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通用17篇)

时间:2024-01-14 01:51:22 作者:文锋

教学计划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和组织。下面是一些教学计划范文的评析和点评,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的诗意。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准备:师:课件 生:默写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 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检查预习,初解诗义。10。

1、师板书,反馈默写情况。

对照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学生读古诗。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

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4、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5、练习朗读。

三、体会诗的凝炼,精妙。5。

1、看出来了没有?这里面还省去了几个具体的提问。

2、你能根据回答猜猜看,这里边诗人是怎么问的?(发言,初步了解)。

3、(出示练习题目)那你能把这一段诗人与童子的对话补充完整吗?自已说说。

诗人问:

童子回答: 。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4、同桌对练,指名表演。

5、读诗。

四、体会诗人的情感起伏。10。

(出示试题,图画)。

诗人来到松下,只见( )。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又问: 。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

此时,看着(),诗人()。

2、同桌练说,指名分角色练说。

3、总结:表扬好的同学,你看,这一段练习中有语言描写,有景物描写,还有心理活动的描写,如果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说的组合一下,那就是一篇挺不错的作文啊。这么具体的一件事,诗人描述的时候用了多少字?(20)这看似平淡的20个字背后,诗人留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想象空间啊,来,带着你的想像,再来读这首诗。

4、读诗,读出情感的起伏。

五、体会诗人炼字的精妙。10。

1、这首诗现在就学完了,接下来我再带大家学另外一首。

2、出示《寻隐者有遇》,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花间问童子,

言师挖菜去。

只在南山中,

马上就回来。

3、感受并比较一下,你觉得这首诗和贾岛的诗比起来如何?

4、请自由讨论,感受贾诗遣词的妙处。

花间vs松间vs松下 。

花易凋零,松四季长青,花矮,松高,用松更显高洁,坚韧,有力  松间,显窄,体会不出松的高大。松柏忌出山,出山先为薪。

采药vs挖菜 。

挖菜,俗不可耐,采药,飘逸,神秘,符合隐者的身份。

寻药干什么?济苍生,可做官,为已治病,何能爬山?求仙,求不老,寻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之药。

在他们眼里,再险恶的老林也是桃花源,再陡峭的山峰也只是难得的风景。

此山vs南山 。

南山太具体,童子不会知道的如此确切。

云深vs云浅  。

真隐者隐得深,不会这么快回来。为何要到云深处?因为仙药在云深处嘛。

感受,从上面的这些字词中,你能感受到,这是一位怎么样的隐者?(逸,超脱,与世无争,清高,若即若离,时隐时现。)。

相机完成板书(松下山中 云深处药仙 )。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5、遇到了没有?

贾贾岛此番去,虽然没有见到隐者,但是有收获吗?(感受到了隐者的境界 逸,超脱,与世无争。)与隐者比起来,诗人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一个世俗的世界。(板书,俗,逸)。

6、回到题目,诗人到底在寻什么?

寻找一个理想中的自己,但是苦寻不到。追求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但是无法摆脱俗世的干扰与诱惑。

结合诗人的人生遭遇,俗世有什么?有诱惑,哪些诱惑?做官,做了官以后呢?

感受贾岛的内心世界,矛盾,痛苦,遗憾,无奈,向往隐者超脱的境界,又受世俗羁绊,为无法再做一个纯粹的隐者而遗憾。(结合“推敲”的故事,以及后半生屡试不弟的挫折,进一步理解苦吟,一旦入了红尘,那就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了。)难怪会“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啊”!

六、师结语。

1、系统总结,完成板书。

我们再来完整地看一下,又能体会到更多的意味。

隐者在松下寻隐者,而隐者在山中采仙药。只有谁最无欲无求,童子嘛,(不随师父采药,求仙得道,也不招待远来的客人,博得对方的常识,是真隐者,何需寻隐者,是真洒脱,何需采仙药?)童子在哪里?松下嘛!就站在贾岛的对面嘛。这就叫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

你看,贾岛要追求的这种真正超脱的,无求的人生境界,看似很远,实则很近,看似很近,实则又很远,永远不可“遇”。贾岛将这种不遇的感慨凝聚在这淡淡的文字中,在今天,在课堂上,与我们相遇了。

2、这首诗,初看平淡实则深远,其实对于一首诗也好,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也一样,有时你以为理解了,不过如此,其实,你只是来到了“松下”,再往里边走走,有新的感悟了,以为真懂了,也许只是到了“山中”,真正的意味,可能还在“云深处”呢!那就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受,送到这松下,送到这山中,送到这云深处,来,闭上眼睛,做一回真隐者,吟诵这首诗,不求一致,吟出自己的感觉。(配乐)。

六、布置作业。

把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俗       逸      仙。

松下山中云深处。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板书 寻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 贾岛。(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 引出“不遇”(板书 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 感悟作者心境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课件出示:

松 下 问 童 子 :()

( ):言 师 采 药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 ):云 深 不 知 处。

(1)学生在组内大胆畅想畅说

(2)各组代表汇报

(3)明确什么是寓问于答,感悟诗文的精妙。

(4)再次师生吟诵古诗

2、感悟作者心境,领悟古诗意境。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 )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

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

(1)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养合作意识及感悟能力)

(2)小组汇报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作者由希望 失望 一线希望 绝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4、再创情境,以感促读,深化诗境。

教师配乐创情境:当贾岛寻隐者而不遇,只好无奈地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见了,他低头吟诵道:

课件逐句有节奏地出示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 童 子,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云 深 不 知 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别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寻 隐 者 不 遇

(唐)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希 望)

言 师 采 药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线希望)

云 深 不 知 处。 (绝 望)

《寻隐者不遇》是一首浅显易懂、通俗明快的古诗。那这样的一首诗究竟有何独特的魅力,会让人们传诵至今。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插图。在导入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又猜到了什么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是一位年长者在向小孩打听前方的道路,有的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诗人在向孩童打听隐者的行踪。这样便很自然地过渡到对“隐者”的理解。

这首诗的诗意很容易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在品味朗读中,发觉歌咏的对象——隐者,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这体现出作者构思的精妙。为了让学生更易体会在这短短的四行诗中,作者情感的变化,我创设了不同的情境,这样,学生便很容易走近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作者渴望见到隐者的心情。同时,也更易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但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些许问题,比如:在对“云深”一词的理解上,没有将插图运用到位。另外,最后对“隐者”的认识,应该将话语权交与学生,而不应该由教师小结。

今后,我将更加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第一首古诗,我在教学本课时,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前,我使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前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颂其诗句,谁背得多,谁最棒。精美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适时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学生回忆,总结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阶段。

二、读写结合,扩展思维。

读写结合是本课重点环节,我做了如下安排:

读:范读、初读、细读、赏读、诵读。

写:写字词意、画简笔画、默写古诗。

(一)范读:我出示古诗插图,配着优扬的轻音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画出难点字,要求读准字音,再由我简介诗人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把难点字词写一写。

(三)细读:学生读通每行诗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真正含义,配合画面展开想象,串说句意。

(四)赏读:学生读通整首古诗,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串说诗意。

(五)诵读:在优扬的轻音乐声中,学生闭上眼睛背诵整首古诗,之后想象其诗景,结合诗意,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用简笔画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再次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三、剧本表演,感悟诗意。

到此环节,学生已完成了本课的学习资料,但是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潜力,在学生吟颂、板画、默写的基础上,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整首诗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上台表演,这样发挥他们相互合作、协作的精神。在讨论、表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诗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各小组汇报表演后注意从学生的评价中引导全班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起伏的情绪。

透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单一的知识注入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思维等活动的用心性,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设计好教学活动,使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得到全面发展。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媒体运用: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默读第九课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

板书:唐·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读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讨论:寻?隐者?遇?

3、想想题目的意思。

4、引导质疑。

三、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处?

4、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提问,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正确。

5、背一背。

四、观看投影,练习对话,体会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想问句,同桌练习。

3、观看投影图片,练习对话。

4、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六、补充阅读。

贾岛《题诗后》。

七、作业。

1、填诗,练字。

下问童子,

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

云不知处。

2、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画下来。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失望。

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b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童子诗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3.填空,再读一读。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 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板书 寻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 贾岛。(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 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 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 引出“不遇”(板书 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 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 感悟作者心境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课件出示:

松 下 问 童 子 :( )

( ):言 师 采 药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 ):云 深 不 知 处。

(1)学生在组内大胆畅想畅说

(2)各组代表汇报

(3)明确什么是寓问于答,感悟诗文的精妙。

(4)再次师生吟诵古诗

2、感悟作者心境 领悟古诗意境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 )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

(1)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养合作意识及感悟能力)

(2)小组汇报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作者由希望 失望 一线希望 绝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4、再创情境 以感促读 深化诗境

教师配乐创情境:当贾岛寻隐者而不遇,只好无奈地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见了,他低头吟诵道:

课件逐句有节奏地出示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别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7—2 寻 隐 者 不 遇

(唐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希 望)

言 师 采 药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线希望)

云 深 不 知 处。 (绝 望)

(寓问于答)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能理解古诗,理解“不遇”、“言”、“云深”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与境,从而了解诗中事,领略诗中景,感悟诗中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教学,理解诗中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的情怀,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而受到美得熏陶。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朗读品位、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理解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高大、正直、心怀百姓的情怀。

一、谈话导入课题,质疑解题。

1、自经典诵读以来,我们背过许多的古诗,你能背几首大家听听么?(学生自由背)。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

3、你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么?你了解他多少呢?(教师相机补充)。

4、解题。

(1)你能用““寻”、“隐”、“遇”组词么?你知道它们在题目中的意思么?

(2)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3)再次读题,说说你想弄清楚哪些问题啊?

二、初读,读得有点诗味。

1、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看看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2、这首诗每位同学要到三遍,每一遍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

第一遍:要一字不错,字正腔圆。

第二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第三遍:要读出诗的味道,那你就很了不起了。

(学生练读古诗)。

3、指名学生读,速记点评,注意鼓励学生。

(提醒第二句停顿“言||师|采药去”)。

5、指导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不懂得字词么?提出交流。

多媒体出示:一座山,山上云雾缭绕。相机理解“云深”。

2、角色扮演,在对话中理解诗意。

(1)贾岛到山中去寻访圣贤之士,没有找到,却遇到了童子,你瞧!

(多媒体出示:贾岛与童子在山中相遇的插图)。

(同桌中一位扮演贾岛,一位扮演童子,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表演问答)。

(2)指名学生上台表演。

(3)他们精彩的表演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样情景诗人是怎么写的呢?

(4)多媒体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同学们,读读吧。争取能读出诗中的情景。

学生练读,然后指名学生试读。

3、贾岛在和童子的对话中,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带着这样的情感变化,我们再读读古诗吧!(指名读——齐读)。

四、抓住意象,感受隐者的形象。

1、过渡: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遇到,诗人很失望。那位隐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竟然令诗人如此仰慕?再读古诗,看看能不能从古诗中找到答案。

2、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虽然在诗中没有写隐者,但诗中所写的景物却与隐者有密切的联系。找出诗中所写的物,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再把它们和隐者联系在一起,你会有新的发现。(学生再读古诗)。

4、学生交流,教师稍作点拨。

(采药,治病救人,心系百姓,不辞劳苦,菩萨心肠)。

5、多媒体出示,总结回顾。

这就是诗中的隐者啊,他像松树一样,像白云一样(。

)。他去深山采药,救死扶伤,他心里装的是(。

)他就像云端的神仙、像那救世的菩萨!

五、拓展延伸。

六、作业。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这首诗的作者是贾岛,唐朝有名的苦吟诗人啊,可这首诗似乎太平白太俗了一点吧,这样的大白话是诗吗?是名诗人的诗吗?粗看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1 《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 体 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借助字典、辞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3 能朗读,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培养读背古诗的兴 趣。

教学时间:1课时

一 故事导入新课

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

板书:贾岛

1 齐读诗句

2 下面同学们按四人小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两个两个的表演,看谁对诗句的意思理解正确。

分组表演,教师巡视.

(1 ) 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1 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只:只是 深:深度,指云雾很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

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

2 体会感情

遇,即没有遇到;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视频展示台)

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贾岛 《 剑客 》

1 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填空 (练习册3)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希望

言师采药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 希望

云深不知处。 失望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媒体运用: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默读第九课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

板书:唐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读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想想题目的意思。

4、引导质疑。

三、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处?

4、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提问,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正确。

5、背一背。

四、观看投影,练习对话,体会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想问句,同桌练习。

3、观看投影图片,练习对话。

4、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六、补充阅读。

贾岛《题诗后》。

七、作业。

1、填诗,练字。

()下问童子,

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

云()不知处。

2、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画下来。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设计理念: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了解作者和诗的大意,让学生体会诗歌描绘的情景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诗歌方面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媒体运用: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默读第九课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板书:唐〃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读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讨论:寻?隐者?遇?

3、想想题目的意思。

4、引导质疑。

三、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处?

4、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提问,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正确。

5、背一背。

四、观看投影,练习对话,体会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想问句,同桌练习。

3、观看投影图片,练习对话。

4、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六、补充阅读。

贾岛《题诗后》。

七、作业。

1、填诗,练字。

()下问童子,

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

云()不知处。

2、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画下来。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失望。

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能说出古诗的大概意思;凭借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对话的情景,感悟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二、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知“贾岛”

1.同学们,人们写文章时的用词造句都要反复推敲。你们知道“推敲”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这里边还有个故事呢!(师讲述贾岛因斟酌“推”、“敲”而冲撞韩愈的故事,并简介贾岛生平。)。

2.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高度凝练、耐人寻味,一首《寻隐者不遇》便可见一斑。你看,唐朝大诗人韩愈是这样称赞他的――(课件出示: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再看看,北宋诗人梅尧臣又是怎样评价贾岛的――(课件出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贾岛的诗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他是把诗当做生命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他写诗以刻苦认真著称,常为得一个好字而费尽苦心。请看――(出示贾岛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4.唐朝后期,还有不少诗人成了贾岛的超级“粉丝”,把贾岛的画像和诗歌供奉起来,烧香膜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课件出示:笛声悠悠,宁静的高山深林中,浮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

(二)走进诗句识“童于”

1.理解诗意。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讨论。

2.观察图画。诗人贾岛前往山中寻访隐者,可惜没有遇到,于是他以这首诗记录下了与隐者的徒弟的对话。请观察插图,结合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是怎样一问一答的。

3.引导推测。学情预设:“松下问童子”,是怎样问的?(师父在家吗?)你怎么知道诗人是这样问的?(根据童子答的“言师采药去”推断。)请用简练的表达还原诗人的问话。(在何处采药?在山中何处?)小结:诗人的写法多妙啊,寓问于答,言简而意丰。

4、角色扮演。教师扮诗人间,学生扮童子答。

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走出诗歌寻“隐者”

1.吟诵演画,品诗味。

(2)学习成果展示。

(3)小结。师:一首好诗,激活了同学们创造的智慧,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享受,诗人的才华令我们赞叹。

2.拓展延伸,赏诗文。

(1)读贾岛的《寻人不遇》。“闻说到扬州,吹箫有旧游。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要读出”诗人寻人,亦是赏景,景美心怡,虽不遇人,亦可品味其中乐趣”的情致。

(2)读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思考:诗中哪两句诗与《寻隐者不遇》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相对应。

(3)读僧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教师要为学生解释最后四句诗的意思。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寻隐者不遇》,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感受故事的意境。

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体会平白如话、寓问于答的写法,感受古诗的深远意境。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为大家介绍一首古诗,诗的名字就叫《寻隐者不遇》我们一起来写出这首古诗。这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教师提醒有些字的写法:寻、遇、松、)

二、读。(读通古诗)

1、以往拿到一首古诗,你们会怎么去学习?

学生交流方法,教师肯定:的确,拿到一首古诗,首先要读,把诗读通顺了。(板书:读)

2、先自己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时别把题目丢了,开始。生自读。

3、指名检查读诗。

4、齐读古诗。

三、解。(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1、过渡:读这关过了,那接下来如何理解这首诗呢?你们有好方法吗?(板书:解)

2、教师引导学法:使用工具书,同座互相探讨,借助插图。

3、交流:

重点解决:

(1)“隐者”,层层递进理解。(这里的“者”就是指??的人。那隐者仅仅指隐居山中的人吗?这种人还??像诸葛亮那样很有??对,所以隐者是隐居山中的学者;而且这种人不想为官,想过清净悠闲的生活。)

(2)“童子”指儿童,在这首诗中,童子的身份其实就是隐者的:徒弟。

(3)“云深”:云会有深浅吗?看看书中的插图,巍峨的高山直插云霄,半山腰处地云雾怎样?这里的云深指什么?对呀,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这云雾吗?生交流,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读。(云雾缭绕。云雾飘渺,云雾深重,云海茫茫,云遮雾罩,云雾弥漫)出示,学生读。

(4)“只”:教师提出:“只”字你们理解吗?我们来看看工具书中的注释:

第一声:量词;单独的、极少的;

第三声: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唯一,仅有;。

这首诗中读第几声,是什么意思呢?在诗中可以说成是“就在这座山中”。

出示:这些诗句中的“只”又是什么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5)寻:仅仅指寻找吗?寻访更好。

5、师:现在请同座位互相说说古诗的意思。

6、学生练说古诗的意思。

7、指名说古诗的意思。

四、悟。

1、教师引导:古诗会读、理解了,是否就学完了呢?(板书:悟)

其实,我们还要学会感悟诗歌背后做隐含的东西,这是最难的,也是最有意思的。

(1)仿佛看到了什么?生交流,师引导。

师引导:看到的还真多,有景有人。

再走进些,能将看到的情景描述地更生动清晰些吗?你们看,这是老师来到林间看到的松:走进山间,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我抬头远眺,是一棵棵古朴苍劲的松树,枝干遒劲,松针密集,满眼苍绿。(课件出示)老师看到的松怎么样?(颜色、形态描写具体了,仿佛眼前就是一棵棵苍松。)试着写写你眼前看到的某个情景,可以是高山,可以是云深,也可以是人,可以采用老师的这种短句,用上学过的四字词。

生写,交流。师评价:围绕松苍、山高、云深来评价。

总结:

同学们,此诗虽平白如话,但诗中包含的情境却如画般美妙,真是“诗中有画”啊!(悟诗境)

(2)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多有情趣啊,真是生机勃勃,别忘了还有诗人和童子两人的??)

教师引导:

同学们说听到说话声,谁和谁再说话?他们说了些什么呢?对照古诗,同座位试着说一说,再现一下当时的场景。

指名交流。

说得不错,那我想问问了,诗中只有童子的回答,诗人的话在哪啊?诗中找啊!

聪明,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悟出了诗人的问话,无问只答,这叫“寓问于答”,这就是老师喜欢这首古诗的第二个理由。

3、老师课前也做了功课,将问答全呈现在诗中,自己放声读一读,再与贾岛的这首诗比较,你有何感觉。

山中访故友,松下问童子,

汝师在何处,言师采药去。(汝:你)何处采药去,只在此山中,山中何处寻,云深不知外。

此诗寓问于答,凝练简洁啊。来,为这“寓问于答”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

4、师导:

其实,这首诗不仅“寓问于答”,伴随着这三问三答,还有诗人的心情变化呢?把自己当作诗人,再次走进那个情景,相信你肯定能感悟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用心完成作业纸中的第二题。(把诗人内心想的和他的心情写出来)

5、完成填空: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诗人又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此时诗人

指名交流,师随机板书。(失望、一线希望、无可奈何)

还有一处诗句诗人的心情又是如何,你悟出来了吗?师读:松下问童子。(板书:希望)

不知不觉当中,大家又体悟到了诗人的感情变化。(板书:悟诗情)

了不起!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情感的变化,感情诵读。师:读得更有韵味了。

6、小结:

你们看,平白如话的诗词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美妙如画的情境,有有声有色的对话,有深远悠长的情感,这就是老师喜欢的第三个理由。

7、小结:

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有遇到,这本是一件失望的事。可是,因这一件憾事,作者却有感而发,写下了这平白如话、寓问于答、词约旨丰的千古名诗,虽不遇,但也无憾。

8、最后,让我们将这千古名诗一起背诵于心。(板书:诵)也希望大家记住这学习古诗的四个步骤。

五、布置作业。

1、将古诗改写成一篇小练笔。

2、搜集贾岛的一两首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希望)言师采药去。(失望)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云深不知处。(无奈)

唐贾岛

读解悟诵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板书寻)。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贾岛。(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引出“不遇”(板书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感悟作者心境。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课件出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1)学生在组内大胆畅想畅说。

(2)各组代表汇报。

(3)明确什么是寓问于答,感悟诗文的精妙。

(4)再次师生吟诵古诗。

2、感悟作者心境领悟古诗意境。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又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1)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养合作意识及感悟能力)。

(2)小组汇报。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作者由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4、再创情境以感促读深化诗境。

教师配乐创情境:当贾岛寻隐者而不遇,只好无奈地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见了,他低头吟诵道:

课件逐句有节奏地出示古诗。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别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希望)。

言师采药去。(失望)。

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绝望)。

(寓问于答)。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

课件

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感知体验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对话互动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四、建构生成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学反思:课后,我发现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没读出这首诗的感情和韵律来。问题在哪里?我发现自己在学科整合的认识上存在片面性。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增强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但并不是说可以无目的,随意地整合。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是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和韵律。古诗教学必须重视朗读指导下,在教学中,我却本末倒置,倒置教学效果不好。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因此,我先引导学生细心地品味诗句,激发学生抓住古诗一问三答的留白处进行想象推敲,了解诗人寻访隐者的过程,理解诗意,推敲诗人在问答中的情绪变化,体会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敬仰,从而感悟诗歌意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诗句的含义。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人物鲜活形象,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一、导入新课

1、看图猜诗句(课件出示)学生猜诗句。

2、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推敲贾岛的另一首古诗。[出示《寻隐者不遇》的诗句。]

3、能与老师一块儿轻声朗读这首诗吗?

二、释诗题,知诗人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理解它的意思。〔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诗人贾岛寻访隐者没有遇到)

2、再读诗题,这次,你带着什么感情读?(崇敬、失望)

过渡: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品品、推敲

三、初读感知

1、这首诗同学们积累过,都会读会背诵,可是要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有一定难度,谁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指名朗读。(生边读师边划出诗歌的停顿、重音)

2、分组读,齐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四、明诗意

1、诗文美,不仅美在它语言的节奏明朗,更在于工整凝练,请大家读读想想,这25个字告诉我们是怎样的内容,注意自己要先理解这些字词,再试着理解诗意。(出示字意)

生交流字义、句意

3、“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明显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诗人的问题补充完整吗?(出示诗句,补充问题)

4、分四小组读

5、注意说出加点字的意思,注意把诗人的这些问话放到诗中,连起来说说诗文的意思。

学生交流

6、同桌一生读诗,一生说诗意,说完交换

7、我们同桌对叙,指名角色扮演,注意礼貌。

五、悟诗情

1、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还能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

2、我们再来演一演这首诗的情景,注意人物的表情和心情的变化。评价。

3、这首古诗平淡中蕴含深沉,这就是诗人推敲的结果。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配乐吟诵)。

六、拓展延伸

出示并推荐学生朗读贾岛的《题李凝幽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