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鲁班读后感二年级 查令十字街号读后感(通用10篇)

时间:2023-10-09 17:55:19 作者:笔尘 2023年鲁班读后感二年级 查令十字街号读后感(通用10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鲁班读后感二年级篇一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位美国女作家与一家英国古旧书店以经理德尔先生为主的店员们二十年间购书寄书的八九十封往来书信的信函集。信函每封不过数百及千字,笔墨或端雅或谐趣,谈文说事,嘘寒问暖,记账邮物,二十载不谋一面的岁月留痕薄薄纸笺,海阔天空地弥漫着书香与温暖的人间情味。掩卷莞尔,读之,如对故交老邻,道旁小坐,两三碟小菜,浊酒一壶,晏晏趣说从前,欣聆旧怀。

翻开这本小书,是在一个会上。因为会议惯常的枯燥,照例携了闲书来赶瞌睡。书的序文和附录竟有四篇三十几面之多,很超乎了我的想像。才看了几段序文中的书信摘录,不时会心一笑,心已生爱悦。这书也够调皮,见我喜爱,玩变脸的功夫,眨眼换了一副模样儿,变作一道喷香美食要诱我一口吞了它!我才不是大圣的二师弟那副德行,会上这个当!一行不漏地,我先把“序”、作者的“译序”,还有附录的两篇解读当作佐食小碟填了牙缝。会上读书多有干扰,至此再忍心合上书页,美味要留在静时全心以对,才不负美意呀。

昨日,久雨初晴,风和日暖。睡前卧读,拨亮了灯,双目炯炯,一口一口咂食美味。淡淡古书味道,郁郁人间情谊,溪水般叮咚跳跃心间。只为这家异国的书店找到了她想要的书,当海莲·汉芙小姐从她的英国籍邻居那里听说战后的英国,物资匮乏到每个月每个人只能配给到一个鸡蛋时,她心疼了。

从圣诞节开始海莲·汉芙小姐给被她称之为“我的书店”的店员们源源不断寄送食品包裹礼物数年,直至时局好转。人和人之间,如此纯粹!我的眼里,就连信函的购书账目中频频出现在字里行间的“美元”和“英镑”,亦去浊存清扮成了两个小书童的样儿,跟着那一册册可爱的老版旧书,前趋后缀地一天天衣襟袖角都浸染了纸墨的香芬。

德尔先生是书店的经理,回复海莲·汉芙小姐书信最多。隔空鸿雁传书二十年,因为异性,人与人之间便有了一段细微别著的情意,被解读为另一种爱情未免也牵强了些,其实还是友谊的底,和塞西莉那几个店员一样,不过彼此更多一份知心、体贴与坚持。如此而已。

我很喜欢这样的两个人。在人生的长河里汇入这样一段荡漾着书页古香的清流,非幸事美事还可为何事!她人在纽约,心属英国文学,买书、读书、写书;他人在伦敦,就职古旧书店,售书、寻书、寄书。她善良坦率豪爽仗义,他温厚雅正恪尽职守。他们因书结缘,在这片缘分的天空下,他们的朋友、亲人、同事、邻居都走上了“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这个舞台,寒来暑往,雁来雁去,这些可爱的人纷纷执笔,写出了一幕美好的友谊剧目。也许,她和他,比友情又多一点点,也仅只一点点吧,不然二十年的岁月,无论如何旅资匮乏这样的理由也是挡不住情人的脚步的。当青丝渐成白发,她在他辞世的两年后终于机缘来临,推开了“查令十字街84号”的门,人已亡,店已空。

这夜入梦,我竟拾到其中一封信函,怕失去,急取了相机来拍照存念。而后的梦中又至某书坊,购得一册印刷精致的老版小人书《苏武牧羊》,喜不自胜。想起被舅父拿走的一册书法帖子,想要再觅一个,翻找许久,却不可得。那梦里也怪,难道米芾不是书法家了,他的书全给印成了画集。苏东坡的字也很好,老板极力推荐着。眼前字,心底情,先父习字法宗米氏,看书帖无非一点儿念想,但为此故,就还是要米老先生的字最关我情。

廿载书缘一梦中。醒来的清晨,在枕边又取了这本小书夹住鼻子嗅上一嗅,啊,竟然闻到一股小时候新学期老师发来课本的味道!

鲁班读后感二年级篇二

听说冬季已经过去了。我,伏在幽冷的土地上。

我有一身绿绿的叶子,黯淡,并非那种明丽的绿。听说有着这样颜色的植物,宿命里总归是不可知的黯然。当我悄悄地打量着自己渐渐丰盈的肢体,渐渐忘却了这轻飘飘的预言。

我是一株美丽的艾青,脚边的溪流投射着我舞动的影子。思量着,陌上花开后,将会有怎样的一个男子,缓缓走过我的身边,弯腰凝视我那时那刻仓皇而迷乱的面容,我将微笑吗,或者只是低头,只是柔软地随风而动,只是在他转身后,泪落满身。

其实,我想含羞垂问:可否伴君归?相携罗帐深。

然而,我无法诉说片言只语。我,只是一株艾青。

即使如许的灵性让我有所不同,而不同只让我更无望地仰视着衣裙轻拂过我身边的人们。

2

陌上花事渐盛。游春,踏青,孩子们的纸鹞,大人们的米酒。我脱离豆蔻的稚嫩,出落成出众的那一株,临水照影,顾盼间也可动人。

原上走来一个忧伤的男子。

他的忧伤只存在于我与他目光相对的一瞬,我看到他眼睛里一点淡蓝色的火焰,在注视我的瞬间,轻轻跳动。于是我知道,我等待的那个人,他来了。

他分开脚边的蓬草,灰色的长袍温柔地笼罩着我们。我听到他一声若有若无的感叹。我以为他会吟诵一些什么,然而,没有。他只是开始采集艾青。

我知道,当他的剪刀把我与根分离的时候,我即将死去,在他的手心里,渗出丝丝的汁液,在枯萎中,成就一株艾青的宿命。

然而,他却收起了剪刀,对着我微微摇头,转身而去。

一念怜惜,泪已纷纷。

怎堪目送他,一步一步走进初春斜阳。花满路径,我想他一定记得,我在这里,在溪流的附近。。。。。。

3

他叫苏轼,采集的艾青,只为祭奠那个叫王弗的温婉女人。十年青冢,眉山上下当年手植的三万株松树是否已经成林?十年生死事,伤心对清明。一脉相思,书及千年刻骨铭心。

斜阳渐冷,我在晚风中悄悄地闭上眼睛。喧闹已经散去,春游的人们,踩着晚归的夜歌,走回身所归属的那一扇门。

我的枝叶依然青葱,我依然是陌上最美丽的艾青。可我想做的只是一个女人,即使只让我轻轻推开他的门,看一眼他书桌前随意闲坐的身影,我也甘愿就此欣喜地闭上眼睛。

哪里传来低低叹息,黑暗中感觉有人托起我的茎叶,叹道:痴物啊痴物!

我只有点头,是的是的是的是的是的,我愿意我愿意我愿意。

面对内心,我不能选择。我是一株艾青,我爱上了一个男人。我唯一的愿望,只是让我靠近他,像一个女人一样靠近。

4

我迈过苏宅那道矮矮的门槛,院子的角落,一树桃花,开得正盛。

我感受着用脚行走的不真实。那个女子的切切叮嘱犹在身边:你必须在晨曦初显之前回去,如果看到了明天的第一屡阳光,你将枯萎在最爱的人面前,一叶一叶凋谢,身落浮尘。

也曾经一遍一遍追问:为什么要帮助我?

她说:难道你这不是在自我毁灭吗?

她的话,我不懂。我只知道,纵然以我一生,也值得就这样片刻靠近。

我能成为女人的时间,只有两个时辰。然而,我已深深感恩。以女人的身心去靠近,便是我清偿所愿的宿命。

墙角有一面小小的池塘,偶尔有几尾鱼依偎着游过。我怔怔地凝视着水里那个人影,红颜娉婷梦正浓,何论无常笑痴心。桃红色的长裙,和我那张年轻得没有丝毫岁月痕迹的脸,我凝水而笑,一尾鱼在我的笑容之间慢慢地溜走。

不知道哪个房间传来了孩子的啼哭,一扇门打开了,一个形容尚幼的少女,牵着一个孩子,朝池塘走来,墙角的灯笼,投射来柔和的红光,身后一个素妆妇人,叮嘱着:朝云,天色暗了,小心台阶。

5

我安静地迈向内院,西边的小窗,盈盈一点烛光,窗内人的身影,在窗纸上飘移着,仿佛单薄的剪纸,或者零落的树叶,在烛光的抚慰下温暖地游离出世。

窗纸上的他,轻轻地举起笔,久久,久久,凝视,直面着他的前方。然而,却不曾落下笔去。

我移步入室,一声“先生”未曾声落尘埃,他抬头看着我,两行清泪,已经缓缓而下。

“你还是喜欢把头发这样地垂下来,这样地落在衣衫上。”,他忽然无力把这句话完整地讲下去,只是用手支撑着胸口,笔在一片宁静中落在了桌面上。

我说:“先生,让我为你理理头发,好吗?”

他安静地躺在我的膝头,我打开他束发的巾,一头长发温暖地散落开来,暗生白发的两鬓,是恩爱刻骨之后的彻痛,还是铭记岁月里种种磨难的印痕!

木梳梳理过他的千千发丝,窗外隐隐谁家犬吠,我知道,夜已深。

然而,他不曾想要离开我的膝头;而我,宁愿不醒。

鲁班读后感二年级篇三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书信集,书信中传达了美国作家海莲·汉芙和英国伦敦马克斯和科恩书店的主人弗兰克·德尔之间的书缘与情缘。

书中收录了汉芙与科恩书店二十多年间往来的所有信件,一封封的信件就像架起了一座彼此沟通桥梁。这是爱书之人的相互交流,汉芙爱书,视书如珍宝,她喜欢读旧书,在得知科恩书店藏有许多古书之后,性情率真,热爱古书的汉芙毫不犹豫地将书单和钱以及信一同寄出,寄到了大洋彼岸的科恩书店。而德尔也是很尽心尽力地为汉芙找书。一段神奇的书缘之旅就此开始了。因为汉芙对书的热爱,因为汉芙对他人的信任,因为德尔的真诚和诚实。

《查令十字街84号》被称为“读书人的圣经”。书中体现读书之人对书的热爱和尊敬,体现了汉芙别样的读书态度,绝不将书束之高阁。此书一经出版,便引起读书人的关注,人们纷纷传阅收藏。以至于查令十字街84号在多年以后成了伦敦的一个景点,一个读书人的朝圣之地。

而在我看来,这二十年长期不断的通信,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书商与买书人之间的交易,爱书之人的相互对话,也是一段情缘,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汉芙从一开始就把书款放入信中一起寄出,不采用汇款方式,她也从来没有质疑过德尔帮她算的账。而德尔的行为,尽显英国的绅士之风,不仅尽力为汉芙找书,诚实地算账,就连跃于信纸上的文字,也是那么地彬彬有礼。

汉芙的善良,同样也是深深打动了包括德尔在内的科恩书店的每一个员工,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汉芙给科恩书店寄去了许多生活必需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尽管她自己过得并不如意。通过跨越海洋的信件与包裹,他们彼此问候,相互温暖。这是情缘,由书而起,不只是书缘,比爱情更大,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关怀。

这本书一出版便在英国风行,曾被英国大肆宣扬成是英国文学的复兴。其实这种说法不说是错,但未免过于生硬,这本书信集只是爱书惜书之人的相互交流,相互取暖。《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带有温度的书信集,温暖着每个人的心,同时,也唤起了到时人们对书籍,对文学的关注。

鲁班读后感二年级篇四

《哈瓦那特派员》中这么说:“人口研究报告可以印出各种统计数值,计算城市人口,借以描绘一个城市,但对城里的每个人而言,一个城市不过是几条街巷,几间房子和几个人的组合,没有了这些,一个城市如同陨落,只剩下悲凉的记忆。”对于1969年的汉芙来说,这家书店,这条街就是这样的,于是这本书是一本悼念逝去的书,纪念二十年年间人心的一场奇遇。

初识此书,是在一部电影里,买来看看,没有特别惊艳的地方,读后却久久忘怀不了、唏嘘不已。

据说这是一部爱书人的《圣经》,不算是爱书人,但也囫囵吞枣的看过许多书,尤其喜欢这一本。毫无疑问,汉芙爱书,她付钱买书,自付腰包寄食物托朋友送丝袜,但仍觉得自己占了好大便宜。她说:我打心里头认为这实在是一桩不划算的圣诞礼物交换。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着还能指望过年;但你们送我的礼物,却可以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可以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九泉。甚至到最后仍然得出我亏欠他良多的结论。

这似乎和我喜欢书信的理由不谋而合,喜欢寄出那一刻的欣喜,后来收到信的开心以及没有等到时的失落。以及寄信人的等待和收信人的等待,这期间错过的时间差就像天然酵母滋生了更绵长的感情。

汉芙喜欢弗兰克,这应该不足以形容她对他的感情,这是一场20xx年的精神之爱,看到最后他,他们仍然没有见过面,而是弗兰克的妻子写来信告诉他弗兰克逝世的消息。我想弗兰克和汉芙确实是精神相通的,不然他妻子不会在信中说,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都您的信,而你们俩似乎有许多相同之处、她最后说了一句像我这样一辈子孤寂以终的人想必大有人在吧。读到心酸。

汉芙最后说如果你正巧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能否为我吻它?我欠她的实在是太多了。

海莲·汉芙,一九一六年四月十五日出生,一九九七年四月九日去世。终生未嫁。

鲁班读后感二年级篇五

东野圭吾在《虚无的十字架》一书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讨论了包括死刑的废除,法律和道德的相悖之处,罪犯应得的忏悔教育等问题。小说文笔细腻温柔,情节设计巧妙,悬念迭起,作者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人物内心感受的细致描写,展现出凶杀案背后加害人家属和遗族的心路历程。尤其是通过对男女主角既是加害人又是受害者唯一遗族的设计,引发读者对法律、道德、人性前所未有的深思。

死刑是否应该废除?

偶尔会听到死刑废除论的观点,总觉得只是有些人惯于争执,爱拿理想化的思维来做文章,却从来没有认真地去想过,作为被害人的遗族,凶手不能被判死刑将带给他们多大的痛苦;而作为法律工作者,感受到死刑对法律的巨大限制又有多么的无奈。

小说中中原道正和滨冈小夜子夫妇十一年前再三向法院上诉一定要判杀死女儿爱美的凶手死刑,甚至声称如果不判死刑,他们也不愿再活下去。凶手最终被判了死刑,可是这丝毫不能让他们从悲痛中走出来。小夜子在文章中写道:“判凶手死刑只是遗族恢复情感创伤的起点”。直到故事的结尾,二人也没有完全走出失去女儿的痛苦。

而死刑的局限性又实在太大,且不说冤假错案,死刑完全是对教育感化罪犯的一种逃避方式。甚至对于罪犯来说,他们也并没有从死刑中受到太多的惩罚,对于一些罪犯来讲,与其在监狱中度过漫长的余生,死刑可能还是一种获得解脱的方式。就像杀害爱美的凶手蛭川和男,他阻止辩护律师再次为他上诉,理由是“太麻烦了”,他觉得死刑是他的命运,接受这样的安排并无不妥。

小说中写道:“死刑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让杀人凶手再也无法杀害其他人。”死刑废除论之所以没有被大多数人接受,主要还是因为没有找到比死刑更好的刑罚,既能平复遗族的心理创伤,又能使罪犯改过自新。这也许是法律向前发展的方向之一。

法律能否完全依据道德?

道德也许是法律的起源,但法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等。法律与道德之间并非完全的包含或从属关系,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法律的某些条文可能并不符合人们心目中的道德要求。

毕竟道德是人们心中的一杆秤,对于不同的情景可能会有相差甚远的道德标准。比如说几乎所有的道德都认为“杀人偿命”,可杀人的情况实在是纷纭万象。小说中的三起杀人案,蛭川入室盗窃杀死户主的女儿,人人都认为应该判死刑;做了一辈子混混的町村作造,为了善良的.女婿的前程,杀害了知道当年真相的小夜子,又听女儿的劝告前去自首,对于他是否应判死刑,也许不同人的说法不一;而由于年幼无知杀害自己亲生孩子的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织,两人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内疚的折磨之中,仁科史也打算用一辈子来赎罪,而井口沙织患上精神疾病,最后打算用自杀了结自己。虽然这两人同样是杀害了一个无辜的生命,而且手段也不可谓不残忍,可是一来他们当时都是未成年人,二来他们整个余生都感到良心不安,用尽各种手段只为赎罪,也许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二人根本不应该被判刑。就像小说给出的结局,刑警们没有找到孩子的尸骨,二人的自首没有成功。

都说法不容情,铁令如山的法律事实上限制了人们对于犯罪和罪犯的大多数感情。庆幸的是,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的法律和刑罚都在日益向多样化发展,针对不同情形的犯罪划分得也越来越详细。同时,可调节性与标准性的平衡,也应该是现代法律的发展方向之一。

罪犯应该得到怎样的忏悔教育?

小说中设计了很巧妙的对比情节,蛭川因抢劫杀人在监狱里关了二十六年,可他刚被假释出狱,就再次杀人;而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织二人虽未被关进监狱,可他们的一生都背负着痛苦和内疚,最终选择自首。这似乎是对监狱关押这种刑罚的讽刺,也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对罪犯究竟应该施以怎样的忏悔教育。

对罪犯进行忏悔教育的目的,自然是让罪犯出狱后不要再犯罪,至少不要再犯相同的罪。对于一些被判无期徒刑的罪犯,如果认错态度良好,是可以争取减刑,假释出狱的。可是对“认错态度”的判断主观性实在太强,要判断罪犯究竟是真心悔过还是为了减刑而装模作样更是难上加难,且完全根据人为判断,很难让人相信这是绝对公平的。因此忏悔教育是否能达到期望的目的,很多情况下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从古至今的教育都讲究“因材施教”,忏悔教育也应如此。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性格不同、身份地位不同、犯罪的动机也各不相同,忏悔教育应该根据罪犯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制。这样做听起来似乎成本太高,且为罪犯花费这样多的资源也许会引人非议。但我们也应该想到,假如罪犯的教育工作没有做好,那么刑满释放的罪犯们将会给社会造成怎样的危害。

小说写道:“要求杀人凶手自我惩戒,根本是虚无的十字架。然而,即使是这种虚无的十字架,也必须让凶手在监狱中背负着。”也许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为社会所容,但他们并不能深刻地明白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自己和他人的不幸。《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说:“当你想要评论某个人的时候,你只需要记住,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你所具备的优势。”同样的,罪犯们虽然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伤害,但他们本身也是不幸的,或是缺乏教育或是缺乏关爱,社会也理应对他们负责。

我想法律的终点就在于将“虚无的十字架”实体化,因为虚无的十字架是无法卸下的,只有先将罪犯们钉在十字架上,才能最终取下这层沉重的负担,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告慰受害人的遗族。

鲁班读后感二年级篇六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位美国女作家与一家英国古旧书店以经理德尔先生为主的店员们二十年间购书寄书的八九十封往来书信的信函集。信函每封不过数百及千字,笔墨或端雅或谐趣,谈文说事,嘘寒问暖,记账邮物,二十载不谋一面的岁月留痕薄薄纸笺,海阔天空地弥漫着书香与温暖的人间情味。掩卷莞尔,读之,如对故交老邻,道旁小坐,两三碟小菜,浊酒一壶,晏晏趣说从前,欣聆旧怀。

翻开这本小书,是在一个会上。因为会议惯常的枯燥,照例携了闲书来赶瞌睡。书的序文和附录竟有四篇三十几面之多,很超乎了我的想像。才看了几段序文中的书信摘录,不时会心一笑,心已生爱悦。这书也够调皮,见我喜爱,玩变脸的功夫,眨眼换了一副模样儿,变作一道喷香美食要诱我一口吞了它!我才不是大圣的二师弟那副德行,会上这个当!一行不漏地,我先把“序”、作者的“译序”,还有附录的两篇解读当作佐食小碟填了牙缝。会上读书多有干扰,至此再忍心合上书页,美味要留在静时全心以对,才不负美意呀。

昨日,久雨初晴,风和日暖。睡前卧读,拨亮了灯,双目炯炯,一口一口咂食美味。淡淡古书味道,郁郁人间情谊,溪水般叮咚跳跃心间。只为这家异国的书店找到了她想要的书,当海莲·汉芙小姐从她的英国籍邻居那里听说战后的英国,物资匮乏到每个月每个人只能配给到一个鸡蛋时,她心疼了。

从圣诞节开始海莲·汉芙小姐给被她称之为“我的书店”的店员们源源不断寄送食品包裹礼物数年,直至时局好转。人和人之间,如此纯粹!我的眼里,就连信函的购书账目中频频出现在字里行间的“美元”和“英镑”,亦去浊存清扮成了两个小书童的样儿,跟着那一册册可爱的老版旧书,前趋后缀地一天天衣襟袖角都浸染了纸墨的香芬。

德尔先生是书店的经理,回复海莲·汉芙小姐书信最多。隔空鸿雁传书二十年,因为异性,人与人之间便有了一段细微别著的情意,被解读为另一种爱情未免也牵强了些,其实还是友谊的底,和塞西莉那几个店员一样,不过彼此更多一份知心、体贴与坚持。如此而已。

我很喜欢这样的两个人。在人生的长河里汇入这样一段荡漾着书页古香的清流,非幸事美事还可为何事!她人在纽约,心属英国文学,买书、读书、写书;他人在伦敦,就职古旧书店,售书、寻书、寄书。她善良坦率豪爽仗义,他温厚雅正恪尽职守。他们因书结缘,在这片缘分的天空下,他们的朋友、亲人、同事、邻居都走上了“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这个舞台,寒来暑往,雁来雁去,这些可爱的人纷纷执笔,写出了一幕美好的友谊剧目。也许,她和他,比友情又多一点点,也仅只一点点吧,不然二十年的岁月,无论如何旅资匮乏这样的理由也是挡不住情人的脚步的。当青丝渐成白发,她在他辞世的两年后终于机缘来临,推开了“查令十字街84号”的门,人已亡,店已空。

这夜入梦,我竟拾到其中一封信函,怕失去,急取了相机来拍照存念。而后的梦中又至某书坊,购得一册印刷精致的老版小人书《苏武牧羊》,喜不自胜。想起被舅父拿走的一册书法帖子,想要再觅一个,翻找许久,却不可得。那梦里也怪,难道米芾不是书法家了,他的书全给印成了画集。苏东坡的字也很好,老板极力推荐着。眼前字,心底情,先父习字法宗米氏,看书帖无非一点儿念想,但为此故,就还是要米老先生的字最关我情。

廿载书缘一梦中。醒来的清晨,在枕边又取了这本小书夹住鼻子嗅上一嗅,啊,竟然闻到一股小时候新学期老师发来课本的味道!

鲁班读后感二年级篇七

我读了《童年》这本书后,受益匪浅。

?童年》讲述了五岁的阿廖沙因父亲去世,跟随外祖母、母亲投靠外祖父。在那里,阿廖沙尝尽了人世间的辛酸;外祖父蛮横、喜怒无常,经常打阿廖沙和其他孩子。两个舅舅因为贪图外祖父家产,常常打架,甚至谋害家庭成员;他们谋害阿廖沙的父亲和“小茨冈”。但是尽管生活中有很多品德败坏的人,但也有一些优秀的人在影响着阿廖沙,如和蔼的外祖母、“好事情”、“小茨冈”等。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既需要包容,也需要爱。小说中,阿廖沙的舅舅为了个人利益随意伤害他人,给他人带来痛苦,最终让所有人都憎恨自己,不仅是家人不容纳他们,这个社会也不容纳他们。这是很不幸,也是很可悲的。作为人,与别人一起相处,如果只想着如何从别人身上得到利益,不想着别人的感受,这个世界将会淹没在战乱硝烟中。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理解,只有相互之间的仇恨,这个世界将会非常可怕。

前几年的伊拉克战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国为了得到丰富的石油,不择手段,在伊拉克开展了一场毁灭性的战争。这使得伊拉克的人民痛苦不堪,妇女儿童遭到伤害,父亲、丈夫、儿子为了保护人民而牺牲,原本美丽的伊拉克也变得“伤痕累累”。不仅是伊拉克的人民遭殃,就连美国、英国自己也深受其害;许多士兵在战场上牺牲,孩子失去父亲,母亲失去儿子,妻子失去丈夫。这是多么可怕的灾难啊!

但是如果我们放下利益,放下武器,放下自私,用爱去维护我们的世界,那么不仅是一个社会会受益,整个世界都会受益。到处都会充满欢笑,鲜花会到处开放,人们都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只要有爱,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也能想兄弟姐妹一样生活。

让我们放下私心,用爱来经营这个世界吧!!!

鲁班读后感二年级篇八

打开kindle,关于这本书的常规阅读时间显示的是1小时59分钟,全书160页。不禁感叹,原以为读一本书怎么也要花一周左右的时间,没想到只需要两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一本书,相当于看一场电影的时间。

不过,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却读了很长时间,并不是因为难读,而是读了一半就被闲置了。

很多时候,书本买回来都是被我阅读到一半就被放着那,久了之后自己也忘记了。

打开kindle本想接着内容再看时,发现很久没读,之前的内容也就全部忘记,只能重头再开始阅读。

并暗暗下定决心,以后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上周的时间里,终于把这本搁置将近三年的书读完了。

但印象最深的并不是书中的内容,而是内容完结后他人写的阅读后记。

《有这一道街,它比整个世界还要大》读完这篇后记,我才理解了这本书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喜欢,虽然之前我也从内容和推荐语上了解到了这本书,但始终没有太多的想法。然而读完这篇后记,才真正理解那句有名的结束语“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原以为,所谓的“亏欠良多”只是在和书店众人书信二十年,最后在故人逝去时也未能踏足书店的遗憾,可读完才明白,不仅仅是这样的遗憾。除了与书店里的弗兰克以及其他职员的书信交流,弗兰克给海莲找的那些书更是给予了海莲更多的精神力量。也正是这些书籍让海莲对弗兰克说,最了解她的人也是弗兰克。

“人类发明了文字,懂得写成并印刷成书籍,我们便不再徒然无策地只受时间的摆弄宰制,我们甚至可以局部地,甚富意义地击败时间。”

与此同时,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岁月的磨砺而留下的建筑街道也是这样,在某种意义上,它所存在的经历在当下也存在,在此时也变成过去,如后记中所说“查令十字街不是遗迹不是封存保护以待观光客拍照存念的古物,它源远流长,但它却是现役的,当下的,在我们谈话这会仍孜孜勤勤劳动中,我们可同时缅怀它并同时使用它,既是历史从来的又是此时此刻的,这是一种奇特的时间完整感受。”

就是这样一种“奇特的时间完整感受”,我读完了这本书仿佛我就去过了这里,我经历了主角的一生,但盖上书我仍是我自己。而那些街道又是真实存在的,曾经的人们也是真实的在这里生活过,倘若我在现实生活中去一次查令十字街,那更是奇特的时间感受。

就好像有时我们面对某一瞬间或是场景,会有一种曾经发生过的错觉,我好像来过这,我好像见过这人。

读书的意义便也是样吧——会因为知道了更多,去真实生活中存在的地方就有更强的共鸣感,原来曾经很多年前的某一人他在这里有着这样的感受,如今我经过这,我仿佛也能理解这样的感受。

如同我喜欢写信,至今迷恋着小时候给人写信的感觉。那时资讯都比较闭塞,读小学时也没多少人使用电脑,手机,很多故事和消息都是从书中或报纸里读来。在那时一本阅读刊册里还有笔友的联系方式,自我介绍,自己选一个感兴趣的就给对方写信,然后就眼巴巴地等着回信。

一个小学生也不知哪来的那么多要说的,同学之间还会互相赠送节日贺卡,明信片。记忆里每到新年或是什么节日时,都会兴冲冲地跑去邮局选漂亮的明信片,给要好的小伙伴写祝福,完了再悄悄放到对方书桌里,有时还会因为我给你写了,你却没给我写而闹别扭。回想起来,明明都是一个班的同学,那么近的距离,却也因为书写仿佛他是千里之外的友人,小心翼翼地把明信片装好,小心翼翼地放在书桌里,然后满怀欣喜地打开自己的书桌,看看有哪些人给自己写了明信片。至今,收到的那些明信片和卡片都还在老家的书桌里。

但随着时间流逝,自己慢慢长大,资讯也越来越发达,写信这件事就渐渐停留在记忆里了。也许曾经还会在朋友过生日时,给朋友写一张祝贺生日的卡片,如今也全部变为微信里的祝福。

我曾经的笔友们也早已全忘记叫什么,连我给自己取的笔名也忘了。

为什么会迷恋写信的感觉,可能是因为那微妙的时间差吧。

想起《小王子》里的一句话,“如果你说你在下午四点来,从三点钟开始,我就开始感觉很快乐,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来越感到快乐。”

如今,这句话形容等待快递的心情也很贴切。其实,等待快递的心情就和曾经等待书信的心情相似,我知道他给我回信了,我知道我会收到一件东西,但我还没亲自看到,于是我很期待。

不得不佩服,也不得不羡慕海莲与弗兰克和马克思与科恩书店的人们保持了二十年的书信,从最开始的寄书人弗兰克,到书店老板,再到其他职工,最后弗兰克的家人,邻居老太太都加入给海莲写信。时间与空间在这里变得更具体了,也在这快讯时代,让人向往。

发展越来越迅速的社会,让人情之间也变得越来越便捷,没了书信中句句寻思,字字落笔的过程,所以这才是为什么这本书那么多人喜爱的原因吧。

而我全文最感伤的也是在文末,海莲收到弗兰克最后的一封信,文末写着想念您。之后再收到信时,便是告知她弗兰克已经离世的消息。整整二十年的通信,却从未见过彼此,海莲在最后的一封回信中写道“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经不在人间了……”读到这时,内心便一阵阵感伤。

再美好的岁月,再长久的生活,都会随着离开而消散。

“但书店还在那儿……”

查令十字街还在那儿。

书信也还在。

我们所生活的一切,都在记录着。虽然在宇宙中都是小小的`一粒尘埃,但在某一时刻我们都曾是太阳,照耀过彼此。

愿我有机会路径此地。

鲁班读后感二年级篇九

你如果爱书,如果怀念写信的岁月,那么请你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查令十字街84号》。“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他良多……”这是海莲最后一封寄往伦敦的信中的最后一句话。
这本书是由一百多封书信组成的一场奇遇。在1949—1969这二十年,在伦敦和纽约之间的时光里,弗兰克与海莲之间的真诚、温馨、热切在书中晕染开来。
从前慢,车马邮件真的很慢,书信隔了整个大西洋真的很远,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填了地址、贴上邮票,旷日费时投递的书信却具有无可磨灭的魔力——对寄件人、收信者双方皆然。
想起来我小的时候,八十年代通讯极不发达,班里有外地转来的同学经常会收到外地的来信,那种场景令我也有多期待,期待我也能有这种纸张赋予文字的等待和惊喜,尤其羡慕的是外面世界带来的新奇的信息。再后来中学毕业,同学们各自分开,我一一嘱咐几位好友一定记得常写信呦。之后,我们各自用书信传递相互之间的消息:新学校的老师谁最帅,新同学里有的文笔超好,有的体育成绩很棒,班长的特点似乎都一样,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尤其是遇到一些生活学习中的小烦恼就会给最要好的闺蜜写信倾诉,在信寄出去的那一刻就开始计算什么时间她能收到,什么时间给我写回信,什么时间我能收到回信。还经常会在信封里放一张写满人生哲理的“芝麻卡”,过节时再加一张明信片......我一直收藏了很多别人写给我的书信,有情书也有课上传过的小纸条,甚或还有绝交信。当我翻开它们时,脑海中会回想起收到信的那一刻,这时候它们不再是一封简单的信,而是一份年少时光的回忆。真是纸短情长啊,诉不完当时年少!
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缩短了天涯海角的距离,因网络而存在的各种的社交软件,已经对书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今谁又会有空在千里之外写一封信,或是一张明信片给你呢?告诉你让你有一种等待的感觉呢?
《查令十字街84号》情节朴实,像生活一样平平淡淡,但是当你细细地去品味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它的真实,它的生活化——它里面带着些西式的小幽默,但并不俗气;它的内容中不乏抱怨,但并不讨厌;海莲有时还会因迟迟等不到书,大呼弗兰克是大懒虫、或者是“快,别老坐着,起身帮我找书!”;甚至有时候会无缘无故的因为书里的内容向弗兰克大发脾气,却又突然柔弱地向他抱歉......这多样的情感和话语,让她的形象更加生动,仿佛她会跃然于纸上穿越时空来到我们面前。我也仿佛看到,每次收到海莲的来信,这位优雅的英伦绅士弗兰克拿着信嘴角上扬露出微笑的样子。
最令人感动的是海莲·汉芙的善良,在他们物资短缺时不断的向书店寄送鸡蛋、火腿等食物,并由此和店员,弗兰克家人结下的深厚的友谊。1950年的圣诞节,海莲依然寄去了书店员工人人有份的罐头,书店的一个姑娘塞西莉给她回信说:“你寄来的圣诞节罐头,我们严格地实施管制囤积,以等他(塞西莉的丈夫)休假回家时再全家一起享用。”并且教海莲“约克郡布丁”的做法,海莲给当地朋友形容成“一笼高高鼓起、松软细致、入口即化的特大号烤饼”,看到这里,我的心也跟着这烤饼融化了。1953年9月,塞西莉写信给海莲,不许她再寄东西,“今年圣诞节可千万不许再寄礼物来。所有的东西都已经不用配给了,稍好一点的店里头也能买到丝袜。”他们都希望她把钱攒下来用做来英国的路费,亲自来看看他们......
日子就这么在恬淡中一天天继续,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虽然海莲赴英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但他们的情谊仍在继续,不过渐渐地也难免会感受到岁月的流逝,然后在信中互道一句:我们都仍健在。
直到书店秘书1969年初写给海莲告知弗朗克死讯的信时,那个帮海莲找书找了二十年并在两个月前还在给海莲的信中说“我们依然健在,手脚灵光”的弗朗克,说不在就不在了......我似乎能隔着时空看到海莲失声痛哭的样子,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弗兰克成为了海莲心中永远的怀恋,更是柔软了每一位读者的心,带给每位读者一场华丽的邂逅。如今,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店已消失,但我相信,这个故事,这种心情,这份怀恋,将会长长久久地被爱书人所铭记。
这个8月,一场《查令十字街84号》的阅读旅行在席殊书屋穿行……(吴文杰)


鲁班读后感二年级篇十

打开《教育的十字路口》,就是打开一扇教育之门,看到的是另一个视角的教育,看到的是一个独特的心灵对教育的操守恒心。倾心的眷注中有哀伤、追逐、愤闷,而又充满期待。峻缓而又别有机趣的文字中,娓娓道出一个个的教育故事,一丝丝的教育愁虑,一汩汩生命至爱的情流。清新透明,不假雕琢,内功深厚而张力宛然。无不令人为之动容、随想,细细反刍而直抵心灵深处。

“我怎么会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对教育耐心而又细致的观察者呢?然而,一旦进入其中,我却因为生命,因为爱而得到了真正的力量。”这是作者心灵的独白,也是本书的意味。《教育的十字路口》为我们打开的正是作者细腻的教育观察视野——他从生命的高度、从人文精神的视点,细致品评着教育的细节,耐心反刍品出人性的力度,教育原始的淳朴,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的自由以及教育现状的沉重。通过自己对教育爱的深深情怀,进行着百折不回的追索,而直截了当地喷发生命的强度,厚重的思想却以轻盈的姿态站立在我们的视野里,让人精神冲动而情感随之潜流,在喜忧相伴中看教育、看学校、看师生;在流水落花中看制度、看资金、看环境;在文字灵性与生命强度中看内心、视经验、审灵魂。汩汩滔滔而出的心灵絮语,真挚、亲切、深邃、深情,如同醇酒,稍一品咂便会让人酣酣迷醉,与他同愁、同忧、同喜、同思教育的人性、人文。

在人们的贯性思维中,当一个事物处在十字路口时,便是一种艰难、一种痛苦,是一次需要小心翼翼的.关键的抉择。然而有着独特思维的张文质先生却对十字路口有着独特的情怀,渴望教育十字路口的到来,他生动地描述道:“新的教育创生于十字路口。没有傍徨,就无须选择,无须抉断,甚至不需要有随时承担责任的勇气。十字路口意味着多元、多样,意味着选择的自由。如果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真的爱,那么必然就会有自由,因为爱意味着自由,一定也会带来自由。”与其说这是对教育的思考,不如说这是对教育长期眷注后的祈盼,是对十字路口教育充满爱与自由的热忱渴望。这也是他作为一位人文学者的精神阐释。“十字路口证明了一种属于每一个人的梦想,有差异、有机理和值得信赖与忠诚的对未来的肯定。”他就是这样一个怀着这种教育梦想的人文学者,并且将这一梦想化为现实行动:以拍翅追逐于阳光下活跃的生命而践履着、思考着、拍击着,为之劳心劳力。

我们日常总在书本与教室中忙碌,总是盯着孩子的未来而谆谆教导,忽视每日的当下生活,而使教育渐渐远离人的生命所需,便有了“我们很多行为都可能意味着责任的缺席”。教育确实是“不要宏大的叙事,甚至也不要微言大义,只要细致的体会,只要用心地注视”。书中用心注视的大量细节,总能让我们的眼球为之吸引,可又时常汗?难堪,甚至牵心扯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