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培根随笔有感 培根随笔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

时间:2023-09-28 06:02:39 作者:温柔雨 最新读培根随笔有感 培根随笔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读培根随笔有感篇一

培根是英国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也算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出生于伦敦一个官宦世家,父亲是朝中重臣,母亲是有名的才女,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较早。

培根在剑桥大学深造期间,培根对传统观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独自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真谛。培根的父亲突然病逝后,培根的生活开始陷入贫困。他一面攻读法律,一面继续求职。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取得了律师资格,并当选为国会议员,但他还是没有任何职位。

这一时期,培根在思想上更加成熟,他决心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入认识论。这一伟大抱负是他科学的伟大复兴的主要目标,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志向。

而后培根得到新帝王的赏识。因此平步青去,但培根的志趣不在国务活动上,而在于对科学真理的探求上。这一时期,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果。培根死后,人们称他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

这本书分58篇短文,我最喜欢其中的《论远游》和《谈读书》,远游和读书这两件事做好了可使人增长知识才干,做不好则是浪费时间、金钱、精力。《论远游》开篇即写道:“远游于年少者乃教育之一,于年长者则为经验之一部分。”这一句话即写出了远游的教育意义。作者认为年少者应被人提醒“有何事当看,有何人当交,有何等运动可习,或有何等学问可得。”我十分认同这种观点,若无人点拔,青少年在远游途中可能会错过良师益友、礼仪习俗而结交狐朋狗友,沾染不良风气。另外,“远游者归国返乡后,不可将曾游历过的国家抛到九霄去外,而应该与那些新结识且值得结识的友人保持通信。”这些友人或许会使你下一次远游更容易些,甚至可以在另一个国家生活下去。

读书之用有三:怡神、增趣、长才。怡神多见于蛰伏幽居,增趣添雅多见于高谈雄辩,长才多见于处事辩理。“天资之改善须靠读书,而学识之完美须靠实践;因天生资质犹如自然花木,需用学识加以修剪,而书中所示则往往漫无边际,必须用经验和阅历界定其经伟。”以上均是谈读书的益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物理学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则使人善辩。”这一名言是说心智上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窍。

《培根随笔》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教育和伦理等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培根对他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之见。读《培根随笔》就像听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谈。

读培根随笔有感篇二

《培根随笔集》是英国作家弗兰西斯·培根大半生的思想精华,它们以一篇篇的随笔的形式存在着,被世人品味着,散发出浓浓的魅力,吸引着一代代人。

《培根随笔集》中的随笔,篇幅又长又短,内容各不相同,而句子也是经过斟酌后的最精简的句子,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篇篇的随笔,用培根的眼睛看到培根的那个年代,用培根的思想感受到培根对那个年代的感悟,使读者读起来更为有趣,不至使这本哲学书那么死板、枯燥,这不仅展现了作者的知识面之广,而且也展现了作者学问渊博,且对所读的书的内容都经过思考。而译者对原着的频度、回味、思考,是这本书得以更完整、原貌地呈现的在我们的面前。

在其中第七篇《谈父母与子女》中,所写的内容确与现实相同,可见,从某些方面来看,无论事前还是现在,都是相同相通的。另外,在《谈养生之道》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人影交替才用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不过应倾向更宜人的一种,如时而节食时而饱食,但更多时是饱食;时而熬夜时而早眠,但更多时是早眠;时而静养时而运动,但更多时是饱食;诸如此类,无一而足;这样生理机能可得到呵护,同时亦可防止疾病。”

由此可见,似乎以前和如今的养生之道都不甚相同。而由此又可以看出,这本书不仅有深奥指出,也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课间,作者并非只是一个书呆子,而是一个对生活有着很深了解、体会的活生生的人。

读培根随笔有感篇三

培根曾在《谈快捷》文中说:“冗长而玄妙的讲话不利与快捷,就像长袍拖裙不利于赛跑一样。”所以培根力求以最短的篇幅摆明事实,讲清道理,摈弃那种空洞、肤浅、繁聒的毛病,注重文字的深刻老练、沉稳有力,几乎篇篇都是警句格言层见叠出。

我最喜爱的,就是此文开头的——《谈厄运》。在这篇文章中,培根将幸运与厄运放在一起,进行对比。

“如果奇迹就是统摄自然,那么它们大多在厄运中出现。”“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因为幸运最能揭露恶行,而厄运则能发现美德。”这,便是培根的思想,也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如培根所言,如果一个人,他的人生如通向天堂的大道,由金子铺路,周围都是没有刺的、开得姿态盎然的鲜花,溢满馨香,可这些,却都是由“幸运”所造就的,那他的人生,将了无意义。

同样,他的人生,也是由金子铺路,鲜花萦绕,但是,在此之前,他已翻越了刀山,横跨了火海,虽伤痕累累,几乎体无完肤,但他所拥有的金子,更闪耀,他所拥有的鲜花,更诱人!那是因为,上帝在给予他厄运的同时,还赠送了一份礼物——坚忍,可前一个人,却只有幸运,没有赠品,偶尔的礼物,就是节制,全然不敌坚忍,更加有英雄的气概!

话说回来,幸运并非都是美妙,有时候,我们都是在经历了一些困苦才获得它,就像刺绣,正面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图画,而反面,却是五彩线条无规律交错成图,并未赢得人们的欢心。

而厄运也并非都是可怕,前文已述,上帝还赠送了坚忍,同时还有安慰、希望,所以,不要害怕厄运,也许,它能带给你,更多的美丽。

犹记得小升初之际,我天天都优哉游哉,因为是高校子弟,根本不愁上不了好学校,所以,天天看着同学们拼了命地学,心里一点也不着急,就这样,我顺利上了一所每个学生都眼红的好学校,这也算是“幸运”吧!这件事甚至成了我炫耀的资源!

“厄运”之后,也许,我就会更加理解“厄运造就的美德是坚忍”这句话了。

《培根随笔》,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

培根的观点,在当时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真正明了。这说明,培根的思想,是非常进步的,有些思想,现在想来,都依旧觉得那么现实,那么与这个现代社会相贴切,所以,《培根随笔》是一部永不会老去的`名著中的典范!

读培根随笔有感篇四

从《培根随笔》中,我们不难看出培根对死亡的旷达,正如他所说的“生命的终结乃是自然的一种恩惠”,对死亡抱有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培根随笔论死亡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人如果没了生命,那还谈何友谊,谈什么幸运、财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实现你的愿望。然而,人活着并不是虚度年华,而应该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错过。人生在世就会得使你的生命有意义,所以要为自己的目标、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胜利的曙光时刻在等待着你的凯旋。然而我还有另一种感悟他也是我慢慢品出来的。

“采菊冬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悟出了人生的真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享受人生,并且帮助别人享受人生”,这是茅于轼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意义;“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郑海啸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而我们呢?真正明白了吗?虽然很多人都很畏惧死,虽然这个字眼会让我们的恐惧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经很充实、很美好了,“死”又算得上什么呢?你已经不枉此生了,你会觉得人生好幸福。聋哑盲人海伦。凯勒,这是一个众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对待她,你抱什么样的态度,心里应该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点点怜悯之心的人都会感动,甚至为她而哭泣。这样一个残疾人和我们这些正常人相比,我们当然占了上风了。那又畏惧什么呢?我们为什么就不如她呢?照理说,我们有能力学得比她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会因你而改变,人生会因你而绚丽多彩。所以,挑战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体味出它的浩荡;生命就像一首优美的歌曲,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谱出优美的旋律。

因此,我们要把握自己的生命,努力奋斗,撒下汗水,不断耕耘,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伴随死亡而来的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不错的,死亡只是一瞬的交错,而他所衍生的东西却往往使人们痛苦万分,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在死亡之际,都是过往云烟,仅存的只是面对死亡的淡然那我们在顾虑什么?这样看来,死亡其实并不可怕,而真正令人恐惧的是死前的挣扎,在这段痛苦的时光中,时间只是过得缓慢,而惊恐无限弥漫,日积月累,这便成了人们对死亡的一种错误的认知----死亡是可怕的!

从《培根随笔》中,我们不难看出培根对死亡的旷达,正如他所说的“生命的终结乃是自然的一种恩惠”,对死亡抱有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人总是会死的,这是一种必然的自然规律,亦是无法逃避的----倒不如泰然的面对他,或许你就不会认为死亡有多么恐怖了。

看淡生死,不仅消除了自己的顾虑,也是一种对自己的宽恕!

人,畏惧死亡,天经地义,并非脆弱。生命是可贵的,而畏惧死亡,则是珍爱生命的一种体现。无论你是强者,还是懦夫,在没有压迫、没有威胁、没有必要时,死亡是恐怖的,也是令人惋惜的,它不期而至,瞬间夺走你的一切,好比亲人、挚友、财富、智慧或是你所爱的,所有都是你的牵挂,你的至爱。死亡有时是无情的,好人没好报,恶人活千年。凡此种种,使人们对死亡既畏惧,又憎恨。

“值得注意的是,人内心的情感尽管脆弱,却也未必不能与死亡的恐怖相匹敌,进而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即使生命难得,有时在人们心中却不是最重要的。孟子意味深长道:“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人世间,有的人为保家保国而死,有的为生死之交的友谊而死,有的为血脉相通的亲情而死,有的为破裂的爱情而死,有的为狂热激进的理想而死,有的为血海深仇而死,有的为金银万贯的财富而死,有的为逃避现实而死……这些与死亡抗衡的因素不胜枚举。其中有积极的,亦有消极的。积极因素是伟大可敬的,它超越了死亡,死得重于泰山;而消极因素是低贱可悲,它被死亡局限了,死得轻于鸿毛。

超越死亡,不仅要超越对死亡的恐惧,也要超越死亡的痛苦。文中有句话说得好:“在强烈的追求中死亡,就像在情绪激昂时受伤一样,不会有疼痛的感觉。”是的,当一个人在火热的追求中,他能不顾一切,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地狂奔,甚至能与夸父相媲美。尽管他在追求的同时牺牲了自己,他也死得其所,死得光荣。对他来说,死的瞬间毫无疼痛,反而是充满喜悦与自豪。所以,“矢志于崇高事业的人能超越死亡的痛苦”。总之,我们必须栽培理想,天天耕耘,到了收获的时节,期望如愿,壮志已酬,生存还是死亡,已不重要了。

“死亡乃自然之一大恩惠”,你应将死亡看作不可错过的时机,把握好这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尝试,超越死亡所带来的一切。若是如此,你便不会为人生的冬季而杞人忧天了。

读培根随笔有感篇五

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随笔》,本书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意义深刻,包含着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从《培根随笔集》的“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从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从“论高官”、“论王权”、“论野心”等篇章中,这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

从“论爱情”、“论友情”、“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而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从“论作伪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我最喜欢的就是《论美》,美是一个很广泛的问题,它包含着外在美和自然美。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我们不能光注重外在美,也要重视内在美。

就如培根所说的:“美人底秋天也是美的”,外在美是不可能永远都有,但是内在美却可以。所以我们要把外在美与内在美结合起来,体现出一个人举止谈吐的高雅,心灵的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