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蜀道难教案两课时(大全8篇)

时间:2023-10-03 15:11:37 作者:BW笔侠 最新蜀道难教案两课时(大全8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蜀道难教案两课时篇一

近日,我读了一个著名古诗——李白的《蜀道难》。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情感,展现了作者在蜀道行进中所受到的种种考验和挑战。这首诗在我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激发出了许多深刻的感悟和体会。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探讨我对《蜀道难》的心得体会,以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感受:历练人生,唯有坚定的信念才能支撑前行。

第一段:道路坎坷,信念坚定

《蜀道难》是一首艺术与人生同时交织在一起的作品。它通过诗人渺茫的眼光,展现了长达千里的蜀道在荒野之上,风雪弥漫,道路曲折险峻,人走得艰难。但是,尽管道路距离遥远,满山皆是索道铁索,走路倒如履平地,诗人始终坚持行进下去,只有信念支撑,才得以破除重重险阻。这让我感受深刻,即无论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多少困难,拥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才能让我们不断向前。

第二段:奋力披荆斩棘,鼓起勇气

在这篇诗中,诗人描绘了关於沧海桑田,大势力量对个体的摧残。他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景象示人,寓意着艰难险阻对人的摧残和磨炼。在这种情况下,诗人不仅没有失望和沉溺,相反,他还鼓足勇气,奋力挺进,享受踏足惊涛拍岸的快感。这告诉我, 坚定自己的决心,迎难而上,勇敢地披荆斩棘是迎接各种挑战的关键,更是成长的机会。

第三段:不断超越自我,缔造人生

通过《蜀道难》,诗人强调了在追求目标和终点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的能力和认知的重要性。在道路上,道路不畅而人幸存,匪石若压而犹轻。这揭示出抵达终点是值得庆贺,而在成功之前,挑战和障碍一定在其中。唯有突破其之后,才有可能取得永久的成果。正如诗人所言:“隆隆滚滚若涛声,止息无已如不灭。屈指一算发愁量,此身此事难再遇。”在这里,我理解为只有超越自己,放声大笑,才能真正缔造美丽的人生。

第四段:解惑释疑,以平静的心面对

《蜀道难》用一种朴实而质朴的叙事方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感人肺腑的图画。其中展现了摆脱困难以及思想的摇荡与质疑的过程。在这长长的道路上,质疑将会不断自然而然地浮现,所以沉淀自己,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态,是越过波澜的关键。即使路途千万条,人心一开始。只要心态平和,什么难事都能解决。

第五段:艰难困苦,依旧照亮前程

在《蜀道难》之中,诗人的情感波动千变万化,有时强烈有时平静。但是虽然困难突出,心境是否变,修炼自己为重,在困境中坚定前行,照亮前程。这里“蜀道”的旅程,没有翻山,没有感慨,只有踏烂青草虎尾。这样我理解,我们在前途如逆水行舟,要保持清醒和明确的方向,无论困难及挑战不断,始终找到对自己正确的方向,在困境中坚信依然降临光明。

总之,《蜀道难》虽是南国山水胜景难行之路,但它更代表了人生的意义。不论我们生活在怎样复杂的世界里,通过坚定的信念,勇敢超越自己,发掘深埋在内心深处的力量,我们一定能够在自己心系的方向上达到精彩的人生。每一步行走都不是不费心力,始终信仰目标,才能越过沟壑坎坷。我想,这就是我从《蜀道难》之中得出的体会。

蜀道难教案两课时篇二

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探究学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aa冰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探究学习: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探究学习: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探究学习: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寻找美点。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说,同时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坚定地走下去。当然在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时,教师可抛砖引玉。

5.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1.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研究方法:

(1)查阅相关的书籍,收集有关资料。

(2)整理李白诗词中最能表现其风采的诗句和盛唐历史文化方面的史料。

(3)在上面准备的基础上,分组探究,仔细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参读书目:

(1)《唐诗鉴赏辞典》。

(2)王运熙《李白研究》,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3)茆家培《中国李白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

(4)林庾《诗人李白》,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5)马鞍山市李白研究会编《中日李白研究论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

(6)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

(7)汪静之《李白研究}。

(8)王瑶《李白》,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9)《古代文学家传记》(上),中华书局出版。

2.主题思想探源。

研究方法:

(1)分小组探究,然后综合。

(2)查阅资料,整理不同说法。

(3)小组讨论,确定比较合适的观点。

(4)上网查询,多方求证。

参读书目:

(1)《唐诗别裁》。

(2)《唐宋诗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3)《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4)顾炎武《日知录》。

3.我心中的诗仙李白。

研究方法:

(1)广泛阅读李白的作品,不仅仅限于诗歌。

(2)查阅李白的传记。

(3)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梳理对李白的独特感悟。

参读书目:

(1)《古代文学家传记》(上),中华书局出版。

(2)汪静之《李白研究》。

(3)《河岳英灵集》。

(4)《唐诗鉴赏辞典》。

(5)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

蜀道难教案两课时篇三

蜀道,是古代中国连接蜀地和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描述过这条千年古道所困难与壮美之处。其中,李白《蜀道难》一诗更是成为文学的经典。看似只是一首诗,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我生命的某个角落,蜀道的詩句如同梦海边的珍珠,值得细品。用一句话表达,蜀道难的心得体会是:“前路漫漫,唯有砥砺前行。”

第一段,蜀道难意味着前路漫漫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在诗中,李白描绘了蜀道中盘山道路的险峻。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偶尔会感受到这种险峻。前路漫漫,未知的事物有时让我们感到无从下手,甚至有种逃避的冲动。但如何跨越险峻的路途,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朗斯·阿姆斯特朗曾说,一个人在面对挑战时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气和信念。蜀道的险途前面,无数次地超越和克服,成就了一段奇妙的旅程。同样,面对生命旅途中的险峻,只有勇气、坚持和信念等人生的力量,方可乘风破浪。

第二段,唯有砥砺前行,才能不负此生

“路傍岩崩钟声残,夜泣直沾襟。”李白在诗中将蜀道塑造成一条无情的客路,为人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走在生命的路上,困难和挫折时时刻刻都会出现。但如果我们因为困难就松劲,那么我们的生命就会像没有方向的飘浮物一样。砥砺前行正是我们向前推进的力量。因为我们不是被困难阻挡,我们只是找寻正确答案的路上迈着自己的步伐。在漫漫人生路也许会孤单,但我们得学会自立更生,拥抱新的变化。

第三段,蜀道难之路,将风景沉淀在心中

“渭水东流何足道,岷山应见千秋雪。”蜀道之路虽难行,但每个角落都值得欣赏。人生的旅途也是如此。正与众不同的挑战或者独特的经历,会让我们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也充实了我们的人生。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正体现了我们世界的多元化。这是让人生变得有趣和充满不确定性。只有在探索和沉淀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野和心胸才会逐渐开阔起来。

第四段,漫漫蜀道,是人生的历程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人生旅途就像蜀道,总有那么几段路程让人感到孤单,因为在这一段路程上,你会发现只有你一个人拼搏。而每一个走到人群后面的人,都曾独自走在荒野中。正是在这种孤寂之时,我们才会发掘自己身上的未知潜质。只有独自走过荒原,才能看到自己的弱点,增长生命的力量。

第五段,砥砺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变得更好

“道路阻且长,会敛愁去也无。”在生命的历程中,总有那么一些不能错过的旅途。这些路程只要走过,就会有意义。这些路程既不是简单的旅途,也不是让我们难过的陷阱。正如蜀道一般,充满艰难曲折,但只有在砥砺前行中,才能创造无限的可能性,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美好、充实和动人。

最终,蜀道难的心得体会可以概括为“前路漫漫,唯有砥砺前行。”这句话深刻表达了波澜壮阔的生命之路,也表达了生命因为历经风雨而变得坚实的事实。只有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我们才能获得人生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蜀道难教案两课时篇四

一、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二、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三、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 《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

3.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

噫吁 凫 猱 扪 膺 巉 嵬

2.关键字词:

噫吁 :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一、检查作业

上节课要点回顾。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这篇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四、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 ……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五、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六、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

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七、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

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归纳知识要点。

2.结合课后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一、检查作业。

二、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对这首诗歌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它的主题、寓意,鉴赏其艺术特色。

三、本诗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

四、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艺术手法。

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殷璠)

六、布置作业。

蜀道难教案两课时篇五

《蜀道难》乐府古题,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魄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1、 听录音 2、请学生注音

3、学生齐读《蜀道难》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

3.赏析第一自然段:这一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写蜀道的高峻。

第一层: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这几句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其中有高山阻隔,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写法; “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两句叙述蜀道来由。引用了五丁开山的典故。

问: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第二层: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曲折盘旋,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在山上摸到星辰。

4、学习第二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湍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人们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5、学习第三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6、小结: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用意不一样:

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7.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创新p29)(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小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作者表面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遭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6.艺术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3)反复咏叹,一唱三吧。

蜀道难教案两课时篇六

1、理解李诗表现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世”。

2、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诵读、研读、赏析。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一、导入

我们在高二时学习过《梦游天姥吟留别》,请同学说说其特点。

明确:该诗主要记述梦境中的山水,表达诗人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洁品质。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象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象原野上的奔马。在诗里,诗人一抖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同神游“蜀道”吧。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2、简析内容:本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的艰险,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华,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三、阅读课文

1、自由诵读;2、提名朗读;3、齐读。

注意“其险也/如此”等句的句读及一些字音。

四、疏通字词

五、整体把握,梳理思路,把握诗歌字面基本内容

导入:泉有泉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本诗题目中的题眼是什么?

明确:难。

思考:题目即讲攀登蜀道之艰难,即是说蜀道险峻雄奇,那么哪些诗句是写这方面内容?

明确: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思考:那么此前此后又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前写开辟之难,后写安居之难。

小结: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

六、布置作业

思考:那么本诗是不是就是写蜀道之难呢?请思考完成练习三第4小题。

第二课时

分析主旨,赏析特色。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字号;

2、本诗是近体诗吗?

3、齐读课文。

二、分析主旨

1、回顾上节课内容,将上节课板书内容继续板书下来。

2、分析主旨

思考:练习三(4)。

提示:分析诗歌的方法是多样的。《重创诗歌的艺术天地》就告诉我们一些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本诗写于什么背景呢?看注释1。其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是在告戒李唐王朝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板书“难”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应该说,诗人的预言后来是得到印证的。755年有安史之乱,761—766年又有段子章反叛等。

可见,本诗虽说是浪漫主义之作,但还是反映了诗人关照现实的情结。

诗人少年时期即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皇帝招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藁人。”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权贵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于是从此漫游四方。但是诗人虽有道家出世的思想,但他仍然关注着现实社会。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参加了打着。

三、赏析

思考: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险峻高大?

明确:主要有:

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2、侧面映衬:黄鹤;

3、夸张:扪参历井……连峰去天。

4、烘托:鸟声悲凄。

小结:诗人正是这样以变换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蜀道难教案两课时篇七

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文人之一,他以豪放的诗风、深刻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而闻名于世。其中,《陇西道中》是杜甫的一首陇蜀道纪实诗,描写了他在旅途中所见所闻,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探讨杜甫陇蜀道纪实诗带给我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杜甫在诗中真实而鲜活地描绘了陇蜀道的艰险。他以极富生动感的笔触写道:“山谷尽堆高碧落,石山犁地水声急。”这些诗句不仅仅是形容陇蜀道路的险要,更传递出一种艰苦而漫长的旅程。通过这种描写,杜甫让我感受到了陇蜀道的艰辛和坎坷,使我不禁想起自己经历过的艰难旅途,也让我对历史中的人们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敬意。

其次,杜甫在诗中描绘了陇蜀道的风景和自然之美。他以独特的诗境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水之间的美丽景色,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心灵共鸣。他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表达了作者的心情和思绪,使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也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点滴温暖和情感的珍贵。

第三,杜甫在诗中描绘了陇蜀道的人民生活和社会面貌。他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出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实。他写道:“滩头飞鹭正危危,柴火烧头泪眼垂。”这句诗直观地表达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和困难,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通过这样的描写,杜甫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让我思考人民生活的现状和改变社会的责任。

第四,杜甫通过诗中描述的人物和故事,传递了对人性和人伦关系的思考。他以深情的诗境和独特的文字,描述了旅途中遇到的人物形象。他写道:“返视刘郎辞镜笑,金鞍一片大江流。”这句诗抓住了人物的情感和思绪,勾勒出了一个立体的形象,使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变化。通过这样的描写,杜甫引发了我的思考,使我意识到人性的多样性和化学的复杂,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最后,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他以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深邃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忧虑。他写道:“伤心道故事无多少,满载平生与衰老。”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使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无助和无奈。通过这样的描写,杜甫激发了我的思考,使我深感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关怀他人的意义。

总之,《陇西道中》这首陇蜀道纪实诗,给我带来了诸多的思考和感悟。通过杜甫的笔墨之间,我沉浸在一个真实而独特的诗境中。这首诗不仅仅是对陇蜀道的纪实,更是对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关注。通过这首诗,杜甫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社会中的种种问题。他的诗让我更加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并不断思考和改变自己。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引导,我对杜甫的陇蜀道纪实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蜀道难教案两课时篇八

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广泛流传,并且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他的《陇西道中》是一首令人敬仰的纪实诗,通过真实地描绘了自己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展现出了他眼中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陇西道中》不仅是一首关于旅途的描写,更是一首关于人生的思考,下面将从杜甫陇蜀道纪实诗的主题、意境、美感、思想内容及对后世影响等几个方面来阐述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和感受。

首先,杜甫陇蜀道纪实诗的主题是旅途中的见闻与思考。诗中,杜甫通过描写自己在陇西道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他关注的不仅仅是美景和历史,更多的是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的动态。这种关注和思考贯穿了整首诗,展现出了杜甫作为一位诗人的责任和担当。这一主题的呈现,使得诗歌不仅仅是生活中的零散片段的堆砌,更是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其次,杜甫陇蜀道纪实诗的意境丰富多样,情感真挚灵动。诗中,杜甫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勾勒出了陇西道中的各种景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他以自然景观、历史遗迹和人物形象为出发点,通过清新自然的描写方式,构造了一幅幅独特的画面,使读者能够真实感受到杜甫在旅途中的心情和感受。这种意境的创造,不仅使诗歌具有了视觉上的美感,更增添了情感上的共鸣。

再次,杜甫陇蜀道纪实诗的美感表现出了对事物的独特审美和情感张力。诗中,杜甫通过对山川、历史和百姓的描写,展现了他对美的敏感与追求。他用简洁而质朴的语句,将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融为一体,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美感。同时,他对百姓的描写也体现了一种真实而深刻的情感张力,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动态与人民的苦难。这种美感的表现,使诗歌具有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最后,杜甫陇蜀道纪实诗的思想内容丰富多样,尤以对人生的思考和呈现为主。诗中,杜甫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描写,呈现出了人生的无常和人类的渺小。他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入的思考,抒发了对人生轮回和社会动乱的感叹和痛悼。他从身临其境的角度出发,深刻地展现了自己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重塑的渴望。这种思想内容的呈现,使《陇西道中》具有了一种探讨人生命题的诗意价值。

总之,杜甫陇蜀道纪实诗《陇西道中》以其主题的独特、意境的丰富、美感的表现、思想内容的深刻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阅读和体会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杜甫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所展现出的思考与情感,更能够从中汲取到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观察。这一诗歌的力量和价值不仅在于对过去的回忆,更在于对未来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