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7篇)

时间:2023-06-28 14:05:26 作者:曹czj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最新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7篇)篇一

二年级语文上册《北京》一课叙述了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课文从天安门广场的四周和中央的建筑,北京的大街和立交桥的特点以及主要名胜古迹和公园介绍了这座文明中外的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课文选取了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通过以上三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

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就是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建筑。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难点为: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并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习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通读,使学生对本段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感知。接着我把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北面天安门城楼的一段话出示。请学生找出这段话中表示方位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让学生初步明确城楼、小河、石桥、华表四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用学生制作的图片请学生在黑板上动手放放;放城楼、石桥、小河、华表的位置,并要求一边放,一边按方位的顺序来介绍天安门城楼北面的景物。

在介绍完“北面天安门城楼”的建筑后,我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深入,让学生结合广场南面、西面、东面及中央的建筑物画一画,并让同桌之间看着画的图片介绍介绍,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指名到黑板上用图片代表建筑,把建筑放到合适的位置,再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把这些和北面的建筑放在一起,这样就构成了整个第二自然段的景物)

这样让学生通过看看、画画、说说、放放把抽象变为直观,并调动了学生的手、脑、眼、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难点。

最后,我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最新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7篇)篇二

“富”这个字是上下结构,我发现学生写这个字时不容易写好,最容易丢掉中间的“横”,是因为字的结构不容易掌握。如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富”这个字写得正确匀称美观呢!于是在教学这个字之前,我出示“富”下半部分的象形,像一个大肚子的罐子,古代用罐子装东西,谁家的罐子多就象征这家富裕。学生通过观察,记忆了字形,一下就看出中间的“横”就象罐子的盖子,不能丢掉,这样轻松的记忆了字形。

接着我问学生如何写好“富”这个字呢?我又让学生仔细观察,他们知道了中间的“横”要稍短点,宝盖头要盖住下半部分,然后我又出示了“富”字的比例图框,并范写了“富”字,最后让学生临写、练写“富”。

由此可见,教者不光靠自己去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学习知识,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学字识字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去感悟字的间架要怎样摆,通过造字方法,从而把握字的规律,能够独立地把字写好用好,这才是科学有效的方法。

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有时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常受兴趣和情绪支配。但他们平均每天都要认识十几个字,而识字教学本身又很枯燥无味及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创设一定的情境,把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等融为一体,使机械、呆板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赏心悦目。这样,既可以增强教师的语言感染力,又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我创设超市采购的情景,将学生带入情景中,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新课之前我说:老师也想在超市买些菜,想不想帮老师挑一挑?看看老师列的清单,我想买什么?自然的引出生字词,通过帮超市的工作人员把蔬菜放到架子上,练习用“有……有……还有……”口语表达,有层次,有步骤地逐层深入,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

我想,要让学生全身心、轻负担投入学习,乐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关键就在于教师是如何引导。创设情境,有了兴趣,就有了探索和追求知识的动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深入挖掘教材,不断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

最新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7篇)篇三

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学生识字、认字的过程、如果在一遍遍的读字,分析字形的过程中进行,太枯爆,学生没有兴趣,效果也不好,为了克服这点弊端,我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即让学生自主读文,在读文过程中借助书中的文字注音或工具书(字典)进行自主识字,在自主读文的过程中去认识生字,为了检验学生生字认识的准确性,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开展生生之间的第一步纠正字音,认读生字的过程,再进一步在全班展开“我把课文读正确”的展示活动,为认识生字打下了坚持基础。正因为如此学生在把课文读正确时就已经达到了认识生字的目的。为了使学生在每一遍的读文中,都能对生字有一个重点的认识,我让学生把生字涂上显眼的颜色,由此,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心理学原理,让学生反复在读文中感知生字的字型。

低年级第一课时的语文教学,除了识记生字之外,还要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为了落实这个目标,我采取的是让学生以读懂自然段为基础,理解文章脉络,从而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即让学生自主地去读每一个自然段,了解这段写了什么,读懂了什么?进而为第二课时提出不懂的问题,更深入的学习文章和词语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做可以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式与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学习中我采取了大量的、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的活动。如:自己读,合作读,指明读,开火车读,男女赛读等形式。不但如此,学生在读之前心中有明确的读的目标,这样的阅读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每一步都扎实有效。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亮丽的画面,让学生在抽象的语言文本的基础上对课文有深刻的感性认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直观的画面,与文中一个个美好的词语相呼应,又有利于学生建立表象,形象的理解词语。

问题:

一、读文时应有意培养学生回读的习惯。

在让学生读懂自然段的环节中,在一遍自读之后,有一部分学生能有所了解,也有另外一部分学生没能了解,这时,如果老师充分照顾全体,引导学生进行回读,既一遍没读懂,再读一遍……,如此设计能面向全体,同时,让学生逐步养成回读的习惯,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阅读习惯,可以为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搭建好基础。

二、以生动有效的引导

三、要让孩子写的充分。

语文教学中每堂课都要安排写字练习,而且要让学生写的充分,写的从容。我这节课中由于前面的检查生字的环节用了大量的时间,造成写字时,只剩了短短5分钟,所以学生写字写的很匆忙,写字的效果不高,为学生留下了书写的负担。为了克服这一点,我想,我今后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把握好时控,为写字留下充分的时间,加大课堂的密度,提高40分钟的效果。

四、我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自身的基本功还要不断的加强,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功底,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让每堂语文课都能充分让学生感受中华语言的魅力所在。

五、教师的评价语言上要更丰富、更具有激励性,才能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抓住课堂的兴奋点。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既有精神的熏陶又有精神的享受,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最新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7篇)篇四

听同事讲《再见了,北京!》一课,在听课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思路和设想,后来在自己的课堂中去验证,有感而发,就有了这篇反思。

课的开始,老师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教师把这几个句子出示出来,其中“缓缓、渐渐、迟迟”用红色字体显示,学生找到并板书“深情回望”“以微笑告别北京”等词语。

学生逐句练习朗读背诵。习得背诵方法。

最新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7篇)篇五

教学目标:在初步学习文言文时,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8个生字,认读2个字。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在初步学习文言文时,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学会2个生字,认读2个字。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论语一则”,解题:什么叫论语?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把字音读准

2、同桌互相读,互相订正字音

3、汇报读

4、应该怎样停顿?师指导,生试读

三、理解课文

1、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

2、说说你周围的同学有什么优点、缺点。你会怎么做?

试着让学生用论语中的句子说一说。

四、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论语是学生首次接触的知识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件简单的事。于是我采用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话题出发,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这样既让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离自己很近,又使他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为后来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一次学习古文主要是让学生产生兴趣,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板书设计:14、论语一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第二课时(4月25日星期三)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正确背诵,学习六个生字。感受文言文的文字特点和魅力。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指导难写字。

教学过程:

一、指名正确读课文。

说说文章的意思。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必择善而之改

2、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学生当小老师把自己的记字方法介绍给大家。

3、观察怎样把这些字写好,描一个写两个。

三、指导背诵。

指名让背下来的同学背。说说自己是怎么背下来的。不会的同学练习背诵。

课后反思:本课生字虽然笔画比较简单,但是结构比较复杂,写好很难,所以注重了书写上的指导。

板书设计:14、论语一则

必择善而之改

最新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7篇)篇六

《亡羊补牢》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三年级下册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故事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一个人做了错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师:出示挂图,问:图上画了些什么?

师:你能用一个字概括说出图上的内容吗?

生:图上有人和物

师:你能说说图上的人和物有什么关系吗?

生:一个人养了几只羊,羊圈破了个洞,街坊劝养羊人修羊圈。

生1:因为养羊人听了街坊的劝告,把羊圈修好了,再也没丢过羊。

生2:因为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他觉得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什么用,第二次又丢了羊,他后悔没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所以他才把羊圈修好了。

生:复述(略)

课标在教材说明中指出:在语文教材中,图像系统是配合文字系统的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也是影响学习效果优劣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忽视课文插图的价值和作用和重视课文插图的价值和作用,教学效果是不同的。第一位老师是借插图的内容引出寓言故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为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位老师是在理解了寓言故事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插图,用“因为…所以…”句式说图上的内容,并利用插图内容复述寓言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寓言故事,进而明白寓言阐述的道理。这两位老师都重视了插图的作用,在理解课文过程中起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借助插图,帮助学生认识事物

刚入学的儿童由于年龄小,知识少,他们更喜欢课文中生动形象的画面。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能使他们对该事物有具体形象的认识。

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对于有些课文,学生不易理解,借助鲜明生动的课文插图,让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插图提供的画面,充分想象文字所蕴含的内容,帮助理解。

1、插图,初步感知。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的彩图却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插图,总结课文。有经验的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

借助插图,帮助学生背诵课文 、复述课文。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让他们背诵较长篇幅的课文,如果死记硬背,必然事倍功半,但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对于那些故事性强又配上像连环画一样插图的课文,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课文插图来帮助记忆课文。

借助插图,培养观察力。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教师要紧紧围绕大纲要求及本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能力。只要坚持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长足的提高。

借助插图,培养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

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课文里的插图。

鲁迅先生说过:“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某种意义上说,插图就是对某些文字语言信息的艺术放大,具有文字所没有的不可替代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插图,赋予插图新的生长点,赋予插图新的教育价值。

最新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7篇)篇七

“千克与克”是学生第一次认识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千克与克单位,但对于学生来说,在脑子里并没有形成1千克和1克的概念。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联系生活实际,无论是课前情境导入,还是课堂中的实践操作,课后的练习设计,都以生活实际为基础。

在课前,我就布置了要求学生到超市商场调查有关物品的质量。因此,在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直接进行汇报:一袋牙膏是30克,一袋面包是7 5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一袋牛肉干是50克,一袋盐是500克,一瓶牛奶的重量是250克、一包方便面的重量是100克……学生的回答有声有色,说明大家在课前都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对克与千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克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称、掂、找、说”四个层次,认知克是用来称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单位。通过用手掂一掂二分硬币以及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组内反复掂一掂、拎一拎一瓶矿泉水和两瓶矿泉水,让自己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差不多都形成了千克与克的重量概念。

1、在小组活动时,课堂秩序有些混乱,教师应及时调控课堂。

2、教具准备不足。

3、学生对“比1千克多的物体”体验还不够,应多举例,多让学生体验,比如可以通过抱抱自己的同桌等活动强化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