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一学生语文学情分析问卷 高中语文教师工作计划学情分析汇总

时间:2023-05-24 16:25:33 作者:曹czj

做任何工作都应改有个计划,以明确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计划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教师工作计划学情分析篇一

一、加强学习,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

1.各样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全体语文教师继续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充分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以正确的思想指导语文教学。

2.各中学要继续组织初一、高一年级的教师在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有关精神的基础上,用好新教材,开设一定量的研讨课,共同切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确保这个起点年级的语文教学质量。

3.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自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抓好“教学常规”的学习和实施,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1.各校语文组要组织教师特别近年来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学习语文教学常规,重点抓好备课、上课两个重要环节,并开展检查督促工作,使实施常规成为所有教师的自觉行为。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要求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以学生为主体,合理而科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促使其语文能力的提高。

3.结合新教材,积极开展各类语文活动,调动学生学语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要充分利用与课本配套的自读课本和语文读本,想方设法为学生开辟阅读空间,尽可能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视野开阔,素养全面。

4.继续开展“四个一”的语文活动(写一手规范端正的汉字,说一口正确流利的普通话,每天阅读一篇文章或文章片段,写一篇标点正确、语言通顺、内容充实的短文)。

三、以科研带课改,提高实验质量和水平

关于课改工作,为保证课改实验的质量和水平,要以科学研究的精神对课改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现象予以分析研究,特别是加强对“评价”的研究、对“新课标、新教材验证”的研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使“实验”真正成为自己的事。

四、抓好课题研究,进一步优化作文教学

在前几年的基础上,继续落实课题研究,不断完善课题方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五、抓好毕业班工作。

1.初三年级:

(1)发动全体语文教师研究分析中考走向,以中考要求指导初三语文教学工作。

(2)组织初三语文复习研讨活动,使中考语文复习有序进行。

2.高三年级:

(1)关注高考动态,加强校际交流,为高考复习备考做好前站工作。

(2)结合四、五月份的两次模拟考试,做好相关的阅卷、分析工作。

六、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1.各样要继续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发挥先进教研组的示范作用,使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活动实在有效。

2.学校对新上岗教师要为其配好指导教师,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跟踪听课,使其能尽快成长。

3.开展各类专题研讨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力量,为搞好语文教学献计献策。

4.继续加强与初中语文联系组的交流活动。

高中语文教师工作计划学情分析篇二

就全年级学生得分情况看,最高分114分,最低分50分,全年级均分是89.5,成绩有明显差距。十五个班平均分也都按各自的位置依次拉开,呈明显梯度。

就学生语文试卷答题分析,有几项考点明显拉开了学生差距:如选择题中字音、成语、文言选择题、名言名句填空等紧扣课本的题。重视课本的同学,重视基础夯实的同学分相应会高一点。主观题从题面来看,难度稍难,学生基本上还是有话可答,但是想得全分,得到全分却比较难,事实上得到全分的人寥寥无几,还是答题技巧与方法的问题。另外,由于课时任务比较紧,对于名句默写的训练非常有限,加上本次考查有两句超范围,三句没要求背诵,这也是失分多的一个原因。

1.字音成语题较以前有大幅度的提高。本学期一开学我们在备课会上就明确了任务,强调语基训练,加大检查的力度,并纳入限时练中,每周两次。

2.病句题较前也有显着提高。记得上学期期末市统考中一道病句题,当时得分率比较低,我还在小结中分析了原因。一方面学生语言习惯不好,经常说病句写病句。另一方面上学期涉及病句训练很少。前车之鉴,本学期我们加大了病句的训练力度,成绩明显有提高。

3.文言文(课内翻译)得分率也较高。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我们头疼的问题,且学起来较为枯燥,难以理解,特别是知识点也较多,学生不易掌握。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备课会上也做了多次研讨。比如如何处理“文”与“言”的关系?如何上不同类型的文言文?上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探讨,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形式。由于老师对文言文重视程度高了,感染的学生也强化了认识,兴趣也有所提高。课堂上我们更多的重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培养,强调及时总结,从卷面上看,确实提高很大。

1.本次作文成绩普遍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两位老师阅卷时定的基准分有些低。

(2)跟题目本身有关。一方面我们本学期训练的都是记叙文,考题却文体不限,特别是还新材料作文,平时练得少,审题有一定难度,立意角度较少,可选择的面窄。

(3)学生自身写作素养不高是最主要的原因。平时积累不多,关键时刻没有素材可写,且有了素材的又不太会运用,各种文体运用又不够娴熟等。

2.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等主观题得分率也较低,除了平时训练太少外,学生在答题技巧与方法方面也比较欠缺,要加强训练,在练中总结,在练中提高。

3.基础知识:名句默写得分也低,平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积累。

1.学习本身有一个遗忘的过程,所以在学生还没有遗忘的时候及时的.让学生复习回顾。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我在第一节上课的时候就教给学生了,而且,我也身体力行了,在有效地时间内我会带着他们去复习。

2.合理有效地利用早读时间。比如我平时早读都会利用最后几分钟时间或让学生集体背诵要求背诵的篇目,或让学生默写部分篇目;早读期间,还会抽查背诵情况。

3.文言文教学特别忌空,课堂上要不息花时间让学生上黑板翻译,敢于暴露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强调学生及时整理总结知识点,老师要加强检查,争取把文言文落到实处。

4.作文一直是学生的老大难问题,如何让学生喜欢作文,会作文,这也是摆在每位老师面前的大问题。适当上一些作文课,平时课堂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行之有效。而且,不仅要让学生会写作文,还要学会修改作文,会修改别人的作文,更会修改自己的作文。

平时注意精做题,精讲评,每专题都有配套的检测,及时有效地检查学习的效果。学生不仅要达到会说,更要体现在卷面上,这才是语文的真正含义,口头表达是“语”,付诸笔端是“文”。

高中语文教师工作计划学情分析篇三

本班学生共35人,学生都是农村的,父母大多都不在身边,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只有部分家长有家庭辅导。

通过对学生的测试,结合上学期的学习表现,本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比较高,有四分之一学生很喜欢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语文学习,只有几位学生不太喜欢语文学习。从完成课外阅读作业时间与学习知识检测来看,我班总体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两极分化距离较大。同样的一篇课外阅读作业,最快的学生与最慢的学生在阅读完成时间上整整相差近一倍的时间,作业慢的学生主要是知识不掌握,基础较差者,读课文还停留在低年级的指读水平。还有一两个是连最基本的字都不会认,一篇课文十有八九不会读;从知识检测来看,对课标要求的达成度一般。因此可以看出我班的学生总体学习水平一般,特别突出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极少数学生成绩较落后。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也就是简单的知识学生表现为很强的表现欲望,积极性高涨;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学生望而生畏,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再加上乡下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许多学生家长忙于劳作,辅导不够,更谈不上精神食粮的溉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与知识量少得可怜,而学校有借阅条件,但是学生借的书籍大都不是他们喜爱看的书,或者不会读书。

1、上课发言情况。班中发言比较积极的只要一少部分,发言一般的学生近一半,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很少发言,甚至于几乎从不发言。同时,本班级的学生发言情况极不稳定,一是凭学生今天的学习兴趣,若学生今天学习兴趣高涨,发言比较积极,若是今天学习无兴趣,则课堂上一言不发;二是学习知识的难易程度,若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发言积极,若知识有一定难度,学生发言则很少。

2、学生作业情况。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两极分化严重,因而学生表现出作业速度相差较大,整体速度偏慢。其次学生作业正确率不高,粗心的学生较多。作业整洁度也不太好。

3、主动学习状况。大部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比较淡溥,主动学习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许多学生养成了任性,骄纵的不良习惯而体现在学习上。其次是课堂自主学习效率不是很高,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无从下手,因而在相对时间里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很差,影响全班的集体交流。

4、朗读感悟的基础。学生整体感悟不深,浮于比较表面的东西学生能较容易地体会到,而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

其次是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一般,主要表现在:一是朗读特别出众的学生没有,二是朗读时对情感的把握不够到位,三是一部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不高。

1.重视抓好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习得。在教学中,一定要一课一得,将课中的知识点进行强化,逐一过关。另外,还要多进行课外的拓展学习,进行相关联的引申,便于把教学教活。

2.优化教材,用好材教,加强方法指导。教师要加强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指导,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培养使学生的阅读整体水平得以提升。

3.寻求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水平。

4.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不随意拔高或降低。

5.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段的训练——读懂一段话,写好一段话,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扩大训练面,使全体学生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训练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少写命题作文,不给过多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重视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写放胆作文,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话说明白,把句子写通顺,把字写工整。

7.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根据课文特点,选择学法指导的时机,有的可以在学习课文前,如查字典确定字义、多音字确定读音等;有的宜在学习课文中,如连句成段的两种方法(总分和并列),有的可在学完课后再次总结,如说一段话的意思。在学法指导时不必过多地讲道理,应多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练习,在实践中达到熟练的程度。

8.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以上是我对所教的五年级语文的学情分析,把握好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脚踏实地的把教学成绩搞上去。

高中语文教师工作计划学情分析篇四

1、多读:阅读课文是复习的第一步。通过阅读,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文章特色等知识点。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不同的读法:教读课文需精读,字、词、句、篇等各个知识点全方位掌握,精彩语段达到成诵;自读课文需泛读,有的还需跳读,一目十行,以求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也是近几年考查项目之一。

2、多划:即在阅读课文同时,把文中的重点句、中心句、名句以至生字、生词,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既能加深印象,又便于复习巩固,一目了然。遇到规范句子,不妨划分句子成分,复句还需标明关系,典型语段要划分层次、归纳层意。遇到疑难,还要作标记,便于以后向老师同学求教。

3、多查:查什么呢?查工具书。字典、词典、参考资料,只要用得上,尽可能发挥工具书的作用。亲自查找答案,是探索学习方法、摸索学习规律的过程,也是提高运用工具书能力的过程。对于似曾相识的语句,不妨查一查以往学过的课文,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查出的答案经过分析辨别,理解能力又能得到提高。

4、多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复习过程免不了有疑难,要独立钻研,实在解决不了的,要善于向老师、同学请教。有时自己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老师很可能不止讲一个问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使你融会贯通。

5、多写: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过一遍。无论平时学习还是考试,有的同学往往把常用字词写错,为什么呢?就是缺少写的训练。生字、生词、重点语句不妨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反复写一写。又如一些题,往往看似容易写来难,也要动笔写写,切忌眼高手低。

6、多练:就是通过做练习题,检验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题要把考题的目的、意图弄清,要注意归纳总结,寻找规律,触类旁通,增强应试能力。做练习题,既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也要自觉地做。我们反对搞题海战术,但不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也谈不上质量。练然后知不足,及时反馈矫正,以求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一、内容更加广泛、丰富

从高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看,几乎包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各个时期的.作品。例如: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看,将涵盖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而其中的作家做品、文学文化常识、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文章内容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都在学习范围之内;而外国文学则重点学习历史上著名作家、政治家的有较大影响的诗歌、小说、散文、演讲词等作品。从风格看,更是不拘一格,例如:在二战后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也选入教材中。

二、知识性强,系统性强

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较注重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积累,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文本中的问题通过知识体系解决。比如学习诗歌,初中要求是读读背背,形成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初步理解诗意,而高中则要求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学会初步鉴赏和感悟。

三、语文学习时间相对减少

初高中语文教材的量并无多大变化,但高中的周课时由6节减为4节,比初中少了三分之一。高中学习的科目比初中要多,高中一年级文化课就有8门,而且都是省级会考科目,再加上数理化的学习负担加重,这样,学生在课外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这样两个"减少",实际上就给语文学习增加了难度,提高了要求。

四、学习的自主性更强

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不只是"奉送真理",而是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途径和规律。这样,学生自己用"拐杖"走路,就必须培养自主能力、发展自主能力。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面对新的学习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学习的方法上应有哪些相应的准备呢?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勤读课外书

2、勤做读书笔记

3、勤查字词典等工具书

4、勤于朗读背诵

5、勤于独立思考

6、勤于求教探讨

7、勤于写日记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有坚强的毅力,要持久地有意识地培养。只要有决心,良好的习惯就一定能养成。这对我们来说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终生享用不尽。

二、提高语文学习的三种技能

1、学会快速阅读

2、学会快速书写

3、学会快速笔记

同时,巨人专门推出了初高中语文衔接课程,以期使这些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首先,本课程解决了初高中教材本省知识体系的脱节问题。严格按照初高中《课程标准》对知识点进行一一对应,并在此基础上对初中阶段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更加入了对初高中教材脱节知识点的讲解、初高中对接知识点的点拨,让同学们进入高一学习之前,在知识结构上得到无缝链接。

其次,本课程解决了初高中学习方法、学习模式的衔接问题。初中是以获得知识为主,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高中则以探究性获取为主,是一种主动式的学习。两者差别很大,很多学生不能尽快地适应两种学习方式的差别,导致刚进高一不久就迅速"掉队".所以我们的课程不仅设有专讲对高中学习方法、高中课程设置进行介绍,更在具体知识点、具体例题讲解中融入了学习方法地渗透,帮助同学迅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编辑老师编辑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制定计划。计划是行动的指南,也是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为了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制定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计划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从而增强有序性。只要我们能制定一份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是要对课文或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了解:

四是要了解课文后面的练习,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记号,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预习实际上是听课前在思想上、心理上及知识上的准备。

3、做好上课准备。

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

(1)确立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课堂学习有很强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调适良好的心理状态。一要有旺盛的求知欲:二要有乐观的学习情绪;三要有积极的思维定向。

(3)做好身体上的准备,为了保证有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

(4)准备好学习用具,同时注意把课桌整理得井井有条,以免课桌上东西零乱而影响你的学习情绪。

4、专心上课。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上好课、听好课是学习各门功课的重要途径。课堂学习是一顼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讲究策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行之有效的课堂学习策略主要有:(1)抓住老师的思路,(2)抓住关键内容,(3)积极思维,学思结合。(4)珍惜课上学习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5〉注意课堂小结。总之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只有在课堂上达到对老师所讲内容的最基本的消化吸收,才有可能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打好基石出。

5、及时复习。复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语文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语文复习必须要主动,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具体方法:(1)系统整理,(2)独立作业,(3)分析错误,(4)系统小结。

6、课外学习。

(1)要尽可能与课堂学习内容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发展正当的兴趣好。(2)课外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时间要适当,不要影响正常的课堂学习和身体锻炼。

(3)在课外学习活动中,要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练结合,脑手并用。

(4)要争取老师的指导,提高课外学习活动的效果。

1、不妨给自己定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例如一小时内完成这份练习、八点以前做完那份测试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一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现在四十分钟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尽可以专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我以前也曾经常用一个晚上来看数学或物理,实践证明,这样做非但容易疲劳,而且效果也很差。后来我在每晚安排复习两三门功课,情况要好多了。

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课堂上不必记很详细的笔记。如果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听课的效率一定不高,况且你也不能保证课后一定会去看笔记。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老师的讲课消化吸收,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即可。

高中语文教师工作计划学情分析篇五

高中语文教学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为重点,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体系。

二、工作要求

(一)课程安排

高中语文课程采取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设置模式。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每个学期分两个学段(各10周),每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高中语文课程至少开设两年半,高一年级每周4学时。

(二)教学内容

1. 阅读与鉴赏

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1)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4)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能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5)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6)应在继续提高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注意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7)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能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8)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9)在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时,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能运用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来分析和理解作品。

(10)能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1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对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18个)、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能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12)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

(13)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14)每学年课外阅读不少于50万字。

2、表达与交流

(1)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具有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陈述自己的看法。

(3)表达能够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4)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5)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6)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9)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

(10)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11)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三、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 阅读与鉴赏

(1)教学中要紧扣《课程标准》和《指导意见》精神,依据文本内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恰当设计教学目标,并以此引领和实施教学。

(2)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3)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能够熟练驾驭教材。

(4)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意,正确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或观点,并能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5)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6)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2、表达与交流

根据读写结合的原则,借助典范文本,引导学生掌握实用类、论述类、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并用于指导写作实践。

(1)重视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自觉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同时指导学生根据表达需要搜集素材,为表达与交流提供信息支撑。

(2)鼓励学生从不同视点、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观察、想象和表达,鼓励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4)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5)指导学生修改习作,针对学生写作中暴露的不足,可采取学生独立修改、相互修改等方式,使学生逐渐提高修改能力。

(6)重视指导学生在交际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演讲、讨论、辩论等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

(二)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重要的作用。山东省高中语文课程评价主要使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模块学分认定和学业水平考试等方式。

1.课堂教学评价

内容项目

评 价 指 标

教学观念

1.体现“课标”精神,重视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2.以学生发展为本,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科学合理,体现“三维”要求。

2.教学目标有层次性,便于落实。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把握教材准确。

2.注重双基落实。

3.教材重点、难点、疑点处理得当。

4.紧扣文本,合理预设,适当拓展。

5.注重学生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1.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2.恰当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恰当地进行学法指导。

教学管理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课堂气氛融洽,具有较好的课堂教学机制。

教学技能

1.教学语言得体,板书规范。

2.专业知识扎实。

3.恰当、熟练地运用教学资源。

教学效果

1.双基落实好。

2.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关注学习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经验等。

3.学生兴趣浓厚,学习信心增强,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4.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收获。

2.过程性评价

实行过程性评价,要注意过程性评价的基本目标,即“三维”目标,注意评价的方式、方法,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分别进行评价。

(1)学生课堂活动评价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况是语文课程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课堂活动情况进行评价,旨在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行为,调控学习状态,改进参与活动的方式、方法,提高参与活动的能力与水平。学生课堂活动评价可从课堂准备、发言情况、合作意识、注意力、思维质量和课堂纪律等方面进行。

(2)课外语文学习评价

课外语文学习活动主要包括课外阅读、课外练笔、兴趣小组活动和其他语文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对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外语文学习,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计划地进行,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比如朗读比赛、歌咏比赛、书法比赛、即席发言、参观访问、旅游采风、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文学作品欣赏会,举行或参加作文比赛、改编排练课本剧、编辑文学刊物,等等。

课外语文学习情况评价可从学生课外学习计划的制定与落实、完成课外作业的态度、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方式、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语文活动等方面进行。

3.模块学分认定

模块学分认定由学校组织实施。

高中语文每个模块学习时间约为36学时,修完一个模块达到规定要求即可获得2学分。模块学分认定属于学业成绩测试,由三部分组成:档案袋评价占20%,单元测试占30%,模块考试占50%。

四、具体实施

(一)教材问题

1、以讲读教材为主;

2、“自读文本”确实要让学生自读、自学、自练。当然有些自读文本,也可以变成讲读。

3、可以进行增、删。

4、反对光教文言文,不学现代文。

(二)语文基本要求

1、语文积累、错题本

2、优秀语段抄写本(每周2段,背诵1段)

3、部分学生建立背诵抄写练字本(人人过关)

4、语文练笔本(周记、随笔)

(三)学案问题

1、课课有学案

(主要是教材的主观题。文言文强调实词与虚词句式;现代文按高考形式)

2、快餐与学案

(在市《学案》的基础上添加、改造、挖掘、延伸)

3、学案分课前、课中、课后学案。可以是一份学案,早发下去,供学生思考。

4、讲读学案要详细,自读3-5题即可

5、每份学案都要有语音、字形、病句、语用、鉴赏、作文审题或写语段等教材之外的内容。要渗透高考内容。

6、学案要备课组统一讨论,整体印刷。学案一定要检查,批改。

(四)加强网络教研

1、每个高中语文教师都要给“济宁育才教科研网”上传资源,每周发布2个教学资源,或者是教案、学案,或者是教材见解、作文设计等。

2、养成日日看“济宁育才教科研网”的习惯。

3、现在高中语文已经发布很多教案、学案、作文案例,以及高考资源、国学诵读资源等。

高中语文教师工作计划学情分析篇六

深入贯彻学校提出的校本教研,高效高质的方针,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集思广益,挖掘教学教研潜力,实现资源共享,卓有成效地提高高一教学教育质量。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和xx年高考考试手册对高一学生语文学科的考查要求,注意新课讲授与阅读理解的提高,基础知识的夯实的有机结合,提高全体学生语文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1,强化本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意识,优化语文学习习惯,整体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

3,强化教改意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实效性。

1,牢固树立时间观念,牢固树立效率意识。第二学期要抓紧时间,利用好每节课的时间,充分备好,上好每一节课,真正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收获,真正收到语文教学的高效率。

2,使用好教材,精心备课,加强课堂有效教学:在课文设问上,读与写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上进行探索。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写作能力等。

3,作文教学加强课前指导,精心选题,课后精心批改与讲评。

(1)内容要求:

① 集体备课,深入研究。充分发挥本备课组每位语文教师各自的优势,轮流主讲,精心进行备课(备试卷重点难点解读,教学过程方法设计,课后训练要点设计/试题命题思路,作业情况反馈),并多和区内兄弟学校联系,搜集筛选信息,保证备课质量。

② 根据学情实行有效教法,不断探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高效性,保证授课质量。

③ 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夯实:如每天名句积累,每周一节课外古诗文阅读指导。

④ 加强课外阅读积累,结合教材进行长期阅读名人传记,后进行阅读交流。

⑤ 集体备课固定时间:每周一下午1:30;地点:高一办公室。其他时间随时。

(2)备课计划详见进度计划表。

(1)原则:落实基础,注重能力,抓好学生学习习惯,强化语文意识,挖掘语文心智。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层做题,努力促尖转中补差。

(2)结合不同阶段设计好阅读课,写作课,复习课,训练课,补弱课,综合课,考试课,讲评课。加强阅读指导,上好写作课,要求学生做好摘抄和读书笔记(针对教材自读篇目或教材延伸部分)。每周阅读佳作美文,扩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位。作文范例,扩大写作视野,明确高考作文指向(写有思想境界,朴实文风的作文)。

(1)内容要求:

以古诗文迁移阅读和文学文化基础补充为主,在早自修和补课时间课堂讲练,测试反馈。周周补课辅导能有收获。

(2)训练计划

① 1—10周:古诗文自测试卷讲评分析。

② 12—18周:补充的试卷讲评分析。

通过练习加强落实,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对学生作文,争取做到精批细改,并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面批。做好考试的命题,审题,阅卷,分析讲评,考后总结与思想疏导工作,力求让学生"考一次,长一智"。

(1)内容要求:教什么考什么,关注课内,迁移课外。

(2)训练计划:

① 做好一课一练,每周一次课内自读,拓展训练,精选学生练习中的问题进行讲评。

② 1—4周:设计月考试卷,第5周月考,试卷讲评分析,做好月考试卷典型错误的反思性订正监督。

③ 5—11周:期中复习练习;期中复习迎考。

④ 12—15周:期中试卷讲评;设计月考试卷,第15周月考,试卷讲评分析,做好月考试卷典型错误的反思性订正监督。

⑤ 16—18周:期末复习练习;期末复习迎考。

充分利用在校时间:用好早读课和加课,落实每天五句名句积累和课内背诵内容,提高古诗文的阅读积累。

填写学生成长手册;确定学年补考名单; 第二十一周 6。29—6。30 小结备课组工作,整理高一备课资料。 注:①*此表若有变动,以实际情况通知为准。

高中语文教师工作计划学情分析篇七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但仍需要形象思维的支持。此外,这篇课文里有数十个难以解释的专用术语,四年级学生对这些高科技信息缺少知识上的积累,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学生在领悟作者表达方式,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能力较强。他们熟悉网络,能熟练地使用收索工具,绝大多数的学生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既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喜欢阅读,善于质疑,乐于探索,但对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并不是很多。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优于抽象概念,对于家乡人民优秀品质的感动,是始于乡亲们所做的具体的,可感知的一件件的事,而非“理所当然”这一结论。

虽然学生生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但真正了解的科学知识并不是很多。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对科学的认识不足,学生的学习不但被动,而且获取的知识量也小,很难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四年级的学生对恐龙等史前动物充满了好奇和想象,教学中要利用他们的好奇,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对于生字词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学习本课中较难的生字,但在用词的准确生动上还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思维上,他们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好联想和想象,在教学中要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情趣和欲望,带领他们从第四自然段语言文字的学习中悟出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小学生没有丰厚的文学积淀, 教学不能枯燥地分析、机械地背诵, 也不可“深挖”式地鉴赏。应当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 放飞想象, 品读语言, 做到有感情诵读, 在读中悟情, 在读中生情, 在读中入境学生永远是课堂中最活跃的因素, 在他们身上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它体现教者因材施教,育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包括学生个体和群体的精神面貌,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班级精神风貌,集体舆论导向,新近对该班学生学习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事件等等。总而言之,凡是与班级学习相关的信息都属于“学情”限于教案篇幅,要求简明扼要,要点突出,与以下设计和“预设”所采取的教学措施、教学方法相对应。

例一:我所带班级共57人,是个生源相对复杂的班级,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一年多的磨合,已初步形成了共同的性格特征,学识水平差距明显缩小。语文能力和水平整体上有了较大提高。这为今后的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可能。到八年级第二学期,已基本具备了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应大胆放手,多加鼓励,在一节课内完成学习任务是没有问题的。

这个“学情分析”要点就比较突出。关键词可以归纳为:生源、学识水平、能力、放手、鼓励等。包括标点符号在内160个字。篇幅也小。可称之为较好的一例。

例二:高一(7)班,全班49人。班风良好,表现在入学不久就多次受到学校和年级组的大小会表扬。集体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导向明确!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一旦有倡导,必然会雷厉风行。最近在“现当代诗歌诵读”活动中的表现就是例证。所以上好诗歌单元的每一课,我很有信心。

此例,重在记录该班新近发生的对学生群体学习有重大影响的具体事件。一是多次受到表扬,群情高涨;二是诗歌诵读活动中表现良好。极其利于上好诗歌单元这一课。这样的学情分析,实事求是,表达准确,可谓之为“学情分析”中的上品。

摘要: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语文教学设计中,依据教学设计理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可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之前,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等,进行预先筹划,安排教学情境,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活动,首先要从教学设计的优化开始,这是语文教学通往最优化境界的第一步。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学设计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是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体现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 “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学设计理论主张“为学习设计教学”。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着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引导、促进学习者学习;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有效地学习为目的。

教学设计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思维,心理结构和业绩行为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学情分析”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强调:如果学生的特点能够得以把握,那么大多数学习系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因此,我们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依据,分析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1)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是行动的动力;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的兴趣和需要。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所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因而,语文教学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想方设法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将外在的教学目标系统转换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

学习语文的动机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内部动力。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学《石钟山记》,我们根据教学中学生对苏轼给石钟山命名缘由的结论提出的质疑,设计了一堂研究型学习课。让学生在课外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分小组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由于教学设计是缘于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心理需要,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一学习研究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不臆断”、“重实践”观点的感性认识,把“实践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既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理解苏轼的实践精神给后人的启迪,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有疑必察的个性品质。使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学生达成目标的基础。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知识建构,符合教学原理。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运用。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

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教学设计要从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入手。认为起点能力是学生习得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它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效。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更大的作用。指出,当学生的学习处于一个连续的过程中时,学生的起点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生对新知识能力的学习掌握产生重要影响的先决条件,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教学的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只有从了解学生的现有状况出发,才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目标,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材中教学目的要求的重复现象很多。如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初中的《白杨礼赞》中讲,高中的《风景谈》中也讲;记叙文中抒情,议论手法的运用,初中的《挖荠菜》等课文中讲,高中的《记念刘和珍君》等课文中又讲。同样,小说的三要素、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均是初中讲高中还要讲。如果处理不当,教学设计中就往往出现机械反复的现象。不同年级,不同课文,同一设计,同一教法,“千课一面”,无效重复。势必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学无所获。因而,要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对学生情况准确分析把握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找准其起点能力与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间的差距,落实真正的教学需要,教学中才能真正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效率。

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我们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将课文与一般记叙文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对课文抒情、议论文字多于记叙文字的特殊结构和表现方法有所感悟;并设计了将文章按一般记叙文的写法(记叙为主,穿插少量议论抒情文字)进行改写的练习,引导学生将修改后的文章与原文进行比较;然后指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中的抒情议论文字,分析、体会作者这样结构文章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很快把握了文章的抒情线索,理解了文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作用,进而能够准确地阐释文章的思想内容;既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又避免了重复讲解记叙文中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等学生已有的知识,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时效。

(3)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

认知倾向也称认知风格,指学习者个体在认知即信息加工和组织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稳定的独特倾向。表现在学习者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存储的过程。不同认知倾向的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认知倾向是学生的理智性特征,是学生表现在认知上的个性特征,它构成学习风格的主要方面。它是一种介于认知与情感之间的因素,没有高低,好坏之分。但不同的认知倾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它是影响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场依存型的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往往以外部参照作为依据,喜欢在有人际交流的集体学习环境中学习。他们往往对社会学科的信息材料加工、处理储存效果较好。他们较依赖于学习材料的预先组织,学习中需要较明确的指导和讲授。场独立型的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喜欢独立思考,个人学习。他们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能很好地分析,重新组织,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他们往往对理工学科的信息材料加工,处理得较好。沉思型的学生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往往会深思熟虑后才作出判断,且较为准确。而冲动型的学生则往往会迅速地对问题作出反应,且常常出现错误。

学生的认知倾向的表现会因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类型等因素的影响面有所差异,它可以通过教学来加以培养调整。如对场依存型的学生,注意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冲动型的学生,注意培养其有条理地、细心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另外,在组织研究学习小组时,教师如能根据学生情况,将具有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依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去研究分析问题,相互取长补短。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样的小组活动中,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相互影响,也有助于对学生认知倾向的培养调整。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考虑学生的认知倾向,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不断改进教学法方法和教学策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教学班,运用各种方法(问卷、谈话、作业反馈、课堂观察等),全面地“吃透”学生的情况。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出发设计教学,才能选择最佳策略,设计最有效的教学,帮助学生向前发展。教学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教学目标才能顺利达成。

高中语文教师工作计划学情分析篇八

古人云:“圣人施教,各因其材,以其知之,喻其不知”,强调的是要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如学业成就,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有一段差距,即为该儿童的可能发展区,或叫“最近发展区”),把握好“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流活动中,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是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因此课堂教学目标能否有效实现,或者说教学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了解程度,只有对学情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最佳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学情了解得越详细,分析得越透彻,教学就越有效。学情分析从内容上说包括学生的学习准备分析,即学生在学习新课程时在认知、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或学生在知识、技能、认识能力、学习动机以及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从层次上说,不仅包括对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和学习特点的普遍性的分析,还包括对学生个体特点的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学生个性差异包括心理差异的分析

事实上,学生的学习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有很大的差异,不同学生对同一学习内容的兴趣、态度不同,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差异。例如有些学生思考问题细致而有的却较粗心;有些学生思考不积极,经常回避那些比较用脑的问题,思维上有惰性;有些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分心;有些对图像史料的记忆优于对文字史料的记忆;有的善于机械记忆不善于逻辑思维等。这都要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部分学习、理解有困难的学生作分析,并设计相应的对策。其次虽然现在是网络时代,但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很方便地利用网络来储备知识,那么教师在备课时也要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缺乏对学生其他学科中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与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中,建议教师“要注意历史知识的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和渗透。”可以布置学生从语文等学科中收集有关诗歌、文学作品,充分利用他们平时在语文学习或一些影视作品中接触到的知识,帮助学习更好的学习历史。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会接触到很多相关的历史知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了解学生在历史学科以外的知识储备情况,对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了解得多就越容易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把教学的切入点定在合适的位置,设计出良好的“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三、对学生的基本心理特点分析不全面

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很多,如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等。不求每节课前都要从各个方面去分析学生,但在教学设计时,要结合课程标准以及学习内容分析本课学习中学生可能存在的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的这些心理因素。如有教师在《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从高二学生知识的状况看,学生已经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从高二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分析,知觉、兴趣、情感等方面理性不多,多为感性体验,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作用,所以根据学生的情感和年龄阶段特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环境中掌握学习的经验与技巧,并形成能力,继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位教师分析高二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是“知觉、兴趣、情感等方面理性不多,多为感性体验”,但却忽视了高二学生的思维特征。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但由于还不成熟,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案例中教师认为“从高二学生知识状况看,学生已经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他没有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他们绝大多数人还不能从前面的学习中概括得出“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旧的世卿世禄制被废除,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为文化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一结论,因而在教学中不能有效帮助学生在整体感知历史的基础上,了解历史发展内在的因果联系。基于这样的学情考虑,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采取有效策略,如在新课学习后设计一个问题:“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并首先和学生讨论“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哪些因素有关?”,从方法上指导学生如何分析这一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这也是本课要实现的课程目标。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得越是全面,相应的教学策略就越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好。

对学生心理分析不全面的另一个表现是,只注重一般的心理问题分析,忽视对历史学科内容学习过程中的特殊心理要求和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分析。其实,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受教育者在不同的活动中的同一心理现象既有共性,也具有一定的个性,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总是同教育的内容不可分割的联系着,历史学科教学也有本学科的心理学问题。应该说,很多教师在作学情分析时,对这个问题是不太注重的。案例二某教师在《运用历史地图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并初步具备了将史地、文史等知识整合起来的能力。”在学习时,从历史学科教学的心理特点分析,学生掌握历史知识首先要形成有关历史的人物、历史时间、历史空间等正确表象,而历史的空间知识主要体现在历史地图中。高中生已经从地理课中学习到有关图例的知识,学生具备了利用图例来阅读地图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历史地图与地理地图不同,它除了空间概念外,还有时间概念,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历史时、空表象的联系,也有利于历史和地理知识的联系。

此外,学情分析泛泛而谈,且大都来自教师的主观臆断,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以至于很多学情分析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帮助。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有的时候,我们为学生做得越多,越是害学生。因为为人,随便怎样精细周到,总不如人之自为。我们与学生经验不同,环境不同,所以合乎我们意的,未必合乎学生的意。勉强定下来,那适应学生需要的,或者遗漏掉;那不适应学生需要的,反而包括进去。”(《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31页)

二、解决策略

首先在理念上,教师应更多地考虑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强化学生学习准备的了解和心理生理特点的分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孔子语),从而实施促进学生获得发展和学习体验的正确策略。其次,要不断加强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具备扎实的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功底,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在分析的层次上,既能从学生的普遍的心理特征来思考,又能考虑到个别学生的心理差异,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认识能力、学习动机以及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以便按照课程标准,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最佳的教学安排。还要关注到历史学科的特殊的心理学问题,通过实地考察和实物呈现等直观方式来设计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教师还要学习和了解跨学科的学科知识,了解学生历史学科以外的学习内容,让其他学科的知识为历史学习提供帮助。这样既便利了历史学习,也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更完整的知识体系。要在教科研活动中加强对学情分析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在备课组教学研讨中,不仅要注重教材分析、教法研讨,也要加强对学情的分析与研究。第二,要掌握学情分析的途径。

(一)》中“光耀千古的诗坛”一目学情分析:本课属于文学史的范畴,对初中学生来说其内容在语文教学中也多有涉及,仅九年义务教育背诵篇目中就涉及唐诗61 篇,而且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诗歌的特点以及体裁也有一定的了解,也具有初步的诗歌欣赏能力,至于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背诵了不少。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注意“历史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与渗透”,我们整合学校语文学科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合作探究,完成本课学习任务。其次,针对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表现欲强的心理特征,本目教学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活性动态”教学风格,让学生背唐诗、议人物、谈时代、明原因,自主探究式地进行学习。这里,老师能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原有的相关学科(语文)学习情况作充分了解与分析,善于将学生学到的其他学科的背景知识为其学习所用,同时能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和人物为突破口来设计教学活动,由点及面,层层展开,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养成记载、积累学生学习问题的习惯。可以从学生的作业或练习中发现问题,并将学生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加以记载和梳理,以备再次学习相关内容时作参考。找到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原因,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因为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往往最能反映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认真梳理这些“原生态”的第一手学情资料,为以后或同伴的教学提供借鉴。例如,在学习世界历史三大宗教的内容,学生对其产生的时间经常混淆,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看用怎样的方法可以避免混淆,结果学生思考了很多方法,如与其他重大历史事件的年代相比,相差多少世纪的;有提出根据宗教的特殊手势来记忆的;结果有一组学生讨论结果被认为最好的:佛教前6世纪,基督教公元1 世纪,伊斯兰教公元7 世纪,三大宗教名称的字数分别由佛教2 个字、基督教3 个字、伊斯兰教4 个字构成,按产生的时间先后正好是数字以此提升,这样记忆的时间先后不会错,学生还用数学上的数轴来看三个年代的间隔差。虽然这种方法不科学,但这样的过程本身就帮助了学生记忆历史时间。类似这样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注意积累,以此作为教学中采取对策的依据,教学就更富有了针对性。虚心倾听学生意见,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要求,征求学生的学习意愿。关注学生课堂的表情和反映,把话语权交给学生,经常关注学生“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对高一个年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在学习相关知识时的感受,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因为比所教学生高一个年级的学生从心理到知识背景与现在学生比较接近,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可能与即将要学习某个知识点的学生比较接近,所以他们的学习感受可能对教师的教学有更大的启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找到教学的切入点。

总之,老师只有尊重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正处于形成状态的心理机能和活动水平,把问题设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出“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那才能是良好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高中语文教师工作计划学情分析篇九

古人云:“圣人施教,各因其材,以其知之,喻其不知”,强调的是要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如学业成就,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有一段差距,即为该儿童的可能发展区,或叫“最近发展区”),把握好“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流活动中,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是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因此课堂教学目标能否有效实现,或者说教学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了解程度,只有对学情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最佳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学情了解得越详细,分析得越透彻,教学就越有效。学情分析从内容上说包括学生的学习准备分析,即学生在学习新课程时在认知、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或学生在知识、技能、认识能力、学习动机以及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从层次上说,不仅包括对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和学习特点的普遍性的分析,还包括对学生个体特点的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学生个性差异包括心理差异的分析

事实上,学生的学习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有很大的差异,不同学生对同一学习内容的兴趣、态度不同,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差异。例如有些学生思考问题细致而有的却较粗心;有些学生思考不积极,经常回避那些比较用脑的问题,思维上有惰性;有些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分心;有些对图像史料的记忆优于对文字史料的记忆;有的善于机械记忆不善于逻辑思维等。这都要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部分学习、理解有困难的学生作分析,并设计相应的对策。其次虽然现在是网络时代,但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很方便地利用网络来储备知识,那么教师在备课时也要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缺乏对学生其他学科中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与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中,建议教师“要注意历史知识的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和渗透。”可以布置学生从语文等学科中收集有关诗歌、文学作品,充分利用他们平时在语文学习或一些影视作品中接触到的知识,帮助学习更好的学习历史。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会接触到很多相关的历史知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了解学生在历史学科以外的知识储备情况,对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了解得多就越容易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把教学的切入点定在合适的位置,设计出良好的“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三、对学生的基本心理特点分析不全面

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很多,如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等。不求每节课前都要从各个方面去分析学生,但在教学设计时,要结合课程标准以及学习内容分析本课学习中学生可能存在的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的这些心理因素。如有教师在《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从高二学生知识的状况看,学生已经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从高二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分析,知觉、兴趣、情感等方面理性不多,多为感性体验,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作用,所以根据学生的情感和年龄阶段特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环境中掌握学习的经验与技巧,并形成能力,继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位教师分析高二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是“知觉、兴趣、情感等方面理性不多,多为感性体验”,但却忽视了高二学生的思维特征。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但由于还不成熟,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案例中教师认为“从高二学生知识状况看,学生已经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他没有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他们绝大多数人还不能从前面的学习中概括得出“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旧的世卿世禄制被废除,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为文化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一结论,因而在教学中不能有效帮助学生在整体感知历史的基础上,了解历史发展内在的因果联系。基于这样的学情考虑,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采取有效策略,如在新课学习后设计一个问题:“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并首先和学生讨论“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哪些因素有关?”,从方法上指导学生如何分析这一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这也是本课要实现的课程目标。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得越是全面,相应的教学策略就越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好。

对学生心理分析不全面的另一个表现是,只注重一般的心理问题分析,忽视对历史学科内容学习过程中的特殊心理要求和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分析。其实,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受教育者在不同的活动中的同一心理现象既有共性,也具有一定的个性,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总是同教育的内容不可分割的联系着,历史学科教学也有本学科的心理学问题。应该说,很多教师在作学情分析时,对这个问题是不太注重的。案例二某教师在《运用历史地图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并初步具备了将史地、文史等知识整合起来的能力。”在学习时,从历史学科教学的心理特点分析,学生掌握历史知识首先要形成有关历史的人物、历史时间、历史空间等正确表象,而历史的空间知识主要体现在历史地图中。高中生已经从地理课中学习到有关图例的知识,学生具备了利用图例来阅读地图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历史地图与地理地图不同,它除了空间概念外,还有时间概念,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历史时、空表象的联系,也有利于历史和地理知识的联系。

此外,学情分析泛泛而谈,且大都来自教师的主观臆断,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以至于很多学情分析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帮助。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有的时候,我们为学生做得越多,越是害学生。因为为人,随便怎样精细周到,总不如人之自为。我们与学生经验不同,环境不同,所以合乎我们意的,未必合乎学生的意。勉强定下来,那适应学生需要的,或者遗漏掉;那不适应学生需要的,反而包括进去。”(《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31页)

二、解决策略

首先在理念上,教师应更多地考虑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强化学生学习准备的了解和心理生理特点的分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孔子语),从而实施促进学生获得发展和学习体验的正确策略。其次,要不断加强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具备扎实的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功底,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在分析的层次上,既能从学生的普遍的心理特征来思考,又能考虑到个别学生的心理差异,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认识能力、学习动机以及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以便按照课程标准,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最佳的教学安排。还要关注到历史学科的特殊的心理学问题,通过实地考察和实物呈现等直观方式来设计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教师还要学习和了解跨学科的学科知识,了解学生历史学科以外的学习内容,让其他学科的知识为历史学习提供帮助。这样既便利了历史学习,也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更完整的知识体系。要在教科研活动中加强对学情分析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在备课组教学研讨中,不仅要注重教材分析、教法研讨,也要加强对学情的分析与研究。第二,要掌握学情分析的途径。

(一)》中“光耀千古的诗坛”一目学情分析:本课属于文学史的范畴,对初中学生来说其内容在语文教学中也多有涉及,仅九年义务教育背诵篇目中就涉及唐诗61 篇,而且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诗歌的特点以及体裁也有一定的了解,也具有初步的诗歌欣赏能力,至于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背诵了不少。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注意“历史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与渗透”,我们整合学校语文学科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合作探究,完成本课学习任务。其次,针对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表现欲强的心理特征,本目教学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活性动态”教学风格,让学生背唐诗、议人物、谈时代、明原因,自主探究式地进行学习。这里,老师能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原有的相关学科(语文)学习情况作充分了解与分析,善于将学生学到的其他学科的背景知识为其学习所用,同时能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和人物为突破口来设计教学活动,由点及面,层层展开,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养成记载、积累学生学习问题的习惯。可以从学生的作业或练习中发现问题,并将学生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加以记载和梳理,以备再次学习相关内容时作参考。找到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原因,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因为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往往最能反映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认真梳理这些“原生态”的第一手学情资料,为以后或同伴的教学提供借鉴。例如,在学习世界历史三大宗教的内容,学生对其产生的时间经常混淆,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看用怎样的方法可以避免混淆,结果学生思考了很多方法,如与其他重大历史事件的年代相比,相差多少世纪的;有提出根据宗教的特殊手势来记忆的;结果有一组学生讨论结果被认为最好的:佛教前6世纪,基督教公元1 世纪,伊斯兰教公元7 世纪,三大宗教名称的字数分别由佛教2 个字、基督教3 个字、伊斯兰教4 个字构成,按产生的时间先后正好是数字以此提升,这样记忆的时间先后不会错,学生还用数学上的数轴来看三个年代的间隔差。虽然这种方法不科学,但这样的过程本身就帮助了学生记忆历史时间。类似这样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注意积累,以此作为教学中采取对策的依据,教学就更富有了针对性。虚心倾听学生意见,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要求,征求学生的学习意愿。关注学生课堂的表情和反映,把话语权交给学生,经常关注学生“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对高一个年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在学习相关知识时的感受,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因为比所教学生高一个年级的学生从心理到知识背景与现在学生比较接近,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可能与即将要学习某个知识点的学生比较接近,所以他们的学习感受可能对教师的教学有更大的启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找到教学的切入点。

总之,老师只有尊重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正处于形成状态的心理机能和活动水平,把问题设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出“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那才能是良好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