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案设计教案(通用22篇)

时间:2023-11-25 00:23:15 作者:雨中梧 将相和教案设计教案(通用22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可行的原则,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是一份编制精良的教学工作计划,它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将相和》说课设计

《将相和》是12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的故事,称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谦让的美德,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根据课文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教学重点是: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定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开始,我设计了学生喜欢历史故事的小问题引入,目的是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是对有这方面知识的学生的一个肯定,也是激发其他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接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通过学生自主、自由读书,通过讨论、交流,理解三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感悟教学重点。第一节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自由结合,表演自己喜欢的故事,作业形式改变了过去抄写、死记硬背的方式,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课时,先解决学生在读书中遇到的未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习惯。然后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通过表演,可以看到学生不只是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在表演时,把文中叙述性的语言变成了人物的对话,超出了文本的限制,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意识到,语文的学习不仅是要学懂课文上的内容,还要自觉地去学习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表演之后,让学生做出评价,又一次回顾了课文内容,并且能我口说我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后,问学生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是为了培养学生不迷信教材,做事有主见。最后,问学生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明白,这些问题不必在课堂一一解答,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通过与同学的合作或者查找资料,自己解决,学会自己学习。第二节的作业是让学生把这三个小故事编成课本剧,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本课板书由师生共同完成,让学生时刻参与教学过程之中。

总之,我的课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体会课文思想内容。使用民主愉悦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快。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了自学与合作探究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会与人合作。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附教案:

人教12册11.将相和。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整体感知。

2.请同学们读课题。看到课题时,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二。深入探究。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

1.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故事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

2.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板书自己喜欢的理由,就是人物具备的品质)。

4.他们两个人使我们喜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爱国之心)。

四。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自由结合,练习表演故事。

第二课时。

一。回忆。

1.说自己弄明白的问题。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三个故事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二。深入探究。

1.继续读书,讨论这些问题。继续讨论。

2.交流。

三。表演。

小组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大家认真看,看后做评论:哪里演得好,哪里不好,为什么?

四。总结。

1.通过学习,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获得了什么启发?

2.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

3.还有哪些问题?我们课下讨论,查找资料解决好吗?

五.作业。

小组合作,编写课本剧。

将相和教案设计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1、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1、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是谁,“和”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是分哪几部分讲的。

3、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就是战国时期的基本情况。

这节课我们就抓住将相之间从“不和”到“和”的发展变化过程深入学习课文。

(一)引导学生确定研读专题。

廉颇和蔺相如之间为什么不和?谁来读一读有关的句子?(课件出示“我廉颇攻无不克,……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廉颇说的这段话,想想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搜集到有关廉颇立功的资料的?(廉颇作为赵国的大将,在几次讨伐齐国和卫国的征战中都取得了胜利,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谓功勋卓著)看来,廉颇确实是很了不起!现在,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的头上去了,廉颇当然不服气了!谁再读读这段,替廉颇发泄一下心中的不满?提示可以借助适当的动作和神态来帮助表达感情。(试试加上适当的动作和神态效果会不会更好一点?比如说:“我廉颇……”)请一个读得特别好的同学到前边带领大家一起读(你读得太精彩了,愿不愿意带领大家一起读一遍?来,到前边来)那么,廉颇到底该不该不服气呢?(课件出示:廉颇该不该不服气?)学生提出自己观点。

(二)研读“完璧归赵”板块。

过渡:要想判断廉颇该不该不服气,首先要了解蔺相如靠着这张嘴,都立了什么功。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完璧归赵一段,边读边想,“完璧归赵”讲了一件什么事,蔺相如在这件事上立了什么功。

1、学生自主研读。教师巡回指导。适时提示:在自己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可以与小伙伴交流交流。下座位也没有关系。

2、交流点拨。

(1)“完璧归赵”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明白。)

(2)蔺相如立了什么功?

(3)指读8、9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想象蔺相如在这件事上的出色表现。

(5)课件出示“捧璧图”。同学们看,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你从图上感受到什么?(引导认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6)现在,我想请几个同学到台上来演一演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完璧归赵的精彩片断。谁愿意演蔺相如?其他的角色是你自己选还是老师帮你选?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表演,能不能给老师安排一个角色?(戴上头饰)

a、廉颇不应该不服气。因为在秦王想骗取赵国的和氏璧时,赵国的那么多大臣包括廉颇在内,都无计可施,只有蔺相如想出了对付秦王的办法。在这个方面就说明蔺相如比廉颇强。

点拨:蔺相如想出的是什么办法?

蔺相如仅仅想出了对付秦王的办法吗?(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

b、还以他的大智大勇战胜了秦王,从而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了大功。(这也说明了廉颇不应该不服气。)

点拨:蔺相如是怎样战胜秦王完璧归赵的呢?谁来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捧璧图”。同学们看,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你从图上感受到什么?

现在,我想请几个同学到台上来演一演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完璧归赵的精彩片断。谁愿意演秦王?蔺相如?还需要一个手下人。大家欢迎。

你觉得他们演得怎么样?

从完璧归赵这件事中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机智勇敢)

还有谁有不该不服气的理由?

c、渑池会上,秦王想羞辱赵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又是蔺相如针锋相对,让秦王为赵王击缶并记录下来。使秦王没有占到便宜。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从渑池之会这件事中又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后来,他们又是因为什么而和好的呢?我们该研究哪部分了?(负荆请罪)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抓住重点句子,想想和好的根本原因。

a、蔺相如说的话感动了廉颇。

点拨:课件出示蔺相如说的话,指读。“为的是我们赵国啊!”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正是有了这颗赤胆忠心,蔺相如才对廉颇处处避让。这说明,蔺相如对敌人是机智勇敢的,对朋友却是?(板宽宏大量)谁来替蔺相如吐一吐肺腑之言?(指导读出蔺相如的胸怀宽广,大家风度。)

这只是能够和好的一方面原因。还因为什么?

b、廉颇也有一颗爱国的心。所以他才能做到负荆请罪。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出廉颇什么特点?(板知错就改)

课件出示“负荆请罪”的画面。同学们看,这就是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想象一下,当时他们会怎么说?促使蔺相如宽宏大量,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板 爱国)

刚才我们抓住将相之间从不和到和的发展变化过程,深入学习了课文内容,下面我们来做两个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

1、说说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关系。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2、给下列句子补出前因或后果。

因为( ),所以,我非常喜欢春天。

因为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出现沙尘暴天气,所以,(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其实,像这样的故事,历史上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有时间可以读读《上下五千年》这套丛书,读完之后,你们的知识会更丰富!

18、将相和

廉颇 完璧归赵 蔺相如

居功自傲 渑池之会 机智勇敢

知错就改 负荆请罪 忍辱退让

爱国

《将相和》长文短教教案设计及评析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长课短教”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长课短教”

薛花花。

修武县高村乡第二初级中学,河南修武454350。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些篇幅比较长的课文,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最后一课》,第十一课《邓稼先》,九年级上册第九课《故乡》等等。对于这样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入手。结果是花费了不少的教学时间,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种事倍功半的结果让教师感到沮丧难过。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思路不够明确或是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当。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篇幅较长的课文的教学进行研究,探究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教师走出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实现长课短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认为,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有明确的教学思路。不难想象,如果教师思路不明,而想要学生学得明白,那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教师要想有明确的教学思路,其前提是要深入地去分析研究这长长的.课文。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那就是:要想让学生跳出题海,教师首先要跳入题海。我很赞同这句话。它要强调的是要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保证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筛选,从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形成明确的教学思路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追求的境界。上面的这句话对于长课短教同样适用。因此说,要想实现长课短教,教师必须有吃苦在先,分析在先,研究在先的精神。在对长课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明确的教学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思路清楚,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思路明确的同时,我认为教师还必须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来组织好短教。在教学实践中我多次尝试,从课文体裁入手,探究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即:明确文体、掌握特点――循序渐进,指导学习――检测反馈、查漏补缺。

下面我以《最后一课》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具体谈一下自己的做法和一些想法。

课前我让学生预习了一下这篇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完成对字词的学习,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课堂上的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一、明确文体,掌握特点。

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并不陌生,因此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有序安排下明确并掌握以下内容:1、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2、小说的基本特点有:能够多方面、细致地刻画人物性格,具有较为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可以描写具体可感的环境。3、小说的情节发展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中间切入,上挂下连。

不少结构缜密的文章,文中都巧妙地运用了承上启下的过度段。过度段是文章中前后紧密连接的纽带,它不但能把文章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基本上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这类文章,我们可以从过度段入手,上挂下连,展开分析。

三、循序渐进,指导学习。

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就是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在长课短教中尤其应注意这一学习规律。因此,我首先请学生简要叙述故事情节,这便于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再找出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小说所要反映的主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围绕这篇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展开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从概括人物性格特征、梳理人物思想情感变化入手,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建议学生采用略读、跳读、细读、悟读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对人物展开全面分析。

四、抓住细节,小中见大。

怎样才能抓住文章的细节?我以为,达到这一点,更多的来自于教师的悟性和灵气,来自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刻的洞察力,技能技巧之类的学习虽然管用,但是收效甚微。不过,以我个人粗浅的经验,文章的细节也非镜花水月,只要我们善于做个有心人,也会上出彩来。如将课堂教学落实在通过体味语言文字去体现语文味,就是一种较有效的做法。

五、检测反馈,查漏补缺。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不同分别采用学生自主反馈和教师设计检测题等方法进行检测反馈,以便查漏补缺。

当然,长课短教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从课文内容和写作特点等方面选择其中一个作为重点目标组织教学,进行专题学习,促使学生专项提高。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我们多思考,肯研究,总能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好方法。

无论我们采用怎样的教学设计,采用多么多样的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学生的提升与发展,那么请记住:大凡远行的文字都是思想的嫁衣。与其说教给学生文字,不如说教给学生思想,与其说教给学生知识,不如说教给学生德性与智慧。文字的远行其实是思想的远行。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学生的视角解读文本,努力做到长文短教,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将相和》长文短教教案设计及评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抓住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绘的语句,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高贵品质。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课文介绍的三个小故事。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及各部分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4、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部分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课前准备:启发同学们说历史故事的成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唤起新知。

(1)“将”的读音有()()。

(2)“相”的读音有()()。

(3)“和”的读音有()()()(),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将”,这里读(),本文中指()。(板书)你怎样理解文中的“将”。

(2)“相”,这里应读(),本文中指()。(板书)你怎样理解文中的“相”。

(3)“和”这里读(),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三、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一)、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找到课文里的相关句子来读一读。

1、将相和不“和”的原因是()。

2、后来“和”的原因是()。

(二)、原来他们不和是因为蔺相如升了官,职位比廉颇大。那蔺相如这官该不该升?

1、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8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慷慨激昂),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2、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3、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a、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b、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c、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四、品读赏析理清脉络。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五、深入探究,提升认识。

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想法?

六、课外拓展阅读延伸。

教师利用课文最后一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办保卫赵国。”设疑:此后赵国真的强大了吗?历史是怎样的?启发学生读课外资料,了解这一段历史。

七、板书设计:

将相完璧归赵--骗。

廉颇和蔺相如渑池之会--逼。

(勇于改错)(爱国)(机智勇敢、顾全大局)负荆请罪--避。

《将相和》说课设计

知识教学点。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三、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

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4.再读故事,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切入,直击冲突处。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将相和”(师板书)。

(师生共同归纳提炼出故事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引领学生直面文意的冲突)。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文中将相失和的原因所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直接叙述将相失和原因的句子找出来.

生浏览后交流: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只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学生自由交流,体会廉颇的居功自傲以及对蔺相如的嫉妒等,师相机指导朗读。

师:这张嘴可真够厉害,瞧把我们廉大将军给气的,那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板书一个大大的“嘴”字,并画上“?”)这张“嘴”究竟有何特别之处?看谁能读出“嘴”背后的意思.

(学生兴味盎然,急不可待地读书)。

二、品读,读活文中人。

1.一个为国家利益而“无我”的人---研读“完璧归赵”之“嘴”

师:自由读“完璧归赵”的故事,画出这张“嘴”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读了之后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生自读自悟,圈画、思考、批注)。

学生交流,老师相机出示:。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先别着急坐,蔺相如,你说你要到哪里去?

学生会说到秦国去。

师:那可是个虎狼之国,此一去凶多吉少,可你为什么还愿意去?

学生会说为了保护赵国,不给秦国动兵的理由。

师相机指导朗读:蔺相如稍加思索便胸有成竹,让我们一起为他表一表决心。(学生齐读此句)。

师:蔺相如护送和氏璧来到秦国,在见到秦王后,他又说了些什么?

学生交流,老师出示:。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捧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出十五座城,现在璧就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学生可能会说出“胸有成竹”.“不露声色”等词,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师:他们都分析地不错,请你们也加上自己想加的神态或语气词,有感情地读读吧.

学生通过学习交流会说出----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等词,老师请学生把这些词语写到黑板上.

师:只有为国家利益而忘却个人的人,才会在如此境地产生令人砰然心动的智和勇.让我们用朗读来赞颂蔺相如---出示:一个为国家利益而“无我”的人!

2.一个为国家尊严而“无畏”的人---品读“渑池之会”之“嘴”.

师:完璧归赵之后,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可这件事并没有结束,秦王因此耿耿于怀,几年后,他又请赵王在渑池相会,这一次,蔺相如再次护驾出征。请同学们用刚才读书的方法,细品一下“渑池之会”中的那张“嘴”,看一看站在我们眼前的又会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生自读课文交流)。

学生应该很快会体会到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学生讨论后发言,老师引导鼓励。

师:很好,掌声鼓励一下!如果说“完璧归赵”中的蔺相如是一个为国家利益而“无我”的人,那么“渑池之会”中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能仿照老师的句子,也来夸一夸蔺相如吗?出示:一个为国家尊严而“”的人!

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能总结出蔺相如是一个为国家尊严而“无畏”的人。

师:说得太好了!蔺相如为国家尊严而无畏,值得赞颂,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朗读,再现当时扣人心弦的时刻.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让我们再次用朗读赞颂一下蔺相如.齐读:一个为国家尊严而“无畏”的人。

3.一个为国家安定而“无私”的人----细读“负荆请罪”之“嘴”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

出示:。

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

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学生交流,体会蔺相如的无私。

师:这次,我们又看到了一位-----出示:一个为国家安定而“”的人!

学生总结后齐读:一个为国家安定而“无私”的人!

三.点评,回归探究点。

(在引领学生对嘴多层次探究并感悟人物后,再次回到探究基点)。

师:我们再看廉颇的这句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只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想一想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靠着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去了.

学生交流发言,师擦掉板书的“嘴”字。

学生自由发言,体会廉颇的知错就改与爱国情怀.

师:通过学习,我们充分地体会到蔺相如能为赵国立下大功靠的绝不仅仅是一张嘴,这张嘴的后面是拳拳的爱国之心,是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廉颇也是一个热爱国家,知错就改的英雄.所以才会有了后来负荆请罪的美谈。

课文讲到这里,我想你一定能总结出三个小故事的联系,谁来说一说。

学生发言。

师:廉颇用“负荆请罪”为这个故事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学生合作表演。

师: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阅读、感悟、探究,不但了解到《将相和》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而且客观、正确地评价了两个历史人物,你们的谈吐和见解都令我感到折服,谢谢你们,下课!

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板书设计:

12.将相和。

蔺相如--爱国--廉颇。

机智勇敢完璧归赵英勇善战。

不畏强暴渑池之会战功赫赫。

无私大度负荆请罪知错就改。

作者邮箱:zhangfengling1234@。

《将相和》长文短教教案设计及评析

在高中语文新教材的选文中,长篇幅的文章不在少数.面对课时未变,容量增大的.现状,一线教师常常束手无策.教师若依照教参上的方案讲授,就会感觉课时太少,效果不好,教完后,学生对课文印象也不深.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深思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探索、思考,认为只有提高课堂实效性,才能很好地应对新教材的这一变化.而其中“长文短教”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一个很有效的方面.

作者:朱俊凤作者单位:遵义市第四中学,贵州,遵义,5630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39)分类号:g63关键词: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

1、结合学文学会十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积累词语。

2、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故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4、体会文章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激发爱国情感。

5、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1、体会人物的精神。

2、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1、自主学习生字词。

2、仔细阅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

3、把三个小故事讲给家长听。

4、读文章,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两课时。

第一二课时连堂。

一、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文中的三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二、学生自读课文,自主质疑。

三、学生质疑总汇??师生合作解疑:

完璧归赵。

1、和氏璧真的是有毛病吗?蔺相如这么说的目的何在?

2、蔺相如真的要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吗?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4、秦王得不到和氏璧,为什么没有杀掉蔺相如?

渑池之会。

5、渑池会上,秦王为什么要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

6、蔺相如又是怎样做的?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7、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负荆请罪。

9、蔺相如是否很怕廉颇?他一再躲避廉颇是为了什么?

10、廉颇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11、你认为“将”“相”和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附重点题答案:

11、“将相和”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开阔胸襟,廉颇的知错能改。从实质上是“将”和“相”共同的爱国思想。

6、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他冒着生命危险,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荣誉。

8、不同意。每个人的工作和贡献是不一样的。蔺相如虽然不能像廉颇一样持刀作战、立下赫赫战功;但他的'唇枪舌战,也同样是惊心动魄,同样也需要用自己的生命为赵国保住尊严。一样值得敬佩。

二、体会人物品质:

2、谈谈你对“秦王”和“赵王”的看法,要说明理由。

三、把握文章的主体结构:

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和教案

本文是根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三个小故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叙写,故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紧密联系。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廉颇很不服气,才有了第三个故事。

人物的性格在语言、动作描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课主要学习“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以提高阅读速度。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自学能力和快速阅读力,通过初读感知,能够理解故事的意思,结合课后习题能够理清课文的结构。通过文中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能够初步体会人物性格,但是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深刻地、多维度理解人物的个性和品质尚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的读音,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5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将相和》教案设计《将相和》的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召集、大臣、允诺、廉颇、抵御、侮辱、拒绝、战袍、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2.初读课文,了解时代背景。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朗读录音,导入新课,边听边想:

(1)“将、相”分别指谁?

(2)这篇文章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呢?

2.自由小声读课文,看看《将相和》是分哪几个小故事来写的?

完璧归赵(1一10自然段)。

渑池之会(11一15自然段)。

负荆请罪(16-18自然段)。

教师小结: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地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3.小组学习。

(1)分别朗读每一部分,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互相纠正其中的错误。

(2)小组长组织大家学习生字新词。

(3)质疑。

二、了解时代背景。

1.齐读第一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四、交流小组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并用具体事例来说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知道这篇课文通过讲“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地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交流自学情况。

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

1.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为国家的利益着想,深谋远虑。

板书: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2.喜欢廉颇。他知错就改。

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但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学习“完璧归赵”

(l)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看图,抓住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绘一下。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机智的精神读出来。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2.理解最后一句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教师小结:秦王本想杀了他,本想愚弄赵国,可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了。这句话仅仅是写秦王的心理吗?(突出了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练习读一读,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才智。

3.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

四、学习“渑池之会”

1.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什么表现?具体谈一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2)当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时。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3)“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地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之王,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教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过渡: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蔺相如在这场斗争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五、学习“负荆请罪”

1.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2.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六、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师从检查预习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内在的联系。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知道文章写的是哪三个故事,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也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

编排课本剧。

活动目的:

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活动过程: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分好角色。

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作一些表演。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

3.表演课文内容。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一批朗读表演之后,大家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还有时间,可以再请一些同学朗读表演。

将相和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

以下是关于五年级语文课文《将相和》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参考!

一、关于本节课。

(一)亮点。

《将相和》一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文中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由于课时限时30分钟,我重点讲解蔺相如这个人物,通过第一个故事体会他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个性品质。为此,教学中我以读、说、悟、演为主要途径,让学生充分地领悟蔺相如的特点与品质。同时考虑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主体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在导入部分,我通过对“和”字的讲解,增强学生对祖国思想文化的认同感。以“不和”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找出廉颇说的话辅以《史记》中描写二人的片段,通过读体会廉颇的“不忿”、“不服气”。以“嘴”为探究对象走进第一个故事研读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三句话。抓住“理直气壮”、“大大方方”和语言对话来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有理不失礼、顾全大局的品质。期间在讲“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一句时,在理解蔺相如说此话的用意后,用语言将学生带入当时情境,揣摩秦王的心理,以师生表演的形式深刻感受秦王的愤怒、无奈、不甘等情绪,通过对比的方式让生深刻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结尾总结学法,让学生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人物的品质和形象,也为学习后两个故事奠定了学习基础。

(二)不足。

首先,设计本文我本着“返古”的理念,尽量通过语言来进行情境创设,将学生带入“古代”,但由于课堂语言设计上存在缺陷、繁冗拖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时间的利用率;其次,教学过程中有“绑架学生”之嫌,整堂课学生完全按照我的思路去想,去感受,我未对其独特的见解有所引导。就如同摆在我们面前有很多路,皆能通向终点。却偏偏要求他们跟着我走最为平坦、开阔的那条路。究其原因,一是源于本人自我意识过强,忽略主体存在。二乃设计存在缺陷,不敢大胆创新;最后,情境教学模式运用不够成熟,使其过于表面化,未能贯穿始终,即使在情境模块也未完美呈现。如在让学生表演秦王听完蔺相如说完的第三句话后的样子,未让学生准备就直接表演,缺乏内化吸收的过程,难免会走马观花。

二、情境教学我之建议。

全中国都知道誉满天下的北京烤鸭,食肉知味,赞不绝口。但绝对不会天天吃的,天天吃的是什么?那是家乡菜!就像是久居外地的新疆人若是没有拉条子、烤肉、抓饭的陪伴决计是难以适应的。情境教育人人皆知,但传统课堂又已经让大多数人适应了,即便有情境的样,那心却不是情境的心,不免陷入穿新鞋走老路的困局。

1、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自主练”的方式,转变思想观念,特别是转变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的新教师的观念。将这部分教师作为推进情境教学模式的生力军。

2、整合教材,通过归纳整理将适合全情境教学模式的文本进行整理,组成团队进行教学设计。

3、非适合全情境教学模式的文本,可着力开发、打造情境模块。

4、情境模式下的教学除利用现代化技术等外物,更重要的是体现语文性,通过语言创设将学生带入情境。

《将相和》说课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将相和》,这一课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改写的。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青年时期曾对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和传说做过深入广泛的考察和研究。42岁时开始编写《史记》,47岁时被处以宫刑。他忍辱苟活,集中精力著述,经过十多年功夫,终于完成五十多万言的巨著《史记》。这部巨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希望你们课余时间光顾一下这部名著。

好,咱们一起欣赏《将相和》这篇文章。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么“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呢?(板书:“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宰相??蔺相如;“和”就是和好。本文写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团结的故事。)。

二、检查自学情况,交流自学收获。

1、检查生字词(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绝口不提、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2.给文中三个小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后,蔺相如一升再升,这是将相不和的原因,而负荆请罪体现了将相重新和好。

3、指生读三个小故事,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和同学交流。

4、跟大家讨论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三题“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

(1)、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思考:秦王叫赵王鼓瑟后,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体会到:秦王叫人记录下赵王为其鼓瑟,是为了说明秦王可以支配赵王,这对赵王、赵国都是一种侮辱,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正是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

(2)、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使学生知道:秦国不攻打赵国,至少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没找到合适的借口;二是赵国将相联手,很难对付;三是秦国暂时没有精力攻打,只想先吓住赵国,占一点便宜)。

阅读小资料: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在秦国和齐国之间。“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的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二、总结:

通过交流自学收获,看得出大家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地了解。学习中,使我们了解了本课是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将相和为中心,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那么廉颇、蔺相如各自的性格特点、语言、行动特点又是怎样的呢?下节课咱再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总结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交流了彼此感兴趣的问题,分析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一下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指导朗读,说说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人物的特点,并从课文中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蔺相如:(1)、机智勇敢;(2)、热爱祖国;(3)、胸怀宽广;(4)、顾全大局;(5)、不畏强暴等。

2、廉颇:(1)、英勇善战;(2)、热爱祖国;(3)、知错就改等。

3、交流时相机理解廉颇的一段话,并指导朗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1)、廉颇当时是怎么说这句话的?读一读,体会他的语气。要读出廉颇的满腔怒气和对蔺相如的不服、不敬。

(2)、你觉得廉颇的话有道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蔺相如是如何凭借唇枪舌剑、舍生忘死不辱使命的,重点结合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读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的语言,读出蔺相如不卑不亢、不畏强暴、誓死捍卫祖国尊严的凛然正气。

三、读喜欢的段落,再主动读给同学听。

总结:《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是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芳,除了他们各自的机智勇敢或英勇善战之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那种顾全大局、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让我们再读一下几千年前他们那些感人至深的话吧!

齐读“负荆请罪“中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看“负荆请罪”插图,观察想象:廉颇到蔺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自己练习说一说。

2、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一个片断。

3、读习作,师生评议,从语言是否符合人物身份、描写是否具体等方面评价。

例文:

廉颇裸着上身,背上荆条,徒步向蔺相如家走去。

蔺相如得知廉颇来了,早已在门口迎候。廉颇一见蔺相如,扑通一下跪倒,双手抱拳,满脸羞愧地说:“蔺大人,我是个粗人,见识少,气量小,哪里知道您这样忍让我,我实在没脸见您。请重重责罚我吧!”

廉颇感动得直流泪,蔺相如心感快慰。旁边的百姓见了,纷纷议论,都说:“赵国有这样的将和相,是我们的福气呀!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2、有条件的可看看或听听表现“将相和”内容的戏曲的录像、录音。

将相和教学设计

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教育学生学习蔺相如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一、提示课题。

昨天,我们学了前面两个故事,看到蔺相如为使完璧归赵,在秦王面前临危不惧,以死相拼,渑池会上又是蔺相如机智勇敢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个故事。(板书:负荆请罪)。

二、新授。

(一)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1、出示填空题:

(1)蔺相如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声称,蔺相如听了就。

(2)他对手下说这样做为的是。

(3)廉颇知道了,就到蔺相如门上。从此,他们,保卫赵国。

2、学生自读课文,练做填空题,请学生填空。

3、小结层意:这三题把这则故事分成三层。第一层讲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因而将相不和。第二层蔺相如为了赵国利益,一再避让。第三层讲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二)学习故事第一层。

1、先来看故事第一层,一生读。

(三)学习故事第二层。

2、幻灯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国。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

3、齐读,你读了这段话理解了什么?(板书:顾全大局)。

4、老师分层,同学们对这段话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我们再来一层一层细细讨论一下。

5、齐读第一层:这句话说什么?

6、齐读第二层:

(1)这层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2)怎么说“和”这个道理的?(正反两方面)。

(3)“不和”有什么坏处呢?指齐读。

(4)“和”呢?(引读)。

(5)这句话你怎么理解的?“文”的作用从前两个故事可以看出,“武”呢?

(6)是啊,因为我们文武兼备,齐心合力,才保住了赵国;如果我们不和,只能是国破家亡。

7、齐读第三层:“赵国的利益”指什么?

9、蔺相如的话一心为了国家,处处维护国家的利益。(板书:维护国家利益)。

10、我们能不能读出他表达的意思呢?(读、评)。

(四)再学故事第一层,蔺相如这样说,廉颇又是怎么说的呢?

1、一生读廉颇说的话,你觉得廉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先看第一句:“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1)他为谁而攻?为谁而战?

(2)“克”是什么意思?“攻无不克”呢?“战无不胜”?

(3)这“克”、这“胜”来得容易吗?怎么来的?为的谁?

3、再读读“渑池相会”中写廉颇的句子,你有什么体会?

5、过渡:当蔺相如那一番肺腑之言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又是怎么想的呢?

(五)学习故事第三层。

1、齐读,讨论:廉颇怎么想的?引读。

2、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看这幅画面。

3、幻灯出示:(负荆请罪图)。

(1)从图上你能看出谁是廉颇吗?谁是蔺相如?

(2)你能描绘一下廉颇的样子吗?

(3)他认为自己有什么罪?他背荆条做什么?

4、一个威望极高、战功赫赫的堂堂大将军竟然这样跪在人家面前,你对廉颇有什么新的想法?别人会怎么想?(廉颇为了国家的利益,不顾自己的颜面,不计较荣辱得失,勇于改过,负荆请罪,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板书:勇于改过)。

5、此时此刻,面对廉颇的举动,蔺相如是怎么做的?小结:他们两人,一个是顾全大局、不计前嫌、宽容大度的宰相,一个是顾全大局、不计得失、勇于改过的将军,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握手言和,齐心协力保卫国家,多么伟大的两个人物啊!

6、齐读。

(六)小结文章写作方法。

1、这篇文章有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合起来就是(生说)。三个故事是怎么连起来的?

2、这是内容上相连,什么思想贯穿全文?是啊,《将相和》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闪烁着一种爱国主义的光辉。正因为这点,这则记载在《史记》中的故事才流传了几千年。故事中两位伟大人物的崇高品质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人!直到今天,人们还传为美谈!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热爱祖国,处处维护国家的尊严,维护国家的利益。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2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这里应读(),“将”指的是()。

(2)“相”的读音有()()。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这里应读()。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教学目的: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较长篇幅的课文,然而,由于受教学时间的影响,我们需要长文短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课文《将相和》就是一篇长课文。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长文短教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截取的文字要短,发挥的效应要长。

将蕴涵事情意义的文字或人物关键细节要作为教学重点。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或记事(包括场面描写),或写人。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性细节,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点。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二、教学时间教师的指导要短,学生的实践要长。

1、教师的指导要短问题要集中。要切实做到长文短教,首先问题要集中。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2、学生的实践要长:

(1)、初读感知,读书时间要长:课文的初读,留给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把课文读一遍。使学生能比较充分的感知课文。

(2)、点上深入,思考交流时间要长:在寻找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时,我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书、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才是班上的反馈、指导。教学效果还不错。长文短教,是个老问题,又是个新问题。新课程语文,长课文多而课时总量少,长文短教显得尤为迫切。

总之,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将相和》练习设计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领会和学习这一写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着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宗旨,围绕课文教学重点,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步骤 :

在正确读出课题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看着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纷纷提出:“将”是谁?“相”是谁?“将”、“相”为何失和?又怎样和好?……质疑以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愿望。在学生质疑时,教师板书: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去读课文。在阅读中识读生字新词,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明确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去掉上面板书中的问号,第一次完善板书。

要求学生讲讲三个小故事。既是复述的训练,又进一步熟悉故事内容,为下一个教学环节作准备。三个小故事的复述指导由“扶”到“放”。具体做法如下:

“完璧归赵”:师生一起阅读故事,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共同列出提纲(小黑板上)。让学生边看提纲,边看课文插图进行复述。

“渑池会”:让学生自己阅读故事,列提纲,看提纲复述。

(四)品。

一品人物特点。在复述故事后,追问:你觉得“将”、“相”各是怎样的人?让学生充分发言,师生评判,形成共识,第三次完善板书。

二品课文是如何体现人物特点的(这是整篇的教学重点,花时要多)。先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用笔划出文中能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并分别注明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然后进行交流。交流时随机进行品读,要求读出适当的语气,读出感情。

通过交流、品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廉颇、蔺相如的可贵,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渗透思想教育。

(五)写。

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一次小练笔:写一个人物片断。要求选取一件典型的事,注意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一个特点。小练笔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真正掌握学到的写作方法,也使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

关于教学设计的三点说明:

1.把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即“读”),有利于加强指导,提高教学效益。

2.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较多。不要集中学习,可随课文识读理解,个别词语也可随课文进行说话训练。

3.教学时间为两课时。

(徐丽华)。

《将相和》教案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多角度去感受和发现人物形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物至今让我们难以忘怀。你们知道那些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所了解的历史人物)。

3、指名到黑板前书写:“将”廉颇,“相”蔺相如。(请学生评价黑板上的书写)。

教师:“和”(板书“和”和好、团结)用课文中的哪个词还可以解释这个字的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将相和》这个故事是有哪几件事组成?

2、学生交流后得出《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事件组成的。

3、教师:这三个事件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教师:对,这三个小故事是不能颠倒顺序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请同学们选择关联词语天空,理清故事之间的关系。

三、品读课文,感知形象。

1、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们能评价一下文中的几个人物吗?

2、选读重点句段,走近蔺相如。

教师:我发现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他。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一边快速默读,一边画下来。

(1)临危受命。

出示:“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教师:对,“想了一会儿”,也就是他经过慎重思考以后的,胸有成竹、掷地有声的说。

(指导学生朗读)。

(2)略施小计。

教师: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这句话是真话还是假话?你觉得这样说妥不妥?为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3)理直气壮。

出示:“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撞碎在这柱子上!”(教师指导朗读)。

从这个“撞”字上,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不辱使命。

教师:当然,作为强大一方的秦国对赵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消除,几年后的渑池之会,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又怎样说?出示:“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学生交流,教师引导:面对强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蔺相如的爱国之心,看到了他过人的谋略和勇气)。

(5)顾全大局。

教师:你们从蔺相如的话里听出了什么?

3、画出描写廉颇语言,行动的句子,用心读一读。

(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

教师: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教师:从廉颇负荆请罪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四、研读课文,深化认识。

1、教师: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认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2、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4、组织学生研读《史记》中的原著。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二)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三)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一)自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二)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之后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设计这个问题,实际是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他们提出一些问题,诸如:我想知道“将”和“相”是谁;我想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和好等;教师可以适时激趣。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二)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再给他们谈论的时间,然后教师再给一些时间让同学们读一遍书,不认识的字标出来,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1.指导读准字音。本课的生字虽然不多,只有7个,但有好几个都是学生特别容易读错字音。允、颇、侮:

2.指导认清字形。本课有许多生字的字形都容易错,可采用“以熟带生”的方法掌握字形。如“璧”与“壁”相近,“壁”是熟字,墙壁,与“土”有关,所以是“土”字底。而“璧”是一种宝玉,是无价宝,所以下面是“玉”。如“允”与“充”相近,“侮”与“悔”相近,“颇”与“波”相近,教师一定要指导同学进行区分,从而记住字形。

3.理解词意。因为书后有一道题就是要求同学们理解词意的,所以教师可以提出让同学查字典或词典理解词意。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理屈——理亏。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推辞——谦让不干。抵御——抵挡,抵抗。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能耐——技能,本领。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详细历史背景。

(四)三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学生读完之后,找人回答这几个问题:“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可以用“完璧归赵”来概括。第二个: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

(五)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权,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

2.想一想每个小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将相和》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2.请同学们读课题。看到课题时,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

2.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板书自己喜欢的理由,就是人物具备的品质)

4.他们两个人使我们喜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爱国之心)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自由结合,练习表演故事。

1.说自己弄明白的问题。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三个故事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1.继续读书,讨论这些问题。继续讨论。

2.交流。

1.通过学习,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获得了什么启发?

2.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

3.还有哪些问题?我们课下讨论,查找资料解决好吗?

小组合作,编写课本剧。

将相和教学设计

本课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经过,写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也赞扬了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课文人文思想丰富,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学习写法的好范例。

本课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本着简简单单教学的原则,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于如下考虑:

1、理解词语:理屈词穷、绝口不提、理直气壮、允诺、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的意思。在学习中积累词语是语文学习的必须,为了有效地达成积累的目标,这节课选择这些词语来作为重点理解的对象是由于它们是常用词,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二个故事。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主人公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

3、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最有较手段和途径。对于本文的人物表现,也只有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才能真正体会其机智勇敢、爱国思想。

4、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这样课文就显得长,要在一个课内完成对三个故事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也由于这三个故事中,前两个是第三个故事的因,这两个故事有一定的统一性,所以这节课安排学习《完璧归赵》《渑池会》。

5、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方法。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中学习中学读学写。本文是写人文章,展现人物的品质突出,是学生学习写人的好例子,所以学习目标中设置了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方法。以完成阅读教学的使命。

1、重点:阅读教学从读入手,以读解文,学习本文也不能例外。文中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利内容,所以本课设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为教学重点。

2、难点:秦王叫赵王鼓瑟并记录下来,这是对赵王本人的也是对整个赵国的侮辱,关于这一点,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学生一下子可能不能明白。

关于教学策略。

1、本课文长容量大,为避免繁琐教学,面面具到,这节课围绕主人公的活动为中心,通过对主人公的动作、语言的描写内容进行读、思,去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

2、读在语文教学中是目地,是手段,是途径。本节课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体会。在这里有学生的默读、个人朗读、集体齐读;有理解性的悟读,有表达性的展读。

3、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提问可以帮学生更好读书,学会提问也是学习课文的方法之一。在这节课里,分别在两个故事的学习中让学生提问,再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感受人物思想。

4、学习写法。语文教学的最终目地是让学生会读会写,从文中学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节课的写法学习是潜化在从动作、语言这两方面体会人物思想的过程中的。

1、为体现简约,本课的板书设计以词语面貌出现,内容包括课题、事件、人物、思想,文章的写法及相关的符号。

2、板书的内容展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要领悟的人物思想,要学习的写作方法,这些都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3、板书中的符号提示了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直观明了。

总之,板面设计简洁、直观、内容丰富。

《将相和》教案

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一、解题。

1、介绍时代背景(略)。

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要求:

(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给文章分段;

(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注意:

廉颇蔺相如胆怯抵御上卿。

(2)组词。

秦璧击协渑。

泰璧缶胁淹。

(3)解词:

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理直气壮。

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

五、质疑问难。

《将相和》教学设计

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我有这样的体会,无论是课文描述的景色怎么迷人,还是叙述的事情怎么感人,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语言文字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新课程明确指出:要把读书变成一种自主的行为。因此,我在学习前设计了一个小情境,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主走进文本之中,培养学生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由课文的旁观者变为当事者,让学生自主、有目的的读书,教师适时的点拨,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读书的自觉性,从而对读书产生极大的兴趣,能够在阅读中产生真实的情感流露。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自主研究”的方法读懂课文,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他们美好的精神品质。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重点理解蔺相如的胸怀宽广。

引领学生走进蔺相如和廉颇的内心世界,体会“同心同德,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一、激情导入:

《将相和》是一段流传千古的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走进这个故事之中,共同体味这个故事的精彩感人之处。

1、复习:这篇文章共讲了那几个小故事?

嘉奖令

蔺相如:

你在我国与秦国的交往中立下了大功,并且还能与廉将军和睦相处,可见你是一个( )的人。特发此令,以表鼓励。望你以后,更好地为我国出力,把我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公元前279年

可是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同学们能帮老师填上吗?

二、品读感悟

1、进行读书前的指导。

要想把这个内容填好,你有什么建议?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要补充的准确、恰当。应从课文的具体语句中去寻找,找出最有说服力的语句,进行深入地研究,因此,要先仔细的读读课文,再一起讨论。画出感触最深的语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当然,还可以用其他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研究。在此基础上,再把内容补充完整。

2、学生自读课文。

三、回报交流

1、学生汇报所填的内容(各种填法),教师总结(机智勇敢、胸怀宽广)。板书

师:下面我们进行一个研讨会。我们请一个同学说明他这样填的理由,其他同学如果与发言的同学意思相同,也可以对他的发言进行补充。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重点点拨:

1)、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主要表现在假摔璧、从小路送回、逼秦王击缶等方面。引导学生重点抓住蔺相如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进行体会,并重点指导“逼秦王击缶”这段的朗读,进而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在学生汇报到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时,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之后,为了加深对蔺相如这个人物的认识,教师适时向学生叙述《史记》当中对这一段的描写。并用一句名言“为什么我的双眼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来总结这一部分。

在学生汇报蔺相如支持赵王去渑池赴约时,教师创设情境:教师就是赵王,正在犹豫不决时。同学们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赵王说。

2)、蔺相如的胸怀宽广主要体现在不与廉颇计较,躲避廉颇。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语,指导学生表演,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文章的结尾写到:他俩“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时,教师适时讲解他俩是怎样辅佐赵王,使赵国强大起来的,以此向学生渗透团结的重要性。

四、升华情感

1、解题。学到此处,你能理解课文题目的深刻含义吗?

2、总结:《将相和》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道理:无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集体,只有同心同德,团结一致,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五、学习写法。

1、学生通读整篇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三个故事巧妙地连接起来,是文章脉络清楚。

2、走进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展示人物的个性品质。

总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记得一句话说得好,文学使人全面,历史使人明智。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多读读关于历史的名著,使自己成为一个多能的人。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权,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整体感知。

2.请同学们读课题。看到课题时,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二、深入探究。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

1.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故事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

2.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板书自己喜欢的理由,就是人物具备的品质)。

4.他们两个人使我们喜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爱国之心)。

三、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自由结合,练习表演故事。

第二课时。

一、回忆。

1.说自己弄明白的问题。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三个故事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二、深入探究。

1.继续读书,讨论这些问题。继续讨论。

2.交流。

三、表演。

小组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大家认真看,看后做评论:哪里演得好,哪里不好,为什么?

四、总结。

1.通过学习,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获得了什么启发?

2.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

3.还有哪些问题?我们课下讨论,查找资料解决好吗?

五、作业。

小组合作,编写课本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学文学会十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积累词语。

2、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故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4、体会文章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激发爱国情感。

5、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人物的精神。

2、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1、自主学习生字词。

2、仔细阅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

3、把三个小故事讲给家长听。

4、读文章,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连堂。

一、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文中的三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二、学生自读课文,自主质疑。

三、学生质疑总汇师生合作解疑:

完璧归赵。

1、和氏璧真的是有毛病吗?蔺相如这么说的目的何在?

2、蔺相如真的要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吗?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4、秦王得不到和氏璧,为什么没有杀掉蔺相如?

渑池之会。

5、渑池会上,秦王为什么要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

6、蔺相如又是怎样做的?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7、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负荆请罪。

9、蔺相如是否很怕廉颇?他一再躲避廉颇是为了什么?

10、廉颇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11、你认为“将”“相”和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附重点题答案:

11、“将相和”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开阔胸襟,廉颇的知错能改。从实质上是“将”和“相”共同的爱国思想。

6、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他冒着生命危险,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荣誉。

二、体会人物品质:

2、谈谈你对“秦王”和“赵王”的看法,要说明理由。

三、把握文章的主体结构:

板书:          将  相        。

完璧归赵         。

廉颇     渑池之会    蔺相如。

负荆请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