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方案李时珍教学设计(大全5篇)

时间:2023-09-25 19:22:31 作者:笔砚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方案李时珍教学设计(大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知道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经过,感受李时珍为事业献身的精神。

2.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累”;能正确读写并理解15个新词语。

3.能仿照课文的例句,用“不但……还……”和“……于是……”各写一句话。

4.初步学会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

让学生尝试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间:3课时。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学习课文第3——5自然段。

教学过程:

1.复习第1、2自然段。(3分)

说说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2.教学第3自然段。(10分)

(1)指名读。

(2)说说一共有几句?每句讲了什么?

(3)第1句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4)思考: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5)讨论:李时珍编写的药物书有哪些缺点?(不全;不详;不对)

(6)出示,比较下列两个句子:

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说说什么叫“完善”?为什么前面要加上“比较”?

(7)教师小结:这一自然段写了旧的药物书很不完善,有可能给病人带来危险,所以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3.教学第4自然段。(12分)

(1)指名读。

(2)李时珍为了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主要做了哪三方面的准备工作?(治病时,注意积累经验;亲自到各地去采药;虚心向群众求教。)

(3)这三方面的工作,作者着重写的是哪一方面?是怎样把它写具体的?

(作者着重描写的是“各自到各地去采药。”)

“亲自”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李时珍是怎样“亲自到各地去采药”的?

为什么要“亲自品尝”药材?

“亲自采药”和“亲自品尝”说明了什么?(李时珍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4)学生齐读。

4.教学第5自然段。(15分)

(1)指名读。

(2)《本草纲目》比较旧的药物书有哪些明显的优点?

(3)《本草纲目》是怎样编写出来的?

(5)结合完成课后作业第4题。

(6)齐读。

5.作业:完成作业本练习。

教后感:努力让学生在自读、合作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抓重点词句的理解,让学生读懂3——5自然段。从而完成好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进行分段的第2个步骤。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设计篇三

1、理解课文,懂得不能说谎话,要做诚实的孩子。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打算、周围、注意、麻烦。结结巴巴、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

1、生字字形:塞(“人”下面有三横)。吞(上面不是“天”)拿(会意字,把手合上就是拿)

2、从瓦尼亚的语言、行动。神态,让学生明白瓦尼亚的错误。

理解瓦尼亚开始为什么脸红了,后来又脸色发白。用“一会儿……一会儿……”造句。

李子一只、课文录音、抄有比较句子和练习题的小黑板、课本挂图。

 :3课时

第1课时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周围”“打算”等词的词意。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习课文第1段。

1.联系实际,揭示课题。

(2)出示课题,齐读。学习“核”。这个字和哪个字很像?(指导学生用“该、孩”等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字形。)

2.听课文录音,略知大意。

边听边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讨论后教师归纳,指出提得好的问题。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自己来读懂课文。

3.自由读课文,自学字词。

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想想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字形,把生字组成的词划下来,想想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看看课文有几段,每段告诉我们些什么?

4、检查自学,初读课文。

(1)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一评谁读得最好。

(2)正音:“一会儿”儿化“塞”是平舌音。“结结巴巴””中的“结”念“轻声”。

(3)交流记生字的方法。刚才在自学中,你是怎么记住主字的,把你的好办法说出来给大家听听。(生说一种方法,师在田字格中写一个字。)

5、学习第1段。

(1)妈妈买来李子准备晚饭后分给大家。指名读第1段。

(2)哪个词是“准备”的意思?(打算)“孩子们”是指谁?(瓦尼亚和他的兄弟姐妹们)

(3)齐读第1段。

6、写字指导。

塞:上中下结枕…年间是三横。

吞:第一笔是横,不要写作撇。

7、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第1、2、3题。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2至5段,理解词意,知道瓦尼亚开始为什么脸红了,后来为什么又脸色发白。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抽认生字、组词。

2.学习课文第2至5段。

(1)指名读第2段。

a、瓦尼亚为什么要偷拿李子吃?(因为他从来没吃过李子,非常想吃。)

b、从哪里看出瓦尼亚非常想吃李子?

出示句子:“他一会儿闻闻,一会儿摸摸,很想马上吃一只”。联系上下文说说“他”是谁?”“闻闻”是闻什么?他想知道什么?(气味)“摸摸”是摸什么?他想知道什么?(感觉一下外表。)他先闻闻再摸摸,这两个动作课文里用什么词来连接的?表示事物在较短时间内先后的变化可用“一会儿……一会儿……”。他问了李子的气味,感觉了李子的外表,心里怎么想的?(想知道李子的滋味。)从这些词可以露出他的急切心情?(很想、马上)

c、他是这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看图说说,找出句子谈谈。

比较句子:“他看看周围没人。

“他看看周围没人注意。”

两个句子一样吗?

“塞”在这儿换成“放”行吗?为什么?

d、读读第2段,说说这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找出写第2幅图的课文,指名读第3段。

a、出示:“吃完后,妈妈发现李子少了一只。…

在这儿为什么用“发现”不用“看见”呢?

(因为妈妈根本没有想到李子会少,她感到很突然,所以用“发现”。

b、自己轻声读课文,对照图画,思考:图中画的哪位是瓦尼亚?

听了妈妈的问话后瓦尼亚的表现与别的孩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c、讨论思考题。

出示句子:

瓦尼亚脸红了。

瓦尼亚脸红得像大红虾一样。

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这句话把什么比作大红虾?为什么这么比?

瓦尼亚为什么脸红得像大红虾一样?

看插图,说说当时瓦尼亚的样子,想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他说的话。

d、这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3)瓦尼亚的脸红了,后来为什么又变白了呢?齐读第4。5段。指名回答。“想想该以怎样的语气读好妈妈的话?为什么?(妈妈的话和句未的感叹号表达了担心、关切的语气。)练读妈妈的话。

“吓”是什么意思?瓦尼亚为什么害怕?从哪里看出瓦尼亚心里十分害怕?(脸色发白。结结巴巴)“结结巴巴”是指什么?以结结巴巴的语气读读瓦尼亚的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小结课文内容。

4、课堂练习:

完成课堂作业第4、5、6题。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设计篇四

1.学习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品质。

2.抓住人物外表、内心的语句描写,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体会作者对沙俄时代穷人悲惨生活的同情和对穷人美好品质的赞扬。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练习、重点语句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人物内心描写的语句。

【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按课文填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

丈夫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和,感到。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

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师: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所写的主人翁??渔夫夫妇,在生活极端穷困的情况下依然关心别人,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优良品质?现在我们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继续学习《穷人》。

设计目的:这样的导入设计,让学生复习回顾已学的内容,了解穷人的穷困生活,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1、导语:同学们,课文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但我们却从文中深刻地感受到了穷人的“穷”。同样文中一个“富”字也没有,但在字里行间同样能感受到。

2、默读课文,讨论、交流: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了他们的“富有”?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渔夫夫妇的美好品质。

应变预设:引导学生理解何为“富有”。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找出重点的文段,同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心理活动、神态、外貌等方面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设计篇五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感受文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亲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默读、复述课文,使学生感受到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培养学生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情简析:

文章文字浅显,学生应能读懂,但文章又写得比较含蓄,学生体会起来可能有些困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生活情境,谈话导入

(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

2、师:是啊,多一份帮助,多一份关爱就会使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花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花香四溢,温暖友爱的盲人车厢吧!让我们去赏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27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交流初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叙事顺序抓住每部分的重点内容来说课文主要讲了一群盲人游客在郊游途中得到售票员和司机的热情帮助,从而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人间的真情。

只要意思对即可。

三、小组合作,自学生字词。

1、小组内合作自由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组内合作检查。

2、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检查纠正字音。注意“步履蹒跚、气氛、弥漫”的读音。

3、分析记忆字形,注意“盲”的上半部的写法,“协”的左边是个“十”不是“木”,“郊”与“效”,“架”与“驾”要注意区分。

4、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1)借助词典理解。蹒跚、心旷神怡。

(2)联系上下文理解。逗趣,兴高采烈、喜气洋洋。

四、检查读文情况。

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听者习惯性的评价,注意把课文读通顺、准确。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在《赏花》这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我们来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感受真情。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感受)

2、课件出示。默读课文,并思考:

(1)从第一自然段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画出描写与内气氛的语句,体会车内气氛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3、交流读后感受。

(1)第一段中抓住“步履蹒跚”“探索着寻找座位。——盲人游客行动的不便,暗示他们非常需要人们的帮助。

(2)第2、3段中抓住“沉默”——盲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无助。

(3)第6段中“一阵低微的笑声”——盲人对秀子的描述有了回应。

(4)第9段“乘客们发出了惊叹声”——从秀子的描述中盲人们看到了梅林,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5)第13段“双目失明的乘客们都兴高采烈、喜气洋洋”——在秀子的引导下,盲人们全身心的感受着湛蓝的天空,流淌的小河,明媚的春光,感受着春游的快乐。

(6)第16段“一个人跟着唱了……有人在悄悄地擦着眼泪”——秀子的歌声引起了大家的唱和,歌声感动着每个人。

(7)最后一段“花好香啊!淡淡的花香弥漫了整个车厢”——温暖随着花香流淌在大家心田。

三、复述课文,深化理解。

1、把你的感受最深的地方朗读出来读给别的同学听。

2、出示课后词语积累。

指名读一读。

3、你能根据这些词语加上你对课文的理解把这个故事复述出来吗?

(指名复述,注意意思对即可)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找一找人与人之间关爱互助的文章来读一读,在生活中多关心帮助身边的残疾人。

2、积累文中生动的词语并抄写下来,学以致用。

五、板书设计

赏花花温暖

香热情

弥漫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