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5篇)

时间:2023-07-13 07:21:37 作者:WJ王杰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5篇)篇一

一、导入新课

1、 欣赏“杜甫草堂”视频

2、 走进作者

(1)学生介绍杜甫

(2)屏幕展示“名人风采”,学生齐诵

3、 出示背景链接,学生朗读

二、阅读三部曲

(一)、听读篇

1、 播放范读录音

要求:注意字音;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2、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3、 指名读,师生评价

4、 齐诵

(二)、解读篇

1、 示范解读第一小节

a、这就是一个精彩的画面,请你用最生动的文字来描述,并将其凝炼成四字小标题。

b、将诗人的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凝炼成一个字。

(1)学生小组间交流

(2)成果验收,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怒风洒茅 急

用“急”的情感读第一小节

2、 自学提示

a、请你用最生动的`文字来描述每一个小节的内容,并将其凝炼成四字小标题。

b、将诗人的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凝炼成一个字。

c、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困惑或疑问,提出来

(1)学生分三大组交流讨论,每组完成一小节

(2)代表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善板书

群童盗茅 叹

漏雨难眠 悲

渴望广厦 忧

(3)解答学生疑问

(三)、品读篇

用“掘词法”品读,即挖掘诗中的关键词,充分展现诗歌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2、学生用“掘词法”品读,教师评价

3、 我是“杜甫”,我来读!

学生自读后分小节朗读展示。

三、雨夜听心

一首诗就是一颗心,它载着一千多年前作者的心声飘到我们的耳畔,让我们听到了一颗( )的心的呐喊。

忧国忧民、推己及人(完善板书)

四、千古绝“畅”

假如你能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唐朝,你会对杜甫说些什么呢?

(此环节由于时间关系留作课下作业)

粗浅点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佳作,也是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名篇。本课教学教师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教学思路,课堂教学流程设计清晰流畅。主体部分“阅读三部曲”的设计由听读、解读到品读,步步深入,真正体现了古诗文教学“以读促教”的教学理念。

古诗语言精美生动,教学时不能串讲支解。教师有效利用诵读、想象等手段,有导学有自学,让学生通过朗读自悟,入境入境,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读,在古诗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读是理解感悟的基础,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意境,重新焕发了古诗文的生命活力。

古诗教学课堂要让学生思绪飞扬,真情涌动,闪现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应该让学生积极思考,在初步的整体感知阶段发挥想象,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说出自己的感受,深入品味诗句,理解诗文的内容,真正实现和诗文对话。这在本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活动过程,此间教师的评价引导作用不可小觑,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只言片语却可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推波助澜。八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学习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本课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己感受、大胆想象、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另外,“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是教学的例子,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师传授学生品读诗句的方法——掘词法,定对学生大有裨益。不过我想,如果这一环节让学生配合圈点批注的方法,效果一定会更好。

2023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5篇)篇二

万里长风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而杜甫的茅屋却在凄冷秋风中破损。

1、“茅屋”——

为什么写“茅屋”?

围绕茅屋写了哪些事?

忍能、公然、欺我、老无力、呼不得、自叹息——

(可疑的是“倚”杖,为什么是“倚”?)

质疑:

那些气愤和无奈,应该怎样理解呢?

孩子只是顽皮,诗人为何要与一群孩子较劲?

(茅屋,是诗人赖以活命的居所;

是一个纵然残破,却可能给他最多温暖的家;

下文“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应证;

作为侧面,家境的破败人生的不幸可见一斑)

2、“所破”——

“所破”的,仅仅是一个茅屋吗?

1、茅屋破损

2、身体老迈

3、家境破败

4、国家残破

5、一个个家庭破碎

(注意“寒士”与“丧乱”的联系——

丧乱之后,多少寒士在饥寒交迫中生存)

“破”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怎样的一颗心;“忧”天下)

质疑:

为何不写天下,却写——

(我的遭遇就是千万人的遭遇)

小结:

正因为有着切身的体会:

我才会推己及人地——

大庇天下贫寒之士

冻死了也无怨无悔

只要他们能够——

“俱欢颜”、“安如山”。

3、“秋风”——

为什么是“秋风”?

课文中的“秋风”,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

(风雨相联——阴冷黑暗的时代、衰颓败落的国势)

解读:

“风雨”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更是时代的风雨。

“安如山”的也不仅是房屋,更是和平安定的环境。

“风雨”是现实,“安如山”是诗人遥不可及的理想。

——即使“吾庐独破”、牺牲自我也换不来它的实现。

诗人心有深深的无奈和叹息;表现在怎样的字眼里?

(再读体会)——

“安得”,“呜呼”;“呼不得”,“自叹息”,“老无力”等等。

(“老无力”,岂止是身体上的老无力,还有无以拯救苍生的无力)

其中,藏了多少渴望、多少无奈,又藏了多少悲愁!

阴冷的风雨中,我们仿佛看见了一道永世不灭的光。

在历史的长河中,照亮了一颗一颗善良、仁爱的心。

《石壕吏》末段中的“独(独与老翁别)”,是独自前行、奔赴远方,是独自保全、分道扬镳,是“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尽管也有同情和悲悯,却终究相离相分、划清了彼此界限。而本篇课文中的“独”,则是置身于茫茫大众之中,作为其中的一员,而去承担、去背荷!感同身受。这竟让我想起了《老王》,想起了知识分子的事儿。

2023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5篇)篇三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1、杜甫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2、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3、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

4、教学用具:多媒体

5、课时:一课时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1)、查一查下面的加点字。(见多媒体)

(2)、听一听录音

(3)、教师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等

(4)、学生个人读,学生对朗读作简单评价

(5)、学生齐读

3、比一比(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2)、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3)、请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4)、以作者此时的心情为感情基调朗读,并对朗读作评价

4、品一品(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写好批注,与同学作交流并作汇报)

5、赛一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实行分组背诵竞赛)

6、议一议(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全诗内容,谈一谈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像杜甫这样具有伟大情怀和理想的古仁人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

7、教师总结,学生再读全诗。

8、理一理(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已在这节课的收获。)

2023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5篇)篇四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诗圣杜甫笔下记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作品有哪些?《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春望》等,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要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简介创作背景

子美早年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专权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方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叛军掳到长安,757年逃出虎口,投奔唐肃宗,除为左拾遗,后因上书营救房琯的罢相,触怒肃宗,几受刑戮,759年弃官西行,历经千辛万苦于年底到达成都求亲告友,在浣花溪畔修筑了草庐,在飘泊多年之后,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这在他的诗歌中也表现了出来。他曾到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也曾在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不料当年深秋,风雨破屋,长夜沾湿,诗人在风雨飘摇之中写成此诗,于是这普普通通的茅屋也便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三、学生自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四、教师范读诗歌,读出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五、讲析诗歌,感悟诗人忧国忧民情怀

诗人好不容易盖起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与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屋上层层茅草,怎能不让诗人心焦?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而是飞过江去分散撒在江郊,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到一个衣衫单薄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茅草一层一层卷了起来。而他面对大风破屋的焦灼与怨恨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的可以收回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走了,诗人也曾追逐,也曾呼喊,但终因年迈无力而无法赶上。无可奈何之余,只能“归来倚杖自叹息”。如果不是贫困,诗人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如果不是十分贫困,群童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并不值钱的茅草。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茅屋盖得不够结实,因而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了家中。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并没有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世态炎凉便可想而知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十分深广。

“俄顷”两句用饱蘸浓墨之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两句不仅是布被又旧又破,更是为下文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并不冷,可是由于被子毫无保暖功能,再加上屋破漏雨,真是凄风苦雨寒彻骨。诗人彻夜难眠,既盼雨停,又盼天亮,处境相当艰难。但诗人并没有因为自己处境艰难哀叹声声,而是由个人的处境联想到了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地过度到了诗歌的结尾。

“安得”三句声音响亮,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贴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与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与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句则把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庐俱破……因此老杜在这首诗里不是孤立单纯地描写自己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自己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句总该看出诗人是在为天下寒士大声疾呼吧。

六、以诗赏诗,向课外延伸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山河破碎,金瓯尚缺

3、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垂老别》)

——战乱中子孙亡尽的老汉愤然参军告别老妻的凄惨场面。

4、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孝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连年战争重新被征召的士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的那个社会的缩影。

5、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756年))

——写安史之乱中逃亡和被俘长安的遭遇,痛诉妻离子散之苦。

6、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写战斗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就连老妇人也要被迫上战场。

七、小结

诗由事而作,屋凭人而传。诗圣杜甫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杜甫的草堂仍存,供后人瞻仰。杜甫在诗篇中表现出来的理想在今天也正在得以实现,如果诗人在天有灵,定会感到欣慰!

附板书

叙事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抒情长夜沾湿

抒发理想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

2023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5篇)篇五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1、杜甫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2、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3、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

4、教学用具:多媒体

5、课时:一课时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1)、查一查下面的加点字。(见多媒体)

(2)、听一听录音

(3)、教师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等

(4)、学生个人读,学生对朗读作简单评价

(5)、学生齐读

3、比一比(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2)、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3)、请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4)、以作者此时的心情为感情基调朗读,并对朗读作评价

4、品一品(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写好批注,与同学作交流并作汇报)

5、赛一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实行分组背诵竞赛)

6、议一议(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全诗内容,谈一谈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像杜甫这样具有伟大情怀和理想的古仁人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

7、教师总结,学生再读全诗。

8、理一理(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已在这节课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