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观看国家监察的个人心得体会汇总

时间:2023-06-25 16:53:50 作者:曹czj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3年观看国家监察的个人心得体会汇总篇一

1月12日晚8点,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反映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成效的五集纪实专题片《国家监察》,在央视综合频道一经开播,就收获观众广泛关注。

为了全景展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自我革命的勇气,谋划、领导、推动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探索走出一条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强化自我监督有效途径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这部共五集的专题片可谓精心打磨、精彩呈现。

专题片制作团队从近两年来发生的大量真实事例、案例中“海选”出20余例,首次披露了背后鲜为人知的大量细节。为此,摄制组去年5月上旬至8月底,先后赴天津、湖南、四川、吉林等20多个省区市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7家派驻纪检监察组实地拍摄,采访纪检监察干部、有关被调查人及涉案人员、群众330余人。

已经播出的第一集《擘画蓝图》吸引了大批观众,后四集同样情节紧凑、细节详实,值得期待。

2023年观看国家监察的个人心得体会汇总篇二

《国家监察》第三集《聚焦脱贫》讲述的是整治扶贫领域腐败问题,那观看《聚焦脱贫》之后大家有何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监察》第三集《聚焦脱贫》观看感想心得体会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小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为确保“点散、量大、面宽”的扶贫资金规范使用,聚焦扶贫领域,强化精准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对胆敢动扶贫“奶酪”的行为零容忍、严惩处。无疑,这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扶贫工作纵深化的开展,与之同时推出了许多政策和举措,并辅以大量的扶贫资金。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不良分子吃拿卡要,优亲厚友。在面对利益诱惑把持不住,动手脚、玩猫腻,将贪婪的手伸向贫困群众的“救命钱”,挑战党纪国法,让原本惠民利民的好事大打折扣,扶贫资金无法落到真正贫困群众的头上。创新“互联网+脱贫攻坚”监督模式,密织监督网络就是不错的方式。

建立全省互联互通的12388网络举报受理平台,开设举报专区和曝光平台,打造群众家门口的举报网络;开通省、市、县三级远程视频接访系统,探索并推广聘请信访信息员、绿色邮政、信访直通车等方式;紧盯重大项目资金、重点部门、重点区域,见人、见项目、见资金,保持督促检查常态化、长效化等等如是。势必让责任落实、机制到位、保障监督机制完善,让困难群众获得感满满。

话又说回来,扶贫领域腐败之所以存在,除了当事人思想觉悟不高之外,更可能是因为相关的监督机制运转失灵,惩处机制有“雨过地皮湿”之嫌。也就是说,严惩扶贫贪腐得有的放矢,标本兼治。要思量督没有及时跟上、监督滞后、缺位、错位问题所在;要探索体制机制漏洞和深层次弊端原因所在;要找到在一定程度存在管党治党不力、压力传导层层递减症结所在。总之,只要用好“纪检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一体化模式和问责利器,定能遏制扶贫贪腐。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前有贪污官员“铁公鸡”一毛不拔,现有“特色”干部“账款扶贫”,后者看起来要比前者更具有情节性,还有点金庸笔下大侠劫富济贫的意思。但从根本上来说,前者和后者都是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来填自己的腰包。

“歪钱正用”的官员无外乎分两种类型:一是因为“歪钱正用”的后果还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贪官们就钻了空子利用起百姓的同情心打起了擦边球,希望自己“有良知”的做法能得到宽大处理,表面上是为百姓造福,实则还是为了自己能有一个好下场。二是官员本身良心未泯。他们本质并不坏,但经不起利益诱惑,损害了群众的利益之后心怀内疚,于心不忍,就打算将贪污的赃款一部分返还群众,弥补自己的过失,心里能好过一些。无论两者类型的本质如何,但是产生后果的严重性都是一样的,给国家、人民造成的损害是无法挽救的,而前者打感情牌的丑恶嘴脸更应该暴露在阳光下,以儆效尤。

为把这种不正之风扼杀在摇篮里,在审判的过程中就要以司法的公平正义为原则,贪污受贿造成的损失与承担的责任保持“罪责相当”的原则,不要给贪污官员利用法律人情减免罪责的可趁之机。官员要加强思想教育,我们管不了外界的霓虹闪烁,但我们可以坚守自己的思想道德,相信每一位官员在做官的开始并不是抱着捞钱的目的。打击处理预防是关键,及时开展思想教育,当官员信念不定,思想道德出现了滑坡,思想教育要给其当头棒喝,官员干部也要加强思想受洗,不要到了身陷囹圄才追悔莫及。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共产党人的做人之本;洁身自好、克己奉公,是领导干部的从政之基。不管出于何种居心,“账款扶贫”的本质永远改变不了,终究蒙蔽不了百姓的眼睛,逃不过自己的良心。

随着扶贫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项目与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然而,据媒体报道,一些地方基层干部特别是村组干部频频将“黑手”伸向扶贫领域,使脱贫对象的“获得感”被严重剥夺。除了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涉腐基层干部惯用的违法手段外,一些“非典型”的“回扣式”腐败,正在成为基层干部蚕食群众利益的新变种,即“给你争取一碗肉,你得让我喝口汤”。

扶贫、脱贫工作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我党已经做出了庄严承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一些贪腐分子却将扶贫资金当成“唐僧肉”,用雁过拔毛的方式蚕食贫困百姓的救命钱、发展钱,让脱贫实效大打折扣。数据显示,我国还有7000多万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如期实现全部脱贫的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持续发力。村组干部是让扶贫项目、扶贫资金落地的基础性关口,此关若失扶贫大计将受到严重威胁。

与扶贫开发相关的贪腐涉及政策落实、资金使用、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和环节。村组干部吃拿卡要,“有求于”村组干部的村民往往敢怒不敢言,只得忍气吞声受盘剥。“全过程”“微腐败”的扶贫贪腐让村民有苦难言,恶化了基层政群关系。

村组干部也确实协助基层政府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实际上成为地方政府在村组的“常驻人员”,这让一些乡镇干部直接同流合污,共同打起了扶贫惠农资金的歪主意。

要斩断伸向扶贫领域的“黑手”,最方便高效的方法就是公开。将扶贫项目、资金的申请、立项、落地等环节完全阳光化,尤其是将落地环节的资金发放、使用情况纳入村级事务公开,让村民一目了然地看清谁家得了多少资金、谁家得了什么项目,用公开的力量破除扶贫领域的贪腐顽疾。

近年来我国在反腐道路上可谓是迈进了一大步。通过“打虎”“猎狐”“拍蝇”等行动,清理了很大一部分中饱私囊的腐败官员。但就是在这样的形式下,仍有一些顶风作案的官员,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以身试法。在他们的思想上就认为天高皇帝远,国家的钱不要白不要,有便宜就占。也正是在这种思想认识的促使下,他们才敢大胆的占国家财务为己用,来平衡他们那可躁动的贪欲之心。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笔者认为,反腐不仅要打虎、猎狐、拍蝇,还要管理好我们基层的这些小小的蝼蚁。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用反腐过程中的真实案例间断性的进行思想教育,提高认识,时刻给我们的党员干部敲响警钟。其次,要制定各级的监察岗位,加大监察力度。避免天高皇帝远无人监管的现象发生。另外,对国家拨下来的资金用途要做到公开透明,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让每一项专项资金都在“阳光”下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我们的扶贫工程只有将每一笔资金都“晒”在阳光下,在人民群众的知情、监督、参与下用到实处,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造福一方的百姓。只有我们的人民群众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我们的祖国才会越来越强大。距离我们伟大的复兴梦才能更近一步。

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力量,要切实增强工作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策应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深刻认识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的重要意义,从严执纪问责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驾护航”。对发现的问题要深入调查,督查督办。纪检监察机关要把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作为重点,整合力量,精心策划,周密部署,统筹推进,在重要时间节点召开动员会、重点督查督办,通过深入一线调研、一线指挥、一线督查,全力查处典型违纪问题,同时抓住快查快结根本,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低保、危房改造、扶贫专项资金等典型问题线索的挂牌督办力度,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再查再纠,对疑难复杂问题直接查办。按照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要求,突出重点、精准发力、严肃查处。对核查中发现的问题线索,加强分析研判,及时分类处置,组织力量迅速开展调查核实、纪律审查。一般性的问题线索,交由基层纪委主办,上级纪委挂牌督办、限期整改;较为复杂的问题,由市纪委直接立案审查,切实快查严处,斩断任何胆敢伸向扶贫资金的“黑手”。

自十八大以来, 政治生态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当前依旧会有腐败发生。究其根本,一些党员干部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组织纪律和“两个责任”认识不到位、“四风”问题久禁不绝等问题,尤其是在扶贫领域发生的贪 污腐败问题务须高度警醒,必须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以铁的纪律惩治贪 污腐败者,涤荡党的政治生态。

以壮士断腕和刮骨疗毒的勇气,让贪 污腐败者绝无藏身之处。贪 污腐败者思想观念的严重错误,把党和人民赋予权利当作自己谋求私利的“工具箱”,把对权力的追逐和对金钱的挥霍当作目标时,就会借权力牟私、借权力生财、借权力享乐。“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就是将深入骨头的“贪污之毒”用刀刮除,把被“腐败”咬伤的手腕立即截断,这彰显了我党一种敢于向自己开刀的果敢气概,掷地有声地宣示我们党在反腐问题上的坚强意志。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清楚害群之马,全面从严治党、真管真严,强化制度的刚性执行,将纪律挺在前面,坚持将反对腐败、坚定不移割除毒瘤工作久久为功地推进下去,这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下对人民群众最好的交代。

以猛药去疴和重典治乱的决心,让贪 污腐败者绝无藏身之处。熊全庭案历时十年终被成功查处,彰显了纪检监察机关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也为那些贪 污腐败的心存侥幸者敲响了警钟。坚持铁腕反腐,党员干部自身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敢于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舆论的监督。各级党组织管好“关键少数”,强化“两个责任”,坚守政治担当,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落地生根。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今年以来,不断有逃出海外的贪官被追捕回国,这也是我党反腐决心之大、力度之强的成果。不仅是在中国这960万平方公里之内,还是跑出中国逃到国外,即便是能上天入地、逃到天涯海角,也时逃不出法律的制裁。贪 污腐败“零容忍”、无死角、无盲区、无例外,这样的必然,彰显我党的反腐斗争信心,彰显我党的前途光明,彰显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与民族兴盛、人民幸福。

 

2023年观看国家监察的个人心得体会汇总篇三

在央视热播的《国家监察》推出第二集《全面监督》,聚焦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书记当好施工队长,持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的一路征程。专题片娓娓道来的讲述,既展示了将监督制度优势充分迸发治理效能的生动实践和重大成效,又为广大党员干部深化对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背景意义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学习载体,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事之当革,若畏惧而不为,则失时为害。为什么要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专题片给出了明确答案。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监察范围过窄、反腐败力量分散、纪法衔接不畅等问题日益凸显。身处监管真空地带,针大的窟窿斗大的风,不行,九龙治水,各管一段,也不行。必须不留死角、全面监督,收拢五指、重拳出击,纪法贯通、法法衔接,探索走出一条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强化自我监督的更有力有效途径。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监督的范围全面“扩容”了,监察法明确六类监察对象,将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都纳入监察范围,填补了过去党规党纪和行政监察之间的空白地带,像专题片中出现的吉林工商学院张国志案,就是原来“鞭长莫及”的“漏网之鱼”,改革后无处可逃,被“打捞上岸”。同时,“留置”取代“两规”,监委管辖的88个罪名条条都是腐败分子头上高悬的利剑,在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持续巩固发展的震慑下,那些违纪违法人员放弃侥幸心理,越来越多地选择向组织坦白交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顺应党心民意,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新的重大成效,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开弓没有回头箭,反腐没有休止符。我们必须保持政治定力,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思感、顽强的意志品质,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持续抓下去。

“矿泉水瓶装茅台,办公室里藏暗门,打球喝酒拉客户,卖官鬻爵敛横财”,这些看似滑稽可笑的行为,却真实地发生在这些位高权重的“大老虎”身上。昔日权倾一方的高官,如今却端坐在镜头前痛陈自己的贪腐心迹,不得不令人唏嘘感慨。古人云: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车已然覆了不少,但为何作风恶习仍旧屡禁不止。追根溯源,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党员干部遗忘了初心,丢掉了宗旨,丧失了党性,沦为了欲海的无舵之舟;二是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让歪风邪气有机可乘、有缝可钻;三是不正之风的蔓延和侵蚀,严重地破坏了政治生态,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行胜于言,要想彻底清除贪腐的“毒瘤”,就需要对症下药。

筑牢思想的“防火墙”。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拧紧思想的开关是抵制不良作风的第一步。一要立足于人心向背这个根本,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突出党的宗旨、群众观念,强化思想教育,让“来自于人民、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观念深植干部内心。二要防微杜渐、抓早抓小,从收礼到受贿,从违纪到违法,是许多落马官员共同的坠落轨迹,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要时刻警惕和防止党员干部思想腐化、权力蜕变,及时将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扼杀于萌芽状态才能有效预防腐败。

架起纪律的“高压线”。监管的利刃一旦生锈,也就成为了摆设。一要擦亮党内监督的“探头”,盯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让领导干部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二要扎牢权利的笼子,建立科学完备的权力制约与民主监督体系,让权力“任性”不起来。三要加大追究力度,所谓:“失责不问,百弊丛生”,只有进一步明确职责,强化追究,才能真正刺破腐败的“脓疮”。

织密制度的“防护网”。一要将从严治党的实践成果,及时转化为制度要求,进而落到党员干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二要针对干部监管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俗话说:针孔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只有及时堵住漏洞,才能预防“破窗效应”的发生。三要呵护培养良好的政治生态,党风、政风、民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全体社会一起努力,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风气,才能彻底铲除“养虎”的温床和腐败滋生的土壤。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石穿,一滴不可弃滞。“四风”问题积习甚深,树倒根存,要想彻底拔除贪腐的“毒瘤”,绝非一蹴而就。反腐败斗争既是攻坚战,同时也是持久战,这就需要我们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勇气与毅力,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才能真正让新作风、新风气成为一种新常态。

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推出的电视专题片《国家监察》近日热播,成为现象级的社会话题。

从《永远在路上》《打铁还需自身硬》《巡视利剑》,到如今的《国家监察》,纪委出品,必属精品“已成共识。为何反映纪检监察成效的专题片能够获得如此关注,真实与震撼,大抵是个中秘钥。茅台往下水道倒也倒不尽“的王晓光,吃不好、睡不好,觉得自己跑不了“的艾文礼··鲜活案例可谓直击人心、发人深省。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反腐宣传往往侧重以理服人“,贪官劣迹也多半以抽象的罪名与数字体现。但中纪委专题片却猛料“迭出、细节满满,两亿赃款堆于家“之类画面异常震撼。另外,内容编排上也注重过程感“,通过大老虎“自述其思想滑坡的心路历程,深刻揭示出没有人天生是贪官,作风问题常起于毫末、积于忽微“这一朴素道理。这样的反腐故事,也让观众深感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会一查到底、绝不姑息,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

当然,拍蝇打虎“只是手段,作风建设更重要的是扎牢制度笼子。针对这一点,《国家监察》在真实揭示贪官丑态的同时,也对我国的监察体制改革的成果做了通俗易懂的描述。在监察体制改革前,在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从事管理的人员,掌管着公共资源、行使着公权力,大多数不属于行政监察范畴,非党员也不在纪委管辖范围,这就出现了监督的空白。比如吉林工商学院原副院长张国志,他是非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同时又不是党员。纪委在接到问题线索后就感觉到比较为难,没有约束权,没有查处权。如今随着监察体制改革,《监察法》明确了六类监察对象,只要依法履行公职,行使公权力,都被纳入监察范围。密不透风的制度体系也让凡有越轨,必受其咎“的法律导向扎实落地,可谓巩固反腐成果的治本之策。

公权力姓公,也必须为公。只要公权力存在,就必须有制约和监督。“真实的贪官案例,透明的制度监管,《国家监察》见证了反腐利剑高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接下来监察体制改革还会有哪些动作,依然值得期待。

“收了这么多钱,换来的结果呢?一间牢房,一张床”,时值新年即将到来之际,央视一套在黄金时段播放《国家监察》栏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原副主席白向群在节目中说的这句大白话,振聋发聩道出了贪腐到头一场空,违法违纪最后难逃党纪国法严惩的结局。

古人云“一心清正千家福,二字廉洁人生安”,清正廉洁对个人是一种平安保障,对家国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最难忘节目中贪腐分子声泪俱下的忏悔,在这一声声忏悔中,清正廉洁绝不是与生俱来,绝不是有始定有终的要义直抵人心,发人深省。

贪腐分子的眼泪中倒映出清正廉洁的可贵,它如秀美之荷般,既需突破陈淤烂泥的桎梏,经过狂风暴雨的考验,也需面对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困境和不理解,最后方能历经磨练,铸就扑鼻的芬芳和风姿绰约的美丽。具体说来就是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三力”。

清正廉洁贵在提升“治病于未有之际、消患于未乱之时”的贪腐风险防范力。“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己病。

提高自身的贪腐风险防范力,就要强化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消患未然,既要克服“人生若朝露,行乐需及时”及“当官做老爷,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等精神垃圾的侵蚀,又要对自身工作、生活及亲朋好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点要提前分析、准确研判,自觉接受监督,及时清除与清正廉洁不符、与忠诚干净担当6字相背的消极因素,做到未雨绸缪,消祸于未萌,始终用正确的思想和理论改造自己的大脑,指导自己的行动。

清正廉洁贵在提升“青萍之末观风、微澜之间察浪”的贪腐风险洞察力。《国家监察》中落马的高官,很多人收钱往往从价值三百、五百的随手礼开始,慢慢发展到贪腐数十万、数百万,乃至数亿元。这种日积月累的贪腐用严肃的事实告诫我们,一些所谓的小问题、小细节的背后蕴藏有巨大的清廉风险,积土成山的这些风险如不能把握先机、予以洞察,大问题必将随之而来,如约而至。

对党员干部来说,提高贪腐风险洞察力,就要练就草摇叶响知鹿来,松风一起明虎来的见微知著能力,在面对不劳而获的金钱时,眼睛要看到花花绿绿背后的陷阱,心中要响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声音。在面对美色时,始终不忘“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古训,并通过眼睛亮、见事早,及时扑灭心中私心的火苗,扼杀心中欲望的贪念。

清正廉洁贵在提升“闻一而知十、举一而反三”的贪腐风险遏制力。“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荣辱”。对比《国家监察》中披露的被查处的党员干部,我们应通过别人看自己,经常性对照检查自身,是否有华融公司赖小民那样对金钱病态的渴望,是否有贵州原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晓光那样贪腐后自作聪明的所谓“隐蔽”手段,是否有吉林工商学院副院长张国志那样认为自己不是党员,纪委管不着的侥幸心理。

自1月12日开始,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五集纪实专题片《国家监察》在央视综合频道晚八点黄金档播出。

我们先从纪录片里一些引发公众关注的细节来看,比如,“贵州贪官往下水道倒茅台倒不尽”、“两亿赃款堆家中不敢花”、“贫困乡为刷白墙竟花799万”和“贪官家中搜出674张购物卡”等。这里每一个事,都刷新着人们对贪污的认知,更严重突破了道德和法律的现实底线。而且,也都事关社会公共利益,刺痛了人民群众的心。如此,自然能“收割”受众的注意力。

不仅如此,片中还曝出很多“惊心动魄”的情节,且都是首次披露的。王晓光与他人约好暗号接头密谈、经销商为讨好袁仁国送黄金打造的“仁国鼎”、艾文礼带着三个箱子去自首、秦光荣1600平方米的“秦家大院”等。这些情节真让人惊掉下巴,可能连电影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演。既然比电影电视剧都要精彩,那吸引着观众,便不足为奇。

也要认识到,电影电视剧毕竟大多是虚构的,是艺术的加工和想象,可《国家监察》播出的这些内容,都是真实存在的情况。就凭“真实性”这一条,便可以“鹤立鸡群”了。

更重要的是,这些真实性的东西,还能一五一十呈现给世人,这是对人民群众负责任的表现。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真实性和具体呈现,也是自带流量的。

当然,就吸引力而言,再怎么精彩的题材和过程细节,也比不上最终的结果。那些曾身居高位的贪官,当初再怎么猖狂,也终究难逃“被抓被查”的命运,都成了《国家监察》中的负面典型。

带着这样的已知结果去看这部纪录片,更有大快人心之感。也能切实感受到从严治党和反腐败的现实重要性,感受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历史性、开创性成就。更能切实明白,全面从严治党,事关每一个人的切实利益,是人心所向,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互联网上的一个个点赞留言,也源自于每一个网友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拥护,对纪检监察机关的期许。

《国家监察》这部专题片,对于国家权力机关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来说,是一堂警示课,而对于人民群众来说,也是一堂教育课。除了能明晰从严治党和反腐败的重要性外,更能认识到监察体制改革的前瞻性和必要性。

当下,“谁动群众的扶贫奶酪,纪委监委就动谁”已经成为现实最嘹亮的号角,追求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把公权力关进笼子里,也正在稳步推进。

学习《国家监察》观后感心得体会

最新《国家监察》观后感学习心得

《国家监察》专题片观后感

专题节目《国家监察》第二集观后感

2023年观看国家监察的个人心得体会汇总篇四

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反映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成效的五集纪实专题片《国家监察》,于1月12日至16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8点档播出。小编整理了党员观看《国家监察》专题片心得,《国家监察》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欢迎参考借鉴。

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反映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成效的五集纪实专题片《国家监察》,于1月12日至16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8点档播出。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改革。专题片全景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自我革命的勇气,谋划、领导、推动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探索走出一条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强化自我监督有效途径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

专题片共五集,分别为《擘画蓝图》、《全面监督》、《聚焦脱贫》、《护航民生》、《打造铁军》,选取20余个近两年来发生的真实事例、案例,赴天津、湖南、四川、吉林等20多个省区市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7家派驻纪检监察组实地拍摄,采访纪检监察干部、有关被调查人及涉案人员、群众330余人,生动讲述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故事。

秦光荣,全国人大原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委原书记。走上领导岗位后,秦光荣从未停止收受红包礼金,过年过节收拜年拜节的钱,庆贺生日收祝寿的钱,出国访问收“补贴钱”,搬家添丁收庆贺的钱,用红包礼金当遮羞布,毫无顾忌聚敛钱财。

上梁不正下梁歪,下梁不正倒下来。秦光荣对家人管束并不严格,“老伴收取红包礼金数额都很大,儿子也是违纪违法胆大妄为,经济上出了问题”。

秦光荣生活上贪图享受,爱慕虚荣。其在北京通州的别墅面积约1200平方米,还在老家永州修建“秦家大院”,主体建筑约1600平方米,飞檐翘角、奢华气派。

20__年11月,秦光荣涉嫌受贿案被提起公诉。此前,其儿子秦岭因涉嫌受贿、贪污已被提起公诉。本是党的高级干部,最后却落得父子齐立案、全家被调查的惨痛结局。

秦光荣是监察体制改革后第一个投案的原省部级一把手。随着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不断巩固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投案人数大幅增长,共有8700余名各级党员干部主动投案。

电视专题片《国家监察》专题片共5集,分别为《擘画蓝图》《全面监督》《聚焦脱贫》《护航民生》《打造铁军》,生动讲述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故事。

2023年观看国家监察的个人心得体会汇总篇五

勇敢是人类可贵的品质,是人性的闪光点。许多英雄的故事是勇气的故事,但真正的勇气绝非鲁莽,勇气的背后往往是内心深处的思考,是理想与现实的权衡,是人的觉悟。

勇气是压力下的美德,是理性下的觉悟。有勇气是对英雄的赞许,但即使是英雄,在做出某个英勇的举动前,也会迫于现实的压力,进行激烈的心理斗争,他们的勇气往往来源于高尚的奉献精神。新冠肺炎爆发后,各省的医生,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我要去”或“我想去”给了他们奔赴前线的,承担生命危险的勇气。他们是因为不想看到国家被病毒拖累,不想看到众多同胞的生命受到威胁。因为他们是医生,有能力在这特殊时刻救助他人,因为他们知道国家能给他们尽可能周到的保护,他们有怜悯之心、纯粹的奉献精神,所以他们做出了用自己的安危换来更多人安全的勇敢的行为。

同样的,疫情期间,有些工厂改装原来的流水线,转而生产口罩。而卖口罩换来的钱,还不够企业回本。这同样是勇气,同样做出了损失自身利益换来集体利益的觉悟,同样来源于纯粹的奉献精神。这些企业同样是英雄。

在前线抗击的医护人员也好,在他们身后坚持岗位的平凡人也好,他们做出的每一个令人赞许的行为,都是经过深入思考的。勇气来源于切实的高尚品德,真正的勇气所展现出的觉悟,令它被众人所赞赏。

真正的勇气是高尚的品德,是深入思考后的觉悟。它让一些人在平淡的历史中熠熠生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可能不得不做出需要勇气的事。记得,让美好的觉悟引领勇气,而后让勇气创造伟绩。

2023年观看国家监察的个人心得体会汇总篇六

一是加强学习,提升知识储备。

监察体制改革后,将部分检察院的部门和纪委进行了合并,因为监察对象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监察方法出现转变,需要我们的干部尤其基层干部加强自身学习,基层干部必须提升知识储备,以便更好的识别监察对象。

二、确定对象,明确监察重点。

改革后,将本所属范围的监察对象进行梳理,确保不遗漏、不扩张,明确监察对象后,根据工作的开展情况,对监察重点进行明确,并紧密结合当前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及“新四风”的十种表现,着重整治和查处生冷硬推、吃拿卡要、与民争利、欺压百姓等不正之风,严肃查处涉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惠农补贴、扶贫救济、低保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的基层腐败问题,特别要盯紧干部滥用职权,侵害群众合法权益,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在社会保障、政策扶持、救灾救济款物分配等事项中违规办事、优亲厚友、显失公平,搞不正之风,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等违纪行为,使群众切身利益得到有效维护。

三、强化职能,让权利运行于阳光之下。

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是遏制腐败和保护干部的有效途径。纪检监察机关是实施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的专门机构,在加强党内监督、行政监督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公众监督的作用,整合力量,构建“大监督”格局。权利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跟踪到哪里,让权与责形成高度统一。

四、严肃查处,加强查办力度。

身为纪检监察干部,便决定了我们要敢于担当、敢于监督、敢于负责,以实际行动维护党纪国法的权威性。涉及对人和事的处理,必须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和纪律规定为准绳,坚持原则,勇于担当。纪检监察干部要让干部职工在“不敢腐”的基础上,树立“不能腐”和“不想腐”的意识,并紧紧抓住用权、花钱、管事等关键环节,健全本单位纪检监察工作制度和相关机制,全面加强对单位干部职工的监督,努力推进权利的公开透明。同时,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干部职工,不仅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还要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从严落实“一岗双责”和“一案双查”。

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我们应常怀一颗“知识恐慌”的心,主动思考研究工作方式方法,敢于破除基层纪检工作“瓶颈”,转思想,改作风,明职责,出实招,干实事,重实效,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深入群众去发现问题,依据客观事实去分析问题,及时高效解决问题,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充分履行纪检、监察两项职能。

监察法是一部对国家监察工作起统领性、基础性作用的法律,对于创新和完善国家监察制度,实现立法与改革相衔接,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反腐败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纪检监察干部要做好纪检监察工作,不断推进反腐败工作,就必须在全面系统科学精准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重要论述的基础上,深入学懂弄通监察法,努力成为忠实信仰者、有效传播者和忠实执行者。

严学真做,提升能力本领。监察法颁布实施后,纪委监委第一要务就是狠抓学习、增强本领,学习运用好监察法,必须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根本遵循,坚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在学思践悟中融会贯通。坚持“学”字当头、“实”字托底,在学习培训、宣传解读、贯彻执行等方面下足功夫,先是邀请专家学者和业务专干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解读监察法,促使全系统纪检监察干部学深学透、灵活掌握,还以谈心谈话、实战代训、结对互助等方式增强业务工作切磋,让纪检监察干部在一点一滴的日常工作中不断深化融合提升能力。闽侯县纪委监委以“学好监察法·践行十九大”主题活动为契机,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以“网络答题、掌上课堂”等鲜活宣传形式,打造党内监督对象和监察对象学法新阵地,促其随时随地、循环反复在线学法,形成横向触及学习对象,纵向融入生活日常的学法宣传格局。

磨好“利剑”,抓实主责主业。监察法是反腐败立法,它明确规定六大类监察对象,也意味着纪委监委守护的“森林”更加广袤。作为“治林法宝”和“护林守则”,监察法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宽严相济这一重要原则,也为监察工作开展提供有力遵循。“磨刀不误砍柴工”,办好一件事的前提是要摸清性质、找准方向、做足准备,我们作为政治生态的“护林员”,必须努力提高工作站位,深刻把握 “森林”生态和“树木”状况,将纪律和法律这两把反腐“利剑”打磨好利用好。当前,党中央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精准扶贫脱贫、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重大事务作了决策部署,涉及方方面面的人、财、物,纪检监察机关必须进一步强化纪委和监委的监督首责,发挥 “千里眼”“顺风耳”“探照灯”作用,加强对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以及道德操守情况的监督检查,着力维护公权力廉洁性,对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等行为坚决予以查处,确保令行禁止、落地见效。监督后面紧跟执纪问责和调查处置,纪检监察机关要根据党章党纪和监察法的属性要求,进一步完善纪法贯通和法法衔接等机制,尤其针对监督、调查、处置过程中的重要情况、重要事项、重大案件,做到严格报批程序、严格流程管控、严格依纪依法实施,确保依纪依规管权用权、依宪依法从严监察。

观看《国家监察》观后感心得体会总结

学习《国家监察》观后感心得体会

国家监察法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最新《国家监察》观后感学习心得

《国家监察》专题片观后感

2023年观看国家监察的个人心得体会汇总篇七

国家安全,关系你我。2020年4月15日是第5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在第五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教育部邀请公共安全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为全国大学生讲授《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的疫情防控》。

前几日,学校组织观看了国家安全教育课,提高全民国家安全法治意识,营造维护国家安全的浓厚法治氛围,增强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

安全教育不仅仅对于国家对于全球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今天,大学生同聚一堂上国家安全教育课,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的范维澄与陈建国教授分别从国家的安全观,生物安全与公共安全卫生安全治理,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和大学生对于疫情的防控这五个方面为我们进行了分析与讲解。其中疫情是本次安全教育的一大主题,疫情的爆发不仅仅是对于本国对国际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整体经济萧条,不同行业以及工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中国在全国人的积极配合下突破了疫情同时在全球的影响力大大提升。最后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在面对疫情应该调理好自己心理,提高辨识能力,不传谣,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每个人都是这个家的一份子。都有责任和义务护国家安全。作为大学生在家里应该做好家人与自我的日常防护,保持卫生,注意健康。利用假期丰富自我,做好心里调控。提升信息辨识能力,不信谣不传谣。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前行,积极对社会做出贡献。

学了这次国家安全教育课,我认识到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与国家携手同行,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是人民安全,从我做起做起,防范疫情期间不聚集,戴口罩,共同战胜疫情,向奋斗在一线的人员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