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大全(21篇)

时间:2024-01-06 23:09:48 作者:曼珠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使我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的表现,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随着夏意渐浓,粽叶飘香,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到来。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不仅有着其独特的风俗文化,还蕴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为了增进大班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在临近端午节之际,高琦幼儿园大三班组织孩子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在端午节前一周,老师请孩子们和家长共同搜集了与端午节有关的资料、图片和物品带到幼儿园来。某月某日上午,周映月老师组织孩子们开展了名为“吉祥端午节”的集体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老师向孩子们介绍了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让孩子们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以及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所进行的相关活动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并将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定为端午节。同时,在这个季节里人们还有在家门口悬挂菖蒲、蒿草、艾叶,佩戴香包等习俗。最后还让孩子们品尝了香香的蜜枣粽子和肉粽。

随后,陆xx老师又带领孩子们进行了美术活动纸工“做粽子”和绘画活动“粽宝宝”。还和孩子们一起将收集的图片、香包、艾叶和自己的作品布置成了展板,共同迎接端午佳节的到来。

端午节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大班的小朋友了解到传统的节日风俗,感受到节日的亲情和快乐,更加体验到一种爱国的情怀。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公园20xx年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部教职工在学雍多闻学堂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全封锁式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本次由教育专家李英庆教师主讲,我感到收成颇丰。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腾的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不学不明白,古圣先贤早已为子孙后代把做人的准那么,教育的理论全数总结好了,这些理论经得起时刻考验,也取得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认,我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点学的《门生规》中明白这是一本古代供入学儿童必读的书,书中以儒家思想为理论来教育后代,在读完后我以此书为镜,发觉今世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中有相当没能做到书中所言,乃至以误为对,以至显现许多的问题。将思想回到学校教育,咱们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常自问咱们为学生付出了时刻和精力,乃至心力交瘁,却得不到学生的明白得,还有学生反其道而为之,教学不出成效的症结所在何处?这是很多教师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台词,"你爸爸爱你,但他可不能爱你。"。

我不尽自问,我爱学生吗?我会爱学生吗?这次学习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论依据。咱们中职学校一直以来以教授技术为重,这有悖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职教育应从德育入手,试想一个技术优秀的数模加工毕业生没有效他的技术来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来造福社会,而是用来做枪,那技术越精湛对社会危害就越大,因此课堂上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道。"。

职业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为先"说法,意思是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爱的本源在于爱父母,父母乃人之全然,父母对小孩有养育之恩,若是连父母都不爱那就不能指望那个人会爱他人,若是学生不爱父母,他说他爱祖国、爱教师、爱学习那确实是没有根基的,是空中楼阁,令人感觉惨白。关于一个教师,若是不爱父母,那他必然可不能爱学生,因此他必然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

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师是实施者,教师实施的方式应以身教为重,辅以境教、乐教、礼教,李英庆教师说:"学生不必然记得你说过什么,但必然记得你做过什么。"教师若是本身没有明白得中华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在平与学生接触的举手投足中展现传统美德,学生就不能从中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说进而再去效仿,那教师落口人义道德,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是徒然,如此的说教是不能使学生信服的,因此说到底德育教育还得先从教师本身学习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开始,才能做勤学生的表率。在看《小孩不笨》中,教师的教育方式也让我深感共鸣,因为我中学时本身也是一个差生,在取得教师的赏识和鼓舞后慢慢树立了信心,慢慢取得进步,因此我以为教师在言传和身教中面对大多数学生须以尊重、赏识、重视入手,以我接触学生的体会,问题学生一样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贫寒、躯体有缺点。

等等,这些学生或羞怯自卑,或情绪化,或容易自暴自弃,或叛逆,这一类学生常表现出纪律散漫,有些还容易跟同窗发生冲突,不尊重教师,我想这是因为缺乏关爱,缺乏鼓舞,增广贤文中有云"大伙儿礼仪教子弟,小家凶恶训儿郎",有大伙儿风度的教师,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引导,靠自己的谆谆语言教诲,培育出来的学生往往有礼有节,若是教师一味采取强硬方式去压学生,倒会激起青春期学生特有的.逆反心理,结果学生越走越远,迷失自我,无法挽回。每一个问题学生心理都有症结,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方式都不一样,那教师深切学生,关切学生生活学习,多鼓舞,多赞扬,多赏识如此的学生,专门要当众的进行,这无疑是使他们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如此教师和学生才能成立信任,学生自然会喜爱如此的教师,会听如此教师的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坚苦的工作,咱们要学习《门生规》这一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门生规》并非是金庸小说里的《九阴真经》,随意落到谁手里只要炼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够功力精进,一爪把人爪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美德是一项长期庞大的工程,在学习《门生规》后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只用嘴皮子动动了事,要付诸实践,躯体力行,咱们都明白知易行难,真的要做起来真的不容易,咱们要战胜人本身太多丑陋的本性,如私欲、贪婪、惰性、急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这条路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本次学习我不敢说我有质的飞跃,但至少在思想上启发我成心识的去探讨德育这条路,德育这条路永久是教师永久探讨的道路,会有挫折,有会惊喜,探讨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结出的果是硕大的、甜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生源滔滔来。愿咱们的学校茁壮成长。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一个国家要兴盛发达,离不开强大精神力气的支撑与滋养。一个民族要进展富强,有赖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追求“真善美”精神为目标,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讨论和训练推广,共同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奉献才智和力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共有精神家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训练对广阔同学的文化认同、伦理共识、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各级各类训练都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训练,推动同学学习传统美德,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同学在经典的浸润下形成良好的情感,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够弘扬中国精神,分散中国力气,走好中国道路。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必需承接传统美德。因此,今日的传统文化训练应当是新文化视野下的传统文化训练,是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的传统文化训练,应当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训练的范畴,成为国民训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学校来说,传统文化训练是学校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训练,是新时期全面实施素养训练的内在要求和新的突破口。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训练,对于提高同学的人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包涵、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其深邃的精神内核、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优秀传统美德,假如能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开展训练,可以浸润同学的心田,哺育同学的精神生命。对全国1500多万名各级各类老师而言,它们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都说世界上有最悠久的三大文明,我两次考察过埃及的文化训练,也多次到两河地区参观访问,那里的文化特别绚烂和辉煌,而今陨落了,唯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息,并且在得以发扬光大。我们没有理由数典忘祖,没有理由妄自菲薄,作为中国人,我们应当感到骄傲。

深化开展传统文化训练的理论讨论,是推动传统文化训练健康进展的重要基础。当前的传统文化训练面临很多亟待讨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需要仔细总结传统文化训练胜利的阅历,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比如学什么就要精学,各级学校的课程内容已经较多,同学的负担已经偏重。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要精选传统文化中最优秀、最经典、最基础的内容,让同学把握,有的甚至要熟记熟背,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要创新传统文化训练的方式方法,探究传统文化训练的实施策略和评价体系,构建大、中、小、幼乃至掩盖全社会的传统文化训练理论和实践体系,取得生动活泼、特色鲜亮、富于成效的讨论成果,从而引领和推动全国的传统文化训练健康有序进展。至于说,在学校开展传统文化训练,要不要有特地的教室,要不要穿长衫长袍,可不做统一要求,各地依据本地本校的实际,制造性地开展,只要有用、有效,就是好的方法。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在学校领导对新老师的关怀和重视下,在路老师的率领下。我有幸于20年5月23日到5月27日参与在昆明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次学习受益颇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深刻的了解。这也是一次文化大餐,丰富了大脑的学识。现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如下:

学习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谐欢快,这既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缘由,又是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收获。以前,我们遇事很多时候都是依据自己当时当地的心情、心情来处理面对的问题。假如我们学了传统文化,有一颗宽爱地心,我们会在冲突冲突发生以前有预见性地化解冲突,无论何时,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从对方的动身点考虑问题,理解对方,从而更有效地交流思想,解决问题。

《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具体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辨别,踏踏实实地行。在工作中,假如我们时时如此,积极积极地工作。那么,我们的工作该是多么和谐满足的一件事。因此,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学深,学透,学到我们的骨髓里,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

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传统文化中蕴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断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习传统文化应当体会到以下几点:学会爱社会,爱祖国和遵纪守法、学会感恩、学会礼仪为先、学会敬重别人、学会廉耻、学会替他人着想、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等等。

期望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深化更多人民的心灵,走向大众。带来一个和谐的社会。走向一个奇怪的将来。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制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标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那个核心,咱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和"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确实是对"孝"的明白得,引申开来讲,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必然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职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尽管心中对传统文化有必然的认同,可是自以为自身做得还不错,通过两次学习,才慢慢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咱们每一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门生规》的内容能够指导咱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咱们养成良好适应,成为一个有素养有修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长,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因此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咱们每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在现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其突出,因此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咱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咱们的社会安宁和谐,国家兴隆发达。

"门生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那么学文"是《门生规》的总纲领,只要咱们认真去学习、去试探、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明白哪些能够做,哪些不能够做,就有了做人的准那么,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定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确实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第一要讲信誉,不能够讹诈他人或胡说八道,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适当,切题就行,不要甜言蜜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咱们。

做人要知道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因此《门生规》第一章确实是《入那么孝》感恩之心体此刻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咱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大体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常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感觉很烦;有时对父母的怨言,不能专门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睬......想一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切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老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老是不想告知自己要向前看,老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老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那个社会是何等的世俗,忘了继续查找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楚在现实中。在不碰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碰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只是是俗人一个。因此超级感激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遇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示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一辈子。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愈来愈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伙儿都能够践行圣。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时间飞逝,我从一名学生,到息县进入工作岗位已接近两年,两年的经历让我对农村、老百姓、基层干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息县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更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在学习中成长,成长中学习。由于自己本身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以前经常搜集一些名言警句来激励、警示自己。现在才真正感知对中华文化了解、理解太少,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令我赞叹、令我折服。针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学以修身。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从自身来讲,重点在于挖掘优秀文化的大富矿,以求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激励精神。而传统文化学习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思想灵魂升华的过程。“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以利为志就不能淡泊,内心躁动就不能致远。古人倡导温、良、谦、恭、让、仁、义、礼、智、信,只要我们做到了,人际关系就和谐了。弟子规中“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之”就是要求我们平常与人交往中要平等仁和,时常要与仁德的人亲近,向他们学习。

(二)学以致用。弘扬传统文化起先需要从学习开始,这既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其主要经典实质内涵贯彻到生活中、工作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乃至灵魂深处。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邻里和睦、家庭和谐,提升工作作风、工作精神。对照《弟子规》《孝经》等进行反躬自省,对孝敬父母、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谨言慎行等方面进行深刻自剖和整改提高。

(三)学以济世。这些年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长幼尊卑不分,离婚率不断攀升,自杀事件不断曝出,道德沦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生活变得乱七八糟、乌烟瘴气。长此以往,人性危矣,民族危矣。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金子,是治疗这一社会疾病的济世良方。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等等就是要弘扬孝道、张扬仁爱、讴歌善良。用经典诠释智慧,用智慧启迪人生,用人生挖掘人性。用我们先祖留下的经典智慧来治疗当下人性的疾病、灵魂的疾病,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光焰点燃我们心中的善念和良知的火炬。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你被时代所器重时,就要担当重任,有所作为;当你郁郁不得志时,就要甘于寂寞,不断完善自己,修身养性,博闻强识。而我们作为公务人员,更要有“兼济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业,善其事,做到恪尽职守、克己奉公。我们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名基层公务人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更加敬畏人民、敬畏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力、敬畏党和国家授予我们的职责岗位。我们理应当好人民公仆,不求在这个岗位上做多大官,力求在这个岗位多做事、做好事。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民长期创新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精确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围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伴侣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确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确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悟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培训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养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始终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家立命之文化根基,也始终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由于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始终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盛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很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行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推断和准时订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行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当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培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心情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赐予劝慰,置之不抱负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怀太少了。

从校内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头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奇怪,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知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埋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埋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连续追寻生活的奇怪。生活在回忆里,苦痛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布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特殊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提示自己应当如何连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期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四周的伴侣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期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学习传统文化尤为重要。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传统文化教育。

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公园20xx年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体教职工在学雍多闻学堂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全封闭式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本次由教育专家李英庆老师主讲,我感到收获颇丰。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腾的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不学不知道,古圣先贤早已为子孙后代把做人的准则,教育的理论全部总结好了,这些理论经得起时间考验,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认,我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点学的《。

弟子规。

》中知道这是一本古代供入学儿童必读的书,书中以儒家思想为理论来教育后代,在读完后我以此书为镜,发现当代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中有相当没能做到书中所言,甚至以误为对,以至出现许多的问题。将思想回到学校教育,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常自问我们为学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还有学生反其道而为之,教学不出效果的症结所在何处?这是不少老师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台词,“你爸爸爱你,但他不会爱你。”

我不尽自问,我爱学生吗?我会爱学生吗?这次学习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论依据。我们中职学校一直以来以传授技术为重,这有悖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职教育应从德育入手,试想一个技术优秀的数模加工毕业生没有用他的技术来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来造福社会,而是用来做枪,那技术越精湛对社会危害就越大,所以课堂上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道。”

职业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为先”说法,意思是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爱的根源在于爱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那就不能指望这个人会爱别人,如果学生不爱父母,他说他爱祖国、爱老师、爱学习那就是没有根基的,是空中楼阁,令人觉得苍白。对于一个老师,如果不爱父母,那他一定不会爱学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在学校的教育中老师是实施者,老师实施的方法应以身教为重,辅以境教、乐教、礼教,李英庆老师说:“学生不一定记得你说过什么,但一定记得你做过什么。”教师如果本身没有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在平与学生接触的举手投足中展现传统美德,学生就不能从中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说进而再去效仿,那老师落口人义道德,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是枉然,这样的说教是不能使学生信服的,所以说到底德育教育还得先从老师本身学习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开始,才能做好学生的榜样。在看《小孩不笨》中,老师的教育方法也让我深感共鸣,因为我中学时本身也是一个差生,在得到老师的赏识和鼓励后慢慢树立了信心,慢慢得到进步,所以我认为老师在言传和身教中面对大多数学生须以尊重、赏识、重视入手,以我接触学生的经验,问题学生一般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贫寒、身体有缺陷。

等等,这些学生或羞怯自卑,或情绪化,或容易自暴自弃,或叛逆,这一类学生常表现出纪律散漫,有些还容易跟同学发生冲突,不尊重老师,我想这是因为缺乏关爱,缺乏鼓励,增广贤文中有云“大家礼仪教子弟,小家凶恶训儿郎”,有大家风范的老师,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引导,靠自己的谆谆语言教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有礼有节,如果老师一味采取强硬方式去压学生,倒会激起青春期学生特有的逆反心理,结果学生越走越远,迷失自我,无法挽回。每个问题学生心理都有症结,每个学生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样,那老师深入学生,关心学生生活学习,多鼓励,多赞扬,多赏识这样的学生,特别要当众的进行,这无疑是使他们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这样老师和学生才能建立信任,学生自然会喜欢这样的老师,会听这样老师的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坚苦的工作,我们要学习《弟子规》这一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弟子规》并不是金庸小说里的《九阴真经》,随便落到谁手里只要炼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功力精进,一爪把人爪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美德是一项长期巨大的工程,在学习《弟子规》后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只用嘴皮子动动了事,要付诸实践,身体力行,我们都知道知易行难,真的要做起来真的不容易,我们要战胜人本身太多丑陋的天性,如私欲、贪婪、惰性、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这条路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本次学习我不敢说我有质的飞跃,但至少在思想上启发我有意识的去探索德育这条路,德育这条路永远是教师永远探索的道路,会有挫折,有会惊喜,探索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结出的果是硕大的、甜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生源滚滚来。愿我们的学校茁壮成长。

时间飞逝,我从一名学生,到息县进入工作岗位已接近两年,两年的经历让我对农村、老百姓、基层干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息县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更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在学习中成长,成长中学习。由于自己本身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以前经常搜集一些。

名言。

警句来激励、警示自己。现在才真正感知对中华文化了解、理解太少,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令我赞叹、令我折服。针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学以修身。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从自身来讲,重点在于挖掘优秀文化的大富矿,以求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激励精神。而传统文化学习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思想灵魂升华的过程。“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以利为志就不能淡泊,内心躁动就不能致远。古人倡导温、良、谦、恭、让、仁、义、礼、智、信,只要我们做到了,人际关系就和谐了。弟子规中“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之”就是要求我们平常与人交往中要平等仁和,时常要与仁德的人亲近,向他们学习。

(二)学以致用。弘扬传统文化起先需要从学习开始,这既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其主要经典实质内涵贯彻到生活中、工作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乃至灵魂深处。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邻里和睦、家庭和谐,提升工作作风、工作精神。对照《弟子规》《孝经》等进行反躬自省,对孝敬父母、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谨言慎行等方面进行深刻自剖和整改提高。

(三)学以济世。这些年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长幼尊卑不分,离婚率不断攀升,自杀事件不断曝出,道德沦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生活变得乱七八糟、乌烟瘴气。长此以往,人性危矣,民族危矣。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金子,是治疗这一社会疾病的济世良方。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等等就是要弘扬孝道、张扬仁爱、讴歌善良。用经典诠释智慧,用智慧启迪人生,用人生挖掘人性。用我们先祖留下的经典智慧来治疗当下人性的疾病、灵魂的疾病,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光焰点燃我们心中的善念和良知的火炬。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你被时代所器重时,就要担当重任,有所作为;当你郁郁不得志时,就要甘于寂寞,不断完善自己,修身养性,博闻强识。而我们作为公务人员,更要有“兼济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业,善其事,做到恪尽职守、克己奉公。我们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名基层公务人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更加敬畏人民、敬畏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力、敬畏党和国家授予我们的职责岗位。我们理应当好人民公仆,不求在这个岗位上做多大官,力求在这个岗位多做事、做好事。

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体教职工在学雍多闻学堂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全封闭式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本次由教育专家李英庆老师主讲,我感到收获颇丰。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腾的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不学不知道,古圣先贤早已为子孙后代把做人的准则,教育的理论全部总结好了,这些理论经得起时间考验,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认,我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点学的《弟子规》中知道这是一本古代供入学儿童必读的书,书中以儒家思想为理论来教育后代,在读完后我以此书为镜,发现当代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中有相当没能做到书中所言,甚至以误为对,以至出现许多的问题。将思想回到学校教育,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常自问我们为学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还有学生反其道而为之,教学不出效果的症结所在何处?这是不少老师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台词,“你爸爸爱你,但他不会爱你。”我不尽自问,我爱学生吗?我会爱学生吗?这次学习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论依据。

我们中职学校一直以来以传授技术为重,这有悖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职教育应从德育入手,试想一个技术优秀的数模加工毕业生没有用他的技术来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来造福社会,而是用来做枪,那技术越精湛对社会危害就越大,所以课堂上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道。”职业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为先”说法,意思是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爱的根源在于爱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那就不能指望这个人会爱别人,如果学生不爱父母,他说他爱祖国、爱老师、爱学习那就是没有根基的,是空中楼阁,令人觉得苍白。对于一个老师,如果不爱父母,那他一定不会爱学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在学校的教育中老师是实施者,老师实施的方法应以身教为重,辅以境教、乐教、礼教,李英庆老师说:“学生不一定记得你说过什么,但一定记得你做过什么。”教师如果本身没有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在平与学生接触的举手投足中展现传统美德,学生就不能从中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说进而再去效仿,那老师落口人义道德,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是枉然,这样的说教是不能使学生信服的,所以说到底德育教育还得先从老师本身学习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开始,才能做好学生的榜样。

在看《小孩不笨》中,老师的教育方法也让我深感共鸣,因为我中学时本身也是一个差生,在得到老师的赏识和鼓励后慢慢树立了信心,慢慢得到进步,所以我认为老师在言传和身教中面对大多数学生须以尊重、赏识、重视入手,以我接触学生的经验,问题学生一般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贫寒、身体有缺陷等等,这些学生或羞怯自卑,或情绪化,或容易自暴自弃,或叛逆,这一类学生常表现出纪律散漫,有些还容易跟同学发生冲突,不尊重老师,我想这是因为缺乏关爱,缺乏鼓励,增广贤文中有云“大家礼仪教子弟,小家凶恶训儿郎”,有大家风范的老师,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引导,靠自己的谆谆语言教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有礼有节,如果老师一味采取强硬方式去压学生,倒会激起青春期学生特有的逆反心理,结果学生越走越远,迷失自我,无法挽回。每个问题学生心理都有症结,每个学生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样,那老师深入学生,关心学生生活学习,多鼓励,多赞扬,多赏识这样的学生,特别要当众的进行,这无疑是使他们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这样老师和学生才能建立信任,学生自然会喜欢这样的老师,会听这样老师的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坚苦的工作,我们要学习《弟子规》这一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弟子规》并不是金庸小说里的《九阴真经》,随便落到谁手里只要炼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功力精进,一爪把人爪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美德是一项长期巨大的工程,在学习《弟子规》后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只用嘴皮子动动了事,要付诸实践,身体力行,我们都知道知易行难,真的要做起来真的不容易,我们要战胜人本身太多丑陋的天性,如私欲、贪婪、惰性、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这条路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本次学习我不敢说我有质的飞跃,但至少在思想上启发我有意识的去探索德育这条路,德育这条路永远是教师永远探索的道路,会有挫折,有会惊喜,探索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结出的果是硕大的、甜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生源滚滚来。愿我们的学校茁壮成长。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

规章制度。

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

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公园20xx年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体教职工在学雍多闻学堂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全封闭式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本次由教育专家李英庆老师主讲,我感到收获颇丰。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腾的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不学不知道,古圣先贤早已为子孙后代把做人的准则,教育的理论全部总结好了,这些理论经得起时间考验,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认,我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点学的《弟子规》中知道这是一本古代供入学儿童必读的书,书中以儒家思想为理论来教育后代,在读完后我以此书为镜,发现当代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中有相当没能做到书中所言,甚至以误为对,以至出现许多的问题。将思想回到学校教育,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常自问我们为学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还有学生反其道而为之,教学不出效果的症结所在何处?这是不少老师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台词,“你爸爸爱你,但他不会爱你。”

我不尽自问,我爱学生吗?我会爱学生吗?这次学习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论依据。我们中职学校一直以来以传授技术为重,这有悖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职教育应从德育入手,试想一个技术优秀的数模加工毕业生没有用他的技术来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来造福社会,而是用来做枪,那技术越精湛对社会危害就越大,所以课堂上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道。”

职业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为先”说法,意思是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爱的根源在于爱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那就不能指望这个人会爱别人,如果学生不爱父母,他说他爱祖国、爱老师、爱学习那就是没有根基的,是空中楼阁,令人觉得苍白。对于一个老师,如果不爱父母,那他一定不会爱学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在学校的教育中老师是实施者,老师实施的方法应以身教为重,辅以境教、乐教、礼教,李英庆老师说:“学生不一定记得你说过什么,但一定记得你做过什么。”教师如果本身没有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在平与学生接触的举手投足中展现传统美德,学生就不能从中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说进而再去效仿,那老师落口人义道德,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是枉然,这样的说教是不能使学生信服的,所以说到底德育教育还得先从老师本身学习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开始,才能做好学生的榜样。在看《小孩不笨》中,老师的教育方法也让我深感共鸣,因为我中学时本身也是一个差生,在得到老师的赏识和鼓励后慢慢树立了信心,慢慢得到进步,所以我认为老师在言传和身教中面对大多数学生须以尊重、赏识、重视入手,以我接触学生的经验,问题学生一般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贫寒、身体有缺陷。

等等,这些学生或羞怯自卑,或情绪化,或容易,或叛逆,这一类学生常表现出纪律散漫,有些还容易跟同学发生冲突,不尊重老师,我想这是因为缺乏关爱,缺乏鼓励,增广贤文中有云“大家礼仪教子弟,小家凶恶训儿郎”,有大家风范的老师,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引导,靠自己的谆谆语言教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有礼有节,如果老师一味采取强硬方式去压学生,倒会激起青春期学生特有的逆反心理,结果学生越走越远,迷失自我,无法挽回。每个问题学生心理都有症结,每个学生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样,那老师深入学生,关心学生生活学习,多鼓励,多赞扬,多赏识这样的学生,特别要当众的进行,这无疑是使他们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这样老师和学生才能建立信任,学生自然会喜欢这样的老师,会听这样老师的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坚苦的工作,我们要学习《弟子规》这一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弟子规》并不是金庸小说里的《九阴真经》,随便落到谁手里只要炼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功力精进,一爪把人爪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美德是一项长期巨大的工程,在学习《弟子规》后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只用嘴皮子动动了事,要付诸实践,身体力行,我们都知道知易行难,真的要做起来真的不容易,我们要战胜人本身太多丑陋的天性,如私欲、贪婪、惰性、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这条路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本次学习我不敢说我有质的飞跃,但至少在思想上启发我有意识的去探索德育这条路,德育这条路永远是教师永远探索的道路,会有挫折,有会惊喜,探索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结出的果是硕大的、甜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生源滚滚来。愿我们的学校茁壮成长。

时间飞逝,我从一名学生,到息县进入工作岗位已接近两年,两年的经历让我对农村、老百姓、基层干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息县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更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在学习中成长,成长中学习。由于自己本身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以前经常搜集一些名言警句来激励、警示自己。现在才真正感知对中华文化了解、理解太少,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令我赞叹、令我折服。针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学以修身。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从自身来讲,重点在于挖掘优秀文化的大富矿,以求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激励精神。而传统文化学习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思想灵魂升华的过程。“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以利为志就不能淡泊,内心躁动就不能致远。古人倡导温、良、谦、恭、让、仁、义、礼、智、信,只要我们做到了,人际关系就和谐了。弟子规中“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之”就是要求我们平常与人交往中要平等仁和,时常要与仁德的人亲近,向他们学习。

(二)学以致用。弘扬传统文化起先需要从学习开始,这既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其主要经典实质内涵贯彻到生活中、工作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乃至灵魂深处。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邻里和睦、家庭和谐,提升工作作风、工作精神。对照《弟子规》《孝经》等进行反躬自省,对孝敬父母、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谨言慎行等方面进行深刻自剖和整改提高。

(三)学以济世。这些年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长幼尊卑不分,离婚率不断攀升,自杀事件不断曝出,道德沦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生活变得乱七八糟、乌烟瘴气。长此以往,人性危矣,民族危矣。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金子,是治疗这一社会疾病的济世良方。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等等就是要弘扬孝道、张扬仁爱、讴歌善良。用经典诠释智慧,用智慧启迪人生,用人生挖掘人性。用我们先祖留下的经典智慧来治疗当下人性的疾病、灵魂的疾病,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光焰点燃我们心中的善念和良知的火炬。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你被时代所器重时,就要担当重任,有所作为;当你郁郁不得志时,就要甘于寂寞,不断完善自己,修身养性,博闻强识。而我们作为公务人员,更要有“兼济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业,善其事,做到恪尽职守、克己奉公。我们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名基层公务人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更加敬畏人民、敬畏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力、敬畏党和国家授予我们的职责岗位。我们理应当好人民公仆,不求在这个岗位上做多大官,力求在这个岗位多做事、做好事。

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体教职工在学雍多闻学堂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全封闭式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本次由教育专家李英庆老师主讲,我感到收获颇丰。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腾的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不学不知道,古圣先贤早已为子孙后代把做人的准则,教育的理论全部总结好了,这些理论经得起时间考验,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认,我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点学的《弟子规》中知道这是一本古代供入学儿童必读的书,书中以儒家思想为理论来教育后代,在读完后我以此书为镜,发现当代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中有相当没能做到书中所言,甚至以误为对,以至出现许多的问题。将思想回到学校教育,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常自问我们为学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还有学生反其道而为之,教学不出效果的症结所在何处?这是不少老师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台词,“你爸爸爱你,但他不会爱你。”我不尽自问,我爱学生吗?我会爱学生吗?这次学习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论依据。

我们中职学校一直以来以传授技术为重,这有悖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职教育应从德育入手,试想一个技术优秀的数模加工毕业生没有用他的技术来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来造福社会,而是用来做枪,那技术越精湛对社会危害就越大,所以课堂上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道。”职业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为先”说法,意思是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爱的根源在于爱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那就不能指望这个人会爱别人,如果学生不爱父母,他说他爱祖国、爱老师、爱学习那就是没有根基的,是空中楼阁,令人觉得苍白。对于一个老师,如果不爱父母,那他一定不会爱学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在学校的教育中老师是实施者,老师实施的方法应以身教为重,辅以境教、乐教、礼教,李英庆老师说:“学生不一定记得你说过什么,但一定记得你做过什么。”教师如果本身没有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在平与学生接触的举手投足中展现传统美德,学生就不能从中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说进而再去效仿,那老师落口人义道德,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是枉然,这样的说教是不能使学生信服的,所以说到底德育教育还得先从老师本身学习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开始,才能做好学生的榜样。

在看《小孩不笨》中,老师的教育方法也让我深感共鸣,因为我中学时本身也是一个差生,在得到老师的赏识和鼓励后慢慢树立了信心,慢慢得到进步,所以我认为老师在言传和身教中面对大多数学生须以尊重、赏识、重视入手,以我接触学生的经验,问题学生一般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贫寒、身体有缺陷等等,这些学生或羞怯自卑,或情绪化,或容易,或叛逆,这一类学生常表现出纪律散漫,有些还容易跟同学发生冲突,不尊重老师,我想这是因为缺乏关爱,缺乏鼓励,增广贤文中有云“大家礼仪教子弟,小家凶恶训儿郎”,有大家风范的老师,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引导,靠自己的谆谆语言教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有礼有节,如果老师一味采取强硬方式去压学生,倒会激起青春期学生特有的逆反心理,结果学生越走越远,迷失自我,无法挽回。每个问题学生心理都有症结,每个学生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样,那老师深入学生,关心学生生活学习,多鼓励,多赞扬,多赏识这样的学生,特别要当众的进行,这无疑是使他们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这样老师和学生才能建立信任,学生自然会喜欢这样的老师,会听这样老师的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坚苦的工作,我们要学习《弟子规》这一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弟子规》并不是金庸小说里的《九阴真经》,随便落到谁手里只要炼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功力精进,一爪把人爪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美德是一项长期巨大的工程,在学习《弟子规》后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只用嘴皮子动动了事,要付诸实践,身体力行,我们都知道知易行难,真的要做起来真的不容易,我们要战胜人本身太多丑陋的天性,如私欲、贪婪、惰性、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这条路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本次学习我不敢说我有质的飞跃,但至少在思想上启发我有意识的去探索德育这条路,德育这条路永远是教师永远探索的道路,会有挫折,有会惊喜,探索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结出的果是硕大的、甜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生源滚滚来。愿我们的学校茁壮成长。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体教职工在学雍多闻学堂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全封闭式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本次由教育专家李英庆老师主讲,我感到收获颇丰。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腾的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不学不知道,古圣先贤早已为子孙后代把做人的准则,教育的理论全部总结好了,这些理论经得起时间考验,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认,我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点学的《弟子规》中知道这是一本古代供入学儿童必读的书,书中以儒家思想为理论来教育后代,在读完后我以此书为镜,发现当代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中有相当没能做到书中所言,甚至以误为对,以至出现许多的问题。将思想回到学校教育,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常自问我们为学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还有学生反其道而为之,教学不出效果的症结所在何处?这是不少老师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台词,“你爸爸爱你,但他不会爱你。”我不尽自问,我爱学生吗?我会爱学生吗?这次学习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论依据。

我们中职学校一直以来以传授技术为重,这有悖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职教育应从德育入手,试想一个技术优秀的数模加工毕业生没有用他的技术来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来造福社会,而是用来做枪,那技术越精湛对社会危害就越大,所以课堂上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道。”职业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为先”说法,意思是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爱的根源在于爱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那就不能指望这个人会爱别人,如果学生不爱父母,他说他爱祖国、爱老师、爱学习那就是没有根基的,是空中楼阁,令人觉得苍白。对于一个老师,如果不爱父母,那他一定不会爱学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在学校的教育中老师是实施者,老师实施的方法应以身教为重,辅以境教、乐教、礼教,李英庆老师说:“学生不一定记得你说过什么,但一定记得你做过什么。”教师如果本身没有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在平与学生接触的举手投足中展现传统美德,学生就不能从中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说进而再去效仿,那老师落口人义道德,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是枉然,这样的说教是不能使学生信服的,所以说到底德育教育还得先从老师本身学习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开始,才能做好学生的榜样。

在看《小孩不笨》中,老师的教育方法也让我深感共鸣,因为我中学时本身也是一个差生,在得到老师的赏识和鼓励后慢慢树立了信心,慢慢得到进步,所以我认为老师在言传和身教中面对大多数学生须以尊重、赏识、重视入手,以我接触学生的经验,问题学生一般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贫寒、身体有缺陷等等,这些学生或羞怯自卑,或情绪化,或容易自暴自弃,或叛逆,这一类学生常表现出纪律散漫,有些还容易跟同学发生冲突,不尊重老师,我想这是因为缺乏关爱,缺乏鼓励,增广贤文中有云“大家礼仪教子弟,小家凶恶训儿郎”,有大家风范的老师,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引导,靠自己的谆谆语言教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有礼有节,如果老师一味采取强硬方式去压学生,倒会激起青春期学生特有的逆反心理,结果学生越走越远,迷失自我,无法挽回。每个问题学生心理都有症结,每个学生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样,那老师深入学生,关心学生生活学习,多鼓励,多赞扬,多赏识这样的学生,特别要当众的进行,这无疑是使他们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这样老师和学生才能建立信任,学生自然会喜欢这样的老师,会听这样老师的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坚苦的工作,我们要学习《弟子规》这一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弟子规》并不是金庸小说里的《九阴真经》,随便落到谁手里只要炼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功力精进,一爪把人爪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美德是一项长期巨大的工程,在学习《弟子规》后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只用嘴皮子动动了事,要付诸实践,身体力行,我们都知道知易行难,真的要做起来真的不容易,我们要战胜人本身太多丑陋的天性,如私欲、贪婪、惰性、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这条路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本次学习我不敢说我有质的飞跃,但至少在思想上启发我有意识的去探索德育这条路,德育这条路永远是教师永远探索的道路,会有挫折,有会惊喜,探索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结出的果是硕大的、甜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生源滚滚来。愿我们的学校茁壮成长。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熟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学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熟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始终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家立命之文化根基,也始终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由于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始终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受、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期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头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留意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见。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行知的部分,但是学识可以增长才干,学识可以转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欢快,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学识,温习旧学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养、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法规。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方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很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行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坏的。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推断和准时订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行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园长面对老师,尤其女性,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行收回,不行反悔。对员工提出的看法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担当责任。

身为一名老师,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必需首先做到;要求同学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给同学做出表率,正确引导员同学的行为,树立良好的风气,只有员工心平气顺,工作才能有积极性,才能达到和谐共处,更好的工作。

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

在今年的专业课培训中,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使我受益良多,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但是学习后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本次学习不仅让我从思想认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我们心中,将忠诚、守信应用于我们的一言一行,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安定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兴旺发达。

只听顺耳的,而是做到诚实守信。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老子也说:民之不畏,则大畏将至矣。所以作为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要宽厚仁爱,不能一味的进行批评,而要有一定的赞赏和鼓励,这样才能将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觉得自己已经学完了,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社会在发展,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向老教师学习经验,向新同事学习新观点,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得到更进一步地提高。同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停留在学习表面,还要努力将之付诸于实践。“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利的外语,却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诵一篇孝经。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

但是在年轻的中国一代中,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学生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该得到继承的。华夏文明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当今社会面临着危机,只有传统文化才是立于不败的民族基石,所以我们现在仍有必要系统地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教授于学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深入了解,才能全面发展。

总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传统感恩心得体会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应该时刻怀着感恩的心态,感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恩不仅是对他人的感激,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在我们的生活中,感恩之情深处,表达了我们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同时也温暖了我们内心深处,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在此,我想谈谈我对传统感恩的心得体会。

首先,感恩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修养。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老师、亲人、朋友等给予我们的爱和帮助是无微不至的,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我们才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怀着感恩之心,以回报他们的辛勤付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行动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尊敬父母、关爱亲人、感谢朋友、尊师重道等都是对他人的一种回报和感恩之心的表达。

其次,感恩是充实心灵的源泉。在我与人交往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像孙悟空一样的“悟空”们,他们时刻抱怨不满、自私自利,缺乏感恩之心。这些人的存在,让我更加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感恩之心能够让我们从内心中体验到感激和满足,使我们更加乐观向上、充满活力。通过感恩之心,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解决矛盾,促进友好关系的形成,从而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再次,感恩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爱国情怀使我深感传统感恩的重要性。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时刻怀着感恩之心,珍惜传统文化的宝贵资产,传承承前启后的爱国精神。回顾中国历史,伟大的先贤们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倾尽了心血和智慧,我们有责任将这份爱国情怀传承下去。只有在爱国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为他人、为自己做出更多的贡献。

最后,感恩之心也是一种现代社会需要的情感态度。在当前的物质丰富和信息发达的社会里,人们愈发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追逐虚名和权力的荣耀。而这种追求本身往往会让人心灵空虚和孤独。因此,我们更需要时刻保持一颗感恩的心,珍惜拥有的一切。感恩能使我们更加懂得珍惜,懂得过着拥有的幸福生活,同时也能帮助我们少一些攀比和虚荣。只有怀着感恩之心,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找到心灵的归属。

总而言之,传统感恩是中华民族的宝贵传统,我们应该时刻怀着感恩之心,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善意和付出。感恩不仅是我们对他人的回报,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感恩之心使我们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力量,让我们更加快乐和幸福。当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感恩之心,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传承和弘扬感恩之道,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

心得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一直在快速地现代化,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然而,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知识、智慧和价值观念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大学期间,我有幸参加了许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和活动,并从中获得了深刻的体会和启示。

第一段:怀古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充满怀旧情怀的怀古文化便是这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参加的中国诗词和古文课程中,老师常常鼓励我们去品味古代的诗词文章,感受其中的妙处。我们不仅是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也在了解历史背景、文化脉络和人生态度。如今,我在欣赏诗词和古典小说时,能够更加深入地领略其内涵,体会其韵味。

第二段:礼仪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文化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在我参加的一次传统文化课程中,我了解到让我们不但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通过学习古代礼仪的规定和规范,我更好地理解了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注意事项。这些注意事项,如何收、如何送、如何问候对话,不仅帮我避免尴尬,更让我感觉到自己更有风度。

第三段:哲学文化。

中国传统哲学文化被誉为世界上最为久远和深刻的哲学文化。在我参加的哲学课程中,我学习了许多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内容,如儒、墨、道、法等不同的思想派别。我通过学习这些哲学思想,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也理解了智慧是如何与人文精神、道德修养相结合的。

第四段:民间艺术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也非常重视民间艺术文化,尤其是书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人物画、水墨画、边塞风光……这些古老而优美的艺术形式,不仅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成为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我参加的课程和活动中,我有机会欣赏了各类传统艺术的表演和作品,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民间艺术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珍贵的价值。不仅中国人要传承保护,也需要向外传播。我意识到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参与了文化交流和推广的活动,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并学到中国的传统文化。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宝库,里面蕴含的知识、智慧和价值观念,非常丰富有益。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珍贵文化对我们的启示和帮助,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更帮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有所启迪和指引。

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从认识上加深了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言既出,行必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冷漠起来:他们爱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奥特曼;总是谈论着一些日韩卡通人物;大多数幼儿在家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来消磨时光,很少外出散步、与小伙伴们玩户外游戏。

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

课堂上一个个真实故事引发的思考,结束时90度鞠躬礼及《感恩词》让心存敬意。以位音乐的《德音雅乐》及《孝亲感恩歌曲学唱》课程给整个大讲坛带了歌声、笑声还有感动的低泣声。悠扬甜美的《生命之河》在义工们曼妙手语舞姿中展开,让与会学员感受《生命之河》滋润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净化歌者的内心;用心去听一首好歌,能涤荡听者的灵魂。一个个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和一首首优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场学员,互动渐入佳境,全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情到深处,学员们还不时发出动情的低泣声。

据悉,为大讲坛服务的十几个义工都是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以帮助别人为乐,他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个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们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轻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会场的每一个角落,用半蹲的姿势为在场的贵宾和授课端茶送水,他们用真诚的微笑温暖每一个人,他们身体力行践行《弟子规》,他们用言行践行道德礼仪,宣扬传统文化。每当听到一声声“,早上好!”、“,下午好!”“,您辛苦了!”“,请愉快用餐!”等等温馨话语,恍惚来到了一个文明和谐的世外桃源。

本次大讲坛所有学员均是来自一线的,他们排除一切干扰,参加为期7天的,时间长、人数多,但会场秩序井然,学员们完全融入到了和谐、宁静、纯粹的.吸收经典文化的氛围中。授课中生动风趣的演讲,深入浅出的报告,深深吸引了全体的学员,大家无不认真听课、细心笔记。对我来说,这是一场心灵之旅,所有人在都聆听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感动中汲取师德的正能量。

松花江的王琦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作事业来做,他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来,让的民族越来越强大。这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做的职责,让从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做中华传统文化的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努力教育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深刻国学经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尽到一个应尽的责任。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文化素养,同时,在“如何对人”、“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对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传统文化后,我进一步认识到,不管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还是家庭生活、与人相处等方面“身教胜于言教”的重要性。今后,我将把这种平和的心态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努力践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一个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传统感恩心得体会

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在这个忙碌而繁琐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很容易忘记感恩。然而,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感恩心得体会,希望能激发更多人去关注身边的善意和感恩之情。

首先,感恩的对象应该是我们的家人。家人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他们给予我们无私的爱和关怀。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精神上,他们都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我感恩我的父母,感恩他们对我的无私付出,感恩他们的教育和悉心呵护,让我成长为今天的样子。

除了家人,我们还要感恩其他与我们有过交集的人。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教导我们、帮助我们的人。有时候,这些人是我们的老师,有时候是我们的朋友,也有可能是陌生人。但他们的善意和无私相助都应该得到我们的感恩之情。正是因为他们的关爱和鼓励,我们才能够不断进步和成长。

段落四:感恩身边的小事。

除了感恩家人和他人,我们还应该感恩身边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比如,每天来往的清洁工、送报员以及无数为我们服务的工作人员等等。这些人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默默奉献和努力工作值得我们的感恩和敬佩。我们应该学会关注他们的付出,给予他们一些肯定和感谢。

段落五:感恩生活。

最后,我们还要感恩生活。尽管生活中有许多困难和挫折,但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恩赐。感恩让我们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懂得乐观地面对挫折。生活不仅仅是美好的事物和顺利的时刻,更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们应该心存感恩之情,珍惜每一个机会和每一天,不忘初心,用感恩的心态去面对一切。

总结:

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通过感恩,我们可以更加真实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内心充满满足和幸福。无论是感恩家人、他人,还是身边的小事和生活本身,每个人都应该通过感恩来看待和对待。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份子。让我们一起行走在感恩的路上,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传统文化教育大会心得体会

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为了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我校举办了一场传统文化教育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我深受启发,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第二段: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大会上,主讲人首先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瑰宝,是国家的灵魂。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对历史和民族的认同感。它不仅能够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

在传统文化教育大会上,主讲人介绍了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途径。首先是传统文化的体验式教学。通过观看戏曲表演、参观传统建筑、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方式,学生可以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其次是传统文化的对比式教学。通过对比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最后是传统文化的故事式教学。通过讲述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人物和典故,教育学生学习他们的品质和精神,以此激励他们向上向善。

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首先,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可以使学生全面发展。其次,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文化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思想和智慧,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通过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学生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最后,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影响。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面对人生。

第五段:我的感受和体会。

通过这次传统文化教育大会,我深受教育和启发。我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当代学生的重要性,也理解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我决心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努力地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我要通过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扩大我的文化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同时,我也要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我的教育和工作中,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通过这次传统文化教育大会,我深刻认识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也明白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我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努力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同时,我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我的教育和工作中,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道德情操。相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心得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也有幸接受了这方面的教育,通过多年的学习和体验,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意义。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和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还包括了文学、音乐、艺术等方方面面。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深邃智慧和内涵。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让我对待他人更加温润、有礼;诗词歌赋中的文化底蕴,让我对祖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些都是我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所感受到的独特魅力。

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更因为它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许多文化遗产、文化符号和文化价值观念,现在仍在现代社会中涌现出新的生机和灵感。例如,在教育、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等领域中,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段:传统文化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它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到知识层面,还包含着道德伦理和生活方式方面的指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孝、礼、义、信、仁等都是重要的价值观念,通过学习这些基本道德准则,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增强自身的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底线和品德高尚的人。

第五段:结语。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秉持“承传统、创未来”的理念,不断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在文化、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价值。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

传统感恩心得体会

段一:引言(字数:200字)。

感恩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传统感恩则指的是我们从祖辈那里继承下来的感恩之心,是尊敬长辈、感激恩师、感谢亲友的传统。在现代社会中,快节奏的生活和浮躁的心态常常让我们忽略了传统感恩的重要性。然而,只有拥有感恩之心,我们才能在生活中保持平衡和幸福。本文将从尊敬长辈、感激恩师、感谢亲友三个方面,探讨传统感恩的体会和心得。

段二:尊敬长辈(字数:250字)。

尊敬长辈是传统感恩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长辈的经历和智慧是我们人生道路上宝贵的财富。在家庭中,我们应该尊敬父母和祖父母,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给予我们生命,更因为他们辛勤的付出和无私的爱。尊重他们的意愿、听从他们的教诲,是我们对长辈最基本的尊重和回报。在社会中,我们也要尊重老年人的意见和需求,为他们提供帮助和照顾。只有尊重长辈,我们才能接纳传统的智慧和理念,使其得以传承和延续。

段三:感激恩师(字数:250字)。

感激恩师是传统感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恩师的教诲和指导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支持。在学校中,我们应该对老师抱有感恩之心。他们不仅教会了我们知识,更是培养了我们的品格和思维方式。我们要记住恩师的教诲,在学习上更加刻苦努力,以回报他们的付出。同时,在社会中,我们也要感激那些给予我们帮助和指引的人,无论是生活中的朋友,还是工作中的同事。感激恩师,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坚定前行,同时也能够以身教他人,传承感激之美。

段四:感谢亲友(字数:250字)。

感谢亲友同样是传统感恩的重要方面。亲友是我们生活中最亲近的人,是我们最可信赖的支持者。他们在我们遇到困难时给予我们帮助和鼓励,在我们取得成就时与我们分享喜悦。我们应该对亲友心怀感恩之心,及时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和爱戴。无论是通过言语,还是通过行动,我们都要让亲友感受到我们的感恩之情。同时,我们也要倾听亲友的声音,给予他们支持和陪伴。感谢亲友,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亲情和友情的温暖。

段五:总结(字数:200字)。

传统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传统,也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美德。尊敬长辈、感激恩师、感谢亲友是传统感恩的重要表现形式。当我们拥有感恩的心态时,我们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和幸福。同时,我们也要通过行动将传统感恩传递给下一代,让他们理解和继承这一美德。只有在传统感恩的引领下,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和进步。

(总字数:1150字)。

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你被时代所器重时,就要担当重任,有所作为;当你郁郁不得志时,就要甘于寂寞,不断完善自己,修身养性,博闻强识。而我们作为公务人员,更要有“兼济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业,善其事,做到恪尽职守、克己奉公。我们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应当将其应用在教书育人这份事业上,努力做好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下一代这项工作。

经过为期三天的传统文化培训,使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深度的洗礼。无论是蔡礼旭老师、钟茂森博士的"孝"主题讲座,还是肖陈颖老师的运用弟子规来教育感化学生,无不使我受到深深的震撼,心灵得到了净化,心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让我在听讲座的同时,一遍遍的反思自己的日常言行和教育理念,不禁感到深深的汗颜。

在几位名师的讲座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肖陈颖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专题讲座。肖老师亲切、大方,还有那发自内心的迷人微笑一下子把我带入了她的讲述中。肖老师体态优美,语言流畅,讲话速度比起一般语速要慢些,却显得更加稳重,脸上始终面带笑容,让听课的人心里很舒服,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我们这样面带笑容上课,学生一定也会感觉上课是种享受吧。

肖陈颖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率先用《弟子规》教学法,唤醒了孩子们心中的爱与感恩,使得孩子们的道德素质与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虽然肖陈颖老师讲述的是如何用弟子规来教育小孩子的事情,但是在听了讲座,重新拜读了国学经典《弟子规》之后,引发了我作为一个女儿,一个老师的深刻的反思。

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肖老师说,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这话真是一点也不错。尤其是现代社会中快速的节奏和浮躁的氛围,不仅让学生也让我们老师内心不再是那么沉静。尤其是在中职学校中任教,由于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课堂秩序不尽如人意。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忽视学生成长和在教学工作中懈怠的借口。我原来在教学中总是容易“三分钟热度”,在刚开始的时候信心满满,干劲十足,但时间长了,当学生的成绩还是没有起色的.时候,就会心生懈怠,只重视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做班主任工作时,一开始也是苦口婆心,谆谆教导,但当学生一再犯错时就容易失去耐心。“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我现在明白了,我就是缺乏对学生的一份真正的爱心。没有对学生一视同仁,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自己的孩子。而且只注重对学生智育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品行道德的教育。今后我一定要在这一方面努力改进,因材施教,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自信的不断成长!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缺失而遭受挫折和失败。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就像肖老师说的,教育学生最有效的就是:以身作则。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相信,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下,只要我们用心、用行动去做每一件事,不仅仅能让我们的生活幸福,最重要的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会培育出许多有幸福感的孩子。而培育出有幸福感的孩子才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功。让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做一个真正幸福的教师,让我们把所教的每一个孩子都培育成幸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