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汇总

时间:2023-06-29 13:15:13 作者:曹czj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最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汇总篇一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赏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从诗题看,这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友时即景发兴之作。净慈寺,杭州西湖边上的一个古寺,今存。林子方,作者的朋友。这首诗写的是杭州西湖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怀。西湖的美是多彩多姿的,该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去描写她的美呢?绝句这种短小精粹的诗体,不允许作者面面俱到地铺叙。于是,诗人选取了眼前所见的莲叶、荷花,予以集中描绘。头两句,概括抒写西湖的六月,六月的西湖,切时切地。指出六月西湖的风光毕竟不同他时他处,即不同于西湖的其他时节,不同于六月的其他地方。这就有力地吸引着读者,把读者的思绪带进西湖美景中去。四时,通常指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应当理解为六月以外的时节。

怎么个不同呢?三、四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荷塘景色:那碧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际无涯;在这莲叶中间,挺立着一朵朵红得特别出色、红得特别艳丽的荷花。荷花为什么这样红?因为朝阳映照其上,增添了无限光彩,所以显得如此美丽动人。这两句是对偶句子,“莲”、“荷”本是一物,而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避免了重复,可见其苦心。莲叶“无穷碧”是“接天”的结果,荷花“别样红”却是“映日”所致。

《夜雨寄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教学设计

学 习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诗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文体常识,理解诗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与探究,理解诗意并赏析诗歌。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传统文化魅力及诗的意境美。

重 点

难 点 重点:运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

难点:体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 法

选 择 诵读、比较与讨论 课 型 新授课

课 前

准 备 查找资料、准备课件 是否采用多 媒 体 是

教 学

时 数 1 课时 教学

时数 第 1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 67 课时

最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汇总篇二

1、学习第一首古诗,学会生字“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的意境之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了解诗的大意,能读出感情,背诵这首诗。

难点:能感受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配乐播放西湖的十大景点。

2、过渡:刚才大家欣赏的是西湖的十大景点,西湖是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名闻的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写西湖景色的诗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23课《古诗两首》就是宋朝诗人苏轼和杨万里的传世佳作,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3、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了解作者。

1、自由读古诗,把字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巡回指导。

(2)学习生字“遮”

3、教师范读古诗。

4、齐读。

过渡:读书不仅要读的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书叫做“有板有眼”。

5、出示停顿的诗指名学生读。

6、古人读诗是怎么读的呢?(摇头晃脑)谁来试读一下。

7、出示古诗,把古诗补充完整。(由易到难)

8、苏轼不仅是个诗人,他还是个画家呢!你们想不想看看他画的画呢?(出示动画,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9、配乐读古诗,加深体验。

1、理解重点的词。

(1)“翻墨” “遮” “白雨”“跳珠”是什么意思?

(2)“卷地风”“水如天”又是什么意思?

2、理解诗句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指名学生说说诗意。

(3)教师读诗意,学生配诗。

(4)出示诗意让学生填空。

(5)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诗意。

1、齐读古诗。

2、配乐背诵古诗。

过渡:这首诗它还是一首歌呢!你们想听吗?

3、教师演唱。

4、播放给学生听。

5、学生跟着唱。

最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汇总篇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大诗人苏轼所作,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

3.感受诗人苏轼豁达开朗的胸怀与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一、以西湖为话题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到杭州,你最先想到的是——西湖(课件展示西湖美景图。是呀,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和赞美西湖的千古名篇。在这些文人墨客中,最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的当属北宋诗人苏轼。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们知道吗?他曾两度做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西湖百姓,他的诗词也赋予了西湖别样的魅力。

除了这些,同学们对苏轼还有哪些了解?生根据资料简单介绍对苏轼的了解,引导学生注意资料的整理与概括。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苏轼写的一首有关西湖的诗。板书:北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解题目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出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农历,是一年中天气最闷热、雷雨最多的时候,这儿是指宋神宗熙宁五年,即九百多年前的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在西湖边,傍湖而建,在那时是一座大酒楼(课件展示望湖楼图可宴乐也可以住宿。

“醉书”喝醉酒写的?被美景陶醉了写的?

诗人究竟为何而醉?学完这首诗,这个问题肯定就能迎刃而解。

三、交流学习

(一)出示交流提示

1.互读,评价能够达到哪一重境界。 2.交流、补充对整首诗大体意思的理解。 3.交流疑问,把仍解决不了的疑问汇总。

(二)组内交流,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质疑解疑。

(四)检查朗读

1.看准读对,主要是正字音。 2.读出节奏,主要是指导读出节奏。

(五)理解大体意思

五、感、悟、读,感受古诗意境。

(一)体会雨来得急,下得大。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理解当时的情境并适时指导朗读,学生说到雷声或雨点时再出示图片和雷雨声。

预设: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我看到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上翻转。

谁还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像海浪一样汹涌地翻腾而来。带着你的想象读读——

我听到一阵“轰隆隆”的雷声——

预设:

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进船里。

白花花的雨,雨怎么样?——大!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白花花的雨,哗哗地下着,西湖茫茫一片。

你是放眼远方,雨很大,很密!——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还从哪里看出雨很大?“乱”入船,雨大了,才乱

对!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落在船上,啪啪直响,溅起了水珠。你是聚焦近处,雨很猛!——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雨点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直往船里乱滚。

花,很美!震撼人心的美,令人激动的美!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播放雷雨声音配白雨图,感受雨大、雨密、雨急、雨猛。

2.谁来将这场又急又大的雨,通过朗读带到我们大家眼前?指名读。

3.师生对读,体会雨的急和大。

小结(承上启下):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它让我们感到——震撼!激动!振奋!惊叹!把静止的文字通过想象变为灵动的画面,这是理解古诗的好方法。

当我们正被眼前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撼、为之惊叹的时候,一阵大风吹来,天地间又是别一番洞天。

(二)体会雨去得快和雨后西湖美景。

1.出示“卷地风来忽吹散”

出示一场大风卷地风而来,它吹散了……

2.望湖楼下水如天

(1)此时的水怎样?天怎样?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景

象吗?

预设:

水如天一样的——开阔无边

天无边,水无边,水如天一样开阔读出你的开阔——水如天一样的——蔚蓝

水蓝蓝,天蓝蓝,水天一色。读出你的水天一色——水如天一样——明亮

雨过天晴,一切都像刚洗过的一样,读——水如天一样的——平静

(2)播放古筝曲,出示水如天图数幅。让我们也到雨后的西湖去看看这“水如天”的美妙景色吧!

雨后的西湖,天蓝蓝,水蓝蓝,天映水,水映天,水天一色,读——

小结:这样的景色,让人——喜悦!舒畅!兴奋!

(三)总结,感受全诗意境。

1.播放古筝曲,先自己准备一下,可以在预习卡上古诗大体意思的基础上添写、补充。

2.指名说。

3.苏东坡先生被眼前的景象所陶醉,也被自己的诗句所陶醉,这一幕深深地记在他的记忆里。十五年后,50岁时的苏东坡先生再次来到西湖,与他同榜进士莫君陈在湖上宴请时正好又遇上下雨,他回首望湖楼,想起当年在这儿写诗的事,无比感慨地又写下一首诗。

雨仍令东坡先生念念不忘——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939年之后的今天,东坡先生早已不在,但他留给我们的那场酣畅淋漓的大雨,那场大雨带给我们的激动与舒畅仍令我们深深陶醉。——背诵。同学们,这就是经典文化的魅力,她可以穿越时间,跨越空间,她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她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热爱中华文化的人!

六、体会诗人的情感。

1.你知道东坡先生当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吗?出示诗人写此诗背景。

在熙宁五年,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持不同政见,受官场挤压,无奈乎,自请外任,远离京城,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师讲述:这段文字,读起来有点费劲。通俗一点讲,因为苏轼在治理国家方面,与王安石有不同看法,至于他当时的政治观点正不正确,我们这节课暂且不去管它。反正,这个时候,别周围的人看他不顺眼,就处处排挤他,他没有办法,就辞职不干了,离开京城,来到杭州。这种时候,大凡诗人失意,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而此诗却不见愁情。那隐藏在急雨背后的是诗人怎样的心境呢?你从暴风雨中读到了怎样一位诗人?(乐观平静开阔豁达善于排解自己的情绪)

2.走进诗人的心境去读诗,你会读出另一种味道的,试试。

七、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湖上初晴后雨》为什么这么说呢?先自己读读。

2、指名读

3、指明大致讲解诗意。 5.总结拓展

1.西湖的美景让我们向往,如果我们有机会来到西湖边,你会受想到——望湖楼;站在望湖楼上,你会想起哪一个人?——苏轼——想起苏轼,你就会想起哪一首诗——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陶醉在苏轼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西湖风光之中吧。

2.那就让我们记住乐观豁达的苏轼,记住他留给我们望湖楼醉书,在课后继续我们的诗词之旅。

作业设计:

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以手抄板的形式表达出来,选取佳作并在班级中展示。

最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汇总篇四

文以载道,就是要求我们学习文本而超越文本。换句话说,阅读教学,首先要教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其次要教学生弄清作者写作的意图,并能被作品所感染,从而追求与文本一致的思想境界。当然阅读文章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学一篇文章的方法也是多样的。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教学也是教学智慧的体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篇描绘望湖楼美丽雨景古诗。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的理解教学是一架桥梁,首先通过“醉”贯通文章内容,其次“醉”升华文章主题,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啊!另外,作为诸多描写西湖的诗中的一首,在理解的时候不应仅限于文本,可以借西湖文化这样的大平台加深理解。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掌握“翻墨”与“跳珠”这两个词里的比喻修辞及其在语境中的作用。

3.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并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一课时

一、导入并揭题

1、西湖是镶嵌在西湖边的一颗明珠,也是开在文学世界里的一颗奇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简介作者

3、齐读课题

4、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明确:课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一个“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

二、通过朗诵,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听录音朗读,让学生再次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明确:奇、变化速度快、美)

3、同样的作者,同样的地点,同样的雨是否具有相同的特点呢?

4、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奇雨形成的过程?(明确: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

5、学习第一句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6、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

(4)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

四、古诗积累,形成共鸣

1、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四日望湖楼醉书》,同样的西湖,同样的雨,同样的苏轼写出不同的诗,其实苏轼六月二十四日在西湖一口气写下来五首诗,本文只是其中的一首。(出示另外四首)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

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杭州故人信至齐安》)

夜泛西湖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

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不见空茫然。

2、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西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样的景色吸引了你吗?此时你认为题目中的“醉”可以怎么理解呢?(陶醉、沉醉)

3、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4、在这些诗里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诗人?(豁达、豪放)

5、齐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文章我们既要了解文章写的内容,还要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阅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不断的求索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自己的境界。

五、作业

1、搜集描写西湖的诗

2、走近苏轼,阅读背诵他更多的诗词散文。

整个课堂设计围绕重点,循序渐进。诵读环节,既注意整体效果又能兼顾个体的个性朗读;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既有一个字的提炼训练,又有四字词语的积累学习,还有相关诗句的关联学习。遵循先扶后放的指导思想,在三、四句的学习上让学生自主学习,举一反三。另外,描写西湖的诗句比较多,倘若放任自流,势必在课堂上形成知识的堆积,大量的知识堆积既让学生抓不住重点,又很难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知识的系统,不利于消化、吸收。所以在处理这部分时从小处开口,紧扣作者苏轼与西湖的一些诗句,让学生体会苏轼对西湖的感情,在课外作业中要求学生搜集西湖的诗句,扩大了范围,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然这节课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在过渡与教师语言的精炼上还要继续努力。

最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汇总篇五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1、 思考并讨论: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最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汇总篇六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掌握“翻墨”与“跳珠”这两个词里的比喻修辞及其在语境中的作用。

3.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并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一、导入并揭题

1、西湖是镶嵌在西湖边的一颗明珠,也是开在文学世界里的一朵奇葩。许多诗人都曾写诗赞美西湖。请看——(课件出示四首古诗)抽生读,齐读。

2、简介作者

(1)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说一说。

(2)出示课件,简介苏轼。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另外一首写西湖的诗——读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抽生再读课题,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

地点: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事情:醉书。一个“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抽生朗读、齐读古诗,读出节奏。

2、听教师朗读,说说你从诗中初步了解到了什么。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

1、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作者是怎样描写西湖的雨的?我们一起共同探讨。

2、学习第一二句:(出示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指名读诗句。

(2)你怎么理解“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的?

a、出示“黑云翻墨”图片,指名说“黑云翻墨”的意思。

黑云翻墨: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师:此时的.景象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指名说,再出示词语读一读:

黑云压城重云如盖黑云压顶乌云密布彤云密布阴云密布

浓云密布乌云滚滚乌云翻滚雷电交加电闪雷鸣

b、出示“白雨跳珠”图片,指名说“白雨跳珠”的意思。

白雨跳珠:形容白花花的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师:此时的景象又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呢?指名说,再出示词语读一读:

倾盆大雨滂沱大雨瓢泼大雨大雨如注狂风暴雨

暴风骤雨狂风骤雨暴风疾雨风雨交加

(3)能说说你对这两行诗的理解吗?

指名说,再出示诗意读一读:

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从远处涌来,还没完全把山遮挡住,白花花的雨点就像珍珠一般倾泻而下,在船上蹦蹦跳跳。

(4)你发现这两行诗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对偶)把什么比作什么?对偶,黑云翻墨对——白雨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还有哪些诗句也运用了对偶的修辞?生举例说说。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e.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通过这两行诗,你发现这夏天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吗?(急、大)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3、学习第三四句,(出示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a、指名读诗句。

b、当人们还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

是什么让乌云暴雨一下子就不见了的?(卷地风)

卷地风怎么理解?(一阵大风从地面卷来)

c、一阵大风从地面卷来,把乌云和暴雨都吹散了,这雨有什么特点?(去得快)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出示图片,抽生描绘画面。

这样美的画面可以用诗中哪个词来形容?(水如天)水如天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d、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出示:忽然一阵大风从地面卷起,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暴雨。雨过天晴,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四、古诗积累,形成共鸣

1、其实苏轼六月二十七日在西湖一口气写下了五首诗,本文只是其中的一首。(出示另外四首)

其二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其三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2、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西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西湖很美)这样的景色吸引了你吗?此时你认为题目中的“醉”(题目中“醉”字下面加三角符号)可以怎么理解呢?(陶醉、沉醉)

3、出示古诗,齐读。

五、总结全诗,升华情感

板书:雨前黑云翻墨

雨中白雨跳珠来去匆匆

雨后水如天

2、古人还写了许多和“雨”相关的诗句,这些雨又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诗句,读一读,说说雨的特点。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细)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纷纷扬扬)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酥油一般的雨)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急)

3、出示本首诗

除了写雨,还写了——云、风、山、船......这些都是景物,但是诗人仅仅是在写景吗?(还在写他的心情)

师;苏轼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那一年,苏轼在朝廷为官,是一位正直、果敢的大臣。因得罪于小人,遭小人们诬告,被贬到杭州做太守。他就在杭州这个地方,在望湖楼旁边写下了这一首诗。

当他遭小人诬告被贬时,心情就像——(黑云翻墨),你们有没有“黑云翻墨”一样的心情?抽生说。

师: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乌云,遇到人生中不如意的事情,可是最终都会“卷地风来忽吹散”,最终“望湖楼下水如天”。

4、播放本诗歌曲,学一学,唱一唱,体会诗人的豁达豪放。

5、再次诵读古诗。

六、小练笔

1、展开想象,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所描绘的画面用一段话写下来。

2、评议。

板书设计:

苏轼

雨前黑云翻墨

雨中白雨跳珠来去匆匆

雨后水如天

(开阔、豁达、豪放)

最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汇总篇七

【思路提要】

【过程揭示】

课前准备,做好铺垫.

师:你们班的老师贵姓 (孙)哦,那和孙悟空是

一家子,今天学习的内容就和孙悟空有点关系.你看孙悟空能上天,能入地,这使我想起了《音乐》第8课的歌曲《天地之间的歌》,会唱吗 (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万事万物多么神奇……)

师:我们赛赛书法如何 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那老

引入正题,学习古诗.

1,师:我们今天要学习是23课《古诗两首》,请大家快速默读一遍,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西湖 ,夏季,景色)

三,读题,解题,了解作者

四,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自读古诗,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

五,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1,师:我已读了许多遍,对诗意有较深的理解,下面我就把这首诗吟诵一遍,你能从我的吟诵中听出什么 眼前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 稍后我们来说一说.(师吟诵)

2,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六,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 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么风雨兼程\',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未遮山,跳,乱,忽吹散,水如天等)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七,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师:你会读这首诗吗 (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 (学生标节奏)

2,学生根据节奏读诗.

3,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在诗中有几个字词表现出这个特点,如\'未\',所以在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学生练习读)

4,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指名学生读.

6,指名诵读这首诗.

八,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古人写诗是用来吟唱的,\'诗言志,歌咏情\',比如苏轼写的《明月几时有》,邓丽君,王菲唱得非常好听.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

2,师生吟唱.

4,学生自我谱曲吟唱,师生评价.

九,对\'对子\'练习.

1,师:这首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2,迁移:以前还见过这样的诗句吗 谁来说两句!

十,课堂练笔.

2,师生交流.(教师出示自己的作品: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十一,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1,师: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 (陶醉)

大家预习第二首诗,比较一下,这首诗与苏轼写的诗又有什么不同呢

自我点评

双笔书写引起学生兴趣,也替老师板书古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学生初步感知苏教版教材为什么会把古诗想会在一起.

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醉\'字的理解是关键,这又巧设疑问.

这一环节为学生自主感悟阶段,放手让学生学习,教师巡回点拨.

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原则,不宜作过深理解.

学生会咬文嚼字,感受语言美.

引导学生学习读诗的技巧很有必要.\'朗读是有技巧的\'.

潜移默化让学生感悟到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诗与歌进行结合,引起学生兴趣,把古诗学习推上一个高度.

体会对偶句用词精确之美,为以后古诗学习作铺垫.

\'醉\'字一解,感情升华,苏轼喜爱西湖美景的感情跃然纸上.

发散迁移,为今后对苏诗,词的学习作下铺垫和引导.

最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汇总篇八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六月二十七日:宋熙宁五年(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

2.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3.乌云翻墨: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遮:遮盖,掩盖。

4 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跳入水中。

6.白雨跳珠: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就像珍珠般跳落

8.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9..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10.未遮山:还没有把群山遮住。

古诗今译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作者的意思:

风雨过后,会很漂亮.每件事都会有它最完美的结局.

[解析]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的“未遮山”以及“跳珠”、“乱入船”这几处写出了雨下得很急,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窜上了船。雨才刚刚下了一会儿,忽然卷地而来的一阵大风就把雨和乌云吹得无影无踪,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望湖楼——在杭州塘门外西湖边。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首小诗就是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入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