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学反思博客 五年级语文桥教学反思精选

时间:2023-05-27 17:56:36 作者:曹czj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五年级语文桥教学反思篇一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在教学本课时,我注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1.反复读,强调学生多角度的阅读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课标中的要求。对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学生反复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如在解读“老汉像一座山”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什么要把老汉比作一座山。学生解读老汉沉着冷静是一座山。引导学生感受“对老汉有话要说吗?”“很敬佩他。”“真了不起。”“请带着敬佩之情读,(学生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我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体会,学生解读老汉受人拥戴他公正无私,他是领头羊是群众的靠山。教师学生再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反复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时,提升学生的感悟。

2.以“读”为主线,关注学生的“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理念。语文素养靠语文实践,读,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但在强化读书感悟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其中的一维小学语文主要目的不是学“道”(指文章内容),而是学“文”(指语文规律和读写规则)。在轰烈烈的感悟中,教师要不忘学习方法知识,基本的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

3.读写结合,生发语文能力

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让大家把自己想到的话写下来,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我感受到学生兴趣盎然,语言在生成,能力在增长,连平时很难动笔动口的同学也跃跃欲试。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但本课当中回想其中,不足之处为过于追求学生自主的回报感悟,作为教师没有很好的处理课堂上即尊重学生的体验,又能面向全体的教学艺术。(薄庄小学王晓丽)

(2)《桥》教学反思:《桥》这篇课文讲的是黎明的时候,一个村庄突遭洪水侵袭,100多人无路可逃,都疯了似的向一座木桥拥去,情况十分危急。而老汉——一位即将退休的却站在桥头沉着冷静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夺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

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两条主线来展开。首先,我在学生熟读课文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划自悟。请他们找出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学生很好地抓住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等句子,充分感悟了当时危急的情况,对人们当时的恐惧之感就体会更深刻了。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洪水的来势凶猛,此时的逃生显得多么必然。就在这种大家疯狂无序地拥向一座木桥时,却坚持原则,组织一百多人安全有序地过了桥,而自己和儿子却淹没在洪水之中。

其次,我自然地以老汉的言行来展开教学,让他们画出描写老汉的句子。“他像一座山。”“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反复地读,通过“冲、揪、凶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词的'体会,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精神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多么难得,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祟高精神。

对于整堂课来讲,通过自读自悟,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留在学生的心理。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首先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解读文本的程度越深,领悟文本的涵义就越透彻,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就越强。一篇文章,教师要从文章的内容、主线、主调、文道上等进行整体的把握,所以教师要能够透过文本的字面去领悟那涵咏不尽的真义,要能够细致地体察文中酣蕴的情、味,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个性体验,并使这一切成为学生解读文本的资源,使之形成学生的内化,使文本、学生、教师三方面的有机统一,达到更好效果。

回顾教学,从备课到教学生成,我收获颇多。除了取得了些进步,也发现还有不足、遗憾之处,如没有控制好教学进度,课后我发现,有些同学对于课文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还有许多精彩之处,没能够在课堂上展现,很是遗憾。这一遗憾也与备课中预设不够不无关系。以后我会更加努力,认真备课,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精彩。

转发至微博转发至微博

五年级语文桥教学反思篇二

学者波斯纳提出过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1]。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教学反思。随着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流行、普及,在社交化技术工具的支持下,日常生活的各种领域都在走向社交化,呈现网络社交化的趋势。教育领域同样不例外,也呈现教育社交化的趋势。微信、qq等社会性软件被应用于教学,教育社交站开始流行并运用于教学。作为教育领域的一员,教师的教学反思也受到了社交化的影响。社交化技术的发展方便了教师进行知识的获取和分享,以及进行更为广泛的人际互动交流,只是教师在社交化活动中更多的是进行个人的分享、交流,专门用于教学反思的情况还比较少。社交化学习的出现为教师利用技术手段开展有效的教学反思提供了帮助和支持。

社交化学习也叫社区学习或人际学习,人们在社交化学习中通过各种渠道与其他人或者人群进行互动分享和学习。社交化学习往往依托于网络。社交化学习改变了传统的交互模式,实现了学习者与学习材料、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之间更有效的交互[2]。便于分享、互动交流及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是社交化学习的显着特点,正因如此,社交化学习满足了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技术需要和互动交流的深层次要求。

通过技术的支持,教师能够随时进行教学反思,进行分享交流,从更广的社交范畴获取反馈意见,实时和异步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反思效果。借助社交化技术,教师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人际交流和互动,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协作;教师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知识管理,促进知识的积累和更新;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进行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提炼经验知识,促进教学反思。

社交化技术手段便于教师开展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通过社交网络教学平台或者通过像qq类社会性软件提供的群视频功能进行授课直播并进行录制,课后教师自己观看视频进行教学反思,也可以把视频直接进行分享,让不同的人(学生、专家或者其他非专业领域的感兴趣观众)来给予意见。教师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分享教学心得和教学经验,获取更多的反馈意见,并且这些互动交流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异步的。教师可以借助社交化技术工具的便利性,使用智能终端设备提供的各种软件在闲暇的时间实现碎片化的教学反思,最后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进行最后的经验总结。社交化技术手段可以充分利用教师的空隙时间实现随时随地的教学反思,从而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时间效率,弥补传统教学反思时间不足的缺点。同时,社交网络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视频,参考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心得和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技术的帮助下,这一切都变得简单。

当然,社交化学习也存在缺点。教师在进行社交化交流中有可能被大量“感兴趣”的`信息所吸引,而这些信息对开展教学反思可能无用,教师在交流中有可能“沉迷”,然后偏离了教学反思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社交化教学反思时要把握好互动交流的度,不然会适得其反。

社交化技术改变了交互的方式,把从以信息为中心的交互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交互[3]。通过社交化技术,可以把“志同道合”的教学反思人群聚集在一起,进行定期的教学主题类内容学习探讨,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的相互交流、定向交流和专家分享,在网络中共同进行教学反思。以人为中心交流的社交化技术可以建立更为广泛的交*群体并建立现实和虚拟相结合的反思团体,促进教师教学反思的开展。

1.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朋友、兴趣爱好、血缘关系、理念等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结构。国内代表性的社交网络是微信朋友圈、qq空间和新*微博。不管是现实(线下)还是网络中(线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网络圈子,原因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朋友、同事以及其他熟悉的人。在线社交网络就是把我们现实的社交网络扩大到了更大的范围,能够连接到一些可能平时不是我们现实社交网络中的人,实现社会关系在网络上的虚拟延伸,使时间和空间差异都不再成为交流的障碍[4]。借助在线的社交网络,教师可以方便地跟其他人进行协作交流,进而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在社交网络进行教学反思获取反馈信息的过程中,不仅同事、其他教师和专家可以给予反馈,学生也可以给予反馈,而且跟教育行业不相干的朋友都可以给予反馈意见,只要教师自己需要或者社交网络中的人愿意。这是传统的教学反思难以实现的。

2.微共享和聊天

通过聊天工具等社会性软件进行分享、交流和学习。社会性软件是指一类基于互联网强调协作与交互的工具,它将技术和人际交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web2.0的重要组成部分[5]。常见的社会性软件是微信和qq。通过微信和qq,教师可以跟需要的人群随时进行教学反思,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同时,微信和qq除了分享和聊天功能,还内置了朋友圈类的社交网络,教师通过智能终端设备在需要的时候接入互联网进行所需要的教学反思,这一社交化的教学反思学习过程可以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无缝对接。

3.博客和微博

利用博客和微博,教师可以方便地书写教学日志,并进行管理,还可以选择把教学日志发布到网络上与其他人进行信息分享。借助博客和微博,教师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互动,实现信息的互补。

五年级语文桥教学反思篇三

本学期来,我不断地探索“导学案”的编写,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或教学设计。通过这个段时间自己的探索、国培学习以及听公开课、与同仁交流等,不断反思,要秉承《思想品德》课的理念,达成其课程目标,我深感还有许多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地方。现以九年级《法律的尊严:与法同行教学设计》(见国培作业)为例,谈谈我的思考,谨向各位老师请教。

学习“与法同行”主要是让学生树立基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拟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尊重法律,追求公平、公正;自觉遵守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够用法律保护自己。”事实上,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来源于人们基本的欲望、需求与信念,从认知过程来说也就是道德观与价值观,就行为过程来讲其由从低到高产生可分为个体利益心理、群体归属心理和荣誉心理三个层次。

当前,我国普法工作已经深入人心,人们法律意识已经觉醒,维权意识逐步增强,初中学生“情感”上对追求“公平、公正”较为敏锐,实际生活中也能利用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行为。也正是受“情感”因素影响,初中学生的“态度”也只能是源于基本的需要的“个体利益心理”,从而决定这一阶段的价值取向较为多地表现为“自我中心”、“坚持己见”类,“成人”意识较为浓厚,这样导致初中学生较多表现出索取“权利”远大于尊重“权利”,尤其是对“规范”的约束表现出极为不适应。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多从“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尊重法律”,学会“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

基于上述分析,我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将别人创作的一些内容发布到自己的微博上”、“在微博上将身边的人的一些信息也无意中公开了,比如他人的身高体重、手机号、家庭住址、个人感情史等”引起学生的探讨,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但是在学习中,我注意到讨论教材“一分钱”案例以后,进入“体会正义和公平的重要性”的设计,有点思维不连续。事实上,曾有对“一元钱官司要不要打”引起争论,这里不妨让学生通过“辩论”该内容,更容易深化学生“对法律的尊重”意识,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在处理“正确行使权利,正确履行义务”时,我通过案例,让学生体会“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该案例被称为“不能拒绝的义务”,选取该案例的出发点在于现实社会中,子女对父母要求得过多,而对父母作为子女付出的太少,不仅是一次法律意识的教育,“赡养父母”是子女不能“拒绝的义务”;也是一次道德责任的教育,子女应该真正孝顺父母,尤其是父母需要子女付出的时候,子女不能逃避自己应尽的责任。

通过案例,还应该进一步讲清楚的是,“权利”不仅指“自己所拥有的各项权利”,还有“他人所具有的合法权益”;“行使权利”既指“维护自己的权利”,也是指“尊重他人的权利”。这就法律所强调的“公正”。因为“公正”特别反对只看重自己的权利,而忽视甚至蔑视他人权利的思想和行为。这一点恰好是初中学生“自我权利中心”的体现,需要加强引导。

“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部分,学生通过看书能够把握主要知识点。可以通过有关“新闻媒体监督”视频,让学生更深入理解“监督”的必要性,从而理解“监督”既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义务”。在行使监督权时,强调“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否则违法。 在这次教学设计中,存在较多欠缺,如“板书设计”、“课堂练习设计”等还是缺项。通过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在以后教学中加以改进。尤其通过本次国培,慢慢去消化老师们所讲解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思想。

五年级语文桥教学反思篇四

学者波斯纳提出过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1]。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教学反思。随着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流行、普及,在社交化技术工具的支持下,日常生活的各种领域都在走向社交化,呈现网络社交化的趋势。教育领域同样不例外,也呈现教育社交化的趋势。微信、qq等社会性软件被应用于教学,教育社交站开始流行并运用于教学。作为教育领域的一员,教师的教学反思也受到了社交化的影响。社交化技术的发展方便了教师进行知识的获取和分享,以及进行更为广泛的人际互动交流,只是教师在社交化活动中更多的是进行个人的分享、交流,专门用于教学反思的情况还比较少。社交化学习的出现为教师利用技术手段开展有效的教学反思提供了帮助和支持。

社交化学习也叫社区学习或人际学习,人们在社交化学习中通过各种渠道与其他人或者人群进行互动分享和学习。社交化学习往往依托于网络。社交化学习改变了传统的交互模式,实现了学习者与学习材料、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之间更有效的交互[2]。便于分享、互动交流及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是社交化学习的显着特点,正因如此,社交化学习满足了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技术需要和互动交流的深层次要求。

通过技术的支持,教师能够随时进行教学反思,进行分享交流,从更广的社交范畴获取反馈意见,实时和异步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反思效果。借助社交化技术,教师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人际交流和互动,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协作;教师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知识管理,促进知识的积累和更新;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进行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提炼经验知识,促进教学反思。

社交化技术手段便于教师开展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通过社交网络教学平台或者通过像qq类社会性软件提供的群视频功能进行授课直播并进行录制,课后教师自己观看视频进行教学反思,也可以把视频直接进行分享,让不同的人(学生、专家或者其他非专业领域的感兴趣观众)来给予意见。教师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分享教学心得和教学经验,获取更多的反馈意见,并且这些互动交流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异步的。教师可以借助社交化技术工具的便利性,使用智能终端设备提供的各种软件在闲暇的时间实现碎片化的教学反思,最后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进行最后的经验总结。社交化技术手段可以充分利用教师的空隙时间实现随时随地的教学反思,从而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时间效率,弥补传统教学反思时间不足的缺点。同时,社交网络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视频,参考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心得和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技术的帮助下,这一切都变得简单。

当然,社交化学习也存在缺点。教师在进行社交化交流中有可能被大量“感兴趣”的信息所吸引,而这些信息对开展教学反思可能无用,教师在交流中有可能“沉迷”,然后偏离了教学反思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社交化教学反思时要把握好互动交流的度,不然会适得其反。

社交化技术改变了交互的方式,把从以信息为中心的交互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交互[3]。通过社交化技术,可以把“志同道合”的教学反思人群聚集在一起,进行定期的教学主题类内容学习探讨,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的相互交流、定向交流和专家分享,在网络中共同进行教学反思。以人为中心交流的社交化技术可以建立更为广泛的交*群体并建立现实和虚拟相结合的反思团体,促进教师教学反思的开展。

1.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朋友、兴趣爱好、血缘关系、理念等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结构。国内代表性的社交网络是微信朋友圈、qq空间和新*微博。不管是现实(线下)还是网络中(线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网络圈子,原因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朋友、同事以及其他熟悉的人。在线社交网络就是把我们现实的社交网络扩大到了更大的范围,能够连接到一些可能平时不是我们现实社交网络中的人,实现社会关系在网络上的虚拟延伸,使时间和空间差异都不再成为交流的障碍[4]。借助在线的社交网络,教师可以方便地跟其他人进行协作交流,进而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在社交网络进行教学反思获取反馈信息的过程中,不仅同事、其他教师和专家可以给予反馈,学生也可以给予反馈,而且跟教育行业不相干的朋友都可以给予反馈意见,只要教师自己需要或者社交网络中的人愿意。这是传统的教学反思难以实现的。

2.微共享和聊天

通过聊天工具等社会性软件进行分享、交流和学习。社会性软件是指一类基于互联网强调协作与交互的工具,它将技术和人际交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web2.0的重要组成部分[5]。常见的社会性软件是微信和qq。通过微信和qq,教师可以跟需要的人群随时进行教学反思,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同时,微信和qq除了分享和聊天功能,还内置了朋友圈类的社交网络,教师通过智能终端设备在需要的时候接入互联网进行所需要的教学反思,这一社交化的教学反思学习过程可以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无缝对接。

3.博客和微博

利用博客和微博,教师可以方便地书写教学日志,并进行管理,还可以选择把教学日志发布到网络上与其他人进行信息分享。借助博客和微博,教师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互动,实现信息的互补。

五年级语文桥教学反思篇五

;

【摘 要】随着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将微博应用于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可以弥补传统单一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博;高校;教学应用

1 微博简介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是一种可以即时发布信息的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系统。微博发布的文字内容限制在140字以内,可以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在中国,微博在高校大学生中尤为普及,据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教育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中,96.6%每半个月至少使用一次微博,其中51.6%的被调查大学生每天都在使用微博。

随着微博的发展和普及,微博的应用不断深入到各个领域,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被不断研究和实践,特别是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2 高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2.1 课堂教学内容单一,不了解学生需求

教师授课过程,只停留在对教材的讲解,把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授课前不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处于什么水平,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需要。

2.2 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师生互动

“灌输式”教学是当前教师普遍采用的方式。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容器。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人在“表演”,学生只是观众,课堂上很少看到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久而久之,学生缺乏主动性,学习效率不高。

2.3 教学缺乏启发和引导,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学过程缺少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知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经验的提取、抽象和总结,学习的过程并非“死记”结论,更需要了解知识是如何发现的、如何而来的。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

3 微博在高校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3.1 成本低,普及度高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在大学生中较为普及,特别是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部,并且绝大部分都开通了gprs或3g、4g上网服务,使用微博不需要额外硬件成本。目前用户开通和使用微博的基本服务都是免费的,并且只需要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使用微博的经济和技术成本都较低,这也使得微博在大学生中非常流行,普及度高,活跃用户多,将微博应用于高校教学,学生容易接受,不会排斥,也不会产生额外成本。

3.2 实时交流,快捷方便

只要能接入互联网,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发布微博,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同时也可以即时刷新所关注用户的微博,并可以对微博内容进行转发、评论、回复等操作,与被关注者互动,同时也可以采用“私信”等方式在线交流,微博是目前最接近用户日常表达习惯的网络工具。

通过微博平台,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和获取信息,及时而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观点,师生间可以实现更直接的沟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摆脱师生之间的时空束缚,更好的进行协作和交流。

3.3 资源开放、内容丰富

微博可以结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多媒体形式,支持超链接,能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材料。特别是部分微博网站提供的网盘服务,如新浪微博提供的微盘服务,支持较大文件的上传、文件的分享、多种文件格式的在线预览等。教师可以利用微盘上传学习资源或作业并共享,方便学生在线预览或下载后学习。对这些学习资源中的疑问,学生可以直接在微博中以评论方式提问,教师以评论方式解答。

4 微博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4.1 首先需要选择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建立教学平台

目前国内微博网站较多,其中,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与活跃用户较多,用户和微博内容质量高,较为成熟。腾讯微博在学生中的使用率较高,更贴近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微博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选择相应的微博网站,注册教学微博,同时学生在同一微博平台上注册个人微博,相互关注。学生微博起名尽量接近真实姓名,便于老师辨别和监督。

授课之前,老师通过微博发布课程预习要求,提出问题,并指引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程相关背景,充分自主学习。遇到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向老师或同学咨询,在微博平台上,并不只是老师来回答问题,老师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相互讨论,实现课前教学互动。

4.2 课堂教学,精心设计

通过课前微博的互动,学生对授课内容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同时老师也掌握了学生的需求、理解的深度、层次的分布、兴趣的所在等等。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可以更有针对性。通过结合案例、课堂讨论,帮助学生解决课程中难点,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学生有了课前微博的互动,在课堂上更愿意也更主动与老师交流,课堂气氛活跃。

4.3 课后延伸拓展,利用微博,将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后进一步延伸

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内容往往有限,高等教育又涵盖很多专业知识,课后的知识拓展就显得特别重要。微博为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条件,利用教师整理并发布在微博上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后的很长时间内,继续深入学习研究教学内容,获得更多体会感悟,并通过微博发布体会,将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4.4 定期回顾、反思与评价

通过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微博互动的内容,老师需要不断总结回顾和反思。微博内容可以长期保存,方便老师回顾整理,并反思教学过程的疏漏和不足。也可以利用微博,发起投票,由学生评价教学效果,微博投票可以匿名,学生不需要有其它顾虑。通过查阅学生微博的数量和质量,学生的活跃度、参与度,给学生一个评价的分值,作为平时成绩,这样也更能激励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微博教学。

5 应用中注意的问题

微博也有其不足。首先,微博的碎片化和140字限制,不适合逻辑性较强,有较大难度的内容教学,一种解决方式是,老师可以将这些内容分解,利用图表展现,配合长微博或是图片发布,但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其次,微博上信息丰富,甚至可以说“过剩”,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容易偏离学习目标,反而降低学习效果,老师要做好引导和监督。

6 结束语

将微博工具应用于高校教学,方便师生交流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随着微博应用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在教学领域中将发挥更深入广泛的作用。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杨玉洁]

相关热词搜索:;

五年级语文桥教学反思篇六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第一次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课改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孩子成功、成才之门。

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之间的交流、探讨。课改,当前来说,缺少成功的经验、样板。课改途中困惑多,疑难多,教具少,信息少。面对共同的处境,老师们应该群策群力,加强课改经验的交流。例如:多组织研讨和现场听课、评课等活动,这些使得课改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扎根于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一个学生。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交流对话中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改教育的前途。

课改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课改涉及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改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家长不理解,常常反应“孩子回家怎么不做作业了?”“这样的教学,孩子能学到啥?”。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是课改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我校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三是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

(地处山区,社区资源有限,教材中的一些拓展活动很难开展。)

课改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已逐渐成为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多技能和广泛的知识面成为了课改后一名优秀教师的评价标准。未来的教师,都将会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面对课改带来的机遇,我为一名年轻教师,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感受到了新的挑战。

课改恰如一阵春风,带来新的希望。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更多【下载本文】觉得不错,别忘记分享哦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小学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桥教学反思篇七

:本文对教学反思的内涵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影响高中体育教师教学反思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发现高中体育教师教学反思的问题:内涵理解不够全面,教学反思意识不高、反思形式较窄,并提出一些提高高中体育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

:高中;体育教师;教学反思

近年来,学生的体质下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也相应进行了一些体育改革措施,但目前,效果尚不容乐观。高中体育教师肩负着高中阶段体育教学的任务,在学生学业压力繁重的情况下,如何改进教学过程来增强高中生的体质,成为目前高中体育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有促进作用,是发展教师专业能力有效途径。”[1]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来改进教学过程,以达到提高学生体质的目的,基于此,本文就如何提高高中体育教师教学反思进行了研究。

1.1教学反思的内涵

王海燕、张建伟和朱建玲等多数学者认为: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对自己进行的教学过程、行为和结果进行审视和反思的过程。[2],[3],[4]申继亮教授认为“教学反思指教师对自己过去或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和其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的思考,发现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5]李梅认为“教学反思是指在教育活动中,针对其中的教育理论、观念、行为、环境、资源、结果进行的持续的、批判性的思考过程。[6]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学反思是指教育者对其自身教学活动和结果的一种批判性思考,指出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活动,在实践中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反思过程中,审视、反思教学活动的不足是基础,它为优化教学活动提供可能性;优化、改善教学活动是中心,教学反思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活动的优化方案付诸到实践中是核心,提出的方案是否有效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同时也是再次发现教学活动不足的依据。三者形成了教学反思一个封闭且循环的动态过程,三者缺一个就构不成完整的教学反思过程。

1.2影响高中体育教师教学反思的因素

从影响教学反思因素的来源来划分分为教师自身和外界环境。

1.2.1高中体育教师自身因素影响教学反思分析

教师对教学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对教学反思的态度决定了教学反思效果的好坏。教师自身的性格、已有理论知识素养、教龄的长短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对其教学反思都会产生影响。

(1)教师性格对其教学反思的影响。性格稳定、内向的教师,更容易接受自己的反思,倾向通过对其他教师的观摩,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而性格直率、外向的教师,易关注他人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很少主动反思自身教学过程的不足,因此他们不容易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即使意识到也可能避重就轻。

(3)教师理论知识素养对教学反思的影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使理论知识不断深化;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往往从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反思教学,在理论的引导下提升教学水平;相反,理论知识较低的教师,不易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对问题感到困惑、不知所措。

(4)教师自身人际关系对其教学反思的影响。教师在学校交往的对象有领导、同事和学生,教师与三者的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有利于与他们之间的沟通和反馈,确保信息沟通的客观性、真实性,同时,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教师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有利于教师主动反思教学,通过各种途径完善教学、提高质量;相反,不良的人际关系,使教师的情绪压抑,对工作懈怠、应付。

1.2.2影响高中体育教师教学反思的外界环境因素分析

国家教育制度环境、社会文化氛围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反思产生影响,但是对教师教学反思影响较大的是所在学校环境。学校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的教育设施、教育价值取向、教育制度对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一,学校教育设施对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在课堂上,大多数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目标上,对本节课堂教学过程、效果好坏可能无暇顾及,如果学校配有录像机等多媒体仪器,教师可以随时把课堂教学全程录下,以后在对其认真观察,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对教师教学反思提供便利;相反,老师有意向进行教学反思时,但是没有条件,这时就可能削弱教师教学反思的主动性。

第二,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对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一个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决定着教师教学反思的依据和标准,例如: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是升学率,教师教学反思的依据就是学生的分数,以各种途径提高学生分数为主。

其三,学校文化、制度对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学校文化和制度是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经过长年累月积累形成的,如果学校文化以“创新”为宗旨,而且制度完善,教师的探究欲望就会被唤醒,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进行教学反思;反之,学校文化氛围是循规蹈矩,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就较薄弱。

2.1教学反思意识不高

高中体育教师教学的内容以传授技能为主,他们在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方法和过程往往传承、模仿在学习阶段专业老师和教练的教学形式,以及长期体育技能的学习过程,使他们无意识的.养成了练习技能固定的思维方法和习惯,这些思维和习惯决定了体育教师的教学模式,要改变他们已有的思维意识和教学模式比较困难。教师不能主动分析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没有优化教学的意识,其教学反思意识薄弱,缺乏创新思维。

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发现问题、困难,这只是教学反思的第一步、开始,不是终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实践中验证方案的有效性,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反思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把对教学的反思等同于对教学过程的简单回顾。”[7]高中体育教师更是把教学反思停留在教学过程以及其中自身情绪的陈述,不能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挖掘,即使发现教学问题,只停留在书面或口头,没有进行实践的改进。因此,由于对教学反思内涵理解的不全面,导致大部分教师教学反思的片面性。

2.3理论知识不足

在“重技能,轻理论”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下,很多体育老师对理论学习重视不够,缺乏主动学习、阅读与教学方面有关的文献资料的主动性。理论指导实践,由于自身理论知识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学习提升,阻碍了高中体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通过对高中体育教师进行访谈发现,教学反思方法途径是写教学日记、听课记录和邀请同事听自己课,以写教学日记为主,写听课记录或邀请同事听课为辅。教学反思方法以自己主观认识为主,与同事、学生的交流、沟通等获取较为客观信息来源的方法运用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周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自身的教学反思,导致教学反思停留在初始阶段。

2.5教学反思环境薄弱

首先,高中体育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不被学校重视。在传统以分数、升学率来衡量教学效果或教学价值环境下,学校更重视与高考相关的课程,不重视体育课,致使部分体育教师只是完成体育课,更何况让他们进行主动的教学反思?目前,随着国家、社会对学生体质的重视,体育在学校的地位逐渐提高,但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学校对体育重视程度仍待进一步提高。另外,学校的教学反思制度落实效果差。虽然学校定期组织听课活动,给任课教师指出了建议,但任课老师在之后是否落实和改进,就没有进一步的监督,因此,学校制度需要加强监督,建立完善的教学反思制度。

3.1增强教学反思意识

(1)承认不足。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过程,也只有看到自身的不足,才会有完善、反思自身教学的意识。

(2)转变思维。如今是信息化的时代,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3)增强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责任感、使命感会使体育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想尽办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

3.2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指导实践

高中体育教师通过阅读书籍、培训等途径,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才会改变观念,从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要想提高教学反思的能力,高中体育教师就必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其中不仅包括专业、技能的知识,还包括教育理论知识系统化的学习。掌握先进、前沿的教学理念,是进行教学反思的基础,是教师运用正确方法进行教学反思的前提,确保教学反思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1)自我教学反思。包括写教学日记和观摩他人或自己的教学,这个过程主要是自身通过对教学过程回忆、观察,对教学过程的主观认识,教学反思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自身理论知识的素养。

(2)集体式教学反思。同事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观察,通过对学生课堂中的表现和课后知识的掌握,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集体讨论、提出解决方案,解决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这个过程对教学评价的信息更客观,充分运用了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形成反思氛围和习惯。

(3)与学生交流。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教学过程评价不一定客观,但能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的情况和课下交流等方式收集信息,评价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4)专家指导。研究发现:“一些体育教师自身教学反思的知识、方法是有限的,很难有新的突破。”[8]需要教育专家给予指导,专家通过对高中体育教师课堂的观察,发现不足,提出可操作性的方法,并在实践中指导,会加快提高其教学反思的能力。

(5)付出行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教学反思不是为了回顾教学过程,而是发现其中的不足,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在改善。”[9]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完善教学过程。

3.4营造良好教学反思环境

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重视体育学科。良好的外界环境,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职业归属感、责任感,促进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反思。其次,建立完善的教学反思制度。制度可以强制性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但最终目的是使教师养成教学反思习惯,使强制性反思转变成教师自愿性教学反思,所以,学校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师教学反思评估体制。最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与领导、同事和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为其进行教学反思提供可能性、发展性。

3.5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首先,随着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普及,为其教学反思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如:网上观看优秀教学视频,或者把自己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录像,课后进行仔细的观察、反思;其次,为体育教师提供方便的交流平台,如qq、微信、微博,这些平台为教师随时随地的进行教学反思的交流提供有利条件。

五年级语文桥教学反思篇八

本学期来,我不断地探索“导学案”的编写,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或教学设计。通过这个段时间自己的探索、国培学习以及听公开课、与同仁交流等,不断反思,要秉承《思想品德》课的理念,达成其课程目标,我深感还有许多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地方。现以九年级《法律的尊严:与法同行教学设计》(见国培作业)为例,谈谈我的思考,谨向各位老师请教。

学习“与法同行”主要是让学生树立基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拟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尊重法律,追求公平、公正;自觉遵守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够用法律保护自己。”事实上,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来源于人们基本的欲望、需求与信念,从认知过程来说也就是道德观与价值观,就行为过程来讲其由从低到高产生可分为个体利益心理、群体归属心理和荣誉心理三个层次。

当前,我国普法工作已经深入人心,人们法律意识已经觉醒,维权意识逐步增强,初中学生“情感”上对追求“公平、公正”较为敏锐,实际生活中也能利用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行为。也正是受“情感”因素影响,初中学生的“态度”也只能是源于基本的需要的“个体利益心理”,从而决定这一阶段的价值取向较为多地表现为“自我中心”、“坚持己见”类,“成人”意识较为浓厚,这样导致初中学生较多表现出索取“权利”远大于尊重“权利”,尤其是对“规范”的约束表现出极为不适应。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多从“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尊重法律”,学会“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

基于上述分析,我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将别人创作的一些内容发布到自己的微博上”、“在微博上将身边的人的一些信息也无意中公开了,比如他人的身高体重、手机号、家庭住址、个人感情史等”引起学生的探讨,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但是在学习中,我注意到讨论教材“一分钱”案例以后,进入“体会正义和公平的重要性”的设计,有点思维不连续。事实上,曾有对“一元钱官司要不要打”引起争论,这里不妨让学生通过“辩论”该内容,更容易深化学生“对法律的尊重”意识,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在处理“正确行使权利,正确履行义务”时,我通过案例,让学生体会“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该案例被称为“不能拒绝的义务”,选取该案例的出发点在于现实社会中,子女对父母要求得过多,而对父母作为子女付出的太少,不仅是一次法律意识的教育,“赡养父母”是子女不能“拒绝的义务”;也是一次道德责任的教育,子女应该真正孝顺父母,尤其是父母需要子女付出的时候,子女不能逃避自己应尽的责任。

通过案例,还应该进一步讲清楚的是,“权利”不仅指“自己所拥有的各项权利”,还有“他人所具有的合法权益”;“行使权利”既指“维护自己的权利”,也是指“尊重他人的权利”。这就法律所强调的“公正”。因为“公正”特别反对只看重自己的权利,而忽视甚至蔑视他人权利的思想和行为。这一点恰好是初中学生“自我权利中心”的体现,需要加强引导。

“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部分,学生通过看书能够把握主要知识点。可以通过有关“新闻媒体监督”视频,让学生更深入理解“监督”的必要性,从而理解“监督”既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义务”。在行使监督权时,强调“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否则违法。 在这次教学设计中,存在较多欠缺,如“板书设计”、“课堂练习设计”等还是缺项。通过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在以后教学中加以改进。尤其通过本次国培,慢慢去消化老师们所讲解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