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责任书(精选12篇)

时间:2023-11-10 02:52:17 作者:文轩 刑事责任书(精选12篇)

通过清晰的岗位职责,员工可以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以下是一些岗位职责的写作技巧和要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试论环境刑事责任的定义

摘要:对于企业的环境形势责任进行研究,可以概括为法律责任是一种对不利后果的应当性的承担,这种应当性也是对观念性存在、社会群体的评价。法律责任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责任后果,又可称为制裁方式。本文对环境法律责任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论述。文章针对有关环境责任问题的特殊性,分析得出有关环境法的特殊的法律责任理论。关键词:法律责任环境法律责任应当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环境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对这种情况应当予以重视,社会风险不断增加,并且有人把当前社会称之为“风险社会”。在这个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技术带来了更多环境风险,根据情况,我们应该视情况作出对环境的思考。对环境的思考一般是技术、自然、医学或经济角度思考引起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试图从多角度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策略。一、环境保护问题的特殊性这里指的环境保护问题,不单单是指因为环境侵权导致的公民财产、个人生命等个人权益受到损害,还包含因损害环境、未伤害到具体公民的个人财产、生命等权益的环境问题。从伦理角度考虑环境问题,我们要讨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以“人类”为主体而产生的环境问题,其中不包含以“生态”为中心产生的环境问题。(一)环境保护与科技发展事实上,不仅是科技水平与环境侵权行为紧密联系,科技发展也与环境保护和环境破坏密不可分,紧密相连。某种物质或某一行为,是不是会造成环境的破坏,这就需要科学技术予以检验。甚至可以说,某种物质或某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以内对环境造成了损害,导致了环境的污染,当然这些都需要利用科学技术进行鉴定,并且应该有具体标准。环境遭到破坏后,为了恢复和治理受损的环境,我们一定要以科学技术手段为前提,加强对受损环境的治理。环境品质的良好及设定标准都需要采用科学技术进行鉴别。(二)环境保护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遭受污染后,一些行为造成的后果不会涉及人们的财产、生命、身体健康等,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权益造成了损害。某种意义上不侵害财产权、生命权等“自由权”并不是说此类环境破坏同样不会侵害人的发展权、生存权等“积极人权”。环境遭到破坏后,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所以,土壤的污染同样会影响到几代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二、造成损害后果(一)环境损害后果的严重性、长期性因为环境侵权造成的后果,具有以下两种特征:第一,环境侵权行为的后果是社会性的,对社会的危害亦是不可估量的,往往涉及的范围面广,污染的地区大,所以,因为环境破坏造成的受害人是多数的,造成了公共利益的损害。第二,环境侵权行为的后果危害性是长时间的,有时候甚至会危害到几代人的生命安全,主要原因是环境侵权行为直接的影响对象不是个人,而是我们的生活环境,首先导致的是环境要素的破坏,其次是生态系统的破坏,最后才是对人体生命健康甚至下代人或者几代人的生存环境的侵害。环境侵害导致的后果具有间接性,对人体健康的侵害除了间接性还具有潜伏性。(二)违反法律义务未造成损害后果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环境损害的行为中,有些是造成危害后果的,有些是违反法律义务的,无论哪种都要承担法律责任。环境法的立法根本主要以预防损害发生为前提,在预防的原则下,法律根据不同情况出台了不同的法律条文,对于仅违反法律义务未造成损害后果的行为也设定了相应的制裁手段。虽然损害并未造成一定的后果,但是这种行为已经对社会造成了危害,所以对这类行为也要进行制裁。(三)损害后果的滞后性在环境侵权的行为中损害结果与行为之间,往往存在因果联系但又非常隐蔽。这种情况是由以下两个原因引起的:首先,正如前面提到的,一些环境侵权行为的发生和环境的损害结果之间有较长时间的间隔,当中的因果关系是不容易被重视的'。环境破坏是技术发展的结果,然而科技的发展又是之前环境破坏行为的终结者。由于损害结果和环境损害行为之间关系不明显,导致了环境损害后果滞后于环境损害行为。甚至会由于上述原因,出现损害行为者已经不存在才发现损害的后果的现象。三、承担不利后果的应当性(一)第三方的判断依据法律理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因为承担后果造成的应当性其实是一种观念,因为观念本身存在于群体的第三方判断和评价。或者说,第三方主要的评价和判断是因为行为人之前的主要行为,依据行为人的主要行为,视情况判定行为人是否应当承担具体的不利后果。这种判断情况,是融合了人们理性和良知的共同作用。根据人们良知上的应当,还是基于人的恻隐之心,人们本身对一些人和事物存在同情心,更别说对于受损害者。(二)理性的判断理性的判断主要是指第三方应该需要从社会效益进行考量,并不是依照个人感情而定,基于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衡量,使二者做到相互协调。所以,第三方应当进行例行判断,对于违反环境法律的行为者进行相应后果的承担,主要是对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进行优先选择。四、设定不利后果因为环境法律责任没有专门的责任形式,根据此情况应该对行政责任形式、民事责任形式和刑事责任形式进行综合采用。也有人做此类判断说环境法律责任并不是独立的法律责任,这种看法不是完全被否的,还是有待研究的。环境法律责任的责任承担方式主要采用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三种责任制裁方式,然而因为环境的独特性,决定了环境法律责任是一种独特性责任,它区别于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对于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只是责任承担方式的不同罢了。具体来说,环境法律责任包含行政责任方式、刑事责任方式及民事责任方式。(一)民事制裁手段环境侵害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造成的损害众多,其中主要包含三种方式:环境损害、财产损害和人身损害。在制定《侵权责任法》以前,我国财产损害的赔偿范围主要包含两种:一种是间接损失,一种是直接损失;对于人身损害的赔偿,赔偿的范围只是赔偿相应的财产损失,对精神损害是持否认态度的。环境侵权最主要的表现是对很大一部分人的健康状况、生活条件、精神状况的影响,比如烟尘、噪声、恶臭等污染。这种污染会使人体功能早衰、减退,甚至会危及后代健康,主要是会通过遗传因素影响健康。根据此类情况,因为环境侵权造成的精神损害,是不比侵害人格尊严所受的精神损害轻的,精神损害的赔偿范围应扩及环境侵权的精神损害。(二)刑事制裁手段我国的环境刑事责任主要包含两种方式:非刑罚的处罚方式和刑罚的处罚方式。对于我国而言,刑罚的处罚方式分为附加刑和主刑两种。附加刑又被分为资格刑和财产刑(没收财产和罚金)两种,主刑包括拘役、管制、死刑、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环境刑事责任当中的非刑罚又分为:行政性的非刑罚处罚(由主管部门给予当事人行政处分)、经济性的非刑罚处罚(责令赔偿损失)、教育性的非刑罚处罚(训诫、具结悔过和赔礼道歉)三种处罚方式。对于我国法律,环境刑事责任方式的规定主要是短期的自由刑和财产刑。从司法层面分析,环境法律责任的研究更有利于受害者获得更好的救助,保障我国环境,使环境侵害行为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参考文献:[1]时军.环境规划法律制度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2):24.[2]宋国君.环境政策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9):34.[3]张建伟.政府环境责任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14.[4]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103.

个刑事责任心得体会

刑事责任是指个人因具有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违反刑法的行为会引起社会的不满和谴责,也会给个人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生活负担。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谈论自己的罪责心得体会。

第一段:犯罪不仅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

我曾经因为轻信他人的骗子,犯了一项犯罪行为。在法庭上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后,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罪责后果。我不仅伤害了他人的利益,也伤害了自己的人格和社会声誉。我深刻体会到了犯罪不仅是对他人的伤害,也是对自己的伤害。犯罪行为不仅会给他人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也会打乱自己本来平静的生活。

第二段: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作为犯罪的一方,我深刻认识到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经历过短暂的快感之后,应该迅速想到自己随之而来的后果,要有勇气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从而才能走出来。犯罪不仅仅是选择一条错误的道路,更多的是对自个的不负责任。

第三段:应该对犯罪行为作出补偿。

犯罪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法律制裁,也可能会给被害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心理上的伤害。在我的犯罪行为中,本该我为我的错误寻求补偿措施。我决定为自己的错误买单,死皮赖脸地向受害者陈述情况,给其造成的经济和心理损失做出最大限度的补偿。犯罪之所以让人痛苦不堪,是因为犯罪不能由简单的道歉来完成,更需要长期的努力。

第四段:应该引以为戒,改正自己的错误。

在经历过矫正之后,我重新审视自己,认识到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作为一个公民,我应该具有自我约束的能力和规范自己的为好习惯。犯罪行为的痛苦让我思考和反省,努力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好公民。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如何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不足,坚持做对自己好,对社会好的事情。

第五段:总结。

犯罪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都是很大的伤害,不能轻驾看待。作为公民,我们应该具有责任感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作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作为有过犯罪经历的人,我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够靠自己的勇气和信念,让犯罪经验成为自己的独特经历,不断发扬光大,与时俱进,做一个锐意进取的好公民。

刑事责任能力

《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今天正式发布,报告指出,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建设水平低下,高达98%的公司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得分低于60分,整体处于弱能级。上市公司的经济价值创造能力普遍突出,社会责任推进管理严重不足,环境价值创造能力和社会价值创造能力都亟待提升。

报告由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社会责任专业委员会和北京融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院联合发布,旨在系统评价中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能力建设水平,推动资本市场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理解,为企业开展社会责任管理、提升社会责任绩效提供参考。

报告首次以沪深a股全部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平均得分仅为33.01分,整体处于弱能级。在2584家上市公司中,高达98%的公司得分低于60分,超过60分的公司仅有54家。这表明大多数上市公司尚不具备足以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目标的知识和能力,履责意愿也相对较低。

相关新闻:

《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报告(2016)》蓝皮书于12月27日发布。报告指出,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建设水平低下,高达98%的公司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得分低于60分,整体处于弱能级。上市公司的经济价值创造能力普遍突出,社会责任推进管理严重不足,环境价值创造能力和社会价值创造能力都亟待提升。

报告首次以沪深a股全部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20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平均得分仅为33.01分,整体处于弱能级。在2584家上市公司中,高达98%的公司得分低于60分,超过60分的公司仅有54家。这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建设水平正处在启蒙跟随阶段,大多数上市公司正在为履行社会责任打造基础,尚不具备足以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目标的知识和能力,履责意愿也相对较低。

报告选取了能源、金融、汽车、房地产等18个重点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有5个行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水平处于无能级,其余13个行业均处于弱能级,没有任何行业的平均得分超过60分。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平均得分排名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媒体行业(46.07分)、公用事业行业(41.00分)、金融行业(39.00分);排名后三位的'行业分别是:机械行业(27.96分)、食品行业(27.12分)、电气设备行业(27.00分)。

报告评价分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地区等四个重点区域以及各省和直辖市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建设水平。结果显示,四个重点区域中,京津冀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水平最高,得分为35.59分,珠三角和长三角次之,得分分别为34.47分和32.66分,东北地区最低,得分为31.06分,四个区域均处于弱能级。在各省和直辖市中,云南(38.46分)、北京(36.58分)、福建(35.54分)三个省市的得分位列前三名,均处于弱能级;青海(28.06分)、新疆(28.95分)、陕西(29.50分)三个省的得分最低,位列后三名,均处于无能级。

为了研究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水平与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表现之间的关系,报告首次提出并编制了“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50指数”(csrcm50指数),该指数以全部沪深上市公司中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得分60分以上、排名前50位的公司股票作为样本股,参照沪深300指数的编制方法编制而成。分析发现,1—10月,csrcm50指数的累积收益率为-4.87%,深证综合指数的累计收益率为-11.17%,沪市综合指数的累积收益率为-12.39%。csrcm50指数的累计收益率比深市大盘高出6.30%,比沪市大盘高出7.52%,比深证100指数高出6.4%,比中证100指数高出2.85%,比上证180指数高出5.44%,比沪深300指数高出5.68%。这表明,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对公司绩效(roa与市场价值)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即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助于提升公司绩效。

报告首次构建了中国资本市场社会责任发展成熟度综合指数,从整体上评价了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社会责任发展阶段。报告将资本市场社会责任发展阶段划分为起步期(0—50分)、成长期(50—80分)、成熟期(80—100分)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分为前半段和后半段。结果显示,年中国资本市场社会责任发展成熟度综合指数得分42.79分,表明我国资本市场社会责任发展整体上处于起步期,且处于起步期的后半段。这一时期,资本市场对社会责任理念的认识从一无所知到初步了解,社会责任相关议题开始出现在投资决策的考虑因素中,但还远没有成为投资的重要参考。负责任投资、社会价值投资等与社会责任密切相关的投资概念逐渐被市场提及、讨论。从企业实践来看,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尚没有开展富有成效的社会责任推进管理。与经济指标相比,资本市场对社会、环境因素的重视还远远不够。

据悉,《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报告(2016)》蓝皮书由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社会责任专业委员会和北京融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院联合发布,报告旨在系统评价中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能力建设水平,推动资本市场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理解,为企业开展社会责任管理、提升社会责任绩效提供参考。

《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报告(2016)》。

试论环境刑事责任的定义

法律责任是立法者实现其立法目的的最后保障手段,因此在立法体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任何法律基本上都是围绕法律责任的根据、范围、承担者、法律责任的认定、法律责任的形式与实现而展开的。任何法律都不可能脱离法律责任来谈立法的目的、法律制度与措施。[1]当前,随着我国环境法学研究的日渐广泛和深入,国内理论界有关环境刑事责任的探讨也越来越多,然而,对于环境刑事责任定义的表达则相差甚大。笔者以为,这种状况不但不利于人们准确地把握环境刑事责任以及理解环境刑事责任的适用,并也会对我国国内环境法学尤其是国内环境刑法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带来不利影响。基于此,本文拟就环境刑事责任的定义问题略加探究。

从国内学者就环境刑事责任定义的研究和表述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比较典型观点:

应当承认,上述种种定义,都从某一个侧面对环境刑事责任的内涵或外延进行了揭示,有助于启发我们进一步探讨环境刑事责任的科学定义。但另一方面,这些定义又都分别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加以评述和指正。但在评述和指正这些定义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就环境刑事责任的定义方法问题谈两点看法。

首先,我们在界定环境刑事责任的定义时,应当采取“就简弃繁”的原则,尽可能地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准确表述出环境刑事责任的内涵及外延,就是说,“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尤其切忌将环境刑事责任的定义表达得过于抽象和复杂,否则,将只会给人们理解环境刑事责任的准确含义带来困难。其次,任何定义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能企望一个定义里揭示事物的一切。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唯一真正的定义是事物本身的发展。所以,我们界定一项事物时,没有必要追求一个绝对适合该事物的“恰当”定义。以此为基点,在界定环境刑事责任的定义时,我们只需要揭示该定义最本质的特征,使其能够与其他法律责任(如环境民事责任、环境行政责任、军事犯罪刑事责任、生命科技犯罪刑事责任等)区别开来即可,而没有必要将其界定得过细、过精。立足于上述两点看法,我们来评述一下上引三种关于环境刑事责任定义的表述。

首先,就定义(1)而言,该定义是当前国内法学界尤其是环境法学界对环境刑事责任最常见的表述,但事实上,这种定义方式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因为依据该定义,我们不难推导出这样的结论,即: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实施的严重危害环境的行为,只有在造成了人身伤亡或公私财产的严重损失,从而构成犯罪的情况下,才可以承担刑事责任。那么,我们不仅要产生疑问,假如行为人所故意或过失实施的严重危害环境的行为没有造成了人身伤亡或公私财产的严重损失,是否就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呢?假如从该定义的字面意思来理解,答案似乎只能是肯定的'。然而,事实上,刑法在规定环境犯罪的刑事责任时,并没有以“造成了人身伤亡或公私财产的严重损失”作为要件,在很多情况下,行为人所实施的严重危害环境的行为即便没有造成人身伤亡或公私财产的严重损失,也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例如,我国刑法规定的“非法处置进口废物罪”、[6]“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7]“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8]等,都没有以“造成人身伤亡或公私财产的严重损失”为犯罪构成要件。从这一点上来说,该表述对环境刑事责任定义的界定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不宜以此来理解和把握环境刑事责任的定义。

其次,就定义(2)而言,该定义尽管看似较为全面,但却容易给人以混乱的感觉,导致人们对环境刑事责任产生错误的认识。因为该定义中内含了五个限定条件,即:“因违反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严重破坏环境资源”、“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构成犯罪”,但该定义却并没有明确这五个限定条件的关系如何,是递进关系呢?还是并列关系?而从法理上来说,这五个限定条件关系如何将直接导致环境刑事责任内涵的不同。例如,假如是并列关系,则环境刑事责任显然就是指包括单位或个人因违反环境保护法律规范而构成犯罪所应负的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单位或个人因严重破坏环境资源而构成犯罪所应负的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单位或个人因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而构成犯罪所应负的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单位或个人因违反环境保护法律规范而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所应负的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等在内的法律责任。而假如是递进关系,则环境刑事法律责任就只能是指单位或个人因违反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严重破坏环境资源,从而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以致构成犯罪所应负的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显然,在并列关系与递进关系的不同情况下,人们根据该定义会对环境刑事责任有不同的理解。基于此,我们认为,定义(2)有画蛇添足之嫌,也没有对环境刑事责任作出相对科学的界定。

再次,就定义(3)而言,该定义充分考虑和权衡了环境犯罪在民法、刑法以及行政法上的影响,并且从环境民法、环境刑法及环境行政法三个角度对环境犯罪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进行了全面界定。这种定义方式是较为新颖和有突破精神的。但在具体表述上,该定义也存在明显问题。()例如,该定义将环境刑事责任界定为“对人、单位、国家、社会及环境的补偿、惩罚或其他性质的具有强制性的不利刑事法律后果”,但实际上,环境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国家与犯罪行为人(包括单位及个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涉及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单位、个人与社会或单位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将环境刑事责任表述为“对国家、社会与环境的补偿、惩罚或其他性质的具有强制性的不利刑事法律后果”还说得过去,但如将环境刑事责任界定为“对人、单位的补偿、惩罚或其他性质的具有强制性的不利刑事法律后果”,则是显然不正确的。此外,从法理上来说,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公法性的保护性法律关系,其主体一方必须是国家。但定义(3)却将环境刑事责任界定为“环境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所应承担的……不利刑事法律后果”,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依此来理解和把握环境刑事责任,则作为环境刑法律关系一方主体的国家也将是这类法律责任的承担者之一,而国家作为刑事法律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依法理是不可以作为刑事责任承担者的。从这些方面来分析。定义(3)也没有很科学地表述环境刑事责任的定义,也不是环境刑事责任的科学定义。

试论环境刑事责任的定义

论文摘要醉酒人刑事责任是一个在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古代到近代的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论都有对醉酒人刑事责任的规定和探讨。本文拟对中外关于醉酒人刑事责任的学说进行系统介绍,以期对醉酒人负刑事责任进行合理解释有所助益。

论文关键词醉酒人事责任原因自由行为。

一、引言。

从刑事立法的发展历程来看,古代、封建时期、近代时期均有规定饮酒行为本身就构成犯罪并应追究刑事责任的内容。总体而言,对饮酒、酗酒、醉酒及醉酒人犯罪的处罚处于日趋轻缓趋势,这是一种进步,是罪与刑远离残酷和非人道的表现,是人们对罪与非罪认识日趋科学的表现。然而,当醉酒行为本身与犯罪行为相结合的时候,我们必须从其严重的社会危险性上予以高度重视,采取刑罚措施对其进行打压。

醉酒人承担刑事责任的理由是什么?这是本文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刑事责任根据是刑事责任核心问题,是回答犯罪人基于何种理由承担刑事责任的问题以及国家基于何种理由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问题。有学者对此的解释是:刑事责任的根据是指法律上对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规定刑事责任以及具体的行为人据以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理由。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并被刑法规定为违法,是刑事责任产生和存在的基本前提。在这个前提下,为什么能够要求人们对自己的危害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这就是刑事责任根据所要回答的问题。它旨在说明“犯罪应负刑事责任”这一法律原则的理由,从而揭示刑事责任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样它也是解决醉酒人于醉酒后实施了刑法所禁止的行为,刑法规定其应负刑事责任以及醉酒人据以对自己的行为承受刑罚处罚的理由。

二、域外醉酒人刑事责任学说的发展及刑法规制。

在古罗马法及日耳曼法时代,多数学者皆认为,醉酒可以成为阻却或减轻刑事责任的事由。到了中世纪教会法时代,由于教皇极力反对饮酒作乐,因而对于因酗酒而犯罪的,认为是加重刑事责任的原因。这种思想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英法等国的刑法理论。

18世纪中叶,德国学者主张应区别因酗酒而实施危害行为的情形,分为可归责于行为人与不可归责于行为人两种,以确定其应否负刑事责任。这种学说很快对德国各邦的刑事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邦的刑事立法仅规定可归责于行为人之酗酒的刑事责任。但随着时间流逝,这种规定逐渐从立法中消失。

近代刑法关于醉酒人的刑事责任问题,理论上主要有“无责说”与“有责说”两种:

无责说认为,刑罚应加罪于有责行为,醉酒人在醉酒之时,往往处于心神丧失状态,即辨认和控制能力丧失的状态,对于在这种状态下实施的危害行为,不应该让醉酒人负担刑事责任。

有责说则认为,酗酒者于实施危害行为时,确实处于心神丧失或心神耗弱状态,但之所以陷于这种状态,是完全受人的自由意志支配的。可见,在陷于心神丧失或心神耗弱状态以前的饮酒行为本身就具有可罚性。从刑事政策的角度看,为维护社会秩序,对酗酒者的危害行为也应予以处罚。这种主张由于得到著名刑法学家李斯特、迈耶、巴尔等人的支持,到了20世纪初期,有责说逐渐占了上风,为各国刑法理论和立法所采纳。

在当代刑法理论中,一般认为,醉酒人应为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承担刑事责任,有关刑事责任的根据,主要学说有三种:

一是预先故意说。这种学说认为“对偶尔或者经常饮用酒精并处于醉酒状态的人,不能免除刑事责任,因为这些人是有责任能力者,他们并不具备无责任能力医学和法学的特征”;“一个故意饮用酒精并一直喝到意识模糊的人能够预料到产生的各种后果,包括法律后果,这是他们对酗酒和在这种状态中实施的犯罪负责任的根据”。这种学说注意到了醉酒人不同的精神状态,并着重指出在辨认和控制能力丧失情况下,醉酒人对危害行为负刑事责任的主观基础在于行为人对后果的预见,但问题是,根据犯罪构成的一般理论,行为人在醉酒前预见的心理态度并不能等同于构成要件的故意和过失,也无法说明一般责任原则在此种情况下排除适用的根本原因。

二是公共利益说。这种理论认为,从生理及心理角度看,醉酒虽不是精神病,但它能在一定时间内导致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能力减弱甚至丧失;从社会角度看,醉酒之中又干坏事,则是错上加错。显然心理能力和社会政策之间存在矛盾,解决矛盾的途径只能以公共利益、社会政策为主,一般的刑法原则服从根本的社会利益。这种理论试图从社会利益角度揭示醉酒人犯罪负担刑事责任的原因,但却无法说明醉酒人实施危害行为本身具有可罚性,有忽视个人合法权益保护之嫌,并且其立论基础在于刑事政策优于立法而为司法实践所选择,更有违背罪刑法定原则的危险倾向。

三是原因自由行为学说。原因自由行为理论的提出,其目的在于设法提供对因故意或过失而招致精神障碍的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予以处罚的依据,而避免和传统的责任原则发生正面冲突。其基本内容为:行为人因故意或过失,即在自由意志支配下,使自己陷于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并在此状态下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行为人应视为完全责任能力的人,负担故意或过失的责任。将此学说运用在醉酒人刑事责任问题上,一般应理解为:由于可归责于自己的原因而致醉酒、进而实施危害行为的,行为人应负完全的刑事责任;反之,如果醉酒是由于不可归责于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如不可抗拒的原因,便应按实施危害行为时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实际状况,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原因自由行为学说可以看作是预先故意说的'一种进化理论,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极大的理论诱惑力,但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问题在理论上长期难以达成共识。“既然行为人的辨认控制能力是犯罪成立要件,为什么可以将在无辨认控制能力状态下实施的行为,认定为犯罪行为?处罚的根据是原因行为还是结果行为,抑或同时包括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辨认控制能力及故意过失存在于行为之时,是大陆法系国家刑法上的‘责任与行为同时存在’的原则,追究原因自由行为的刑事责任,是否违反该原则?”为了解释这种理论困惑并进一步论证原因自由行为学说的科学性,有学者指出:原因自由行为对于危害结果亦具有支配力,应把原因行为理解为实行行为的一部分。因为原因自由行为含前后相继而不可分的原因阶段与行为阶段。行为人故意或过失使自己陷于精神障碍状态下,从而实施危害行为,即使原因阶段与行为阶段行为人在心理上没有任何联系,也应认为行为人对行为的结果具有支配力。因此,刑法对于这种行为的阶段自然不能以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的瞬间系在精神障碍状态下,而认定行为人无责任能力或只有限制责任能力。这种理论现今得到广泛支持,成为原因自由行为理论的通说。

三、我国刑法对醉酒人刑事责任规定的理论解释。

我国刑法对醉酒人刑事责任的规定比较简单,《刑法》第18条4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由于立法对醉酒人的类型未做划分,也未对醉酒的原因做出细致分析,“是否所有醉酒后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人都要负担完全的刑事责任?”“对醉酒及其后实施危害行为既无故意也无过失的醉酒人,究竟应负完全刑事责任或部分刑事责任?”20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首次将飙车、醉驾列入犯罪行为,并规定了量刑标准。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刑法修正案(八)同时规定,有飙车、醉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因此,醉酒人的刑事责任问题成为理论探讨的焦点。

日本刑法学者大塚仁教授曾说过:“在解决刑法上的问题时,要仔细观察社会的实际,提出符合社会实际的解决办法,也就是说,刑法理论必须是能够给社会带来妥当结果的现实的刑法理论”。基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和实际需要,为了对立法做出合理的解释,醉酒人应负刑事责任的根据是理论上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学者认为:醉酒人负刑事责任的根据主要有三点:首先,在醉酒状态下,行为人没有丧失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其次,醉酒是醉酒者自己饮酒造成的,并非不可避免;最后,酗酒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恶习,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理应加以制止。由于这种论点多数论据并不科学而逐渐淡出理论争论之列。

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观点不断丰富,影响较大的有三种:

第一种观点运用严格责任理论来解释醉酒人负刑事责任的根据,认为实际生活中存在着醉酒后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性质和控制自己行为的情况,我国刑法规定对这种行为追究刑事责任,就是一种严格责任。由于我国刑法理论贯彻主客观相结合的一般原则,并无英美国家刑法中所支持的严格责任存在的余地,因此,这种观点更多地受到了批判。

第二种观点认为,关于醉酒人负刑事责任的根据,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实行行为作为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这是一般原则,而以实行行为的原因自由行为作为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实行行为视为原因行为的自然延续,则是一般原则的例外。这种观点基本得到了学界认同,但由于在借鉴原因自由行为理论解释醉酒人刑事责任问题时,只注意到了客观行为的界定,并未涉及相应的主观要件及责任能力认定的原则而略显不足,有些学者的论述恰好能为之补足,“在认定醉酒人的刑事责任时,不能单纯从危害行为及危害结果发生时分析责任能力和犯罪主观要件是否存在,还要考虑行为人醉酒前的责任能力与状态和对犯罪行为及其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甚至要把醉酒前的这种状态,作为认定实施危害行为的醉酒人的责任能力和犯罪主观要件是否具备的主要依据。”

第三种观点是以犯罪构成理论为基础,同时“除说明醉酒人的危害行为具备犯罪构成要件以外,还可以从刑罚目的及立法精神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等各个方面再作些论证,这样会有助于更加全面和深刻把握法律关于醉酒人对其危害行为应负刑事责任的根据及立法精神。”这种观点以我国刑法基本理论为研究工具,并注重刑事立法与刑事政策间的辨证关系,论述较全面,有成为通说之趋势。

四、结语。

虽然原因自由行为学说还存在争议,但在刑法理论发展史上,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问题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接受过程,至今为止,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已得到大陆法系各国刑法学者的认同和刑事立法、判例的肯定。当然,应用原因自由行为理论,我们同样面临如西方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合理解释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以“责任原则维持说”为立足点,认为原因自由行为并未违背“责任能力与实行行为同在”的一般责任原则,试图在没有实行性的原因设定行为中寻找实行性,将实行行为提前到原因设定行为阶段,导致实行行为过于宽泛,不适当地扩大刑事责任,有理论媾和之嫌,为我们所不取;责任原则例外说则克服了这种困境,认为原因自由行为的现实危害性不容否认,如不处罚,则不合法理。为此,应在坚持一般责任原则的前提下承认有例外情形的存在,正如我国学者所言“之所以确认责任能力与实行行为同在原则,是为了防止客观归罪,从而坚持责任主义的立场。原则必有例外,只要这种例外并不违背设立原则的初衷,就是合理的,就应当承认这种例外。因此,与其对实行行为作牵强的扩大解释,不如迳行承认原因上的自由行为是责任能力与实行行为同在原则的例外”。这就是说,以原因自由行为解释醉酒人负担刑事责任问题带有一定的限度性,它不能替代一般责任原则并排斥其在一般场合下的应用。

原因自由行为学说,本身是法律评价与道德评价、规范评价与社会评价的统一,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原因自由行为学说并不与犯罪构成理论相违背,也不与刑法上的一般责任理论相冲突,它只是二者必要而有益的补充与修正。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解释醉酒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应在犯罪构成理论框架之下,以一般责任原则为基础、以原因自由行为为例外。具体而言,如果醉酒是因为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所致,对于在醉酒期间所实施的危害行为,行为人应负完全的刑事责任,并应区别对待:若行为是在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能力丧失的情况下所为,犯罪的主观要件以行为人对醉酒本身或醉酒后实施犯罪的心理态度为确认依据,若行为是在行为人未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的情况下所为,犯罪的主观要件以行为实施时行为人的心理态度为根据;如果醉酒是因为不可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所致,对于醉酒期间所实施的危害行为,应根据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所处的实际精神状态,确定是无责任能力的人或者是限制责任能力的人,负担减轻的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能力

环保部在京举办“生态文明基层行--有色矿业责任意识和履行环境责任宣讲交流活动”,旨在加强面向社会的生态文明宣讲工作,进一步提高企业环境意识和履行环境责任能力。我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现将此次活动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活动主要分四块内容:

1.环境保护部原核安全总工程师杨朝飞作当前环保形势讲座。

2.环境保护部应急办副处长李丹作环境突发事件应对讲座。

3.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作企业社会责任专题讲座。

4.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竺效作“两高”关于惩治和预防环境污染犯罪的司法解释。

一、通过专家对形势的讲解,对国家政策的解读,使我了解到目前我们的环保形势不容乐观,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压力大,解决难。污染范围从城市向农村扩散,且农村污染问题更为突出。从以前的农村上访到城市上街头,从个人诉求到群体性诉求,从污染纠纷到新建项目,从工业项目到环保项目,从抗争企业到抗争政府,从环保事件到社会事件。环保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影响国家发展、民生建设的社会性问题。作为央企环保工作不容忽视。

二、突发环境事件具有事件种类多样性、时间和季节特点突出、起因复杂、难以判断、突发性强,危害性大、处理难度大,消除污染慢的特点。近些年来我国突发环境事件总量居高不下,事件发生诱因复杂且危害影响大。我公司重大危险源为尾矿库,这也是矿山企业常见的突发环境事故发生源。为防范于未然,我们应该加强防范措施,制定预案并演练,立即清除或减轻污染危害,建立风险评估,排查隐患,储备足够应急物资,建立并培训应急队伍,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工作。

三、作为一个央企做好环保工作就是我们应该主动担负起来的职责,作为一个矿山企业做好我们企业良心的重要保证,因为我们环保工作稍有不慎就会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重大破坏。积极响国家号召做好减排工作、监测发布工作、预警应急工作、信息公布工作是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目标。

四、从20xx年开始,国家开始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惩罚力度,6月18号“两高”出台环境污染刑案司法解释,明确14种“严重污染环境”的入刑标准。“两高”司法解释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即统一法律适用性、适当降低入罪门槛,加大惩处力度、解决取证难、鉴定难、认定难的问题。对污染企业追究到主要责任人,并进行行政处罚与经济处罚的“双罚”制度。我们公司生产废水进行循环利用不外排,但也应该加强管理确保无废水泄露现象得到发生。

不追究刑事责任谅解协议书

甲方:

身份号码:

乙方(受害人):

身份号码:

因______行为致使被害人______遭受身心及财产损失,现甲方代______诚恳道歉,并就被害人______人身及财产所遭受的损失进行赔偿,双方经协商达成如下协议,以兹双方共同信守履行:

一、甲方对______的行为给乙方造成的伤害,深感歉意,并致以诚恳的`道歉,请求乙方予以宽恕。

二、甲方一次性以现金方式赔偿乙方遭受的损失,支付乙方赔偿金共计: 元。

三、甲方付清赔偿金后,乙方不再追究甲方的任何民事责任。乙方在此之后发生的任何损害后果均与甲方无关,由乙方自行负责。

四、乙方本着化解矛盾的态度,对甲方的行为给予谅解并出具谅解书,同时请求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对______给予从轻处罚;如被害人撤回对______的谅解,甲方有权请求乙方返还上述款项。

五、本协议自双方当事人签字之日起生效。本协议一式三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由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呈交______公安机关存档一份。

甲方:

乙方: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省考行测法律常识:刑事责任年龄

1.日前,上海某民办高校举办“孝敬文化节”,800多名学生集体在父母面前下拜磕头,在父母的头上拔下一根白头发,永远留念。在场的学生和家长泪流满面,被媒体称为“场面感人”。跪拜体现了森严的等级意识,早在20世纪初就被视为文化糟粕的一种,遭受过猛烈批判。即使今天以“弘扬孝道”的名义重现,同样让人感到刺眼。在一场跪拜之后,学生、家长都“泪流满面”,这到底是因为家庭伦理关系真正得到了关注,还是仅仅源于集体行为的情绪裹挟?更深一点追问,跪拜究竟对理解孝道、对培养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多大作用?应当深入考究。

文段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a.如何才能培养和谐的家庭关系。

b.跪拜与现代教育理念相悖。

c.跪拜是否有利于理解孝道文化。

d.跪拜体现了森严的等级意识。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对挫折教育的重视,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毕竟,任何青少年,都不可能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也不可能一直生活在长辈的呵护里,孩子最终还是得走上社会、走上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是无处不在的,失败也是家常便饭。在这样的境况下,适当地训练起孩子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无疑是很有必要的。一些青少年连续因受挫而自杀,给了我们足够的警示:_________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不过分呵护,让青少年经历风雨才能成长得更好。

b.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补上挫折教育这一课。

c.青少年在成长中应该学会坦荡地接受挫折和失败。

d.从小进行挫折教育,才能使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3.________________。《礼记》的《曲礼》中有段话可看出古人对隐私的尊重:“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将入户,视必下。入户奉扃,视瞻毋回。”就是说,将要上堂,必先发声示意。将进入房门时,目光要下视,进门时眼睛不要环视四周。连进门都有如此规矩,可见那时的人很在意保护隐私。《礼记》的《檀弓》篇还有对隐私保护的分类,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原则,即“事亲有隐而无犯,事君有犯而无隐,事师无犯而无隐”。这里的隐是隐讳过失,犯是犯颜直谏。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隐私权被西方社会视为基本人权,在我国亦是如此。

b.儒家很早就有对公权和私恩进行了明确的区分。

c.一般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并不重视隐私,这是一种误解。

d.古今中外的人们对隐私权都给予很高的重视。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一起学生跪拜家长以弘扬孝道的事件,接着明确亮出观点,跪拜体现了森严的等级意识,是文化糟粕的一种,最后引出两个问句,并强调“应当深入考究”,因此文段接下来最有可能就段末的问题进行“深入考究”,与此相符的只有c项。

2.【答案】b。解析:青少年无法经受挫折的示例警示教育的实施者,应加强青少年挫折教育,故划线处所填句子的主语不应是青少年,首先排除c项。文段重点在于“挫折教育”,a项只指出应让青少年感受挫折,没有体现“挫折教育”,排除;d项“从小进行挫折教育”文中没有体现,也排除。b项代入文中契合文意,故本题答案为b。

3.【答案】c。解析:分析可知,横线处所填句子是文段的主旨所在,后文内容均是为了证明该主旨。后文通过《曲礼》和《檀弓》中对隐私的相关内容的阐述来说明古人对隐私的尊重。a项未体现中国古代的时间限定,排除;b项的“公权”和“私恩”在文段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的“古今中外”在文段中没有体现,文段只体现了中国古代对隐私的重视情况。故答案为c。

行测定义判断:巧用定义名称。

行测言语题答题技巧:“大隐隐于形”

行测假言命题“推理规则”题型归纳。

行测答题技巧:逻辑判断可能性推理其实没有那么难。

自行车醉驾有刑事责任

自行车醉驾有刑事责任吗?正所谓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那么醉驾自行车会被处罚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自行车醉驾有刑事责任吗,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自行车虽然不属于机动车范围,不能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醉驾法律责任进行处罚。但醉酒在道路上驾驶的行为,无论是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都具有一定的人身危险性,对道路交通安全构成一定现实危险。因而依照相关实施条例的规定,自行车等非机动车也不得醉酒驾驶。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二条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二)驾驶电动自行车和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必须年满16周岁;(三)不得醉酒驾驶等。

喝酒后骑自行车被交警抓了可以处以警告或者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九条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非机动车驾驶人拒绝接受罚款处罚的,可以扣留其非机动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第七十二条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

(二)驾驶电动自行车和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必须年满16周岁;。

(三)不得醉酒驾驶;。

(五)不得牵引、攀扶车辆或者被其他车辆牵引,不得双手离把或者手中持物;。

(六)不得扶身并行、互相追逐或者曲折竞驶;。

(七)不得在道路上骑独轮自行车或者2人以上骑行的自行车;。

(八)非下肢残疾的人不得驾驶残疾人机动轮椅车;。

(九)自行车、三轮车不得加装动力装置;。

(十)不得在道路上学习驾驶非机动车。

第七十三条在道路上驾驭畜力车应当年满16周岁,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醉酒驾驭;。

(二)不得并行,驾驭人不得离开车辆;。

(四)不得使用未经驯服的牲畜驾车,随车幼畜须拴系;。

(五)停放车辆应当拉紧车闸,拴系牲畜。

赵良善律师表示,并非喝酒后的驾驶行为就是醉驾,酒驾与醉驾存在着严格的区别。如驾驶人员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属于饮酒驾驶(是酒后驾驶的一种),简称“酒驾”。如驾驶人员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属于醉酒驾驶(是另一种酒后驾驶),简称“醉驾”。如“酒驾”驾驶的是机动车,驾驶人员需负行政责任,而不负刑事责任。如“醉驾”驾驶的是机动车,驾驶人员需负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规定,构成危险驾驶罪。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律师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如果饮酒后驾驶非机动车,而且体内每100ml血液中含有的酒精量大于或等于80mg的,属于醉酒驾驶非机动车的情形,应当按照规定处罚。如果酒精含量未达到该标准,则不予处罚。赵良善律师指出,酒后骑自行车危险性较小,而酒后驾驶机动车危险性较大,所以法律规定骑自行车的人员只有醉驾,才算违法;而驾驶机动车的人员,即使酒驾,也是违法,也将受到行政处罚。

目标刑事责任心得体会

目标刑事责任是我国刑事法律制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是针对犯罪嫌疑人自愿投案、如实供述罪行、积极赔偿损失等行为,给予相应的减轻刑罚或免除刑罚的优惠政策。在我的实践工作中,我深刻认识到了目标刑事责任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获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第二段:理论理解。

目标刑事责任最早于我国刑法修正案(五)中引入,其主要思想是要求犯罪嫌疑人在被公安机关提起刑事案件前,能够主动投案自首,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积极赔偿受害人的损失。根据法律规定,如果犯罪嫌疑人符合目标刑事责任的条件,则可以获得减轻刑罚或免除刑罚的优惠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可以激励犯罪嫌疑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投案自首,积极赔偿损失,从而减少了社会成本,促进了刑事案件的协调解决。

第三段:实践经验。

在我的工作中,曾有一起盗窃案,犯罪嫌疑人僵持了很长时间,最终还是被警方抓获。在案件处理过程中,经过我们及当地司法机关的耐心劝说和教育引导,犯罪嫌疑人最终自愿投案自首,并如实供述了全部罪行,表示愿意赔偿受害人的损失。在法律规定下,犯罪嫌疑人获得了刑罚减轻的优惠政策,不仅实现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保障,也符合了社会公众对于犯罪问题的正义认知。

第四段:反思总结。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目标刑事责任的本质和实际运用,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政策工具,更要将其融入到公安工作的日常实践中。通过对各种类型的案件进行分析和研判,找到案件中涉及到的目标刑事责任特征,进一步确认案件是否可以适用目标刑事责任,使其具有更加精准和专业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为我国刑事司法的模式创新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第五段:展望未来。

目标刑事责任的提出,是我国刑事司法制度不断进步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可以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机关的温暖和公正,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司法形象,也对于加强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目标刑事责任的具体运用,建设一支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优秀专业技能的公安队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刑事责任教育心得体会

刑事责任教育是指通过向人们宣传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和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教育。在我国,刑事责任教育是很普遍的,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都可以看到相关的宣传和教育。在这次刑事责任教育中,我有了一些新的收获和体会,这让我更加认真地对待自己的行为和责任。

本次刑事责任教育是我参与的第一次,我认真聆听了讲座和宣传,也和其他同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这次教育,我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明白了对社会的影响和对别人的伤害是我应该避免的事情。我也认识到了我必须要遵守法律,在生活中要牢牢把握自己的法律观念,避免受到法律的惩罚。

第二段:我在生活中遇到的案例启示。

在我身边,有一些违法犯罪的案例在发生。其中最让我触动的是一个频繁犯罪的青年。他曾经有过多次犯罪记录,却并没有认真地反省自己的过错。在他再次违法被抓后,他才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出狱后重新振作,经过自我反省,他重新回归了社会。这个案例教育我在面对困难和误解的时候,要学会反省自己,明确自己的错误,才能重新开始。

在成长的过程中,面对各种诱惑和误导,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和价值观。刑事责任教育能够使我们不断地了解社会动态和政策走向,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与现实的常态。教育也能提高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使我们逐渐走向真正的独立。在未来的人生路途中,这会非常重要。

第四段:我在实践中的表现。

通过参与这次刑事责任教育,我认真地体悟了人的道德伦理,对自己的身份和社会责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会刻意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做一个守纪律、守规矩的好公民。我也会积极地担任志愿者,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我相信,这种良好的行为和态度,会为我带来更好的人生。

对于刑事责任教育,我有自己的期望和建议。我希望在教育过程中能够更加注重实效。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加生动的案例和讲解,让同学们有明确的认识和思考。同时,我也希望教育的广泛性和深入性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教育,每个家庭都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共建一个更健康、更和谐的社会。

总之,刑事责任教育非常重要。通过这次教育,我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我希望自己能够始终保持清明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为社会做出贡献。我也呼吁大家积极参与教育和宣传,让我们共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刑事责任教育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犯罪行为也越来越频繁。刑事责任教育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知识,增强大家对自我保护和预防犯罪的意识。在这一方面,我也经过了一次刑事责任教育,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实际的体会和经验,来谈谈我的心得。

首先,刑事责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很多人对法律的了解只是一些片面的、局部的内容,或是根本不了解。缺乏法制意识的人,在面对法律问题时会显得很迷茫,往往容易犯错误。而刑事责任教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法律法规和刑罚制度,让大家学会如何防范犯罪和保护自己,提高公民的防范意识和法律素养。

其次,刑事责任教育的含义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普及,而是从心理上对人的道德及法律意识进行浸润,引导大家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责任与义务。这种教育不仅要让人们知道法律意义,还要加强人们的自我约束和法律约束,促进大家形成自律、遵纪守法的社会风尚。只有当每个公民都能够自觉尊重法律、遵循规章制度,才有可能构建和谐社会。

还有一点,刑事责任教育并非只有课堂上为主,应该尽可能地贴近现实生活,将知识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在实施刑事责任教育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比如宣传、广告、演示等。此外,也可以在媒体上或互联网上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深入社区和校园开展讲座、组织实践活动等。

作为一名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宣传和推广刑事责任教育,在家庭、工作、生活中向身边的亲友、同事普及法律知识。在社区、单位等社会组织中,参与刑事责任教育的志愿者和组织者应该得到更大的支持和帮助,共同努力推广刑事责任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律,知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最终形成法律法规道德约束的社会化环境。

第五段:个人体会。

通过本次刑事责任教育,我深切感受到了法律法规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自己在遇到法律问题时缺乏足够的法律智慧和法律意识。只有加强法制教育,及时学习了解法律,才能有效地避免犯罪,合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总之,刑事责任教育对于每一个公民都非常重要,不仅仅能够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还是构建和谐、平安、美好社会的必要手段。我们应该以刑事责任教育为契机,深入实践,坚定立场,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捍卫社会道德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