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支点教育工作计划 寻找教育的新支点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3-08-18 04:45:15 作者:李Y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最新新支点教育工作计划 寻找教育的新支点读后感大全篇一

在千课万人的舞台,听到潮水般的掌声响起来,这一刻心潮澎湃,这一刻无限感慨。我有幸成为靖江市小学品德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和大家一起来到杭州参加“千课万人”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育专题研讨活动。研讨会上,我有幸聆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徐锦生的《寻找教育的新支点》专题讲座。

徐校长用二十多年的不断思考和改革实践,走出了一条比分数更重要的非智力教育实践的道路。报告中的精彩典型案例、深入细致的分析和对教育的执着,让人们对如何打造一所好学校,成为一名好老师,有了一个简明而深刻的印象。也让作为思品老师和班主任的我重新思考定位我的角色,更让我明白学校的教育应该是服务于学生的,应当让学生快乐地成长,而后才是快乐地学习。

对呀,只有五育并举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呀,我们细细回味一下这句话,这里强调的是更重要,并不是说分数不重要,徐校长指出分数是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一项指标;是考核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坐标;是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之一,所以说,分数重要但是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

就拿兴趣和个性来说吧,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们做任何事情,如果只是一味的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做,那么时间一久就会产生厌倦的心理,然而,如果我是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做,那么不管时间多长都不会产生厌倦的心理,甚至会像红酒越放越香一样变得越来越感兴趣,这点很重要,特别是对我们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在心理学上我们都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很难集中,就算集中了时间也不会长久,最多坚持十五至二十分钟,但是他们如果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了,那么这个时间的持久性就很难估计了。

再说说个性,我们教师培养的不是统一规格的“零部件”,我们培养的是有感情有思想有个性的祖国花朵,我们不能要求他们都变成“乖乖儿”。我们要使他们在共性中体现出个性,很多事实证明,个性张扬怪异的人并不一定就是蠢材,他们也可能是天才,在鸡窝里孵蛋的爱迪生、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的爱因斯坦等等,他们只是在看待问题的视角上和其他孩子有所不同,所以碰到这类孩子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耐心一定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他们弄不好就是未来的爱迪生亦或是爱因斯坦。总的.来说,我们在评价和看待一个孩子的时候不能陷入“唯分数论”当中,我们要全面客观的看待,“术业有专攻”仅此而已。

徐校长他坚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他认为教育是爱的事业,其核心是爱学生。反观自己平常的教育教学,似乎太缺乏耐心与倾听,对于学生的过错,太过于严厉,我想在工作中应该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待班上的后进生,更要给他们多一些的爱。要经常找他们谈心,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地给予表扬,督促他们不断前进。

同时还要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尽可能地肯定学生,赏识学生,帮他们建立起自信。

而做学生的朋友,走进孩子内心则能让我们真正地了解学生。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等给予关心,而且要具体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我曾让学生写过想对老师说的话,把平时不敢当面跟老师说的话通过写的形式告诉老师,在纸上倾诉了他们平常不敢当面倾诉的话语。看着他们字数不多但质朴简单的话语让我深深了解到我在孩子们心目当中的形象,那就是严厉,很凶。我想我应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想法,使得学生更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平易近人。

小学生尽管年龄小,但他们也是感觉敏锐、有独立想法的个体。教师的为人、责任心和爱心、学识和教学能力水平、对学生的态度等,都会在平日的言行举止中传达给学生。教师付出的爱心和奉献,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我会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不断地提醒自己,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关爱。让他们能够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憧憬着:孩子们每天背着书包迎着朝霞赶到学校,去寻找他们所渴求的知识。当他们放学回家时,仿佛又增添了许多智慧和才干。我们不是把他们的知识储存在教案里,而是在教学相长的活动中,与他们共同碰撞思维的火花。

最新新支点教育工作计划 寻找教育的新支点读后感大全篇二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在“言”与“行”上,传播庄子的,是“言”;成就庄子的,却是“行”。墨子守城,孔子施教,古代圣贤,无一不是重于实践的。孟子主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要想达到社会大同,不做一点实际的事,不下一番真实的功夫,那结果只能是夸夸其谈而一无所获。他们在游说,他们在践行,他们用行动夯实一句话:人不以善言为贤。

史铁生成功了,因为他找到生命的支点。在地坛的花鸟草虫间,日出日落里,生命在生生不息地繁殖。他用心聆听,他甚至感受到了本无生命体征的.物象也在演变不止:流水潺潺,他想,那是生命在唱歌;白云飘飘,他想,那是命运在起舞。当他思绪与万物相通相融的时候,他的思想动了,他的文笔活了,他只是在写一句话:人的支点在于不断的努力。

很少有人从狗里寻出一个什么大道理来,好狗不一定会叫,会叫的不一定是好狗。生命其实也是一条狗,运用好狗论,确实能让你我找到一个坚实的支点。会说的不一定贤,贤人不一定会说。庄周孟轲之流,都说是善辩之士;作家之类,又有更多的人说是善言的代表。其实先贤是用言辞在佐证自己的行动,史铁生是用文笔在宣释自己的坎坷历程。

贤的标准不是善言。是什么呢?应该是“行”。行,就是实践,就是努力,就是你我生命的支点。但我们也不就是说不要“言”。我们所说的“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有一点没有理顺说话与行动的关系。说了不做,当然你是说大话说假话的巨人;做了不说,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当然值得敬仰;做了也说,只要不言过其实,这种人同样值得佩服。“嫦娥”团队,几十年研究,几十年攻关,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听不到他们大吹大擂四处招摇。那些专心做事的人是很少有时间闲扯很少有精力瞎吹的。

像“嫦娥”团队一样,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他们也同样用自己一举一动来实现人生理想,他们把崇高的追求放在一个坚实的支点上。他们的行动就是一本书,就是一本百家散文,就是在诱导你我寻找到人生的支点。

最新新支点教育工作计划 寻找教育的新支点读后感大全篇三

新教育读后感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其基本思想是:一、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二、新教育的价值取向:“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三、四种精神:1、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2、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3、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4、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四、五大理念:1、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3、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4、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5、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五、四大改变:1、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2、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3、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4、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六、六大行动:1、营造书香校园。2、师生共写随笔。3、聆听窗外声音。4、培养卓越口才。5、构筑理想课堂。6、建设数码社区。

通过阅读我有以下体会: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他说,在学校就要读书,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读书的乐园。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晨诵―午读”(包括晨诵、读写绘、整本书阅读)这一儿童生活方式课程中,无论是那些开启黎明的美丽诗歌,还是那一本本被反复甄选出来的经典着作,都被孩子们深深的喜爱、着迷。让孩子们能在他们的童年和这些美好而永恒的经典相遇,让这些经典为孩子们铺展一个丰厚广阔的智力背景,这正是儿童课程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是我学习感受最深的一点。

另外,朱永新教授认为,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是人的精神性。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反战的理想空间。人的理想层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

我认为,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才能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进行自我挑战,与理想坚守,以智慧的行动、坚韧的行动,追求教育理想。就像新教育说的那样,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教育永远没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建构自我,在永不停步的发展中壮大自我。教育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是我们每个教育人拥有的梦。我将在新教育这艘航船的引领下,努力追寻教育之梦,让教师与学生真正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最新新支点教育工作计划 寻找教育的新支点读后感大全篇四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育心”,通过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能使学生感悟到一种力量。这种当时潜在的力量,日后会成为巨大的心理能量,护佑他们一生的健康生活。

叙事治疗以工作方式的新鲜和富有创意著称,深受青少年个案喜欢,其创始人是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麦克・怀特曾用不同于医学权威的方法,成功解决儿童厌食等问题,把无数陷入绝望的家庭带回正常轨道。叙事治疗因其实践效果较好,深受一线咨询师推崇,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于欧美国家。

将叙事治疗用于构建学校心理支持系统,在国外及台湾地区都有相关研究。开始,吴熙蹋老师把叙事治疗引进大陆,因为国内的叙事实践起步较晚,将其用在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上的研究尚属空白。相信以叙事治疗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支点,带着这种新思维会找到更多贴近学生心灵的工作模式。

叙事治疗理念有助于转变教师的学生观。“学生观”是教师心底对学生的根本看法,当前很多教师衡量学生带有绝对完美的倾向,眼睛容易盯着学生身上的问题。这样陈旧的学生观使教师无法全心了解和接纳学生,势必造成师生心理距离的疏远。叙事治疗摆脱了传统疗法中将人视为问题的治疗取向,绝对相信每个生命体都因其独特而值得尊重、欣赏和好奇,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通过引导教师学习叙事治疗的哲学理念,解构主流文化对教师的影响,能使教师抛开“病理化倾向”,不给学生贴标签。因为一旦贴上某种标签,并非症状消失,只能带来更大的挫败感。新的“学生观”形成,意味着教师绝对相信学生都是有力量的个体,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有发展的无限可能。这一根本改变,将会极大地改善师生互动,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良性发展。

叙事治疗师的语言技巧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语言效能。叙事治疗借助温暖的语言编织起咨询的框架,语言成为治疗最忠实的载体,能帮助个案把失败的故事重写成积极的生命故事。很多叙事治疗个案也正是感受到语言的托起力量,才逐步改变的。像“你是怎么做到的”这样叙事意味的问题,可用于强化学生偶然展现的积极面。比如害羞的学生偶然一次“胆大”,被教师用很佩服的语气提问,学生就会知道自己有时并不害羞,从而建构新的自我认同。当教师们转变学生观并注意自己的语言,逐步形成学校的主流文化时,就会建构出适合学生成长的校园氛围。因此,叙事治疗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者素质的新支点。

叙事治疗的咨询技巧巧妙有效。叙事治疗强调“故事”的多角度叙说,通过外化、解构使故事变得更有动力,最终用带有成功经验的故事替代问题故事。叙事理论中将问题与人剥离的技术就是“外化”,因强调问题不等于人,借助将问题客观化,使个案为原本内化的想法解套。如麦克・怀特把遗屎症孩子的`问题,冠名为“狡猾的便便”,用好玩、轻松的方式解决了棘手的问题。给问题起一个名字,这种微妙的语言转换所带来的效果,使个案觉得问题来自他们本身之外。这些技巧能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层面,比如有些小学生为好动问题起名为“动魔鬼”,这样站在问题之外,他们会机智地想出许多赶走自身问题的办法。

叙事治疗的巩固技巧也新颖实用。把在咨询室中书写的故事连接到真实生活中,叙事的具体策略诸如书信、证书、回响团队等都充满创意,能巧妙地增加个体的力量。一般说来,叙事咨询师会用信函证明个案在咨询中的改变,用证书证明其彻底的转变,这些积聚着心理能量的证书和信件,能强化咨询的效果。回响团队是找出对个案发展有欣赏力的观众,因为对大部分人来说,有了别人的鼓舞才能作出彻底的改变。比如学校用在处理有关名声问题上,可以发展出学生信任的团队来支持他,见证他彻底与某些坏习惯告别的过程。

对于教师来说,叙事技巧理解之后不难操作,它不仅是蕴含后现代思想的心理疗法,更是一种充满“爱和创意”的工作形式,能提供很多支持性的活动策略,成为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技巧的新支点。

叙事治疗的团体辅导实践很有创意。叙事治疗除了适用于个体,也适用于团体。国外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有些学校将叙事治疗用于团体心理辅导,原因是叙事精神强调对个人生活的新发展形成欣赏性观众,学生在安全的团体氛围中,容易尝试打开新生活的可能性,尤其是对深植于特定班级文化中的某一问题。新西兰一位叫潘美拉的心理辅导老师,曾将“反欺凌课程”引进一所小学。当班级问题被界定为欺凌时,先检测孩子们创造无暴力班级的决心,再引导学生看到欺凌问题对自己的影响,看到欺凌和嘲笑最容易在哪里发生?随后让孩子们想象欺凌消失在地平线之后的情景,并将所有孩子对付欺凌的原创方法写成脚本,在演出中强化展现,最后用大型壁画、录影带、海报、书信说明班级的反欺凌立场。后来孩子们发现谁有这样的倾向,很快就能察觉并会说出来,一些成为欺凌受害者的孩子,也不再责怪自己,会把事情说出来。这个班集体充满欺凌的主流故事,被另一种充满平和的故事所撼动,从而逐步完成集体故事的重写。

叙事治疗的小组辅导也很受学生欢迎。叙事治疗用于探索某种问题的小团体辅导,像挽救即将留级学生的“反留级联盟”,像辅导喜欢逃学学生的“对抗逃学小组”,像帮助有恐惧倾向学生的“恐惧及怪兽驯兽师俱乐部”等,这些小团体因人数少辅导效果更深入,很受学生及家长的推崇。国外将叙事治疗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很多,借鉴叙事治疗可在学校发展出个别及团体辅导,成立书信辅导和校园关心团队等,是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的新支点。

叙 事治疗理论来自麦克・怀特的大量实践,这种看似简单的疗法有着丰富的内涵。相信以叙事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支点,构建学校的心理支持系统,能更有效地呵护学生的心灵,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稿件编号:101025001)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大屯矿区第一小学, 221611)

最新新支点教育工作计划 寻找教育的新支点读后感大全篇五

第一、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理想主义”;

第二、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田野意识”;

第三、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合作精神”;

第四、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公益情怀”。

这四个方面是新教育实验目前所追求的质朴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详细的介绍了这四种精神,并用大量的事实证明这些精神存在的必要性。在读了这篇文章后,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种精神即“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文中提到:当下有三种人即官人、学人、农人。(官人,就是做官的人。学人,学者,做研究的人。农人,在田间耕作的人。)朱教授说,新教育如果只有官人和学人,永远不能成功,新教育需要农人,需要把两条腿深深扎到泥巴里的人,需要每天深入课堂与孩子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的人。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现在有些特级教师总喜欢到处讲学、开讲座,但很少有静下心来读书思考,缺少与学生交流的实际经验,缺少的就是这种田野精神。有一句话说的好:你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老师写随笔、写论文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他不像作家写文章,需要华丽的词藻,夸张的语气。他还指出:真正教育史上最后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行动家,或者说,他们都是学问家加行动家。所以,新教育必须要有强烈的田野意识,关起门来做研究,高谈阔论来做研究,最后是做不出名堂的。

所以,作为新教育人,我们一定要沉下心来,用宁静的心认真地思考每天的教育生活,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田野精神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