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物资储备现状调研报告

时间:2023-08-08 15:54:28 作者:李Y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通过报告,人们可以获取最新的信息,深入分析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农村物资储备现状调研报告篇一

1.调研目的及背景

根据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我国目前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免收学费。并且从2008年起,国家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和书本费,切实减轻了农村家庭的负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义务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经济困难家庭的关怀。在农村普及义务教育,关系到广大农村中小学健康成长的基础,关系到亿万农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整个农业、农村的发展和整个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业和农村地区的现代化,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事业也就不可能进行下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取得了不小成就。但是,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缓慢,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为了解家乡农村义务教育情况,就云南省大姚县仓街乡仓街村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并撰写调研报告一份。

2.调研时间、地点、方式及对象

时间:2013年1月24日

地点:云南省大姚县仓街乡仓街村

3.调研经过

2013年1月24日上午,我来到了云南省大姚县仓街乡仓街村进行了有关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调研,来到村里后,我走访了十五户家里有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的农户,又走访了一些当地的中小学老师,详细询问了一些有关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并认真地听取他们的观点、看法和意见,将这些情况进行整理和汇总,得出了一些自己的结论、看法。

质量的看法、家长对教育投资的态度、对目前教育现状的满意度以及建议等。参与调查的农户都热心回答了我的问题。

4.调研结果及问题分析

根据本次调研所得到的结果来看,由于目前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和书本费,并且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每天3元的营养补助,农村寄宿制学生还能享受到一定的生活补助,在经济上大大减轻了农村家庭的负担,国家惠及农民的政策得到了切实的执行。

一、学生和家长对接受义务教育持普遍支持态度,学生对接受教育有着很不错的热情,但都反映所接受的教育质量不高,教师数量偏少,学历普遍偏低,以地方师范学院和师专、中专为主,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满足学生对教育质量的要求,特别是在英语教学方面有待提高。教学方法刻板陈旧,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四成学生认为课本难度较大,来自考试或是家长的期望的压力也很大。由于农村学校硬件设施较差,也缺乏足够的课程资源,因而教师的教学活动形式也较为单一,讲课只能照本宣科,无法拓展教学内容,也无法扩展学生的视野。课堂教学内容单一。

二、乡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且教师待遇较差,收入低,生活条件简陋。 一方面由于我所调查的乡镇位于西部落后地区,经济条件差,乡村的教学条件差,许多大学应届毕业生不愿意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因而导致乡村中小学教师数量偏少,质量偏低。

另一方面骨干教师大量流失,许多优秀教师调往城里的学校,使得农村教育质量下降,也使得生源大量流向城市。一些优秀学生和家境较富裕者,都到县城或是自治州首府上学,这两个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教师人手不够,多数情况下一名教师身兼多职,既教语文,又教自然、数学,一个老师上2-3种课程是常事,而限于硬件设施缺乏,有的课如信息技术则无法开设,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身兼多职的教师往往也无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样不利于学生的提高,这是值得注意和改进的。

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满意,体现在教

师的责任心不强,表现在:有的老师上课不认真,上课时间缩水,不批改学生作业,有的甚至连考卷都不批,交给学生批或是凭印象给分,这既是对自己工作的不负责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三、由于云南省94%地区位于山区和半山区,乡村居民点较为分散,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实施的“撤点并校”政策将分散在山区居民点的教学点撤销并合并到人口集中的居民点建成中心校,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资源配置,但也给山区的学生造成了上学路途遥远艰难,安全事故频发,给学生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与父母的交流接触也有所减少减少等诸多弊端,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村家庭的负担,使得一些边远山村的辍学现象有所增多,不利于义务教育的普及。

5.建议

一、改善乡村教师的待遇和生活条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以鼓励、支持和引导优秀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为农村的义务教育事业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带动其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同时已在乡村任教的教师也应当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革新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更好地服务农村,服务社会。

二、“撤点并校”政策应当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到边远山区的学生上学不便的问题,改善上学路的交通条件,方便学生上学,适当的保留一些必要的教学点,减少因路途遥远而辍学的情况,给予困难家庭适当的帮助。以更好地保证农村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6.总结

本次调研使我初步认识了家乡农村义务教育现状,丰富了我的阅历,使我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本次调研也得到了仓街村委会和村民们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祝愿家乡农村的孩子们都能接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愿他们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农村物资储备现状调研报告篇二

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那个读了大学就有”金饭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那么,作为这个问题的关键人物大学生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们的职业规划情况又如何呢?对此,我在湖南财专和互联网上对一些同学进行了调查。

此次练习,我去了一所既有初中又有小学的农村塾校。在那边,我发觉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在职教师寥寥无几,而代课教师却占了大都。

我不由狐疑了:如今的师范生都说就业坚苦,有的毕业好几年了也异国找到工作,为甚么这里另有这么多的代课教师呢?因而,我对这里的代课教师进行了一番查看。

这里地处偏僻的农村,交通不便,离县城得波动三四个小时。本地的年青人都到外埠打工去了,剩下老弱病残看家,趁便带带孩子。农村教师每个月除了领国度法则的那点工钱以外,并异国其他的补助。在职教师得在这里工作起码6年才有资格申请调离。如今的师范生毕业时差不多已经21、22了,加上6年,都快30了。

基于上述因为,很多师范生毕业后甘心托干系进城镇 的黉舍,哪怕那些现象已经趋于饱和状况,也不肯去农村任教。

代课教师大都为黉舍附近的长住人口,农村塾校的教师奇缺现象,无疑为他们创设了前提。

他们之所以被称为代课教师,说普通一点也便是“临时工”,因为他们异国与黉舍签订正式的公约,异国经过议定正规的教诲渠道获得教师资格证,异国正式的式样。有的只念了初中,有的只念了高中,有的经过议定自考或函授获得别的大学文凭,却因为国度有关于代课教师转正年龄不得超出35岁的法则而只好连续代课。

从黉舍带领那边我明白到,教诲部分估计拨给代课教师的工钱有600元,可是因为如今农村塾生的膏火不收了,黉舍的滚动资金少了,黉舍就的从代课教师的工钱中抽取一部分作为黉舍的滚动资金,如许到代课教师手里的,只有400多一点了。

以黉舍的于教授为例,她代课已有25年了,5年前她经过议定自考获得了小学教诲的本科文凭,可是她的年龄已经超出了35岁,不能获得正式的式样。

在他人看来,像于教授如许来黉舍代课,每个月的工钱又有了,家里的农业出产也跟上了,一年能有很多收益呢。

经过议定和于教授的反复漫谈,我才知道,于教授的内心装着很多苦水呢。

这里的黉舍履行的是坐班制,加上黉舍教师的紧张不敷,一个教师每每要上好几个班级。于教授说,平常还好,如果赶上农忙时节,她早上去黉舍之前就把粮食晒在院子里,如果碰到变天了,就只好等雨水把粮食冲走了。“我不大略看到要下雨了,就跟门生说不上课了,我要回家收粮食吧。”于教授苦笑着说道。

谈到代课教师的报酬题目,于教授也觉得挺屈身的。她说本身对门生付出的心血其实不比在职教师少,偶然还远远超出了,可到头来获得的呢。我们都是写临时工,随时都大略下课,今后还异国退休工钱。不过于教授又说,固然是如许,可当她抱着册本走进讲堂,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苛求知识的眼睛时,她的那些抱怨、那些懊恼,都抛之脑后了。她也不知道为甚么。

1 国度既然允许了代课教师的存在,那是不是可以得当的改进一下他们的报酬呢?比如,实行着给那些在教诲战线上工作了几时年,做出了很多贡献的代课教师一点嘉奖,今后发一点退休工钱,哪怕只有为数不多的一点,也不至于让他们感触老景悲凉吧。

农村物资储备现状调研报告篇三

摘要: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健金的农村养老体系由自养层次和公共层次构成,个人、家庭、集体和国家都在其中各尽所能。但在现实条件下农村养老体系的每个层次都存在缺陷。本报告经过多次实地调研,走访调查不同村组老年人的保障制度、收入来源、住宅问题、代际互动、文化生活及老年人生活期待等内容,运用随机抽样法、访谈法、现场观察法、文献法等调查方法,旨在了解大陈庄村老年人生存现状,剖析老龄化背景下大陈庄村人口老龄化给农村养老机制带来的压力和问题,找出真正适合大陈庄村特点的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

1、家庭养老是主要形式。调查资料显示,目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中,95%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1990——1995年全国敬老院年均2.08万个,老人院老年人只有30多万,仅占农村五保老人(保吃,保住,保医,保葬)的13%,而全国五保户老年人总数仅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2.78%。这表明了家庭养老在农村有巨大的优势。在我国广大农村中,老年人多数仍与子女孙辈们居住,形成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的大家庭。据2000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全国有老年人的家庭中,老年人与成年子女生活在一起的有6871万户,占有老年人口户的73.83%,其中三代居住的占大多数。另外一种情况是老年人与已婚子女分户居住,同时子女仍提供生活照料。一种是丧偶独居,一种是配偶共同居住。无论是那种居住形式,都是在老年人有劳动能力前提下的,经济来源靠老人劳动获得和子女供养。农村的老年人将拥有的土地分配给子女耕种,这样就理所当然地获得子文提供的生活费用。很多家庭虽然是分户居住,但老年人家庭与已婚子女家庭同住一个地区,距离较近,在生活和精神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出现“分而不离”的现象。

2、社会养老是补充形式。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是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提供优惠政策为特色的。民政部门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在农村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根据农民自愿、在政府组织引导下,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实行储备积累的模式,建立个人养老保险基金帐户,但要避免摧毁原有的家庭养老模式,根据积累的资金总额和预期的平均领取年限确定养老金的领取标准,交纳标准和支付标准实行多档次。再有是五保供养,它的经费在乡镇、生产队统一经营时,主要从集体公益金中开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供养五保户的经费和物品,主要从村提留或乡统筹费中列支。部分地方用乡镇1企业上交的利润或集体经营的项目中提留经费,政府也从救灾救济款中安排一部*王超,男,1993年生,江苏省南通市人,xx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电力系统2012—(1)班,电话:xx-xxx-xx。

1

xx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分经费,用于供养五保户或兴办敬老院。1998年全国有222.6万人享受五保供 养,其中62万人由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还有一部分农村老年人在优抚保障中享受优待抚恤金。优抚保障的对象包括对国家革命事业或国-家-安-全作出贡献的军人以及家属。1998年全国支出优抚保障费用72.8亿元,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47万人。有一部分农村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享受了国家的补助和优待。

二、目前我国农村养老出现的主要问题

1、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的冲击

第一,老年人家庭地位的下降和多子女家庭养老责任分散。农业技术的提高和农业耕作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使老年农民的传统农业经验的价值严重缩水,再加上老年农民体力的衰退,他们对农业家庭的作用就越来越小,农村老年人家庭地位日益下降。因而他们在家庭中的传统家长地位和权威地位必然会丧失,相应地就失去了对家庭财产的实际支配权。在多子女家庭中,由于有多个养老责任主体,就会产生相互推诿责任的可能,出现谁都不养老年人的局面,同时在多子女家庭中其养老行为和水平容易向下攀比。这两种情况都导致了家庭养老问题的出现。

第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当前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批农业劳动力从农业生产转变到了工业生产中来,我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迅速加快,使原先隐藏在集体出工劳动方式中的大量劳动力开始涌现出来,呈现出从不同地区向城镇涌入的趋势。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劳动力的不断流动弱化了土地作用,改变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影响了劳动者作为养老义务承担者的角色,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冲击。

150多个床位,而2011年末全镇人口为103936人,显然不能满足全镇老人的需求,根据苏政发[2015]155号《江苏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规定,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基础养老金标准每人每月最低为60元,地方政府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标准,提高部分的资金由地方财政支出。而我大陈庄村每人每月为70元,显然无法满足一个月基本生活开销。

第二,政府承担的责任不够。社会化养老的主体是社会,是以社会运作的方式实现的',能够代表社会、管理社会的主导者是政府,并不是个别的社会组织和家庭。从近年来农村社会化养老发展过程来看,我国政府力图避免发达国家“福利制度”或“高福利”的做法,防止背上沉重的社会保障负担。但政府不应该放弃或者规避社会保障责任,在某些改革措施中,增加个人的责任是正确的,但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不明确。当前我国的农村养老模式不能让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截然分开,二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交融的。有效的途径是实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而实现结合的主导力量是政策,即政府通过法规、政策、管理来实现的。这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养老模式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适应市场经济化和生活化的必然要求。通过走访和调查,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农村养老模式制度还有很大的改善提高空间,我想用自己有限的知识为农村养老制度的改革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三、对农村目前的养老制度的观点和建议

1、大力增加农民收入

第一,转变农民观念,加大农村科技教育力度。提高农民市场化水平,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以我大陈庄村为例,我大陈庄村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因此必须加强农村教育投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业技术技能培训。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科学应用先进农业设备,科学种田,要通过一切有效途径,帮助农民认识市场、接受市场,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把“效益优先”和“市场需要”放在第一位,以市场取胜,提高他们适应市场的能力。

第二,大力发展农业合作制。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不发达,农民组织化、市场化程度还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走合作化道路更是提高农民市场化水平的重要的组织保障。以我大陈庄村为例,我村绝大部分人参与桑蚕业。每到蚕茧成熟之际,海安县鑫源丝绸有限公司会组织人员下乡收购蚕茧。这就是“公司+农户”型,即龙头企业带动农业户型。这种形式公司降低了交易费用,农户也提高了与公司谈判的能力,增加了收入。

第三、发挥政府职能,有效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农民作为分散的经营主体,自行进行信息的搜集整理,难度大、成本高,客观上要求政府应作为信息服务的主体,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减少农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降低经营风险。政府必须最大限度的降低由于制度的不稳定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保持相对稳定的农村经济制度,特别是农村土地制度,降低农业制度风险。通过提高政府政策的透明度,保证农民对经济制度的信心,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提高农民市场化水平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

2、加强农村养老建设力度

明确政府职能,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养老金能保证老人正常的生活需求。大力加强养老硬件设施建设,尤其敬老院的建设,确保这个区域的每一个有需求的老人在敬老院有床位。通过一切有效途径,转变老人的养老观念。以我大陈庄村为例,“四、二、一”式的家庭已经占多数,这样会加大年轻一辈的养老压力,将老人交予敬老院,有利于利用社会资源赡养老人,减轻年轻人的负担,更好地履行养老责任。加强养老法制建设,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通过一番调查和访问,我感觉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越来越变得紧迫,任重而道远。然而我相信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我们应根据现实农村的实际情况来解决养老问题,建立更完善的养老机制,使老年人在一种经济宽松的条件下愉悦的养老。

农村养老问题是关系到数亿中国农村老龄人口的重大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既是尊重历史,积极面对现实的需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由于中国所倡导的家庭伦理观念浓厚,在过去的农村养老过程中,家庭有效的保障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然而,由于农村社会结构的变革,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因此,找寻新的农村养老模式成为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调查目的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正在步入“老年型”国家。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也给养老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当前表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的基本特征,即高速、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社会水平低、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意识低,与经济较快发展的态势相比,社会老龄保障事业显得明显滞后,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尤其突出。

随着经济的转轨和社会的转型,农村正面临着城镇化、老龄化和家庭 结构核心化加速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带来的是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家庭规模趋小,农村养老资源的减少,使得养老成为农村当前极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我们小组通过深入农村实地调查,了解当地的老人赡养状况以及养老模式的调查,对农村多样化养老方式进行了解。

二 调查内容

吉林省安图县德化村老人赡养情况和养老模式的调查。

三 调查时间、调查地点

时间:一月十五号左右(那个时候正值假期,而且是农闲时)

地点:吉林省安图县德化村

历史沿革

1913年安图县属奉天省东 路辖,1914年6月属奉天省东边道 。1929年1 月隶于辽宁省,为三等县。东北沦陷后,1932年属伪奉天省,为丁等县。1934年12月1日划归间岛省,1943年10月属伪东满总省间岛区 域,1945年复归伪间岛省 。安图县于1946年3月解放,隶于吉东分省。同年5月吉东分省划分为延边、吉东(后改为吉敦)两个专区,安图属吉东专区。1947年10月11日,吉 敦、延边两个专区合并称吉东专区,专署驻延吉,安图属之。1948年3月吉东专区改为延边专区 。1952年9月3日,延边朝鲜族自治区成立 ,1955年自治区改为自治州,辖安图至今。

类型多样、水质优良、生态环境优越等特点,其水 质被德国弗莱森研究所确认为世界一流的矿泉水。2003年,安图县被省政府命名为“长白山大型矿泉水基地”。2015年,安图县被中国矿联命名为“中国矿泉水之乡” 。

四 调查对象

吉林省安图县德化村老人,村干部,以及年轻人。

五 调查方法

对于调查对象的选择,我们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其中通过问卷调查与实际访谈调查的方式结合起来了解内容。

1.调研,亲身走进农户,询问农户提前设计好的访谈问题,用通俗的语言和简单语句,使得被询问人了解问题并作出更直观的回答。同时到村庄中的村干部家中了解情况,将所有了解到的情况加以总结,得出结论。

2.调查,发放200份问卷,其中包含老人,年轻劳动力,以及村干部,将有价值的问卷收集并做出汇总,直观的了解到调查内容。

六 调查结果

1.根据调查问卷我们得到以下内容:

2.根据走访居民家通过访谈了解的内容如下:

(1):年纪小于45岁:其中有一小部分不是很愿意与老人居住在一起,认为平时农务或者外出打工较为繁忙,没有更多的时间与老人一起,更很少有时间为他们养老。

(2)年纪45~65:其中调查到的由于子女在外打工,认为子女工作很繁忙,也不希望和子女住在一起害怕打扰到子女或者麻烦子女,愿意接受社会福利性质的养老院。

(3)年纪大于65:老人认为自己年纪已经很大了,有时候生病也不愿意麻烦子女,自己吃药,有时候就自己扛着,熬着就过去了。

老人反映到,农村医疗水平较低以及日常能够供老人休闲娱乐的方式很少,老人日常生活很单一,很乏味。

七 养老面临的问题

1.农村老人生活艰辛

大部分农村老人的生活水平比平均水平还低,他们仍然过着养猪为过年,养鸡下蛋称油盐的日子。由于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老人要耕种自己的、儿女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可奈何。人老了,各种疾病相继出现,农村老人收入不高,药费又贵,一旦生病,往往就是“土单方、引子水” 。

2.农村社会化养老存在问题

第一,农村集体养老力量薄弱,农民养老资金不足。农村社会化养老只对农村部分老年人实现了集体养老,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很好的解决了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但是我国社会化养老的供养能力还不足,而且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缓慢,对那些经济收入较低的农民来说,经济基础薄弱,没有条件拿出足够的资金对未来养老进行投资。第二,政府承担的责任不够。我国政府为避免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或“高福利”的做法,防止背上沉重的社会保障负担,放弃或者规避社会保障责任。

八 提出建议

1.建立农村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政府应以农村初保为基础,以合作医疗为保障,建立起点高、标准规范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一是重点解决好农村特困五保老人的医疗问题,二是适当提高合作医疗的范围和大病救助的标准,将农村困难老人常见的慢性病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就个人住院小额医药费免交大额部分按制度规定执行。

2.加强农村老人生活保障制度

大力宣传国家有关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的守法意识与公德意识。建立健全老年人法律援助体系,把老年人维权工作落到实 处。要加强基层老龄工作,培育村级老年协会,使有自养能力的老人做到自我管理,对不能自理的老人和百岁老年人(可含90周岁以上)定期给予生活补贴。

3.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农村应该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观念上要从以城镇和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为重点向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转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建立三方筹资方式。这个制度的核心就是:建立农民个人帐户,以支定收,个人缴纳,集体补助,国家按比例补贴,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在全国农村中,可以以身份证为基础,实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号码,政府为农民建立养老保险帐户。

4.建立农村养老协会,维护老人合法权益

在全市开展创建敬老模范村、敬老模范社区活动。特别是我市依靠基层老年组织,启动了《家庭赡养责任书》工程,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证明,农村老年协会不仅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情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提高农村养老质量,也有利于各种邻里互助活动的开展,从而形成人人关心老年人、人人帮助老年人的良好社会环境。

九 总结

通过实践调查可以发现,当代中国的乡村养老问题,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课题,需要采取许多方面的努力。而任何传统的、单一的养老模式,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养老问题。但就目前而言,最好的方式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首先要制定基本法,并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改变,政府适当予以调节和补贴,切实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以立法的方式来确定和保护农村养老保障的顺利实施,有利于转变几千年来人们“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减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促进土地的规模经营,有利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综上所述,把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和现代社会化养老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一个适应新型的,有助于我国养老保障的新体系。在不断地实践中探索出更加适合农村养老保障的新途径,以立法来保障其发展,是农村的社会保障更加贴近民心,在中央倡导和扶持农村发展的同时,建立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 的需要,积极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迅速到来,“未富先老”“未老先病”等一系列问题层出不穷,日趋增长。相比于城镇居民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乡镇养老的问题无疑更多,也更具有代表性。因此,我们小组结合省情,走访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几个乡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陕西农村养老的现状。旨在寻求养老改革重点与现实相契合,从而略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践行当代大学生青春使命与理想抱负。

首先,对小组成员各自走访的情况与资料进项汇总,不难得出农村养老的现状,具体有如下几点。

实情也确是如此,随着这两年农业机械化的加深,现代年轻人也不必像其祖父辈那般辛苦,可农业活动依旧繁重劳累,这也是年轻人流失的重要原因。(2)城里就业机会多且娱乐活动多;对新一代年轻人而言,如果还要求他们甘受清贫无疑是个讽刺。至于就业机会与收入,上文刘老汉的小儿子想必已经给出合理的解释,毋需再多加置喙了。

2. 农村养老形势严峻。调查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即使在计划生育比较严格的时期,农村区域依然保有两到三个的孩子出生率。按理来说,养老压力并不是很大,可实情并非如此。在我们走访过程中,经常发现多子家庭的老人生活并不美好,还有若干孤寡老人伶仃无依......尽管政策给予70岁以上老人养老金补助,可在物价如此飙高的时代,那几十块钱无疑杯水车薪,只能补贴点油盐酱醋......政府在养老投入上,城乡之间的待遇有巨大的鸿沟。而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善待老人的优良传统观念正在遭遇极大的挑战;老人家庭正在遭遇更多的“冷暴-力”,年轻人与父母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使家庭的老人心灵更加愁苦。即使有逢年过节的探望,却也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化严重,并且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入,使农村老人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也成奢望。这一点,在留守家庭中更为突出。老人不但要承受长时间的心理孤单,更要背负繁重的农业劳作,让人感觉颇为心酸。

究其原因,莫过于社会转型期多种价值观激荡,传统尊老敬老的“孝道”文化没有及时继承并发扬,使得部分年轻人观念淡薄,从而让上述现象持续扩大发酵,导致今日养老、尽孝的形式化、表面化,令人无奈而又心酸。

人口老龄化,可是在我们所走访的过程中,广大农村区域压根没有可操作的空间与手段,养老院、乡镇医院等基础设施少且力量薄弱,应对范围广阔人口众多。其二,即使基层乡镇、村寨有心亦无力,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应对繁琐复杂的状况,从而使得政策本地化举步维艰,难以有突破性的进展。另一方面,群众依然有着强烈的传统“养老观”;对进养老院抱有相当大的抵触情绪,导致试点工作难以为继,无米下炊。

基于以上原因,使得农村养老工作更加难做并持续发酵。目前社会上“留守儿童”“空巢家庭”无不引发大讨论,稍有不慎则极易造成严重的后果。故此,针对走访过程中所凸显的现象与原因,我与同学们互相讨论,查找资料并请教诸多老师,初步形成以下应对措施。

二、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宣传,多种手段共同树立“尊老敬老”的尽孝新风气。一方面,宣传紧跟时代,尽孝更要尽心,自上而下树立典型,形成良好强大的传统道德指向与舆-论风向。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使老人一不受饥寒之苦,二不蒙寒心孝顺;另一方面,对农村孤寡老人、五保户等群体进行多种手段养老。补贴不妨加大点,渠道不妨放宽点——养老院,寺院,道观等场所都可以作为政府养老的试点场所,使老人心有所属,话有可说,人有相伴,老有所依,从而及人之老。

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鼓励青年扎根基层,提高基层政府行政力与透明度,三农补贴持续加大。所谓“基层不稳,社会不安;基层不力,政权不定”,加强基层政府战斗力,有助于政府良好形象,有助于政权坚固扎实,有助于社会长治久安。针对基层政府、村委会,积极对人才标准,引进制度等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将热心帮扶群众,积极为村寨办事的热心人吸纳到组织中来,将待业在家的大学生予以帮扶,推进试点工作,加大制度创新,使民众积极投身于村事村务建设中来,形成“一人有难全村帮,一家有老全村养”的良好局面。所谓“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充分吸纳当地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人,让其在干中学,服务家乡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才干,增加自己的经验与阅历。如此,农村养老将不再成为问题。

针对以上三点分析,可以浅显的对我省当前农村养老现状有个直观的印象,从而可以对症下药,做好下一步规划与政策,应对我省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同时窥一叶而知秋,希望能对全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的认识有所帮助,使其更为全面与深刻,以便出台的相应政策与法规更为客观,从而为家乡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发一份热,如此足矣。

农村物资储备现状调研报告篇四

王家庄街道朱子小学 2013年7月5日

--------------------------精品

文档-------

一、调研背景

文档-------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文档-------

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01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文档-------

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04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06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文档-------

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文档-------

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一)教育现状

文档-------

教师 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 由于照顾不过来, 只能让 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 办公条件差, 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 人, 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 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 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 由于他们的年 龄偏大, 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 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精品

文档-------

校教学管理, 对教学管理以外的, 如学校安全管理, 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 管理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 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 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 由于政府财力有限, 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 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 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文档-------

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文档-------

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精品

文档-------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文档-------

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05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07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2010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15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示与结语

文档-------

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达到“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精品

文档-------

农村物资储备现状调研报告篇五

近年来,随着我县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在不断高涨的农村建房热潮中,农民个人建设用地普遍存在着“不批就建,少批多建,无序乱建”等现象,既违反集约节约用地政策,对耕地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也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土地利用效益低下。据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县农村居民点用地20764公顷,按农村人口76万人计算,人均占地面积273平方米,远远高出国家规定的农村村镇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上限标准。主要表现为:单户用地面积较大,通常户与户之间都会留有巨大的间隙,并且前有禾场后有庭院,以及人为形成的湾子林,破坏和浪费了大量耕地;一户多宅现象普遍,建新不拆旧、农村人口进城不归还宅基地等,造成相当数量的农村住宅和宅基地闲置荒废;公路沿线建房盛行,但受公路控制红线的约束,房屋与公路之间的土地基本闲置或低效利用。

(二)房屋建设布局散乱。大多数村民建房随意选址,建设用地杂乱无序,一般都选择在自家自留地、承包地或交通较为便利的公路两侧建房,形成不少空心村,也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新房建设见缝插针,哪里地势好、风水好就在哪里建,造成新房旧宅斑驳错杂,住房的朝向、大小、高矮参差不齐,乱建乱占现象严重,村容村貌较差,浪费了大量土地资源,也不利于基础设施配套,这些都与新农村各项建设要求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了村庄规划的落实。

(三)违建现象非常普遍。 年以前,全县90%以上的农户都在新建住房前,到国土部门履行了申报审批程序,建房用地秩序较好。但自xx年以来,由于税费改革取消了土地管理费,加之土地二轮延包实行长久不变政策,农民以为个人建房不收费,并且是在私有土地上建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建设,主动办理申报审批手续的农户数量也因此急剧下降。年起,每年办理建房报批手续的农户不到500户,违法建房已成普遍现象。

(四)隐形市场极其活跃。在城市和集镇规划区、城郊结合部、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的区域,受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房价高企的影响,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往往不顾土地管理相关法律规定,在社会资金的加入下,采取对手成交、以租代征等方式变相交易集体土地,并非法在集体土地上进行小产权房地产开发,致使大量耕地被占用,扰乱了正常的城区建设用地和房地产秩序,造成了巨额土地收益流失。表现尤为突出的是斗湖堤城区及周边地区,其中王岗村一、七组的小产权房群就是典型代表。

(一)村庄建设规划滞后。我县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于上世纪末期,由于以前各级对规划重视程度不够,且缺少公众参与,加上受当时农村发展情况及编制技术水平的限制,规划从一开始执行就显现出它的不适应性。虽然现在土地修编已经完成,但仍然缺少可以有效规范和引导农民建房的村镇建设规划,导致违法建房的行为时有发生,出现了公路修到哪、自己的责任田在哪,房屋就盖到哪里的现象。尽管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村都制订了村庄建设规划,但大部分都无法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规划的控管作用并不明显。

农村物资储备现状调研报告篇六

一、调研背景及目的

在我国,农村是至关重要的。八亿农民,占据了我国人口的三分之二,决定了我国的前途和命运。伴随着农村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开始涌现,为此,政府提出“新农村建设”,力将解决三农问题,为发展农村,活跃农村提供有力跳板。在暑假里,我们学校思政部给我们安排了调查作业,我便选择了这个调查项目。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方法:问卷调查,访谈

调研对象:贵州省石阡县本庄镇荆竹村

调查时间:2015年3月5日—3月29日

问卷的发放:在村里随机发放问卷,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得到数据。

调查情况:共发出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

三、结果与分析

(1)现今农村环境情况

1、农村水资源的情况

2、农村能源的使用情况

能源的燃烧使用固然要产生各种废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不仅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其他污染气体的排放也总是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村里人所用的能源主要是电器和柴草,由于地处山区,环境的自身净化能力较强,人口相对较少,所以并没有很明显的由于燃烧物产生的污染情况,但访问得知大多数人选择了电器这种清洁的能源,这也看出了村民们正不段朝环境洁净的方向迈进。

3、 农村的绿化情况

打造美好家园,提高生活质量,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要途径。调查显示,对本村的绿化情况持非常满意态度的有5%的村民,30%的村民满意或基本满意居住地的绿化情况,余下的65%村民则对绿化情况不满意。由此看出本村的绿化情比较差,大部分村不太满意。因此当地的干部应当发动村民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因地制宜搞好绿化,美化村路更要栽植适宜树种和花草,增强观赏性和实用性。

4、 农村垃圾处理情况

过去,由于农村垃圾的数量和种类少、易分解,采用堆肥、简易填埋或自然腐烂等方式,基本就可以维系平衡。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目前农村垃圾不仅数量猛增,而且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村生活垃圾逐步向城市“看齐”,处理难度越来越大。规模庞大的农村垃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其中一些有害物质还极易破坏地表植被,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土壤、河流环境污染,并成为农民健康的“隐性杀手”。随意焚烧垃圾使得空气污染严重;长期暴露的垃圾堆容易滋生蚊蝇、老鼠等,成为各种疾病的传染源。因此农村的垃圾处理方式是否得当,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和村民的身体健康。调查显示,本村有65%的村民采取村委统一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另外15%的村民选择集中焚烧和自家处理垃圾的方式,20%的村民则用其他的方式处理垃圾。该村的大部分村民都选择了较为正规的垃圾处理方式,但是还有部分村民处理垃圾的方式不得当。

5、农村公共卫生管理情况

农村的公共卫生管理情况的好坏决定了该村的医疗设施和环境的好坏,更直接影响到村民的身体健康。调查显示,5%的村民非常满意本村的公共卫生管理情况,75%的村民满意或基本满意,另外 20%的村民则不满意公共卫生管理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该村应对乡村医疗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增加对卫生院的投入,切实帮助解决卫生院改革、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深化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强化村卫生室的基础性功能;进一步明确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主承担,鼓励其他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参与竞争,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2)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质量。农民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福祉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污染环境下生产出来的食物,最终威胁到全体人民的健康。治理乡村污染和生态退化刻不容缓。

四、建议

(1)对当地人民群众:

2.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政府部门的工作当中,努力配合好,协调好。

3.发扬主人公精神,提高意识,杜绝污染环境行为,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对当地政府部门:

2.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还要加强环境监测,将环境整治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科学制定规划,坚决兑现政策,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切实加强农业污染的监管,执法力度,把农业环保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3.努力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积极引导民众学习正确的环境方法,培养良好的环境保护观念。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环境建设的投入。

五、调查感悟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有时仰天或者俯瞰河水,又叹息“昔日风景如画、安静宁和的地球如今变成伤痕累累、乌云笼罩的人间地狱”。当然,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人类不能无所作为,更绝不可以无动于衷。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年轻的我们要以身作则,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环境,并尽自己能力所及保护环境,投身建设美好家园的事业。建设农村环境也成为一个关键的任务,农村环境没有搞好城市环境也就会跟着遇到问题,从而是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所以,农村环境问题成为首要问题。

以及垃圾的燃烧后的气从而导致大气污染。还有一些,有些村庄里的小路淌着污水;沼气池都因没有合理地规划占到了路边又没有很好的保护措施,而散发出大量的臭气。

带来以上问题的原因我觉得有:国家对农村环境工作滞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一直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冷点、弱点、盲点。在国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策略下,农村工作发展相当缓慢。因而,农村环境问题还不是大多数人眼中的主要问题。政府政策、市场作用决定人才方向的选择,从农村吸收了高质量的人才,农村失去了高素质建设人才,对于农村的是极为不利的。投入到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很有限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每当遇到自然灾难的时候,也就只能等待政府的救济,根本就谈不上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农村经济建设造成的环境问题,为了搞好经济建设而建起的小企业,这些乡村企业由于资金薄弱,技术落后,管理不科学,意识淡薄等原因,使它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了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不利于农村环境保护,往往是自我利益优先。中国现行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环境保护教育需要这种教育制度的最大缺陷就是把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分离,并且严重注重理论学习而基本放弃社会实践。而环境保护不是仅有理论知识就行的,它最重要的是实践,是行动。社会对农村环境态度冷淡 社会各界对农村现状认识不足,不了解农村问题。有关部门丧失职能 当地环保部门对这两家企业未履行任何环评手续,对他们长期的违法排污行为,视而不见。

从大体上看我国农村环境的治理面临的问题有:一、国家政策没有得到认真落实贯彻。二、教育程度低,新型技术使用极少。三、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承受能力过低。四、各方面的农村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尤其是农村人口。五、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地区分散,环保工作进行艰难。六、社会公众对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要认真学习国家在农村环境方面的相关政策,一个国家的农村政策对其农村的发展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直接决定着农村的发展方向、速度和规模。直到目前,我国已经在农村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方面要解决农村经济建设,另一方面是要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基层部门要切实实行中央的思想精神,更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从治理已经污染的入手,对于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要及时进行治理。治理手段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等。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改革现行教育制度。职能部门要做好表率,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污染。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加强对农村土地的管理。规范农村对化肥农药的使用。

除此之外,还要大力宣传农村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为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做好准备。同时,在科技产品使用量大的今天,只有提高了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才能使科技对农村的建设、对环境保护发挥更大的贡献。在教育中更重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们亲身感受自然环境,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才能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激起他们自觉保护环境的热情。政府部门、干部官员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做好带头表率,注意自身言行举止,不能有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经济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力量和保证,没有经济实力的有力支持,任何计划都无法实现,任何口号都没有意义。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使经济保持持续发展,只有环境得到保护,经济发展才能良性循环;只有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才有意义。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和农村经济建设相结合,达到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双优。提高环境法律地位要加快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减少废物优先为行为准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本特征,达到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农业生产体系。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范围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农村环境问题指农村居民在从事农业、工业等生产过程中以及在日常生产中所造成的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或者破坏、污染农村环境的现象。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国际形势促成我国加强农村建设。我国城市化进程推动农村建设。我国战略目标要求加强农村发展,我国的共同目标是“共同富裕,消除两极分化”。加强农村建设,把农村环境问题处理好的压力很大,那就让我们将压力化为动力,努力,努力在努力。

作为在职村官,我们有报效祖国的决心;身为农家子弟,我们更有建设家乡的责任。我们热切期望国家、社会、学校等更加关注农村的发展和更加关心农村环境,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我们必须要搞好环境问题!

经过实地走访调查,我深刻的认识到了环境工作在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和重要性。现在,我对以下几个重点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调查分析:

一、农村环境现状

在调查中感受到了各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特别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方针,积极探索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促进农村环保工作的开展,以循环型、节约型、生态型农业为理念,树立了一批很好的样板。

1、创建生态文明村,已成为农村环保工作的亮点。各地按照“生态文明村”建设标准,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许多村庄经过综合治理,硬化了村庄主干道;村落周围建立绿化带;修建垃圾收集设施及排污水沟;清洁能源被广泛推广;家庭禽畜养殖实行圈养,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得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2、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已开始得到治理。许多地方采取科学划定禁养区,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通过积极建设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3、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各地加大了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对重点流域、区域的电厂企业、食品酿造企业、化工工业进行了深度治理和结构调整。面源污染防治得到重视。重点开展了农村化肥、农药使用情况调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开展农村畜禽养殖综合治理工作,建立有机肥料加工厂,将畜禽粪便加工成高效有机复合肥。

4、农村沼气和秸秆综合利用等农村节能减排技术得到推广。近年来,各村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投资主体作用和农村信用社的融资主渠道作用,有效破解了沼气建设的资金瓶颈。把沼气建设与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村村通、植树造林、扶贫开发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近年来,为从根本上解决秸杆对农村带来的污染,为秸杆的综合利用找到出路,各地从农业可持续发展入手,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培肥地力,严禁焚烧秸秆,并建立监督检查责任落实追究制。

5、培育壮大绿色资源,走生态林业产业化之路。通过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体系,使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都得到极大改善,同时,探索出了一条林粮协调发展的成功模式。

总体上说,由于各地政府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正逐步加大,农村环境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农村环境状况仍然较差。当前,随着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增加,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总体恶化。

二、农村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以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大幅度提高,但传统粗放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环保资金普遍短缺,农业、农村污染减排任务艰巨,已成为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饮用水不安全仍然突出

(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尚未得到控制

近年来各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由于对畜禽粪便污染的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相对滞后,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成为影响农村生存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化肥、农药、污灌和污泥农用对环境潜在影响大

为提高农产品产量,各市不少地方过量使用化肥、不当施用农药以及不科学的污水灌溉等问题依然严重。城市污水处理的污泥农用也逐渐成为新情况、新问题。

(四)秸秆对水体和环境空气的影响不容忽视

由于我省是农业大省,每年农作物秸秆产生量巨大,除部分作为饲料、工业原料、直接还田利用外,其余的堆放于田间地头、道路及河道两侧,造成河道堵塞及水体污染;有些在田间直接焚烧,造成大气污染。

(五)农村生活污水、垃圾问题应引起重视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农民居住格局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首先是居住面积的不断增加;其次是新居多沿公路建设;第三是农民生活方式城市化;第四是化肥的大量施用。规模较大村庄和小城镇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六)乡镇工业企业对农村环境影响大

(七)浅层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应引起高度重视

(八)农村环境监管极度薄弱

三、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地方和部门对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农村没有真正落实。加上部分领导存在重经济轻环保思想,为保一方经济利益,对出现的问题遮遮掩掩,欺下瞒上。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国家在城市和工业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大,在农村环境保护,特别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而且有限的资金分散于各个部门,缺乏有效的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和政策。

三是体制机制不健全。由于受体制影响,县级以下政府没有设置环保专门机构,乡镇、村级没有专职环保工作人员,造成分工不清,责任不明,管理混乱,监管不力。

四是技术欠缺。农村污染治理目前只有沼气的生产和利用技术较为成熟,推广工作也很有成效。对于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虽然技术项目很多,实验、试点工作也都做了不少,但适合在农村大面积推广的节能减排实用技术还存在一定问题。

五是法制建设滞后。目前,农村环保工作主要还是通过行政手段去推进,针对农村环保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养殖业污染治理、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农膜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

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要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村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环保工作的主战场要向农村延伸。建立村规民约,积极探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自我管理方式,组织村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三)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各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把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二是加快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垃圾处理厂建设,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程度。

(四)切实加强县级环保能力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部门间的协同配合,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农村情况的环保工作监管体制机制,尤其是乡、村的环保监管机构建设。力争建设一支责任划分明确、权力相对集中、协调运转高效的农村环保监管队伍。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公布全省和区域农村环境状况。

(五)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着力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农村环保呈现不同特点,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当前要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农村改厕和粪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农村自然生态保护。一要作好规划,统筹安排。二要加快农村节能减排实用新技术的研发推广; 三要因地制宜积极推行生态村镇建设,生态村镇对农村环境建设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四要抓好乡镇工业污染源治理,结合工业集聚区建设,大力推行污染物集中控制、集中治理,对于规模不经济的污染企业要限制其发展。

一、调研背景及目的

在我国,农村是至关重要的。八亿农民,占据了我国人口的三分之二,决定了我国的前途和命运。伴随着农村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开始涌现,为此,政府提出“新农村建设”,力将解决三农问题,为发展农村,活跃农村提供有力跳板。在暑假里,我们学校思政部给我们安排了调查作业,我便选择了这个调查项目。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方法:问卷调查,访谈

调查时间:2012年8月5日—8月7日

问卷的发放:在村里随机发放问卷,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得到数据。

调查情况:共发出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

三、结果与分析

(1)现今农村环境情况

1、农村水资源的情况

2、农村能源的使用情况

能源的燃烧使用固然要产生各种废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不仅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其他污染气体的排放也总是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村里人所用的能源主要是电器和柴草,由于地处山区,环境的自身净化能力较强,人口相对较少,所以并没有很明显的由于燃烧物产生的污染情况,但访问得知大多数人选择了电器这种清洁的能源,这也看出了村民们正不段朝环境洁净的方向迈进。

3、 农村的绿化情况

意或基本满意居住地的绿化情况,余下的65%村民则对绿化情况不满意。由此看出本村的绿化情比较差,大部分村不太满意。因此当地的.干部应当发动村民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因地制宜搞好绿化,美化村路更要栽植适宜树种和花草,增强观赏性和实用性。

4、 农村垃圾处理情况

过去,由于农村垃圾的数量和种类少、易分解,采用堆肥、简易填埋或自然腐烂等方式,基本就可以维系平衡。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目前农村垃圾不仅数量猛增,而且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村生活垃圾逐步向城市“看齐”,处理难度越来越大。规模庞大的农村垃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其中一些有害物质还极易破坏地表植被,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土壤、河流环境污染,并成为农民健康的“隐性杀手”。随意焚烧垃圾使得空气污染严重;长期暴露的垃圾堆容易滋生蚊蝇、老鼠等,成为各种疾病的传染源。因此农村的垃圾处理方式是否得当,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和村民的身体健康。调查显示,本村有65%的村民采取村委统一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另外15%的村民选择集中焚烧和自家处理垃圾的方式,20%的村民则用其他的方式处理垃圾。该村的大部分村民都选择了较为正规的垃圾处理方式,但是还有部分村民处理垃圾的方式不得当。

5、农村公共卫生管理情况

农村的公共卫生管理情况的好坏决定了该村的医疗设施和环境的好坏,更直接影响到村民的身体健康。调查显示,5%的村民非常满意本村的公共卫生管理情况,75%的村民满意或基本满意,另外 20%的村民则不满意公共卫生管理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该村应对乡村医疗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增加对卫生院的投入,切实帮助解决卫生院改革、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深化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强化村卫生室的基础性功能;进一步明确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主承担,鼓励其他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参与竞争,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2)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目前传统粗放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不仅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在一年前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副也指出: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祉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国人消费的食物、花卉、甚至宠物等都是在农村环境下生产的。农是立国之本,农村生态环境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质量。农民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福祉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污染环境下生产出来的食物,最终威胁到全体人民的健康。治理乡村污染和生态退化刻不容缓。

四、建议

(1)对当地人民群众:

2.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政府部门的工作当中,努力配合好,协调好。

3.发扬主人公精神,提高意识,杜绝污染环境行为,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对当地政府部门:

2.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还要加强环境监测,将环境整治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科学制定规划,坚决兑现政策,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切实加强农业污染的监管,执法力度,把农业环保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3.努力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积极引导民众学习正确的环境方法,培养良好的环境保护观念。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环境建设的投入。

五、调查感悟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有时仰天或者俯瞰河水,又叹息“昔日风景如画、安静宁和的地球如今变成伤痕累累、乌云笼罩的人间地狱”。当然,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人类不能无所作为,更绝不可以无动于衷。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年轻的我们要以身作则,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环境,并尽自己能力所及保护环境,投身建设美好家园的事业。建设农村环境也成为一个关键的任务,农村环境没有搞好城市环境也就会跟着遇到问题,从而是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所以,农村环境问题成为首要问题。

身为中国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常识,而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群体优势,努力做好表率,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尽力所及,增砖添瓦。在这暑假期间,我通过查找资料进行一些小小的调查,现在农村河水污染化比较严重,由于城镇企业一般都是沿河而建。部分原因是村民们将生活垃圾乱扔到河里、桥下造成的。农村人们为了建筑新的房子,而砍伐过量的树木导致土地沙漠化以及在汛期带来的一些不必要灾难。农药和化肥的过渡滥用影响土地自动调节能力。企业大量的未处理尾气以及垃圾的燃烧后的气从而导致大气污染。还有一些,有些村庄里的小路淌着污水;沼气池都因没有合理地规划占到了路边又没有很好的保护措施,而散发出大量的臭气。

对他们长期的违法排污行为,视而不见。

从大体上看我国农村环境的治理面临的问题有:一、国家政策没有得到认真落实贯彻。二、教育程度低,新型技术使用极少。三、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承受能力过低。四、各方面的农村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尤其是农村人口。五、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地区分散,环保工作进行艰难。六、社会公众对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要认真学习国家在农村环境方面的相关政策,一个国家的农村政策对其农村的发展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直接决定着农村的发展方向、速度和规模。直到目前,我国已经在农村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方面要解决农村经济建设,另一方面是要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基层部门要切实实行中央的思想精神,更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从治理已经污染的入手,对于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要及时进行治理。治理手段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等。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改革现行教育制度。职能部门要做好表率,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污染。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加强对农村土地的管理。规范农村对化肥农药的使用。

除此之外,还要大力宣传农村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为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做好准备。同时,在科技产品使用量大的今天,只有提高了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才能使科技对农村的建设、对环境保护发挥更大的贡献。在教育中更重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们亲身感受自然环境,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才能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激起他们自觉保护环境的热情。政府部门、学校单位、干部官员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做好带头表率,注意自身言行举止,不能有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经济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力量和保证,没有经济实力的有力支持,任何计划都无法实现,任何口号都没有意义。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使经济保持持续发展,只有环境得到保护,经济发展才能良性循环;只有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才有意义。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和农村经济建设相结合,达到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双优。提高环境法律地位要加快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减少废物优先为行为准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本特征,达到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农业生产体系。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范围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农村环境问题指农村居民在从事农业、工业等生产过程中以及在日常生产中所造成的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或者破坏、污染农村环境的现象。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国际形势促成我国加强农村建设。我国城市化进程推动农村建设。我国战略目标要求加强农村发展,我国的共同目标是“共同富裕,消除两极分化”。加强农村建设,把农村环境问题处理好的压力很大,那就让我们将压力化为动力,努力,努力在努力。

作为大学生,我们有报效祖国的决心;身为农家子弟,我们更有建设家乡的责任。我们热切期望国家、社会、学校等更加关注农村的发展和更加关心农村环境,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我们必须要搞好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