这本书令我最感到惊奇的是当一个小男孩的影子和别人的影子重叠时,可以了解别人的心事的这一设定,影子可以理解为我们内心真实想法的投影。男孩就这样一步步的了解他人的心。吕克在他的帮助下离开了面包店踏上了行医之道,最后又回到了面包店。苏菲和克蕾儿都喜欢男孩,之前他选择了苏菲可几年之后,才真正清楚自己喜欢的到底是什么,开始去寻找克蕾儿。

苏菲也明白有真正适合自己的另一半。同样在我们生活,我们会孤独,会迷茫,内心会迷失方向,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我们的孤独迷茫不是因为我们缺少亲情、友情、爱情,而是我们不明白自己想要的。

也许我们花个十几块钱买奶茶根本不是为了想喝它的味道,只是为了体验那种喝到奶茶的幸福,也许我们打游戏也只是因为内心孤独,令我记忆深刻的是我小学四年级那段期间,我的父母在外地,我的奶奶带我。在小学时我在班级前三还是常有的,我心心念念的是有一个陀螺,在一次数学拿了满分的情况下,我的奶奶把那个陀螺买回来,可我却一点也不开心,也许是因为这不是妈妈买的吧,我考得好自己会开心一段时间,但如果听到妈妈的“你真棒”,这开心的时间会成倍,我也会更加努力的学习。

当我们明白自己想要的,将内心的迷雾驱散开,你就会发现一条名为的道路。在这条道路永远都是洒满希望的。

莎士比亚曾说,有些人只拥吻影子,于是只拥有幸福的幻影。不要在那些浮云和幻影上浪费时间。要在名为“自己”的道路上走向美好。

最新人间草木的读书心得精选篇七

《人间草木》这篇文章的取材,是三种植物:山丹丹、枸杞和槐花。表面上,汪老在写植物,但更深层的,无疑是在展示他的人生价值观。

例如写山丹丹部分,他通过老堡户之口讲出:山丹丹每长一年,便多开一朵花,这多么像人,一年多添一岁!还有这种植物皮实,容易养活。人要活得随遇而安些,不能太娇生惯养了。这部分结尾处,引出流行歌曲的创作者和舞台上的歌星,未必知道山丹丹的这些特性,反而像老堡户这样的农民才懂!

第二部分写的是枸杞。枸杞一生是宝,春天的时候,枸杞头可以当野菜。夏末秋初,开花,可以观赏。随后,便结出果实,可以吃。这么看,有发现乐趣的眼睛,人生才丰富许多啊!

最后部分写的是槐花,莫名其妙的是,关于槐花的,却只有开头与结尾两句。大部分内容都在讲养蜂人的生活故事。其中,讲了花与蜜蜂的关系,养蜂人与蜜蜂的关系,养蜂人与女人的关系,以及女人与家中晚辈的关系。他们的关系只能用微妙来形容。给予与受赠的感觉,很暧昧的,读原文才能体会很深。

人间草木啊人间草木,人间就如草木,好多道理都摆在那里的。去发现它们吧,然后活得通透些,处理好身边的各种关系,这便是人间草木的含义吧!

若用一种食物,用来形容汪先生这篇文章的语言,我想到茶,而且是龙井茶,淡而回甘啊!不信?您读读看……

最新人间草木的读书心得精选篇八

《人间草木》是一本散文集。

文章分七辑,每一辑内容都不同。作者汪曾祺先生是个真性情的人,单单从目录就能看得出来。每篇文章的题目都很直白,朴素、平凡但是带着点诗意。“人间草木”这个题目只是其中一篇散文的题目,但是作为整本散文集的名字,却很恰当。每篇散文的语言都很朴实,简单,内容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事情,普通得真的就像随处可见的草草木木。不知是题目烘托了文章,还是文章烘托了题目?

汪曾祺先生也是什么都能写,而且写的有趣。卸去了华丽辞藻的文章读起来让人颇为心安和舒服。从回忆家乡的一花一草一木,到各种各样的小吃,再到在联大的生活、相识的老友、亲人……几乎都是司空见惯的事,在汪曾祺先生笔下却别有魅力。其中有篇《葡萄月令》,五页的文章,把葡萄从一月到十二月详详细细地描写了下来,但读着一点也不使人厌烦。这便是魅力,或者说是魔力。

零零碎碎的小事太平凡了。散文是拿这些小事入文,能抓住人心的就是好文章。即使是他人的经历,《人间草木》这本散文集读起来仍旧是温暖的。有人对散文不感兴趣,认为它无聊,没有跌宕的情节,像一杯白水。其实生活就是白水,只是喝的人心境不同罢了。

汪曾祺先生的生活,一定是担得起这八个字的——

温和从容,岁月静好。

最新人间草木的读书心得精选篇九

当代人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交通工具越来越快、电子设备越来越快、品尝美食越来越快。相反的,我渐渐觉得我们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我们的心态也变得越来越急躁。每天睡前躺在床上除了玩手机以外好像已经没有别的选择,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有幸读到了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这本书我读了很久,每一篇都是小篇幅的散文,每天看几篇,这是一本耐读耐品的书,像一杯滚烫的茶。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喧嚣和浮躁的时代,我们却奢望于舒缓和宁静。然而走进汪老先生的文学世界,像是把我带进了一个神秘的花园,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在我的心底获得了独特的宁静。那片花园里的花花草草时而绽放时而凋落,任凭风卷残云却遵守着自然的法则,保留着属于自己的宁静。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写他的旧人旧事、旅行见闻、各地风土人情、花鸟虫鱼的经典散文集,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名俗的深深眷恋和对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

读第一篇《花园》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本“有味道”的书。人记忆最深刻的因素不是画面、不是声音、不是触觉,而是味道。我闻到一股记忆的味道,是雨后泥土翻动的清香,是沾着甘霖的绿油油树叶的气息。我穿过汪老先生搭建的时空隧道,回到那个花园,看见年幼的自己四处奔跑,他唤醒了我心底埋藏的宁静,原来心中的自己从不曾长大。

汪老先生曾说,随遇而安更轻松一些。在书中我看见汪老先生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河旧人,这一切都是汪老先生的人生阅历,也造就了他的性格。在字里行间叙述着他的人生准则,让我感受着人间最本真的温暖和美好。

当代人的生活充满了艰难,何必再给自己增添不如意呢。汪老先生在书中说道:“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我们来人间走一遭,不光应该柴米油盐,更该尝遍百草味。尘世之中,人间草木。我们更应该珍惜、热爱自己的生活,我们拥有的不光是生命,更是世间所有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