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教案(模板9篇)

时间:2023-10-03 23:17:24 作者:HT书生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模板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篇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第71页《求小数的近似数》。

1.借助已有经验,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近似数的方法,能够正确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学习用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数学知识。

3.通过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解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同学们,本单元前面几个信息窗我们学习了形形色色的鸟蛋和龟蛋带给我们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本单元最后一个信息窗绿毛龟蛋带给我们的数学知识。

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画面,你知道了什么?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通过清晰生动的情境图中出现的两位同学不同的测量结果让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于是需要寻找正确的判断方法,由此激起学生探寻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探究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他们说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这一问题。

谈话:观察两位同学说的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小华读出的结果是一个一位小数,小明读出的结果是一个整数。

谈话:对,求3.94的近似数,根据不同的要求,既可以保留一位小数,也可以保留整数。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情况,根据我们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研究一下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学生独立研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

谈话: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是怎样求3.94的近似数的?把你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

谈话:你的方法很正确,还有哪位同学与他求得的近似数不同?

谈话:你的方法也很正确。因此,我们在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依然运用了四舍五入法,关键是看精确到哪一位。

2.学生独立思考绿毛龟蛋的宽径约是多少?这一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时候小数的近似数的2,什么时候小数的近似数的2.0。

讨论得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保留小数的数位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探究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观察讨论过程中教谈话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会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

三、巩固应用

1.黄河的流域面积是75.14万平方千米。(保留一位小数)

3.小华的体重保留整数是45千克,他的体重可能是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练习中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方法的简洁,但也照顾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感悟收获

谈话:今天大家学得愉快吗?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说说说本课的收获及体验)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的指导者。本节的教学我通过几个问题,几句话做适当的引导,而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让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去交流,在观察中探究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引导学生敞开思维,多角度探索,实现高效率学习。

小学数学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 小棒可以演示。

?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篇三

1、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能辨认锐角和钝角,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出示主题图)

1、师:小朋友,这是我们宁波的甬江大桥,看,桥面上无数根拉索与桥面形成了许许多

多的角。你能找一找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让学生用手指一指找出来的角。

提问:有关角的知识,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角。

1、(出示刚才学生从主题图中找出的角)

你能把这些角分分类吗?怎么分呢?(可四人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各组讨论情况(学生一般会有两种分类结果

1、根据是不是直角分

2、根据角的大小分为三类:直角、比直角大、比直角小)

3、根据学生回答,归纳

师:根据角的大小,我们可以把角的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把刚才找出的角分三类显示)

小学数学教案篇四

1、通过观察,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评移,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掌握在放歌纸上画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3、进一步体会平移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位置教学难点:正确画出平移后图形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来说说怎样判断物体或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板题:图形的平移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方法,掌握在放歌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二、出示学习指导

三、

1、认真看书例3,弄清题意后,思考怎样移,注意顺序,重点看黄色字体。

2、认真看例4,思考:这四个图形能一次移到图(2)吗?应该怎样移,有几种移法?

四、先学

师:看书时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开始看书自学。

(四)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

(五)做一做

练习六第3题

要求:要看清题中黄色字体的要求

1、指名板演

2、生独立完成

五、后教

(一)更正

师:认真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和你的答案不一样的请举手。(指名上台用红笔纠错)

(二)讨论

1、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

师:谁能说说怎样画平移图形?师强调:(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平移前,先要确定图形中某一点的位置,画新图形中的每条线段长度与原图形每条线段长度要相等。

2评正确率、板书

3、师:对照黑板上的答案,批改自己的。

4、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在方格纸上画评移图形的方法……下面就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好。

六、当堂训练

练习六第4题

小学数学教案篇五

学习目标:

1、经历4的乘法口诀编制过程,体验运用口诀的优越性;掌握4的乘法口诀,会用4的口诀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问题情景的探索,使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连加算出得数,编制4的乘法口诀;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找规律记忆口诀,使学生会用口诀解决问题。

3、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练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4的乘法口诀的得出与掌握。

难点:熟练运用口诀完成表内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2、板书课题。

1、一串需要4个红果,两串需要多少个?3串、4串……呢?

学生一边数数一边填表。

2、能列出乘法算式并编制出口诀吗?

3、组织学生独立列式、编制口诀、全班汇报学生独立列式,编制口诀。教师板书

4、谈论总结熟记口诀方法。

“说一说”“连一连”

学生组内练习。

独立完成连线任务。

板书设计:

小熊请客

红果有几串 123 456789

红果有几个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篇六

1、 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2、 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和表述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情感体验,感受到探索成功的喜悦。

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理解的带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1、我们已学过了哪些分数加减法?(板书:分数加减法)

(学生回答:同分母加减法,异分母加减法,1减真分数)

2、根据你的学习经验想一想:接下去我们还会研究哪些分数加减法?

(学生叙述,教师调控)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加减法,异分母加减法。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带分数的加减法。(补充课题:带分数加减法)

1、 你能举几个带分数吗?这几个数能组成哪些加减法算式?

(学生举例,教师板演,注意分类。黑板上应有一道同分母的加法、一道同分母减法、一道异分母加法、与一道异分母减法)

2、请大家从这四题中选一道加法与一道减法进行计算,边算边思考下列两个问题

(1)是怎样计算带分数加减法的?

(2)能找到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教师巡视,让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

3、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哪种方法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让学生说清楚算法与算理,对板演的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得出优化的方法;注意发现有没有将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的方法出现,如有的话,也可集体认识、辨析一下这样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这个提倡和促进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环节,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小组活动中虚心的倾听别人的学习经验中有了针对自己针对不同学习内容的不同的收获,而教师充分参与活动,做活动中学生们的支持者、参与者。

4、 那么你觉得带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进行计算呢?

(带分数相加减,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数合并起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1、计算。

2、生活应用。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概念,发现和弥补教学中的遗漏和不足,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学了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吗?

小学数学教案篇七

谈话:我们已经了解有关购物知识,现在我们一起到小小商店去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

教师可以选定一部分学生扮演的售货员,其余的扮演顾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人民币购买商品。在活动过程中,要让买卖双方互相检查对方在进行人民币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例如,顾客要检查售货员有没有找错零钱,售货员则要检查顾客所付出的钱数。活动中,如果发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和其他同学商量、讨论。教师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另一方面要在学生碰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提示。

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并对出现问题进行讨论。

(3)请小售货员汇报结果:一共卖出多少东西?收入多少钱?

汽车38元飞机5元沙滩玩具10元布娃娃30元手电筒2元纸扇3元

略。

小学数学教案篇八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p5 实践活动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单式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复式条形图的学习。

2、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实际运用。

蓝球

表格。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复习旧知,解决问题

1、 答话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统计知识?

2、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你能介绍一下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吗?

3、什么情况下使用复式条形统计图?

4、你能解决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吗?

出示p59的练习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并集体订正。

二、联系生活,实际运用

师:在生活中,你需要用到期复式条形统计图吗?

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回答。

出示p59实践活动课题。

说清要求,分组进行。

1、 需要收集什么数据?

2、 如何绘制?

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1、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2、评一评,哪一组的统计图做得最好。

通过复习旧知识,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加强理解,并能掌握其的实用性。

在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这组数据比较合适,再思考能否在一幅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两组数据,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过程,并在相互的评议和交流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各自的统计图,逐步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验证猜想,体验到数据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案篇九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能辨认、判断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动手操作及合作交往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

难点:引导学生从实物逐步抽象出几何角。形成角的表象的概念。

(一)生活引入。

谈话::小朋友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过哪些图形吗?

教师出示一本书,问:谁知道这本书的这部分(师沿着一个顶点向两边摸,手势指出两条边所夹着的部分)叫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种几何图形。 (板书课题:角)

老师挑选了几件物体,你能说说看,这些物体的角分别在哪里?(课件出示:书、剪刀和钟面:让学生逐一指出书上的角,剪刀形成的角,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你能说说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中有角?

(二)探究新知。

1.丰富感知,形成角的表象。

逐步抽象出角:认识了生活中的角,那么,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把刚才电脑投影的实物体逐渐去掉颜色及其他非本质的东西,只显露出角,明确指出这就是角)。

3.角的特点。

(课件出示)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以钟面形成的角为例)一个角是由什么组成的?(一个点和2条线)

对,这个点我们把它叫作角的顶点(扇动3次:出现顶点)由顶点引出的2条直线叫作角的边。(扇动3次:出现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