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读后感 找寻历史文化瑰宝

时间:2023-08-08 15:38:47 作者:WJ王杰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历史文化读后感 找寻历史文化瑰宝篇一

今天,天空中下起了绵绵的雪,但是却怎么也抑制不了我们去周口店遗址的兴奋。因为事先知道要去,所以我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于是几个吸引我的字眼让我点击查看了一下,“它”就是有趣的——山顶洞人,于是我打算了解“它”。

这次亲身体验,使我了解了很多知识,知道了很多人文遗产,同时还带着好奇心去探索、了解了有关原始人类的知识。知道了原始人类很智慧,知道如何耕种,知道如何取暖,知道如何治病……其实,我认为我们的祖先不仅智慧,而且还哺育了我们,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又从哪里来?最最重要的是正是因为那些,我的心中不免对我们的祖先油然而生了一些骄傲。

但是据资料显示,由于地震、爆破、火车震动等的影响,造成岩石从较陡的斜坡滑落,产生塌方、毁坏;周围水泥厂的粉尘容易形成酸雨,侵蚀岩石……其实,我觉得历史古迹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探索的,但是由于工厂环境、外在因素的影响破坏了它原本的面貌,作为中学生的我在此倡议:保护历史文化古迹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应该做到的,不随地扔垃圾、立标识牌等都是保护它的方式,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携起手来保护我们的历史古迹,快乐地在历史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吧!

天空中的雪还在下,我依依不舍地走出了历史知识的大门,但是心却还依然停留在那里。

历史文化读后感 找寻历史文化瑰宝篇二

大禹(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是中国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领袖人物。他改"堵"为"疏",取得了成功。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至今为人所传颂。他的治水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鉴。

孙叔敖(公元前770-前476年),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期期思)人,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公元前605年,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公元前598-前591他领导修建了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以称安丰塘,其周长120许里,灌田万顷,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着灌溉效益。

西门豹,河北人,战国时期魏国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家。魏文侯时曾任邺令,主持修筑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在漳河上建无坝取水枢纽和12座低溢流堰,引出12条灌渠,既减少了河水泛滥之祸,又肥沃了土壤。引漳十二渠经人们的不断整治,灌溉效益一直延续到唐代至德年间(756-758年)。西门豹死后,邺地百姓在他治水的地方兴建了西门豹大夫庙,宋、明、清三朝还为他树立了碑碣。直到现在,河北临漳地区还有一条渠道叫西门子渠。

李冰,秦昭王灭周后(公元前256-前251),任蜀守,领导兴修了一批水利工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工程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益。为纪念李冰,早在唐代就兴建了李冰祠。

历史文化读后感 找寻历史文化瑰宝篇三

分封制又称“封建”,即封邦建国,是中国古代流行于商、周时期的一种政治制度。

其与宗法制相结合,依礼制和五等爵位制,由中国古代天子将领土分封于宗亲或功臣,命其为诸侯,准许建制方国,享有世袭统治权,同时也需履行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等责任。

分封制的建立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拓展疆域,但同时各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减弱天子的统治。

秦朝起,君主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不再分封土地,而后在两汉。也开始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随着时代发展,分封制逐渐被形式化,不再是中国古代的主要政治制度。

历史文化读后感 找寻历史文化瑰宝篇四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那么关于宋朝历史文化有哪些呢?以下是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宋朝历史文化,希望能够帮到你!

宋平荆池后,即部署攻蜀。后蜀主孟昶闻讯,欲依托川陕险要地势,严兵拒守,同时遣使约北汉共同反宋。赵匡胤获后蜀叛将赵彦韬,得知蜀军兵力部署,遂下令出兵。

公元964年(乾德二年)十一月,命分兵两路:北路以忠武节度使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崔彦进为副都部署,率步骑三万出凤州(治梁泉,陕西凤县东北风州镇),沿嘉陵江南下;东路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刘廷让为副都部署,率步骑两万出归州(治湖北秭归),溯长江西进。两路分进合击,约期会攻成都。孟昶得知,命王昭远为北面行营都统,率兵数万北上扼守利州(治绵谷,四川广元)、剑门(四川剑阁东北)等关隘。十二月,北路军占领利州。

公元965年(乾德三年)正月初,突破剑门险要,大败蜀军,俘王昭远,继占领剑州(治普安,四川剑阁)。东路刘廷让军突破巴东咽吭夔州(治四川奉节东白帝),连克万(治南浦,四川万县)、开(治开江,四川开县)、忠(治临江,四川忠县)、遂(治方义,四川遂宁)等州。两路直逼成都,孟昶举城投降,后蜀灭亡。

荆湖、后蜀灭亡后,南唐、吴越臣服,唯南汉主刘鋹拒绝附宋。公元969年(开宝二年)六月,赵匡胤以右补阙王明为荆湖转运使,做出战物资准备。公元970年(开宝三年)九月初一,命潭州防御使潘美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十州兵长驱南下,中间突破,直趋贺州(治临贺,广西贺县东南贺街)。潘美声言沿贺水东取兴王府(广州),以诱歼南汉军主力。及刘鋹派大将伍彦柔率舟师溯郁江、贺水西上增援,宋军伏击获胜,杀伍彦柔,占领贺州。十二月,进至韶州(治曲江,广东韶关),南汉都统李承渥率兵十万于莲花峰(韶关东南)下,列象阵迎击宋军,宋军以强弓劲弩破其阵,占领韶州。

公元971年(开宝四年)正月,宋军攻克英(广东英德)、雄(治浈昌,广东南雄)州。二月,进至马径(广州北),以火攻破南汉招讨使郭崇岳六万兵,继攻陷兴王府,刘鋹降,南汉灭亡。

宋灭南汉后,南唐后主李煜,明臣服以求自保,暗备战以防宋军进攻。赵匡胤志在统一江南。经两年准备,于开宝七年九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为异州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偕都监潘美,统领十万大军出荆南,调吴越军出杭州(屑浙江)北上策应;并遣王明牵制湖口(属江西)南唐军,保障主力东进。十月十八日,曹彬率军顺长江东下,水陆并进,攻破池州(治秋浦,安徽贵池),占领采石(安徽当涂北)。于十一月中旬,在采石架通长江浮桥,保障大军渡江,继续向东推进。八年正月初三,宋军破溧水(属江苏),继与十万南唐军激战于秦淮河(江苏南京西),大败南唐军,直逼江宁(江苏南京)城,在西路王明军和东路吴越军配合下,全歼南唐神卫军都虞侯朱令赟率领的十万救援军,于十一月二十七日攻破江宁,李煜降,南唐灭亡。

只因宋代开国形势如此,以后就不能裁兵、不能复员,而同时也不敢和辽国再打仗。因为要打就只能胜、不能败,败了一退就到黄河边,国本就动摇。在这种情形下,宋代就变成养兵而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养兵。更奇怪的,养了兵又不看重他们,却来竭力提倡文治。这也未可厚非,宋代就因刻意提倡文治,才把晚唐五代一段中国历史的逆流扭转过来了。在宋人只想把这些兵队来抵御外患,一面提倡文治,重文轻武,好渐渐裁抑军人跋扈,不再蹈唐末五代覆辙。因此上养兵而愈不得兵之用,以后就愈养愈多。《水浒传》说林冲是八十三万禁军教头,实际上太祖开国时只有二十万军队,太宗时有六十六万,到仁宗时已经有了一百二十五万。

所以王荆公变法行新政,便要着手裁兵。裁兵的步骤,是想恢复古代民兵制度,来代替当时的佣兵。但民兵制度,急切未易推行到全国,遂有所谓保甲制,先在黄河流域一带试行。保甲就是把农民就地训练,希望临时需要,可以编成军队,而又可免除养兵之费。

论到募兵制,本来也非全要不得。在某种地方某种情形下,募兵也很有用。但须有一确定的敌人做目标,而且非打不可,在几年内,定要把敌人解决。在这种情形下,募兵可以刻意训练,及锋而试,或许比全国皆兵制还好些。东晋的北府兵便是募兵,也曾建了奇功。但宋代的国防精神是防御性的,不敢主动攻击,用意始终在防守。把募兵制度与长期的防守政策相配合,这却差误了。一个士兵募了来,轻易不脱行伍,直养到六十岁,还在军队里。其间只有二十岁到三十岁这十年可用,三十岁到六十岁这三十年,他已老了,而且在军伍十年,精神也疲了。这样的军队,有名无实,于是只有再招新的。因此军队愈养愈多,纪律又不好。队伍多了,虽不易捍御外侮,却很能引起内乱。宋人最怕唐末五代以来的骄兵悍卒,但宋代依然是兵骄卒悍。国家不能不给他们待遇,而且须时时加优,否则就要叛变。政府无奈何,加意崇奖文人,把文官地位提高,武官地位抑低。节度使闲来没事做,困住在京城,每年冬天送几百斤薪炭,如是种种,把他们养着就算。养了武的又要养文的,文官数目也就逐渐增多,待遇亦逐渐提高。弄得一方面是冗兵,一方面是冗吏,国家负担一年重过一年,弱了转贫,贫了更转弱,宋代政府再也扭不转这形势来。

在宋太祖时,因防兵卒骄惰,又规定禁军分番戍守之制。地方兵厢军是摆着无用的,各边防守全须派中央禁军去。但亦不让其久戍,譬如今年戍河北的,隔一年调中央,又隔些时再调到山西,这又与汉唐戍兵退役不同。宋代是没有退役的,不在边防,即在中央,仍是在行伍中。如是则一番调防,在军人只感是一番劳动,因此又要多送他们钱。因此宋代虽连年不打仗,而经费上则等于年年动员、年年打仗。军队老是在路上跑,并且又把将官和军队分开了。军队一批批调防,将官还是在那里不动,如是则兵不习将,将不喜兵。这也是怕军人拥兵自重,然而缓急之际,兵将不相习,也难运用。所以整个宋代,都是不得不用兵,而又看不起兵,如何叫武人立功?宋代武将最有名的如狄青,因其是行伍出身,所以得军心,受一般兵卒之崇拜。但朝廷又要提防他要做宋太祖第二,又要黄袍加身,于是立了大功也不重用,结果宋代成为一个因养兵而亡国的朝代。

然而宋代开国时,中国社会承袭唐末五代,已饱受军人之祸了,所以宋代自开国起就知尚文轻武。宋太祖临死有遗嘱告诉他后人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们牢守此家训,都知尊重文臣士大夫。直到南宋,还是守着不杀士大夫的遗训。岂止不杀,宋王室实在是懂得优奖文人的。因此过了百十年,能从唐末五代如此混乱黑暗的局面下,文化又慢慢地复兴。后代所谓宋学--又称理学,就是在宋兴后百年内奠定基础的。这一辈文人,都提倡尊王攘夷,明夷夏之分,又提倡历史传统,所以中国还能维持,开辟出自宋以下的下半部中国史,一直到现在。正因宋代人那样尚文轻武,所以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话头,也就从那时传下来。

我们今天从历史上平心评论,只能说宋代人为了补救唐代人的毛病,而并没有完全把毛病纠正过来,我们却不能请怪宋人。须知有许多毛病,还该怪唐代人。唐代穷兵黩武,到唐玄宗时,正像近代所谓的帝国主义,这是要不得的。我们只能说罗马人因为推行帝国主义而亡国,并且从此不再有罗马;而中国在唐代穷兵黩武之后仍没有垮台,中国的历史文化依然持续,这还是宋代人的功劳。我们不能因他太贫太弱,遂把这些艰苦一并抹杀。

历史文化读后感 找寻历史文化瑰宝篇五

天灰蒙蒙的,却能给人一种激动的心情,大家排着整齐的队等候在博物院门口,享受着博物院外围所带来的盛大气势,宏伟的建筑算不得高大,却隐约地透着点威严。

跨进这向往以久的大门,逐渐融入了一种和谐安详的氛围,心飘飘乎,仿佛又重新见证了历史,仿佛又重见了各古国的前身;演绎着历史,和谐与繁华。曾几何,看到了它们一个个为这遗留的文化付出了多少献血,多少代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立体画面:两只大象中间有一个人,它的寓意是河南的简称“豫”,雕像是人牵着象是河南的象征,也是寓意着我们人类的出现,博物院开放有古文化,古玉器,古建筑,楚国青铜器,明清工艺品,古代石刻,古兵器等几个展厅。

古建筑展厅有汉代世族大家的庄园,既是财富的创造地,又是家庭成员的居所和抵御外侵的坞堡,在这些规模巨大的田园中,农,林,牧,渔以及手工业商业并存,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性。我们从汉代河南出土的汉代遗物中看到的庄园,经济繁荣,文化多姿多彩和人性的张扬。如,五彩陶仓楼,五彩绿釉陶望楼,灰陶院落,双连仓陶。

古文化展厅,黄河孕育了东方文明而我们河南正处于它的下游同时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出土不少的文明古迹,这些都集中反映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一个又一奇迹。镇院之宝-----莲鹤方壶。它出土于春秋时期的郑国国君之墓。它壶身高118厘米,口长31厘米,宽25厘米,形状为方壶,长颈,鼓腹,圆足,有盖,盖上装饰有两层莲瓣,中间立着一只振翅欲飞的仙鹤,颈两侧有龙形双耳,腹部装饰蟋龙纹,四角各有一只翼兽,圆足下有两只走兽,这立鹤走兽的搭配使得整个方壶静中有动,突破了商周时期青铜器严肃静止的格调,壶盖上的莲鹤更是商周时期所罕见的,充分反映了春秋时期金属工艺的新风貌。

两汉瓷器继承原始瓷器传统,胎质更加细密,瓷化程度更高,只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器制作技术臻于成熟,北朝烧制白瓷,是我国至瓷工艺上的重大突破,在白瓷的基础上开始烧造绿彩的瓷器,开后世彩瓷的先河期中我最喜欢的有白釉四系罐,淡黄釉绿彩四系罐,青釉方格纹洗,青釉瓷莲花人系罐。

踏进这神圣而又庄严的建筑中,重新领略到先人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件件遗留的都印证了这一切。在此仿佛又看到那渐行渐远的身影,那印证着艰辛与汗水的沉重脚步,那悄然滑落的汗水。

就是这四层的建筑,融合了多彩的文化,虽然有些已锈迹斑斑,但它使我们对那些古老的故事无法忘怀。每间展厅都留下我们的身影。仿佛我们成考古人员,仔细的观赏这些在我心中如星辰般闪耀地残骸碎片。看着这些只有在电视上看到的实物,心中很是激动,几个小时悄然流逝,我去还沉浸在着古典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