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反思及工作计划总结

时间:2023-08-16 11:45:03 作者:WJ王杰

制定计划前,要分析研究工作现状,充分了解下一步工作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的,是依据什么来制定这个计划的。计划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计划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计划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教师反思及工作计划总结篇一

小班是寝教合一,地方比较小。为了班里的物品摆放整齐,我们充分利用了窗台。陈老师和向红姐把自己的鞋子放在了床后面的窗台上。

“窗台上!”“为什么要放在那里?”“老师的鞋子都在那里放着。”

“以后你们的鞋子可不要放在窗台上了,因为老师要把床往里推,和在一起。你们在里面老师也不知道,一不小心就被夹住了,多危险啊!老师的鞋子也不放在窗台上了,你们的鞋子放在自己床的下面,记住了吗?”她们两个点点头。

面对幼小的孩子,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看见老师做什么,她们就会学着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以老师要用正确的语言去感染孩子,真正做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教师反思及工作计划总结篇二

数学是源于生活的,生活中有很多鲜活的数学学习题材。课标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

本节课我用平时学生们做的游戏引入,让学生感知规律。又选取了源于生活的数学题材小猪笨笨装饰水果店:彩旗,彩灯,彩花以及气球场景,他们有规律的排列着,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规律。以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愉快的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深深的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有助于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蕴含有大量的数学信息,生活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解数学的价值,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的来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课堂活动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活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更是生成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要真正达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对教师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播知识,而是一起分享快乐、理解和发展。

课堂上,我采取了让学生跟我做动作,跟学生做动作,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一起汇报等方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让数学教育充满文化气息,让数学教育在传授科学的同时起到人格教化的作用。创造规律这个数学活动是有趣味的,并不是单调的创造规律,而是给他以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材料,创造自己的规律。让学生再创造规律的同时,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也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

教师反思及工作计划总结篇三

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情境创设上我用了一段关于海洋资源的影像资料,作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兴趣点,真切直观,恰如其分。果真,学生们欣赏着美伦美奂的海洋世界的影片,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眼睛是充满惊奇的,脸上是挂满笑意的,内心是充满了无限渴望的。因此,看过影像和图片后,再让学生谈自己的所见所感,全然是来自于内心的真切感言,从而对新课的学习内容充满了期待与神往。

这样的导课,新颖独特,恰到好处的燃起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求知的热情。为整节课的教学作了一个精彩的开场。

在学生们对海洋世界的美妙神奇赞叹的同时,我又补充了关于海洋资源的更深广的信息资料,作为课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把课文的思想内涵拓宽了、提升了,放飞学生的思维,进行想象训练:还可以把大海比喻成人类未来的什么呢?学生们又立即投入到信息碰撞与融合中,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有的同学说:“海洋是人类的大药房,因为之前看到的影像片中,海马都是人类的药源,所以可以说他是个大药房。”还有的同学说,“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大油库,可以到海洋里开采石油”。“海洋还可以是人类未来的`大能源库,还可以是大建材基地,也可以是大矿场”......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又一次彰显了开阔的思维,善思的品质,灵动的智慧,而我在这里也巧妙的点拨到,海洋处处都是宝,看来我们真的应该与大海和谐相处,因为,我们的幸福生活不仅需要丰衣足食,还需要蓝天和碧海,并由衷的为学生们的奇思构想送上了掌声。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收获到的不仅仅有知识,还有鼓励与信心,还有幸福的体验,更有思想的启迪。

教师反思及工作计划总结篇四

在设计《选举风波》前,我一直思考着两个问题:《选举风波》相比较于其它的课文篇幅要长,而且必须在短短的一节课完成,那么怎样才能实践长文短教;《选举风波》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中学生生活,通俗易懂,怎样才能实现浅文深教!

最终的教学设计由四部分组成:理情节、评人物、品多味、说心情。设计伊始,我准备只选某一个部分,给文本做一道减法,这样整个课堂不会因为追求完整只有速度而没有温度,不会因为追求完整只有广度而没有深度!但是最终我放弃了这种设想,因为这样极有可能是对文本的一种割裂,还因为这是一堂展示课,更多的是探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该怎样操作。但是如果整个教学过程如果是为了追求完整而逐一展开这四个环节,那么课堂就会因波澜不惊而失去生机和活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上得追求环环相扣、水到渠成,而且得有教学的高潮。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我把短教与深教定位于“多味”?走进文本,品味贾里多味的内心世界;走出文本,说说自己的多味经历。而将理情节与评人物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铺垫。

上课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短教与深教这一目标,教学伊始,我直接从题目入课设置了两个问题:我们将《选举风波》这一题目换又指的是哪些事件?他成《选举》行吗?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置,从而高效地去“理情节”,也达到了短教的目的。在“评人物”这个环节上,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卷进这场风波我们发现有贾里、鲁艳青等人物置身其中,你最愿意和哪位交朋友?因为人物形象比较好理解,所以处理时在“放”的同时更多的受“收”,以便让学生认识得全面而深刻,其目的也是为了达到短教。同时为了达到深教这一目标,在“品多味”这一环节上,我设置的问题是:经历这场风波后,贾里他们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找出“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这句话,进而我让学生走进文本中,去品味贾里内心多味的具体体现,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探究,使学生真正理解“多味”的内涵。接下来“说心情”这一环节实际上是品多味这一环节的延伸,问题我是这样设置的:这贾里如果走到我们中间,他也一定很想听听我们多味的心情故事,不知同学能否说说看?学生走进生活,畅谈发生自己身上的多味故事,从而更好的“多味”的外延。这也也就实现了深教。

上完这节课,反复观看这堂课的视频,在多变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使课堂活动始终围绕“短教”与“深教”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在课堂上我始终做到: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全盘授予,也没有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用指令性的任务去驱动学生,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思索,从而实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

我感觉自己能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组织教学,相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师生互动效果较好,但是老师还是有点越俎代疱,放得不够开,如:没有提供足够的时空,扩大学生参与的面,让学生在同桌或小组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再进行全班交流,因而这节课生生互动体现还不够。

反复审视这堂课的教学实录,便不断心生遗憾:遗憾一,课堂上预设的内容多了点,生成的内容少了些,所以教学过程中有点越俎代庖。遗憾二:某些对话环节拖沓往复,完全可以更高效地驾驭课堂节奏。遗憾二。由此可见,更理性地思考教材,更诗意地驾驭课堂,实在应成为一个教师孜孜以求的境界。

教师反思及工作计划总结篇五

除了基本的听写单词、老师单方面讲授,我尝试了多次先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对题目讨论、内部消化,之后我再针对学生有争议的共同问题进行集中解答,以期增加学生尽快适应学校教学节奏以及学习的自主性。

针对自己把握不好的单元重点,参与集体备课讨论,然后制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学起来有兴趣,易于接受,避免满堂灌和满堂问,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为了弥补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即使班主任工作再繁忙,也给自己定下来每周至少听三节课的任务,对王妍老师、马艳老师进行连续性听课,通过连着两三天的集中、连续听课,将一篇课文或一个专题听完整,注意他们在教学过程的实操以及过渡。

教师反思及工作计划总结篇六

这句话有出处,是知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说的教师教学反思。原话是“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你看,人家叶教授只是说“写三年教学反思”成为“名师”只是一种可能,并没有给谁打包票“你一定能成为名师”教师教学反思。

我不是咬文嚼字,我还有话说教师教学反思。

关于写教学反思教师教学反思,有一位被称作“新教育实验的领军人物”的朱永新教授,倒是曾言之凿凿说过肯定的话。据说他曾公开承诺,一个教师坚持写十年教学反思,如果不能成为一位名师的话,教师可以向他索赔巨额保金。

我就此向读者诸君讨教,您可以在这个问答后面留言:看看究竟谁写了三年以上的教学反思,已经成了名师;究竟有没有老老实实认真写了,却没有成名的教师教学反思。另外,您也可以说说有没有听到过向朱教授索赔的。

我是一名一线教师,曾经认真写过“教学反思”。果然,我现在就挺有名了:我们这所小学174名学生,一大半都认识我。

如果不是故意抬杠,那得说反思“有用”。曾子每天“三省”,人家尽管天赋不高,甚至还被老师认为“愚鲁”,但最终还是成了儒家学派的正宗传人。如果大家心平气和不故意找茬,那同样也得承认,“反思”并不总能够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它没那么神。

我猜测,题主有此一问,表面上是质疑写反思的效果,而是事实上是对学校教学管理存有异议。据我所知,某些基层学校为了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即所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迷信专家的说辞。把人家的一种建议,甚至是尚不成熟的研究,就欣然奉为圭臬,急于付诸实践。比如有些学校就是把“逼”教师天天写教学反思作为教学管理重点。在这种逼迫之下,老师们如果敷衍应对,其结果可想而知。

学校管理是个技术活儿,有制度还要有智慧有情怀,更不能盲目。

现在各行各业专家学者多如牛毛,你得先学习辨别真伪。这些专家学者肯定有真才实学的,说不定也有滥竽充数者。要知道,更有一些所谓专家,他们虽有能力,奈何身处名利场,为了争取科研若干经费或者捞到一个什么名头,往往脱离教育实际闭门造车弄一个什么新奇名词,以炫人耳目;名目繁多的“某某课堂”即是此类。

反正几年后那些“新教育理念”如今都销声匿迹了。当然,“新新教育理念”“新新新教育理念”还会前赴后继,接踵而来。

所以,作为管理者,你也应该是一位“把关者”:不是仅仅一夫当关,不让你学校的老师们轻易过关;而是为老师把关,不让伪专家、坏专家的空头理论、假理论蒙混进学校来。因为你这个关把不好,必然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学生和教师都成了受害者。

《本草纲目》是本好书,但是你如果不“去糟粕留精华”,完全信服照搬其中的药方,管理者肯定都明白“引导胜过强迫”的道理,关键是许多学校落实得不好。就比如写教学反思,学校可以鼓励但并不要求人人必写。你可以奖励那些用心写的、写得好的,写得差的,甚至不写的也不必难为人家;只奖不罚。要求上进的,他肯定能成为受益者。再比如我们郑州市教育局提倡教师写教育博客。认真写的,人家尝到了甜头:某个区直接从博客大赛的金银奖的获奖教师里选拔后备干部;有的教师通过参与博客写作顺利晋升了高一级职称,有的借此提高了知名度后调入了自己心仪的单位,有的甚至华丽变身成了专业作家……不愿写博客的,人家照样“舞照跳马照跑”,不会受到任何责难。

仍回到写“教学反思”这个话题上。

如果为写反思而反思,教师必然从传统“重备课、讲课,轻写教学反思”这个极端走向“轻备课、讲课,重写教学反思”的另一个极端。这样,反思就成了无源之水。再者,教师的反思随机性很大,既孤立、零散不成系统,又没有主题统领,反思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影响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或者,反思缺少深层思考、缺少理论支撑,始终处于是浅层次的重复状态,意义也不大。

以上种种,慢说写三年反思想成为名师,十年也不行。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你如果坚持写三十年反思,你肯定能够成为一名老教师。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若须臾之学也”,不断学习或许才真正是成为名师的必由之路。

教师反思及工作计划总结篇七

2、“上课效果”:这节课下来,我认真观察每位学生,发现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积极思考的大部分是a层学生,部分是b层学生,而c层的学生很少,且在定义概念讲解时,出现c层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的不够积极,一题多解的思想很少,一般都是讨论的一个解法;让学生讲解的时,部分学生不能脱稿,并且整体思路讲解不到位, “学生讨论”这一步,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同时也会暴露学习新知识中存在的缺陷,为教师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提供信息。教师从 “学生讨论”中得到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程度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这是保证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重要一步。因此我需要对组长培训,如何带动小组学习,课堂多鼓励积极发言,积极思考的学生,让上课效果提高。

3、“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训练,是一节课主要内容的浓缩,渗透了教师的学识、智慧和审美情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需要对以后的板书进行设计,字体需要美观,书写整齐!

4、“教法学法”:小组讨论、小组设计方法欠缺;

5、“疏漏之处”:在做导学案,和讲授本节课时没有注意回归课本,

总之,养成反思的习惯,从反思中感悟,在实践中求真, 积累经验,让自己不断成长。

教师反思及工作计划总结篇八

教师反思教学实践是校本教研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方式,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反思是教师专业最核心的能力。要确保新课改顺利实施,必须建立教学反思制度。

1、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把自己做为研究对象,研究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等问题,不断更新观念,努力成为“反思”型教师。

2、教师要增强反思意识。坚持教学前、集体备课中、教学中、教学后反思、听课后反思。

在集体备课中针对主备教案进行调整和完善的内容进行研讨交流,达到优化教学设计的目的。

教学后反思,即教师课后要对本节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既要调整教学设计中出现的各种不合理成分,又要分析学生的不同情况,为今后自己教学提供借鉴,重在教学批判。

听课后反思,每周面向备课组上教研课。听课教师对自己处理教材内容的方式与理由做出说明,讲课教师提出建议和评价,形成反思群体,共同提高。

3、教学反思的形式可以是原有课后小节内容的丰富、教案批注、个案分析、经验总结、教育随笔、读书笔记等。

4、教研组月反思:每月进行一次全组的教学反思交流,要求教师通过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反思的同时,能为教研组提供一个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5、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或月考成绩每月完成一篇教学反思。

6、学校在学期末组织全校性的反思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